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因自由而美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因自由而美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2 05:4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因自由而美丽经典读后感10篇

  《因自由美丽》是一本由黎戈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因自由而美丽》读后感(一):黎戈,一位敦厚的“文艺青年

  文/严杰夫

  在所有的阅读题材中,我对杂文文集似乎有一种特殊偏好大概这种偏好的形成源自于读书时听流行歌曲专辑习惯。那时候,一拿到自己心仪的专辑,我总是会将它从头到尾先草草听一遍,然后便“挑剔地”选出哪首歌好听,哪首歌不符自己的胃口,之后再听这个专辑,便只听那些挑出的歌曲,遇到那些不对味的则直接跳过。

  当然,这种好与坏的标准完全出于我个人私心,并没有什么客观专业的标准。然而,这其中便有了个人趣味。听还是不听一首歌,完全出于自己的直觉。而能够带着这么“任性”的习惯进入阅读的,大致也只有杂文文集了。一本文集打开,每一篇大多不长,挑选那些直觉符合自己口味的文章,有一搭没一搭地读过去,有一天突然发现,这本书就这样被自己翻完了。这种毫无压力的阅读,就好像是自己在呼吸四周的空气。不过,杂文文集也有格调高低品质优劣。阅读那些品质优良的文集或文字,犹如呼吸清醒芬芳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不过要是不幸遇到那些文格低劣的,则就像是周围充斥了PM2.5爆表的空气,令人干涩难忍。

  黎戈的这本《因自由而美丽》当然属于前者。认识黎戈,是在豆瓣上面。总体来说,黎戈的文章大多是书评按理说,书评人看书评人的书评,或多或少有一种奇怪情绪作祟,暗里会有一种攀比:他哪里写得比自己好,哪里又写得不如自己。然而,读黎戈的文字不会,因为她的文字里没有那种步步为营心机,却有一种“以无厚入有间”的厚道

  在我看来,黎戈文字里的这种厚道,实则是对旁人和环境的一种理解,是一种大智如愚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落到她的评论观点中,常常会令读者发出会心微笑。譬如,很多作家名人,在大多数人眼中满身都是刻薄,在黎戈那里却还能看到他们的“笃厚”。《刻薄谈》里,开篇谈到近代四个作家:王小波、张爱玲、鲁迅和钱钟书,四人无一不刻薄,然而黎戈却说。四人其实均有敦厚之处,“王小波对李银河,张爱玲对胡兰成,鲁迅对文学青年,钱钟书对杨绛,都可谓深情厚谊”。黎戈在这篇文章里要写刻薄,最终却还是落到“体谅”上:“还有一种是经历了世事,体恤人情,对人有充沛的理解力,可以消化一切丑恶。这种温情,来的比较坚实,而且持久”。读到这里,我会心一笑,黎戈实在是一个“厚道”的作家!

  当然,作为一个女性作者,黎戈在评论女人时更是格外体贴。在她眼里,几乎每个女人都有动人地方。她写阿加莎·克里斯蒂,尽管怀疑阿婆”的自传经过过滤和选择记忆,却理解这“还是一种求生意志和向光性”;她读潘向黎,看见她的爱情观,“在作品里一路跋涉、颠簸、受创、愈合、奔流入海,最后演变成今日秋水一样的澄澈,触手微温”;世人看张爱玲和钟晓阳,看到的都是年少成名,黎戈却看到这两个女人,一个是“用物质繁华反衬人世的无依”,另一个则是顺风顺水、明澈活泼。更典型的是那篇《女心》,写陈寅恪的太太唐筼,黎戈认为她和杨绛、杨步伟一样,都是那种“融合传统美德和现代学识的女性……意义绝对大于专为丈夫献身的贤妻良母”。在这篇文章里,表面上,黎戈是在为唐筼作传,实则还是想表达自己的婚姻观——“一两次肉体欢愉不算什么,那种懂得和求安才难能可贵。”

  这种“厚道”的态度,还流露到了黎戈的生活中。读那篇文集的同名文章《因自由而美丽》,才知道黎戈在现实中就是一个“厚道”的女人。她说,“和老公从不谈书……大家靠感情维系,随心而动,不会用责任名分义务约束对方。”洁尘说,黎戈的个人经历单纯生活平顺、娴静,正是这样,才令她的文字“清凉暖和”。她写茶淘饭、莴苣圆这些吃食,写蚊香、花裙这类衣着用品,还有写南京的风物,字里行间都带着一种特别的敦厚。稍有遗憾的是,颇想多读到一些黎戈写南京的文字,只是在这本文集里,这类文章收入的不多。

