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复眼的影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复眼的影像读后感10篇

2018-08-25 04:3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复眼的影像读后感10篇

  《复眼的影像》是一本由[日]桥本忍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25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2-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复眼的影像》读后感(一):许亿:谈谈桥本忍,缅怀曾在我成长中的日本

  桥本忍在军队负伤,住院期间,一个病友给他一本杂志看,说最后的几页文字就是一个剧本。桥本忍看完以后觉得这也太简单了,自己也能做啊,于是他开始学习编剧。他问那个病友,日本最好的编剧是谁。病友说,当然是伊丹万作。桥本忍记住了这个名字,当他写好一个剧本,就寄给伊丹万作看。出人意料的是,那么牛逼的名编剧居然给他回了信,鼓励了他。于是他信心大升,不断的写,不断的给伊丹看。再后来,他就成为了伊丹的弟子,是唯一的弟子。

  伊丹这个人很挑,有许多人给他看自己写的剧本。伊丹看完,会非常直接的给对方意见。比如对荣田清一郎说,你实在不是编剧的材料,但你的口才很好,日本的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等战争一结束,电影业一定会繁荣起来。到时候一定会采取美国的电影制度,那么制作人的工作就会很重要,你应该学习去做制作人的工作。伊丹看人很准。他曾经看了黑泽明初出茅庐时候的一个剧本,就认定这个人,将是以后不得了人物事实上,他没有走眼。

  当桥本忍没有写出合格的作品出来的时候,伊丹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说你要是去杀一个牛,必须要冷静观察,找到机会后要立刻用钝器猛然一击。然后用利刃去解割它,并取出血来。你要记住,无论事物原态如何,这些血才是你要用的东西

  但世界上有些人,太爱他们的作品,以致宁愿和他们的作品殉情,也不愿意解剖它。

  这句话,实在是经典。一个作者,面对自己的 作品,真的是易一字都不舍得,困守自己的原意,又如何能脱胎换骨

  伊丹死后,他的妻子尊重他的遗愿,将桥本忍推荐给电影界里靠谱的人物。这样,他的一些剧本就送到了黑泽明那里。黑泽明从中间找出一篇改自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的剧本。表示兴趣。找桥本忍来谈谈,一见面,黑泽明说,这个本子,似乎短了点。

  桥本忍不假思索的说,那就把《罗生门》的故事放进去。

  黑泽明说点点头,认为可以一试。于是桥本忍带着这个想法,重新去思考自己的本子,但却始终找不到可以切合的点。在他快要放弃这个想法的时候,黑泽明送来自己改写的本子。结构完全人意料,但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了,可谓改编的非常巧妙,几乎天衣无缝。唯一让桥本忍感到不足的是,结尾似乎有违这个黑暗故事的本意出现人性光明一面。但黑泽明还是按自己的意见拍摄伟大的电影《罗生门》。树立起一个伟大导演江湖地位

  桥本忍与黑泽明的合作从此开始,我读的这本书就是桥本忍日后的回忆录《复眼的影像——我和黑泽明》。读这本书,应该感叹日本人的严谨精神,比如,他们曾经要合作一部武士电影,本子已经写好了,结果发现了一个漏洞,便是剧本中出现的年代,武士一天吃几顿饭的问题为此,他们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图书馆查询资料,并且一一拜访日本的 历史学家与写武士小说的 作家。虽然大家都表示出不清楚,和也许是三顿饭的可能。但有一本资料中出现了武士朝夕只吃两顿饭的记录。这让桥本忍感到沮丧,因为他的剧本中的故事便是从一次午饭中,两个武士朋友的相逢发展出来的。假如那个时代武士不吃午饭,那么着故事就不能成立。因为这个漏洞,这个剧本不能用,儿这个对外界预告很久的电影,已经死在萌芽之中。这对风头正劲的黑泽明来讲,是个很大的失败。但即使如此,他们还是决议放弃了这个本子。

  虽然黑泽明很生气,但桥本忍还是劝服了黑泽明,他说,谁叫日本只有事件历史,却没有生活的历史。但这个本子花下去的功夫,并没有完全浪费。所做的这些准备,后来直接催生了另一个更为伟大的电影《七武士》。以及更久以后,桥本忍编剧,由小林正树导演的《切腹》,我必须要说,《切腹》是我 大爱。

  写作《七武士》,是桥本忍一个很感痛苦经验,他和黑泽明还有另一个编剧小国英雄,封闭在一个旅馆里,没日没夜的写,终于写出这部日后拍出来长达3个多小时的电影。桥本忍觉得,既然《七武士》也能写出来,那再写剧本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他记录下来的这个过程,即使对于不写剧本的人,也有值得借鉴的工作经验。

  桥本忍的时代,也是日本大师云集的年代。就电影而言,整个东亚,首屈一指的,还是日本。虽然后来一直没落,但依然保持着可观水准。如今韩流很流行。但真心要说,韩国电影,从来没有上到日本人的高度。即使如金基德这样风格怪异极致的导演,他能表达出来,最多是对于人性畸变的可能性探讨。远不及日本导演,思考的广度深度,无论小津津二郎的那种淡泊镜头美学。还是黑泽明的多样性丰富性,还是小林正树的剑拔弩张,无声中惊雷。还有大岛渚的直白无遮。其他如沟口健二,深作欣二,木下惠介,成濑已喜男,今村昌平乃至北野武无不如雷贯耳说道韩国导演,有名的也许不少,但深入我心的,还真说不上几个。即使在变态上,金基德也远不如黑泽清三池崇史。

