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隐藏的自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10篇

2018-08-14 05:5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10篇

  《隐藏的自我》是一本由大卫·伊格曼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一):告别王权

  二、感觉见证体验到底是什么?

  脑是极为封闭的系统活动主要是从内部产生的。

  脑的秘密,整个神经系统运行方式:内部产生的信号由感觉输入调整。睡与醒的区别在于从眼部进来的信号是否与知觉关系

  所谓的正常知觉与幻觉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幻觉没有与外部输入绑定。幻觉就是不受约束视觉

  外部世界的内部模型是个很广的概念。脑对特定条件下你执行某种行为会导致什么后果进行内部模拟

  对周围环境意识只有在感觉输入与预期不符时才会出现

  在你的行为和导致的感觉之间发展出来的可预期性,就是你无法挠自己痒痒的原因

  活在过去:时间思维构建物,而不是精确测量外部世界的度量计。

  三、思维的鸿沟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内隐记忆

  固化技能重要作用速度和能效。

  四、思维的疆域

  楚门的世界。

  人类只被人类吸引,青蛙只被青蛙吸引。

  你所能看见的部分世界,称为局境(umwell)。以及更大的现实世界(如果有的话)。称为完境(ungebung)。

  联觉:脑不是被动接受实在,而是主动构建。

  有你无法思考思想,你的思维局境是思维完境的一部分。你无法想象宇宙中的10的21次方个恒星,画不出五维的立方体,感觉不到青蛙的吸引力,接收不到红外光或无线电波,不能像扁一样探测丁酸。

  神经科学家研究脑的硬件构成,而进化心理学家则研究解决社火问题软件

  进化的脑:将优秀程序写进DNA。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类行为之所以比动物行为具有更为灵活智能,是因为我们的本能更多。本能就像工具箱中的工具,你的工具越多,你就越有适应性。

  草原田鼠一夫一妻制:交配时产生增压素,引起母田鼠相关联愉悦感。人类和狐狸:抚育完小孩的4年后对伴侣失去兴趣

  五、由竞争对手组成的团队

  梅尔吉布森酒醉后的反犹言论

  理性系统注重分析外部事件,而情绪监控内部状态关注事物好坏。理性认知与外部事件有关,情绪性则与内部状态有关。

  尤利西斯合约:塞壬诱惑歌声。推迟满足感

  脑中充满了重复的子系统:大自然发明了不止一种存储记忆的方法,对日常事件的记忆由海马区存储,受到惊吓杏仁核沿着另一条通道存储记忆。杏仁核记忆:很慢擦除,以闪光灯的形式再现。

  异己手综合征。斯楚普检测

  加萨尼加:左脑的解释机制一直在勤奋工作,寻找事件的意义。它不断地寻找秩序和意义,即使理由存在,这使得它不断地犯错误

  病感失认症:患者对缺损完全没有意识。

  思维寻求模式。做梦是对夜间脑电活动风暴的解释。梦的情节是将基本随机的活动--中脑神经元群的放电捏合到一起。

  克里克和科赫:意识的存在是为了控制自动化的异己程序,并为他们分配控制权。自动自程序组成的系统在到达一定复杂度后就需要高级机制使各部分得以通讯、发放资源和分配控制权。动态开发新软件的灵活性,代价就是漫长的育儿期。

  红色的蛋放进大海鸥的巢里:红色触发了鸟的进攻性,蛋的形状又触发了孵化行为。母棘鱼入侵了公棘鱼的领地,公棘鱼会同时表现出进攻和求偶行为。

  判断是不是有意识:成功调解僵尸系统的冲突能力

  重点:你是由许多部分和子系统组成的一整套的神经的国会。除去有一群有专门知识专家系统之外,我们还有交叠的不断创新的机制,有一群互相竞争的部门。意识思维编造故事来解释内部子系统有时候让人费解的行为。

  六、为什么纠责不可取

  校园抢手引发的思考:惠特曼脑中肿瘤压迫了1/3的杏仁核,杏仁核有调解情绪的作用。

  突然出现的恋童癖、商店扒手和赌徒:亚历克斯的眼额叶皮层中的大肿瘤导致恋童癖失去抑制。帕金森症患者服药变赌徒,多巴胺除了运动控制还是奖罚系统的媒介,多巴胺失衡会引起赌博、暴食和药物成瘾。