  毋庸讳言,黎戈的文字是充满“文艺气”的,但黎戈本人并不讳谈这种“文艺气”。在一篇文章里,黎戈肯定表示自己就是一个“文青”。这种态度,倒是又现出她的厚道里其实也是有一份坚持的。在 “文青”几乎和“做作”划上了等号的当下,黎戈却明确地将自己划入这类人群中,恐怕不仅是为了给“文青”正名。实则,文艺气也好,文青也好,只要是一种能让自我感觉舒适生活状态,又有何不好。就像黎戈说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成功学为基本价值观行事的国度,居然能按照自己喜欢方式生存”,这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既然幸运,那么就只有心存感激地享有,自然无须顾忌他人的看法。这才是“因自由而美丽”的真实含义吧!

  《因自由而美丽》读后感(二):花间一壶酒的存在

  赶在了年前快递放假之前买到了这本书,这几天忙于亲友相见,便早起夜读间看完了这本书。

  你想象的黎戈是什么样子呢?草木食色,淡然栖身于俗世之外还是清新素雅,把生活情趣过得有滋有味

  这本书里给我的黎戈是这样的。

  她爱书,不是的那种宏观历史政治新闻时评,是文学,是背负着一个又一个时代印记,镌刻着人性善恶小说。是细致平整,落实到生活的细小之处,人情味满溢,事物细腻考究散文。还有一个一个丰满轻盈人物传记

  她爱那些素雅清淡的事物,爱那些植物芳草,莼菜,藿,水芹,草头,芫荽,喜欢做菜,养植物,养着一个自由可爱女儿夏日晨光熹微时晨读,冬时雪漫遍野时夜读,她喜欢梭罗,喜欢他说的那句,夏日用来过感官生活,而冬天则移居内心

  可是她也会喜爱吃麻辣鸭脖,喜欢那种酣畅的辣味,夜读时会买一碟相伴,她也抽烟,清淡有薄荷点缀的最好。她就是这样,做的一些看似与她的素性子相悖的事里,那抹雅味又会飘然而至点缀其中,辛辣配夜读,香烟搭薄荷,看似浮躁之事在她那里又有了清朗之意。

  她给我更多的感受是她的细致,她写一篇文往往不只是一本书相关,关乎更多的细节时,会翻阅很多的书查找。写一种食材草木,写一种颜色,写一种家乡的旧风俗,看似寥寥几句的背后包含了很多的书与时间,还好她乐于其中。

  她爱小说,处处可见她对于小说散文时评的锐利见地,她说 “评论要求文字紧实,意象密度大,有凌厉的观点,所以比较容易迎面而来惊艳感。而小说是重耐力而不重爆发力,满纸珠玑,咬文嚼字的文章,反而很容易让读者疲劳。好的评论一定要有浓郁原创味,但小说的主观却要淡” “好的小说,发力点要在人物上,而不是叙述者。小说是鸡汤,散文则是烤鸡。一只鸡炖到火候滋味要入汤,而烤鸡则不用遵循这个原则。”实则让我受益匪浅,小说的层次铺展,散文的悠远充实,时评的发力准确。在阅读的过程她不仅在倾诉自己的感受,也教给我很多。在心里私下称她黎老师

  看完以后,让人愈加想把日子过得细致可爱,把内心的角落收拾干净整齐,居于内在却也要自得的把感官生活过得雅致,花间一壶酒,畅叙幽情。

  保守派与激进派都过于标榜逼仄,做一个忠于自己内心的存在派就好。真正让人欣喜永远是那细微细小的点滴之处,那些生命力,那些朝气倔强,那些认真活着不服输的可爱,那些漫山遍野却又出落有致的绿色,那些早晨带着露水花早的香气孩子调皮与玩乐,午夜句读的橘皮香气,自由又有姿态,还有一颗带着真性情的心。

  《因自由而美丽》读后感(三):私语不多

  “细节处,方能勇敢”,当蓝色的小本子捧在手中,那份柔情透过指尖传递心底共鸣而起。于是认识了这位女纸,说的话谈的事都有种距离感,仿佛只是过路人,每个文字,组词,成句,都可细细斟酌,于是喜欢这个女子的文字。喜欢的只是私语,书。

