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海,成就梦想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海,成就梦想读后感10篇

2018-08-14 04:1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海,成就梦想读后感10篇

  《大海成就梦想》是一本由王以京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0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海,成就梦想》读后感(一):天蓝蓝,海蓝蓝

  我们所在绿色星球,陆地面积是有限的,海洋面积是广大的。作为一名水手,对于大海不仅仅是热爱,更多的是征服。《大海,成功梦想》给我们揭示的是一个不为人知世界,这个世界里是一望无际寂寞危险,也许此刻还是风和日丽,下一分钟就可能风起云涌,面对着每时每刻变化,我们真的需要勇气信心。 心向大海,梦想成真,这是一厢情愿事情,尽管水手的生命短暂的,但是在人类长河里,蓝色总是给你以力量,让我们对于自己生活土地有了一份复杂的情感,去远方是每个成年人都会在现实中或者梦想中拥有的希望,只是那些体格健壮意志坚定人才能在这种生与死的选择中站了出来,登上远行的航轮。 人生总是充满着无奈,在淡水和蔬菜都难以保障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是对现实考验的坚定与梦想的追求,四十年的风雨不是几个词语、几句话甚至两三篇造作的文章可以概括的,这其间既是与天斗的其乐无穷,也是对于自身潜能的无穷发挥,不要因为自己目前不强大放弃困难挑战机遇把握,相反你应该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仍然保持一颗强大的心脏。 大海是征程星辰方向,当我们回首自己的生平时,很少有人像作者这样感慨,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坚强内心执着信念,而在于我们一辈子活得太安逸,以至于即使对海洋有了几份好奇,也不愿意去实践自己儿时的梦想,待到自我老去时,我们才发现自己的人生缺乏厚度,只有长度。 远洋航行,不是一个人就可以胜任,逞能在汪洋大海中没有一丝一毫的胜算,你需要的是各司其位、各尽其职,与大副、轮机手等不同角色弹奏合作乐章,正如我们俗语中“在一条船上就要横下一条心”,也许我们个性中有懦弱成份,需要同行者的强大才能激励你,也许你个性中存在冒险的因子,同行者在某方面制约影响你,却是让你逃离危机走向平安。一位没有真正在海洋中度日的人,是无法想象下一分钟下一秒钟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我知道作者以四十年的经历向我们道来的绝对老生常谈,却不失为至理明言,要想活着,就得珍惜上苍给你的造化,要知道眼睛是用来看的、耳朵是用来听的,手是用来驾驶的,只有让各个器官恰到好处地发挥功用,才能在惊涛骇浪中保持淡定微笑。 也许,从第一天开始选择水手这份职业,并不是出于爱好,更多地是为了生计,水手一旦上了船,你的心中只有远方,而没有故乡,你总是希望一切如你所愿地发生,看见海鸥飞翔,看见鱼虾的浅游,看见故人守望,却不得不为自己的选择去承担一切有利的无利的结果,当然,自从有了航海之后,凶险总是大于平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水手有了别样尊敬与敬佩!

  《大海,成就梦想》读后感(二):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1

  儿时生活在农村姥姥村子里有个男孩小名唤作“肥肥”,肥肥的爸爸常年不回家,我从来没见过他,只知道他是一名“海员”。当年我还不曾看过大海,对“海员”这个职业充满好奇。当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在大陆流行开来,那句“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更是让人在清新浪漫气息之外,对“老船长”平添一份神秘之感。

  《大海,成就梦想》是一个远洋船长亲笔书写的四十年风雨人生满足了我对海员、对船长这种职业的所有想象和好奇。此书囊括了船员生活的点滴,书写了一个普通海员到船长的成长历程,甚至可以看作是一本管理者手记,让我们看到一代人祖国远洋行业发展付出不懈努力和拼搏精神

  作者王以京是老三知青。他年幼多病,回崇明农村老家做知青,得到祖母无微不至照顾,更是源于自己对健康未来生活的向往,他不断在劳动锻炼自己的身体磨练自己的心智,身体也得以恢复健康。后来得以回城,到远洋船上工作。任船长的20多年间,他被数次外派,走环球跨洋航线,航迹遍及世界大多数港口

  在船上辛苦工作之余,他将点点滴滴用心记录下来,结集成这本朴实无华引人入胜的《大海,成就梦想——一位远洋船长的四十年风雨人生》。正因为有深入生活、风里来雨里去海风吹拂了四十年,才有我们能够读到的纸上的鲜活

