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恋爱中的建筑》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恋爱中的建筑》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8 05:1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恋爱中的建筑》读后感精选10篇

  《恋爱中的建筑》是一本由中村拓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恋爱中的建筑》读后感(一):设计最初的味道

  一度以为设计就是解决问题,问题越多解决的越多,就越应该设计。毕业在设计院工作的一年里已经很少读书了,突然读本书,幸好遇到的是这本书,起初想读的欲望是因为我写过标题类似书名帖子。不过读完发现,我的是初始设计的矫情,而这本书确实在真正的用每个案例表达设计者的想法

  一直以为只有像日本的那种地方,做的住宅才会有味道,因为限制多多,像长屋那样闹中取静且空间丰富完整。不过回头想想很多设计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触动了,但本书中很多案例却能化设计于无形,也许这种设计更能感动部分的人。也许,这就是设计最初的味道。

  《恋爱中的建筑》读后感(二):令人窒息的恋爱

  外行看热闹曾经我是个完全视觉导向单纯的建筑欣赏者。读了作者对House SH,Green Carpet等项目的阐释后,被其中的细腻有趣创意打动,颇受启发。除了常见美观功能考虑外,原来还有这样思考角度。不由得佩服起日本人奇异思维方式和敢作敢当的勇气来。

  不过看到木板美术馆,还有“秘密花园项目时,一种幽暗的窒息感从心底升起。还有泥土屋House C,这的确是一种美妙有趣的和自然互动的方式,但愉悦之余又觉得背脊发凉。

  对一件事物不断追求核心必然会向内探索走向极致后就会变得封闭而窒息。自我,不接地气,过于追求自然反而脱离大众对建筑的常识认识。这些特质给作者的项目染上了一层美丽诡异色彩舒适却又不完全舒心

  《恋爱中的建筑》读后感(三):偶然的邂逅,那是所有恋爱的开始

  看到这本书完全是一个巧合。之前我既不知道中村拓志,也对于建筑材料构造没有任何兴趣,一心都在形态塑造和表达上。但是那天上午上完课,为了避开食堂汹涌人潮的我先进图书馆打算翻几本书之后再去吃饭。于是,就在书架的第三格,我看到了这本书。这本书本不应该在那里,而我也是偶然间去了那里,不知为什么,拿起来之后竟然无法放下

  一直幻想电影中在图书馆与心仪的女生邂逅的桥段,但是图书馆泡了快四年,用搜狗输入法输入lianai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竟然是怜爱不是恋爱。可是遇到这本书,真的像是那种在阳光穿透的暑假中遇到一个清纯可人的马尾姑娘(不是双马尾!)

  看到书中的第一个案例的我更是觉得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在吃完饭之后我立刻带着这本书跑到自己位置,一口气读完了它。

  我想,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筑师完全抛开了那些大的理论,全部从感性的地方出发,然后经过理性的探索,创造新的材料新的构造方式,再打到一个感性的表达。所有设计都透露着一张格调高雅但又非常亲切感觉。一直觉得建筑中对于材料和构造的探索是非枯燥无聊又不会出大的效果事情,可是看了这本书,我发现对于材料构造还有这样一种看法——设计师全部从雇主的角度出发,思考一种感性的表达,一种柔软的表达。在严酷周边环境法律规定之下依然可以创造出诗意,我看到了中村君的热情,也感受到了这种对于建筑的爱,这真的是恋爱中的建筑。

  好奇雨季青蛙荷叶底下仰望天空是什么感觉,所以就运用力知识创造出了手掌就可以握住的细柱,屋顶开满圆孔,密密疏疏,用亚克力填充。室内仰望灰的像哭过的天空,那是天青色烟雨,而我等待的你在哪里?