  怀着那份喜爱翻开这本书,却是另一番情景,只是开始,突然好想去南京,看看这个女子生活的城市,至于文字,却少了一种力量,多了絮絮小语,重复事情人物太多了,每一件都只是轻轻地掠过,然后再掠回,就这样荡来荡去,影子总留在每一篇的片段里,读起来,有点累。

  于是合上书,再念私语书,总觉得无法超越当时的那份触动,是我长大了还是老了。

  《因自由而美丽》读后感(四):文字风格自我且恬淡

  包括“淡夏”“纸游”“物喜”“我城”“静语”五部分内容涉及生活、阅读、电影、植物、食物、南京等。

  写细节入生活内质,恰到好处;写日常则绵密细致、冲淡平和;写阅读则深情凌厉,灵气逼人。

  ————————————————

  洁尘:黎戈有雅致且考究的趣味,文字风格自我且恬淡,有发见,有铺衍,随和中亦有自己的坚持。

  张悦然:她能够看到事物最细微的部分,可以把情感放在一颗尘埃上。

  韩松落:黎戈可贵之处,在于她给我们看到她如何成为一个“真人”。像《聊斋志异》中人,四处撷取气味、颜色、故事努力沾染体温画面、他人的历史,既世俗,又超然,既贪欢,又不忌惮刀锋之险,只为让自己画皮下的心,最终变得有血有肉,并透彻觉醒。

  《因自由而美丽》读后感(五):书摘《因自由而美丽》

  红豆的粉紫款我也买了一件,刚过膝的,那个棉质真软和,伤心的时候抱着自己,整个人都虚弱得浑然。

  他爱茶如书,说绿茶是宋人小品,清新如洗;红茶是明清香艳小说,冶艳风流;乌茶是武侠小说,意气血气和胆气。

  他文字中的仙气,何尝不是坐在低低的尘埃里,奋力举在掌心里的那朵花?

  “如果,如果你对我说过一句真纯的话,早晨起来,我便记得它,年少的岁月简单的事,那些深深浅浅,云飞雪落的话。

  老师把自己的院子安了木头栅栏,还撑了阳伞,比起咖啡馆另有一番潦草风情。在南方最后一天,在那儿看了一下午的雨,和书。那个商业化的城市,在我记忆里,由此变成了绿野仙踪。

  他是怎么适应两极的温差的?一棵树怎样才能根系冻土,枝叶却肆意地在云端伸展,去捕捉黄昏和薄暮时掠过树梢的云絮呢?

  难怪纳博科夫后来说不愿意再回国,”再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不再现,“什么能比得上记忆改良过的盛景。

  美的厄运,被无视,个体在大时代之下的渺小和无力,全是不动声色的阐述,既没有歌咏也没批判。可事件本身已经够震撼

  (二战)那个时代出生的人,一辈子都活在新旧时代的接缝处,被吞吐着。

  一个人在青春热血之中,最大角度地切入时代,又在被压缩成一个文化符号之后,重新把自己撕扯下来。

  我喜欢他文字中那种不软不硬的交流欲。他既不是站在理论道德高点上,带着真理在握的悍然表情,硬要撬开别人的小脑袋,把道理塞进去的那种粗暴,也不是《亨利与琼》那样一味喃喃自语,完全不顾读者阅读节奏自私写法,也不是步步煽情,意在渗透。他就是淡淡地表达他自己,简笔画似的,解释是件太无聊的事,我才不屑把自己交代得那么清楚。你懂多少,那是你的事,反正我就这么大耐心了。

  一直到读《儿童杂事诗》,我才意识到,这个提笔就老,文字里暮气自来的人,他也有过谐趣轻倩的时光,都伏在他的童年里。

  我是眼见着她的爱情观,在作品里一路跋涉、颠簸、受创、愈合、奔流入海、最后演变成今日秋水一样的澄澈,触手微温。

  ”情这个字就是心加青,当你对一个人有感情的时候,你的心是清白干净的。”

  我喜欢她,因为她易感多情,但是每个心里的边角,都收拾得眉目清楚,像是某种日式家居简约中见细节的经营,却不流于繁冗和堆砌。对自己下手的力度拿捏得恰好,既不是自恋的庇护,也没有分析过度的自虐倾向适度的清醒和自立。