  所以,每看到那些不明就里,看到日本就反对的人。心中很不舒服,以前只是觉得一些无脑的人,如今,微信群里,一些总觉得还是很有想法的朋友,也跟着一味反日。我并非觉得反日不妥。而是觉得,你真的打算和一个对手对抗前提是,你总该好好的了解一下他吧。人云亦云,跟风骂娘。这算什么,100年来,其实中国从没有真正的赢过,也许正是输的太多,便形成一种被迫害狂的习性。总要找个假想敌,才觉得这样的 太平盛世过去来可以心安理得。这些是陈词滥调,也不多说了。读桥本忍的这本书,了解了一些伟大电影诞生的过程。这些堪称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们在一起碰撞的结果,便成就了那个年代日本电影的辉煌。有时候,不免兴叹,我们作为70后,还是从一个中日友好环境中成长出来。那时候的流行文化清纯美好。那些童趣十足的动画片,那些手插在裤子口袋里的帅气歌手。那些诉述家庭温情电视剧,那个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如诗般的吟唱积极,友好,向往

  如今的这些孩子。他们接受的流行文化是什么。那些妖艳花样男子。那些不知所云下流低俗的嘻哈。然后就是对这个国家仇恨,对那个国家的蔑视。

  再说,真显得我是老了。

  《复眼的影像》读后感(二):细节之上

  桥本忍谈及自己的童年,讲家里吃白米饭,他说:“饭里放别的东西无所谓,唯独山椒不能放,放入山椒以后,饭会变得非常好吃容易吃过量,撑大胃口。”(家里粮食宽裕,如果不克制使胃口变大,以后难免要挨饿)

  很多人标榜“做自己”,风风火火,却未免有些上头,一点不本分,也不计后果,譬如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很多人拿来鼓噪,并且有些昏蛋竟不是在得意后尽欢,而是尽欢后才得的意,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就好比现在有山椒有白饭,何不山椒配白饭潇洒走一回,饱了口福后抿抿嘴,吐出一句:食色性也。这种得意,是因为在及时行乐或我行我素收获了“做自己”的爽快心情,这种心境说白了其实是低级任性,因为任性,便由他在人间已是癫,还觉得自己很酷很潇洒,结果稀里糊涂的做了好多年自己才发现是错位的自己,是假借了李白光环的自己,有点狐假虎威味道,褪去光环后再一回头,有点慌,深感过去无处安放,面对未来又很恓惶,于是低了头,尽显凄楚难堪。但是既然选择了“做自己”,想必也有做好挨饿的准备。

  无辨别不沉着拿来主义者,鲁迅说是“废物”,我也废物了几年,再挨点饿,运气好的话或许还有走进彩虹天堂的机会。

  《复眼的影像》读后感(三):给你一对复眼

  11:《复眼的影像--我和黑泽明》~作者:桥本忍~

  没有看过黑泽明的电影,可是,一点也不影响我想拿起这本,幸好,拿起了这本~

  打开前,以为是编剧桥本忍写的正面的黑泽明,是伟大导演的一场宣扬,打开后,才知,桥本忍心中的他,要丰富客观得多~

  里面,是絮絮叨叨的桥本忍,像足一位古稀老人,看开的和没看开的,一位瘦弱老人的形象,似乎看一眼也不会记住的样子,被忽视下,却掩藏着犀利眼神

  这本书,更像是桥本的自传,这位有名的编剧,用写黑泽明,来写自己。一路看过来,会产生很多种你对他的理解,在里面,在黑泽明高大身影映衬下,桥本忍,里面的他自己,局促渺小,很多他的心理,他还原了自己的心理,越还原,越渺小,书里,他一五一十地写黑泽明,书里,同样,他,也一五一十地写自己~

  合上书,在那里站着,高高的黑泽明,和小小的桥本忍,直到,书后的,第一部电影~

  依旧每日电影,那天是《塞尔玛》,老桥书里的那些细节,一部电影是如何形成的那些细节,都浮现了出来,你的视角,是穿过镜头直视了剧本,直视到了导演的心,为什么有这些桥段,又怎样来贯穿,一下子似乎找到了源头,那个瘦瘦弱弱又小小的老桥,那掩藏着的犀利眼神,眼底,还有着慈祥

  桥本忍,遇到黑泽明,学习黑泽明,追赶黑泽明,他是他心中暗暗的目标,目标是黑泽明,也不是黑泽明,他找的是离自己遥远的目标,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其实,他了解自己,他也确实做到了,自己的杰出

  现在的你,对这本书的感觉,浮现在你眼前的,就是百岁的桥本忍,仰看天空感受风,感受广袤,感受那最后的孤独,那些,就是书里不停的絮絮叨叨,每个章节要来一次的絮絮叨叨,形成最后留给你的影像,他有意串成的影像连贯,这本书,是他自己的剧本,那影像,是一种告知、一种启示,每个人最后必会走到的归途,那里,只有广袤和长空,其实,和来时一样,没有什么,可以带走...尽管如此,每个人走到那个点的路,都有不同,你,还是要努力,尽你所能的努力,因为,一路,就是一生

