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日·明治维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日·明治维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3 04:1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日·明治维新》读后感精选10篇

  《知日·明治维新》是一本由苏静 等编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知日·明治维新》读后感(一):明治维新之舞

  我从小就是杂志控,多年来一直保留买杂志的习惯。当然,买得多,读得少。随着年龄增长喜好品味一直在变,可有的杂志渐渐地永远与它说再见了,而有的兜兜转转又重新回到生命里。比如《瑞丽》和《时尚》,我早就弃看了,以后也绝不再看了,奢华和美丽呀,伴着青春远去吧。但是,N年不看的《读者》,我又重新捡起来读了。世界太烦乱,总得找点东西静心。以前不读是觉得《读者》上的文章太假,现在又读,是说明内心缺乏成天有人嚷嚷的正能量?还是说现世里比《读者》更假的实在是太多?

  我曾经订过一年的《三联生活周刊》,后来发现真心读不完,而且改版后,一篇文章配好几页大幅精美广告,把征订时的页数增多的利益最大化了,受益者却不是读者。相对于书,杂志的信息比较大,而且专题性强,杂志有时甚至像工具一样有用,查起资料方便极了。但如果你是学术男女的话,另当别论。就拿这本《知日.明治维新》来说吧,双月出版,是流行的MOOK(书杂志),介于书和杂志之间,即耐读又好玩

  书的封面是被拉长脸的德川庆喜,让江户无血开城的人。我只知道丰臣秀吉是个大猫脸,没想到德川庆喜的尊容也挺逗乐,他是个大下巴!之所以对明治维新的话题兴趣,是因为总有人把它与戊戌变法相提并论,以提供无数个假设来成全对历史结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明治维新固然将日本带向了一个新世界,戊戌七君子的血也并未白流,李敖在《北京法源寺》里说,“康有为花了十年的心血,只证明一件事,就是谭嗣同用鲜血证明的:改良之路是走不通的。” 就像《知日》主编苏静在刊首语中借用村上春树的《舞!舞!舞!》总结出来的:每种文明都有自己舞步。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的不是舞蹈本身,而是舞动的态度,是根植于民族土壤里的文化

  明治时代从1868 年始至1912年大正时代的到来,明治天皇睦仁在位的44年,创造了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又穷又小的封建岛国,利用不到半个世纪时间发展成了一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明治天皇功不可没。正如他的登基誓言:广兴公议,万机决于公众;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的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理正气。尽管他铁血暴力,是战争狂徒,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把日本带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可在日本人心里,他是神,而非人,为他而建的“日本神宫”便是证明。鲁迅说,日本人比中国人好管理,因为他们是个善于集体行动的国家。

  向世界开放国门,成就了明治维新。意大利作家巴里科的《丝绸》里讲的一个商人去日本采购蚕种的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日本神奇村庄和一场残酷内战,或许说的就是养蚕业发达的多摩地区,那里诞生了新选组的杰出人物近藤勇。西风东渐推动着日本的经济文化发展,至今日本的蛋糕仍叫“洋果子”,近代建筑更是具有浓郁的西方色彩,尤其是书中提到的日本桥上的“麒麟之翼”,可以看到日本是个不甘寂寞的民族,日本人民坚毅自信心是不会被地震海啸摧毁的。我们有一个可怕邻居,却又那么值得学习

  《知日.明治维新》是一本用历史照亮未来的书,多了解一点日本,或许你就会少恨它一点。

  《知日·明治维新》读后感(二):德川庆喜这样的男人

  我们应该记住历史的一些革新者,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一个时代的结束者们,没有他们,历史的滚滚车轱恐怕要经历更多的磨难,甚至停滞不前

