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苏菲的哲学课》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苏菲的哲学课》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0 03: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苏菲的哲学课》经典读后感10篇

  《苏菲的哲学课》是一本由[法] 多米尼克·贾尼科著作,未读·思想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1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苏菲的哲学课》读后感(一):黄广凌译多米尼克·贾尼科《苏菲的哲学课》

  在写书评之前,我必须声明

  “我无法展现此书最好的,最棒的一面

  原因不在乎两点。

  其一是这本书非常符合它自身的定位:这是一本哲学家青少年编写的哲学启蒙书。原话这样讲,实际上可以这样理解:它是一本能为初次接触哲学的群体提供有益借鉴手册

  其二,它能够把心头的疑惑具体化,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供读者自身探索也就是说,如果读了其中的相关章节感觉自己已经没有疑惑了,那就可以不必再读了,如果还有困惑,可以凭借相关信息继续探索。

  有鉴于此,在阅读了许久后,我决定随机的挑选部分内容来展现该书的魅力

  其实封面上的一行小字就很有韵味,只不过可能由于鸡汤读的比较多的缘故,会比较厌烦。以下三行来自封面:

  哲学不应止步于思考

  体验生活中的苦与乐

  才是哲学真正的内涵

  我可以这样说,这行小字在初次阅读的时候容易被忽略,当合上书的时候,会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哲学“高大上”?

  为什么人们试图用“哲学家”一词来为人本身贴标签

  生活本身就是多样且随机的,为什么要抗拒痛苦,畅享欢乐

  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会有一种哲学离生活很远的感觉?”

  这需要靠读者自身去发掘。

  全书的以“课程”的形式作为划分,“每一章,都是一堂迷你课,只需要十五分钟的阅读时间。”作者前言这样讲,他还说“写作风格是谈话式的,一个月有三十天,就安排了三十节课。”别误会,这里的“课”也许只需要三分钟就能读完一节——它可以在你的碎片时间阅读。其实这也是无法描述该书魅力的原因——一堂课什么时候最具有吸引力?对大师来讲,当然是“每时每刻

  “年轻人仅仅需要了解生活万千面相当中的一面吗?如果这样,当他们有朝一日体会现实生活的残酷时,会不会面临陷入消沉危险?面对安静环境批判精神,以及适度沉默,他们应当感到陌生吗?为什么要让他们丧失好奇心责任感?”这节选自“哲学入门:既无仪式,也无暗号”

  在学校老师说要读大学,因为这是最快的出人头地方式

  入了社会,一位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工资学费并不相匹配。而且还面临一个严重矛盾“我所想象的生活几乎看不到希望”,这个词可以用“现实”来概括

  即使是混迹社会许久的油条们,估计有时也会感慨“我怎么就变成了我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请不要想幸存者故事,因为只有“幸存者的发声才最具有说服力”那些竞争失败的人用通通用一个“失败者”的标签概括。而这些问题正是从“成与败”的标准中脱开,进而去反思人本身的,内在的思想——这种无声的关怀既给人以温柔避风港,又在勉励他们为自身的困惑寻求答案。而“幸存者”们会告诉你,“只管去做”。他们中的一部分会以“人生导师

  我尤为讨厌这些“导师”,他们用教条堵塞了人的疑惑,并宣扬以“正确”的思想。

  作者这样写到:

  “确实、打坐冥想智者圣人,很值得我们聆听和关注;但同时,要提出一些失礼的问题,我们也不该由于,应直接问: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证明它如果人生导师弄错了,或者干脆就是骗我,怎么办?”

  实际上,在中国文化圈内,我们一向认为老人经验更具有指导性意见,换句话说,为了更“正确”,这种正确在社会资源分配体现的尤为明显,以前是“三大件”,现在是“汽车房子和钱”。文凭重要性我想没人质疑——前提是他必须经历没有文凭所带来的苦日子。所以那些成功学,鸡汤之类的心灵感悟一般会在这三个方面下手,并包装以“幸福”的名义

  所以,正如原文所质疑的那样“如果人生导师弄错了,或者干脆就是骗我,怎么办?”