  日本人,令你,毛骨悚然~

  《复眼的影像》读后感(四):我批评黑泽明

  如果没有编剧桥本忍,没有电影《七武士》《切腹》《砂之器》《大菩萨岭》《夺命剑》,日本影坛就要失色很多。毫无异议地,桥本忍是地位崇高以及确实伟大的编剧,说过多赞美的话,等于是说废话。本来,他光是写剧本,不用在自身着墨一字,就等于为自己立了传。结果他写了这么一本书:回忆自己如何当上编剧——在病床上读到电影杂志上的剧本,“没想到这么简单”,“这种水平的东西我能写得更好”,从此写了起来;以及,回忆自己和黑泽明二十年间的合作——“生命中注定要遇见的那个人,是黑泽明呀”。这本书,出乎意料奇怪,好像一点也没有为他增添光彩

  命长的桥本忍,出生于1918年,至今健在,最新的作品是2008年《我想成为贝壳》的电影编剧,他在病中对自己曾经投拍过两次的老剧本再度进行修改。桥本忍从1950年代起合作过许多导演编剧,如今他们已经接连离开,剩他还独自顽强地活着。提起以前的创作盛景,他是难得依然在世的当事人,他一开口——当然红口白牙全凭他说——有多少影迷洗耳恭听

  电影《罗生门》的片头,写着脚本创作者的名字:桥本忍、黑泽明。《七武士》的片头写着:小国英雄、桥本忍、黑泽明。《战国英豪》的片头是:黑泽明、桥本忍、小国英雄、菊岛隆三。经常是三至四人共同编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每个人承担什么工作,会吵架吗,最后谁做定夺?桥本忍的细致披露,是全书有价值部分

  以《生之欲》的剧本为例,创作者是三人:小国英雄、桥本忍、黑泽明。他们首次会师那天,黑泽明在草稿纸上写下一行字,是他想拍的主题:“还剩下七十五天活命的男子”。黑泽明以一贯的强硬作风吩咐桥本忍:“绝对不要超出主题一步。”接着,由桥本忍写出故事梗概:患上胃癌的老科长生命尽头反省自己一生的公务员做派,之后他为市民做了件实事,填平臭水沟,兴建了一座小公园。拿着这样的故事梗概,大家再度开会,做好人设定主人公名字、年龄出生地点、工作状态、家庭成员、他戴不戴眼镜老婆死了多久、睡觉时西裤放哪里、他午饭吃什么、酒资多少、吃夜宵吗?以上统统明确下来后,小国英雄、桥本忍、黑泽明一起住进了旅馆进行封闭式写作,这就是所谓的“封罐”——“住宿费嘛,无论在多么高级的旅馆待多久,都是公司负担。”写作的状态被详细描写:三个人共处一间房间,桥本忍写,黑泽明也写,桥本忍每写完一页稿纸,传给黑泽明看,黑泽有时退还他修改,有时自己涂改。但是,小国英雄在旁边看英文闲书,他一个字也不写,只做最后的把关。黑泽每修改完成一页稿纸传给小国过目,小国说声不错”,这页才算通过。

  桥本忍在书中给出具体的工作进度,这些数字可以和今天编剧的工作量作对比:一天工作7小时,一页稿纸200字,一天定稿15页左右。“封罐”只用1个月就定稿!是非常高效率的工作。而且在每天开工的7个小时之外,编剧们洗温泉、开酒宴、讲故事,看上去过得很舒适。另外,桥本忍得意地写到自己如何以新人身份却要到了巨额稿酬,1950年代初,桥本忍的剧本开价高达30万日元,大概每写三到四部就可以买套房子。这点,应该也是今天不管是红还是穷的编剧都会想知道的吧。

  书里又写了他在黑泽明编剧小组完成其他几部剧本的过程。在《七武士》后,黑泽明采用了新的共同编剧的方式,不写初稿,改为几位编剧同时写同一场景,由黑泽明挑选出优胜的稿子,或在稿子间剪裁文字,桥本忍称之为“一枪定稿”。对这种方式,桥本忍绝不认同。显然是因为对此极端反感,这时他在书中露出狂态。比方他提到用“一枪定稿”方式创作出剧本的《战国英豪》,竟说“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剧本骤然变得黯淡,跌入阴影”!无论如何,这个批评也过于严厉。《战国英豪》是洒脱和生气勃勃的娱乐片,确实不像《生之欲》为了保全形式上的别致,编剧生硬,而且还不停嘴地说教。他又提到《用心棒》,为它鼓掌,但措辞却是“‘一枪定稿’竟然大爆冷门”。有三分之一本书,桥本忍都在批判“一枪定稿”,这部分是对黑泽明的批评书,事实上纵观全书,他似乎一点也不喜欢黑泽明,经常明显地表示出自己是勉强与他合作,书名改成《复眼的影像:我批评黑泽明》好像也行啊。

  令人惊讶的地方有很多。“我一般看过剧本就不会再看它拍成的电影。对我来说,读剧本就等同于是在看电影,没必要同一部电影看两遍。”这等于是说他对影像没有好奇心,不关心摄影、场面调度、演员表演和剪辑等等。简直难以置信。这样也有足够的立场评论涵盖所有工作的导演吗?难怪他后来自己做过两次导演,都不成功。加上他三番四次喜洋洋地提到钱,会不会有读者这么想:桥本忍似乎爱的不是作为影像的电影,只是书面的电影,只是电影剧本(极其带来的荣华富贵)?