  德川庆喜,就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结束者。

  他是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位将军

  他年轻时是一名美少年

  醉心于摄影,拜师于中岛仰山,

  半隐居生活的他又先后爱上了狩猎油画,还学习了驾驶,

  显然驾驶技术一般,还出过一场车祸

  这位将军也成为了日本历代将军中最长寿的一位。

  你可能会认为德川庆喜不爱江山爱玩耍,

  丢了权力理所当然

  德川庆喜恰恰不是一个懦弱贪玩的人,

  他幼年在极其严苛家庭教育成长,敬“天皇”为尊。

  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

  正如当时的中国一样,内忧外患。

  改革不改革,怎么改革,都是迫切需要解决问题,也是让摸不着头脑

  如果为了维护自己的既有权力,同意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

  就会沦为“卖国贼”,

  这是德川庆喜万万不愿意忍受的。

  他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世之举——大政奉还,

  将政权归还朝廷,化为一心,安稳内政,一致对外。

  从此,幕府走下了权力的舞台

  晚年的德川庆喜,

  有意选题俗世

  安然隐居于静冈,

  爱吃猪肉,爱吃面包,爱喝牛奶

  也难怪许多日本的漫画少不了这位大人物

  《知日·明治维新》读后感(三):了解我们的邻居日本《知日 明治维新》

  了解我们的邻居日本《知日 明治维新》

  看过几次介绍,放到了当当的收藏夹中很久,可是直到在打开书以前并不知道这套书到底写的是什么。呵呵,连名字我都没弄清楚开始还以为是“日知”,也许是受“日知录”的影响吧。

  原来这是一套杂志书,内容是关于日本的,到现在出版了好几本了,这是第七本,其实我更关注的是《知日 美术馆》和《知日 铁道》。对于我们这个邻居我们真的不是特别了解,相反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而且深入骨髓,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两个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世界上收录汉语词汇最多的词典在《汉语大词典》出版以前,一直是由日本的《大汉和词典》保持。还有日本留在大连的满铁史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四大史料之一,和内阁大库、甲骨文、敦煌遗书相提并论。可是相比一下我们对日本了解多少,你现在到图书城里找一套中国人写的详细一点的日本史都未必能够找到。

  一说起日本,中国人最普遍的就是露出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别的先不说,你讨厌日本首先得了解日本吧!可以我们对日本到底了解多少呢?

  这套杂志书的作者都是中国人,看了一下都是一些旅日多年的中国学者,用这种专题的形式来像国人介绍日本,我感觉非常不错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同一个时间,里面有图片,有绘画,有年表,有资料,有文章,有故事,有人物介绍,挺丰富的,让一个很符号化的名词就此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了。

  说到明治维新我们都知道,可是也就仅限于知道一个黑船事件,别的也就都不堪了了了。在这本书的开卷就写得非常棒,编辑苏静说“英国有光荣革命,日本有无血开城,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是了不起的转捩点。”的确革命不一定就要天翻地覆,不一定就一定要血流成河,英国日本还有俄国都没流多少血,都比较成功,而法国革命,必须要加上一个大字,革命了很多很多次,每次都非常彻底,都血流成河,可是最后呢,法国并没有因此成为世界一流国家,反而因为一次又一次革命,让自己的文化和经济屡受打击。无血的革命为我们保留了很多文化的遗产,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流血的革命就不好,正如苏静接下来说,“没有被断流的,更多的基因被保留了下来了”“如果我们习惯做的是生物基因式的清洗和消灭,那么我们只能还是又回到前一个量变的循环、重新积累,这无论如何都是文明进化的一种浪费和消解。非得说这也是一种价值的话,恐怕只能说我们为文明的多样性又多添了一种可能性。”多精辟!不过我们添加这种可能性的代价,却是由我们自己来承受的,那就是多少生命和智慧被剥夺,多少文明和财富毁灭,这种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在承担了这么多的代价以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哪一条路才是最平稳的,比较幸福的了吧。

