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实经典读后感10篇
《失实》是一本由Samuel Arbesma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实》读后感(一):我们明白知识会失实,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了解哪些知识在衰败
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
——塞缪尔·阿贝斯曼
这是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全书聊得内容有些特别:研究知识本身——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即"个人、社会或与世界现状有关的任何主体所知道的一些知识。"。
当用到"知识"一词的时候,最直接的反应大都是"有用的信息",可实际上,尽管人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知识具有不停更新甚至被颠覆的特性,但是,了解这一事实,与在现实生活的实际中清楚地辨认出这个事实,却是相当有难度的一件事。
作者在全书中提到了许多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等领域的专业名词与学科发展历史故事,一点儿不深奥,却能让你对科学界更多一份了解。尤其是那些关于所谓事实被不断颠覆的过程中的,表象,与规律。
起初我们认为地球是平的,然后发现地球是个球而且是宇宙的中心,再后来我们发现了太阳星,更后来的时候,我们对冥王星属于太阳系这个判定产生了怀疑。
——我们认知到的事实再不断地进行更替,虽然回过头去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实际上每一次视角的更替,都带来了人类知识体系的迅速提升。在当下这个许多既成事实已经被颠覆的时代,相比前人,我们被这种日月变色的知识更新已经不再感觉新鲜。
可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够保持足够清晰看清每一个知识过时的线索吗?
把青蛙放在水里,慢慢加热水,青蛙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烫死吗?这是我们信奉了许多的"温水煮青蛙"的道理,而实际上,根本没这回事。
大力水手为什么吃了菠菜可以变成大力士?为什么我们隐约感觉菠菜会比其它绿叶菜含有更多微量元素?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不过是1870年一个德国科学家在研究菠菜及其它许多绿色蔬菜的含铁量时,菠菜的含铁量在记录的时候点错了小数点。错误的印刷将这个谬误传播出去,即便医学界一直努力揭示这一谬误,但在大众的认知里,菠菜含有更高的铁元素的传说,至今还在流传。
作者说,"人类的认知能力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会产生视觉幻象,需要越来越昂贵的安慰剂,记忆还经常被扭曲……进化过程中有一些不完美的部分,导致我们对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无能为力":很多时候,当变化来临的时候,我们可能因为未能察觉变化,可能因为不相信变化正在发生,还有可能我们根本就不相信那些事实——我们的不完美让我们无法立即适应身边的变化。
这就是人们拥有的一种特质——事实惰性:在信息事实很久以后仍然墨守成规的一种倾向。
听起来,是不是很沮丧?
可是倒也不用太担心,因为首先,这种知识更替的事实惰性因为是群体特质,所以变现出世代知识的间隔——其实很多人在不断更新各种各样的知识,只不过是一阵一阵的罢了。而这些知识飞跃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精确:刚好是一代人的间隔。
所以,就算一个成年人不再对学习感兴趣,不再对世界抱有好奇心,没关系,这个世界不会在明天告诉你:你out啦!
其次,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即如果你想对抗这种源自人类物种设计本身的事实惰性属性,也不是没有路径——作者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对付不断变化的事实,但可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终身学习并随时随地了解信息。当然,你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采用这个费事的办法"。
但我想,大概也无法给出一份详尽的建议吧,因为终身学习这件事,并不是能够接受指导遵循建议而学会的。归根结底,它不是一个技能,而是一个思维习惯。
《失实》读后感(二):有趣,知识他也是“人为”的
一部研究知识发展的畅销书。
作者表现了自己在多学科、多范畴的博识,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人类如何赶上知识快速发展的步伐?
