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现在终结萧条!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现在终结萧条!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03 05:1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现在终结萧条!经典读后感10篇

  《现在终结萧条!》是一本由[美] 保罗·克鲁格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44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2-9-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现在终结萧条!》读后感(一):凯恩斯主义的重新解读

  与我原来的设想呼应,我怀疑美国的失业高涨来源于自身工人竞争优势,无法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作。对亚洲乃至中国而言,他们是竞争的失败者,因此无法获取这部分的就业广泛的工作。而名校毕业代表的很多高科技企业就业情况应该还是良好的,说明了美国在这方面竞争力。另外,人民太过于自由,或者说政府松散,不能提供有效组织能力。也是失业者无力无助的一个原因。大量的低素质人群,每个国家都有,都存在。在当地政策经济条件下,有某些组织能把他们组织起来利用起来,创造价值,即是一种合理方法。而美国缺少这种环境。缺少这部分产业想对应的企业和这部分人相对应的大政府组织,中国的冗余组织很大程度解决了这部分人的就业。这种程度上讲,企业负担过重,降低了贫富差距的中国模式,还是有作用的。

  是否意味未来,一定要控制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呢?控制的,则会造成优势行业的比较优势弱化。不控制,则也会造成劣势行业的比较优势弱化。保护哪种行业,要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取得平衡。各国在全球竞争中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就业政策和行业判断,让最后的复杂制度和全球化的竞争相适应

  未来社会,这样的话,将会形成若干优秀群体分层的打破国家地域限制的经济分工和就业分工。充分发挥各国工作者的自身禀赋资源和他们的比较优势。

  如果现在各国政府不对进行调整,则失业在所难免,会经历阵痛,不断阵痛中,冲击各国的就业保护。就业市场开放将是自由贸易的最后一个i额壁垒。

  未来社会是一种组织的力量,裁员或者造成大量失业,劳动力的闲置都是一种浪费资源,如果解决这种:是否可以,第一降薪而部裁员,这就是很多企业宁可裁员也部降薪,很过国家也是如此,宁可裁员而部降薪,实际上降薪是达到比较优势的最合适办法。另一种是创造新的组织,新的组织甚至包括造反的,革命的,黑社会的,公益的,灰色地带的,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降薪。

  如果说最大的经济组织就是政府,那么政府的组织力量将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最好办法,政府总是不断的让人民工作,政府在大规模之处,造大工程,大项目投资,于是有很多的财富流动转移,需求被放大。那么这个模式是没有问题的吗?政府乃至国企财富占比过高,大项目已经到了尽头?还是会出现滞涨?政府带来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即,我们都在努力工作,拼命工作,不失业,但是我们的积累的财富是没有很快增加的。甚至是减少的。物价是上升的。贫富差距是拉开的。如何办?

  为避免政府陷入债务危机,保持政府有钱是很重要的?或者是保持政府的债务处于合理水平是很重要的?这样政府就可以不断的刺激经济?

  《现在终结萧条!》读后感(二):政府有能力终结萧条

  经济学方面的书,之前只粗略地翻过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克鲁格特的《现在终结萧条!》是读完的第一本经济学专著。从经济危机严重程度到危机爆发的原因,层层分析,最终指出解决经济难题灵丹妙药强有力的政策刺激计划和美联储及其国外或作伙伴的政策支持

  五年过去了,全球经济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全面复苏,反而出现新的经济疲软和高涨的失业率。此次危机源于房地产行业,但是,建筑行业从业者的失业人数(仅占总失业人口的8%)并未多于其他行业从业者,结构性失业已经成为不攻自破谎言事实上,并不存在哪种职业或者有某种技能的人就业好的现象。刚迈入社会的年轻人的失业意味着教育的浪费,而技术类工人的长期失业意味着他们的工作技能要遭到腐蚀。

  高的失业率和低的经济产量源自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组合消费不足。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住宅建筑和消费品支出下降,从而使企业不再扩大再生产,政府缺乏收入而削减开支,我们面临全面的需求不足。因此,要想繁荣,先充分消费。当消费者和企业不愿消费的时候,政府应该站住来帮忙刺激消费。

