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复制娇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复制娇妻读后感10篇

2018-08-21 05:2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复制娇妻读后感10篇

  《复制娇妻》是一本由[美] 艾拉·雷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80元,页数:25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复制娇妻》读后感(一):三八节在即,随便扯一下男女问题

  女性寻求独立解放平等,这样的事情到底有多少年了,说不清楚。但是说实话,斗争了多少年,男女不平等的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王朝持续了几千年,中间出了女王武则天,各种改革,还是没有改变什么。不要提什么英国女王,那本是各种政治斗争的结果,不是女性权益增长

  我个人感觉,每一次女性权益的大提升,每一次女权的增长,都是在战争之后。反正20世纪的两次大战之后都出现了这样的大变动。因为男人都去打仗了,于是,军工厂里面制造飞机大炮活计都没有男人来干了,所以女性得到了工作,得到了经济上的些许独立,得到了表面上的尊重。这事情细想一下其实挺讽刺的。也不知道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是不是以相同方式演变的。

  不过按照当下的情形看,其实女性也不追求什么女权平等独立。我就觉得傍大款是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只是不会天上随便掉大款让我去傍。而作为夫妻,作为终生生活的伴侣,谈平等什么的,也都是扯淡。你要谈的是爱,是互相尊重。

  所谓的互相尊重,就是让对方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前想想对方能不能接受,而如果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对方想做的事情出现了冲突矛盾,该怎么找一个平衡点,那就靠爱了。如果始终有矛盾呢?《复制娇妻》里面的男人选择了自己动手改造,丰胸美貌贤惠听话自己定制。

  说说这个名字,复制娇妻,来自电影版的中文译名。有了复制,有了娇妻,仿佛突出科幻和活色生香的画面,但是,实在是很无趣的翻译方式。原文的The Stepford Wives,Stepford是他们住的小镇的名字。不过,如果你找一本收录词条比较多的英文词典,你还会发现,stepford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亦步亦趋的。这就是男人对妻子的希望,什么都听自己的。

  其实,分析小说主人公乔安娜,她实在算得上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好妻子了。有点自己的小爱好,但是却也没有忘了老公孩子;有点自己的小追求,可还是一切以家庭为重。只不过最后被这个恐怖的小镇秘密搞得有点偏执了而已。可是这又有什么错呢?面对这样的一个妻子,还有什么不满的呢?但是欲望真是个无底洞吧。媳妇总是人家的好吧。

  这里再说一下电影和小说的对比。小说中的乔安娜还只是一个主业是主妇偶尔搞点副业的居家女人,即便算不得标准贤妻良母,起码应该算是合格的妻子和妈妈。到了电影里面,时空背景变化,变成了一个女强人故事中的其他女人都有如此的变化。男人从大男人主义暴君,变成了不愿意被女性压迫反抗者。可不管哪种男人,其实都是懦弱胆小的,真正有胸怀的人,应该说,女人哪,你想独立,独去吧,看你能玩出什么花招来。可是很少有男人这么胸怀大度

  好了,就扯这些吧。纯属胡扯,三观可能各种不正常自相矛盾,尽管见笑。

  《复制娇妻》读后感(二):读过后的感想

  男人的欲望终于得到了满足,妻子对其百依百顺,真正实现男主外,女主内。可是男人在有了如此完美“妻子”后,为什么还要天天去男人俱乐部,去那里消遣,消磨时间,看性爱影片?是不是只有在男人俱乐部才会感觉到真实人情味?为什么最基本的亲吻面颊都会变得如此尴尬?那么让我们重头自问一下:“你想要一个完美的机器人,还是想要一个有血有肉但不完美的真实的人?”

  这本比电影更具有杀伤力的原作,附录了英文原版(似扫描版),让我对艾拉·雷文有点肃然起敬。在美国女权运动风生水起时,这本书出版了。今天终于读完了,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悬疑力度够,揭露的社会问题很深刻

  《复制娇妻》读后感(三):看完电影(2004版)来看看原著~

  这是我第一次看原版的小说,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英语有多渣。虽然大部分单词认识,但是组合起来的、很地道的那些词组就只能意会,自己写起文章来就肯定写不出了……感觉自己弱爆了。

  嗯,看完电影(2004版)再来看原著,感觉电影略商业化了。原著里的Joanna是一个摄影师,而电影中则为节目主持人开篇详细描绘了她编导的一个很噱头的节目。在这个节目里,一对夫妇被分开,并分别接受猛男/美女诱惑。最终,夫禁受住了,满心以为妇也会禁受住,两人自然可以就此恩爱下去。出人意料的是,妇投向了猛男们的怀抱,毅然追寻了更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生活方式(尽管是不道德的)。于是,在节目播出现场,愤怒的夫突然出现,还枪击了Joanna。Joanna最终也因为这个节目惹了麻烦而被炒了鱿鱼。事实上,这个节目除了能表现出J的激进外,似乎同时也在暗示,在婚外恋的问题上,总是男性犯错的多,而且他们貌似习以为常地以为,只要自己不犯错,这段婚姻就可以维持——也就是说,照他们的“常理”,妻子是没有犯错的权力的。