  《知日·明治维新》读后感(四):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封面上的人物是德川庆喜,德川幕府中的未代将军,寿命最长的将军,也是NHK大河剧中被搬上荧幕最多的将军,比如《大奥》、《笃姬》等。这本《知日-明治维新》有明治时代万物图,包括国产第一号机关车,野战炮,步兵枪,军用帽,还有生活用具,公用电话,怀表,酒杯等等。收录明治大事记,明治政界、经济界、文艺名人图文赫赫有名的新选组:近藤勇、土方岁三、冲田总司。东京各种坂本龙马的踪迹:位于东京千代田地区神田东松下町的玄武馆迹(“武尚文右”石碑)、神田骏河台的复活大教堂、东京品三川区东大井的浜川炮台、东京港区赤坂的胜海舟邸迹、东京台东区池之端的旧岩崎邸庭园。。。近些年的宣传,坂本龙马已经成为一个励志奋斗美化过的英雄偶像

  1848年,荷兰商船为日本引入了“银板成像”照像技术,后来变为“湿板成像”,幕未至明治的大多数照片都是以这种技术拍摄保存的。这些珍惜照片中有暗杀潮流涌动的幕未乱世、明治美人、樱岛风景、少年武士,也有金山开采现场、旧东京桥附近的仓库电车人力车。。。百年前的照片,百年的见证

  本书中收录了《日本边境论》作者内田树的一篇专访,内容关于明治维新在日本史中的定位(由日本人独立完成变革),幕府志士“尊王攘夷”理念(摆脱中国为中心国际秩序),寻找理想出路的日本人特性,幕未与当代年轻人对比等。

  喜欢动漫画的朋友,也可以从明治题材动漫辑中找到熟悉的《浪客剑心》、《新撰组》、《日本凄绝史》、《向阳之树》、《风云人物》、《冲田总司》、《人斩龙马》甚至《银魂》等等。

  在文艺篇里,介绍了各种洋果子、浮世绘,浮世绘篇收录多位平时少见风格特异的明治浮世绘天才画师妖怪画师河锅晓斋、以役者绘为主的丰原国周、有些残酷绘带血腥场面的月冈芳年以及吸收了西方绘画中光表现手法的小林清亲的光线画。 而明治的建筑篇,则是传统中带着西洋味道,折中和融合

  《知日·明治维新》读后感(五):四点硬伤

  1,P12“(伊藤博文)先后四次组阁”到了P39变成了“这个举动让日后三次组阁,成为明治政府核心人物的伊藤博文深感惊讶和不解”,究竟是三次还是四次?统一口径再拿出来印还不好?

  2,文中所用照片几乎均未表明来源,所以照片的解说都是小编撕纸条想出来的么?所以我能认为来源很可能是google么?

  3“专访内田树”一文文末有“感谢日本新人物往来社《历史读本》杂志,与内田树先生对本文内容的提供”字样。我能否将以上解释理解为这篇专访是《历史读本》杂志所编写,知日只是搞定了版权拿来用?言词如此模糊是想糊弄谁呢?

  4,P82《正派“日本”与反派“俄国”》疑似标点错误,引号应放在正派与反派两次上面,以此显示引号内是别国人眼中的日俄。

  另,作为通俗读物的话,所有专栏作家抄书用典不引出处各位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作为通俗读物的话,一本书只有半本字剩下都是图图图也是可以理解的吧,所以照这样的逻辑推下去其实就是。。。知日眼睁睁的在变差也是理解万岁吧啊哈哈

  另另,尽管如此,还是仍然期待下本会放个什么屁出来,毕竟人家还在坚持

  《知日·明治维新》读后感(六):碎碎念而已

  一本有点厚的历史,用了两个周末读完。期间跟特别爱国家人随口碎碎念一些他们不太知道,也由于某种心情特别不想知道的常识爸妈那辈承袭了外公外婆世界观,外公活着的时候真的很革命,身体力行那种。当了一辈子好人。外婆小时候家境好,永远有说不完的故事,加上最近年纪大了,一下念着当年“满洲国”时候的童年也没有传说那么糟,一下再因为新闻联播上的段子骂一骂小日本。反正可信与否全靠几个晚辈自己掂量。从开始接触纪录片,日本这个词就阴魂不散,还因此去了长春看当时的建筑和核心地带。所以我对外婆念叨的“小鬼子挺讲卫生”的这一段,保留相信。然后是通过走访,了解了那些年那些人的野心,那些雄心勃勃脱亚入欧、征战俄国征战满洲的举动。