  为了符合品牌气质采用的冰冻亚克力然后嵌入混凝土作为无框窗户做法。当冰冻的亚克力逐渐消冻,雾气氤氲,配以紫色灯光,那种感觉,就像进入faubourg saint honore大街旁的LADUREE点心店,推开淡绿色的门,进入店内,就好像,点心含在嘴里,即将熔化时的那种甜甜地心情。如果可能,我想选择淡绿色抹茶味的泡芙。

  在东京国际机场第一航站楼设计的道别的跑道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利用非常简单手法就营造出了那种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氛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飞机还没起飞,我们彼此都坚强,彼此都说不哭,彼此都决绝的告别。你进入了飞机,我进入了那条道别的跑道。你不忍心看我,扭着头发呆,我亦不舍你离去,看着道别跑道的LED灯一闪一闪。随着机器轰鸣,飞机加速,你突然回头看我,但是飞机越来越快,转瞬间化为一道蒸汽,我在道别跑到狂奔,那闪烁的霓虹,是我们心中难以割舍的彼此。回到当初爱你时空画面定格。

  这本书带给了我最原始的也是最震撼的材料和构造的启蒙

  我不打算从专业的角度,而且我也没有那么高的能力从专业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如果可能,我更想把它定义为一本充满文艺气息散文随笔

  如果有时间,我想我会再次读一遍的。毕竟,就像书中所说,所有的偶然的邂逅,都是恋爱的开始。

  而,

  恋爱的感觉又是那么美好,那么让人回味……

  《恋爱中的建筑》读后感(四):细腻的做法表

  lt;恋爱中的建筑>读书笔记

  王田田 2013/8/10

  前些天,在工作室卫生间时,王老师说,女士洗手时还带化妆,所以最好把洗手盆放在卫生间里面,过了片刻,突然又想起什么似的说,但现在不同了,在郭敬明小时代里男士也可能需要化妆了,接着便是招牌式的大笑…

  郭敬明的小时代多少反映了我们的这个时代,你可以说它越来越娘泡也可以说它越来越细腻,敏感或者暧昧.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不需要成为需要化妆的男生,但可以努力成为比前辈们更加细腻的同时不丧失雄性的建筑师.

  中村拓志应该可以算是这样一个细腻的雄性略显不足的建筑师.他曾师从畏研吾老师,继承了畏老师对材料的极度重视,对材料可能性的发掘成为其设计的核心部分.同时,又比畏老师更加开放,弱化了如畏老师般强烈个人风格,而是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加入自己的想法.尽管如此,试图用透明简单而非装饰的方式来实现细腻的空间关系、效果的态度还是一以贯之地体现在每一个项目中。他看到了受现代主义影响的前辈建筑师所看不到的细腻部分,如柔软的墙体、空间的色彩、半透材质对材料层次和空间层次的作用、灯光对空间氛围的营造、材料质感极限等…他以个人的体验所带来的设计态度软化了现代主义非黑即白的机械性和冷漠感。而这些敏感部分的实现则依赖于建筑师一次次的材料实验,一个个最终成型的细腻的做法。

  以下摘录了书中提到的17个做法。我想,只有当做法成为一个建筑的核心之一时人与建筑之间的暧昧关系才能真正显现。

  1 云墙

  “首先利用三维模板制作弯曲墙面.左官职人再进行修补,室内外的墙面完成面充满丰富饱满表情.”(010)

  2 另一张桌子

  “具体来说就是形状还是跟普通桌子一样,不过将桌脚跟桌面顶点的位置稍微挪一下,做成非对称的。”(036)

  3 小门

  “这个美术馆的入口为了避开树枝而倾斜,并且其高度只有1.7m左右。穿过树枝以后进入的空间,因为高度不受制约所以一气拔高到6.2m的天花板上。”(043)

  4 地毯

  “我考虑的方案是在草原大地上开个口子,从外面看上去就像是铺了一条绿色的地毯。在草原与大地的缝隙间加入柱子支撑地面,把间隙做为住宅空间。”(067)

  5 淡妆

  “和式风格的房间内,就在唐松上贴一层薄薄的白色和纸,在另一面加上点可以微微透出木板纹路的内装,这样的装饰宛如雪白的肌肤上透出了青色的血管.如果是装饰现代艺术作品的白色房间,就涂上白粉让墙壁有一种透明感,如同化妆时拍一点散粉.在没有摆画的走廊墙壁上贴蕾丝图案的装饰,同样可以透出素肤.”(073)

  6 plastic house

  “我们用两块玻璃钢夹在一起做出了模型,通过测试找到了技能保证一定强度,通透性又好的厚度.”(086)

  7 和纸帘 washi-curtain

  “首先,为了防止和纸破裂,我们在极薄的棉纱帘子上粘贴了和纸.做成帘子,就能不用拉门那样的框架,只有纸来实现空间的分隔.

