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哥仨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哥仨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8 04:3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哥仨读后感精选10篇

  《哥仨》是一本由李师江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4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哥仨》读后感(一):如诗般的小说

  曾几何时,自己也写过诗的。看完这本《哥仨》,我突然想到了这件事情。我不喜欢现代诗,我喜欢古诗,而且我也写过几首打油诗般的古诗。其中有一首我记得比较清楚,不过记得清楚的不是内容,而是当时写诗的情境。那年我上高三,马上就要高考,天气热得像个大融炉,尽管已经是晚上,可仍然很热。那时候的我早已心浮气躁,一点儿也学不下去,于是便开始写诗。我记得自己写了一首和窗户外的凉风有关的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写完之后自然要找个人来看,这个最佳的读者便轮到了我的同桌。同桌看完之后两眼发亮,直称有着惊艳感觉。他也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便跑到讲台上去让语文老师看了。那天正好是个语文晚自习,语文老师看完了这首诗,开始也神侃,他竟然对我的同桌说,这首诗他亿曾相识,好像是全唐诗里的一首。听到语文老师这个评价,我简直想要吐血。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老师有点儿欺世盗名啊,第二感觉才意识到,自己这首诗可能写得有些不错

  说跑题了,这本《哥仨》的确是一个关于诗人的小说,但实际上讲得却又不是诗人,而是生活。诗人是浪漫的,但是诗人也是现实的,诗人的诗必须来自生活,要不然绝对不会有很强的美感。李白的诗是浪漫,但他的诗其实更多来自自己生活中的怀才不遇。

  这书写得好。首先是好看。当我发现这是本讲诗人的小说时,我觉得这会是一本很无趣的书。不过当我看进去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虽然本书讲的就是诗人,但是却相当有趣。如果用一个不算很好听的词来形容这本书的话,那就是猥琐。后来我读完《哥仨》时,发现封底上作者的自评上也有这两个字,这才觉得自己认识得很正确

  猥琐不是错,其实现在网上流行的那些YY小说都是猥琐的,越猥琐越有人看,越猥琐看得越爽。这本《哥仨》也是这样,虽然有些地方是比较猥琐,但是看起来却觉得很爽,全书上下很有种黑色幽默的感觉,很不错。

  作者应该是个诗人,也是个小说家。他用小说来写诗,用诗人来做小说的素材。诗人尤其是现代诗总会给我们一种遥远的感觉,但是《哥仨》却将这种距离拉至为零,让我们看到现代诗人那有血有肉的生活,也通过他们的诗以及这部书看到了人们灵魂幽微之处。

  《哥仨》读后感(二):写诗的老男孩 ——《哥仨》,身体里面的那个“我”

  写诗的老男孩

  ——《哥仨》,身体里面的那个“我”

  那是属于一群天真的而坦率流氓记忆:在那个诗歌盛行的年代,他们放下自己的皮囊,开始了他们的旅程——用一张虚假文凭真实执着敲开北漂的门,用一份看上去枯燥呆板可欺的工作保留下一片属于梦想和灵魂的自留地,用骨子里面的虚无、渴望和奸恶的嘴脸,书写属于他们的荒唐却又异常纯粹的自我……千日、付绝响、申博天,他们是三个老男孩,写诗的老男孩。

  辅一出场便是“父亲锒铛入狱儿子受尽欺凌,弃学自寻前程执拗一路向北”的戏码,注定了这个飘在北京的故事是属于我们年轻时候的梦想的。做一个能够温饱的诗人,关心内心世界的自己,寻找生活里面的那些苦难并化为他们文艺精神的素材,是每一个在这里出场的“诗人”经历的故事;他们看上去也和这个蝇营狗苟的现实世界的小人物一样,为生活而奔波着,不过在温饱和生计之外,求一刻精神和灵魂上的清醒和相互取暖;他们似乎也是能够低俗的,插科打诨、泡妞嘴贱、抢朋友活计、写最没营养八卦,但是他们又不能放过自己,因而帮朋友打掩护欺骗老婆、出于道义帮帮被欺骗的第三者、即便女朋友鸡肋理想主义爱情也要出于人道主义不离不弃她的病情……他们是一群不能够坏到彻底的混蛋,但是更像是我们自己——任性、充满幻想却又不自主地懦弱

