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夜间列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夜间列车》读后感10篇

2018-09-05 03:3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夜间列车》读后感10篇

  《夜间列车》是一本由[英] 马丁·埃米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189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夜间列车》读后感(一):以为懂了,却写不出道理

  这是一个看似复杂、层层剥茧的悬疑故事,但真相却是形而上的虚无。

  以为懂得了真相,却用笔写不出来。

  天堂症候群?

  以为看懂了点评,但实质仍很迷惑

  也许只有整天混迹江湖的人,才会艰难地求生。

  太完美的人,终究遭遇我们所认为的不幸

  而这其实也只是小说而已!

  《夜间列车》读后感(二):天堂症候群

  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一口气读下去,是因为和珍妮弗的老爸一样,我太想弄清楚像珍妮弗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爱情顺遂、家境优越、正值芳华女人为什么选择了自杀,而且是朝头部开了三枪……

  看到最后,我也不是百分百地清楚我要找的答案,心里只是一味想着“天堂症候群”这几个字?

  难道生活美满也会让人得病?难道苦难挫折真的是获取存在感的必需?就像读完了《局外人》,无故的自杀和他杀让你在震惊的同时,又将存在这个大悲剧的触须深入到你的内心,迫使你面对它,思考它。

  不被认知快乐易得却又经不起考验和推敲;被认知的快乐持久、丰却又太难得。埃米斯想把种种对生与死的思考都写进去,零零碎碎的点遍布全书,只是可能自己也被这种繁复和魔障困住了,都没有深入下去,没能给读者一个清晰的答案,和一条可行的路。

  下一步,我们该做些什么?

  《夜间列车》读后感(三):人除了活着,除了死去,还有更重要东西

  先前读到《时间之箭》的时候,去查了一下这个小马丁的资料

  他还有个挺有名的老埃米斯的爹。

  看过一场用倒叙手法拍成的电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惊恐

  读《时间之箭》时,多少受些影响。但除了惊恐,却又多来一层意味悲凉

  你会觉得,世间一切,甚至生死,都与你无关。

  你是个多余的活着。

  生死,便成了《夜车》的主题

  她什么都有,有当局长的爹,有钱,长得好看,有一个斯文的爱她的男朋友,她有什么想不开的?

  但开场,她死了,这么一个白富美,干吗要死呢?

  况且,她脑袋上中了三枪。

  三枪!

  有自杀的人能忍着可自己脑袋连开三枪?

  真相是什么?

  小埃当然要给人一个真相。

  但真相不重要。

  如果重要,这就不是小埃,而是东野圭吾了。

  但真相,却让人倍绝难过

  人活着,人死去,二者之间,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夜间列车》读后感(四):28年的无望

  看了很多对于自杀原因分析,这里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猜测

  珍妮弗是一个完美的人,小说中无处不在刻画这个概念,无论是无数直接的描述,还是用死者周围的人的恶俗、麻木来反衬都在突出这个特点

  父亲慈爱,能有多慈爱?男友的完美,能有多完美?与珍妮弗相比,这个世界黯尘无光。

  不仅如此,她自己会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她会克制自己,达到“完美”的情绪;她会察觉自己在天文学工作中的挫钝。

  这就意味着她同时不可能忽视这个世界的缺陷,不可能不在意周围人的平庸

  如同印在封面上的话“我是个好人”,“可我遇到的都是坏人”。。。这恐怕是珍妮弗28年生命中从未说出的心声,也是她最后以平常心抛弃世界的理由

  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小说里的条子给不出这样的动机分析。我只能说,不管是条子的教科书上,还是经验里,甚至是三观内,都从未出现过珍妮弗这样的“完人”。因为她的存在在常人概念之外,自然无法用常人“自杀“的思路理解。不是她结束了自己生命,而是她不再继续容忍这个世界。

  也许你又会说,她为什么死的这么淡定神不知鬼不觉没有征兆。我只能理解是,28年的绝望早已经让她学会了掩饰,学会了与平庸共处。28年的光阴已经让她波澜不惊,笑对百态。