  你的未来决定于你的过去:我们不是驾驭我们行为之船的人,至少到不了我们所认为的程度。我们是谁取决于我们意识不到的一些幕后活动,其细节要追溯到我们出生之前。

  自由意识悬而未决。托瑞综合征、心因性障碍。我们找不到让自由意识(非因果性的自由)在物理上有容身之地,因为没有那部分没有遵循与其他部分的因果联系

  七、告别王权

  还原论:本质上认为大的事物都能分析为更小的组分来加以理解

  如果我们的脑简单的可以被理解,我们就不会聪明到足以理解他们。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二):自由意志存在吗?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3-06/05/nw.D110000zhdsb_20130605_1-09.htm

  自由意志存在吗?——自由意志研究迎科学浪潮

  唐 璐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6月05日 09 版)

  《第二自然:意识之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

  《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Ecco,2011

  《隐藏的自我:大脑的秘密生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版

  Free Will,Free Press,2012

  在大脑科学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每个具有基本科素养的人可能都在独自发呆的时候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是自我的主宰吗?还是受一堆神经元操控的傀儡呢?自由意志问题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关于自由意志的哲学著述汗牛充栋。但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的禁区,如果有哪位科学家敢贸然涉足这个领域,就等于拿自己的学术声誉和科学生涯冒险。但近些年来,科学家们终于决定放弃谨小慎微的做派,不再刻意回避意识和自由意志的问题。在一些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自由意志问题的科学化研究终于形成了一股潮流,并正在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

  在这些弄潮儿中,领军人物是两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杰拉尔德·埃德尔曼(Gerald Edelman)。克里克因与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奖,埃德尔曼则是因对免疫系统的研究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奖。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学术生涯投入到了对意识的大脑机制的研究。毋庸置疑,是以前的学术生涯积累声望让他们有底气从事这项有争议的研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学术氛围下,进行这样的研究所冒的风险巨大的,也正因此两人的举动才更让人敬佩。

  2000年之后,已年过7旬的埃德尔曼仍然保持着旺盛的产出,先后撰写了三本关于意识问题的书籍:《意识的宇宙:物质如何转变精神》(A Universe of Consciousness: How Matter Becomes Imagination);《比天空宽广》(Wider Than the Sky: The Phenomenal Gift of Consciousness;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二自然:意识之谜》(Second Nature: Brain Science and Human Knowledge,Yale,2007;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埃德尔曼在书中介绍了自己的神经元群选择理论,并用其来解释各种心智现象。在埃德尔曼看来,要证明意识研究的正确性,最有效手段莫过于用提出的神经机制构造人工意识。虽然目前离实现这个目标还很遥远,他却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在他的研究所中,以达尔文命名的神经网络机器人已经发展到了第10代,可以产生一些简单的认知行为。埃德尔曼的书虽然对大众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却极大地鼓励了学术界对这个领域的探索。

  1994年,年近8旬的克里克出版了他关于意识研究的著作,《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在书中,克里克旗帜鲜明地提出:“科学的信念就是,我们的精神(大脑的行为)可以通过神经细胞(和其他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行为加以解释。”并对视觉意识的神经机制进行了阐释。作为这个领域的先行者,克里克并没有太多直接涉及自由意志问题,只是在书后附了一个简短的跋,说明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并简要提到了“异手症”等脑损伤症状可能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这方面实验和病例分析并不深入,用科学证据彻底否定自由意志的时机还不成熟

  克里克的另一贡献是,他当时带领的几位同事后来都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其中最著名的是克利斯朵夫·科赫(Christof Koch)。2004年,科赫出版了《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理学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这本书对意识的科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自《惊人的假说》之后克里克和他的研究的新进展