  银行家的作为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他们的贪婪俨然是促成危机的凶器。在等级社会里,他们作为金子塔顶的一小撮人,通过影响改变社会法则(包括政策和法律等)占据社会的绝大多数财富,尽管,他们并不创造财富。(《华尔街》中戈登盖克是这群人的典型代表。)技术发展促使收入不断增长,但是,塔顶人群收入增长的加速度底层人士望尘莫及。从而,富人越来越富,社会的不平等逐渐扩大。但是,这不是造成紧急危机的直接原因。它只是削弱了我们有效应对危机的能力。

  金融理论曾经新颖模型和令人敬畏数学技能推导出理论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此时,这些模型失灵了,原因在于他们恪守“有效市场假说”。“失灵的市场”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至此,完美地引出了凯恩斯学说伟大之处。相对于金融理论家,我更佩服金融实践家,比如张五常。虽然,我对大师了解不多,没有完整地读过他的著作。

  危机爆发之后,奥巴马政府采取了救市政策——787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但这并不能说明凯恩斯学说是错误的,因为7870亿美元对于年产值接近15亿美元的美国简直是杯水车薪看看中国,大笔一挥,四万亿)。刺激不足使奥巴马的应对措施沦为“拙劣救助”。结论:充分的刺激政策应该狠、稳、准。

  衡量通货膨胀需要用到消费者物价指数核心通货膨胀通常把粮食能源消费从物价指数里排除,它不用于衡量生活成本,只用来衡量通货膨胀惯性。印发钞票导致通货膨胀的情况普遍发生在经济繁荣时期,因为经济过热会引发通货膨胀。没有繁荣,就没有通胀。稍高的通胀率是福不是祸,核心通胀率约为4%为宜。

  增加财政赤字并不会减损信心,即使刺激计划力度很大,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它会打击投资者购买美国债券的意愿。债券市场对于加速升值前景的信心甚至还会增加。如果政策转而推动实体经济,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还会增加。

  总之,经济复苏并不困难。但是,只有政府才能挽救失灵的市场,拯救水深火热中的消费者;只有凯恩斯主义才是正确的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才是救世主,包括克鲁格曼!

  《现在终结萧条!》读后感(三):且看克鲁格曼的经济政策建议

  这本书的作者大名鼎鼎的保罗•克鲁格曼。这位仁兄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从而在经济学界奠定了他作为新一代经济学大师的地位。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金融危机蔓延到其他国家,造成世界性的经济衰退。颇有象征意义的是,正逢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这位仁兄获得了200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是让这位经济学家扬名天下,他的经济理论也更为世人熟悉,他的言论也更为引人关注。这本《现在终结萧条!》是这位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的最近作品,英文版于2012年出版。中信出版社于同一年马上推出中文译本,可谓相当及时啊!这本书的书名《现在终结萧条!》口气相当大,不知道这位被视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救世主”,有什么高招可以终结这次影响深远的全球性经济衰退,的确吊人胃口,我们不妨参阅一下。

  从2007年首先在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后延到其他国家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到现在已经整整六个年头了,还没有结束迹象,虽有一些好转的苗头。现在探讨金融危机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相当多了。这些探讨金融危机的书籍中,大部分是解释这次大危机是怎么发生的,而能够指出在这场经济大衰退中,我们该怎么办的书籍相对是比较少的,应该说能够明确指出我们该怎么办,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是比较困难的,这不但需要深厚学术功底,而且要对政府的运作过程,政策的可行性有相当的了解。克鲁格曼不是一个纯粹研究经济学的学者,他对政府政策的参与早就有先例了,据说,1983年美国的总统经济报告就是由他主笔的。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认为当时的经济形势是比较糟糕的(大致是写作这本书的2012年2月左右),当然作者主要指的是美国的经济形势,而且他认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不对头,甚至把这些政策和希特勒时期的政策相比。但作者认为还是有能力终结经济萧条状态的。如何走出经济的萧条?作者开的药方和凯恩斯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类似:当今世界各国需要加大政府开支。如果私企不愿花钱,政府帮忙花钱。美国需要强有力的财政刺激计划和美联储及其国外合作伙伴额政策支持。怪不得,克鲁格曼被视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性人物

  对于美国的巨额债务,作者认为不用担心,但我是挺担心的。对于赤字问题,作者认为对美国来说不是问题,但在我看来,这对其他国家的伤害挺大的,而且赤字太多,入不敷出,迟早出问题,只是把出问题的时间往后推迟几年而已。作者还认为美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而且通货膨胀对美国还是有好处的。如果美联储推行指向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发展未必有利,这真让人有点担心和害怕

