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读后感10篇

2018-08-27 04:3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读后感10篇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是一本由彭明辉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读后感(一):经历没有好坏

  周六和朋友吃饭喝下午茶,分别的时候想起地铁口有一家书店,拉着她进去逛了逛,看到了这本书,我拿起又放下心理在做思想斗争,在包裹严实的封面上写着这么一段话:“用长远视野面对人生中德困境抉择 走出绝望焦虑 找回心灵平静幸福和生命的至真意义”,这段话吸引了我,好像我遇到的问题瞬间被缩小很多,好像在这本书上能找到答案;可是,另一个声音却阻挠我买它:别又是本励志书!

  我曾想过和励志鸡血书恩断义绝,早年因为需要坚持重复反复做一件简单事情需要长时间依赖励志书,用励志书来麻醉自己,来激励自己,让一切看上去显得很有意义。可是打鸡血的日子长了,遇到事情第一时间来劲想我能,我可以,甚至说大话要命的是还真的会说出来!至于怎么做,怎么安静踏实成果的做,励志书的作用还真不大。

  我终于还是买了这本书,直到到了家中才拆开看,拆开,腰封拿下,在条形码上端,建议上架类别:畅销 励志。

  当时我只是惊讶于自己的判断,看封面看作者样子,都不像是写励志的呀!又一想,适合不适合,喜欢不喜欢,真正看了才知道。

  作者彭明辉是英国剑桥大学控制工程博士,现为台湾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工学系荣誉退休教授。40岁以前闭门读书,如今是影响中国台湾青年一代精神导师。喜欢哲学、看画、写影评

  quot;生命是一种长期而积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事件而毁了一个人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作者也谈到"活着,为了什么”,我因为认识罗素的在先,于是看到这里的时候很自然的想起罗素写的《我为什么活着》:对爱情渴望,对知识渴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我同时也赞同活着就是哭着来到人间,笑着离开,一种自我追求,自我实现。彭教授认为,活着为了爱、为了实现更好的自己,为了找到人生目标

  书中最多的观点在于,一时的输赢,一时的爱与被爱都不足以放在心上,建议增加生命的宽度、积累生命的厚度,比如建议出国,建议培养艺术情操阅读,读史,接近大自然,懂得欣赏具体讲到学业职业婚姻。讲到现世的纠结,也分析现世的原因,给出一些建议。看完了以后,收获的是:宽心

  但是没有一个生命可以按照一个设定轨迹发展,很多家庭孩子即使知道出国好也没有办法完成,谁都想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可是怎么做我觉得没有说清楚

  经历没有好坏之分,就像是人的成长一样,它是呈波浪状,低估也正常高峰也不会一直这样,这就是生活

  励志书和非励志书很大的区别在于,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样的冲动,是不分青红皂白信心满满,还是看到了生命的真相接受人性中恶,生命中的不完美

  能引起思考的都不算是本差的书。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读后感(二):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我常想为什么我必须由A-Z,于是我就挑最感兴趣的先看。看到目录的瞬间,顿感这本书的无趣。看了几篇,甚感乏味。梁文道说,他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因为早年的阅读和香港的语境使得他看王小波时并不会感到特别震撼,震撼往往来自于看到、听到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情。我看这本书时亦是如此。我本身就是个比较静的人,对时间、金钱之类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的感触,故而对这些言论不以为然

  慢慢看下去,收获还是不少。

  关于人文。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人文“这个词的存在漂亮。生命有什么意义,这是人文问题。我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思考方式,譬如音乐、哲学。我偏爱没有歌词的音乐,总感觉歌词很吵。睡前冥想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听一听马太受难曲、哥德堡变奏曲,在神圣肃穆宗教音乐和洞穿人生的变奏曲下,人类的苦楚和思考是多么的渺小。看见,听见从来都不是一件单纯容易的事。技巧的东西我不需要,但是思考得越多,能感知的越多。当将绘画、音乐、电影艺术、哲学等融会贯通,(实际上他们是一体的),你对生命的意义定位越强。这就是人文的魅力和需要终生求索的东西。

