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的读后感10篇

2018-08-22 04:1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的读后感10篇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是一本由保拉·麦克莱恩(Paula McLain)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读后感(一):落叶遗伤微雨后,几度回眸误终生

  落叶遗伤微雨后,几度回眸误终生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

  文/细雨微澜

  他与她,相识于失落自由的巴黎;他与她,遗失在繁华梦幻的巴黎,如果人生是一出童话,那么他们的爱情便是一场戏剧。他与她的故事是童话,却改变了童话的结局;他与她的爱情是戏剧,却比戏剧更残酷

  即使这是一本以人物传记形式叙述笔记小说,却也无法改变现实,小说就是小说,真相永远笼罩在阴晴未定的迷雾里。

  (一)舍得是错,不舍是苦

  爱上海明威,只因他文字简朴,他语言中的惊心动魄;爱上哈德莉,则是爱上了她的爱情,爱上了她的孤独与容忍。当然,这不是海明威的故事,而是属于哈德莉的故事,然而没有了海明威,哈德莉也无法成就这样一个打破童话圆满结局的故事。

  海明威与哈德莉是舍与不舍的抉择,而不是爱与不爱的肯定。她是他一生挚爱,却不是他一生的选择,只因她太好,而他太不自信,他的矛盾体现在他的性格里,成为其婚姻不幸根源

  其实,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种激烈而张狂的冲突,那种处于深海而大智若愚的镇定,但是在其作品中,尤其是一些短篇小说中,他情绪中的茫然无措也随机爆发出来。如同火车上的男女探讨前景,如同老人立在海边与未知搏斗,这是一种宁静中的恐慌,也是一种死亡的较量,仅那种焦灼的窒息感就足以将人带入那凄凉情境

  在《白象似的群山中》,这种情绪体现的格外明显年轻女子将要堕胎时的茫然男子耐心劝慰的无措,这种无方向,无感知直觉大概是欧内斯特的一种心声吧,正如同他遗失手稿后与得知孩子到来时的惶恐与茫然,由此,不信任成为阻碍两人在“天堂”汇合的矛盾与冲突点。

  文人终归有自己自负,尤其对孤独的不愿被操控的欧内斯特而言,被肯定更加成为一件重要事情

  因此,手稿的遗失是一个因由,也是一个借口,当你必须要为那舍弃的东西自责时,这理由便成为了围墙,将爱狠狠的困在了外面,进出不得,而深受折磨的二人只有选择分离,才能够将僵局打破……

  (二)人生如戏,戏非人生

  在海明威眼中,爱情是一场戏剧,身边的一切都是以故事的本来面目呈现;而在哈德莉眼中,爱情是生活的皈依,所有的平淡支持才是爱情平衡走向支点

  深陷故事中的人永远不可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如同顾城一般,文字中透露着妻子与情人同时并存的田园生活,却在现实中以互残的形式离去,由此,当海明威发现发现波琳这个拥有自主意识女人开始侵占自己的生活时,却只能退让着将陈旧的、依恋的那份习惯丢弃。

  被他舍弃的爱,不是大错,却摧毁了另一人对爱情的念想;被她放弃的爱,不是不爱,却成全了他追求更高的起点

  由此,当他扣下的扳机的那一刻,我们是否可以怀疑,他爱过的女人已永远的“离去”,所以他以绝望姿态实现了当初决然分离时的初衷

  (背景:P253,他不想这么做,但万一情况恶化——变得非常糟,那么,自杀永远都是允许的。非得如此不可)(彼时保罗与哈德莉已共度35年婚姻,海明威与哈德莉无复合可能性,当看着心爱之人依偎在他人怀中时,其心中念想可想而知。)

  “好好照顾猫咪。”与以上背景一一相对,他抛弃的终成为他终结遗憾

  人生如戏,戏非人生,当永久的沉溺于故事中,爱情也终将以悲哀的形式结局。

  (三)深处低谷高台,站立高台忆低谷

  有些故事,读过的人都为之感动,因而产生共鸣,但是有些心情却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无论故事中的她有多完美,在读者的眼中,却永远是一个包装形象,但是她所流露的种种情绪,却成为补充人格以及填充其人物原型的重要介质。