  《现在终结萧条!》读后感(四):对于一些宏观经济和货币学的体会

  从他出的书来看,我们的克鲁格曼是一位政治家坚定民主党人,多过于他是一位经济学家。为了表达他坚定的政治观点和对收入不平等的厌恶,他为大众写的书故意忽略了很多经济学中应该注意细节。比如在巴曙松写的序言中也提到,克鲁格曼先生对于结构性失业视而不见。当然,他对战胜萧条提出的方案也是很可笑简单。”加油美国,多发点货币,多发点债,多修点水坝...“

  近来阅读包括宏观经济学各派的一些基础大众读物,作为一个投资人,我想记录一下我对宏观经济及货币的一些看法和如何战胜萧条!

  首先,任何宏观经济问题都面临着两大息息相关的问题:经济运行目标及在政治上是否可以可行

  对于任何经济体,其总量和复杂程度制止了任何人对其运行的真实状况有100%的实时了解,这注定了宏观经济政策。更何况,对于什么是健康的宏观经济状况,人类也没有一个统一答案。这注定了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一个无头苍蝇

  同时不同人群,政治和经济利益不同,对于健康的宏观经济的定义也不一样。发财的富人和失业的穷人对于宏观经济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因此,代表不同人群的各个党派对于宏观经济的观点也会不停扭曲。经济政策在民主社会是妥协的产物,但可能已经失去了当初制定这一经济政策的目的

  其次,让我们试图讨论(站在第三者客观角度上),什么是健康的宏观经济体:

  1)关于经济增长:每年是否一定要存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多少才符合健康的标准?其实,只要经济体内人均财富达到一定标准,增长的要求很低。个人觉得,只要财富分配合理,在一定富裕的社会中,经济波动带来的财富减少并非不可接受。(政治上肯定不正确)

  2)关于财富分配:这个可能是政治上问题多余经济上问题,但基于社会的共同富裕,但又不能奖励懒人,累进税率和基本社会保障可能是必须的。

  3)关于社会制度:要实现人均财富达到标准,又进行有效地分配,健康透明和高效的社会制度可能是一个必须条件。只有所谓“制度成本”或者透明的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可能增长至较高的人均财富并实现真实的累进税率和基本社会保障。(政治社会问题,经济政策永远不可能改变社会制度)

  4)关于就业:所谓结构性失业消失,但是结构性失业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定义和估量的概念,只存在于学术中,不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失业者自己不会知道是否属于结构性。充分就业也一样,随着经济的进步,充分就业的标准也会变化

  5)关于政府的角色:政府是否应该出短期的经济刺激?这是宏观经济学家讨论最激烈话题。我赞成的是,政府作为一个非客观的第三方主动引导基金的繁荣也好萧条也好,都是错误的。由于信息不完全,民主决策等原因,政府主动经济政策极易产生资源错配。但是政府的政策又必须提供健康的法治环境,事前监督并事后惩罚,并稳定货币,防止挤兑和政府垮台。因此,就政府的单条政策或法律而言,通常主动引导和提供环境是混合并且难以区分的,这也造成了宏观经济的波动和困扰

  就个人观点,要保持长久繁荣,如下社会政策可能是必须的:

  1)社会和政府的高效透明,法治社会

  2)市场不存在管制,资源配置高效

  3)提供社会保障和免费的高质量基础教育

  4)对于失业人员进行强制就业培训

  5)对接发达的资本市场以鼓励创业和创新

  6)在做到以上长期政策的时候,除了防止挤兑和垮台,没有额外的短期经济刺激政策

  《现在终结萧条!》读后感(五):终结者2018

  作者克鲁格曼在《现在终结萧条!》细说当前经济形势,美国度过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岁月,但这条路美国才走了一半,剩下更加严峻的一半路要走好,走下去。美国的近期展望虽然不像欧洲那么黯淡,但正受困于史无前例的危机中,如果还是保持束手束脚的货币政策,那么绝对的灾难即将近在眼前了。如果可以,美国需要制造一种“国际升值国内贬值”的美元。

  这次金融危机确实暴露了美国的一些弊端,比如说监管不力,金融腐败,结构失衡。由于比较失策的金融放管,正常的监督机构管不着银行业。在行业内,对老百姓不负责,形成了“上面不好管,对下面也不负责”的私人利益团体。而且还存在富人影响政治,这1%的,既官又商的小团体,衍生出一批权贵主义。哪怕手上有一点权力,都会想到特殊关照,他们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也损害政党的利益。越来越多美国青年被迫放弃大学梦或就业培训机会,长期失业或者无业的年轻人有伤了,所以占领华尔街,要个说法。 因为他利益链上得不到或者得到太少。不过我们羡慕富人不需要为生计发愁,而富豪羡慕我们只需为生计发愁。谁比谁更难?