  关于出国。因为想做翻译,所以除了好奇之余,不得不了解欧美文化,却常常苦于“无路可走,无章可循”。一来,你未必能“看见”。二来,你无法判断你所看见的人和事哪些是随机的,哪些不是。北京在APEC期间实施了禁行令,于是英国记者在发回去的简讯上写道:中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路上没几辆车子。这种以偏概全印象在所难免。并且,异文化的冲突歧视,使得沟通难以为继。最关键,出国真的必要吗?这些都是我拒绝出国的理由。彭明辉教授出国的理由令我感慨万千。“英国鼓励大学生专注于一个领域深入,较少鼓励学生旁通。但是理察的学习过程就让我很羡慕。瑞典的文科学传统承袭自德国,他们除了重视专业的领域,也重视相关学门的旁通。而且,他们的年轻人远比我们幸福:他们的美术史与建筑史是在欧陆各国看原作,音乐史是在各国的户外音乐会上聆听,而文学史则是边读书边看着城市人们身影表情。二十六岁以下的年轻人只要买一张廉价的欧洲青年卡,就可以不限次数地在欧陆搭乘飞机之外的一切交通工具,包括火车、跨城市的国道车、市区公交车与捷运,以及轮船。因此,理察的暑假通常是纠集七八个同好一起旅行,晚上睡卧铺车、青年旅馆或者在公园帐篷食物自大卖场或超市。他习惯于跟不同科系背景朋友一起旅行,大家一起规划行程,在前往下一个城市的火车上或夜里,音乐系的朋友讲授和下一个城市有关的音乐史,美术系的朋友讲美术,每一个人都以自己专长的知识贡献给这个小小旅行团。理工学院的学生也常常掺杂在这些小旅行团里,介绍跟各个城市有关的伟大科学革命...... 去了剑桥,我才体会到:大学之所以大,就是因为它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方位广阔成长空间,一切有益开展生命格局的发展都成为可能。假如我们进了大学却只学到一个科系最基础皮毛,真的很可惜!但是,要看见这样的大格局,恐怕还是要出国才有可能,我在台湾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学术群体。”这些文字打开了我单调的视野,突破了我狭隘的思想,冲击着我的惯性,向我展现了另一种学术群体和学术氛围的存在,将我身体星星点点火光燃成熊熊烈火,使得我沉寂已久的心蠢蠢欲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关于婚姻。因为相爱是一个概率问题,婚姻于我也是一个概率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想到有关婚姻的命题就想不下去,最后索性不想,头痛。其实,相爱和相守根本是两个概念。不是说你走过红地毯就能一生幸福。诚然,你得找一个比较好的人开始一段婚姻。“他们都是虔诚教徒相信婚姻的许配出自神恩,婚礼许诺则是一种神圣的誓言,因此他们不喜欢肤浅表面的两情相悦,而坚持要等到一个在信仰完全契合,绝对有把握一起相守终生的人。”即便上帝安排你遇到谁不遇到谁,即便你只有筛选而没有凭空创造能力,你也可以坚持等待而不去人云亦云,这是自主的,可以做到的。这样一细想,突然很想找一个小伙伴。相互扶持、相互提携,追求我们的人生理想这样的人生不赖。其次,四个四分之一,你得用心经营维护,这些也是能做到的。所以,相爱、相守都不是被动接受的命运

  我曾经妈妈说:”婚姻这么痛苦,我以后也不想结婚。“妈妈说:”人生在世,活一次不容易,为什么不把所有的事情都尝试一遍呢?“当时,脑子”轰“的一声,甚感惊讶:可以这样子吗?也对。“把孩子教养长大,看见他们成为我喜欢的样子,这是我人生中最确实的成就安慰。”把婚姻和孩子当做一种挑战,一种投资,的确非常有趣。就这样我屏蔽了很多误区,理清了很多浑浊模糊不清界限,这本书令我有结婚生子的冲动。婚姻这种东西,大概是你看清了就会去做的吧。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读后感(三):以高维的角度生活