  终究还需要自己去解决,生活还得继续。

  《苏菲的哲学课》读后感(二):在人生的路上,请带上一点哲学知识上路

  这本小巧而轻便的《苏菲哲学课》是一位哲学家父亲送给即将进入高三学习哲学课程的女儿的一份礼物。贾尼科是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她女儿苏菲中学开始接触哲学,他觉得市面上的哲学书都太深奥、太枯燥了,于是决定亲自为女儿写哲学读本。一天一堂课,总共30堂,每堂15分钟,用30天掌握哲学常识。 这本书不如我们平时看的书那么厚重,小巧轻便,很适合孩子们阅读,每篇文章长短适中,读起来毫无压力之感。这本书选择在暑假开学之际推出,更是考虑孩子们的需要――中国的中学生也有必要紧张的学习之余对哲学有所了解,这是一本很适合在初高中推荐的一本哲学启蒙读物。 这本书干净利落,没有太多前言后序,就是30篇文章,一篇文章就是一小堂课,只需15分钟,就可以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坚持一个月就对哲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全书用浅显易懂语言亲切友好沟通方式娓娓道来,毫无枯燥之感,一点一点向你讲述哲学的意义发展和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区别,告诉我们哲学对于我们人生的指引、学习的帮助。 哲学于我们,看似一门很虚的学科,它讨论的都是一些广而大的命题,似乎太过空洞,但关于哲学的每一个见解,都关乎我们本身,它不是任何一门实体学科,却与任何一门实体学科脱不了关系,它是学习所有学科的方法论,指导你学习的方向深度。 现在就走进本书,看这位哲学家父亲如何将我们这些对哲学茫然不知的初学者一步步带入到哲学的殿堂,慢慢了解这门严肃而又高深学问。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因为我们这些年轻人不仅仅只需要了解目前生活中看到的单一一面,以后他们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当有朝一日他们真正面对时,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哲学教会我们以平静的心态、批判的精神以及适度的沉默来清醒思考面临的状况,从广义与狭义各个层面了解真实处境,来指引自己的思想,使之渐渐独立。哲学不能帮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可以让我们面对各种情况不致迷失自己。它的批判精神与《论语》的“每日三省吾身”不谋而合。 接着我们要知道如何学习哲学?打坐冥想的智者、圣人,很值得我们聆听和关注,但同时要提出一些有些失礼的问题,我们也不该犹豫。如果人生导师弄错了,或者干脆就是骗我们,我们要有提出质疑的勇气。学习哲学首要具备地就是批判精神。不盲从不迷信,也不能为批判而批判,一定要采用吸收式批判,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中不失理性才能推进哲学的有效学习。因为哲学是伴随着严谨、毫无功利科学诞生的,它挣脱了神话束缚,探究摆脱暴政的政治制度。 我们学习哲学,不能个个都手捧着厚厚的书籍变成图书馆里的书虫,也不能只要想到某个主意或是发生争论时,就求助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我们要放弃琐碎的哲学术语,谦虚思索,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放回书架,从我们身边开始,零敲碎打地把哲学学起来。 第三步就正式开始学习哲学了。要学习哲学,先了解哲学史。到底谁是哲学的奠基者?多年以来,我们一直以为是柏拉图。而如今我们已经越来越多地了解那些早期思想家,即使是苏格拉底他也不是希腊的第一位智者。 在公元前六世纪诞生了两位著名的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他们比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更年长,赫拉克利特素以目空一切据称,有关他思想的残言片语,散布各处难以理解。巴门尼德被柏拉图看着是“精神之父”,作者贾尼科认为“也许可以这样说:是他创造了哲学”,因为巴门尼德提出来一个貌似很抽象,却又明显不过的命题“存在的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巴门尼德的诗歌给人的感觉非常厚重,由于我们现在只能找到一些遗留的残篇,它就显得更加神秘了,就像在时间流逝历史沧桑中损毁的圣殿残垣,让我们看不清它的全貌。或许是基于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已遗落苍海,留下的残篇寥寥无几,才让后世的我们忽略了这两位思想家的价值吧。 苏格拉底是我们熟知的一位先知,他率先用他的思想与民众打成一片,并开创了揭露对方自相矛盾对话方式――诡辩论。他也曾拜访过巴门尼德,并收授学生传播他的思想。柏拉图就是他最钟爱的学生,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苏格拉底一生言行,传播老师与自己的思想。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每一篇著作都享誉世界,他的巨大影响力一直延伸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最后阶段,甚至今天。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哲学家最优秀品质高贵灵魂犀利目光,对对手辛辣有力嘲讽。 同样,柏拉图也像他的老师一样收了一个得意门生,并名声斐然。他的得意门生就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同样拥有传奇的一生。他曾是亚历山大大帝在登基之前的家庭教师,在随后的许多个世纪里他都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精通逻辑物理生物、政治思想,重建了伦理学和早期的哲学。他对一切学科都不陌生,这样的人物能名垂后世是理所当然。 然而哲学的传承也仅辉煌了这三代而已,接着就出现了断层。战争爆发、图书被焚、蛮族入侵,这些人类最璀璨的思想被遗失、被埋藏。虽然中世纪的神父们曾根据自己的需求,试图理清哲学的线索,出现了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新柏拉图主义,但这段时间哲学的发展过于复杂,初学者不容易理解,所以现在我们对哲学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就好像一下子跳到了现代。 近现代的重要哲学家的有笛卡儿、康德、黑格尔、尼采。 为什么说迪卡尔是典型的现代哲学家?因为笛卡尔的思想与以往的思想家完全不同,他希望把一切推倒重来,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具有革命色彩了。他精通数学不满足于那些似是而非东西,他希望清晰准确地认识真理是什么,因此他在数学模型中吸取灵感,推导一种方法将他的理性引入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当中。 康德也同样精通数学,但他直到晚年才成为一名出色的哲学家。他的批判性研究具有高度的逻辑性,一丝不苟无比精确。康德将同样的研究方法与生活实践结合,曾彻底变革了哲学研究的方式。 黑格尔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知识板块,迫使其人们以新的方式提出疑问。黑格尔是一个天生的哲学家,他年轻时就被起了个的“老头子”的外号。他的思想涵盖了抽象的逻辑条件,也包括具体的事物形态,直至心理道德和政治的总体。虽然他的矛盾论曾经不停地受到过质疑,但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启发性。 尼采是一位叛逆的思想家,在现实生活中他陷入了间歇性的半疯半抑郁状态,但他著作中的精神状态却清晰又坚定,他不打算创立或服务于某种学说学派,而是明确宣称,他是为了自由精神而写作。尼采有着个性如此强烈语气和风格,以至于人们想要了解他的思想,只能读它的原作。 尼采对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和柏拉图的理想主义思想进行猛烈的抨击。他提出如果说悲剧是一种独特完美艺术,承载了生命的所有悲伤和欢乐,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这种质疑;他反对那些道德的讲师和蔑视人体的人,他批评了他们的禁欲主义道德观,也反对他们的超验原则。尼采的思想有着彼此互补的两面:批判与构建。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尼采似乎又跟传统握手言和了,他认为只有伟大的艺术才能提升生命,并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看法。 了解了哲学史的大体状况后,就是要搞清楚哲学于我们人生的意义,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与现实生活中宗教和政治的相互影响制约,这些都要结合我们自身的感受和现实的世界的影响,让我们促成哲学的成长,也让哲学促进我们的成长。 鲜活的哲学总是会染上个人的色彩,在努力完成学业之外,生命的旅途中还有生活的艰辛欢愉在等着你去体验去经历,带上一点哲学知识上路,会让哲学在我们的思想里开出自己的花朵,芬芬我们的同时也芬芬这个世界。