  桥本忍放冷箭的功力不错。除了对导演黑泽明、野村芳太郎放冷箭,他对编剧小国英雄更是拉满弓接连放箭:“小国英雄虽然没为剧本直接创作过一个字,却位于作品指挥塔、操舵室的高度,一直在为我们的创作领航。”同一意思,起码写了三遍。不知小国英雄真实的为人到底如何,野上照代写过一本很好看的黑泽明传记《等云到》,写到黑泽明和演员三船敏郎为何分道扬镳时,她也提到了小国英雄——因为小国英雄向黑泽明说了一句,《红胡子》中三船敏郎的表现不对头,从此黑泽明疏远了三船敏郎,三船之后花费多年时间尽力弥合嫌隙,但到死不能。字间意思耐人寻味,但野上照代就是这么堂堂正正地写小国英雄的。

  另外,黑泽明在六十多岁的时候也写过一本自传《蛤蟆的油》,同样是用堂堂正正的笔锋写的,所有描述不容疑义。写自己,他就写:“刚愎自用、顽固任性”,“我这个人本来就很笨,拨个电话号码的手势也像黑猩猩一般”。他写恩师,句式朴素:“山本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以及:“山本先生才是我最好的老师。”他写阻碍自己工作的审查电影的官员,干脆写道:“狗娘养的!随你的便!”“我操起椅子砸你这狗娘养的!”种种直率,使人想起电影中三船敏郎的形象。三船敏郎在我心里就是黑泽明的“代脸人”,想到黑泽明,总是先想到海芋花一般强壮的三船敏郎,他们是分不开的。但是这种老电影人的痛快,也是在桥本忍粘滞的行文里看不到的。

  整本书,桥本忍说话都很不畅快。他和黑泽明初次合作的影片是《罗生门》,因为他起先写的剧本太短,黑泽明邀他到家中讨论怎样修改(连这次拜会,桥本忍也描写了黑泽明宅邸有多气派,真是对有钱人的生活十分在意),他当时脱口而出了一个修改方案,然后告辞出门。此后,桥本忍花了大量的篇幅写自己事后有多懊悔说了那句话,不断揣摩黑泽明为何被那句话说动,又假设自己倘若作别的反应会不会结果更好,之纠结令人咋舌。并且他在写自己反复思忖时,还一再描写回家路上的景色,怎样的丛林,怎样的海,自己什么时候看到了蓝色的水平线啊,又几时发现了天色放晴啊,总之叫我费了好一些时间去看那几十年前无用的老景色。

  桥本忍今年95岁高寿,佳作缠身,我本来不应该说他坏话。但这本书除了那些确实值得写出来的内容,比如共同编剧的操作方式、编剧对细节的苛刻考据、少量的桥本制片公司的故事(桥本制片公司出品过《砂之器》和《八甲田山》,由桥本忍编剧,非常想看它们是如何创作的),其余主要就是在说黑泽明因为“一枪定稿”走上了不归路,不时吐槽小国英雄不写稿就拿钱,有点偏离我的期待。

  看书时,我想过,一个人最大程度受限于时代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科技啊文化啊都要往后排,是他能遇见的人。在那个时代,桥本忍写出优秀的剧本,由黑泽明、野村芳太郎、小林正树等优秀的导演拍成电影,这是难得的合作,未来,即使桥本忍重生,也难以一一重遇他们。如果能在回忆这些人时表示出“幸亏遇见”的高兴,和适当的感谢,也许我就会更喜欢这本书。

  《复眼的影像》读后感(五):《我与黑泽明》随手记

  桥本忍第一次看到剧本是在军队的疗养院,想来该是人生的低谷,虽然可以免于上战场,但毕竟得的是当时被认为不治之症的肺结核。打那开始动手写自己的第一个剧本,从动笔到完成竟用了三年时光,这期间他会怀着一种怎样的期待呢?不得而知,可既然剧本写出来了,这时间就没有白费,更何况这个写了三年的剧本让他成了伊丹万作的弟子。伊丹万作交了桥本忍什么呢?

  故事要用最精炼而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当时,桥本忍是在业余时间写作,七八个剧本都是上下班的车厢内完成的,他说,只要有写作的意愿,场所和时间或许都不成什么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伊丹万作给了桥本忍结识黑泽明的机会。

  而《罗生门》的初稿,一个取材自《竹林中》的故事,桥本忍写了三天。

  《罗生门》的两种可能性

  《竹林中》的故事怎么加上《罗生门》,强盗的前传有趣但根本就是两个人 两个故事,把武士夫妇的戏往前延也不错,但那也不是《罗生门》,如桥本忍本人说的,境界不止差了几头。后面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桥本忍不遇黑泽明会怎样呢,可能他还是著名编剧,但一定不是现在的桥本忍了。

  《生之欲》

  还剩下七十五天可活的男子。光这主题就够有趣的。什么是主题呢?以黑泽明的话来说主题不是一个空置的概念,而应该是具有明确形象的具体形式……主题的特征是,能用很少的语言来表述。话很多就是说明了,一句话能说的清楚才是主题。

