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10篇

2018-08-11 05:5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10篇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一本由白落梅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一):真假张爱玲

  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想要更深入了解一下张爱玲,其实上个星期图书馆借了《张爱玲语录》,现在深觉两本书的顺序看错了,应该先看《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再看《张爱玲语录》。

  白落梅笔下的张爱玲就是世俗人眼中的张爱玲——高贵冷艳孤芳自赏离群索居倾城才女.........

  首先声明我不是恶意中伤张爱玲,只是我觉得现世的人把张爱玲吹捧得都有些不像人了,过分神化了她的存在。《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里面的张爱玲是一个奇女子拥有高贵的身世,倾世的才华,冷艳的气质.....反正发挥你的想象,一个人能有多好你就把张爱玲想的多好。似乎她就是一个脱俗的仙女浑身仙气,你看一眼都要玷污她。

  然而事实呢?《张爱玲语录》告诉我们张爱玲她不是什么奇女子,她是一个有血有肉、偶尔还会调皮捣蛋的姑娘。《张爱玲语录》是从张爱玲和她的闺中密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十多年的通信中整理出来的一本语言记录。从张爱玲写给宋淇、邝文美夫妇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的真性情。她视力不好又不喜佩戴眼镜,因此常常认不出人而忘记与人打招呼,便被人误解架子大;她喜欢夜间写作白日便必须养精蓄锐生活作息与常人一样,便被人误解性情孤僻.......总之,张爱玲也是一位常人。只是因为在淡去的时光里,我们作为文学爱好者依旧追寻她的脚步,便难免将她意化成不可亵玩的样子,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觉得自己在追寻一位伟人并且是值得向人称道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二):情深无需因果缘由

  都说白落梅的文字矫情华丽堆砌,至于我为什么又看了,其实也不是特别清楚,从内心出发,始终倾向这种美丽的文字和笔调。她个人的风格形成的写作的惯性,或许有失逻辑,或许模糊不清,或许偏颇无知,读来久而久之发腻乏味。但对我来说习惯了,没有喜欢也无关评论。我只是想看看她是怎么看另一个她的,她的内心在另一个她内心的多深处,不是平铺直叙讲述,而是娓娓道来平淡悲悯的心绪下的一种去了解。

  我不了解张爱玲,也从来没想过要去了解,更无从评论了。作品生平,那样的了解都是苍白。她不认识我,我也只是知道她。但我相信即使触及过相处过也未必明白懂得,一切的了解最终都会变成一种猜测一种想象。

  读来许久,我也还是无法了解张爱玲是个什么样的女子,我不会定义也没有能力去定义,天赋异禀也好,深情不寿也好,命途多舛也好,真的因为懂得了所以能慈悲吗?日子总是能那么从容不迫吗?经过伤痛还能千山万水渔舟向晚吗?即便坚强难道也不曾不甘心生怨恨吗?我难以置信,但白落梅总是让人去相信她笔下的女子都可以这般如此。

  困惑了几晚,不知道为什么张爱玲要选择一个年过半百老人,来付出、来拖累、来不远千里情真不悔。白落梅似乎说不清楚可能会觉得她故作悬念,不懂而做作。但我想也没有别人能来说清道明。

  爱也许就是一种互相需要,彼此唯一的不可替代的需要才不离不弃吧。一个人孤独久了,需要过了,反而不再需要什么了,而是希望被人需要。曾经那么依赖一个人给予的爱,心意相通,云月相伴。那么不费力气温柔去爱就好,即便千夫所指过,桃花情债纷扰,却依然不渝着。然人说情深缘浅,情深的始终是自己,缘浅却成了爱人离去说辞。原来自以为的付出也可以从别人那里索取,原来自己只是他其中一个需要,不是唯一就注定不能不离不弃。是他需要的太多,还是自己被需要的不足,所以到最后的最后她将自己所有的稿费尽数给他,还能怎么样被需要呢,如果是情早已经付完了,能为他做到的做到了,情深至此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不是她懂了谁明白了谁,而是她懂得了这世间的因果缘由,所以付出也好拖累也罢,她愿意,愿意成为她确信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慈悲。不论身在何处,怎样散落天涯,心总在一处,被需要着,不离不弃。