  他们注定是诗人。

  在这个压抑追求金钱功名的世界里面,他们无非是要求一个“正义”,当然,这个正义也并不是卫道士意义上的终极评判,而是他们不能背弃的内心信仰底线。于是他们会为诗歌的内容定义而争吵,为一场竞岗中的假大空的演讲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只为问心无愧,为东山再起而不惜冒着失去友情和身上最后一笔家当风险,为继续自己的理想放弃饭碗而飘在北京……他们看上去那么渺小,但是他们依旧在心底深处留存着理想影子

  “他们写诗,在诗歌里亮出欲望和灵魂,亮出不为世俗所知乃至为世俗所耻的猥琐和卑微,把人性的赘肉熬成油,点成灯,照亮灵魂的幽微之处。”

  “现在是我的颓废时期,并无勇气设想未来,也无意拥有你那样成功人士目标,但明白生存法则的人是不惧未来的——我现在只有一个懦弱而勇敢的心。”

  这个懦弱的存在,大约就是我们尚存的属于我们灵魂深处的青春的勇气和诗意。无力,却又如同萤烛之光一般温暖着那样真实的自我。

  y 林怿

  2013年3月30日20:00:12

  写于履坦巷19#

  《哥仨》读后感(三):北漂的屌丝们《哥仨》

  北漂的屌丝们《哥仨》

  去年看过李师江的《中文系》,感觉有点像石康和石一枫的风格主人公都是外地来的北漂,在北京没有房,没有车,就靠着那么一点点的才华,在某个编辑部活着。

  李师江当然有李师江的特点,那就是故事线索情节并不是重头戏,书里面展现出来的是那些文艺北漂族的生活,语言有点特色,很有时代气息。书里面写的哥仨是千日、付绝响、申博天三个,组成了一个诗人的圈子,好似很高雅,名头也都不小,记者编辑经理什么的,其实都没有什么积蓄,更买不起房子,不过却很能吸引那些北漂的小姑娘们,陈小、小莫、金燕、小寇,都成为了他们的女朋友,或者是马子,其实故事中只有千日和金燕算得上是正经的谈恋爱,剩下的不过是泡来泡去而已,也谈不上谁泡谁,都是漂着的,互相取暖而已。他们的目的也根本不是为了结婚,不过是想要满足一下自己的孤独寂寞还有欲望而已,当然小莫们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也并没有把这种关系当真了。

  不过只有金燕,传统单纯的金燕,却是一心一意的喜欢千日,可是千日到底有什么值得喜欢的地方呢?千日自己可能都没看出来,要钱没钱,要房子没房子,也没个稳定的工作,也不会哄女孩,开始也没想对金燕负什么责任,也许诗人的光环,也许是文人气质,也许是记者的名号,还多少有吸引力吧。不过屌丝也不是没有感情的,当金燕义无返顾的跟定了千日,其实换成哥仨中的另外两位,也未必能够真的忍心去骗这么单纯的女孩,于是就真的将要走向婚姻了,小说中唯一看好的也就是这一对,剩下的都不靠谱了。这一对也就是小说的主线,不过最后这一对还是出现问题,金燕得了重症肌无力,这个病最近很流行,可能是以前不知道这个病吧,现在一下子出现了好多,我好朋友母亲就是得这个病去年去世的,电视剧里也有很多,快赶上以前的白血病和失忆症的流行程度了。好事多磨吗。

  还有的就都是偷情啊,***啊,去歌厅啊,包二奶啊等等,的确在脱离了传统社会,漂到大城市以后,谁都不认识谁,大家都是陌生人,还都结不起婚,那种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就复杂混乱了起来,并且距离传统越来越遥远了。于是诗人也有了写作题材,出版公司也有了炒作的内容。小说里面呈现出来纷繁复杂的文艺界众生相,有明星,有画家,有艺术品投资商,有小老板,有评论家,有诗人,作者还把自己李师江这个名字写了进去,这些人物一个一个登台一个一个唱戏,可是却都是表演,仔细看看真的没有太正面形象,无论有钱没钱,无论有名没名,其实都是屌丝,不过是大屌丝和小屌丝而已。够讽刺的,不过的确中国的文艺界真的也就是这样的水平