  这样的职业设置与噱头确实很节省时间地突出了J激进的女权主义思想,而不像在书中,通过各种细节来慢慢平铺直叙

  另外,在电影中被驯服和改造的除了博比以外,还有一位是男同。而原著里只是两位女性……呃,可能这样的样本选取显得更有代表性?男权思想甚至已经向同为男人、只是取向不同人身上下了毒手?(还是只是一个商业化的卖点么……)

  原著中,Joanna最终也被改造为了一个典型的Stepford wife,小镇上的男人们究竟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妻子们进行改造始终没有揭露出来,而下一个目标:新来的那位黑人女性(名字叫啥我忘了……)也显然就在男人们的计划之内,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逃脱。而电影中,这一段则被改成了一个更加狗血一些的大团圆结局,却少了悬疑的意味:Walter临时改变了主意,与Joanna一起演了一场戏,J装作被改造了,随后与那群丧心病狂的男人斗智斗勇——最终,她终于捣毁了男人协会的老巢,被改造的妻子们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而此时,事实也终于完全被揭露出来。最可怕的就在于,将妻子进行改造的主意最初并不是男人想出的,而是来自一个女人:男人协会会长的妻子Claire。

  可见,男权思想对于整个社会的渗透,竟然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让女人以为只要自己足够obedient,并将一切重要的事情都交给男人去做决定,自己则专心做好家务,婚姻就不会有问题,这个社会也就更加和谐世界也将更加美好。Claire将婚姻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女人的过于强势,并因此甘愿牺牲自己的性格与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来换取和谐的婚姻。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无可厚非,这样的改造确实可以简单粗暴地达成和谐婚姻的目的;但是从道德伦理层面而言,却是主动为自己戴上起手铐与脚链,主动放弃自由卢梭说过:“放弃了自由,就是放弃了做人的权力”。这样主动要求的被奴役,正是对人性的彻底的背叛。多年以来沉重的男权思想的压制,使得女性在要求独立、解放的道路举步维艰。即使到了近代,两性之间的不平等依然存在,如同一道深深的鸿沟,横亘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经道路之上。可悲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不时有这样被多年来的实然蒙蔽了双眼的人,愚昧地以为这正是真理,是必然,于是毅然抛下辛苦斗争多年才获得的成果实施起令人扼腕的、文明意义上的倒退。

  电影的结局是一个不怎么高明黑色幽默。Stepford的女人们被解放了,恢复到了原先强势的样子。超市里,男人们推着手推车购物,推车里的商品堆放得整整齐齐;几个男人碰面了,刚刚想互相交谈几句,广播里就想起了女人的声音,制止了他们的闲聊。Stepford wives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却是Stepford husbands。这样的结局虽然起到了对男权制的讽刺的作用,但似乎也在暗示,婚姻中总要有一方高于另一方,总要有人甘愿受奴役……现在不是文明社会吗?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去哪里了?

  《复制娇妻》读后感(四):选完美娇妻还是个性女人?

  选完美娇妻还是个性女人

  ——无论人还是人生,都不能太完美。

  男人口声声责备女人不够独立,依附于他们,当女人真的要独立时,男人的真实想法又是如何?!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女人不再希望把男人囚禁起来,而是自己奋力逃出囚牢,可男人的态度却引起新的冲突,男人松开女人时也同样缺欠风度

  可见要做完美娇妻还是个性女人?要个完美娇妻还是个性女人?无论对女人还是男人,这都是个有点难度的选择题。

  《复制娇妻》一书似乎给出了一种答案,此书创作于1972年,是一部讽刺惊悚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乔安娜,一名摄影师和年轻的妈妈,与她的丈夫沃尔特共同搬到某个诗情画意的小镇,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但不久乔安娜却发现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邻居太太们都异乎寻常的完美,注重仪表迷恋做家务而且毫无情绪及个性,她们的家都整洁的像广告,她们的丈夫都那么心满意足。慢慢地她开始产生怀疑,太太们其实是丈夫们制造出来的机器人替代品。她和新认识的好友博比开始了调查,最终,是否能揭开这个惊人的秘密……

  本书作者艾拉•雷文(1929—2007),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曾出版《死前之吻》、《罗斯玛丽的婴儿》、《完美的一天》和《巴西来的男孩》等七部小说。连美国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也不无嫉妒表示:艾拉•雷文是悬疑小说界的瑞士钟表匠,他的存在令我们其余人看起来都像是杂货铺里的廉价修表工。雷文1978 年创作的舞台剧《死亡陷阱》,成为百老汇史上上演时间最长的惊悚剧。曾三次获得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爱伦•坡奖,包括2003 年的终身大师奖。他的小说同样是改编电影的热门,而且常常是一部作品被多次搬上银幕

  这次译林出版社采用了著名翻译家孙仲旭的译本,并附赠英语原文。更值得收藏

  想象一下,她完全屈服于你、顺从于你,你是她生命中主宰,是上帝、神,除了你,她的脑海中再也无法容纳其它事情……这样的完美娇妻哪个男人不梦寐以求!这样的题材,好莱坞当然不会放过。《复制娇妻》于1975年被哥伦比亚公司投拍,毫无悬念的成为震惊影坛的恐怖佳作,2004年再度由妮可•基德曼担任主演重拍。