  如同沈殿霞在节目中问郑少秋的一句话“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我们会因其伤感而落泪,却不会探究二人之间曾经的疏离与亲密;又如同蔡依林演唱周杰伦写的《倒带》时数次哽咽,我们能体味到歌曲哀伤,却无法从曲中看穿爱情的过往,哈德莉与欧内斯特的爱情亦是如此,他们是高台与低谷的沟壑外人只能旁观却无法评点。我们会感慨美好破碎后的失落,却无力责怪人物的对错

  而他在低谷时抓住了身边安稳的浮木,却在受到颠簸后对浮木产生了怀疑,于是当救生艇载着豪华的美国梦登临时,他毅然在二者无法两存的情况下舍她而去,只是这段爱情又会持续多久?事实证明,他与波琳的婚姻维持了十五年,同样背弃了曾经的承诺

  然当他垂垂老矣,却怀念起那个雍容大度包容他一切的女子,或许这便是高台与低谷的差距,往上爬时,仰望他人的光环,往下望时,却怀念昔日的平淡。

  他的爱情无法圆满,而她的爱情则在实现后破碎,在破碎后由包容者收藏。或许,哈德莉才是独自攀爬于浮木的个体。所有,当她跌落时,安稳、大度的保罗将其拉离呼啸的海水,于是,她的爱情被珍藏波涛汹涌的骇浪里。

  彼时,他们已经完全成熟,却只能在电话中以熟友的形式互相安慰,以宽慰他们那年轻时摒弃所有的劝阻也要在一起的承诺。只是有时,爱也需要勇气,当时间折磨了彼此,勇气也会消失殆尽,爱仍存,只是存留在了彼此的心里。

  或许,成为欧美富有盛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拥有了他们共患难的爱情回忆,却如同品味香茗般久经寻味。

  爱依靠的不是初始的激情,而是久经磨难沉淀依赖

  藉以本文向哈德莉致敬,她不是伟人,却有母仪天下心胸气度

  雯写于2013.4.11晚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读后感(二):爱上海明威不是她的错

  就像膜拜演艺圈里各路明星偶像屌丝粉,我对文学圈里的各种大师兴趣多多,尤其是他们爱情的起落沉浮,陪伴内心的小小灰暗。人生多伉俪,写作者易受人瞩目,写别人故事的人该如何演绎自己的爱情?杨絳对钱钟书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李银河对王小波说,爱你就像爱生命; 婚恋故事传得沸沸扬扬周国平公开说,我是爱完一个才爱下一个。

  历史是个哑巴,它的话语掌握后人手中。我们有幸遇到一些作家,愿意拔去历史的尘埃,还原某些细节的真相或者创造一些故事的想象,为我们乏味阅读加点盐。美国女作家保拉.麦克莱恩就是其中一位。她的《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海明威最初的爱情与事业,也是他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的爱情挽歌。保拉说,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阅读海明威的自传流动盛宴》,那时的海明威还不是文坛硬汉,他不名一文。然而,她以哈德莉的口吻娓娓道来的与海明威不得不说的故事,让读者得以剥落海明威的“伟大”形象,透视他在情感生活中一面,从此他在读者心中有了人性温度

  我们无法预知当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写下哈德莉的名字时候是何种心情。这位美丽善良沉默忧郁的女子,二十八岁时与二十岁的海明威一见钟情。或许年轻的他那时还不懂爱情,或许热闹的巴黎社交界为他们的相遇制造了相爱的气氛,又或许英俊迷人敏感、充满激情和梦想的海明威是哈德莉无法拒绝的爱情毒药。尽管他们的婚姻失败收场,可是爱上海明威并不是哈德莉的错。爱情这种东西,自己从来都不能主宰。“虽然我经常在寻找治愈巴黎的方法,但最终我得承认或许找不到了。”这是本书的第一句话。爱情有时是伤,却无法阻挡。痛并快乐着的情感是这场婚姻的绝佳注脚。

  海明威一生结过四次婚,每次都是他移情别恋。他有怎么样的魔力让女人变成蝴蝶,而他成了花?“他似乎是个全身充满快乐细胞的人。在他身上我看不出任何恐惧,只有活力热情。”这便是哈德莉爱上他的理由。其实,海明威是在一片惊慌中走进卫理公会教堂结婚的,他无法确定婚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他的怯懦显然易见。如果你不与他结婚,你就无法真正了解个人。诚然,他以豪爽饮酒、凶猛拳击以及执爱斗牛打造了一个完美的硬汉形象,而他对于写作执着与热情又着实是个不折不扣文艺男。可这些并无法拯救一个以事业为借口不愿承担父亲责任、以艺术家名义便纵欲过度、为了扬名立腕不惜诋毁同业友人的劣质男人形象。哦,原来海明威身上还潜伏着一个自私胆小凶狠的自我。