  几年后,同事特别幸运的去了日本拍片,回来后除了带回小清新礼物好用的唇蜜,还逢人便念当地的水土和日本人的精细程度。顺带还有一位民间妇人对于版画“一生悬命”的执着。然后我对这个国度认知,从小学时候的坏人干净、漫画、有变态,变成了后来的坏人、干净、漫画、有变态、精细(这有时候也不失成为变态的一种表现)、认真、求变、侵略性抢、特别自强……等等。

  回到杂志本身,单纯年份人名会让我依然没有办法理顺一件件事,历史课困难挥之不去。但是每个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包括银魂和其他表现历史人物的形象、浮世绘的华彩都记住了。当然,regular的片章我一目十行了关于莫言的什么,没兴趣是真的。着重看了关于富士山的片段,行记,一直是我的偏爱。

  合上书,再反顾。那就是感触了。没事儿动手刷刷微博,总有那么几个账号在习惯性的吐槽,说别人装13的其实自己也装的浑然不知,他们总觉得谁的作品老套,谁的梗不够新鲜,却有身不由己的每次出现一个最炫民族风的时候,就213模式全开的去效仿。然后在几天之后回来骂一骂还在坚持效仿人S13,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

  有时候不能免俗的看一部电影之前找找影评,然后从各种短评里面看到各位上帝的评判,去特别单细胞的判断是坚持下去还是放弃,对啊,都是俗到底的自然人。当3分钟不能知道结局的时候,总有声音开始抱怨节奏不够快。当3分钟已知了结局的时候,剩下的过程,你说还有没有坚持下去的意义呢?

  当2012烂片盘点微博出路的时候,同事们笑的好惨烈。嗯,那些上榜的,都是来跑过通告的不是吗,每次我们都假装真心的全心全意去配合,还跑去看片,当然,看过之后,先骂一顿,然后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那就是我们的习惯。挺无聊的,也挺没救的。

  会不会有人去为那些他看不惯的“一成不变”真的做些什么,我知道创作者没办法跟读者打架说那你来试试看啊,但是如果不爽这个现状,那就努力改变它。每一个看似很简单举动,都可以是世界变更好的路径。我记得杂志里某个篇幅说到,十五六岁的青年看到上一辈的方式觉得没劲,那么就立刻改变它。而反观到我自己,十五六岁的时候还天真的相信那些状元论成功学,还总是接受被70后矫正过的信息,虽然后来可以用大学之后的时间好好的去颠覆一下认知,学会发现的角度,但是那就是后来了。然后这种看似挺正常的规律,让我染上个不太正常的习惯,口碑什么的只会对我起反作用,越是众人追捧,我越叛逆的不去看不去想,阴谋论和怀疑论偶尔阴云笼罩,跟最近的天气差不多。

  于是我自己也陷入那个怪圈。说嘴的总是特别明白,做的总是被嘲弄,这就是不仅仅100年的差距。

  《知日·明治维新》读后感(七):20130112notes 明治维新名人语录

  1、广兴公议,万机决于公众;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的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理正气。

  ——明治天皇登基誓言

  2、夫泰西学艺,术也。孔子之论道,德也。艺术譬如菜肉也,菜肉可以助食气,孰谓可以菜肉而损其味也。……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精粗不遗,表里兼该。

  ——佐久间象山

  3、为了追逐目标,男人需不断向顶峰攀登。即便是死,也要以追逐的姿态倒下。

  没有财政的独立,就没有思想和行动的独立。

  现在到了把日本进行大洗牌的时候到了!

  ——版本龙马

  4、让这无趣的世界变得有趣吧!