  从情势上研判,奥巴马政府新政的振兴计划,通过执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胀,追求复苏以求经济强劲成长,但是经济规模还在缩水,那么关于增长策略和紧缩策略之间的辩论对于解决美国的经济危机似乎显得很重要。主流的经济学家们好像永远活在过去,又没能力制造未来,总是找原因,不找解决的方法,又不承认错误。不能拿“长期”做喜欢的借口,而是要努力创造现在,因为预期的未来我们可能等不到。这好比“咸水”经济学家与“淡水”经济学家的不放权,你不知道上位能掌握的力量的有多大,甚至可以定义邪恶与正义,这也解释凯恩斯主义被压制的原因,同时政府的决策也受到某些影响,有点“我的饭菜虽是由我掌勺,但咸淡不是我来决定”的感觉,所以奥巴马刺激计划,有着钱不够的妥协,力度不深彻的遗憾。 社会架构的失败点,在于对经济真正有想法的人被拒之门外,而真正有天赋的人却没有机会工作。

  美联储希望人民削减债务,不去借贷和消费,他们害怕量化宽松将会制造新的消费泡沫,但是没有可靠的有效刺激经济手段,那么美联储的财政政策是没有进步意义的。单纯的想让劳动者只是卖力工作,而不是卖力要工资。所以克鲁格曼建议政府应该放松政策来刺激需求,多一些民生的建设为沉默的大多数,不是想如何更多地干预市场,这才是经济的出路。

  作者说用高通胀来应对持续性的高失业率,是可行的。因为工资是“刚性的”,能升不能降,如果商品价格走高,能使企业有能力给员工工资,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同时使得借贷和消费更有活力,加速美国家庭“去杠杆化”,使得美国经济更快回归消费与良性就业的模式,当然不过这是在一个原来的框架下,剥夺其他地方利益的给你,会牺牲一部人的利益,只要工资赶上通胀。但是对通胀的风险和成本,以及经济复苏的速度和脆弱性的考虑,以债还债的这种“信用卡套现”的模式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出现变数,那么就是信用卡一连串刷爆的可能。,可更棘手的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如果一旦通胀,难以遏制怎收场?不能只图一时舒坦,易有损健康。建设性经济,不能仅靠刺激,也不能没有刺激,需要慢慢的滋养。

  我相信美国经济将面临漫长的下滑和调整,我相信他们能熬过青黄不接期。因为美国的适应力调整力比许多人预计的还要好。不过是 depression is coming,so hear it roar ,还是终结者2018,我们还在等待,希望那不是戈多的徒劳。

  《现在终结萧条!》读后感(六):债务是不是一个好东西

  债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东西。

  读过一些经济学的人都会知道这样一句话,债是一个好东西。从一个方面看,债是一个好东西。可以将多人小额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可以有效的使用资金。进而可以使得资金一直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得到循环。

  但是基于此点的大力鼓励借债,却也出现了很多弊端。因为债务的存在,使得一个社会的经济的杠杆很大。一部分的经济的波动都可以通过债务杠杆得到几倍的放大。经济繁荣的时候,大家都会很高兴,收益得到数倍的扩张。但是经济萧条的时候,经济损失也会得到数倍的放大。一些小的经济衰退,在没有杠杆的情况下,也许通过加强管理就能度过难关。但是在杠杆的放大的情况下,却只能通过结束投资,破产的办法来解决。这是债务杠杆第一点不足。