  2

  作者非常善于学习、善于观察积累,而且爱琢磨身边的人和事。他对海员这一群体人情世相有着入骨的刻画描写笔下一面之缘却愿意给他提供去美国机会半个老乡,有曾与自己并肩远航、朝夕相处的轮机长,有性情各异但却同样兢兢业业、忙忙碌碌、技艺精湛、被作者称为“中国远洋船员脊梁”的三个水手长;有落魄的船长,有与船员打成一片的船长,有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的船长,也有一生荣光安全退位的船长,还有不堪重病折磨选择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船长……对老友、至亲,笔者也用饱含真情文字,一一记录下来,那些人生龙活虎,那些事如同历历在目

  作为老三届,作者没有在“正当年”之时受正规的大学教育。他对自己一次次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有着抱憾之情,书中多处有记载,《大学篇》一文写于作者40岁之时,以向公司争取到空军政治学院学习的机会而起,回顾了自己错失的数次推荐保送——复旦大学新闻系、上海二医大、上海外国语学院,“未能上大学,想起来便扼腕唏嘘往事历历却又恍若隔世”。几次的放弃,都因为经济家庭原因,这其中其实也可看到王以京船长作为家庭长子、长孙的担当。

  作者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不能进大学受正规教育,便坚持自学。上船航行之时,他的两个行李,一个是一年四季换洗的衣物,另一个则装满了书。成为海员后,他通过自学和进修先后获得上海师大管理系的毕业证书,也经过了船员学院的航海专业学习;《大海,成就梦想》一书收录的文章,时间从70年代起跨越30多年,落款地点是世界各地的港口、码头城市……在航海专业上精进同时,数十年坚持读书、写作,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被耽误的”一代人的精神呢?!

  这本书让人感觉非常真实。《海员,不是我的梦想》一文中,作者写自己是“退掉大学录取通知书擦干眼泪登上远洋轮的”,他的梦想是读大学。后来的事实证明,能把不是梦想、不喜欢的工作也能踏踏实实用心做好,更是具有敬业心和事业心表现

  身在外,他有两次机会“移民”。一次是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半个老乡杰福先生表示可以帮他去美国读书;还有一次是航行到华盛顿期间,造访在那里工作的堂妹,堂妹邀请他留在美国,还说“在这里工作、住房什么的你都不用担心”。两次机会相隔20年,这期间可能也面临过很多诱惑,“去留两相易,就在一瞬间”,但一走了之,会连累他人,他写道:

假如我逗留不归,确实也没人来拉我回去,船也总会有人开,但明人不做暗事,这个行为不是我这样性格的人做的。我是船长,在我的身后,船员和船公司都在望着我,我是他们的主心骨,怎么能在责任面前弃之不顾当逃兵?

  一个有责任担当、光明磊落的船长形象跃然纸上

  3

  《大海,成就梦想》既是一个远洋船长心路历程,又可以看作是一本管理者手记,甚至是工具书。

  虽然航海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书中也提及到一些专业术语,但管理是相通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如何炼成的。

  在农村插队期间,王以京就曾自告奋勇担当生产队长,解决邻里宅基地纠纷矛盾,贯彻男女同工同酬按劳分配,调动社员积极性,推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形成良好风气,受到大家的信任。在成为海员,一步步从基层成长被委以重任、担当船长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因对气象颇有研究,他曾指挥船只七次平稳地过驶过好望角,只身靠入设施不全的非洲河港,数次躲过特大台风侵袭处理过舵机失灵、撞船、冰区航行、南太平洋上救病员等的危机事件……展现了新中国远洋船员和优秀船长的素质和形象。

  关于用人,作者都有深刻体会和专业见解。他在书中写道:在船上这个完全不同于陆地上的工作性质环境下,任何的闪失都会对安全造成意想不到损失危害。有的人可以是朋友,便决不能共事。所以在同情他人之时还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

  关于培养干部,作者通过一个个案例进行了剖析。他说:“船员内心对管理者是有一定要求的,身为一长,就要学习一定的管理技能掌握宽严并济的驭下之道,起码要有一定的气度胸怀。”他深知长期远航的船员飘洋过海,与陆地隔绝,享受不到家人温暖,更需要管理者和组织关爱他人,懂得调节与发挥下属积极性,除了注重个人的业务能力,更要重视团队的协作和集体的力量。这些管理心得,对各行各业都有借鉴意义