  看这本书时,注意力非常集中,速读在此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彭明辉老师履历已无需赘言,但更为珍贵的事,他对生活的看法超出常人。他属于“育人”那类的大家,生活想必也得到很多人的艳羡,当然其中也包括我。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我想过的生活。

  从两方面来讲本书带来的启迪

  第一方面在于他讲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到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取巧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毋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这些日子以来的焦虑似乎得到了解药。

  近来,实习顺心,面试不如意,想进的岗位对于学历严苛要求,在人才市场上似乎失去了该有的信心。以此再往前推进三年,又觉当年高中未曾拼命学习过,以致于考不上想念的大学,命运似乎早已被定格。每想起比我厉害的人比我还努力,而我去花费极大精力对抗环境上,想来焦虑不能不多添几分。更甚者,在时间及生活的掌控上,由于安排的不合理,以及自律的难以达成,对自己失望多添几分。自信踪迹,焦虑愈来愈盛,工作、生活都受到极大影响,一度逃避生活,闷闷不乐

  但假如单一的事件无法拯救毁灭一个人的一生,那又何惧之有?仅是慢他人几拍,又何须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生命充满了美妙,人生的际遇难以言喻,与其担忧、焦虑,还不如在乎24小时背后点点滴滴的努力。

  不过话说回来,之前产生的一些焦虑,实是周围浮躁的环境造就的。身处金融热门专业,人人关注薪酬,关注几年买车买房的实际问题。甚至有一好友说,“我们都没享受物质的极大满足,学人文有什么用?饥荒来临之际,散文能换饭吃吗?”实际的生存问题让我们顾此失彼,无暇静下心来看待自己,焦虑也便自然而然产生了。

  由此引出第二方面,我们不能拘泥于生活本身,而应当多跳出生活来看待自己。哲学的三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恐怕相当一部分人都尚未想明白。多想无益的实干主义确实符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人人拼命工作、学习,生怕被他人赶上,以为跑到了第一名便永垂不朽,而压根未觉身旁的美景。是啊,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呢?我们又是如何感知生命的呢?

  文中道,“每年开学我都会问学生,‘校园里这么多树,你们最爱哪颗?它在哪个位置呢?’,没人能答出来……每个人都因为感受的不同,即便在同一环境下仍然经历着不一样的世界。(以上未摘抄原文笔者总结)”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触动。仔细想想,有多久没体验过生命的美,而只低头看脚下的路了?生命的波澜壮阔到我这里,成了一成不变枯燥,生活让我从不细心去关注周遭,感官也渐渐钝化,犹如活脱脱的现代人模样,真是可悲啊。

  当然,不必焦虑以及多去体验生命的美的前提是,你认真在过想过的生活。努力背后的枯燥固然有之,但正是这种磨炼,才让我们成为仰望星空的,踽踽独行行者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读后感(四):由《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所想到的

  我用两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应该承认,这是一次极其愉快充实的阅读体验。从内容上来说,作者不仅谈到了比较具体的学习、职业和婚姻问题,还谈到了比较抽象人生意义的问题。由于作者自身丰富的人文素养,更由于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来谈,整个内容就很容易被人接受,具有打动人心力量

  在我以前的意识里,好像人文就是文学、绘画、音乐这些比较虚的东西,对于人的生活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更多的是拿来炫耀和满足虚荣心。读完本书后,我发现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其实文学也好,绘画也好,音乐也好,更多地是在谈艺术家对于自己、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和对于自然的一种感受和思考。作为一个人,我们有必要通过伟大的人文作品认识自己、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提高自身的感受力,扩展自己的世界,丰富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读后感(五):猴子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样,人生做事的先后顺序换一换,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

  幸福跟享有能力有关,跟拥有能力不一样。

  -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经常碰到充满焦虑的学生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会变得无足挂齿。

  很棒。所以不用太焦虑当下。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读后感(六):没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写不出这样的书