  《苏菲的哲学课》读后感(三):同学,是时候培养一颗哲学脑了!

  《苏菲的哲学课》是作为哲学家的父亲专为上高中的女儿所写的一本哲学入门书,全书包含相对独立的30篇文章,每一篇篇幅短小精悍,却富含哲理引人深思;可读性强,对于没有大段完整时间的人,利用碎片时间也可轻松完成阅读;整体地看,这30篇内容搭建起了一个基本的哲学框架的示意,对于想了解哲学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很容易上手的入口;对于非哲学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可读性和丰富性,更在于这是一本以父爱抒写哲思的书,作者多米尼克·贾尼科在饱含深情文字中向自己的爱女及读者普及哲学常识、灌输哲学角度思维方式,传达哲学之日常生活之内涵。最为重要且珍贵的是,贾尼科在这本书中,给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提供了一条通向智慧生活道路的线索。

  哲学的意义

  哲学本身是一门严肃且需要严肃以待的学问,那了解哲学对于一个非哲学背景的人是否有意义?贾尼科在第1篇(《哲学入门:既无仪式,也无暗号!》)中便以一连串的设问给出了答案:“年轻人仅仅需要了解生活万千面当中的一面吗?如果这样,当他们有朝一日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残酷时,会不会面临陷入消沉的危险?面对安静的环境、批判的精神,以及适度的沉默,他们应当感到陌生吗?为什么要让他们丧失好奇心和责任感?”