  《哥仨》读后感(四):喧嚣时代的文人生

  对于当下的文艺界,可以用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来形容。现在文人失去了文人的本色生意人又都想来附庸风雅。使得文艺界和商界相互渗透,互相利用。而这其中的种种现象就由作者熬成了一锅粥,捧到了读者面前。喝完这碗粥,读者的心情可能也会是五味杂陈,正如现实世界的五光十色

  没有人能够在真空中生活,书中的人物也一样。作家肯定体会过北漂文艺青年无奈辛苦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爹不是李刚又不是李双江的青年,想在北京这个大舞台演活自己的角色,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书的主人公千日就是这样一个北漂青年,如果北漂青年可以分层次的话,他可以算作是最底层的一种:来自农村学历有硬伤。但是凭借他不懈的努力和一点才华,他也曾经的在报纸混出了自己的天地,甚至差一点能够在竞聘上岗中脱颖而出。千日有两个哥们,就是书中提到的另两个主人公傅绝响和申博天,他们都是都市生活中的浪漫分子,都裹挟着尘世生活中寻找自由空间愿望。但最后他们在生活压力和逼人现实的进逼下步步被推到一个无路可退的狭小空间。就是在书的最后,千日没有得到竞聘的领导位置准备以结婚的形式来作为对心爱女人的回应。而傅绝响以申博天的隐私做了一本畅销书,申博天打算离婚作为对平庸生活的报复。小说的结束是他们的友情以自由落体速度在飞速坠落,他们的生活在隧道尽头没有看到一点亮光,有的只是疑问,这也是这个时代文化人宿命。不加入到文化商业元素的大合唱中,如同小说中的文化商人某那样擅长包装和炒作之道,以媚俗和低俗作为产品畅销元素。那么无可避免的会被社会挤压到不为人知角落

  前不久媒体对于目前图书市场俗书泛滥,电视剧市场题材雷同精品稀缺等现象进行尖锐批评。这个现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但是看完这本小说更加能够让人掩卷深思。任何时代都不缺乏创造力土壤和有创造力的人才,那么在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文化环境越来越开放,现实生活激荡着各种丰富的创造元素的背景下,为什么我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贫乏?这本书中塑造了很多文艺青年的形象,我们能够看到哪怕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文艺青年仍然保留着对文学纯真向往热烈追求。申博天在工作之余艰苦的维持一本文学杂志的生计,千日不断的保持对现实生活的痛感写作诗歌。而我们也能够看到确实文艺仍然有着真诚的拥趸。在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现实环境下,金燕,小莫等姑娘仍然单纯的保持着对诗人的爱恋。文学和艺术有这么多的真诚参与者,却并没有众人拾柴火焰高。商业的力量果断而无情的抹杀了文艺的灵性,用冰冷的商业逻辑来复制成功。于是我们在书中看到了畅销书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冰山一角,看到了娱乐圈众生百态。只有商业没有文艺,唯留观者的一声叹息,我们难道只能对此视而不见吗?、

  书中主人公一方面追求思想和灵魂的超脱,另一方面不得不在现实的洪流中打滚。书中千日最后说道:我曾以为自己是特别的一个,最后也走上了与其他人一摸一样的独木桥。每个人都游离和困惑,不约而同了走上了一条困惑的暧昧道路在理想和现实中徘徊,对待爱情用戏谑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消解意义。

  书的写作风格应该说是非常现代化的,作者有着网络时代作家的汪洋恣肆也有着一个严谨作者的处处伏笔起承转合。看完这本书能够对京城文化圈的生态有着更多的了解,对针对现实生活的影射也能会心一笑。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我们仍然必须负重前行

  《哥仨》读后感(五):屌丝都想逆袭

  千日是一枚纯屌丝,清贫少年生活并不影响他骨子里蠢蠢欲动的文人气成长,当艺术殿堂大门向他打开,还来不及做画家的梦,他就成了一个小偷的儿子,命运这样的玩笑显然低估了屌丝千日逆袭的能力,几经辗转,他竟成了诗人兼娱乐周刊知名狗仔。在这个过程中,他与付绝响、申博天哥仨的命运也纠结在了一起,他们是扑捉八卦的狗仔记者,他们是庸俗炒作的畅销书商,他们是偷找情人国企骨干,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具有流氓诗人气质的屌丝则演出了娱乐圈、文艺圈的百态众生。