  …对没有纹样的部分实施特殊印刷技术将其保护起来.最后往帘子上喷水,...纹样以外的部分因为经过特殊印刷处理,所以尽管被水湿润也不会溶化.而纹样部分因未经印刷,会被水冲刷掉,视线就能通透过去.”(092)

  8 漆玻璃

  “建造出能够表现漆本身的墙壁.因此,我们考虑将无色的漆涂在玻璃上…通过让膜的厚度改变,观赏到透明度变化.”

  在墙壁前方装置照明设备,设备前放上刚刚完成的漆玻璃.在五片玻璃上漆的次数各一到五次.”(107)

  9 透明防水

  “作为建材在市场销售的FRP防水材料是不透光的,但要是对树脂的颜料进行调节的话,应该能够得到充分的透光性.

  按照造船的规范原本本地制作了材料.使用了造船用的那样厚厚的铁板,其上钻开直径小于四厘米的三种规格的孔洞,共1600个.”

  10 土宅

  “屋顶做了外隔热处理后,再用土壤作保护兼完成面,种植野草以防止土壤流失.

  外墙为了防止海边建筑特有的混凝土盐害现象发生也需要进行处理.于是,我们用和屋顶相同的做法,在土壤里混合水泥、树脂后涂在外墙上,最厚的部分达到55mm。”(115)

  11 点点墙

  “利用亚克力管的热胀冷缩性能进行的'冷镶嵌'技术,这种窗户的制作法.首先以纳米为单位正确地切割得到的圆筒焊接在铁板壁上.然后,对直径六厘米的压克力无尘圆柱进行零下四十度的低温冷冻.压克力收缩,将其迅速插入之前的圆筒中,不久后,在压克力恢复常温的过程中,会膨胀回原来的大小,这膨胀的力量会使铁与压克力嵌合在一起.不仅去掉了窗格、粘胶纸等多余的部分,而且还获得了天窗的防水密封性。”(125)

  12 淡彩

  “就像牛奶里滴入香草香料那样,在白色的涂料利,只滴入几滴红色黄色什么的,颜色极为稀薄。”(135)

  13 碎玻璃墙

  “将(混凝土)其中的碎石用碎玻璃代替进行打浆,最后对墙表面进行冲洗…。”(145)

  14 4厘米光圈

  “光纤照明。加罩及使用可以‘摇头’的器械,在照射距离两米的前提下,可以把直径收束到四厘米。…眩光就基本消除,也看不出光源的位置。”(149)

  15 跑道点光源

  “瓷砖地面上埋入了大约四千个向上照射的LED光源。如果一直发光就会缩短光源的发光寿命,所以改为让光源一闪一灭,延长发时间。同时有意错开每个光源的发光时间,营造出整个空间仿佛被无数颗星星包围空旷而浮游的感觉。”(153)

  16 木薄墙

  “既承重又兼‘覆盖装修’的墙体构造。小房间的墙壁数量很多,所以每一堵墙的厚度再小,总墙壁的量也完全能够确保承重。…仅三厘米厚的承重墙产生了。”(167)

  17 水地面

  “首先,使用具强大耐磨耗能力的透明环氧树脂土层材料将‘河底’的石头封印在其中。…我们沿着地板的外周围上了一圈定型框架,将原本用作涂料装材料的树脂当做混凝土浆以混凝土浇筑的操作方法进行了浇灌。…我们前所未见的厚十五厘米的透明树脂地板就做成了。”(171)

  《恋爱中的建筑》读后感(五):主旨:想在建筑与人之间创造一种亲近的关系

  《恋爱中的建筑》

  一、房子的凹陷处,是小女孩和房子的秘密;

  二、一个房子中,房间与房间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安排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三、沙漠中建一座建筑,建筑中建一片森林

  三、稍稍改变桌腿的倾斜角度,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四、高低变化的空间给人心冲击

  五、唐松制成的轻薄墙壁,圆拱形的门,肃穆的氛围;

  六、绿茵制造出的虚幻空间;

  七、在草原上掀开一块绿地,以从室内得以观看一望无垠的窗景;

  八、樱之木画廊,一座厚度仅为三厘米的薄壁建筑;

  九、齐腰立起的实体体块,分割了候机室的空间;

  十、亲手触摸,以体会材料的质感;

  十一、和室给的灵感,用纸帘隔开空间;

  十二、柱子减重;

  十三、既透光又防水的玻璃纤维强化塑料(FRP);