  对剧本创作来说,最重要的首先是主题,其次是故事,第三是人物设定(包括结构)。

  还有人物在电影进行到一半就死了,是小国英雄的主意,曾引起黑泽明勃然大怒,现在看可真是神来之笔。

  小国英雄这样称得上高屋建瓴了吧,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真了不起。

  《七武士》前后

  写《七武士》之前,桥本忍准备写的是一个关于武士的一天的剧本,一个切腹武士的一天生活,听起来起码和《生之欲》一样吸引人的主题。可却没有拍。为了一个在我们听起来有点无厘头的理由,搞不清哪个时代的人是吃一顿饭还是吃两顿饭。桥本忍用了大量的笔墨解释原因,不容不接受,可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放弃了未免可惜。果然,这个主题桥本忍在后来的《切腹》中完成了,是一个早就想看但一直没看的电影,这样,更不能不看了。

  《七武士》的主题是聊天聊出来的,百姓雇佣武士。之前有个剑豪列传的剧本,但从同到尾都是高潮,没有起承转合,看来高明的编剧也会犯简单的错误,旁观者清果然不假,不管做什么事,如果有个高明的旁观者,受益无穷。黑泽明和小国英雄对桥本忍来言,都有这种作用

  桥本忍特别提到了黑泽明画画的功用。并不是有了剧情就一定会有人物,作者脑子里要有人物,不然随心所欲,比之于演员就是即兴表演,最好也是都像自己,而大多数时候很可能导致剧情站不住脚。

  《复眼的影像》读后感(六):黑泽明的成与败

  黑泽明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日本导演之一,然而对这位“电影天皇”的真面目,我们了解得却少之又少。可喜的是,近期书市上几本关于他的书,在这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尤其不避描绘他晦暗失意的一面,慢慢还原出一个立体多面的电影创作人黑泽明。如果说野上照代的《等云到》谈他穷途末路到苏联拍《德尔苏·乌扎拉》面临种种不如意而掉下伤心泪,以及他和一个个亲密的合作者相继闹崩的故事,还只是撩起复杂的黑泽明的面纱一角的话,那么,《黑泽明VS好莱坞》透过对黑泽明电影生涯的一次滑铁卢——和好莱坞合拍《虎!虎!虎!》以难堪的惨败告终——的全方位跟踪扫瞄,则让我们更看清楚了这位信奉导演为王的艺术家,在面对制片人为大的好莱坞体制时,如何节节败退,最终栽了大跟头,创作自信备受打击,为他后来不堪承受压力而两次自杀未遂事件作了一次苦涩的预告。这一回,曾是黑泽明长期合作编剧的桥本忍所写的《复眼的影像》,则从创作层面真实地为我们揭开了黑泽明前期辉煌后期暗淡的内幕。在桥本忍的笔下,黑泽明不再是一个别人难望项背的完美电影作者,而是一个有着惊人的创作能量但也有其弱点和不足的电影人。客观地揭示黑泽明失意和不足的一面,不仅无损于他的成就,反而有助于平衡他此前带给我们的完美无缺的高大形象,再现了一个艺术家以生命和艺术角力的残酷现实,为我们对他和他的作品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充满弹性的空间。

  《复眼的影像》前半部分写得荡气回肠,后半部分则分明有一种哀伤与惆怅之感。黑泽明的电影世界若以花为比喻,前半生如繁花照眼分外明,后半生则满是“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无奈感慨。

  桥本忍的恩师、日本早期电影名导伊丹万作有一句名言说明剧本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伊丹说:剧本好也有可能拍出劣质电影。但无论如何,劣质剧本拍不出好电影来。此书的前半部分,黑泽明是神明似的存在,教会桥本认识编剧的重要性,引领他走进编剧的殿堂。桥本的笔尖饱蘸激情,将两人从《罗生门》到《七武士》等一系列佳作的合作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于始终不重视编剧的中国电影人来说,这一部分文字简直可以当经典的编剧教科书来看。

  和日本影坛的大导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及成濑巳喜男一样,黑泽明对于编剧也有独门秘技,这就是多编剧合作法。但多位顶尖的编剧之间如何合作,在《复眼的影像》之前,外人始终不得其祥。这一回,桥本忍将秘密全盘揭开了。以《生之欲》为例,剧本是由黑泽明、桥本忍及小国英雄共同完成的。首先,黑泽明定下主题:还剩下七十五天活命的男子。随后几位编剧脑力激荡,很快确定此人职业为公务员,跟着议定情节:讲述一个一辈子碌碌无为、临死前做了件实事就死去的男子的故事。跟着塑造人物,精确到连细节都构思好:这位小官吏看文件时会戴老花镜;晚上睡觉会将西裤展开,搁在褥子下面展平,三十年来日日如是……到这里,一个谨小慎微的公务员形象已经栩栩如生。这之后桥本忍写出初稿,三人再根据初稿商定每一个场景和细节,然后才正式撰写剧本定稿,每写完一页,在三人间传观,有争议由小国英雄拍板定案,一直到最后完成剧本定稿,剩下的就是黑泽明自己去拍摄的事了。《七武士》和别的黑泽作品的剧本创作过程和此类似,桥本说《七武士》这部今日名列日本百大电影首位的电影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都是通过完美的理性主义构思的结果。