  在哥仨写诗、泡妞、经商的坎坷道路上,隐约可在现实娱乐圈中对号入座各色人等均友情出演:已成为黄脸婆被明星抛弃的情人、假装容易被骗实则经历坎坷的工程师二奶、思想单纯身患重病大学生女友——三个女人一台戏,哥仨的屌丝生活就此被演绎得活色生香起来。他们工作,工作中却总不乏龌龊剧情;他们写诗,诗歌中招摇着欲望与猥琐;他们厮混,厮混中抢夺女人和金钱的资源;他们又在相互帮扶不同的人生理念并不影响他们时不时暴露出的人性卑劣中那份坦荡

  在哥仨北漂的故事中,生猛的娱乐圈故事层出不穷,但这并不是李诗江想要告诉我们的,如果是那样这就不算是一本长篇,而只是多本千日的娱乐世界大汇总罢了。在这些故事中所映射出的人性与某种暗潮涌动的生活状态,才是我们所得到的感悟。或许你我并没有那么跌宕的出身故事,或许你我并没有如此肆意的混迹在诗或娱乐的圈子,或许你我并没有哥仨这样臭味相投的狗血朋友,但那又怎样?是屌丝都想逆袭,谁没点欲望没点纠结没点曾经一闪即逝的龌龊想法呢?哥仨的故事中,呈现的也是一种无奈而赤裸的灵魂。

  《哥仨》读后感(六):借哥仨读后感,给师师打个招呼

  “常人对事物的判断是逻辑推理,但申博天用直觉,千日用察言观色,付绝响最绝,用意淫。”

  以上是李师江对《哥仨》这本小说中哥仨对于判断事物的小概括。

  个人喜欢的小说一定有三个要素吸引我:语言、人物、故事。不苛求说三要素必备,至少得有一个。

  这本书封面内页上的介绍是“情节精彩、语言泼辣,让人心生一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人生苍凉落寂的一面”。读罢此书,觉得编辑没有吹牛逼。

  之前本科期间读过李师江的《中文系》,当时身处大学校园,书中故事设定也都大多发生于校园,读的时候不觉就有亲切感。当时的封面妙语至今记忆犹新:“此生我必须努力,只因吹过牛皮(逼),对着心爱的人儿,吹过的牛皮”。当时看到此处就有种不衣锦还乡就无颜见江东父老,更怯于见到家乡等着自己归来的心爱的姑娘的感觉······

  吹牛逼简单,上下嘴唇碰上几个回合就成,务实却难。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无论是自我吹嘘还是轻易许诺于人,结果往往易于落空。

  能自嘲的人一般都很吊,敢于自嘲到把自己放到作品里且百般蹂躏的作家不多,李师江算一个。《中文系》中男主角李师师有他的影子,名字一字之差;《哥仨》中直接赤膊上阵,就是李师江。

  其实当初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信息时,就想到了余华的《兄弟》。余华当时特别鸡贼,还分上下两部出版,吊足了读者胃口。其实不同的作品之间,本就不好比较,但是看完《哥仨》还是忍不住说两句。《兄弟》写的故事时间跨度特别长,写兄弟俩的一生,语言也出彩;《哥仨》则像是截取了这三个人生活中的一段时光,看到结尾时,感觉未完待续······

  千日对金燕还算有情有义,生病前后不离不弃,实属不易;而申博天就把朋友的女朋友变成了自己老婆,还被着老婆搞小三;付绝响也是连蒙带骗地搞到一个邻居小二奶······

  最后,师师,期待你的《中文系2》。还有,你不是说你要专心做编剧了吗,新剧啥时候见?

  《哥仨》读后感(七):北漂青年

  初看到这本书时便很喜欢,最看重的便是他说的当代生活小说。因为贴近生活,所以便更能获得共鸣。这本书的作者写出了真正的语言狂欢。他能够把压抑的激情转化成叙事动力,把直面卑微经验的勇气解读为自我嘲讽。在他的笔下,能把人性的赘肉熬成油点成灯照亮灵魂的幽微之处。锋利毒辣的言语看了不由得让人充满快意。如此生活,让人拍案叫好。

