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能断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能断读后感10篇

2018-08-11 05:2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能断读后感10篇

  《能断》是一本由索达吉堪布著作,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能断》读后感(一):既然无实,则来解构

  非系统学佛只学到半调子未证得什么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越来越远的人,就忍不住想解构它。

  先说明我是索达吉堪布的死忠,连着2年上师出了3本书,我都第一时间买来拜读了。

  当初在色达佛学院的大经堂也连跪了3个晚上听上师讲课,其中有一天还急着上厕所,旁边的师兄拉着我说,正讲到观音菩萨,万万不可退场,我就憋了3个小时。啊~~多么痛的领悟

  直到有一天在机场书店里看到了上师的书,围绕在赢在商场女人四十之类的书籍中,觉得也可以不用太严肃的看待佛学这事。正所谓,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开始金刚经是7年前一个同学推荐的,后来他去了基金公司机构销售赚钱很多了,而我在各种思想纠结性格冷淡中看淡了钱财进了个赚不到什么钱的行业,厄,厄,注意只是性格冷淡。

  印证了,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德胜彼。

  7年来时不时的拿出来读读,谈不上理解,也谈不上从此以后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

  这一次读了上师的讲解,才明白了些,金刚经是在讲什么的。金刚经在讲大家要来读金刚经啊,并且要给他人说金刚经啊,那么金刚经在哪呢,果然空空玄妙

  金刚经想说的是都是空的,过去现在未来是空的,我人寿者是空的,五蕴是空的,三十二相是空的,法是空的,佛也是空的。

  本来活着就不少体会空虚了,我们创造梦想爱情摇滚诗意,种种努力,不就是为了对抗活着的空虚吗。

  一个出世,一个入世,还是入世一些好。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不执著是件好事,一念心清净。但不是说了不要执着就能不执著的,事情都要振荡一阵子才能也最后都能回到均衡状态的,和经济危机作用一样

  活着才是真正的修行。

  特别是找了一个极品男友之后。

  他对你不好了,就当是前世欠他的;他乱发脾气了,就当是修宽容戒嗔;他走了,就当是修放下不执著。

  书里有一段讲,阿难问释迦牟尼,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最有福德。释迦牟尼回答到,一个人说法一个人听法,最有福德。看到此处时特别想艾特前男友。

  我是怎么放下的呢,一年的时间差不多了。

  周云蓬还说,有个人失恋后一年来走到东走到西还是想不通,直到有一天听到了他的《不会说话的爱情》。他,特别花心特别会泡妞的男人我都不喜欢

  我喜欢我家特别专一特别深情的陈升叔。升叔有篇文章写了个故事

  两个青春难耐的年轻人去山上的庙里工作,梦里醒来下身总是一片湿热。一天有个人去问老和尚,是不是也会有梦遗。气氛尴尬紧张,两个年轻人低头不敢直视,老和尚清了清嗓门留下了一句,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这句话,多念几遍,就开了。

  《能断》读后感(二):《金刚经》之空性说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大乘空性经典。“般若”者,即大智慧,是有关生与死这个人生根本命题的大智识。佛学言“死生事大”,而般若智慧就是对于死、生等问题的根本思考。“波罗蜜”者,直译“到达彼岸”,是指此经如筏,能“度化”众生。《金刚经》有言:“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当应舍,何况非法”。说的就是金刚经是为佛言,是启示度人的言说,不应执着于法本身,而是应通过法获得启示,成就智慧。《金刚经》全文约五千言,其间的两句偈语比较关键,是理解经文的要旨:一句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还有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两句偈语所讲的道理类似,但角度有所不同,一外一内,互相映证。前者是(从外)讲“缘起性空”的道理,是指世间一切现象,不管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都不过梦幻泡影转瞬即逝;后一句话则更侧重要内心去体悟认识这种空性。也就是说,如果能透过现象看到“空”的本性(见诸相非相),便已具有般若智慧。总之,整个金刚经,透着的一个关键词是“空性”,若既能依智慧理解空性,又能于言行中不断体悟空性,是为实践《金刚经》教义的根本途径