  迈克尔·加萨尼加(Michael Gazzaniga)是自由意志研究科学化浪潮中另一位重量级科学家,他以对裂脑症患者的研究闻名。

  在上世纪60年代,医生开始对癫痫患者实施裂脑手术。裂脑手术能阻止癫痫病灶蔓延到另一半大脑。手术很成功,但人们发现,病人能够同时做不同事情,比如一只手画圆,另一只手同时画三角形。加萨尼加与其同事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向裂脑患者的左脑闪现小鸡爪子图片,向右脑闪现雪景图片,然后让患者选择能够与他看见的图片相关联的图片,结果患者右手指向小鸡图片,左手指向雪铲图片。当被问起为什么这样选时,负责语言能力但又没看见雪景图片的左脑会回答说,是因为要用铲子打扫小鸡粪便。加萨尼加认为,右脑中的潜意识程序正确选择了图片,而左脑中的解释机制负责为行为编造合理的解释,当理由不存在时,它也会不断自圆其说。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行为是一回事,意识对行为的解释又是另一回事,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两者脱节了。据此加萨尼加认为,自由意志根本不存在。在新书《谁人操控?自由意志和大脑科学》(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Ecco,2011)中,加萨尼加对此观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将自由意志问题的科学化推向高潮的是著名的年轻神经科学家大卫·依格曼(David Eagleman)的新书《隐藏的自我:大脑的秘密生活》(Incognito: The Secret Lives of the Brain,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版)。依格曼是贝勒医学院感知与行为实验室主任,从30岁开始就在《科学》和《自然》杂志发表了数篇关于神经和认知的论文值得一提的是,依格曼也从克里克那里受教良多。依格曼对研究方向具有敏锐把握能力,并且能够向大众深入浅出地介绍前沿研究和未来的影响。依格曼从大众熟悉的各种错觉、通感、技巧训练、异手症、裂脑症等现象着手,逐步揭示出一个不可辩驳的惊人事实:意识活动只不过是次要的配角,是冰山一角,位于意识层面下面的无意识或潜意识活动才是大脑活动的主宰,是冰山主体;人的行为更多是受无意识活动掌控。

  在揭示出这一切后,依格曼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如果自由意志不存在,那么人们应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这并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因为法律系统就建立在人们具有自由意志,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假设之上,因此自由意志问题的科学化必将深刻地影响到法律系统。1966年,查尔斯·惠特曼在德州大学冷血地射杀了13人,射伤了33人。惨案发生后,警官在惠特曼家里发现他还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妻子母亲。看到这样的事情,每个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会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但事后对惠特曼的尸体解剖发现,他的大脑中长有肿瘤,严重压迫了杏仁核。杏仁核有调节情绪的作用,与恐惧感和攻击性有很重要的关系。知道了这些后,你对他的看法是不是有了变化呢?如果他活了下来,又该怎么给他定罪呢?

  大脑决定我们的行为,然而在对大脑的影响因素中,有太多因素我们无法自由选择:基因、母亲怀孕时滥用药物、幼儿期受忽视、儿童期受虐、接触含铅玩具、环境、精神疾病,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大脑,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在法庭上,如果精神病医生有证据证明被告患有某种大脑疾病,被告就会被轻判或免于刑责。在被告应当还是不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之间有一条界线,在界线的这边有罪,界线的那边无罪。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行为得到了生物学解释,也有越来越多的辩护律师用到这方面的证据,从而究责的界线被不断从无罪的一端向有罪的一端推移。而处于有罪一端的行为也并不意味着被告就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可能只是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发现其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原因。如果自由意志被科学彻底否定,建立在自由意志假设基础上的法律系统应该怎么办呢?这条究责的界线又应该划在哪里呢?

  这时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依格曼在书的最后给出了他大胆而极富争议的方案:法律系统的判罚不应再基于人们的意志和责任,而应着眼于服务社会的未来。刑期的长短不是基于报复的渴望,而是用再犯的风险来衡量:再犯的风险高则刑期长,再犯的风险低则刑期短。监禁的目的不再是惩罚,而是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犯人提供帮助,改变他们的行为。为此依格曼特地提出了一个前额叶健身的方案,借助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对大脑进行训练,提高大脑面对诱惑时的自控能力。

  依格曼提出的这些建议肯定会引发争议。但面对这一全新的课题,我们不能苛求太多,毕竟探索才刚刚开始。重要的是,依格曼将法律系统这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带入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显然自由意志的科学化研究带来的问题还远不止法律系统,将来还有可能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教育,一个学习不好、顽劣的小孩不能简单归结于品性不好,而应从大脑的角度分析其自控能力差的原因。