  本书是一个执迷不悔的女人的爱情宣言。在波琳堂而皇之的走进哈德莉的生活之后,哈德莉的话真让我心疼。“我知道我可以尽情地恨他,因他深深伤害了我,但我绝对无法不爱他,不爱这样的他。”爱上海明威的女人都爱得重伤得痛。第二任妻子波琳,第三任妻子盖尔霍恩的命运亦然。第四任妻子玛丽最惨,她得为举枪自尽的海明威收尸。爱上海明威,不是她们的错,至少哈德莉认为那是个美丽而幸运的错。

  从对爱情的无知到历经辛酸成长,好在哈德莉最终寻到一个温暖的栖息之所。她爱她的塔迪(海明威的昵称),塔迪也应该认真地爱过曾经的她吧?爱上海明威,爱上不寻常,他的巴黎妻子如是说。

  已发《台州晚报》20130616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读后感(三):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

  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他总共有四段婚姻。

  看的有点难过,也责备自己有点“残忍”,这是一个早已知道结局的故事,可我仍想让这个悲情剧在我面前重演一遍。

  一切开始在那个战乱后的美国,在这个理论上禁酒的国家经历过残酷战争的他们噤若寒蝉,必须用更多的酒精麻醉伤痛,游走在一场一场的筵席上,在半醉半醒中开创了“迷惘一代”。

  那时,并非所有人都相信婚姻,结婚代表相信未来,也相信过去,相信历史和传统能与未来和希望相互交融支撑你往下走,但战争爆发了,夺走了所有优秀年轻人信念,亦包括他们。

  能拥有的只有现在,至于明天,想都不敢想,更遑论永远。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UxMzE2MQ==&mid=2247483687&idx=1&sn=cceb21f04e65af5c6ef1e7721eb6ef14&chksm=ec0e3701db79be17f782977842654e3d3c0d4ea363619f297df2421cf8f2f908d5fd422f40f9#rd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读后感(四):爵士时代失去

  《纽约时报评价这本书描写的不只是逝去的爱情,还有关于生命的种种,以及如何抓住生命。

  海明威是典型的“垮掉的一代”,战争,生活的悲剧造成了这一代人精神的迷惘。世界每个角落都是血淋淋的伤疤,正如海明威在土耳其与妓女翻云覆雨时所想的一样:眼前这个世界才是唯一的世界。炮火难民,哭泣,离别,死亡让他觉得明天很遥远,堕落仿佛也有了正当的理由。

  这正是爵士时代许多年轻人共同感受着的。海明威小有名气以后,他与哈德莉的朋友圈也逐渐被越来越多富有才华却又精神迷惘的人替代,旧友离去,海明威正在改变,或许说,快速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正如姗尔达所说的一样“规矩对我们不起作用大意如此)”然而,哈德莉并没有像海明威一样变得如此之快,她的性格如此,她想让事情变得有意义,并没有选择与他们一起堕落,这或许也是《太阳照样升起》中没有哈德莉的原因。其实从刚开始读本书的时候,我便感觉到哈德莉与海明威精神上的不同让这段爱情显得压抑。这本书中的哈德莉很爱海明威,海明威也很爱哈德莉,两人因海明威的文学事业超过几次大架,但两人的心始终不由自主地奔向对方。尽管如此,两人精神上的南辕北辙还是另人预见结局的悲剧性。

  但我觉得海明威与哈德莉爱情的伟大就在于此,即使有时候对方令自己心碎,但他们还是疯狂地爱着彼此,同时也勇敢地靠近彼此,像两个孤掷一注的英雄

  最后其实并无赢家,两人最终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流动的盛宴中逝去,正如开篇所引的纽约时报的评论,逝去的不只是爱情,更是生命种种。勇气,信仰青春,活力,单纯……还包括友情亲情……或许还有事业……海明威最后一部小说全是哈德莉,这会不会是人在死之前都想找回自己最先失去的事物?海明威说:“我多想在只爱她一个人的时候死去。”话说回来,我们又能奈自己的心如何,何时花开何时花落,这些有时都是超出我们控制范围。最后也只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们又该如何抓住生命?在一切都快速前进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什么都想要,结果最后发现什么都抓不住。

  那句“不忘初心”有时真的是振聋发聩,只是大多时候我们没有时间沉淀自己那颗漂浮于欲望之上的心。

  爵士时代的人因战争迷惘,那么如今的我们因什么而迷惘?