  十四、土壤是建筑环境的一部分;

  十五、墙与窗融为一体

  十六、纯白的颜色;

  十七、混凝土掺入玻璃,让光透过;

  十八、照明,是用来制造空间的东西

  十九、候机场,光制造出道别的氛围;

  二十、房子让步于树的存在;

  二十一、没有柱子的薄壁木屋;

  二十二、水上的行走;

  二十三、椅子反映一个人的状态;

  二十四、树与房子的共生;

  《恋爱中的建筑》读后感(六):这书不是标题党

  一开始我是冲着书名去看的,“恋爱”这个词用在建筑中多少让人有些新奇,读下才发现这是本不错的建筑枕边书。

  作者通过讲述他的项目来描述他跟建筑中恋爱的关系,在他看来通过建筑的设计,建筑是能跟人进行交流,依赖,并使人产生喜爱之情的。在他眼中,建筑就是一个有厚实臂膀的英俊男子,能将你拥入怀中,感觉到他的存在与安全感。而有时他又把建筑塑造成一个不施粉黛的清新少女,让人很想凑近去欣赏她吹弹可破的娇嫩肌肤。这些言语看上实在是过分矫情。但作者的厉害就在与,在他的细细阐述中,你真的看到了这些矫情的词语落到了我们一直认为冰冷的建筑上。让我不禁感叹作者对待建筑那颗细腻的心。

  文中的项目都不大,但每个作者都倾注了极大的感情,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不停的尝试,克服困难,而最后出来的效果总是让人惊喜。个人最喜欢的是惠比寿住宅,这次的项目主角不是建筑而是原有在场地上的树。建筑迁就着建筑做设计,让人能有生活在林中的惬意。

  在设计时,很多人都会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例如像惠比寿住宅一样保留原来的树。但是到了实际工程,把树保留下来意味着施工难度的大大增加,成本的提高,建筑面积的减少等等的困难。这些阻力来自甲方,施工人员等等。能够冲破这些阻力,处理好各种关系的人,最后实在是少数。这也足以让我记住了中村拓志这个名字。

  我记得,曾经与一位师姐谈起日后的生活时,她说她希望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的做建筑。我想这样的生活应该就是像作者一般吧。

  《恋爱中的建筑》读后感(七):换上新装的城市,不记得你初吻的地方。

  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有些可悲的是,少了很多建筑的老朋友。用作者的思路就是,你的情人总是被社会不断的扼杀。国家机器轰隆的碾压,你还记得儿时的楼宇吗,那院子、那砖瓦、那计划时代的规规矩矩差不多的楼房。它们多半不在了,公园、小池塘、自行车棚,我们不会像老欧洲的同龄人那样,会指着一栋古朴的建筑说,我在那里出生。

  每个建筑都有它的私人传记,在中国今天,对于我们,普通人谈建筑,与其谈论它的美,不如谈论它的温度和它人文的痕迹。

  换上新装的城市,不记得你初吻的地方。

  (这本书我没看过,但不太会用豆瓣,看到书名写两句,莫名其妙被标注已读,规则让人安全总让我茫然)

  《恋爱中的建筑》读后感(八):去恋爱吧,建筑~

  作为【恋爱中的建筑】的读后,以中村拓志写的最后一章的标题“去恋爱吧,建筑”作为标题,以示承他的前启我的后。

  这本关于建筑的书,特别容易读完,我也就花了两天的空余时间,算是走马观花地过了一遍。这本书本是中村拓志在一个刊物上的连载文章,所以仔细说起来文字的感觉并不是特别好,尤其是在先读了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之后,这种感受更浓烈。

  但在读完其中一篇【我所钟爱的椅子】之后,就突然有些顿悟,也觉着其在创意设计上的核心理念,和原研哉还是一脉相承的。

  【我所钟爱的椅子】,讲的是中村拓志接受一个航站楼关于公共餐厅区域的设计时,在公共区域设置了很多张完全不一样的椅子,沙发呀、木凳呀、铁艺呀,不一而足。他希望在这样的公共区域,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些能和人的灵魂发生碰触的一些选择,而通过这些选择,人的心情也随之发生激荡,简单的事件就有了感情的发生,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作为公共区域的设计,普通人如我稍微回想一下,确实如作者所说,大部分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事件的发生。所以我们的候车厅的座位设置永远是单调的一排接着一排,一个挨着一个,尽量避免与陌生人的身体甚或眼神接触——多么冰冷的设计啊。然后我就好想大吼一声,我是真的活在工业化的时代、只讲简单有效收益的社会,所有的生活都被这种冰冷的没有人味儿的设计给包围了,fuck!