  彭老师的这本书,常读常新,每隔一段时间重温,对照自己的经历,都能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在国内长大的人,大多一生下来似乎就注定了人生的道路。我们从小到大,十数载寒窗,进大学前拼高考。大学毕了业还要跟别人比学位、比工资、比权力、比地位。我们比来比去,终究不过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有”能力“。

  不可否认追求荣誉感是人类的天性,但正如彭老师所说:总是需要借由别人的眼光来肯定自己的人,内心是不够强大的。我们有没有办法,真切的借由自己的成长,来肯定自己的进步,来肯定自己的价值,来让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强大、富足起来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不在这本书里。这本书是良师、是益友,能为你指点迷津,但路要靠自己走。只有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才真正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愿你常读、常思。

  人生的路很长,走的累了,迷茫了,不妨时常回来听彭老师讲一讲,把他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助你继续前行。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读后感(七):艰难的抉择

  序言里写道:如果你曾经喜欢过这一篇文章,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

  那篇文章说的就是《困境与抉择》,作于1995年,近二十年一直在网上广为流传,最近忽然在校内上火了起来,被我的不同好友转发过多次。文章读起来平实,不惊不扰,却透着过人的智慧。在被无数冒充心灵导师的烂文轰炸后,难得见到这样一篇诚恳的文章,说的都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没有大道理,却有大智慧。

  鉴于这年头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太多,网上流传的各种白岩松语录就常常是张冠李戴而已。所以我已经不敢轻易相信转帖中所言的”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等标签。若真是清华教授所写,那么总该是有名有姓的,在网上翻了翻,最后在豆瓣上找到了这本书。因着对那篇文章的好印象,所以当即下单买了。

  1、纸张质量

  纸张质量很一般。我都要疑心是不是盗版的。拿到书后,犹豫了一下,把腰封扔了。又把花里胡哨的外壳剥了,终于露出书的本来面目,光滑的白色封皮上印着四个小字“life”。这才终于满意。

  现在的书,内容好的,反而纸张质量差。那些不知道什么人写的无聊小说,反而一本比一本炫目。真是颠倒。

  2、最好还是那篇文

  我不喜欢心灵鸡汤。虽然我常常并且正在处于内心的困境之中,我依然不喜欢心灵鸡汤。鸡汤炖的太油太腻,不合我的胃口。此处并没有欲扬先抑,因为我要说的是,这本书写的最好的就是《困境与抉择》,其他不过尔尔。

  不包括序言一共21篇文章,分成四个部分。目前我能读得下去的,有9篇文章,都是关于人生选择和职业规划的。其他部分讲到寻找终生伴侣,婚姻中双方如何相处,如何追求幸福等,目前完全没有兴趣。

  3、急于求成与轻易放弃

  鉴于真正触动我的只有一篇文章,所以,与其说写书评,不如说是写文章的读后感而已。

  文中有几段话说得的确好。

  谈到别人赞叹他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书中道:”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中止或加添。“

  谈到学生在先念研究所还是先工作之间挣扎,书中写道,"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得不知如何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或者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愈小,越不值得焦虑。“”如果看得够远,人生长则八九十年,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

  而关于际遇,又说,”老是斤斤计较着几年拿博士,几年升等,这实在很无聊,完全未脱学生时代‘应届考取’的稚气心态!人生长得很,值得发展的东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那段”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同时我也相信: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长久持有“。

  为什么认为这篇文章好,就是因为里面的东西让我有中枪的感觉。不说别人,单说自己。当我从大学毕业,走完了已经被铺好的路时,我开始需要自己做选择。而在选择的过程中,我就经常发现自己处在焦虑的状态中。选择这个,还是选择那个。选择这个有这样的困难,选择那个有那样的困难。我两个都想要,但是,又没办法一下子做到。那种急于求成而不得的心情,常常有之。于是,就干脆不管,任凭生活摆布,过一段仿佛是自得其乐的日子,然后又陷入焦虑之中。