  窗外,蓝天白云,岁月静好。空气尘埃,电磁波信号,纵横交错。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读后感(五):踏着青春的脚步,遇上最好的你

  因为小学的时候,有看到一篇讲海明威的初恋的文章,我对海明威的情感史还是颇感兴趣,无意间发现了他自己写的《流动的盛宴》还有这本书,应该能读出一些故事吧。

  小说的开头我看到了我想看的东西,海明威陷在初恋的阴影里,在派对之间徘徊。其实这么多年了,我还是固执的相信海明威的最爱是他的初恋,毕竟那个女人硬是碾碎了年少的记者的所有热情。所以我觉得也许海明威之后总是以劈腿结束一段婚姻或多或少是受了那个护士的影响,对爱情不信任吧,但是这本书给我所有之前的猜测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不管是否属实,海明威大概最感激的,也最怀念的也是第一任妻子吧。不然他也不会在老年的时候写了一本充满哈德莉身影的回忆录。或许,我的固执确实错了,不过不重要了。

  20出头的海明威确实是风流倜傥,充满才气,换了是别的女人被这样的人追也会毫不犹豫的答应吧,其实我虽然可以理解哈德莉如此轻易的爱上海明威的心情,但是还是觉得海明威对待结婚很草率,有点轻浮的一个男人。而哈德莉则是一个全心全意守护爱情的妻子,可能是个人对爱情没有什么具体的体会,再加上遇上如此缺乏安全感的社会,爱情注定不是用来依赖的,一旦想永远握住枕边人,很可能的结局就是弄得自己心碎一地。所以当哈德莉那么确定的说出,她不敢想象以后没有他的生活,我就觉得这个会成为海明威离开的隐患。毕竟,海明威要追逐的东西比哈德莉的小世界多得多,而哈德莉一味的满足往往造成的是,她或许变乏味了。

  哈德莉放在今天,很可能很难获得爱情,可是那个年代,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海明威面前,这些都变成他温柔的支柱,碰巧海明威又是一个不习惯孤独的人,因此海明威也确实真心的去爱了。那一段清贫的生活,比起成名后的海明威,我觉得更加充实吧,一个全心全意付出的妻子,不在乎是否穿着破旧的衣服,住着简陋的公寓,放弃自己所喜欢的音乐,就这么心甘情愿的追随着你急速前进的脚步,甚至对你有些倔强怪异的性格都全盘接受,always by your side,我虽然对哈德莉的安于平淡和过分依赖的性格有些愠怒,但是我不得不说,有这样一个女人陪伴在海明威身边是海明威此生最大的幸运。

  而哈德莉也遇上了最真性情最深情最有朝气的海明威,正是海明威对创作的那种热情才会有他们俩之间的激情吧。不顾一切的奔向巴黎,在拥挤阴暗的房间里挑灯创作,穿着破旧的衣服去拜访巴黎的文人圈,在习惯简单饮食的时候去偶尔享受一顿,漫步在街头,在最有热情的年华里,看一场斗牛,享受一次远行,没有过多的特别,可正是这样,充满追寻突破的热情,充满浪漫的爱情。

  然而,对于海明威而言,他不满足,也确实,他才华横溢,他处处寻求突破,为了创作他彻夜不会,累到趴下,失去朋友,固执的将自己想说的想写的拿出来,朋友圈也几乎换成了有钱人。这个时候,海明威虽然嘴上说唾弃他们的伪善,但是心底应该还是更多的不甘心吧。因此他会说想想我们的生活如此窘迫!所以他更加极端的抵抗着,他寻求更多刺激。

  其实我并不觉得是哈德莉弄丢了海明威的手稿还有怀孕使得这段婚姻走向终点,这些可能有一点使他们之间没有之前那么亲密,但是更多的是,海明威的世界变得太多元了,而哈德莉在的那个角落以前是除了写作的全部,现在却变得十分暗淡,因此,当海明威看到充满魅力的达芙,拥有自信和话题的波林会觉得更加新鲜。