  再拿着这点想法,往前再翻一遍这书,基本上提到的都是如何打破常规工业化设计的方案。如推翻墙壁只能是四四方方间隔房屋的概念、各种引入新型材料而后重塑墙壁特质的实践、大胆尝试让建筑去适应树木的生长而后建成一种相生相长的亲密环境、重新解读窗户的做法、重回建筑的原点来思考原木建筑的新形式……

  这个该死的被【经济】改变得千篇一律的世界,确实让生活们越来越简单、越来越便捷、什么东西都唾手可得,但也让人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离那本真的世界遥远。现在能触动我的心的,除了感情那些破事儿,还有什么呢?那些天上飘的白云呢、风里吹来的草香呢?

  今次读书,当时刻提醒,不能被工业所裹挟,不能被科技所裹挟。尝试识破各种工业设计后暗藏的叵测心思,是门大功课。而像中村拓志所说的“去恋爱吧建筑”一样,“去恋爱吧生活”。

  《恋爱中的建筑》读后感(九):亲密的建筑

  2005年11月,中村拓志接到一个Case——为东京都目黑区设计一幢集体住宅。在项目的首次实地勘察中,他发现在这片即将开工的土地上,有许多高度超过15米的树木。这些树木延展开来,竟在首都的中心位置形成一片面积不小的“森林”。

  面对这片城市绿地,中村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直接砍掉树木,按照传统的方式建造房屋;另一个则是“因树制宜”,在充分考虑树木生长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施工。方案一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方案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却将大大提高施工的难度,延缓工程进度。

  日后,当中村有机会用文字来阐述为何选择第二方案时,他这样写道:“我着眼修建的,不是仅为了人的居住而存在的建筑,也是为了树木以及居住于此的鸟儿们而存在的宽厚包容的建筑。”

  既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建筑用地的容积,又不破坏现有的环境,这对设计师来说,是最考验智慧和耐心的时刻。中村和他的团队首先对树枝进行了激光电子束扫描测量,然后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3D建模,在电脑上对枝干进行三维成像处理。为了使将来的建筑物不伤及树木的根部,他们又邀请了树医推算出每一颗树根部的大体位置。

  经过一系列及其繁琐的前期准备后,中村在这些树木的空隙中建起了一幢幢房屋。不但没有一颗树木遭到破坏,反而实现了让所有的住户都拥有“一间林边的温馨小屋”的梦想。

  中村拓志和他设计的树屋,是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极佳案例。作为一个新生代设计师,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中村拓志将比他的前辈们更多地遇到建筑、人、环境如何和谐共存这样的问题。对此,他的追求是立志在 “建筑与人之间创造一种亲近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建筑被他称为“恋爱中的建筑”。

  在这本《恋爱的建筑》中,中村拓志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处理一些具体案例时的理念和思考。“恋爱”与“建筑”,这两个看上去很难发生关系的名词,却成了中村拓志写作本书的视角。而如何设计出与人的关系更为亲密的建筑,正是他在实践中长期追寻的目标。

  中村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首先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人。只有这样,他才会珍视建筑中的人和他们的主观感受,才会在设计中更多地替他们思考。从原始社会的茅草棚到现代的高楼大厦,“自古建筑就是应人类需求而诞生的”。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建筑。好的设计,永远是以用户体验为根本。在这之上,融入设计者的理念和思考,再通过具体的材料将理念和思考转化为最终的建筑。

  在寸土寸金的日本,狭长的地理格局使人们对资源有着格外清醒的认识。每一片城市绿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处自然景观都会最大限度地得到善意的对待与尊重。也只有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才会出现像中村拓志这样的设计师。

  由此想到中国的情况。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高超建筑技艺的国家,如今的中国却在大踏步的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变得茫然不知所措。环顾四周,几乎每个城市都充满了重金打造的“城市名片”、“地标”建筑。为了这些“宏伟”的建筑,多少绿地、森林,甚至是历史古迹都被夷为平地。人们相信,中国这么大,哪里会缺这几片山,几片水,几片瓦房。在这种逻辑下,大批大而类同的建筑物遍布中国。它们大多都有着惊人的外表,里外传达着国家、政府的各种感受,成为一个正在发胖国度的象征符号。而那些被砍倒的树、那些树上栖息的鸟,那些斑驳的城墙和古旧的街巷,却因为它们的存在成为永远不能再现的风景。