  就像数学、物理等学科对于大多数人的意义一样,多数情况下哲学的意义并不是让人追问“我是谁、我在哪、世界将要往哪里去”这些深奥玄乎的问题,而是哲学教会人用哲学的思维和方法指导日常生活,“让人具备更多的智慧和思维的锐度。(《苏菲的哲学课》)”。将哲学式的思考应用到自己所能企及的领域中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推动目前的工作进程、得到一些微小但重要的灵感等等。这是哲学对于普通人即可应用的启发性。

  哲学不仅仅培养人的批判意识,让人避免人云亦云;哲学同时教会人保持理性的判断,只有逐渐培养起理性的判断,人才能在人生的节点处做出在当时更为合理的选择;哲学性的思维方式,使人更趋向于实践更具智慧性的行为、行动,哲学式的自我反思帮助人在遇到问题时建立反馈机制,下一次大脑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坑,你应该绕过去。”亦或是“此时是否存在更快捷更有效的应对方法?”这样的自我提问。“理性以它巨大的韧性,使人们能够调和各种现实,甚至最极端的矛盾对立。(《苏菲的哲学课》)”,哲学教人如何控制情绪,让人成为一个更有力量的人。

  柏拉图曾说:“哲学的本质就是好奇。”试着提出一个“好问题”,哲学还使人保持好奇、保持生活的热情和激情,这也是哲学给众生的馈赠。哲学的“分析和论证性”的作用或意义之一,在于其培养人对待问题的精确性和严肃性。例如,在一个有共同认知标准的语境下进行的交流和讨论,才是起作用和有意义的。往往在生活亦或网络上我们看到两个人对话,有的人互相对对方的意思都没搞清,对于对象的定义和理解甚至完全不一样,后果只能是谁也无法赞同谁,最后争吵起来,且这种争吵毫无意义,问题也没有得到原本想要的解答。哲学的这种特性培养人建立严谨的态度和习惯,从一开始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的发生。

  对“批判精神”保持批判

  “别忘了:尼采不是为大众写作的,他针对的读者是少数的精英,是一些构成真正的精神贵族的“自由的灵魂”。那他是对还是错呢?不可否认,他的艺术著作,确实令人难以忘怀——因为,他本人,就兼具了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相反,尼采的政治学著作对我们的帮助要小得多。不考虑大众的人性,从现实出发推动法治,难道不是在用蔑视去辗轧他们吗?”(《苏菲的哲学课》)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贾尼科在第3篇(《只有批判精神就够了吗?》)中,用“苏格拉底最终因‘教唆年轻人’而被处死,伽利略因在既定权威面前始终坚持真理而走上法庭”两个例子来说明批判精神的“必要不充分性”。批判精神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但仅有批判精神是不够的,有时甚至会因缺失“对批判精神的批判”而失去生命。

  作者以尼采为例,说明应批判性地看待哲学家们的任何一种思想观点或理论。了解、思考和分析其是在何种背景下形成了某些观点,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沦为哲学的奴隶。这个尤其以现代普遍人们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的追捧最为明显,其实对于了解弗洛伊德的读者来说,看到盲目追捧的行为时,是非常明显能辨别出来的。对于任何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其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是同时存在的,忽略或夸大其任一面,都是不理性的,最终只会得到错误或无意义的讨论。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作者在第17篇(《哲学和宗教有什么关系?》)中探讨了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肯定了宗教积极意义的一面,实则是一种对“人存于世是否要有信仰”的问题的肯定回答。作者用孔德的例子(孔德认为哲学可以指导人在现实中的需求和欲望,其在晚年建立了神庙和仪式等,然而事实可想而知,他的努力毫无作用),提出了一个当今社会依然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如何建立(或重建)社会的凝聚力?贾尼科认为,哲学不必对此给出确切的答案。

奥古斯特·孔德:法国著名哲学家,实证主义创始人

  “它应该有助于对人类历史上的这一重要现象进行思考,有助于尊重在虔诚的态度与宗教的仪式中所蕴含的一切值得尊重的东西:热爱、礼敬、祈祷和慈善。”在信仰方面,贾尼科所看重的不是哲学一定要解决某个问题这件事,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是怎样做的。哲学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回答世上所有的问题,而在于学习一种方法或思维方式。对于此,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其实早已给出了答案:“在我们内心深处,只有两种东西值得景仰——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我们应该从可以感知到的和谐状态,提升到一种更深邃、肉眼看不见的和谐状态中去。