  看到第四部分,我不禁哭了,我并不是十分欣赏哈德莉,但是看到她的容忍我真的有那么一刹那觉得海明威很混蛋,同时想拥有两个女人的爱,不做评论。我很高兴看到书中提及她的坚强,遇到这种双重背叛,或许这一段更能让她成长吧。所以在书本最后,我想我终究还是欣赏了哈德莉,她把她生命的一部分就这样平静的放手了,让他就那样随着折好的纸船飘走。所以我毫不怀疑经历了这次,她能获得爱情和幸福。

  在很多年之后,海明威的来电,就那么像一个成长了的孩子说着“爱一个人不会太过,你说的没错,是我搞砸了”,爱情从来不等于拥有,只要一句话,证明爱过的痕迹就够了吧。

  哈德莉是幸运的,正如小说最后一句,回到那个火车站,那个女孩塔上了能改变她一生的火车,她是无比幸运的。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读后感(六):由海明威的巴黎妻子--论嫁给一个文艺男青年的命运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

  是一本好书,之前差点错过是因为,书名给我的错觉。我以为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写的回忆录。而我对太过写实的回忆性文字不是很感兴趣。

  后面我才知道,这是一个美国女作家在根据海明威的生平,以及他的著作,查阅大量资料,做了大量功课,模仿其妻子口吻写的一本叙述型小说。

  语言哀婉清丽,有女性细腻敏感的笔触,又从19世纪20年代的史实背景出发,还原了一个峥嵘蓬勃,思想卓越,艺术,文学繁荣发展的时代。

  书中出现的真实人物,堪称为迷惘的一代,却创造了文学艺术颠峰造极的年代。

  一本书一个时代,这让我想起国内女作家萧红笔下的《黄金时代》,在那个年代,每个人的思想开始觉醒,一代思想有为青年虽经历穷迫困窘,却是意气风发,精神最富足的一代。

  抛却巴黎妻子口吻讲叙的个人情感和女性的思想体现。本书中出现的人物,之所以成为迷惘一代是因为,那些生活在巴黎的上流人士,在战后的岁月,极力用各种有价值的事物超越时代的空虚。很多人在战场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却在随后的和平年代里找不到自身的定位。

  我曾在朋友杉阳那里读过这么一句话“战争中鲜血流尽,和平中寸步难行”,这句话无不概括了迷惘一代最真切的感受。 那种战后不再被需要的空虚以及飘无,让自己无法在之后的人生角色里再次热血沸腾起来。

  除了对迷惘一代的感受。

  本书打动我的另一处,是以一个女性观点出发的情感共鸣。

  巴黎妻子嫁给了一个以写作为事业的文艺男青年。哪怕他最后成为以其天赋和实力成为一代文学泰斗,但但作为他的早期巴黎妻子,在拥有他的几年里,她只是做了一个妻子最应尽的本分,陪伴,信任。哪怕这个男人无法短期内用能力给予他们的婚姻富足的生活,她依然跟着他,鼓励他,毫无怨言。

  她是一个真诚的妻子,是他最无法忘怀的爱人,海明威一生出现了很多女人,但是只有他承认,他想在只爱着巴黎妻子一个人的时候死去。

  战后在巴黎的那几年里,日子艰辛,却单纯,简单又美好,他们在那段岁月里拥有过最好的彼此。

  她出现在他的早期岁月,来不及见证海明威后来的名声大噪。但是这个毫不虚荣的女人,用尽生命爱他,哪怕最后他们的结局是分开。

  分开的信是巴黎妻子提出的,这个叫哈德莉的可爱女人,在经历过心痛以及绝望后,给出了她最重要的决定“成全”,信的末尾写着“我们永远当朋友吧-微妙的朋友,你知道的,我爱你,至死不渝,永远属于你“

  海明威是复杂的文艺青年,他的爱是忠诚的浓烈的,但却无法保证它的永久,他还是爱她,这个无怨无悔的天真女人,“现在我清楚地看见你的这些优点,全展现在你的一言一行上,以及你聆听自己的心的坚持里。你对我的影响远超过你所知,你也将永远是我的一部分。这是我从你学来的,你永远不会真的失去你爱的人”

  以这样一封回信,结束了他们五年的婚姻。后面海明威的一生出现了很多女人,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肯定的两年后,这个男人将枪放进自己的嘴里,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哈德莉,他的巴黎妻子,在最后重获一位知心知意的可贵爱人,幸福地走到了终老。

  对他们而言,五年,生命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已经过去。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的美国作者是在阅读了海明威写的《流动的盛宴》后,有感而发写的一本半真实半编撰的小说。