  《夜间列车》读后感(五):理智至死

  我们一直为自杀者寻找死去的动机,但其实活着的理由比之更脆弱

  《夜间列车》要和我们深究的并不是一个人究竟为什么会走向自我的毁灭,而是一个人究竟因为什么而选择和虚空痛苦真实世界搏斗。

  从休谟否认了实体存在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物质世界连同心灵世界一起坍塌了。不再有前世和彼岸世界的依托和希望。我们的存在成为一种浮于表面的虚空和幻觉,只能与自己的意识和感觉发生联系。所以,生存在世间的痛苦成为了我们唯一可以聊以自慰证明——苦难和不幸变成了虚空中最后的依托。

  珍妮弗的死亡也许是因为“天堂症候群”,因为在现世的世界已经达到了其理想意义完满,因为完满,反而没有了生活的存在感,没有了可以挣扎超越目标。珍妮弗的存在在人类的意义上来看是完美的,但是却又是无法超越人类意义的虚空,她的存在悬浮在人类的界限之内没有任何与外界发生碰撞的可能。完满的生活在珍妮弗的世界成为了一种无法超越的痛苦,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无聊”的东西占据了她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是那样的庞大温柔,我们没有办法和它发生冲突抗争和搏斗。面对我们的抗争它无限制地加以包容,从而剥夺我们心灵的痛觉……

  在小说中,象征意义的“痛觉”就这样在珍妮弗的生命中消失了,死亡对于她来说只是从一扇门跨入另一扇门那么容易。她以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几乎可以被看做是对于自我痛觉寻找的最后一丝尝试

  《夜间列车》读后感(六):一场形而上的死亡

  文/鹿鸣之什

  女警官迈克·胡里罕受命调查警察局女儿珍妮弗·罗克威尔之死,渐渐陷入谜团。珍妮弗事业有成、爱情幸福身材苗条容貌姣好,似乎没什么理由厌世自绝。但是,迈克没发现任何他杀的可能性,只好转而寻找珍妮弗自杀的动机。表面上,似乎一切都有迹可循:珍妮弗在死亡之前服用过精神药物,珍妮弗在工作中搞砸了实验数据。可是,经过调查,迈克发现,这些都不能成为珍妮弗自杀的缘由……

  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夜间列车》是一部迷雾重重的犯罪小说。但是,如果你真这么以为,肯定失望而归。英国小说家马丁·埃米斯总喜欢写一些表面上充斥着血腥悬疑内容,内里夹带“形而上学私货”的古怪小说。具体到《夜间列车》,迈克调查的最后,恍悟让珍妮弗走入死亡的,是虚无——看到这里,恐怕不少犯罪小说迷要撕书了。

  “夜间列车”,是一个微妙的象征。夜间列车经常在迈克的公寓楼下驶过;《夜间列车》也是一首歌曲名字,迈克在心情低落时听它。小说第二部分开头

  有一段话:“自杀是一列夜车,载着你向黑暗加速而去……我必须让这列夜车慢下来。我必须让这种鸟事停止”。自杀如夜间列车,是威胁,也是安慰。夜车在迈克的公寓楼下驶过,暗示着自杀的念头也有时刻侵袭她的可能。因此,珍妮弗之死的调查,会让迈克感到有什么东西闯入了她的身体。“这个闯进我体内的人就是珍妮弗·罗克威尔,她正试图向我揭露我不想看见的东西。”

  从各方面看,迈克都是一名失败者:幼年被父亲性侵犯、酗酒成瘾、有几段失败恋情、长期工作而积攒下的暴躁抑郁,但她活了下来。调查珍妮弗的死因,也是迈克解开自己生存秘密过程

  安排让珍妮弗当一个天文学家,埃米斯是有理由的。小说借珍妮弗的上司天文学家邓辛格之口说:“在大型望远镜出现之前,宇宙就只有你的生存空间那么大。而现在,我们总算明白了我们的处境是多么脆弱和孤立无助。”