  然而,空性这个词,说起来容易,若要真正领悟,着实须在智慧与行为上面下些工夫。就智慧而言,如何真正理解空性的道理呢?佛学所讲的“空”,并不绝对等同于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空性(当然,与物理学意义上的空性也有类似性),更多地是通过思辨而悟出的各种现象之本质特性。佛学上的“空”,指的是“缘起性空”,说是一切现象、一切事物,从根本上讲,无其本性,不过是在各种因缘聚合之下形成的(存在时间并非恒长的)幻像罢了,《金刚经》称之为“一合相”,“所谓一合相者,如来说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也就是说,张三之所以是张三、李四之所以是李四,不过是在业力因缘作用之下而形成的暂时集合(借用数学语言是指各种元素在力的作用下而形成的集合),从本质上讲并不存在“张三”、“李四”等等永恒东西,张三和李四也只不过是世人给这些集合(一合相)所起的名称(名相),本质上什么也没有。但是,名相一旦形成,世人又容易执着于名相本身,误将名相等同于永恒,误将“我”等同于“真我”,由此而产生各种“执”,并因为执着而生痛苦,此即为佛学所讲“人生皆苦”的道理。若人能真正领会“空”的道理,便会看开一切,自在一生

  但是,佛学“空性”说并不仅仅如“心灵鸡汤”那样简单,《金刚经》讲“空性”,也绝非仅仅是想让人们摆脱世俗烦恼而已(这或许只是一个附带的结果)。“空性”的道理,其更高的价值在于让人“了生死”,从而摆脱轮回之苦,最终入涅槃境地。如前文所说,一个人,若没有真正看空,就容易产生有各种各样的“执”(执着于各种“相”),由此沉溺于梦境之中,随欲望所左右,失去自由意志,造就各种业,支配生死轮回。只有当他真正看空一切,对事物、现象不再有分别心,知道这一切终是过眼烟云(就连“我”自己也只是暂时的集合,根本上说并没有一个“我”),由此才能有获得最终解脱(涅槃)的可能

  然而,从俗人逻辑上看,这里又似乎存在一个矛盾,即既然无“我”,究竟何者在轮回?就我的粗浅理解,只要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还没有真正看空,还是有一个顽固的“我执”。《佛说四十二章经》有云,“生与死,在呼吸间”,所谓的生,其实是由不断的死所组成的相续过程,前一秒的你对于后一秒的你而言,已经是死了。也就是说,生的时候就无一个恒常存在的“我”,根本没有东西在轮回,那又何须执着于死后轮回的那个人(动物外星人等等)是不是“我”呢?因此,若有“轮回主体是谁”的疑问,即是表明仍有“我执”,没有真正看透“我”乃生死相续的错觉假象。也就是说,所谓轮回,不过是一种幻相,世人所谓的轮回,不过是从某种“一合相”(人)变成了另一种“一合相”(人、猪、狗等)而已,这其中并无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存在于其中。佛教说一切有部,如唯识宗认为,有阿赖耶识相续不断,刻下前世今生的种种记忆,类似于心理学研究的“潜意识”,且印度等国有关前世记忆的新闻报道近来也引起学者关注,是为轮回真有主体?但若真有主体,岂不与“空性说”相背?我自学佛以来,始终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是为获取般若智慧之一大障。

  对于“空性”的理解仅仅是一种智慧上的超脱,但要成佛,仅仅依据智慧是不够的。《楞严经》中讲阿难,重般若智慧,却不重实践修行,差点为摩登伽女所惑,难成正果。这表明,实践经义,应在平日的一言一行认真体悟经中蕴含的智慧,实践功课至少与纯粹的思辨同等重要。需在心中时时诵念偈语,并于人情世故验证自己的感悟,进而提升对经义的理解。《金刚经》讲的是空性,践行《金刚经》,要旨是要体悟“缘起性空”的道理。对于我等凡人而言,或可渐次修行,一方面理解“缘起”之义,知人间种种幻相生成乃是缘分具足、业力作用的结果,故易于知足而不强求;同时体悟“性空”之理,知名、利、财、物乃为不实之物,甚至于“我”亦为幻名,故能随心而为,自由自主。当然,做到以上两点,离涅槃境界差距甚远,但对世俗人等而言,却不失为修行之渐进法门

  《能断》读后感(三):金刚经:区分二谛,断除实执

  《金刚经》从头到尾就是讲要断除实执。其中每一句,经常要分开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作分析,这样才能加强对胜义谛的认识。在《金刚经》中,若把世俗谛与胜义谛分清楚,每个问题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角度不同而已。

  关于二谛:什么是世俗菩提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而从胜义来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所灭度与能灭度并非实有,二者都不存在,这即是胜义菩提心。