  另外一种不足,我认为债务的存在会把一个社会的经济提高一种经济亢奋状态。如果将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能力比作一个CPU的话,我认为债务的存在可以把经济潜在的运行能力提高的70%,或80%的样子。我还没有看到一个经济指标衡量经济实际运行能力和经济潜在运行能力的比值的。目前衡量经济是不是过热用是CPI,PPI这样的价格指数,看看环比或者同比,来判断目前时点的经济状况比较于过去是过热是萧条。但是却没有一个指标,或理论说明,经济潜力全部运行的话,会有多少GDP。而实际经济运行达到潜在水平的多少范围就是合适的水平。用百分比来衡量50-60,还是70-80,还是30-40是合适水平。我觉得这样的指标用就业率和土地等资源来衡量比较合适。

  这个问题扯得有些远了。我想强调的是由于债务的存在可能会是的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一直存在该社会潜在水平较高的百分比上运行。将经济较为亢奋的状态当成了经济运行的常态,从而将经济的正常回调当场了一场经济萧条,或灾难。 也许我的现在的想法不对,经济运行从就业来看一种保持着90%或者更高的水平的运转。但是经济运行不仅仅只有就业这样一个维度。所以债务的存在推高经济在高位运转是不是一件好事情,作为一个问题还是搁在那里。

  补充克鲁格曼关于债务是2008年经济危机的根源的逻辑

  在经济向好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一直处在上涨的趋势当中。 基于这个最重要的资产价格的上涨,人们都会相信借出去的钱是可以收回,大家会遵守借贷信用。借贷容易进行。但是出于一个意外的因素的存在,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行。人们为了偿还债务,还是减少消费。整个社会都进入还账的渠道中,经济出现了通缩情况,货币实际价值得到了提升。结果造成了,债务是偿还了,债务总额下降,但是债务的真实价值没有下降,或更有甚至,出现了上升。从而出现了费雪所说的“螺旋式债务-通货紧缩”

  而明斯基指出了经济危机发展的一个模式,就是上面我提到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人们扩大债务杠杆。当这种债务杠杆到了一定程度,经济急转直下,就会出现一个“明斯基时刻”。这个时刻或者叫做“大笨狼怀尔时刻”:怀尔拼命往悬崖冲,直到到了半空中,才发现自己处在半空中,并开始往下落。

  《现在终结萧条!》读后感(七):就这么简单?—---《现在终结萧条》对世界和中国的深刻启示

  才云鹏

  从《现在终结萧条》的名头看,克鲁格曼属于经济学家里的实干派。书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简单而强有力的态度,且听听他的大声疾呼:“经济低迷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除非决策者改变路线!”而我们距离快速的经济复苏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政府首脑们具备立刻终结萧条的“清晰的头脑和政治意愿”!

  克鲁格曼的具体措施是:针对尚不完善的市场,政府必须采取行动,进行刺激性开支,美联储则必须推行指向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为经济提供第一推动力!《现在终结萧条》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关于在经济衰退乃至萧条时期紧缩主义对生产和就业率影响的论战。针对紧缩主义者的“信心神话”及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举措,克鲁格曼指出,扩张性的紧缩政策是不可能的,不足以强大到抵消紧缩政策对经济的直接抑制效应。需求减少,将导致企业不再扩大生产,而政府削减开支虽然减少了未来的债务,但也同时减少了未来的收入,收入减少更为巨大惊人!真正的问题是消费不足,政府却鼓吹紧缩开支。正确的方法是选择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消费、减少税收和印发钞票来降低损害。但恰恰相反,很多危机国家不顾大规模失业的存在,纷纷开始缩减开支、提高税率甚至提高银行利率!

  为什么在高失业和低通胀下还想提高利率?紧缩主义为什么受到众多“严肃人士”的青睐?克鲁格曼借凯恩斯的话解答了这一问题,“它能够将社会不公和明显的残忍解释为社会进步方案中无法避免的事件,并指出改变这些事件的努力在整体上弊大于利,这给了它权威感。它为个人资本家的自由行为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从而赢得了掌权者背后的主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紧缩主义者一直跟凯恩斯主义过不去,还有一个深层原因:如果政府能成功解决经济衰退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要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了,因为凯恩斯主义似乎总是与计划经济和激进的重新分配分不开。作为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我们应能明白,为什么克鲁格曼在美国既最受敬佩、也最受憎恨了。