  为建筑而建筑,为设计而设计,人和建筑之间一旦失去了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其结果就必然导致中村说的那种“凌驾于人类之上的冰冷风景”的成堆出现。

  “去注视对方,去想念对方。反之,对方也会注视我们,回应我们。” 把建筑当恋人,回归建筑本身,强调人与建筑的和谐共生。中村拓志与建筑的“恋爱”理念,其实正是千百年来人类与建筑之间最朴素、最根本的关系。

  《恋爱中的建筑》读后感(十):恋爱与建筑的奇妙关系

  前几天去参加一个建筑设计展,看展览原本是很有趣的事,可是那些奇形怪状的建筑物,看上去创意十足,但不知住进去是否能感到身心愉悦,或那种舒服劲可能被这样的形状搞疯亦未可知。不免想象可能是自己对建筑的观念老土了些,跟不上这时代的趋势。后来,我逛书店,看到日本建筑师中村拓志的《恋爱中的建筑》,真是欣喜:原来人与建筑的关系并非是那般的冷冰冰,还是有着许多的故事可以言说。只是在建筑师看来,这样的言说可能循规蹈矩,反而破坏了建筑的本质。可事实上是这样吗?

  中村拓志说,在平日里与建筑实际接触中的切身感受和体验,远比各种主义和主张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性力量。 在谈论建筑与人的关系时,应该主动放弃抽象论述, 以日常使用的生活语言和心态来面对它。 在建筑的语境里,“恋爱”不是个人的事情, 而是普遍存在的对待建筑的思维方式之一。

  在对建筑的观察中,或许我们更能明白建筑物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这包括对周遭环境的对应,以及居住生活的要素等等,不管是怎样,建筑跟人的关系可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而是有着和谐相处的理念。再者说,倘若建筑物不能跟人相处得愉快,它就有可能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因为它们无法融入人际关系当中去,只能作为一个建筑物存在。这话可能说的有点抽象,但具体到日常生活而言,建筑所带给人的关系却是由许多细节构成。

  有意思的是,中村拓志的视角是将“恋爱”与“建筑”联系起来,这也是他看待建筑与人类在情感层面的微妙联系,并实践于他每个项目的观念内核。他开始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以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就是在揣摩那些居住在建筑里的人、在那儿工作的人、到访的客人,对建筑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与感觉出发,为了拉近人与建筑的关系而对建筑进行设计。他深信,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人们才能切身体会到与建筑的亲密关系。对于当代建筑界来说,这种思考方式,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可就建筑师而言,却未必是这样,或许在他们脑子里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理念,即没有创意的建筑是恐怖的建筑。

  对建筑的不同视觉可能影响到我们对它的观感。在建筑史上,或许我们能洞察出建筑与人之间的微妙,是表达在细节的日常之上,它可能摒弃许多先进的理念,但与建筑本身所处的环境是相宜的。“近年来的艺术界,沿着政治脉络走的思想性作品,倒不如以个人内在感觉作题材的作品增加的速度快”,这是因为“由个人内在感觉现象出发的艺术家让我更有亲近感”。

  这一重感觉扩散到建筑当中也是适用的。它所给人带来的感觉也应当是让双方的身心有“触电”的感觉。这一种爱恋,超越了人与物的关系,直接上升到感受到事物的高度,不管是墙体设计的角度,还是建筑内的陈设,其所带来的观感是让人生出带着爱意去注视,去思念,去触摸建筑,这样的建筑或许才是最适宜的。

  我在建筑展上所看到的建筑可谓一样的精彩,但还没有中村拓志所说的“恋爱中的建筑”感觉,这或许是源于对建筑的观感不同所致吧。可这也有可能是对建筑的认识有所偏差,但在审美和趣味上,我们可能会有相似的感觉:建筑术语可能会让我们望而却步,可在对建筑的情感上,我们所付出的或许不足。在对建筑的种种思想中,中村拓志可能不算是最特别的一个,但他对建筑设计、思想的感觉却是独特的,带着“恋爱”这样的理念再去看建筑,或许我们才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