  小说的主人公千日是小偷的儿子,他打破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样的传统思想。通过学习写诗这样的方法,他成为了一个文艺青年。而这本书中塑造的形象,我们能够看到哪怕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文艺青年仍然保留着对文学的纯真向往和热烈追求。他还有有两个朋友,就是书中提到的另两个主人公傅绝响和申博天,他们都是都市生活中的浪漫分子,都裹挟着尘世生活中寻找自由空间的愿望。他们为生活而奔波着,为友谊努力着,不过在温饱和生计之外,求一刻精神和灵魂上的清醒和相互取暖。为生活而奋斗的他们如同我们一般,是现实世界小人物。不过他们依旧在心底深处留存着理想的影。他们会为诗歌的内容定义而争吵,为理想而而漂泊。他们看上去那么渺小,最后在生活压力和逼人现实的前退到了一个无路可退的狭小空间。文学和艺术并没有在大家的努力下日将繁华,文艺的情调慢慢的也被抹杀,现实的社会是用冰冷的商业逻辑来复制成功。如此现代化的写作风格,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趣味把小事写得壮观,让我们在这些故事中所映射出的人性与某种暗潮涌动的生活状态,这些感悟让我们看到现代诗人那有血有肉的生活,也通过他们的诗以及这部书看到了人们灵魂的幽微之处。也能够对北京文化圈的生态有着更多的了解。

  看到文中千日为小三写文,写出不一样的观点后各个阶层不一样的反应。看到他的自来熟,他的成长,还有他和申博天的聊天方式。申博天说来好玩,他有着不一样的营销理念,他相信只要有一百个人说某本书好,遍布全国媒体,那么那书就一定能火起来。而书本身好不好倒是另一回事,因为这是个抢夺话语权的时代。突然想想这样的观点也是可以的。毕竟当读者买后看了没啥感觉,也不可能去怪这一百个装模作样眼光独特的人吧。书中就这样讲述了一代漂泊的文化人在“都市生活”里的孤独、失落与温暖,富有强烈的生活质感,在戏谑纵意中令读者领略现实的荒诞与伤感。千日他们是诗人也是平凡人。混迹于饭局、诗歌论坛却在诗歌里亮出欲望和灵魂。从他们的故事中,能够看到不为世俗所知放荡与卑微。通过他们作者让文章显示出了原始作风,更是有着对生活一针见血的看法。作者的伏笔和叙述让我们知道了, 和千日一般这样的“文人”般的生活不过是娱乐世界大汇总罢了。

  《哥仨》读后感(八):阴霾天里,你会不会记得雾气?

  阴霾天里,你会不会记得雾气?

  评《哥仨》

  “实际上,大家都不爱把雪当成无用的赘肉,雪遮住了丑陋的现实,大家更愿意把雪当成一种梦幻”。2013年3月19日晚,一场大雪给燕京重新浓妆粉饰,让这个以阴霾著称的城市重新恢复一点带童话的美好,但愿不仅仅是童话。可是第二天的夜晚,没有暖气的房间阴冷冷的…会开完了,房价涨了,车还是堵,霾当然在,明天会好的?但愿吧,《哥仨》里面的哥几个也会是这种看法吧,他们混杂着特有的文艺、普通和213本色,在这个既是最好又是最坏的年代里,怀揣着懦弱又勇敢的心,上演着既伟大又卑微的生活故事。不用去数到底是哥几个,不用去对号入座是影射哪个明星诗人,不用去问作者为什么也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故事中的角色,我只是觉得作者是在说: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自导自演,无所谓好与坏,只要我们能够继续下去。

  事实上,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对文艺范儿产生一点好感,只不过在生活的碾压之下更多的人成为了普通,还有一些执着得过火且不入流的成了另类。我们谁不期盼着过上安安稳稳的生活,可是在这个功利的年代、骚动的城市中,谁又能保持一个安静的心;面对粗鄙的语言和下流的行为,谁还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念声“阿弥陀佛”得过且过?当发现隐忍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那么还那么低调干什么?说一说不太干净的话,有时会觉得那么提气?做一点龌蹉的事情,也能发泄自己的不满?《哥仨》里面的故事就是对于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优缺点的超级搜罗:梦想和目标看起来伟大,冰冷的现实和残酷的真相交加,爱情的温暖和欺骗的冰凉同在。当你谈论起小说的时候,你会不会想起色情?《哥仨》里面的情节与其说色情,还不如说悲情。当你谈论起成功的时候,你会不会想起阴谋?生活在打击我们信心的同时,也在锤炼我们的坚强。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一个梦想消逝的时代,还是信心重新燃起的时代?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越来越空虚了,科技和市场一起架空了我们的信念。都市里面的繁华包容着多少流浪的异乡人,他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已经忘却了曾经的过去。市面上越来越多的电影和小说流于视觉上的冲击,我们的精神粮食越来越快餐化了。拜计划生育所赐,我们的兄弟姐妹越来越少,可是酒桌上的哥们弟兄可不只是仨!!所以有时候卑微的人们会有这种感觉:谋生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而活得文质彬彬真的会很难受。