  我心情焦虑的时候,会停下来,暗暗骂自己:”急什么?“太多人都会说,慢一点慢一点。但是,真正能慢得下来的有多少?我慢不下来,我急着要去做这个,我急着要去做那个,可是它们都不是一日两日有效果,都是以年月为计算单位。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在着急,有时候干脆就彻底放弃了。

  在急于求成和轻言放弃之间,徘徊再徘徊,于是一年、两年,当我工作已经三年的时候,我依然还是三年前的我,没有任何长进。而这三年,若是用于积累,那应该已经有不少收获了,我却全部用来焦虑了。

  为什么不能沉下心来,慢慢地积累?人生那么长。也许同龄人已经结婚生子了,也许同班同学已经升职加薪了,看着差距越来越大,自己依然毫无起色的样子,就只剩下”人比人气死人“后的焦虑。我把太多的时间,用在了比较、焦虑中,而没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这才是我的失败。正如书中所言”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北大毕业的陆步轩卖猪肉而成名,却不愿意成为一个企业家,选择进入事业单位修县志。其实,这不是他的失败,恰恰是他的成功。看他聊起自己工作时候的那股子舍我其谁的傲气,才知道他想要的应该是有个安静的地方做学术类的工作。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而嘲笑他失败的人呢?是否也找到了自己想做的,还是依然在跟别人攀比在名利中挣扎沉浮呢?

  若读此书,就读《困境与抉择》即可,全书的精华汇于此。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读后感(八):除了广为流传的同名文章,摘录部分

  1. 很多人把“做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做硕士班的学习重点,更具体地说,只要把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工作做得完整、彻底,自然会培养出从事研究的五种核心能力:资料检索的能力、 资料筛选的能力、期刊论文的阅读能力、期刊论文的分析能力, 以及创新的能力。

  资料检索的能力指的是:在给定的题目范围内,利用资料检索系统(譬如Google scholar、教育部的“博硕士论文检索系统” 或者各学科领域的期刊文献数据库与索引系统),以最快的速度查出所有相关的论文,而无任何遗漏。这个能力的关键在于:给定一个题目,你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关键字和查索程序去保证你已经 找出所有相关的文献?每一组关键字(包含联集与交集)代表一个论文所构成的集合,假如你用的关键字不恰当,你可能找到的集合太小,没有涵盖所有的相关文献;假如你用的关键字太一般化,通常会找到太多不相关的文献,使得后续的筛选工作极端浪费时间,甚至来不及做完。

  其次是资料筛选的能力。与你研究题目相关的论文文献各有不同的特性与诉求,而其中问题特性及诉求和你的研究子题密切 相关的论文往往不到十分之一,乃至于百分之一。有人可以只读论文的题目、摘要、简介和结论,而不看懂内文,就准确地从数百篇论文中找出最相关的十几篇,因而在后续精读的工作里只需 要花十分之一或数十分之一的心力。这就是资料筛选能力的好处。

  再来是期刊论文的阅读能力。期刊论文和大学部的课本截然不同,它是写给专家读的,十几页文献充满艰深冷僻的术语,只 交代最核心的创意而非言无不尽,并援引许多其他论文的研究成 果。因此,要读懂一篇论文,通常需要同时读懂十数篇或数十篇 参考文献的相关段落。偏偏,这十几篇被援引的论文又各自援引十数篇其他论文。这样集合级数地增加下去,简直像是不可能有 读完的时候。 因此,期刊论文是一个极端没有系统的知识,必须要靠读者自己从数十篇到数百篇论文中撷取出相关的片段,自己组织出一 个有系统的阅读次序,然后才有办法阅读与吸收。要培养出这种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需要在学校靠着大量而持续的时间去摸索、 体会,而不可能只利用业余的零星时间去培养。所以,硕士毕业 生和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差别,就是:学士只学习过从书本吸收系统知识的能力,但硕士必须要有能力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与自行组织。

  2. 大学一年级时念史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西方的没落》(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里面把整套西方文化史当基础常识在应用,连专攻西方文化史的学者都头痛。为了读懂它,我花了三年断断续续去念西方建筑史、数学发展史、思想史,和威尔•杜兰(Will Durant,1885—1981)的《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到大四的时候,再回去重念《西方的没落》。我是那种可以花四年,把一本好书读五至十遍,另外读数十本参考书, 这样去搞懂一本书的人。