  是的,当人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是上帝创造时,他们对自己的生存怀抱必然信心。可当他们发现自己只是随机的造物,而非神的选择时,便陷入悲观彷徨。迈克在最后悟到,珍妮弗死亡的原因或许是“天堂症候群”:珍妮弗拥有完美的爱情、事业、身体,但这一切放在宇宙的尺度中,又是多么渺小。所谓完美,终究逃不开人之为人沉重肉身。人类终其一生,也无法接近天堂。迈克说:“珍妮弗长得很美,但有多美?无论如何,都只是一张人脸。有愚笨的耳朵乱七八糟毛发可笑鼻孔,湿漉漉的眼睛嘴巴,还长有白色骨头。”当人发现自身的限制,也就发现了自己的孤独。当人类感到,无论多么趋近于完美,最终都逃不开命定的局限时,也就感到生命的无望,于是他们便采用最极端的方式消除这无望的念头。但是,谁能懂这最深刻的绝望呢?所以为了给父亲一个安慰,珍妮弗才精心计划了一系列“自杀警告”,让父亲以为她确实如假装的那样,情绪抑郁、感情不谐、事业不顺。

  而迈克,以及许多的失败者,或许是因为一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这让他们的求生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于是他们才挣扎着继续活下去。

  因此,想读一部通俗小说的读者必然会在结尾落入失望,在一一推翻所有可能性后,小说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简单结论。我想这是埃米斯后现代的技巧玩笑,他在语言和叙事上采用一种直接、冷硬的风格,将它塑造得太像一部简易的犯罪小说了,以至于骗过了最老到的读者。毫无疑问,迈克是那种粗鲁的、本能的、头脑简单的家伙,谁也不会想到,她居然是一位哲学家。懂得了埃米斯的玩笑后再阅读这本小说,就会发现它处处显出思考者的沉静。这就是严肃小说的魅力,它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告诉读者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人性中最幽微隐秘地方

  性、死亡、天文学这三个元素在埃米斯的小说中反复出现。《隐情》的主角理查,同样是一位天文学家。在《夜间列车》中,邓辛格向读者普及了“暗物质”、“视相”、“800亿年的心跳”等天文概念。《钱》里面塞尔夫的自杀,《伦敦场地》中女主角精心策划的他杀性自杀,也包括《夜间列车》中珍妮弗的自杀,都离不开性的因素。性是人繁衍的方式,也能带来某种最接近天堂的感觉,但埃米斯小说里的性早已与爱分离,带着绝望的色彩,更彰显了人的孤独。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广阔的视界,心灵却难以承受更多的负累,这是讽刺人的自大还是哀叹人的脆弱?

  埃米斯的小说多涉及死亡,这让我想到英国另一个同样著名的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和埃米斯简洁、冷硬、粗粝的语言风格迥异,麦克尤恩的语言绵长、细致、繁复。他的许多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在极端环境下面临的道德选择,而这个极端环境总是离不开死亡。通过研究这些人物心理,麦克尤恩探讨“人究竟应该如何对自己负责”这一严肃命题。《追日》中,麦克尤恩安排中年不得志的科学家别尔德通过一次意外,让研究出巨大科技成果年轻竞争者死去,而自己则坐享其成。他的小说充满道德暧昧的迷障,我想这也是人性最真实的体现。麦克尤恩用文字的解剖刀,冷静地向读者揭示出他们的自大与局限。当他们以为自己得偿所愿时,麦克尤恩却如上帝般在高空中暗笑。

  严肃小说家书写死亡,旨在关注人应当如何通过死亡认识自己的存在。虽然埃米斯的文字直白简练,但这依然无法扫除文本的暧昧带来的迷雾。珍妮弗的自杀是形而上的死亡,小说也如夜间列车,只留给读者一声呼啸的背影,继而便驶入黑暗。

  ——2012年12月19日《都市时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