  顺序应该是先有海明威的浓烈回忆,才有巴黎妻子这本书的存在。

  而我在同时收到两本书后,目光深深被巴黎妻子的故事所吸引,于是我颠倒顺序,从巴黎妻子这本书着手,随着我在书里对海明威夫妇的感情生活,战后的巴黎岁月,迷惘一代,以及对一代名人的八卦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才开始想要读一读海明威笔下那场流动盛宴一样,孤独,古老,又迷人的巴黎。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读后感(七):随波逐流的巴黎

  选择这本书,我想是因为自己对八卦的热情永远比对文学本身更强烈。

  哈德莉的回忆让海明威笔下“流动的盛宴”显出了它的另一面,她的前半生就这样维系在一个年轻作家的写作生涯上,为他的癫狂而快乐,为他的痛苦而痛苦,跟随他一路辗转走过大半个西方世界,最终也免不了分手告终的结局。

  这样的故事读来总是略显老套,天才身边的女人们总在事后埋怨自己曾经与之相处的并非道德上的完善者,但日后让她们遭受痛苦的东西却正是当时她们为之吸引的东西。直到她发现自己永远属于“妻子的角落”,在她和海明威之间永远无法产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之间的对谈。

  读毕此书,不得不遗憾地说,倘若没有海明威的光环,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并不比其他任何言情小说更甚。但对于那一时期的文学或是巴黎爱好者来说却是不可多得的补充素材,尤其是海明威与一众作家的交往轶事,尽管读来并不令人愉快,却也是了解作家真实一面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字。看到一向在菲茨杰拉德的传说中扮演正义角色的海明威也有这样那样的性格缺陷,也许能让前者的粉丝拍着书页会心一笑。

  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一段婚姻的结束,无论在事后以怎样美妙的充满遗憾的文字去描述,都无法掩盖它曾经带来的荒诞的痛苦。无论他或她在晚年是如何口口声声地纪念“拥有过最好的彼此”或是“想在只爱她一人的时候死去”,看起来都只能像是个笑话。

  只有一点是正确的,是他们打造了那样的巴黎。没有他们也就没有那一段焕发着光彩的巴黎,勇往直前的、什么也不为的挥洒着他们的热情,才为后人留下那么迷人的过去。哈德莉们是值得被书写的,如果没有她们甘当那场盛大演出的布景,一切也许就不会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了。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读后感(八):我怀念我所怀念的

  文/文小妖

  因以海明威为噱头,所以找来看了这本书。开始以为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查森写的,因为记录的是他们夫妻从邂逅到相恋结婚以及最终分开的故事。

  后来,书读到一半,我才发现是美国的一女作家以海明威妻子的第一口吻写的一本小说。既然是小说,就肯定存在很多虚构的部分,开始觉得有些不屑。后来深入读下去后,情感被带入,开始喜欢上这本书。小说基本忠于了海明威的事迹,只不过在一些情感描写上拓展深入,很容易让人觉得就是他的妻子写的,让读者有这样的感觉,这也是小说的一个成功。小说里提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很多名家名流,可以参照着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比对来读,大多都能对号入座。我对毕奇小姐了解相对多一些,毕竟买了《莎士比亚书店》这一本书,对莎士比亚书店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对毕奇小姐的工作也是极为羡慕的(到现在我依然觉得跟图书打交道的事业是最有趣的事业)。

  哈德莉比海明威大8岁,这算是一场姐弟恋。一直很好奇究竟怎样的女子能吸引到海明威的目光,年轻时的他那么帅气。之后也找了哈德莉的照片来看,只是一张侧脸,并无动人的感觉,倒是与海明威深情相对时的一瞬,让人羡慕。埃兹拉·庞德曾对哈德莉说:“这个宝宝会改变一切,孩子永远会改变你的人生。反正把这话放在心上,一定要注意。”果然他们的情变应该是从哈德莉怀孕后变得越来越糟。当时哈德莉坐火车时不小心弄丢了海明威的手稿,那时情浓,就算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稿子弄丢了,也可以获得原谅。

  而后,宝莉的介入,三人相对的尴尬场面,海明威贪欢却又逃避面对的懦弱,让这场婚姻最终散场。小说的结尾让我难过,但是也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作为一个作家,需要有不断地新鲜感来刺激自己的灵感,才能写出优秀的文字。显然海明威放弃过很多东西,也可以随意地改变很多观点,但是唯独写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是不可改变的。这也就注定了他不会安分于一段感情的。海明威一生无数女伴,四任妻子,每个妻子都在他人生阶段充当了不同的角色,赋予他不同的写作灵感。只不过相较而言,哈德莉与他之间的感情是最纯粹的,爱情的成分也比较浓郁。那时,他未成名,她夜夜相伴,居住在最糟糕的环境里,饥饿应该是常有的事,金钱也常捉襟见肘,但是他们是快乐的。幸福相伴,读书、健行、聊天、旅游、做爱……有时候,有时候,我相信一切会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每一段感情都是如此,更何况名人乎?