  编剧鲁德尼克说:“在今天的世界,女性能呼风唤雨,但在同丈夫的关系上,却依然无法游刃有余。所以,在创作这个娇妻小镇时,我将很多当代元素融合了进去。这是一个具有当今时代感的美国喜剧。当年的小说和电影都是70年代女权运动的产物,30年来的社会变迁无疑又催生出更多的戏剧素材。”

  妮可•基德曼非常乐于出演本片,她在接受访问时说:所有电影和时装杂志都是幻像,化妆、灯光、摄影角度让一切都成为“人造品”的一部分。“天啊!这真是非奇怪现象,真的非常奇怪!”

  不过可笑的是,妮可本人却正是所有电影和时装杂志的常客,正是化妆、灯光、摄影角度制造出的幻像代表。这个个性女人,还一度是完美娇妻的代表。

  为了凸显不真实的完美,导演奥兹真的打造出完美的居住区,那里是中产阶级终极梦想豪宅跑车,养眼的男女,彬彬有礼社交华丽的时装,美满无比的家庭,完全没有瑕疵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难以持续。奥兹说:“他们来到了完美之地,这里的女人光彩照人,男人无忧无虑住宅高贵华丽。然而最后,乔安娜和沃尔特正因选择了不完美的生活而获救,这种生活才更适合我们。”

  是的,这就是选择题的答案。无论是人还是人生,都不能太完美。

  《复制娇妻》读后感(五):如“烈酒”般的故事

  这是一本像烈酒一样的小说,只有读到最后才觉得过瘾,才发现后劲十足,接着立马感受醉酒滋味。当合上书的时候,我才打了一个寒颤,细思极恐。

  不得不说艾拉是一个讲故事高手。故事从日常开始,仿佛就是日记主人公讲述着平日的生活。没有用过多技巧,却重在留白,很多地方欲言又止,却十分自然。以乔安娜的视角来写,的确无法看到全局,这让整个故事显得合理,又自然而然创造出恐怖氛围。读者就像是乔安娜一样,在读故事的过程中,非常平静地过着理所当然的生活,直到露出了端倪,感觉到朋友不再像从前那样,才奋力想要逃跑,却如同温水青蛙一样,早已失去逃跑的能力

  书中虽然出现很多的人物,却是用大量的对话组织,对人物的描写就如同素描,甚至是随意勾勒几笔而已。这种方式,也为故事增添了悬疑的味道。读者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只能凭空想象,但是信息量实在太少,以至于无法觉察是什么时候开始故事的走向开始改变,就如海底的暗涌。

  说她是悬疑故事,个人觉得从故事的选材来说是不太恰当的。我想大概只有女性才会体味到它的悬疑的味道,感受到恐怖之处。书中人物所处的年代,正好是女权运动兴起的时候,女人争取自己权力,希望在社会上展露光芒,就如书中的乔安娜和拉瑟恩有自己的工作,不是一个只会打扮漂亮供男人欣赏的玩偶,也不只是一个能干的打扫机器人。一方面,男人们为了现实自己的开明和风度,对女人的变化看似尊重;但是另一面,对于女人慢慢独立,不再依附于他们,却有着深深的恐惧。

  “男人协会”就如同是一个“化学制药厂”,希望女人们不要进行这种改变,它其实是男人们内心欲望的化身。而女人,如同博比最先嗅出了这种可怕的味道,想要搬家,却仍旧逃不过这种命运。接下来遭殃的是乔安娜。书中描述的是博比意识到了自己的不整洁,想要转变,她把自己打扮漂亮了,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这看似符合逻辑的行为,其实是权力抗争失败的结果。最初被紧紧捆绑在家庭中的女人,想要解脱,她们所能想到的就是对家庭琐事抗争。但事实上,除了变化前的博比,书中的每一个女人都是要为家务付出大量时间的。她们并没有提出异议,仿佛理所当然,这种扎根在她们内心的想法,才是让她们最后无法逃脱的根本原因。我记得书本最后,拉瑟嗯为了完成画稿,她让丈夫带孩子去吃快餐,她再三确认丈夫是否介意,他的丈夫微笑着一再说不介意。但书中的结尾却是“他把那件小工具在斗钵里拧来拧去。‘肯定。’他说,‘继续画吧。’他抬头看着她笑了。‘我不介意。’他说。”从这样的结尾看来,他丈夫真的不介意吗?

  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是艾拉在那个年代仿佛就预测到女权运动最后会没落的原因。一开始女性追求的方向是否有问题?难道得到男性的认同可以去工作就是得到了权力?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时,却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说到底还是依附于对方,并没有真正独立。只有精神上的独立才是女性真正应当去追求的权力。书中到结尾之处,女性仍然没有找到出口,甚至在21世纪的今天,不少女性仍旧没有找到出口,而这个看似已经进步的社会,仿佛就是“男人协会”一般,这才是让我感到害怕的地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复制娇妻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