  自由意志问题的科学化不限于学术界本身。近几年来这方面书籍的集中涌现并不是偶然的。除了学术发展阶段本身的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市场的需求,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大众的关注,社会对自由意志问题科学化的认识已经形成了不容忽视的潮流。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的新书《自由意志》(Free Will,Free Press,2012)的出版则是大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达到高潮的标志。哈里斯是畅销科普作家,《信仰的终结》(The End of Faith)和《道德领地》(The Moral Landscape)两书的作者,从科学角度分别讲述信仰和道德问题,两本书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果要找一个人来通俗化地介绍自由意志问题的科学化,哈里斯可说是最合适的人选。《自由意志》的出版对自由意志问题科学化被社会接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依格曼的观点类似,哈里斯也认为,否定自由意志并不意味着为犯罪开脱。他也同样指出,法律精神应该从惩罚过去转向客观地评价罪犯继续危害他人的可能性。否定自由意志不会让犯罪行为泛滥,反而能让我们更加“注重于评估风险、保护无辜的人和阻止犯罪”。

  自由意志问题研究的科学化才刚刚开始,可以想见的是,它必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社会。如果它不能改变我们的世界观,至少也会改变我们对自身的看法。

  (本文作者为《隐藏的自我:大脑的秘密生活》一书的中文译者)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三):内省,从科学的角度

  作者:李红杰

  2004年2月,云南大学大四学生马加爵在宿舍内杀害了四名同学。

  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深夜驾车撞人后,因怕“农村人难缠”而将被害人杀死。

  关注过这两个案件的话,你肯定会问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两位未曾有过任何不良记录的学生会痛下如此狠手?换了别人,相同的环境下会做出像他们那样的反应吗?如果认为换了别人应该是另外一种结果的话,你很可能也会认为,向他们的手发出抓起铁锤、匕首指令的大脑,确实存在与他人不同之处。那么,我们能否从大脑的这些差别入手,采取适当措施,预防此类犯罪呢?大卫•伊格曼的新书《隐藏的自我——大脑的秘密生活》将会告诉你答案。

  2007年全面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在哪里?为什么尽管清楚知道长远危机的存在,人们往往还是禁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隐藏的自我——大脑的秘密生活》还会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出发,阐述是人类的这种近视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的《隐藏的自我》一书告诉我们的远不止这些。还记得神秘哲学家问苏菲的第一个问题“你是谁”吗?《隐藏的自我》就是要从神经生活学的角度出发来回答这个问题。跟随大卫•伊格曼的脚步,迈进人类的大脑,你将看到这两个总重只有1.4千克的半球上搭建起来的是宇宙中最复杂的任务处理系统。这个系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大量的活动,其中就包括你的思想。

  我思故我在。但大卫•伊格曼将告诉你,你的思想,远不是你的全部。它们仅仅是你所能意识到的大脑活动,在所有大脑活动中仅占很小一部分。你的每一个想法,大脑向身体各部分下达的每一个指令,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运作,而你根本就意识不到这背后的大量工作。事实上,你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由这些幕后工作完成的。比如,推门进屋后,你会发现并没有意识到是怎么掏出钥匙开了家门的;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棒球手,你会发现自己能在意识还没有觉察到棒球的情况下准确击中它;如果你是一名梦游者,你会发现自己在客厅沙发上醒来,而不是睡意来袭时你所躺的那张床。如果说你就是自己所有意识的集合的话,那这些无意识的行为又该如何归类呢?如果认为这些无意识行为也是你的一部分,那么法律为什么又对精神病犯罪另眼相待呢?——请看《隐藏的自我——大脑的秘密生活》。

  这本书还对人类大脑这个庞大的运作机制做了详细的介绍:它非常类似于人类社会的民主决策机制。在任何行为做出之前,理性的你和感性的你都要进行一番表决。这只是对大脑运行机制极简化的描述,实际上的决策过程要远为复杂,而大脑参与表决的各个部分也并不总是能划归为感性派或理性派。更重要的是,这个表决过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血液中酒精度含量的增加、精神紧张导致的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会对同一件事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药家鑫是在大白天的闹市上撞了人,他大脑各个部分还会表决出刺死受害人的决定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我们的大脑每天需要进行的民主表决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表决效率,同时保证表决的结果更有利于我们自身和这个社会群体的发展。比如,开车撞人后大脑各部分要迅速表决出送人去医院而不是杀了她以免她纠缠的决定。这就需要我们对大脑内的这套表决系统进行锻炼。学习交通法规、接受道德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增加我们大脑中符合社会活动规则的党派的实力。而内省,就是对这种表决进行的自我模拟演练。曾国藩通过坚持不懈的内省,大脑中坚持派的实力压倒了放弃派,表决出了“屡败屡战”的决定,成就了他的千秋功业。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进行这样道德意义上的内省的同时,我们不妨也来点科学意义上的内省,跟随大卫•伊格曼一览大脑中的种种奥妙。这一趟科学之旅回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你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人类社会机制有了新的看法,对“你是谁”这个千年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四):“人们既看不到自己来自虚空,也看不到自己身处无穷”