他借用了数学工具,告诉了我们大多数知识的发展都可以找到数理上的逻辑。作者列举了许多数学的公式及函数现象,(本人不才,都还给数学老师了)将一些知识的变化提供了合理的依据。比如:对于期刊研究的荟萃分析法等等,几条规律甚是有趣。另外,对于“测量”影响我们对于事实判断的分析,就仿佛哲学家所言,掌握一定的尺度,才能真正掌握物自体的某一面吧。
然而,人类无法持续理性,我们不是一台超大型计算机。不得不承认,我们受困于自己的偏见和童年知识“大爆炸”的所学知识,执拗于此,我们对于许多领域的再次复述,其实都并非科学的最新发现。这样,我们的陈述,将会是错误。
不过,知识永远都在向前发展,掌握无用的知识并不能让我们“活的更好”。遥想大学教授希望自己的学生紧跟学科步伐,让学生大量阅读最新文献,也是希望我们能与新知识,培养一种鉴别知识的批判力。
所以,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大概,思维的方法——正如作者所要求的“数理逻辑”分析,当然还有其他进路。不过,带着脑子去真正的学习,大概不会有错。
《失实》读后感(三):书被写坏了
这篇书评早早就写好,但因为把书评的太难看,想薄责于人,后来改贴私人笔记设隐藏,本来不释出这篇书评。但想到作者2016年又出新书,怕有人踩雷到他的文笔,不写出来会误人。 涉及的诸多好课题,但内容写的不好,篇章衔接不足,内容乏条理,还老扯题。 未引出太多图表公式数据,不够深入,好科普书应将研究过程脉络试图浓缩交代,但本书甚乏。一般人读后恐怕也只是强记结论就把书本抛开了,对引导入门其实无甚帮助。 以科普书而言,文笔极为不佳。以入门书而言,完全不够格。就真弄不清作者写这种书目的为何。 amazon有篇其他读者的三星评论,写的很到点,可自行参酌。 https://www.amazon.com/review/R21NHZ051RQTGG 翻译也不尽责。书写的不好,更应要导读和各章节里额外释义,责任未尽。 只值两星,课题好才多给至三星。 接触过同类或相关领域研究及曾关注其进展者或许知道,以出版年份2013年而言,书籍内容就已是落后观念及课题了,至少落后十至十几年以上,为求最前沿研究成果,有兴趣者应额外阅读其他书籍论文。 内容简介请参别篇书评。
《失实》读后感(四):你所了解到的事实,真的是事实吗?
这本书传达的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实都是有半衰期的,同时分析了事实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模式,目的是希望人们在掌握以上信息的同时,可以更好的应对身边的种种不确定性。
在讨论为什么前,先讨论是什么?所以什么是事实?作者在开篇就给出定义
事实是个人,社会或与世界现状有关的任何主体所知道的一些知识。我们总是希望事实能准确的代表和展现客观真相。但其实不然。
通过变化速率来组织我们已有的事实。那么我们所知道的绝大部分事实可称之为“中央事实” (变化速率位于中间的事实)
作者怎么来论证的?
1. 科学事实发现是怎样的一个规律?
先说科学事实被发现的速度是指数增长的,这个是由科学计量学作出解释。而发现的容易程度是呈指数下降的;
但是发现的事实随着人们知识的增长,是可能被推翻的,即知识的新旧交替,
2. 发现的这些科学事实存在新旧交替。
科学是这样前进的,当新理论产生或旧事实被反驳是,不是说以前的知识就作废了,相反,知识的积累可以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 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艾萨克。阿西莫夫)“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他们想错了。人们以为地球是球体,他们也想错了。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两个观点一样错,那么你就是错上加错。”
3. 为什么我们的知识可以呈指数级增长:
事物改变遵循摩尔定律。科学或者技术知识的基石越多,新技术提高的速度越快。除了知识积累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与创新和新事实的发展是携手并进的。
人口的数量是一方面,人口的构成也很重要。
4. 被发现的事实又是如何被传播的?
技术知识的组合,人与人的接触。事实的传播有一条规律:通过社会关系网传播信息。
这其中还包括错误的知识是如何被传播的。
5. 依然有未被传播的事实,把它称做隐藏的事实
存在隐藏的事实,知识一直存在,但尚未被发现。 比如:有一些价值被削弱的研究,比如说一篇论文里说A和B有联系,少有人读的杂志里研究表明B与C有联系,由于没有人同时读过这两篇,那么A和C的联系将不为人知。
荟萃分析:用于挖掘隐藏的知识,将事实加以综合就可变成新的事实。
6. 我们正处于揭示隐藏的事实的黄金时代,我们的知识或许会发生突然的改变。这种变化又有何规律性?
作者试图用沙粒的塌落模型形象的来说明,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一直在未知的边缘徘徊。这个总是濒临塌落边缘的系统,却正是现实世界里典型的真实系统,知识世界也是这样一个系统。
7. 以上证明了事实的快速变化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但事实是什么,它们如何改变,最终答案要靠测量
测量本身也符合数学规律。测算可以创造新的知识,可以推翻虚假事实,也可以把世界上尚未察觉的新东西揭示出来。
随着测算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世界。
8. 最后事实靠人来创造,传播,揭穿,测量,所以人的影响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人有动物性 “可预见的非理性”,我们的大脑和心理的怪异之处对认知会产生影响。目前有超过100种偏差被人们编目入书。
举例:塞麦尔维斯效应:仅仅因有悖于一个人的世界观就漠视一些信息。
在事实和知识的世界里,变化盲区很棘手,有的时候,我们必须换一个视角才能学习新的东西。
结论:如何对付不断变化的事实? 终身学习并随时随地了解信息。
除此之外,作者是应用数学家,网络科学家,具有相当广博的科学界的知识。深得以故事来讲道理的精髓,每一章开头都用一个科学界的故事讲起,当然这基本也是国外科普作家论证观点惯用的模式。内容部分也引用了大量例子,讲到中世纪的手稿与遗传基因的相似性,也讲到细菌与计算芯片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