  ——高杉晋作辞世之句

  三千世界鸦杀尽,与君朝寝到天明。

  ——高杉晋作

  5、敬天爱人。……人贵厚重,不贵迟重,尚真率,不尚轻率。

  凡作事要有事天之心,不要有示人之心。

  著眼高,则见理不歧。

  ——西乡隆盛

  6、幕府瓦解之际,我一心想的是日本的将来,而不是回首德川三百年的过去。

  文明、文明,你们让子女学西洋文化。但之后这些孩子以后会听你们的吗?肯定不会听的。只会说你们这帮老顽固碍事。(O(∩_∩)O哈哈~)

  ——胜海舟

  7、学问靠头脑,工作靠本事,身动非足先动不能。但是,为了取得卓越成绩,必须有统帅以上所有意志的力量,那就是勇气。

  ——大隈重信

  8、每天比人早起,将事情做好一点,以智慧和努力胜过他人,就是好的竞争。若以仿冒、掠夺的方式,将别人努力的成果拿来当作自己的,或用旁门左道的方式侵犯他人,以博取名声,就是不好的竞争。以妨害的方式来夺取他人利益的竞争,就是恶性竞争。反之,对产品精益求精,不做侵犯或吞并他人利益范围的事,就是善意的竞争,两者之间的分界能用良知去判明并能谨守,就是商业道德了。

  ——涩泽荣一

  9、我们不是向蛮横不懂事的客户低头,而是向他们付给我们的钱低头。

  ——岩崎弥太郎

  10、我原本以为对禅的彻悟,就是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死的觉悟。但是仔细想来,这种想法实在大错特错。事实上是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活下去的意志。

  ——正冈子规

  11、天在人之上不造人,在人之下也不造人。人生而没有贫富贵贱的区别。但是努力求知的人就可以获得财富成为贵人,没有学问的人则失去财富沦为下人。……

  不能独立的人必然会依赖他人,依赖他人的人必然会害怕他依赖的人,进而必然沦为阿谀奉承的人。……

  有爱国之志的人,无论官私,先谋求自身的独立,自身独立后若有余力,再帮助他人独立。……

  只要有希望,就必须尝试。还未尝试便怀疑能否成功的人,不能被称为勇者。

  ——福泽渝吉《劝学》

  《知日·明治维新》读后感(八):以史为“七” 知日之智 ——《知日·明治维新》的历史文化之炖

  以史为“七” 知日之智

  ——《知日·明治维新》的历史文化之炖

  新的一年,意味着阅读的新的开始,而“知日”系列在N多读者的期望之中,迎来了以明治维新为主题的新的一期。如果说先前的六本当中,《知日·猫》是我最想要阅读和喜欢的蓝色的梦想和萌物的话,以史为“七”的这本,则是知日之智最好的体现,从本辑的历史文化之炖中,你能够品味到鲜美的新选组刻形蘑菇、老照片丸子、大河剧汤底……配以颜色鲜明的版设作为装饰,MBOOK的体裁大约是想要在星巴克装13和在地铁里面真心学点东西都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阅读的最好选择。

  对于非常不喜欢阅读近代史(无论中国还是世界)的人来说,能够知道书本上讲的黑船事件和记得末代将军德川庆喜的名字外,还能够晓得坂本龙马、冲田总司之类的词,可能需要感谢最近几年大河剧的优质和日漫风靡的功劳。透过这些片段式的演绎,“古今悠悠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艺术再造后,却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自己历史的铭刻和印记,精神上的传承和忠守,以及除了被文艺作品摆烂的爱情桥段以外,人生追求和时代浪潮变化的影响,而通过本辑《知日》,从卷首“明治维新,就是一种文明的自我革新。这个文明孤悬一隅,先天条件未见得多好,但百年之间,这个文明在不乏无数曲折以及无数惨重教训的舞步中,不断令人侧目”的定义中,你似乎能够发现编辑团队对于以史为鉴的某种期待和渴望。也由是,在一本面对年轻人的轻松的读物上,通过更为贴近我们生活和我们所接触的“日本”的面貌,我们更加深入地“知日”,并以之作为一个契机,去启发我们面对生活、面对世界的智慧。