  克里斯蒂认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为自己的模式增光添彩,而不是纠结于底板的欠缺

  ”现在的姑娘们,像是为了寻求刺激,更愿意屈服于某种焦虑。而我们那时,像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花朵,奋力穿过铺路石,立志要张开生命的风帆享受生活乐趣。”

  雷诺阿:“人不应当制服命运,而应该尊重生活,并与其和解。”

  小说人格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人的兴趣,而不是急着判断说理,重叙事,更关注事件的质感,喜欢慢慢地体味。评论人格喜欢指点江山发表意见。这两者没有绝对的分野,只是比重和偏向。

  小说文字,要隐蔽含蓄、肉感、主观低调淡出,精确的全知视角,自抑和克制。杂文需要的是出刀,更骨感,更有观点和火药味。

  评论需要的是清晰方向,判断和担责的勇气

  张爱玲是用物质的繁华反衬人世的无依,以人性的污秽衬霎那爱情的光芒,处处是反手。

  老式的爱情里,主角是凹凸配,现代爱情里,则连这个机遇都难得,只能退一步,追寻完整的自我。前者如果,有核有皮有肉,后者如风,无根无果无淹留。

  五官打通,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死生事大,岂容你骄矜,而一个和死亡擦身而过的人,才知道一蔬一饭,平安喜乐,都是神赐,当思珍惜。

  这真是行走在悬崖边的爱情啊!就好像是:谎言和爱情紧拥着跳贴面舞,在越来越快的旋转中,这个谎言随时都会把爱情沿切线甩出去。

  在日语里,樱花的寓意就是“殉青春‘——盛大开放的青春,渐行渐远的青春……树下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万事皆如秋入水,几人识得静中香。

  人事都整饬圆满,在秩序之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紧不慢。一切都摆出姿势,要夯实、笃定、地久天长。人与人之间,有着散淡但绵实的关系。

  生活里没有那么多的大悲剧大喜剧,就是有,也是夸张作态。我们所要知道的,不过是平常人的平常事,有如邻人吃晚饭,我们经过时看看那菜式,倒是有兴味的。

  “执着”这个词,一般人总会把它想得落墨浓重,铿锵激越,充满对峙和角力的血色弥漫。而在我看来,“执着”的味道,却是云淡风轻,有种大隐隐于心的安然。因为“执着”的对象,往往难求,如果不是用低耗节能的方式,根本无法支撑长线的投入。

  如果想坚持做一件事,忠于一个人,最简单的法子,就是先倾听你内心的声音,让它告诉你,它想要什么。

  聂鲁达“我醒来,是因为你心上的鸟群,时时在迁徙,时时在逃避。”

  我想有种富足,真的是穷人才有的——一个人最美的状态,那道彩虹般的上升弧线,一定是在奋斗期。

  文字也好,书也好,建筑也好,在我看来,它们的价值,就是能与生活发生生动的关系。什么美感、深刻、优雅……通通都是附加值。我不关心,我看到的,是他们背后,一个个生根、发芽、长叶的、朝气蓬勃的人。

  这就是我为什么眷恋着这个日益恶俗、芜杂、脏乱的城市,它是我的家园,已经沉淀在我的骨血里,成了我的笑点、兴奋灶和痛神经。就如我爱过的男人,无论他们怎么伤害辜负,我都不愿说他一句不好。这不是慈悲宽柔,更不是胸襟开阔,而是,他们就是我,是我体内的一部分。爱人如己,在爱的途中,已经把所爱化为血肉了。对城市,也一样。

  惟其心静,方能流深,才能关照和悲悯万物。这是顺乎人心的。

  生命前方,是无尽的衰老,我们笔直地跌落进去,别无选择。而那个人,从此不见,他笑时露出的牙齿,他说话时慢慢的语调,他跳过水潭时的轻巧,一切你看在眼里,藏在心里,以备在回忆时寻路返回的记号,就此与你无关。在这种深渊一样的悲伤映衬下,拈酸吃醋,是非计较,一切细碎的刮痕,都不算什么了。这不是安然,而是痛阈值太高,大悲无声。