  4

  对于以航海为职业的船员、对以船舶管理为己任的船长,很多人都充满好奇。

  “船长做些啥?在船上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海上风浪有多大?有没有遇到过海盗?”等等,这些也是航船抵达新西兰奥克兰港,一群中国留学生提出的问题。作者写下《我在海上的每一天》,把一天24小时的船上生活点滴记录下来,让我们看到像乐队指挥一样的船长是如何工作生活的:打扫卫生、给甲板除锈、配载装货、收发电文、一日三餐、娱乐、沟通交流、看天气了解风浪情况、开会、夜航……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远洋轮这个“移动国土上”,既有海上垂钓这种充满趣味热气腾腾的生活,更有与天斗、与异常海浪搏击的艰难险阻。作为一个晕船的船长,在恶浪滔天的危机时刻,他沉着应对

船在风浪中艰难航行,海浪像一座座黑色小山竖起,涌浪排山倒海,一个接一下压过来,船体左右剧烈地摇摆,35°,40°……险哉,几近倾覆,船体一次又一次地挣扎着转过身来,依然昂首在风口浪尖上。……

  如此危机的时刻,他面对满目茫茫凄风,低吟的是:“壮怀激烈-不教胡马度阴山,泰山崩于前……血雨飘来湿战袍-此去泉台招旧部……”想的是:“该挺起男子汉大丈夫的脊梁。”这种大无畏大义凛然的精神,真的很令人动容。

  大海变幻莫测。既有风暴也有平稳与舒心的航行。作者在多处用优美的、质朴的文字和语言描绘了他眼里的大海:

那浩瀚的大海上,白云飘缈,海风轻拂,波澜不兴,船尾泛起的白色浪花像一条宽阔跑道直连到天边的水线上。海鸥在船尾翱翔,有时一个猛扎,黄色的长嘴轻轻一点,就把跃出水面鱼儿衔入嘴里,忽而又腾空而上,自由地展翅飞翔。海面上有时会惊雷四起,密雨骤下,海面的波纹全部压平,只见船在水濂中穿行,甲板上白雨跳珠,如千百朵水的花儿飞舞……

  这部36万字的作品,脱离了航海的专业性和个人的小圈子字里行间凝结着一个为海洋强国奋斗的老船长心血。读到最后,似乎对《大海,成就梦想》这一书名,有更深的理解领悟——从青年走向暮年,一个把最美好青春献给了祖国航海事业的人,把记录下来的文字呈献给社会,也实现了个人梦想。

  《大海,成就梦想》读后感(三):大海成就梦想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听着《水手》这首歌长大,但是我们对于船长的生活和大海都充满了好奇,并没有真的像,王已经传成这样,勇敢的走过几大洲。这就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了解一下海上生活。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想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

  “大海成就梦想”这几个字是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为作者所提。可见作者的重要性。这本书算是有点自传性质的,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海上的一生。作者王以京是老三届的知青,1976年进入了上海远洋运输公司,1977年上船,历任二水一水,1979年任三副二副大副,1991年考取船长证书,任船长,20余年间被数次外派,走环球跨洋航线,航迹遍布世界大多数港口,还因对气象颇有研究,成平稳的7过好望角,展现了新中国远洋船员的素质和形象。

  人们对老船长的评价是,一位有思想有理想,勤奋好学,敢于担当的船长,也是一位船舶管理高手。王以京,善于学习,善于积累,观察仔细,记忆力惊人,还是琢磨身边的人和事,是一位生活的强者,他对海元人情世相的入骨刻画,笔下有落魄的船长,有性格各异的水手长,还有轮机长,大副二副,还有老友,字字珠玑,生龙活虎,十分逼真。我觉得当一个人在海上漂泊了40多年之后,她的故事,她的专业,执着,专注,专心,本身就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海员生活写照。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能被作者描写的风景、故事、人物所吸引。惊叹于作者的敬业专注之余,对他的细节描写和超强记忆力也是十分佩服的。

  其实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点点担心,作者这样一个官员会不会文章写的很死板。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并不觉得他的文字写得比当今的一些知名作家差,除了本身故事很有内容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之外,作者的文笔也是过硬的,读起来非常的舒服有趣,长知识。

  这本书翻过去的每一页里,都会有很多冷暖与辛酸,使人无法忘怀,也会有很多风景。令人神往。我觉得这里面的每一页就是作者的日子,是海上的日出与日落是,技术的过硬和培训的艰辛。40年,我们看到了一个男人,一个船长的成长,他从一个小小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年,整个过程中,他甚至写到了自己的初恋她,是一个英勇的老船长。

