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解析的读后感10篇
《缠论解析》是一本由江南小隐著作,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缠论解析》读后感(一):利用股价和MACD背离买股(不知道理解对不,欢迎交流)
股价有高位(高点)下跌一段后,股价在一段窄幅区间波动,MACD由低点开始向上趋势,(如果能拉回到0轴附近,又再次向下,对比两段走势MACD的面积,后者小余前者,标准背离)然而股价跌破窄幅区间,创出新低,但MACD并没有低于上波下跌时候的低点,产生背离,得到一次买点。
《缠论解析》读后感(二):缠论入门知识
K线的包含处理。
底分型、顶分型。
底顶分型之间为笔。
走势中枢,两个同类型的走势中枢成一个趋势。
三类买卖点:背驰点、回调点、不回中枢的回抽点。
区间套:逐级找背驰点。
《缠论解析》读后感(三):还可以吧,有强行贯通的感觉
建议大家去知乎搜索,“缠中说禅资料库”,有更多大量的缠中说禅资料可以下载!!
建议大家去知乎搜索,“缠中说禅资料库”,有更多大量的缠中说禅资料可以下载!!
建议大家去知乎搜索,“缠中说禅资料库”,有更多大量的缠中说禅资料可以下载!!
建议大家去知乎搜索,“缠中说禅资料库”,有更多大量的缠中说禅资料可以下载!!
建议大家去知乎搜索,“缠中说禅资料库”,有更多大量的缠中说禅资料可以下载!!
缠友注意:作者对缠论中线段划分时,应该出现了一个错误。原博客是这么说的“特征序列的顶分型中,第一和第二元素间存在特征序列的缺口,如果从该分型最高点开始的向下一笔开始的序列的特征序列出现底分型,那么该线段在该顶分型的高点处结束,该高点是该线段的终点;特征序列的底分型中,第一和第二元素间存在特征序列的缺口,如果从该分型最低点开始的向上一笔开始的序列的特征序列出现顶分型,那么该线段在该底分型的低点处结束,该低点是该线段的终点”。
以顶分型为例,作者的理解是从该顶分型向下一笔算起,出现底分型,根据原文,应该是向下一笔开始的序列 ——的特征序列,就是X的集合。所以,读者注意区分。
《缠论解析》读后感(五):入门还行,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类总结的书,只是拿出些中枢,线段之类,又走到原来技术分析的老路去了。所以,读这类书,就容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为何要有中枢,有线段。
而且,原文中,缠师的现场解盘,也是很重要的思路借鉴。我在学习中一个深切体会,就是缠师对理论的应用,是在课文中没点那么清楚的。起码我自己是看不缠师原来理论要这么用的。
o,缠师技术部分,一是108课,二是回复,三是解盘。这不是一本书能概括的。
股票只是一个小的方面,其他论语详解,马克思那些,也是对交易有帮助的。
《缠论解析》读后感(六):许多人都陷入了一个怪圈
看到许多人都陷入了一个怪圈,即不断求证市场某些理论,以某种技术分析分析市场形态,期望预测未来。但个人认为是错误的,这种研究会使个人知识体系陷入停滞。
读完这本书,我看到的不是什么技术分析手段,我也不会去深究本书中提到的策略方法。因为这些方法都属于其他现有的经典理论,包括缠论作者本人和本书的作者都提到,缠论是建立在波浪理论、道氏理论、均线理论等市场成熟理论的基础上的,也就可以理解这是一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策略体系。
我在网上搜了很多关于对缠论的观点,有的人盈利,有的人亏损。但实际为什么?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大家居然没有提及。
在我看来,任何一套技术分析理论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我们在寻求金融市场制胜策略的时候,往往却忽略了这一常识。寄希望于别人的策略方法,来实现盈利,实在是痴人说梦。
缠论作者为金融市场做出的最大贡献,并非这套所谓的“缠论”技术分析策略,而是他教给所有人,一定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易策略。缠论的日志是定期出现,包括后来禅师修正了一些策略的过程,这其实属于一个完善自我知识体系或交易策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