  冬天过去了,暖和一点的话,应该出去走走了。我想,如果现在我不是在屋子里看书、写字,如果我会走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如果我已经忘却了城市的嘈杂和内心的烦躁,我会默默数着从我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一、二、三……阴霾天里,你不会记得沁人心腑的雾气。

  2013-3-20

  《哥仨》读后感(九):卑微、懦弱而勇敢的人生

  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辞中评价:“李师江的写作是真正的语言狂欢,他善于把压抑的激情转化成叙事动力,把直面卑微经验的勇气解读为自我嘲讽。他的语言锋利毒辣,充满快意,他对生活的看法一针见血,而且能将游戏的风格和诚恳的精神溶于一炉。他恢复了小说写作的原始作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趣味,把小事写得壮观、辉煌。”

  读李师江的文字,很畅快,他简直把这群有流氓气质的诗人们的里子和面子全抖了出来。那些活跃于纸面的人物也真实得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是裸身上场。比如同名李师江也客串了一个睡下辅、喜欢闻臭脚丫、被抢女朋友,又总是小跟班悲摧被挤兑的角色。而王小帅在文中也是个书商。至于主人公千日及其好哥们:一箩筐情人艳史的国企骨干付绝响、不良抢女人抢畅销书的倒闭书商申博天,也真真假假,估计都有原型安得上号。这哥仨,出身各不同,唯一一个写诗的爱好让他们凑在了一起。

  这些诗人,合伙创办一名为《肉》的诗刊,“他们为背上无耻的诗名而兴奋,为被从人群里孤立出来而骄傲。他们为自己有流氓的声名和高人一筹的洞察灵魂的能力而自视甚高。《肉》的同人们,每人都相信对方都有坚硬的内核。”“他们写诗,在诗歌里亮出欲望和灵魂,亮出不为世俗所知乃至为世俗所耻的猥琐和卑微,把人性的赘肉熬成油,点成灯,照亮灵魂的幽微之处。”如果说诗是他们的灵魂呐喊,那么这些屌丝们的人生故事,无论千种万种,无非都在博各人的生活。

  这些顶着诗人的光环之下,其实不过是庸常的人生:偷拍,写诗,泡妞,凑堆吃饭,抢生意。表面上光鲜的娱记、国企公务员、老板,底子里还是根根本本的食色性,借一个词便是“猥琐”。“青春一过,人便猥琐。所有的成功者都是猥琐的天才。在人肉丛林,你需要做的是跟人家拼猥琐。明白生存法则的人是不惧未来的----我现在只有一颗懦弱而勇敢的心。”人生如戏,猥琐的人生也正是这生鲜活猛的热闹人生,关键是坦然,尤其是当有人拔高升华到道德的层面时。

  北漂族的故事里,千日因家境原故缀学未上过美院而在京城混生活。从四处碰壁到多年后以自己的能力在娱乐报社在京城里混了个脸熟,千日在最世俗的地带滚爬。当他在报社内部的职务竞聘过程中被人揭了老底“文凭造假”,不得不辞职离开了北京回家结婚,这时的结婚简直对他,简直是悲喜人生的安慰。李师江在文章开头就说“用道德的石头砸人,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也可能是比较愚蠢的一件事。因为,道德,仅仅是道德,面对错综复杂的感情和性,它只能隔岸观火。”灰暗的人生里,有一点亮色,这便是千日从他的狗仔队生活里体会到的敬业,他与金燕的交往中渐渐稳定下来的厮混而不定的灵魂,还有那些回归最原始生活,最根本的卑微与懦弱中的坦然。有这点“懦弱而勇敢”的坦然,人生便还有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哥仨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