  行万里路,看万卷书,如果一个人能够将他这一生走的这些路记录下来,形成厚厚的一卷书,那么,他的聪明好学富有,都一一展现了。作者的几十年在风浪里锻炼成长,并逐渐走向了成熟,今天他又把这些都记录下来,贡献给了社会,似乎个人的梦想已经实现。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给我们这些读者看的,同时也适用于千千万万个海员兄弟,让我们了解了海上船员默默奉献的精神。推荐大家阅读。

  《大海,成就梦想》读后感(四):海上大学

  

1. 黄粱大学梦

1968年,知青们纷纷响应号召,离开了校园。

  18岁的王以京也在浪潮之中,但是大串联回来以后,他开始出现身体不适,百般折腾之后,医生说,这是很严重的肾病,从此以后只能「绝对卧床休息」。大好青年,在医生的判决书面前五雷轰顶,若不是乡下的祖父母一直不肯放弃,寸步不离地承担起了照顾他的责任,他几乎就要放弃。

  一年以后,「绝症」奇迹般好转,19岁的少年王以京,和他同时代的学生们一样,离开了城市,投身到了乡下,一转眼在乡下呆了7年。这7年里,王以京兢兢业业地解决农民的生产问题,学着和农民们打成一片,他队上五百多户人家的情况全都了熟于心。

  尽管下乡的工作非常出色,但是王以京内心却非常渴望继续读书,上大学是他从小的梦想。说起来,王家也算个书香门第。当年祖父千难万难也让父亲读了大学,在「文革」期间祖父还偷偷为王以京讲《论语》。

  那个年头,读大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推荐。由于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他得到了他的第一个机会——复旦大学,可是由于缺钱,他又失去了这个机会。

  1976年,26岁的王以京终于离开了乡下,通过了上海远洋公司面向知青的招聘,当时公司可以为他推荐去读上海第二医学院,王以京兴奋得厉害,公司推荐是带薪推荐,不需要家里拿什么钱。可没想到,祖母病重,家里积蓄不够,弟弟们都在上学,家人希望王以京作为长子,能够帮忙为家庭多赚些钱,而不是去上学。

  1977年,王以京又得到了上海外国语学院的申请机会,可是再次因为家庭而放弃了。

  没过多久,王以京就开始上船了。船只一年四季在全世界航行,到处载货,出去一趟往往就要一年半载。这下王以京的前途注定是在海上了,读大学的种子在心里发芽后渐渐枯萎变成刺,可这刺却一辈子刺着他。上船的第一天他带了一大箱子书,因为他心里还是幻想着什么时候能去读个大学。

  1990年,王以京40岁了,已经是船上的大副,业务娴熟,又拥有了船长证书,前途一片光明。这时空军政治学院大专班有一个为期3年的学习机会,王以京居然在此时提出要下船学习。但领导没有批准。

  王以京难过地说:

现在,祖母早已作古,我的父亲也已退休,他们哪里还会想到我的内心,哪里知道我抱憾终生的事啊!……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大学,终成我的黄粱一梦。

  其实每个人最想实现的愿望,都是小时候的愿望,只不过随着成长,有的人放弃了,但有的人一直不肯放弃。王以京没法接受自己变成一个和初心中的自己不同的人。

  后来,王以京当了船长,也没放弃自学。行船顺利的时候,每天中午吃完饭到下午上驾驶台工作之间有那么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王以京利用这段时间来自学经史文学,还要临摹《兰亭序》。王船长在责任重、压力大、业务要求高的船上,仍能像一个学者一样,每天严格要求自己。这是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和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

2. 海上大学

  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王以京大学梦破碎的时候,也正是梦想以另一种方式展开的时候。海上航行40年,他经历的,远比读大学多的多。

  刚上船的时候,王以京只是个水手,饱受着晕船的痛苦。水手长为了锻炼他,把他拉到甲板上去,给他一个塑料桶,船在海浪里摇摆,他也跟着船摇摆,一会儿就大口大口地吐起来,直到吐出酸水。但好在他的身体素质还算好,学习速度又快,因此没遇到什么困难。

  但是在海上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就连打缆绳都需要刻意学习,因为不同的结打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作用,更别提还有救生结、引水梯、护手绳等等需要绑扎的东西了,这些都是船上最基础不过的任务。

  7年的时间,王以京一步一步前进着,从刚上船时的水手,一路工作一路学习,升为大副。大副不仅要在驾驶、安全、装卸、维修、码头指挥等等工作上要承担更重要的任务,还要和船长一样随时留意船上的一切情况,大副要保证自己拥有在船长不能工作的时候迅速代替船长指挥船舶的能力。