  第一章 脑中有另一个人

  本章可以说是本书的前言。初探了脑的生物特性,意识的特性,以及脑和意识的关系,对自我的认知实际上就是对脑科学和意识科学的认知。

  第二章 感觉的见证:体验到底是什么?

  以视觉为例,阐述知觉实际上都是脑构建的结果。视觉唯一的工作就是制造在我们互动的尺度上有用的描述(大家都认同的东西,水果,动物,颜色等等)。视错觉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的思维是由我们无法直接提取的机制产生的,它可能擅长制造对我们行为有用的描述。

  而且,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一定是真的。

  第三章 思维的鸿沟

  无意识和潜意识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意识只是在感觉输入与大脑预期不一致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来处理并纠正偏差。

  意识对无意识和潜意识无法提取,但潜意识可以影响意识,直至影响行为,操守,判断,记忆。

  第四章 思维的疆域

  1.“客观实在”我们无法体验的到,受限于人类的生物特性。脑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构建世界。

  2.意识层面之下,还有无数的子程序在工作,先天遗传的称之为“本能”,后天学习的称之为“技能”,均已固化到脑回路中,平时的人类行为主要由这些子程序负责。意识则似乎是用来设定目标,决定哪些需要固化到回路,哪些出现偏差后需要纠正。

  第五章 由竞争对手组成的团队

  我们知道了心智有多个方面,这解释了为什么可以诅咒自己,笑自己,和自己签署协议。

  例如理性思维与情感思维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一个行为的输出。

  左右脑半球系统

  核心记忆与海马区记忆。

  第六章 为什么究责不可取

  脑有生物特性,会收到外部物质的干扰,使意识发生重大的变化。例如麻醉剂,神经递质,激素,病毒等。变化了的意识究竟还是不是原自主意识,是否要为所发生的行为(例如犯罪负责),在我看来是需要的。作者提出了新的预防性策略,如前额叶健身计划。

  第七章 告别王权

  现代的研究往往是以还原论作为主导,对大脑及意识的研究也是如此,但作者认为我们对大脑和意识的认知实在太少太浅薄,更不可能用粗浅的一个理论来研究脑科学,未来的路很长,需要一步步的小心前行。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五):小心翼翼抓住脑科学知识这把刀 转中国科学报 杨志平

  读完《隐藏的自我》,第一个印象是它“危险”。为何冒出这么个印象?因为首先,它一点也不符合我们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通常理解。书里说:“在你的心智中发生的一切几乎都不受你的意识控制。”甚至奉劝你信赖直觉:“没有直觉,人们作的决定就好不到哪去。”这还不够,作者甚至跟你畅谈怎样用脑的生物学知识去改造司法实践!但毕竟看在作者是一位老练的神经科学家份上,加之书的内容十分风趣和富有吸引力,我把全本书读完了。

  对于我们的脑怎样导致我们的意识和行为这个本行问题,作者大卫•伊格曼的思考虽有时惊世骇俗,却是极为犀利的。

  对我冲击最大的是书中这样一个见解:意识几乎是孤独的,跟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之间仅存在极有限的一些联络,除此之外,产生意识的脑中枢就自己做自己的功课。这个叫人想起来很不好受的见解,同样符合脑研究中观察到的大量事实。以视觉而言,即使我们看到的熊脑袋图片没有露出熊耳朵,我们还是以为看到了有耳朵的熊;而且顶枕叶脑损伤患者心目中的熊耳朵比正常人的小。意识的中枢在自说自话,稍微过头一点就陷入精神病。《隐藏的自我》作者坚决认为每个人都有幻觉,只是这方面的病人更容易信以为真罢了。

  尽管我本人很难接受作者的“反文化”观点,但是得承认,作者的观点无一不是有大量的实验心理学、神经—精神医学、实验神经科学的观察结果予以支持。在感知觉的神经科学家眼里,外界刺激与脑内兴奋活动的关系完全不是实物和镜影的关系。人看到一个月亮,怎样又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月亮,至今仍然是个谜。