  也就是说,我们先要发起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圆满之时,了知它并非究竟,然后以般若波罗蜜多来摄持发起胜义菩提心。或者说,在不离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发起胜义菩提心。这种胜义菩提心是无上正等觉之心。

  我们观察任何一个法时,它在名言真实无虚,造恶定会招致痛苦,但胜义中是不存在的,这即是万法的真相。所以,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执著善的、对的,这就相当于渡河的舟船,未到彼岸不能将它舍弃,否则,在河中就把船给扔了,结果会怎么样?你我都很清楚——佛陀所宣说的法犹如船筏,最终必须要舍弃,非法就更不用说。造恶是非法。

  更进一步地讲,佛法在名言中分为所取之法、所舍之法,杀人放火是所舍之法;从胜义来讲,是无取无舍之法,这是分开二谛而言的。而佛陀曾谆谆告诫:宁可执著“有”如须弥山那么大,也不能执著“无”如芥子那么小。断除执著,并不意味着不用再修善法了。智慧不成熟的人总喜欢堕于一边,认为不执著就是什么都不要了,以此邪见而否认因果,最终又堕入可怕的断见。

  且需要强调:我们必须要断除的,并不是一切法,而是对一切法的执著,这才是众生痛苦之因。佛的种种说法,只是在迷乱众生面前,为了破除其如梦般的我执而显现的。所以听闻《金刚经》后,大家一定要减少对善根、如来等的执著,否则,轮回之因——实执没办法断掉,那就得不到佛果。又云:“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

  那么为什么要升起世俗谛与胜义谛呢?须菩提已提出问题: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调伏自心?佛回答说:方法是非常多的,但最究竟、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若想真正调伏自己的心,必须生起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上述内容几乎全部来自于原文,按照自己理解有重新排列,并辅以连接词汇(希望不因此致以太大偏差

  《能断》读后感(四):【笔记】能断

  quot;人死之后,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为亡人念满100遍《金刚经》和1000遍《解脱经》,此人便可得到解脱"

  quot;《摧魔仪轨》中说,金刚有不摧、不坏、不变等七种特征;佛教的公案中也说,帝释天持的金刚有能力摧毁一座大山,但任何东西也无法毁坏它"

  quot;  般若波罗蜜的梵语为“巴热玛达”,意思是智慧到彼岸,或者智慧度"

  quot;佛经分为三种:佛陀亲口宣说的、佛陀加持宣说的、佛陀开许宣说的。“如是我闻”虽然不是佛陀亲口宣说,但属于佛陀开许宣说的部分"

  quot;《金刚经》的听众有小乘比丘,也有大乘菩萨,因此,本经属于大乘的范畴"

  quot;身不正则气脉不正,气脉不正,记忆力和修行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藏传佛教历来重视身体姿势,不管是念经也好、修行也好,都要求身体必须端直,跏趺而坐"

  quot;【顶礼】

  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是证悟顶礼,中等者是修行顶礼,下等者是五体投地、以三门恭敬顶礼"

  quot;古印度的宫廷眷属大臣为了表示国王尊敬,就请国王坐在高高的宝座上,自己用头顶接触王足。同样,为了表达内心的恭敬,佛弟子也用这种方式顶礼世尊"

  quot;左绕(逆时针)有毁坏的过失,右绕(顺时针)有兴建的功德。在藏地,通常藏族人一看到左绕就害怕担心功德会毁坏"

  quot;弟子在上师面前祈请时,都是左脚掌着地,右膝盖着地,这样的姿势比较如法"

  quot;因功德示现的角度不同,佛可称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每一种名号的详细功德"

  quot;欲界众生贪著五种妙欲,执著非常粗大,有实质性的身体;而色界众生断除了欲界的贪心,没有实质性的身体,但仍有比较细微的贪心,所以有一个光身。这两界的众生皆有色相,故称之为“有色”"

  quot;无色界的众生。他们没有接触性的色相,只有一个意识的色相,这种色相极其微细,所以称为“无色”"

  quot;没有欲界和色界的分别念,故称“非想”;但仍有微乎其微、极不明显的心识,称为“非非想”。《俱舍论》说,此处不是没有心识,而是有一种贪执禅定的分别念,由于特别细微之故,以低劣加否定而称为“非想”"

  quot;菩萨在行持布施时,并不耽著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quot;通常而言,“法”与“非法”有两种解释:1.“法”指佛陀的教法,“非法”指外道的邪法;2.“法”指名言中显现的法,“非法”指单空方面的法。此处的“非法”是指单空"