  大副的做了几年之后,王以京开始出任船长。这个阶段不仅仅是他个人快速成长进步的阶段,也是中国远洋公司经历大变革的时候。中国远洋公司作为我国的央企支柱企业,也随着大陆的整体改革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在大时代下,有人欢喜,有人忧愁。过去依靠体制上位的人都渐渐下去了,能留下的人都必须有真正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王以京非常符合这种时代的需求,很快脱颖而出。他的业务能力更强,管理方式更科学,多年来对发达国家的港口管理和船舶管理深有心得。面对船员各自为政、环境混乱等人事问题他手到擒来,船员很快上行下效,立刻变成一个高效的团队。

  但是在海上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船员管理问题,海上总是充满了意外。王以京遇到过主机供油管断裂、锚机异常、冰区航行、海上大浪、台风天气、热带风暴等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都有惊无险地平安度过了,这与船长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分不开的。

  这40年的海上阅历,就像读了一次学年为40年的海上大学,他所经历的,远比其他人更精彩。当初一心想上大学的少年脱胎换骨,积累了大量素材。他从未放弃写作,因此总是能把这些素材变成文章。这本《大海,成就梦想》记录了王以京40年的航海生涯,不但讲述了他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还为这么多年来的管理经验做了很多总结。

  这本书可以看到很多时代的影子,王以京过去的经历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而他笔下的船长、大副、水手,也都是那个时代不同人的缩影,他们在海上有不同的表现,当然也有着自己的命运和结局。

  《大海,成就梦想》读后感(五):大海的胸怀

  在我们的眼中,船员生活是浪漫的,是美好的。每天享受带薪旅游,游遍世界各地。观风起云涌,赏日升日落。船员的生活既有浪漫的一面,也有苦逼的一面。就像是一枚硬币,不同性格的人看到不同的面而已。

  我们可以从《大海,成就梦想:一个远洋船长的四十年风雨人生》这本书中详细了解远洋船员船长的工作经历。作者曾经当过知青,在艰苦的农村磨练自己。在回城后来到远洋船上工作,从水手开始做起,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磨难,最后当上了船长。作者在船上辛苦工作之余,将航海中的点点滴滴认真地记录下来,最后些成这本书奉献给关心航海船员的读者。

  远洋货船上的船员是个很重要的重要的职业,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货物贸易是通过海运来实现的。如果没有船员的奉献,你是不可能坐在家里就可以享受着到澳洲的红酒,吃上进口食品的,说船员维系着全球经济的命脉是毫不夸张的。一条船上几十个人船员,工作时间穿插开,一次远洋航行可能几个月,是很寂寞的,确实是辛苦活,不像电视上演出的那么浪漫的,只是海上的风景有时候真的很美那是真的。

  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船员生活与坐牢一样。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压力大,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自己却只能局促在狭小的船舶空间里。常年抛妻弃子,忍受着对家人思念的折磨。常年与外界隔绝,人际网全部断掉。也许他们是一群被世界遗忘的人,但是我们没有遗忘世界。我们靠自己辛苦的劳动,扎实的专业知识,无所畏惧的精神,穿梭在风浪间,勇敢的与死神搏斗,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作者王以京是一位非常热爱船长职业的船长,在任船长20余年间,航迹遍及世界大多数港口。他对气象颇有研究,对远航的安全得到了保证,展现了新中国远洋船员的素质和形象。他在海洋里风里来雨里去,什么风浪没有见过呀,世界各地天涯海角,都留下他们的身影,写下了引人入胜的故事见闻。作者被数次外派,走环球跨洋航线,

  为了在尽可能干好船长的职务,他连续十多年内放弃了休息、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家庭、放弃了一切,一直在船舶上苦苦奋斗、风里来、雨里去,几度春秋,几度风云,连家里都不回,才达到了目标。他给他农村的家里争得荣耀,他付出了青春的代价,当站在驾驶台上傲视其他当二副、大副的同学们时,那些同学的儿女已经到了小学毕业的年龄了,他感觉到了当船长的代价、当船长的自傲、悲壮。

  据说中国所有的在册海员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海军的预备役。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必须随时无条件的接受国家的征兆保卫国土。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大海,成就梦想》读后感(六):大海是征途,星辰是方向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篇课文叫《奇妙的“眼睛”》,讲到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眼睛”,可以通过它看到遥远的星星。