  对于哲学与宗教间不可避免存在的矛盾,作者借保禄二世(波兰人,1978-2005年担任梵蒂冈教皇。保禄二世:“哲学就像一面映照世界各国文化的镜子,也往往是能与那些信仰不同的人和睦相处、进行对话的唯一场所。”《信仰与理智》)之口提供了一种态度,即在宗教无法被根除、人存活于世始终需要寄托于某种信仰的前提下,与其全盘否定宗教的一切,不如批判性地予以保留和理解,甚至庆幸人可以在某些情况下诉诸这种意识,因为宗教信仰有时的确给予人力量和慰藉,且提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哲学提供给人一种相对正确的处理哲学与宗教间矛盾之关系的态度。

  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在第24篇(《什么是政治哲学?》)中,贾尼科借尼采(尼采的思想充满了自相矛盾,是无政府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大杂烩)和柏拉图(柏拉图在叙拉古国的暴君身边惨遭失败,却丝毫无损于《理想国》的价值)的例子,引起读者对于哲学与政治之关系的注意。现实生活中,我们十分容易忽略政治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意义,我们通常会倾向于认为政治与个人生活关系不大,但无论是对现实抱有幻想还是否认现实,都将是危险的。另外作者同样对此提出批判性思考:“我们承认政治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里的‘一切都是政治’。”

  作者又借罗伯斯庇尔和希特勒对乌托邦理想的盲目追求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例子(罗伯斯庇尔和希特勒都是乌托邦的忠实信徒,结果他们建立的都是恐怖的统治),进一步探讨两者关系。作者旨在向读者阐明哲学与政治关系的相对正确的价值判断,意在引导对两者关系不甚清楚的读者应持有的最起码的判断标准。伯格森说:“所有真正的行动者都是思想者,所有真正的思想者都是行动者。”意在表明,哲学与政治统一于理论与实践,且亦敌亦友,“哲学既是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对手,也是对政治的有益补充。(《苏菲的哲学课》)”。基本上,哲学与他者的关系都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应以批判性精神批判之。

亨利·伯格森:法国哲学家。代表作《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在《苏菲的哲学课》中,作者还浅显易懂地探讨了自由、艺术、技术、哲学外的其他学科等与哲学的关系,这里不一一列举了仅做抛砖引玉之用。一种哲学式的思维方式对于指导日常生活的意义是巨大的,我们不仅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更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一种科学、智慧的方法,培养精确意识、分析意识、批判精神等等来指导个人生活。

  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是极为重要且有益处的,尤其对于还未建立起完整而独立的认知体系的未成年人,如果能在学生时代就建立起这样的体系,对于个人日后的发展,想必是十分有益的;而对于成年人,其实年龄上成年并不意味着真的具有了成年人所应具备的品质,严重地,有些成年人也许只是虚有其表罢了。如果能及时刹车,意识到自己应该作出的改变,想必也是好事一桩。此书可读性强,哲学知识较密集,无论作为哲学入门书还是闲情一看,都是尚佳的阅读读本,推荐渴望成长的各位一读!

  《苏菲的哲学课》推荐阅读书目:

  加斯东·巴什拉:《科学精神的形成》

  亨利·伯格森:《笑》

  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

  伏尔泰:《天真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一、二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悲剧的诞生》

  柏拉图:《会饮篇》、《理想国》、《大希庇阿斯篇》

  叔本华:《人生智慧箴言》、《争论的艺术》

  《苏菲的哲学课》读后感(四):都爱说法国高考作文,其实法国中学的哲学课也令人头秃啊!

  2002年,多米尼克·贾尼科当时64岁,是一位普通的法国父亲,也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当代哲学家。

  那一年8月,在女儿苏菲高三开学几周前,他却突然因病离世。家人们在他的书房里找到一部刚完成的哲学书稿,那是他准备送给女儿的开学礼物……

  在这本书的背后有一段温馨的故事:一位父亲给女儿的最满意的礼物,究竟是什么?

1.

  记得三个月前的高考季,曾有网友热议中法两国高考科目,也聊到网友们喜闻乐见的高考作文。

  法国高考即高中毕业会考(Baccalauréat,缩写为BAC),一般是每年6月中旬举行,会考分为文科、理科、社会经济科三类。会考通过后可以拿到中学毕业文凭,获得业士学位,可以直接申请法国大学。

法国学生高考

  法国高考第一天就考哲学,类似于我们中国的高考语文作文。一般会给考生三个话题,选择一个进行创作,考试时间整整四个小时。一般分为文科卷、理科卷、商科卷等,所有学生都要考。

  2018年法国会考 文科题(三选一)

  1.文化让我们更人性化吗?

  2.我们能抛弃真理吗?

  3.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段节选进行评述。

  2018年法国会考 理科题(三选一)

  1.欲望是我们的缺陷的表现吗?