  对于我个人而言,提到的卖座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仁医》,可以说是让我感到和本书有某种心心相印的连接的切入点,而更多的喜欢日漫或者喜欢日本文化的读者,可能是因为对《银魂》背景的备注或者“浪客剑心”们的分解甚至是日本军舰的迷恋或日式和果子洋果子口感的想象中,得到与之共鸣的瞬间。而放下历史的枷锁去了解一个国家,从你觉得他们做的好的地方去发现他们的优点以及值得学习的地方,远比状似愤青的一味抵制要好。

  写到这里,我嘴里含着的不二家的棒棒糖已经融化得差不多了,奶味酸甜的口感,不仅仅是我喜欢,相信海那边远处的人,也一样是喜欢的。而无论我们抱有什么样的感想,其实奶糖还是奶糖,它带给我们的幸福和甜蜜,不会因为是某个曾经和你有过嫌隙的人喜欢的,就变成某种罪恶;而在今天,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提供技术和配方支持的工厂,也在生产这样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一种过错,而试图忘记这样的幸福单单纠结过去的疙瘩,不过是懦弱和无知者的叫嚣而已。从他们的某种改变和生产幸福的经验中,我们应该去寻找找到我们幸福配方的道路,而不是充满嫉妒和怨恨的一句“不过如此,我们曾经……”,有一天大声能够骄傲说出“我们现在也可以……”的时候,大约也正是我们真正能够自信以及无畏的时候。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知日为智,以史为期,从纸页上,我们去寻找他们让我们佩服的地方,去创造我们的骄傲,并去认识他们的历史,了解缘来源去,大约是每一个阅读本书的人,能够收获的最美好的滋味。

  y 林怿

  2013年1月12日13:49:22

  写于御庭园

  《知日·明治维新》读后感(九):对手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

  对手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

  中国有着太久的文化传统了,历史上任何一次内部改革都是充满了血腥,而学习他国先进文化技术更是难上加难,直到迫在眉睫时,仍放不下那天朝的身段。清末的魏源,突破了天朝无所不有的自欺欺人看法,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很可惜,腐败的晚清并没有真心“师夷”,这种封闭守旧的态度直接导致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而当时的日本,正在以“变态”似的态度从上而下的实行“明治维新”,末代木府将军德川庆喜开明务实的“大政奉还”,和倭瓜国天皇的坚持态度,致使这一将其推向国际前列的革命性政策坚持了下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甚至遭受核打击和二战投降之后能够飞速发展,也很大程度得益于这一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曾几何时,初入社会,我曾是个坚决的反“倭”青年,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阅历的丰富,逐渐意识到击败对手不一定非要用很正面的激烈的手段,这种态度估计会被血气方刚的愤青们所鄙视。但近期日本屡屡挑衅我国,再次燃起了我心中那已被俗事所掩盖的反日情绪,但再细想想仇恨他人,特别是仇人比自己强大时,对外当然不能退缩,据理力争,而对内更务实的做法则是快速发展自己。“智谋”的“智”字就是知、日,这种巧合也许就是我们超越对手的途径。

  想打败一个对手,首先要了解他,也许在学习长处之后,自己远远强于对手时,也就不愿甚至是懒得出手了,同时对手在看到对手强大到无法对抗时,也许会化敌为友,这种情况对于向日本这样的“妓女国家”是很有可能的。

  这本中信出版社的知日系列丛书,不论纸张印刷和内容质量上自不必说,特别是书页用了红兰绿黄紫等多种色彩,绝对具有大社风范,只是这种颜色的转变必须在其合适的光线下阅读才好,否则会很考验读者的视觉色彩感受。书中用大量图片介绍了明治维新的过程和代表人物、事件,是一本了解这个决定日本发展的革命性政策的好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