  “在艰难时刻,把痛苦加诸他人是领导才能的体现。”《现在终结萧条》矛头直指政府的不作为,对其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及财富和收入分配有失公平进行了有力抨击。如果政府能够真正为普通劳动者和低收入者考虑,那么,“我们经历的经济萧条实际上是场无妄之灾,我们不必背负太多痛苦,我们能够结束这次萧条。”现在的情况是,即使德拉吉出任了欧洲央行行长,开始采取局部的促增长措施,但整体做法仍是紧缩主义,还是无法认清真正的问题,盲目对幻想中的敌人出拳。在美国,共和党竞选者也是持削减消费、紧缩货币的主张,新一轮大选中,看看驴象两党谁笑到最后吧。

  世界是平的,中国也逃离不了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制裁。中国目前市场经济中的泡沫,房地产业做为代表,只是经济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凸显之一。谁最终为泡沫买单?我们不希望是千百万的失业工人,他们没有能力接那么大一个盘,而整个中国经济将由此崩溃。次贷危机来自美国人消费需求的减少,如果美国将减少的大部分由其他国家承担,它的问题相应就小得多了。美国极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就是为了减少对内影响。由于次贷危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已不可能,而从内部来说,中国拉动经济最主要的动力是房地产,从当前形势看,泡沫破裂是迟早的,一旦发生,中国经济将内忧外患同时爆发,其可怕程度远高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当今中国社会高低业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制约了太多普通人的消费须求,住房、教育、医疗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压力,比美国次贷危机的植根土壤更加难以改良。

  怎么办?

  “我们前面的道路非常明确——必须优先回到增长的轨道上来。我们每滞后于正常生产力水平一天,就会为这场经济衰退增加天文数字的损失。现在,我们必须要采取行动了”:社会需求不足才是一切问题的总根源,政府增加开支刺激消费才是唯一的出路!

  就这么简单?是。

  《现在终结萧条!》读后感(八):宏观经济的变声

  宏观经济的变声

  偷爱警/文

  金融风暴带来的危机,正在由强台风减弱为热带风暴。对欧盟、美国、发展中国家,似乎可以喘口气,歇息一下。风暴中心的气流已经过境,随之而来的低气旋、浮尘、扬沙,依然气焰嚣张,是否会给经济带来更加严峻考验。满世界的报道,都在吹嘘事实的经济风暴的软着陆,即将揭晓。由此引发更多的各种举措、各种措施,不断推陈出新。风暴脚步,似乎徘徊、搁浅在人们的恐惧视野当中。真是如此么?克鲁格曼提出了解决风暴灾害的治理策略,给经济萧条,提供了解决方案。但作为“轻型新凯恩斯主义者”,克鲁格曼的论证和解释,多少存在一些个人主义的偏见。

  就凯恩斯主义的实效作用,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到,就业作为萧条时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要件。凯恩斯的经济导论分析,更加贴近于社会的基层认识。克鲁格曼也是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就业是缓解社会经济价值的关键,而且是特别重要的先决条件。从经济价值来考量就业,可以放置在宏观体系当中,加以点评,但作为经济平衡要素,进行论述。就业只能是经济运作程序中,一个关键点,不能作为主线程,进行拆解分析。凯恩斯主义的讲述,有他的立场和依据,但那是在大环境下,时代特定环境中,派生和塑造的一种单项独立的解决方案,不能就此奉为,化解所有经济萧条的有利论点,揣度经济结构,从客观来讲,就是一场非公论的伪造。凯恩斯主义存在缺乏对微观经济观察的侧目,需要更多微观经济论据,来支撑宏观凯恩斯主义的平稳。

  社会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发展,伴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各国家之间,对经济认识、经济认知度也不一样。突出特点在于,共通性的自我保障,为自己的口袋塞满钞票,才是金融业、银行业、融资业的共同目的。能够在经济波动中,抽取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红利。是资本价值的终极体现。金融危机下的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缺口大增,消费率不断下滑。都在加剧着美国经济指标的持续低迷。没有更多新鲜的产业附加值,没有盈余的产业岗位进行分配,没有充分的资金保障,来填补就业缺口的溃烂。自然而然,无从谈及就业率上升的问题。