  2.遭遇不公,是知道何为公正所必需的?

  3.就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逻辑体系》一段节选进行评述。

考场

  高考考哲学,是法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很多国家都在高中开设哲学课,但把哲学设为大部分学生必修,且分值如此巨大的科目,仅法国一家。

  究其原因,法国自中世纪以来就是哲学大国,自16世纪至今,伟大的哲学家、高等哲学院层出不穷。哲学家,远有笛卡尔、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近有萨特、波伏娃和德里达。高等学府有巴黎高等师范、索邦大学、尼斯大学等。

萨特和波伏娃

  基于浓厚的哲学传统和其他一些原因,法国现代哲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发散性思维和更优秀的人文素养。甚至连学校教师也不能干涉学生在文章中的见解,只能引用其他哲学家的观点进行批评。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2.

  然而,虽然法国教育部门对哲学如此重视,但是在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上仍有一些僵化、不合理之处。比如高三才开始开设哲学课,留给学生仅仅一个学年来学习如此晦涩、陌生的哲学课程;又比如上面说的,找不到适合中学生的入门教材。这种短时间的填鸭式、突击式的学习,或许恰恰违背了独立思考、培养人文素质的初衷。

  多米尼克的女儿苏菲,当时正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希望提前预习一些哲学课的内容,但她遇到了问题。“我不知道哲学课该干些什么,该学些什么。没有哪门课比哲学更神秘的了。”

  她去图书馆转了一圈,一无所获,市面上的教材都太晦涩、枯燥,根本没有适合自己的哲学读本。多米尼克看在眼里,便暗自决定为女儿做些什么。

多米尼克·贾尼科

  他本就是一位哲学家,尼斯大学哲学教授、专研海德格尔哲学,拥有40多年教学经验,深受学生欢迎。他早已意识到法国哲学教育的种种弊端,便用一个暑假为心爱的苏菲亲自编写了一本哲学教材,符合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取名为《苏菲的哲学课》,这就是这本书诞生的初衷。

  就像他在前言中写到的:“这本小书,填补了一项空白。法国教育部的哲学大纲,从一开始就走进了死胡同。就像在说‘你直接开始学哲学吧’,却不提供任何具体的做法和目标。”

  市面上有大量哲学教辅与教材,却没有哪本是从“引起兴趣,找到目标”这个角度出发的。更好的做法是,让学生开始学哲学之前,能够阅读、理解主要哲学家们的文章和思想,以便走向更系统更细致的学习。

3.

  《苏菲的哲学课》由30篇短文构成,作者站在父亲兼哲学家的立场,为学生轻松地讲述30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分板块,进阶式引导:

  第一,哲学的相关定义:“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独立思考”“大写哲学和小写哲学有什么区别”“美是什么”。

《苏菲的哲学课》实拍图

  第二,学习哲学史必须认识的人物:“哲学大厦里住着哪些哲学家”“伟大的思想家长廊”。

  第三,哲学为何与生活密切相关:“幸福无处不在吗”“什么是爱”“技术决定生活吗”。

  第四,其他领域的哲学问题:“如何判断善恶”“人为什么需要艺术”,还讲到如何阅读哲学著作,并推荐了哲学家的书单。

《苏菲的哲学课》实拍图

  第五,学习哲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从字里行间,多米尼克透出了法国知识分子骨子里的自由与优雅,同时又带着一位老父亲的憨厚和殷切目光。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诲,而是耐心解答,并坚信苏菲一定能够获得智慧,让她“播下智慧的种子”,经过生活的历练、思考,最终收获智慧的果实。毕竟,学哲学知识不是主要目标,体味生活中的苦与乐,才是哲学的真正意义。

  这30堂哲学启蒙课,每堂阅读时间为15分钟。可在开学前选一个月,每天读一篇,在旅游玩耍的空当里,也能掌握哲学基础。

4.