  老师就问我们的梦想是什么,将来想做什么?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梦想”这个词,我就说我想当天文学家,回到家之后,我还把这个“梦想”写到了衣柜上。后来,我不记得又听说一个什么职业,我问我妈,我可以换一个梦想吗?我妈说,不可以。之后,我似乎就忘记了我这第一个梦想。

  再后来,我慢慢长大,衣柜上的字迹渐渐淡去,我再也没有想起过或者思考过关于梦想的任何事,即使到高考填写志愿,我也是偶尔听到别人谈论,就选择了现在的专业。就这样,我好似水面上的一片落叶,水流到那里,我就飘到哪里。

  所以当我看到《大海,成就梦想》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想知道一位把梦想放到海上的人,要怎样经受住四面八方的风浪,进而一步步实现他的梦想。我想知道不随波逐流,而是乘风破浪,将会成就怎样的一种人生。

  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却看到作者说,大海,不是他的梦想。既然大海不是他的梦想,作者为什么又说“大海,成就梦想”呢?在一条不是通往梦想的航线上,最终也能到达梦想的彼岸吗?我变得更加好奇了。

  作者王以京是一名老三届知青(1966届、1967届、1968届在校的初、高中生),1968年年末,在这六届的学生奔赴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时,他却正在和病魔作斗争,虽然他很想强撑着去遥远的黑龙江参加农垦,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却被心疼他的祖母给拦了下来。

  没办法,他只好去了祖父母居住的县里,这一去就是七年。刚到乡下的时候,他一边养病、坚持锻炼身体,一边尝试着慢慢做一些简单的农活,同时不忘继续读书和学习。学习许多农活的做法,甚至学着用针灸给自己治病。

  锻炼有了成效,他终于恢复了健康,之后他为了解决生产队收入低的问题,和群众同进出、共劳动,深入了解种植情况和生产进度,最终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忙碌的生活并没有打消他继续读书的念头,这时他遇到了被特招进复旦大学继续读书的机会,不料却被不怀好意的人攻击,由于他的家庭出身问题,最终没能成行。他的初次恋情也因为家庭和工作环境而被迫斩断。

  旧梦碎了,他便重新出发,经过层层选拔,他收到了上海远洋公司的录取。进入远洋公司不久,他再次得到去读大学的机会,这次没有外人的阻止了,最大的阻力却来自于家庭,父母的阻止和不理解他都可以拒绝接受,可是他不能接受自己弃重病的祖母于不顾,家里需要他的这份工作所带来的收入。纵使万般不舍,他还是放弃了那张通向梦想的船票——大学通知书,转而踏上了远洋的渡轮。但是他真正的梦想,继续读书的心不会灭掉,他继续盼望着招生的机会。他说“任何地方都可以求知。”在此后的人生“航程”中,他也确实一直在践行着这句话。

  远洋的航程是艰难的,不仅因为它离家远,要经历的时间长,更难的是在这漫长的航程中,需要和众多性格迥异的同事和谐相处,同时还要应对海上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和各种突发状况。

  在这些工作之外,他始终不忘自己想要继续读书,坚持写作的梦想。也正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现在这本《大海,成就梦想》,读者才有机会得以知晓那样一个年代,那样的一群人,究竟度过了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

  成为海员以后,王以京船长继续发扬他好学的精神,虽然航海课程离他梦想的知识和教育相差很大,但他还是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取得资格证书。他不仅认真好学,还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学习松缆绳圈、打救生结、插钢丝琵琶头……面对大风恶浪,他总是提前收取气象报告,并认真分析,每次经历危险和困难,他都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虽然他也犯过技术性错误,但是他总是吸取经验教训,认真反思,和同事们一起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而且他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且知人善任,敢于担当,因此便能在不断变动的同事关系中,得到普遍的认同。正因为如此,他一步步从水手、二水、一水,成长到三副、二副、大副,并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在船摇晃的不是很厉害的时候,他会利用休息的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练习书法,并坚持写作。最终将这么多年记录的点点滴滴凝聚成了这样的一本书,书籍得以呈现给社会,面向世人,他的梦想也实现了。

  在这中途,他也经历了各式各样的诱惑,然而他都拒绝了,包括两次可以去美国的机会,因为他心中始终秉持着对这份工作,这份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倾心奉献于航海事业,大海,也成就了他的梦想。

  他用自己四十年的风雨,告诉世人,原来梦想并不是非得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要有担当地去选择和放下,同时不忘记心中的那一抹光亮,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迷失方向。

  正如乔治·普拉特·舒尔茨所说—— “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