  克鲁格曼指出,就业压力如此严重,诱因在于,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的分配上不均衡,存在着人才比例的差异化。社会资本分配的失调,福利保障的不完善,造成了美国经济困局的一再走低。想要走出这个困局,就要从就业入手,当然国家干预必须介入其中,如此一来,国家可以在政策上,管控经济趋势的有效比值,可以借用政策性分配,调整资金链、行业链、人物链中的各个节点。利用政府权限,提升和优化经济预期结构,达到调节经济良性结果的目的。看似合情合理,实际在经济社会,经济预期值是随着市场定位、市场自身的新陈代谢而消化的过程,市场保值率、消费力、需求力,都是要根据市场胃口的消化系统,来不断完善,如果强行的加入硬性因素,对市场化的正常运转,会造成如同西药一样的后果,虽然可以立马见效,长此以往,是治标不治本的毒药。提高个人消费力,刺激经济预期的回升,是杯水车薪。需求值得有限性、饱和性、长效性,都会再次制约经济预期增加值,政策性调整,会成为事后笑柄。

  经济泡沫的产生,客观上来看,是经济杠杆的重心失衡,造成杠杆剧烈抖动。引发泡沫效应,一旦泡沫破裂,就会重生出新的经济价值。如果去杠杆化,或是借用政策手段规整调节杠杆,是拖延症的延续,只会让痛苦来的更晚一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结所在。

  在文中,作者提到“发动机的难题”。不能因汽车电瓶坏了,怪罪于汽车引擎和发动机。以此来看,车还是能用的,只是出现了小问题而已。但如果说这部车太破旧,太老套、过时了,到了报废期,依然要开车上路。那等于和死亡赛跑,没有人会去拿性命,做赌注。凯恩斯主义的关键点,就在于此。它的观点只适用于特殊条件下的经济环境。克鲁格曼应时而动,提出更新版凯恩斯主义,其宏观立场,保持锋利态势。凯恩斯主义有它新价值所在,但在如今这个时代,人只是社会资源的一环,并不是资源配置下的主产品。并且随着人,自身差异化间距拉伸,突出的个人主义风格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发独立、独特。

  有人自诩,有人自怜,有人落魄。随着人性欲望的鲜明化,个人主义会随着经济浮动而漂移和改变。推动经济进程,制造更多优越的产业附加值。

  人自身,更加市场化,工具化,是耗之不竭的市场工具,高使用率,高淘汰率。更需要工具自身具备多元化配置,多元性功能,多素质要求。有效提高市场经济的认可度。当然基础产业、创新产业、新经济产业会带来更多先进市场前景,经济提升,会进入到更加人性化和常态化的运作当中,经济体进入新的循环阶段。

  《现在终结萧条!》读后感(九):新凯恩斯主义的宣言

  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克鲁格曼的新作《现在终结萧条!》完全可以被看成是新凯恩斯主义对此次经济危机的回应,和对大众的政策宣讲。而正是由于这一敏感话题和重量级作者,也足以让我们重启一次关于对经济危机的思考。

  《现在终结萧条!》的英文原名为End this depression now,以depression(萧条)而非crisis(危机)来指代此次危机,除了为了让人容易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所带来的危害以外,作者也希望以此定论此次危机的性质。

  关于经济危机是什么,以及如何拯救经济危机一直以来是各种经济学说争议的热点。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塞斯关于经济周期的分析认为,在自由市场里根本不存在经济危机,市场本身不会带来经济普遍的繁荣和萧条,某一个行业或某些行业的繁荣和衰退是时常发生的,而之所以出现经济危机完全是因为政府对货币的垄断。因此,对应经济危机的发生,政府所需要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而克鲁格曼显然对这样的应对嗤之以鼻,在他看来,所谓市场调节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萧条经济时代,当所有人都突然发现债务水平太高,债务被迫减少支出,但债权人也不愿意增加消费,结果就像一面镜子的内外,消费越来越少,带来的工作机遇也越来越少,于是收入也越来越少。而当所有人都在减少消费时,总得有人逆向消费,以刺激经济,而这个“人”只可能是政府。

  克鲁斯曼的以上论调还未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然而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受到经济学人的重新审视,无论是关于滥发货币导致的通胀,还是理性人微观经济行为对宏观政策的消解,都表明凯恩斯的宏观理论的缺陷。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更是用一座通往无人岛的桥来嘲讽凯恩斯关于扩大就业的政策:虽然貌似桥梁工程可以创造就业,但是这座桥梁毫无用处,更为重要的是,桥梁工程实际是拿纳税人的钱在创造就业,这些钱完全可以拿去进行自我消费和增值,客观上挤占了私人企业的发展空间。