  quot;“阿”是无妄念,“耨多罗”是无傲慢,“三”是心常住于禅定,“藐”是心常住于智慧,“三菩提”是断除凡心、现见佛性"

  quot;依靠分别念承认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戏论者,由于尚未通达诸法实相,难免会遭受种种痛苦,而佛陀所说的缘起生,才是一切万法的真相,是宇宙唯一的真理"

  quot;心的本性是清净道场,除了心清净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净土"

  quot;盐放入一杯水中,会咸得发苦,而撒进一个湖里,会没有什么味道。同样,我们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也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quot;在世间,我们凡夫说话大多肆无忌惮;小乘阿罗汉在出定时,偶尔也有不如法的言语,甚至还会哈哈大笑。而佛陀不是这样,他的字字句句皆有密意,完全相合于听者的根基"

  quot;  “受”是完全领悟经的意义,“持”是经常忆念其中内容。光是口头上念念,功德不是很大,我们必须要究竟通达经义"

  quot;不离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应发起胜义菩提心。这种胜义菩提心是无上正等觉之心,它远离一切相,既不住于色,也不住于声、香、味、触、法。若有一点所住,则不是真正的发心"

  quot;  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如”是真如之意,指法界的胜义本性;“来”是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如来就是究竟达到了真如本地"

  《能断》读后感(五):读后感

  这本书已经读完很久了,才写的这篇读后感,主要是想将《金刚经说什么》看完之后,互相印证总结下,写一篇更有深度,更为全面的读后感。最近断断续续的在看《金刚经说什么》,总感觉看的不是那么的投入,仿佛可以抓取其中的逻辑,但是又什么也没有得到,并且零零碎碎,难以把握全貌,索性不再等待《金刚经说什么》读完之后再总结了。

  《手持金刚经能断一切苦》此书,主要的内容还是对《金刚经》进行解释分析,以帮助理解经义。佛讲了很多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联系,《金刚经》只是其中的一部,所以像我这种以前从未接触过佛经的人,是不太懂《金刚经》里面的内容的,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进行系统的学习,也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故而就买了这种帮助理解《金刚经》的书,进行学习了解了。但是即使此书是帮助理解《金刚经》的,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没有自己理解《金刚经》,就是说,此书中的《金刚经》的奥义我没有掌握。但是我依然从这两本书中,领悟到一些道理。

  首先,读了这两本书,对于佛的一些东西,有了直观的认识,知道了一些宗教的东西,和电视上的、人们口传的真的有很大的不同。不得不说,能够传播几百年、上千年的东西,还是有一些道理的。里面一些观点确实很吻合现在的一些科学认识,像三千大千世界,虚空中什么包括等,原话我是不会重复了,我理解的意思是这样,我觉得很有道理,也有很多的观点,很多的注解让我觉得甚是牵强,不能理解,但是抱着“证有易证无难”的想法,我还是保留我的不解吧。武则天写了一首诗,非常不错,貌似和《金刚经》有一些联系,我特意背下来了。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看了这些书,心胸确实大了一些,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深刻了些。其中说到做好事要心无所住,真是很好,否则就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我、人、众生、寿者仿佛是四个不同的境界层次,我、人、众生我比较容易理解,寿者我貌似理解不了。有我相,则是做好事老是为了自己,有人相则是做好事为了他人、有众生相则是做好事为了大众,但是这些都没有什么都不为的做好事的福报大。什么都不为则什么都为了,有人、我、众生、寿者其一,则有其他。但是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人的不同境界。有些人做些事情,我以前不能理解,不知道他们为了什么那么做,现在我能理解一些了。说白了,以前看不懂,是因为层次境界胸襟不够。

  通过这些人对《金刚经》的注解,知道了修佛的最终样子是什么---“无实亦无虚”。对佛学不懂,其中的很多词汇不准确,甚至是错的,也没办法,主要是表达自己的理解,确实水平有限。什么都不为,但是什么都为了,什么都为了,什么都没有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多做好事,善事,心中无所住,就行了,就等自己顿悟的那一刻吧。心静了,到处都是庄严佛土,心不静,则无一处庄严佛土,这种心态甚是重要,强过一百种技能。我觉得有这种心态,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做成的。

  最后,看点佛经,确实很能提高点逼格。我同事看到我没事的时候读这书,感觉惊呆了,一般的人确实很少看这类书。其实,还有好多的好处,但一时想不起来,总结不到,就这样吧!