  我想读不读落梅于爱玲都无关紧要,这本书其实无趣,说着众人皆知的故事和絮语绵长的道理。但一个人对另一个的懂得能有多少,只是平静悲悯地想象着为她造一艘不系之舟,目送她远去,愿她自由纯粹、疏离、静谧。这样看来,文字是文字就好,是心绪就好,是情感就好。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三):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本书是对张爱玲一生纪录,总觉作者文笔过于追求华丽,故意为之,难免生硬。看过她写的三毛的传记,文字风格也大抵如此,又是过于华而不实重复冗余。虽然这么评价人家,自己恐怕想华丽还华丽不起来呢。能够写别人传记的作者,一定是饱读相关材料,各种材料佐证,理应敬佩,每份努力都应得到肯定和钦佩。

  张爱玲生于动荡民国时期,长于落末的贵族家庭,一个吃喝嫖赌的无志父亲,一个早年出国的冷淡母亲,注定张爱玲不会是一个热情开朗的女子,她的冷清孤傲,她的恃才傲物,一切早已有了前缘。

  23岁上海文坛掀起文字浪潮,深受追捧。初遇胡兰成,两人一见倾心,畅谈五小时。虽然结为夫妇,也许了现实安稳岁月静好的人诺言无奈浪子终薄情,不会为这一处美好风景而驻足。不过胡兰成还是懂她的,说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说她无需入红尘,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来与她交涉。

  在她十九岁那年,就已写下了“生命时间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样的名句。我对此句的理解没有达到深入的程度,只是略有感触,还是经历尚浅。不过深知这是名句。可能由于作者奠定的基调,从来读这本书,心中便是压抑的,为民国才女的经历难过,亦或是同情。她的性格太孤僻的了,曾经二次去香港读书,要与姑姑断绝来往,去美国之后也不与故人联系。把与邻居打招呼当作应酬,只独自一人在家与电视为伴

  作为一个热情简单女生,我无法理解这种疲于交涉,过于孤独的性格。总觉得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家人和朋友,无论怎样,无论是我们需要他们,还是他们需要我们,我们都无法摆脱一个与人交涉现状,因为我们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可能我这种人就是害怕孤独吧,虽然也喜欢独处,可难免内心孤寂,也渴望三五好友喧闹。也许这些文人墨客,这些文字的天才,才来到这个世上就注定与凡人不一样吧。可张爱玲的一生着实是坎坷,纵使有千般才情,却没有一个稳定人生。被胡兰成辜负牵连,作品遭到批评,她选择远走美国,重走姑姑和妈妈浪漫出国之路。然而在国外也是举步维艰经济拮据,又和年长她三十多岁的赖雅结婚照顾经常发病老者

  生活不容她喘息,经常给她考验,为了有个良好的经济状况,曾经一度热爱的写作事业也成了负担,长时间的写稿子,导致各种身体疾病,使她身心俱疲。晚间独自死于小公寓内,死后六七天才被发现

  天才注定有着不平凡的一生,虽然一度在生活,交往方面略显无能,可天才的文学功底和写作能力令她有恃才傲物的权利。虽然她的某些做法令人费解,不可否认传奇终是传奇,永远是我们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华丽。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四):《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1.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2.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粘在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 3. 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4.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生,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张爱玲写的,后两句是胡兰成写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5.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这真是奇特的准。“临水照花”,该是一种特殊女人的特别状态——孤傲、敏感卓尔不群,但是却逃不开心灵之篱栅。这样的女人大都会用文字来跳舞,舞跳得过于高明,便没有了舞伴来陪,只落得人在高处,灵魂总是寂寞。 (大概三年前,在鞍师的图书馆,一个靠窗可以看到夕阳位置,一下午沉浸在《你为锦瑟,我为流年》的三毛故事里,从此也是沉浸在@白落梅 的静谧里。不想三年后,在辽师的图书馆,也是一个靠窗可以看到日落的位置,一下午沉浸在《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张爱玲故事,只是没有了夕阳。更不曾想张爱玲与三毛何曾相似,但又截然不同,张爱玲还曾问起三毛的死去,一切的机缘巧合。也许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林徽因吧,也许……)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五):因为书名,所以误踩坑

  最近开始读白落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文笔有些咬文嚼字,不甚喜欢,看到这么多人在喷,我也就安心了,平常是不喜尖刻、吐槽之人,之所以会买这本书是源于一咻咻的唯美文艺情节,被书名温暖到,包装也算良心,但空做了浮表。

  书中为了显示沧桑凄美,生拉硬拽、东拼西凑而堆砌起来的辞藻,读后只觉每一句都想反驳

  但仍坚持读下去,一方面不想浪费购书的钱财,一方面不想亵渎书本,再一方面它确实勾起了自己对张爱玲的好奇,想了解她刻薄尖锐透彻、离群索居的一生,希望有助于自己在人生迷途拨云见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