  在被作者讲的实验脑科学事实所折服的同时,我再次忍不住要对读者大喊:“必须小心!”我们不要轻易被作者博古通今的侃侃而谈所转移,把他的修辞当做牢靠的论断,不要把自己独立的判断随便就交给作者。

  还有件事我想不只是我的文化排斥心理在起作用:说男女间的吸引主要就是生殖本能在驱动人靠近更容易繁殖的性对象,或许是对爱情作了过多的简化。至少在我看来,把人类设想为只比其他哺乳动物稍微多了一点点理性,似乎遗漏了太多东西。我想至少人类关于伴侣所记忆的东西,要比其他动物多得多,也深入广泛得多。维系三年以上的婚姻,文化通过人的记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一点是不能不看到的。

  那为什么,脑科学家总是很难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深谈文化通过脑对意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部分的原因在于,我们对脑的了解还远远不是全面的。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专门议论了基因与环境对脑的交互影响。作者引用了复杂系统理论家斯图尔特•考夫曼说过的话:“沿着塞纳河散步的一对爱人,就是沿着塞纳河散步的一对爱人,而不仅仅是运动的粒子。”是的,不忽略人脑是个复杂系统,才不至于把实验脑科学给予我们的知识夸张到不恰当的地步。

  在此想说,脑科学知识好比一把刀,乱用会伤到自己。并非研究观察不真实,而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行为是密不可分地融合于文化之中的,你不按文化的规则去理解、去做,那你至少会给人不妥和怪异的印象。

  另外比如说,实验观察发现了认知神经过程极大的可变性与不稳定性,这是否说明人的感性认识不再反映客观的东西呢?显然不能这么看。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反映世界,这是由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决定的。局部神经机制上的可变性、不定性,并不能否定每个人的认识在实践当中能够达到的真理性,而只是揭示了认识的神经基础的复杂程度。还有,毫无疑问,作者对人类行为的看法,明显打上了美国文化的烙印。

  读者只有小心翼翼地避开伤到自己的锋芒,才能领略一位老资格神经科学家所揭示的意识与行为脑机制的神奇。书中介绍的不少研究成果都很有可能成为实验脑科学进一步探索的生长点。能够从这些成果追踪意识研究和脑研究的前沿,不失为一大快事。

  《中国科学报》 (2013-04-19 第2版 一周国际)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六):大脑中有另一个我

  1949年,Arthur Alberts去西非旅行,录下了很多当地的音乐。主人从录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说Arthur偷了他的舌头……机器捕捉声音,是把无形的东西转化为“实体”的(磁带),发过来,思维则是物理的活动形成的无形的东西。前一个转化我们很熟悉,后一个过程,我们很无知。

  伊格曼的新书《I隐藏的自我》,讲了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随便翻几页,都看到了激起好奇的句子,如,我们研究神经网络得到的第一点教训就是,我们所想、所做和感觉的多数东西,都不受意识的控制。“神经丛林”玩儿它自己的游戏节目,有意识的我们(每天早晨醒来的我们)只是发生在头脑里的一丁点儿东西。

  作者列举了很多“无意识”的例子——如麦克斯韦发现电磁场方程,歌德写少年维特,柯勒律治写《忽必烈汗》……说实话,我“有意识”地认为,我们几乎无法区别有意识和无意识,因为它们都是大脑的活动——除非能为那些活动划出一条界线。反过来看,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恰好需要那条界线。荣格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另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人。”弗洛伊德说,“在我头脑里有一个人,但他不是我。”这些话从心理学家嘴里说出来,我们也许更关心它的“寓意”;本书说明,这正是发生在大脑里的故事,那它们的意义就更加实在了。真的有“那个人”,他做的事情,我们的意识不知道。

  这个观点的意义在哪儿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比的例子:伽利略的宇宙发现。伽利略的发现将人类赶出了宇宙的中心,令我们的好多美好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如我们的伊甸园的世界,我们的感觉,我们的诗意的宗教信仰……好了,宇宙学的故事,正在大脑科学里发生:我们已经从我们自我感觉的中心地位跌落下来了。本书就是要探索我们内在宇宙中的“另我”的生命形式(alien life-form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