  《能断》读后感(六):所谓“佛系”,咁多误解

  读《能断》的时候,有些散落在各处的内容,恰好对应了网络和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对佛教思想的误读。觉得颇为有趣,于是在这里做了一个小小的汇总整理,也是帮助自己厘清思路。

  其一 所谓修习佛法,就要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憋在心里;并假以时日,终成忍者神龟?

有大智慧,才不生嗔恨心。——《能断》

  佛教中的无嗔亦无贪,其来源并非是平日我们所说的“忍耐”。无嗔的实现不是一口老血含在嘴里的引而不发,而是已经通过练习消除了对种种感受的执著,因而痛苦和烦恼等感受并不会因为境遇的转化而再升起。以佛陀遇见歌利的故事为例:当时佛陀被怀疑与王妃有染,几乎被歌利削成了人彘,却依然无一刹挪的嗔恨怨愤之心。如果光是靠死扛,这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说谎”和“作恶”这些问题。譬如最近连续爆出的学术圈以权谋性事件,让人觉得师道黯淡。很多人因此评价学术高明未必等同于道德上的高水准。为什么会“道理他们都懂,却依然欺骗自自己和他人,做下这等丧尽天良之事”呢?因为只要人没有断除“我执”,就有说谎和作恶的“因”在——因为有“我”的概念,则就为了“我”有趋利避害的动机,而“说假话”和“损害他人”在某些情况下则是实现趋利避害的工具。只要有动机,就难保有朝一日动用该工具。再高贵再老实的人,只要尚存贪嗔痴望,那么在自认为的“境遇所迫”下,都难免如此。

  其二 想从佛法中得到利益,“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爱,就要花很多很多钱”?

昔日,梁武帝曾问达摩祖师:“我自登基以来,造佛像、印经书、供养僧众,为三宝做了不计其数的善事,这个功德大不大?” 达摩祖师回答:“没有功德。”——《能断》

  布施不可著相:布施本身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带着目的和评价去布施,反而是在增加自己对“我”的执著,因而毫无益处。所以布施财物多,是好事;但是布施财物少,在某些情境下也有大功德。以给孤独长者为例,虽然曾经有金币满园的惊人财力,然而境遇变换,后来也曾经历过贫穷的阶段。在那段时间里,给孤独长者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对佛法进行供奉。他所能想到的方法,是从花园里取一捧沃土,携带到佛陀说法的地点,撒于菩提树下,希望树能愈加茁壮并遮蔽更大的场地。

  其三 修行就是抄心经?

大愚守芝禅师,他有个弟子每天念100遍《金刚经》。一天禅师问他:“你每年念这么多遍,《金刚经》到底说了什么?”他一句也答不出来。禅师说:“你不用念太多,每天念的时候,应该观想一下其中涵义。”于是他听从教诲,内心努力体会法义,每天之念一遍。直到有一次,当念到“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时,他顿然开悟了。——《能断》

  有一段时间,抄心经似乎分外流行。然而如果不注意目的,很容易变成小和尚抄经有手无心,或者变成仅仅是在练书法(虽然练习书法也是好事)。或者甚至于变成单纯的积攒次数,则又落入了执著于获取某种果报或者增长自我良好感觉的圈套。

  其四 “佛系”=什么都不在意,事无巨细,一切皆空?

佛陀曾淳淳告诫:宁可执著“有”如须弥山那么大,也不能执着“无”如芥子那么小。——《能断》

  所以事实上恰恰相反,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都应该有所执着——执着于善恶,努力做正确的事,认真而精进的练习和修行等等。也就是说先要实现对所有“有”的平等心,不起分别念,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开始参详“无”,也及时所谓的“空”。

  其五 “如来”它不是一个人

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如”是真如之意,指法界的胜义本性;“来”是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如来就是究竟达到了真如本地。——《能断》若想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此人已步入邪道,无法得见如来本来面目——《能断》

  因此,如来其实是法的特性,而非有鼻子有眼睛的一具偶像。

  其六 所谓”小乘“就很挫吗

...在实相中阿罗汉灭尽了五蕴,断除了意识分别。小乘如此承认,大乘也如此认为...——《能断》

  五蕴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小乘的阿罗汉,至少也是证得了人无我;而尚未证得的,是法无我空性。要抵达人无我,已经是累积了很多正确的修行,非常少有。又怎么能因为其人尚未实现法无我,就看不起这样的修行人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能断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