  这种联合编剧法就是桥本忍所说的“编剧先行”法,多位顶尖大编剧以复眼看到的影像,打下了黑泽明早期一系列作品的成功的基础。但从《活人的记录》起,黑泽明却改变了这个编剧流程,剧本仍然由多名编剧合作,但是省去了前面所述的定主题、拟情节、刻画人物、写初稿、改二稿到最后定稿的过程,而变成了简而化之的“一枪定稿”,即黑泽明简单讲述剧情后,多位编剧者参与每个场景的竞写。这样写出来的剧本,失去了活力,正如桥本忍看过了用“一枪定稿法”编剧的《影子武士》和《乱》后指出的,前者“完成度不好,枯燥无味,只给人带来一种疲惫不堪的感受”,后者“放弃了自身独特的具有真实感的电影美,转而追求鲜明的形式美,有一种格外不和谐的感受”,对比之下,他不禁慨叹:“《罗生门》里的灵光闪现,《生之欲》里可谓是完美主义般的主题、故事设定以及精益求精的人物刻画,《七武士》里令人难以置信的对人物设定的执着求索,都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行之有效的“编剧先行法”会被结果不讨好的“一枪定稿法”代替?桥本忍认为,这是黑泽明作为艺术家锐意求新求变的选择,然而更大的原因,恐怕与“编剧先行法”和追求效益和利润的商业电影的体制的不相容有关: “编剧先行”费时费力,太不划算,“一枪定稿”则省时省力。不是有电影制作人对桥本忍说过吗:给黑泽明写一部剧本所花的时间和功夫,足以写出三部剧本了。所以,黑泽明的改变,表明上是自主的选择,实则是时势逼迫之下的无奈举措。黑泽明的成与败,其实就系之于这看似小小的实则是残酷无比的变化之中。

  脱离黑泽明后,桥本忍继续从事编剧工作,写出了《切腹》、《大菩萨岭》、《夺命剑》、《砂器》和《八甲田山》等一批日本电影不朽名作的剧本,成为日本编剧界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然而,有意思的是,无论桥本忍作为独立编剧的成就有多高,他自认为最幸福的时光,却还是和黑泽明、小谷英雄及菊岛隆三合作编剧的那一段时光。正因为如此,他对黑泽明后期编剧的失败才感到难以忍受,更对黑泽明和小国英雄及菊岛隆三的诀裂耿耿于怀(小国英雄和菊岛隆三和他一样,都是“编剧先行法”的服膺者),因为,这不仅意味着“编剧先行”理想的彻底结束,也意味着一个黄金时代的永远不再。

  《复眼的影像》读后感(七):电影中,男人如何有情有义的离开女人

  有时候,我们看电影,明明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底子,却被讲得很硬,很牵强,很不好看。为什么呢?

  举一个例子。一个汉子要赴一个不得不去,有生命危险的约会,但是他的情人舍不得他去,要怎么处理呢?

  「司马迁的处理方式

  关于这种情节,历史上最著名的莫不过于“霸王别姬”。《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司马迁只是写了霸王别姬,巧妙地回避了“姬别霸王”这个难题,最后虞姬的结局也不了了之,对女性的态度实在是有点敷衍。但是电影不一样,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的假想受众通常是女性,——看什么电影,都是女朋友说了算嘛,况且2015年的那些卖座片大概也就是电视剧的影院版,而电视剧本来就是拍给女人看的,所以对女性的处理必须是非常谨慎的。那么,你也就知道,为什么徐浩峰的《师傅》在我看来那么精彩,票房却不咋滴了。

  「陈凯歌的处理方式

  电影《霸王别姬》海报

  《复眼的影像》读后感(八):《复眼的影像:我与黑泽明》读后

  桥本忍是日本电影界最富盛名的编剧和电影人之一。他的代表作,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罗生门》、《生之欲》、《七武士》(与黑泽明、小国英雄合作)之外,还有《切腹》(小林正树导演)和《砂器》(野村芳太郎导演)。本书的副标题叫作“我与黑泽明”,全书细致的描绘了作者与黑泽明、小国英雄一起合作编剧的黄金岁月,对黑泽明其人及其作品有非常详尽的披露和颇有见地的评价。书中不乏共同创作的趣闻,听来诙谐有趣,也有对于恩师和老友的缅怀,读之哀婉动人。

  桥本忍与黑泽明的相遇要感谢他的恩师伊丹万作。伊丹万作是当时著名的社会派导演,他也是大江健三郎的老丈人。伊丹万作生平只有一个弟子,既是桥本忍。伊丹万作颇欣赏桥本忍的编剧才华,曾经悉心指点桥本忍,桥本忍对此永世不忘。伊丹万作认为电影改编原创小说“无所谓原作的形态如何,要的只是它的鲜血”,他对此有过形象而精妙的描述,这里摘抄如下:

  “现在有一头牛,被关在类似牧场的地方,四周被栅栏包围,无法逃脱。我每天都去看看他,刮风也好下雨也罢......我会变换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那头牛,一旦搞清楚它的要害部位,我就打开栅栏冲进去,用钝器将它一击毙命。如果这头牛尚有活气,必然会暴跳狂奔,此时就很难下手了,非得一击毙命不可。然而再用尖刀切开它的颈动脉,用铅桶去接它汩汩流淌的鲜血,带走铅桶,就算完工。但这世上有那么一些作品,你会不愿去‘屠宰’它,而甘愿与它一同殉情。”