  3. 每天一到办公室就把桌上所有公文尽速处理完,然后躲到图书馆去看书;吃过午饭后回到办公室, 也是尽速处理完早上送来的公文后就去图书馆。这样的工作模式 下,几乎所有送给我的公文都一个上午就会被妥善处理完,所以有业务往来的人都对我相当称道。 去图书馆做什么事?刚开始的时候专找哲学类的图书,后来我就把实业计划给拿来看,直到实在看不下去。但是这样下去只是浪费青春,干脆把自己工作上所遭遇到的任何小问题都当大问题来看待,去找出相关的专业书籍来研究。因为硬是没事找事做,竟然发现我所负责的计划里过去所有的防锈处理几乎全部都有问题,会严重影响国防。

  4. 我就用这样的态度,在别人混、上级不合理时,在无聊的事情里找有意义的事,把工作上的小问题当做大问题去研究,以便加深自己的专业能力,阔宽自己的专业视野。

  5. “工作本来就不好玩,所以老板才会付你钱;工作如果好玩, 老板哪需要付你钱?要不然你想想看,你去游乐园玩,是你付钱给老板?还是老板付钱给你? ”从此以后,只要工作不顺心,我就跟自己讲:你拿薪水就是为了忍受这样的事。 渐渐地,我发现:在工作上碰到讨厌的事或不公平的事,平心静气地把它做完常常较省精力,与人争执反而花了更多的心力。 争不一定会争得到,即使争到了也会心慌意乱一整天,根本没办法在下班后去阅读坚硬深奥的哲学书籍。 所以,后来我被交代任何事都是没第二句话,直接答应下来, 尽快把它做完,只求不让自己闹情绪。

  6. 对于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我期望他们可以找到一份足以养家与养老的工 作,并且希望他们有机会在这工作里找到一些他们可以肯定的意义,下班后还有时间可以继续为自己一辈子的自我成长而努力。 不得已的话,养家与养老优先,有时间让自己成长在其次,工作的意义只好放在最后面。毕竟年轻最重要的是有成长的机会—— 有成长才有机会看见人生各种值得追求的意义,以及在未来成就人生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7.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看见人类数千年来一直企图建构出崇高的精神世界,那才是一个真正值得人生活一辈子的 广天阔地。”说完这话,接着就是自修。我盯着黑板看了很久,开始想要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哪些课本上没交代清楚的人,他们活过一辈子最感动、最精彩的是怎样的时刻?认认真真地活过一辈子的人也许只占人类中的极端少数,但是数千年累积下来可也是很可观的一个数字。在这些人的心里,什么是生命里最值得追求的?什么是人生最难得的体验或收获? 我常被质问:我们身边的人都认识不完了,为什么要去认识 历史上的人?因为我们身边的人很少活得超出现实,很少人能够 告诉我们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发挥一个人最高的价值,或者看 见人性最深刻的感动、理想与人生的意义。但是,当我们有能力看见历史人物的生命风釆时,历史将会像是“人种博物馆”,向我 们展示各种动人的生命丰釆,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作为人的各种尊严与价值。

  8. 但是,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人去决定自己的一生,根本是荒谬的!对于愿意认真活下去的人而言,生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累 积过程,人的各种能力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日益成熟,甚至老干新枝地勃发出新的能力。我在二十五岁的时候还是看不懂油画,听不懂古典音乐,甚至以为自己这一辈子跟这些东西无缘。要在三十岁时决定自己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其实不见得有意义。 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人去决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也不见得容易。一个行业适不适合自己,只有试过才知道。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读后感(九):由《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所想到的(二)

  我在国内某985院校读研,马上要进入研究生二年级了。近两年来,我一直处于低谷期,无心学习和工作,对于未来充满困惑和迷茫,偏偏又被自身欲望所折磨,沉迷色情影片。我是在知乎上,周筠老师对于70 后和 80 后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 90 后毕业生有什么建议?这个问题的回答下,知道这本书的。看完之后,我对于自身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如何改变现状也有了一点方向。