  不幸的是,2002年8月18日,就在书稿完成后没多久,多米尼克在地中海休假期间突然因心脏病去世。虽然病魔夺去了伟大的父亲与女儿畅聊哲学的未来时光,但这本令他满意的书稿却被保留下来,由家人整理交给出版社顺利出版,并且在法国引起轰动。

  十几年来,它在法国和其他国家不断再版(曾用名《30天里的迷你哲学课》《苏菲的幸福:给女儿的30堂迷你哲学课》《父亲的最后30堂哲学课》等),逐渐成为法国家喻户晓的哲学启蒙读本,名气不亚于乔斯坦·贾德的大作《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哲学课》国外版本封面图

  从那以后,法国的哲学启蒙教材如雨后春笋,越来越丰富,学生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这本用满满父爱写成的《苏菲的哲学课》,最终也被分享给世界上其他像苏菲这样的女孩,还有其他想要靠近哲学的读者。

《苏菲的哲学课》实拍图

  有人说“担心是最坏的礼物”,这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同样适用。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信任,给他们选择人生道路的自由。读一点哲学,就是在为人生提供更多选择。

《苏菲的哲学课:哲学家父亲写给女儿的30堂哲学启蒙课》

  《苏菲的哲学课:哲学家父亲写给女儿的30堂哲学启蒙课》

  [法] 多米尼克·贾尼科 | 著

  黄广凌 | 译

  2018年9月 未读·思想家 出品

  《苏菲的哲学课》读后感(五):中国父母请多向这位法国爸爸学习,给孩子少留钞票多留智慧

  文/诸神的恩宠

败家子

  2013年春晚上,郭德纲和于谦合说的相声《败家子》给很多人带来了欢乐。谁都知道那里面的败家子是编的,可中国近代史上真有一位败家子,他的败家事迹堪称史上第一。

盛恩颐

  此人名叫盛恩颐,光听这个名字你可能会懵,别急,等听完他的背景你可别吓着。他父亲是晚清首富盛宣怀,岳父是民国总理孙宝琦,连他的名字都是慈禧太后亲赐的。

  年轻时,盛恩颐一表人才,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也许是被资本主义腐化了,回国后盛恩颐一路打马扬鞭踏上了败家之路。他买了上海第一辆奔驰轿车,娶了五房姨太太,养了75匹马。盛宣怀临死前,为防止家财败落,将数百万两白银全部存入银行,这些钱足够盛氏子孙吃十几辈子了,可盛宣怀还是没料到,儿子败家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银行利息的速度。盛恩颐抽大烟、爱赌博,一晚上能输掉一整条商业街的资产(据说能折合成人民币10亿元)。盛家就算有金山,也经不住这么败啊,结果没等到抗战胜利,盛恩颐就几乎败光了所有家产。晚年的盛恩颐穷困潦倒,连买公园门票的钱都没有,最后惨死在苏州留园的门房里。

  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盛宣怀虽然顶着“著名政治家”、“著名慈善家”“中国实业之父”等光环,却没能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让人唏嘘不已。在盛宣怀身上,有着典型中国式大家长的作风——只给孩子留钱,只管他的生理需要。 愚蠢的父母将孩子视为私人物品,只顾给孩子留地留房留存款;聪明的父母把孩子当做好朋友,懂得将孩子培养成有智慧的人。家财再多,终有散尽的一天,智慧无边,能够让人生愈加精彩。当小区里大伯大妈都在眼红“别人家的孩子”时,让我们来聊一聊“别人家的爸爸”。

贾尼科

  这位爸爸叫多米尼克·贾尼科,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专门研究海德格尔哲学,曾出版过《海德格尔在法国》、《论人的境遇》等著作。

  最近,贾尼科有点烦。他上高二的女儿苏菲对哲学提不起一点兴趣。作为哲学家,贾尼科深知哲学对一个人思想成长的重要性,于是他想尽去办法激发女儿的学习兴趣,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贾尼科认真做了反思,他认为女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原因在于,法国市面上的哲学书都太专业太深奥了,没点哲学功底,连大人都看不懂,更别说一个高中生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能让女儿对哲学感兴趣,贾尼科亲自操刀,写了一本书——《苏菲的哲学课:哲学家父亲写给女儿的30堂哲学启蒙课》。

《苏菲的哲学课》

  光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哲学启蒙读物。贾尼科总共写了30节课,每节15分钟。这些课内容丰富,环环相扣,古今交融,生动有趣。贾尼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女儿普及了哲学常识,主题涉及:希腊哲学、艺术宗教、幸福、欲望、潜意识等。这本书只有7万字,却涵盖了西方哲学的精髓,其中既有历代哲学家八卦轶事,也有贾尼科本人的深度思辨,整本书充满了思维的乐趣。翻开书,每行字仿佛都迸发着智慧的火花。这本书在法国长销12年,家喻户晓。 下面,就让我们竖起耳朵,听贾尼科说说哲学那些事儿。