  在应对凯恩斯主义所带来政府投资过高、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等尖锐问题,克鲁斯曼有力地回应,比起美国这个庞然大物的经济体,政府赤字也只是九牛一毛,美国每年对债券支持的利息是“每年1250美元,这听起来像个大数目,但是放在一个15亿美元的经济体例,它不到国家收入的1%”,而虽然“我们一直因令人沮丧的通胀危险的警告而国足不求,……真实的情况是,我们的通胀率太低了”。在其中关于“核心通货膨胀”的论述也恰好体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分析。

  所谓粘性,是指与弹性相对。新凯恩斯主义在继承凯恩斯宏观理论的同时,向微观经济领域扩张,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自由主义所说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尤其是垄断行业中,工资和价格不容易发生弹性变动。克鲁斯曼指出,“在供求关系调整下,一些价格持续波动……然而,很多价格是不会如此波动的,它们是由几乎垄断行业的企业制定的价格,或是达成协议的长期合同,所以他们只会在几个月或者几年间有所调整。”假设一个企业要为明年的商品设定价格,它预测整体的物价水平会升高10%,为了应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效果,它可能会把价格提高10%——即使当前的供求关系已经基本平衡。也就是说,通货膨胀通常是自我延续的。因此,通货膨胀的加剧可能只是短期现象,也可能是嵌入经济的难以撤销的通胀率上升的长期现象。

  对比谈虎色变的通胀,克鲁斯曼认为,真正可怕的是不受约束的银行家,认为正是里根在1980年和1982年通过的《货币控制法案》、《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放宽了对银行的限制,才导致了今天的结局。因此,无论是基于对工资和价格的粘性分析,还是对货币政策的质疑,克鲁斯曼认为,必须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正如另一名新凯恩斯主义学者拉亚德所说,“如果失业超过长期‘自然失业率’并存在滞后现象,那么暂时收入政策就是有助于失业更快地回到自然失业率的一种极好方法”。只不过如何掌握暂时的量度以及如何衡量“自然失业率”本身还是一个难题。

  《现在终结萧条!》读后感(十):有失水准,非常失望

  克鲁格曼是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在经济界名头不小,所以尽管这本书价格虚高到将近50元,还是买下来想要增长点知识。在看这本书之前,看完的是货币战争系列的3-5,有很多思路打动了我。且抛开其中关于凯恩斯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等与之不同观点的学派之间的争论和我个人的倾向性不谈,作者的逻辑和说服力真是令我大失所望。或许这不是一本面向经济学专业人员的书,只是试图向普通大众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即使如此,其逻辑和论证之苍白也实在有负诺奖获得者的水平。

  比如说,关键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都对危机产生的源头是过度信贷形成了共识,那么用负债来解决负债问题可行吗?显然这对于是否增加支出是个很重要的质疑,而作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令我很欣慰,但是接下来的解释就让人有些不能接受了,第8章,作者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然后他的观点是,“想办法减少债务的实际价值”“使实际利率变成负值,削减未偿债务本身的价值”,接下来,作者承认“是的,这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债务人过去过剩贷款的奖励,但是经济不是道德剧”。多么轻巧的一句话,对所有可能对债权人造成的伤害,对未来预期及人们行为的引导和后续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结果,只要一句不是道德剧剧可以回避一切问题的讨论。而这种令人讨厌的腔调多次出现在书中,再比如“每次当你听到某个专家大谈我们面临的长期问题,无法通过短期措施解决时,你要知道,他是自以为是,实际上是既残忍又愚蠢。这次经济萧条能够并且应该很快结束”。对于凯恩斯主义政策的不同意见,人们一方面担心是否会挤占私人投资、能否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的担心是政策迟滞和可能对长期带来的副作用。但是,你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总结起来,作者的观点就是,要扩大开支,要通货膨胀。为什么?因为通货膨胀比通货紧缩好。对于如何论证的逻辑,作者的意思是“因为其他的都不对”,对于可能产生的问题,作者的逻辑是“之前没有发生,扩大支出之后也不会发生”,总结起来的,全篇都是一个意思“一切坏的都不会发生,听我的,刺激刺激再刺激!什么?刺激了不管用?那是因为刺激的不够!为什么?因为我是对的,其他的都是不对的”。深深折服于作者的逻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