  我的问题在于,其一,从小学到大学,特别是高中到大学毕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教科书和考试上,虽然大多数同学也是这样,但我是个极端典型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压抑了自身的活力,压抑了对很多事物的好奇心,压抑了与同学交往的冲动,眼中只有成绩和排名,只有考试的能力而缺少其他方面的能力,等到大学毕业才发现过去的日子过得空洞而贫乏。其二,我平时虽然也看人文方面的书,但多以消遣为主,没有深入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再加上不接触、不关注现实生活,这就导致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十分的幼稚理想而不切实际,一旦进入研究生状态,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难以承受,反应过度。其三,在学习方法上,我习惯了看教科书,以按部就班的方式系统的学习,慢慢进入某个领域,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又常常是极没有系统的,用彭明辉老师的话说,这个阶段需要五种能力,及资料检索到的能力、资料筛选的能力、期刊论文的阅读能力、期刊论文的分析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这五种能力是我亟待加强的。

  那么我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呢?一是调整心态,认真对待导师交代的日常工作,活在现实中。二是,培养新的学习方法,以应对硕士以及未来工作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要求。三是,扩展自己的视野,多欣赏一些伟大的人文作品,文学也好,哲学也好,绘画也好,音乐也罢,更好的认识自己。彭明辉老师在书中说到,“ 人生的幸福是靠持续的努力和多种不同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非只靠赚钱的能力。我们不能没有养活自己和家人的能力,但 是人生的幸福也还需要其他的能力:节制欲望与解除烦恼的能力, 寻找自己所能认同的人生意义,培养自己践履这些人生意义的能 力, 以及发展自己各种自得其乐的能力一--欣赏大自然、文学、 艺术与历史的能力 ”。我给自己开出的三个药方中,前两个关乎赚钱养家的能力,后两个关乎人生幸福所需要的其他能力。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读后感(十):每天的心灵容量是有限的

  所以取决自己往里面装欢乐、悲伤、纠结、攀比还是成长?

  书的第二封面很奇特,立体感的life,确实。生命亦或是生活就是这样360°的立体呈现在自己的轨迹当中。

  书中娓娓述说,从世界观、价值观说到学业、志业和职业、说到伴侣、说到理性与感性。无外乎选择,内心的选择,现实中的选择,内心是否迷乱与追逐别人的眼光。

  很喜欢书里的这段话: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如果看得更深远而透彻,人活着,为的就是追求一辈子的幸福,而不仅仅只是起跑点或者终点的输赢,甚至也不是过程中的输赢。赢了,得到一时的快乐,输了难免一时的痛苦。但是,在人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的幸福却和输赢无关。只要有了一家人的爱,很多人都可以过得幸福,而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来维系这难得的幸福。但是,一家人的爱不能只凭运气或者命定的良缘,他更需要当事人的用心经营,以及爱人的能力,才有办法克服彼此成长过程中被潜移默化的文化与价值差异,通过彼此的努力倾听,才会有真正的尊重与了解,以及在内心痛苦时给予最大的扶持。被爱是幸福的,但是如果没有爱人的能力,就很难长期维系被爱的幸福。而能力要靠长期的累积,不能靠一时的运气。心上大自然的能力,或者阅读文学、历史与欣赏音乐、美术的能力都攸关着我们独处时能否得到深刻的满足,也决定了我们对人性与欲望的洞察力,乃至看透人生而知取舍的洞察力。没有这些智慧,再多的名利都无法帮助我们原来烦恼和痛苦,而得到心灵的平静与满足。这些能力的累积都无关乎一时的成败,全凭我们一生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我们得到平日努力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拒绝视而不察,打开格局。

  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也算是打开心扉长期而持续的累积。不提心态,只提内心的喜悦与满足,不断成长。

  加油,我们都在经历我们需要的经历,准备破茧而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