  上述这番描述明确区分了小说与剧本的不同,不过作为编剧的伊丹还是自大了些。有些作品不是“不愿”屠宰的问题而是“能否”屠宰的问题。无论如何,编剧和小说家确是不同的行当。桥本忍后来也在书中强调“剧本容不得节奏有一瞬的紊乱松弛,小说才能安放自己的张扬与自由”。我们无法确认桥本忍日后“用腕力写作”的方式受到多少伊丹万作的影响,但伊丹作为其电影路上的引路人是不会错的了。

  人和人的相遇是很奇妙的,如果黑泽明没有与桥本忍相遇,他们必然还将各有所成。但他们再不会是现在的黑泽明与桥本忍了。影史经典《罗生门》、《七武士》也不会再以现今的形态得以留存。所谓“复眼的影像”是黑泽明与其编剧团队的一种方式,桥本忍将其称为“编剧先行”:剧本就像是演奏的乐谱,众人各据其眼(复眼)进行同一场景的写作,对这些素材再加以编辑统筹,最终完成具有“混声合唱质地”的剧本。

  桥本忍在书中事无巨细地写下了他与黑泽明及小国英雄创作《罗生门》、《生之欲》、《七武士》的过程。每有新片需要创作,电影公司都会将三人闭居在旅馆中,俗称“封罐”。三人分工也各有不同,小国英雄尤其是个神奇的存在。

  桥本忍说小国英雄每次几乎一字不写,就抱着本厚厚的英文书在看,黑泽与桥本写完给他过目。有次创作《生之欲》,因为小国迟来,黑泽明不得不将原先的作品推倒重来。小国虽然很少动笔,但如果将这个编剧团队比作军舰,他就是这艘军舰的指挥塔;如果将这个团队比作汽车,他就是这辆汽车的刹车和方向盘;简而言之,他在这个三人团队中负有为创作领航、控制方向的责任。后来黑泽明改变了他与编剧的合作模式改为“一枪定稿”,桥本忍对此多有微词。

  一个好的编剧需要具备很多优秀的特质,“三人编剧团”写剧本的日子过得比每天上班下班的打卡机还要精准。桥本忍即便是在乘坐列车时也会习惯性的取出图版,垫在包上写作,这是他的移动书房。因为自己不擅绘画,经常去地铁站进行“人物写生”(用文字快速白描人物)。当他为自己在编剧团队中冲锋陷阵、甘当苦力而愤愤不平时却看到黑泽明为《七武士》所画的草图,黑泽明额外为电影做了很多功课......

  说起《七武士》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桥本忍原本与黑泽明计划创作的是一出时代剧《武士的一天》。但因为一个“德川时代前期,武士赴命登城是否会带便当”的问题而使得整个剧本无法推进。桥本忍和助手几乎查阅了所有的资料、访谈了很多专家,最终无法得出准确结论,不得不放弃创作。从中可见其创作态度的严谨。随后《日本剑豪列传》跃入了黑泽明的眼帘,但是苦于没有一个戏剧性的故事来容纳这么多人物。最后成型的《七武士》可以说是前两者的生吞活剥与借尸还魂。果然,没有任何一个杰作是无来由横空出世的。

  桥本忍对于黑泽明的电影作品总体评价颇高,认为其作品履历“错落有致呈现珍宝镶嵌般的华美,犹如高山低峦一般的立体组合。”当然其中也不乏非议,像后来黑泽明“一枪定稿”的若干作品(如《乱》和《影舞者》)桥本忍一概看不上眼。而其晚年的《梦》则被桥本忍视为黑泽明的遗作,是他放弃了之前运用自如的叙事法则的天才之作。当然得是去掉第3、第6、第7个故事才行。桥本忍的很多观点值得商榷,但无疑他的看法是观察黑泽明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角度。

  “回到东京,哪怕是写一个字,写两个字,我都要写。”合上全书,我庆幸作者有这样强大的意念,否则这本书就无缘一见了。当然也要感谢译者张嫣文,在她的简介中,是无比朴实同时颇具华彩的五个字“电影爱好者”。桥本忍的恩师与老友们先后都过世了,他早已向黑泽明许下请求,希望给他留一个盘腿而坐的位置。桥本忍是这样理解命中注定的:

  “人的命运,如果是指在何时会和谁相识这些,它是一种前缘注定的话——与某人相识、期待、心情激动,如梦般的愿望,对人们而言是一份永恒的未来期盼。偶尔,当着一切都已发生,追忆和回味更加甘美,无限的怀旧会拨动心中的琴弦。”

  羽轩 2014.07.23 夜

  《复眼的影像》读后感(九):桥本忍与黑泽明

  到底是写出那么多大作的编剧桥本忍,这本书像剧一样精彩,同样有起承转合。桥本忍说黑泽明用影片一开始的画面为全片定调,也说过电影像乐曲,这本书也不外如是,一开始以当年流行、令自己对东京无限向往的《东京进行曲》作序曲,到最后仍是耳边回想起这首曲子,完美呼应作结。东京,是作者编剧人生的华丽舞台,也是与黑泽明共舞的舞台。