  《因自由而美丽》读后感(六):唯唯有书不可负辜

  最近在读《因自由而美丽》,黎戈的书算不上钟爱,因为掉书袋太多,但她的读书量是我万万不能及的。我有一个癖好就是不喜欢看到知道出处的掉书袋,不然会弃书,这点黎戈倒是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想来这些年真的是读书太少,不是挣扎在学业里,就是沉迷于各类电视剧言情小说之中(看看豆瓣标记就知道了,电视剧已经500+了,书却只有100+,还有好些是言情小说,可能看电影比一本书时间少些也是一个原因)。而自己偏爱买书回来都束之高阁就算了,还喜新厌旧的会嫌弃老版的封面不好看。【好想回到过去把自己一顿胖揍,真是作到死……】

  好在,书从来没有离我而去。

  有时候想想,人与人的情分是多么凉薄啊,相遇太早珍惜不了,相遇太晚机会不在,刚刚好的那都是奢望。而书呢,或许也会这样,可是就算读不懂或是嫌弃太浅又何如呢,它们永远在角落里静候我们的垂怜。

  好想对那些写出学生必读科目的人说句真心话:“我书读的少,不要骗我!”哼,你们骗的就是我!

  除去天纵奇才的孩子不说,有几个都读得懂那些所谓的百年经典必读?即使快奔三的自己,读起来也是十分费力,更别提没有那些人生经历去理解那些苦难。而且,就算必读是国学也就算了,累积下来就是童子功,现在我倒会感激一下那些人……

  没有人在我们小的时候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下一本看什么的答案就在这一本中。它们会互相指引。这个道理也是慢慢摸索才明白的。想想翻开几页就读不下去被糟蹋的名著么,心里就一阵阵疼。

  ----------------------------------------------------------------------------------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这些年,所有的选择,都在于背弃自己的本心。

  但或许又是这些选择,让我站在了现在的这个地方,慢慢的想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同时也对这些年学到的经历的,心存感激。

  如今想来,真的很简单,只是想坐拥书城而已。

  或者,就这样,以后能到达什么远方也不一定。

  雾里看花,但终有雾消云散的一天。

  套用阿里巴巴上市时T恤上的一句话:

  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因自由而美丽》读后感(七):生活与阅读,交相辉映

  对我而言,读书有两个阶段的快乐。一是读的时候,那一两个钟头甚或只几十分钟,被一团灯光包裹着,一手捧书,一手握一支铅笔,渐渐的与身边的人与事隔离开来,而又忽地在过去、在未曾去过的陌生地域,或在别人的心思角落,自由穿梭。二是做笔记的时候,一页页重新翻过,在画过铅笔线条的地方做片刻停留,实在心爱难舍的段落,一字字抄写在笔记本上。看着墨迹由湿转干,时间真的可以慢至几乎凝结。笔记在记的那刻已实现其最大意义,日后再翻阅,速度飞快,失却彼时一字一句的缓慢与郑重。至于写读后感,倒称不上纯粹的快乐——阅读时激起的万千朵浪花,该如何妥善收拾?无笔力但又一定想写,想给那些美妙的阅读时光一个完整的收纳。

  这是一本“旧书”,在书架里重新拿出这本书,是在第一次读它的五年后。时间不会记错,因为我在第五篇文章结尾的空白处,看见了过去的自己写的一行字,“正值梅雨(2013.3.底)”,那篇文章说的正是梅雨季。篇目似曾相识,自己的注记却陌生,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也是读“旧书”的好处

  根据之前的画线记号来看,这本书读过的篇目不少,但五年前并没有一口气读完。而这次,每日固定时间,常常是午睡前,饶有兴味的读上几篇,很快就读完了。大概是因为,人与书也有缘分一说,也有对的书与错的时间。现在的我,比起五年前的我,更能耐下性子,欣赏日常的琐碎,并对各式各样的人类产生兴趣。

  这本书里,说的最多的是日常的琐碎。我最喜欢的琐碎之一,是天气,风景,声响,气味。黎戈说起梅雨,“恰好的温凉”,“繁复的层次”,“偶尔,夜不成寐,旧事翻涌,起坐不能平,这时,细雨敲窗,真是最好的背景音乐。”她说夏日,“夏日说起来喧嚣,入夜还有当街喝凉啤的醉汉,看世界杯的球迷。但是到了凌晨,凉风骤起,树叶簌簌作响,就觉得特别澄静。” “蚊香气味一起,微风吊扇轻旋,马上就有放假的错觉,少时暑假的轻松解脱感,遗毒太深了。”她说人间声响,“常常喜欢走小时候上学那条河畔幽径,有时候从老房子旁边走过去,哗啦一声热油辣锅的声响,洗衣机的轰轰声,絮絮的人声,都让我欢喜。”她着迷于描绘这些瞬间,普通生活中的微醉时刻,细致且精妙,而令读者如我,也随之启动了记忆中感官搜集的场景,心生欢喜。