  今晨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我愿你好,即使后来你与我全然无关。分开后,她依然挂念着他,不仅仅他是邦比的爸爸,更重要的是他们曾经爱得那么浓烈。分开后,他把《太阳照常升起》的版权留给了她,在《流动的盛宴》里深情地怀念着从前。我怀念我所怀念的一切。这样的感情在年老时想想都会觉得是一种幸福。海明威曾说:“我多希望在还爱只爱她一个人的时候就死去。”嗯,我相信,爱情最深时,每个人都愿意这么做。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读后感(九):糟糠之妻说海明威

  这是海明威的第一位夫人,也可以算糟糠之妻的回忆录。号称“巴黎妻子”并非巴黎人,也不是在巴黎结的婚,而是结婚后移居了巴黎,本人与海明威一样都是美国人,在美国结的婚。我不知道封面上“海明威最挚爱的妻子”是怎么得出的,全书并没有给我这种感觉。俩人的关系是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模式,患难时相扶相助,苦尽甘来后,男方开始上演背叛与欺骗,小三频现,终至离异。

  在成为海明威的妻子之前,哈德莉即将踏入大龄女青年阶段,面临“剩”的危险,在朋友家与海明威一见钟情,其时,她比海明威大7岁,迅速步入婚姻殿堂。当时,海明威虽然家境还殷实,但本人工作动荡,缺乏固定收入,也不能接受家庭的资助,处于穷小子阶段。哈德莉也不富裕,婚后凑巧继承了一个亲戚的8000美元,使俩人能够前往巴黎。而前往巴黎的唯一目的是给海明威一个好的写作环境,夫唱妇随。我注意到,刚到巴黎时,因经济拮据,所租住的房子很差,却还租来一架钢琴。文化人的趣味,决不肯舍弃。小夫妻俩在巴黎遍访名流,此时的海明威属无名小子,但他在文学上表露出的才华,赢得了不少名家的赏识,他也没有被妻子逼着去赚钱养家,而是自由写作,努力敲开名流的门,希望得到推荐。海明威时不时接点采访的活,开阔眼界,改善生活。相比于海明威的活跃,哈德莉内敛的多,她就是一位贤妻,支持丈夫崇拜丈夫,对丈夫的成功深信不疑。无法想象的是,哈德莉在发现了海明威的背叛时,居然还与海明威及第三者波琳一起外出度假,并且就在夫妻俩午睡时,波琳溜进来睡进海明威的被窝。真的还是假的?本书出版时,海明威已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无法为自己辩护。

  我们还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哈德莉,海明威还是我们熟知的海明威吗?我游疑了很久,仍然觉得,即使没有哈德莉,海明威在文学上的成就依然不会比我们已知的低多少。也就是说,哈德莉固然对海明威的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有限。我们从书中获得俩人初到巴黎时的一些资料够得上珍贵,其他也说不上有多独家。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读后感(十):货真价实滴读后感

  我对海明威不感冒,老人与海并不能触动到我。然而我喜欢八卦……

  这本书抛却八卦的部分,文字本身很抓人,氛围渲染到位,时空转换也很棒,代入感很强。然而重点呢,当然是八卦了~

  本书证明了,不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只要锄头舞的好,哪有墙角不挖倒;证明了大厦的轰塌都是从内部开始的;证明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本书教育我们,一个母亲对一个家庭和后代的幸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教育我们,我们看到的、别人展示给我们的,不过是小小一部分罢了,错把这小小的一部分当做全部,也许真的后悔也来不及;教育我们不要对我们说不清后果的事情,瞎做承诺。

  因为时代的原因,实在不好以现今的眼光来评价他们的思想追求和私生活。但还是斗胆说一句,海真是个不幸的渣男。离开他,女主的后半生很不错。

  一个小意外:菲茨杰拉德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从天上掉到了地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