  有人说两人都是有着强硬个性的人。一个是日本的黑泽天皇,一个日本的顶级编剧。但正是这样,才碰撞出火花的吧。

  黑泽明气势逼人,又有灵感,对工作极执着认真,从桥本的书里总会发现这样的黑泽天皇,的确很应合人们对黑泽明的想象。

  而桥本忍的编剧事业的确是从与黑泽明的合作开始的,且一出手就是不凡的《罗生门》。黑泽明那时候就像一个主心骨,给了桥本方向和着重点。这里是承。

  而书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莫过于对《七武士》的三人编剧小组的合作编剧的记述。以《自新大陆交响曲》定调,激烈的曲子伴和着写作的过程,心灵的巨大挣扎,黑泽昏睡两天两夜,桥本的心灵激荡,真好像看一次大战般看得人惊动莫名。这里就是桥本有一次写出了平淡剧本后,黑泽强调,必有的起承转合四个大盒子的最高潮处——转。也是这本书的高潮。写过《七武士》,桥本有如脱胎换骨般,自言从黑泽组毕业了。

  对于桥本来说,剧本的完成度高,则电影必会成功。这令人想到小津安二郎同样花精力于剧本的创作阶段,与合作者野田高梧也是关在一处,朝夕探讨,空酒瓶一行行,把剧本看作电影成功的决定因素。

  作为一个职业编剧,桥本把编剧在影片中的地位看得很高。黑泽明后期的《乱》《影武者》在桥本眼里,都是失败之作,原因就在于剧本不经推敲。想当初,因为弄不清楚武士一天三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而决然放弃了《七武士》前作的做法,这种编剧的职业精神着实令人惊叹,如作者口中的编剧前辈小国英雄师爷,为黑泽与桥本二人的剧本掌舵,是要推敲出每一个人的性格职业,甚至从童年少年一路成长来的经历何以成为这人,即使那些并不呈现,但是目下的这一个,必是有着那样的一个来处。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若想人物可以活生生,必是一切都是在情理之中细细考量过,才如大树般稳当当立于你我面前。

  王家卫等导演不用剧本,一拍数年,必是桥本所无法理解的。

  但是,在本书起承转合“合”的部分,桥本顿悟到,《乱》《影武者》时的黑泽明,已不再是那个依仗剧本的匠人,所有在编剧小组流水线般作业的编剧过程中,所需要的那些考量,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都不重要,犹如从相入道。从大千世界的外相,进入到大道,那时手中有什么不再重要,关乎一心,只要有了这样一颗艺术家之心,任什么也可以化掉,艺术已经进入化境,而不再要匠心去酝酿,而是发诸直觉,当下一念不生,却可以化万物于无形的大道之境。

  《乱》《影武者》只要开头一个画面,定全篇的调子,而后,不需人物的生长,而全是黑泽本人的代入,黑泽化身为秀虎、影武者……只要表现自己,人物则成立,表现自己至深,则万物就在其中。这使得黑泽已经把艺术的直觉看得无比重要,能够在现场抓住并加以表现,对他来说是比闭门苦思的剧本更有意义。想起侯孝贤说因为一首歌,才会拍《悲情城市》。对于黑泽来说,也是一个画面,才引发出一个故事,《德尔苏·乌扎拉》就是这样诞生的。

  看桥本如此说黑泽,令人激动,在同一层面棋逢对手才有这种深知,觉得桥本真的是懂黑泽的吧,所以把《梦》看作他的遗书。可惜本书写作于黑泽过世后,黑泽大概没有亲耳听到桥本的这一番剖白。

  桥本在书末引用了自己写给黑泽明的唁电,“对领头人黑泽先生,我有一个请求。请你和大家说声‘桥本随后就到’,给我留一个能盘腿而坐的位置。”看到这里,不能不让人心生哽咽。

  《复眼的影像》读后感(十):电影的局限

  作为一个保守派,我很赞同桥本忍的观点。电影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娱乐消费产品,有其固有格式。作为连续影像,注定适合讲述故事。需要考虑观众的注意力,时长要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不能过长。过短观众又会觉得对不起票价。叙事要有起承转合,不能全是高潮。要注意控制情绪节奏。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情节内在逻辑不能跳突,也不能过于脱离现实。不能偏重说教,因为观众是来找乐子或者寻求情感宣泄的,而不是花钱上思想品德课。由于要考虑观众的反应,这些特点决定了电影和戏剧一样必须偏重娱乐性和写实性。电影的结构必然包含作者所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设计。思想性,个人艺术见解及情感的表达属于主题部分,必须按照规律由人物在情节中自然流露,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头重脚轻,让观众看得难受。 关于黑泽明的成功,我想是由于他自己首先是个非常厉害的编剧。他成功地将导演的职责拓展到编剧阶段。其实编剧也需要分工,比如应该有个主力编剧负责起草整个故事,他就像一个主演,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就是桥本忍擅长的。还需要一个编剧负责确定故事的主题,审查剧本情节,设定人物形象,添加必要的细节,就像一个导演。这是黑泽明擅长的。此外还需要一个制片人一样的角色从旁观者角度把控全局,去除不必要的细枝末节,使情节更流畅,使主题更鲜明突出。在桥本参与的头三个电影中小国英雄做到了。黑泽明后期的失败在于他过于独断,砍掉了这个编剧制片人的角色,使得情节失控。 从大的文化角度来说,这也是东亚集权主义的弊病。掌权者为了自由贯彻自己的意见,在制度构建中革除了监督者的位置,也限制了合作者挑战自己的权威。即便自己天纵其才,也不能避免使整个权力结构失衡最终崩溃的失败结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