  这是一种个人爱好,除了描绘自己的,黎戈也搜集别人的。如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中的一段:“有一天,出去的时候忘了关窗户,回来一开门,一房的风声雨味。” 也摘朱天文《黄金盟誓之书》中的一段:“我最喜欢台风天,停电了大人不必做事,烛光下一家五口窝在大床上,父母亲闲闲地聊天,我和妹妹在一边玩,任凭外面的大风大雨,越大越好。只觉爸妈是这样亲,半明的五斗柜、书橱,都是这样亲。”她搜集的再为我搜集,只因为那些场景可以立即从自己的记忆中调出,我们都珍惜这些“低碳型喜悦”。

  黎戈不只是足够敏感,她对阅读输入的驾驭和提炼,也颇见功力。全书中最多篇目的一栏叫“纸游”,阅读应该是她在日常生活以外,最得心应手、快活畅游的领地。说起读过的书,绝不似我般笨拙地一文对一书,而是有她特别的角度:有时直接谈论作家个性,她说鲍勃.迪伦是个边缘清晰的自我主义者,谈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方向感、开拓力和向光性,西西疏离、散淡的草根平视;有时会细辨文人的刻薄种类,细分小说人格和评论人格,或者说起两兄弟、俩老太;再有,作家的伴侣,女作家笔下的女作家,读起来饶有兴味。

  说作品,说作家,会一直说到人性,说到生命,说人,亦在说己。她会毫不讳言地说:“对操宏观语境的高蹈之人我一般都退避三舍。” “有些人,看似简单无心计,实则内里杂念丛生,用笨拙可笑的想象力把你弄脏。而另一些人,貌似荆棘密布,却枝干离离,清晰直白,思维复杂,心性单纯。为了智力交流的愉悦,及内心的清澈,我宁愿和后者交往。”她不是什么时候都字斟句酌,有时偏要一吐为快,并不讨好所有人。小生活,小情感,也许有人会这样挑毛病,可她不在乎。一个有着疏朗之气的“宅女”,在日常生活和阅读中,已经极大的探索了自己的内在情感体验,生成对人、对世界的独到见解,这是勤奋,也是一种天赋。一些人吸引一些人,从来如此。

  书往下读,我小书柜里的书愈见频繁出现。原来这些年阅读趣味的养成,受黎戈的影响实在不小。以前读书较杂,凡是看上去新鲜有趣的领域,总想领回家来储备技能、充实灵魂,但大多只在书柜里蒙灰。而现在有时出现“买书饥渴”,就会去她和另外几个豆友的“已读”里翻翻。她有个与小图几乎同龄的女儿,小图闹书荒了,我就去“妈妈爱皮皮”豆列里找。这几年,渐渐在杂乱浮躁中摸出自己的偏好:自然,儿童,回忆录。这与黎戈的阅读爱好发展竟有些小小相似:“有天突然惊觉,自己很久没有看小说类的虚构作品了。现在读的多是风土、草木、话食、传记类的书。大概是心境有所转变,日趋枯淡、守静。”

  前年读的一本很爱的书,《山居杂忆》,黎戈是这样写的:“不知道别人如何,我自己特别喜欢看这种文字。人事都整饬圆满,在秩序之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紧不慢。一切都摆出架势,要夯实、笃定、地久天长。人和人之间,有着散淡但绵实的关系。”我一直没有给那本书写几句,心里似有欠缺,见到有人这样写,欠缺被弥补了起来。

  有时候很羡慕以写作为职业的人,天真地想象他们的生活形态,羡慕他们的写作天赋。可是想想,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自由的、极其缓慢的读书,亦可以读过就算,或者胡七胡八的写写,释放一下表达欲,也不失为生活中一点确定的小幸福了。

  在书中黎戈引用了魏微《流年》里的一个段落,“杨婶家是个独门独户的小院子,自生自灭了许多小花,有喇叭花、鸡冠花、牵牛花。夏秋的时候,月季也开了,月白的颜色,在窗户下面,发出淡淡的清香。”品味着,突然想起曾在一户人家的窗下拍的一张照片。从朋友圈里翻出发现,拍于2013年5月4日,正好是读这本书的前后。有些喜好,好几年不变,是心安的感觉。真是巧了,也真是,感觉美极了。