  一、 敢于质疑权威,谨防被洗脑 敢于质疑

敢于质疑权威

  当时,苏菲正值青春期,是最叛逆的时候。在这本书里,贾尼科循循善诱,鼓励年轻人多思考多质疑,不要惧怕权威,要“防火防盗防人生导师!” 贾尼科认为,有质疑必然就有批判,但批判不是吐槽更不是骂街。真正的批判精神,是建立在教育和培训的基础上的。大部分人为了生计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思考,很难产生批判精神。而没有批判精神,就无法理解西方文明的核心。

  关于不动脑子就服从权威,古往今来都有很多笑料。说说最近看过的一个吧。在印度,有位得道的修行人,自称能治愈各种疾病,一些人经他之手也确实痊愈了,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欧美富豪不惜万里去印度找他求教和治病。再后来,这位“神医”实在装不下去了,主动投案自首了。原来,他不是印度人而是美国人,在印度待了些年头,懂一些粗浅的修行之道。他看“神医”地位高、来钱快,就假装成“神医”招摇撞骗。而那些所谓的被他治好的病人,也不是什么大病,都是心理作用引起的,被他一忽悠,居然想开了,心理一平衡,病自然就好了。

  哲学是祛魅的。学完哲学还听风就是雨,那不是哲学的问题,是你智商的问题。

  二、 艺术之美,在于让人审视自我

波普艺术

  托马斯·曼曾说:“艺术应该是给人生以精神上的活力和鼓舞,而不是对人生亮出虚无主义的冷冰冰的魔鬼的拳头。” 有一天,贾尼科和朋友参观了安迪·霍沃尔的艺术展。安迪·霍沃尔是20世纪著名艺术家,波普艺术的创始人之一。贾尼科没带苏菲去,他知道苏菲肯定不喜欢这种艺术,还会觉得它很丑。在书中,贾尼科指出了波普艺术背后的意义:安迪·霍沃尔希望以自己的拙劣复制,让大众明白:真正的美,永远模仿不来。也就是说,美没有统一标准的。

  写到这里,贾尼科还拿出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精彩对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次,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在讨论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夸夸其谈,却说不到点子上,苏格拉底佯装无知,靠卓越的辩才把希庇阿斯逼到了墙角。最后,希庇阿斯不得不给美下了定义:美,就是赏心悦目。只要符合这一条,甭管它是什么,都是美的。苏格拉底深以为然。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幻想。贾尼科想通过这件事告诉苏菲:万物中皆蕴含哲学,艺术恰恰就是哲学的另一种体现。

  三、 为什么说哲学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

  有人问:“哲学能回答所有问题吗?”这真是个好问题。

  哲学的终极目标是要解决人的灵魂问题,哲学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功效。哲学是一座桥梁,有人通过“桥”抵达了彻悟的境地,而有人却从“桥”上掉下去摔死了。所以,哲学能起多大作用,关键不在哲学本身,而在于人。那“人”又是什么呢?贾尼科认为,语言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语言提高了人与人的交流质量。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液,它可以帮助我们反思生活,并让我们找回灵魂的自由。灵魂的自由,是对一切都能洞若观火。比如,尼采就是真正自由的灵魂,他的思想启迪了无数人。

  哲学的终极目的,是让人变得智慧。 庄子有云:“有用者,其用有尽,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贾尼科的观点与庄子不谋而合。这也是对哲学“无用之用”的最好诠释。

希望

  黑塞在《克诺尔普》里说:“一个父亲可以将自己的眼睛、鼻子、甚至性格遗传给孩子,却无法将灵魂遗传给孩子。”纪伯伦在《论孩子》里开篇写道:“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说到底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你可以为一个人指路,却无法代替他走路,路得自己走。

  2002年,65岁的贾尼科溘然长逝,给世人留下这本哲学小书。它颠覆了我们以往对哲学的印象——哲学并非一味的深奥晦涩,它也可以深入浅出;哲学不光是直抵人心的良药,它也可以是沁人心脾的“下午茶”。无论你是连苏格拉底都没听过的哲学小白,还是啃惯大部头的资深哲学迷,都可以和苏菲一起来品尝这杯酸酸甜甜口感极好的“下午茶”。

真理的力量

  哲学的终极目的是探寻真理。要探寻真理,就得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这也是人能永远年轻的秘密。贾尼科用行动告诉人们:为人父母,给孩子留钞票,不如给他们留智慧。 看到这里,那些只顾埋头帮孩子攒票子的中国家长们,是否该抬起头,看看蓝天白云,认真反思一下呢。

  :大赞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粉红少女系很符合书名的定位。

  2018.9.2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诸神的恩宠之后花园

  原创书评,感谢阅读!喜欢本文的话,请点个赞再走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