  当时配了一首打油诗:)

  院前栽花数株,雨中袅袅而立。

  临前细细观赏,暗思植者芳心。

  《因自由而美丽》读后感(八):隐于市 隐于书

  在朋友的朋友,一个粗糙的大老爷们桌上看到一本书《因自由而美丽》淡绿装帧,素净雅致,题着“活色生香文字之爱,绵密细致日常之喜“,望而得知必出自蕙质兰心女子之手,惊异其怎么会看小女子的书,他不好意思的笑笑:”看了舒服、心静“。

  黎戈的感悟力很强,与生俱来的禀赋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轻描淡写的话,一碗朴素的茶泡饭,一碟早春的拌野菜,早起、盛夏、长夜、梅雨季节,种种我们不经意就忽略的时光和事物,在她这里被放大,细细咀嚼,有滋有味。

  她对各种小说的理解也非常到位,有些模模糊糊的感觉,经她描述,彷佛拨云见日,终于捉到作者的深意。好的小说本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但资质愚钝之人久不得其旨。此前看《一个人的好天气》漫长得像裹脚布,一个无聊的女人无聊的生活,跟随主人公树懒般的可有可无挪动,被动,无目的;看完后也就迅速的逃离我的脑海。而黎戈拎出这段:“一个女人,走着夜路…………她想感受这分量…………仰望那明月。藏蓝色的天空很美”她评道:这个人物,她开始发力去生活了。一个以真皮层去活的人,才会嗅到花的香,看到云的出岫,惊觉雨水的冰凉。

  黎戈还擅长把诗揉进生活里,于是日常生活上便笼罩了一层诗意。早起晨光洁净安详: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对镜梳妆时遥想古代女子,恍惚时空互换,便手也纤纤。梅雨季节,夜不能寐,听雨漫漫:“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古人今时心境交错浑然一体。

  以至于,我老设想,她应该活在一座诗的城市,吃着诗经里的野菜,穿着罗敷的衣裳,推开窗远眺满眼郁郁葱葱,近听有鸟栖于杨柳,唧唧啾啾。于是看到她说自己“去超市买菜”有一种从云端坠落的无力感。去田野挖挖野菜也不乏有趣,而去超市必须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不绝于耳的嘈杂,混迹于形形色色的人堆排队,领回来半死不活的大棚蔬菜,无论如何都无法诗意。

  同样的也就不喜欢她回到现实生活的种种线索:絮絮的说她穿着怎样的碎花棉衣,又怎样难以选择木屐花色,怎样的交朋友…………失却了隐居者不问世事的轻灵感。

  《因自由而美丽》读后感(九):庆幸 没有错过这样的美丽。

  这本书购于方所书店,原价购买,买时还微微地心疼了下,但当我读到一半时,我就觉得,这本书,很值得。

  此前,在博客中听到过黎戈的名字,说她的读书笔记写得清丽细致,于是我记住了她。后来,在书店里遇到这本书,宛如一见如故,封面设计清新,淳朴,绝无媚俗之态。浅绿的,恰好与美丽的春色交辉相印,看得我满心欢喜。简简单单地写,因自由 而美丽。拿起一闻,满满的书香气息。

  前前后后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此书,在无聊的课上,在课间,在睡前,不按书目顺序的一篇一篇翻阅,平淡中却带有惊艳,细碎中却带有关于生活的感悟。

  读来,却又无时无刻不羞于自己的孤陋寡闻,书中提及的“闲书”书目,举不胜数,而自己读过的,却少得可怜,于是对这个女子的敬佩又加深了一层。读来,怦然心动的,举不枚举,或许,这会成为我以后书目的一个参考,因在此中有深深的投缘之感。

  我羡慕这个女子的光阴,进入婚姻生活,安稳度日,波澜不惊,偏安一隅,静静地过日子,相夫教子,读闲书,涂涂写写,喝茶,散步。。。我心向往,或许这也是天下女子心之向往吧。春夏秋冬,日子就这样静静地在时间上流淌,仿佛不着痕迹。

  这本书,也适合这样静静地阅读,任由它嵌合我的心灵,然后静静地体悟。此中美妙之感,宛如隔世。。。。

  《因自由而美丽》读后感(十):so good ~美丽

  o beautiful!这本书还没看完但是很有意义看完!!第一次看黎的书,印象不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