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我们旅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当我们旅行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11 03:3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我们旅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我们旅行》是一本由托尼·惠勒 / 莫琳·惠勒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当我们旅行》读后感(一):鼓舞一代人事业

  将自己爱好变为事业,并为此付出一生,而且鼓舞了一代人。这样的人生,值得了解,称颂。读过不少的旅行书籍,都会提到《孤独星球》。这本书描写了该杂志创立的故事,算是一本相当不错传记,也是一本游记。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带着孩子旅行的经历

  《当我们旅行》读后感(二):爱好与事业的完美结合

  这是我写在豆瓣上想读的书,今天读完了,我把记录删了,当时选的版本是更早的一个。因为喜欢旅行,也因为孤独星球的权威影响,所以想了解。封面年纪轻轻的夫妻俩,在书中的另外中年合影中,差异很大,岁月是把杀猪刀啊,想想他们应是古稀之年了。三联书店的书没标字数,300多页,从1979年代说到2000年代,孤独星球的产生过程,以及自身旅行的经历,把爱好和工作有机的结合,做成一项伟大事业,多么难的一件事啊。

  《当我们旅行》读后感(三):当我们旅行

  每本中文版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都有一页托尼·惠勒致中文版读者:1972年我离开伦敦,准备花一年的时间周游世界。那一年,我刚25岁,而我的妻子莫琳只有22岁。我们没什么钱,也根本没想到这是一次多么漫长旅程远远超过当初预计的一年。事实上30多年后,我们依然在路上。。

  每每读到这一段,眼睛总是湿润的。从第一本lonely planet出版至今已有40多年,而科技互联网的进步,让纸质的旅行指南越来越难生存,如果我们有生之年LP出版最后一本,我也会买一本来收藏吧。

  不得不吐槽一下,中文翻译太差了,好多明显错误语句不通地方

  《当我们旅行》读后感(四):不看人生完整

  看完了当我们旅行,无数次感动热泪盈眶, 如果你对旅行有兴趣,你一定会爱上这本书,有趣的经历,奇妙遇见,艰卓难忘,也正是旅途生命变得更丰富多样,精彩纷呈。如果你对传奇人物或传记感兴趣,你一定会爱上这本书,每个励志的传奇故事后有着数不清楚艰辛和侥幸,也有无比执着坚持情怀!如果你对lonely planet感兴趣,一定会想知道它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哪里?你知道现在它的大股东不再是惠勒夫妇而是谁么?如果你对爱情故事感兴趣,那更要看看即使自然美妙爱情,更需要责任努力和付出,而对自我信念的坚持,公平交易和有责任的旅行,更让和lonely planet共同理念人们感同身受永远激励着你,请记得无论你在哪里?永远都不孤独…带好lonely planet 上路

  《当我们旅行》读后感(五):一生的旅行者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便买来看。Lonely planet 系列,我买的第一本。

  是讲Lonely planet的故事,也是惠勒夫妇讲他们一辈子的旅行故事。

  看来写指南书也并不总是些美好的旅行,也是详细的旅行安排之后,匆忙的旅程。

  托尼完成书的绝大部分,但莫琳·惠勒的讲述,更加有趣。

  我们一直期望不断旅行,甚至将来有了孩子,也要像惠勒家一样走遍世界各地。但是他们的讲述,告诉我们,孩子们想法可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圈子,自己的朋友,跟令人羡慕的旅行经历相比,这些也同样重要

  指南书最重要的意义,也许在于它能让你心里有底,任何时候都不会慌乱。就个人而言,我还是更喜欢豆瓣上向当地“土著”朋友的请教,个人为旅行的准备过程,也是一件乐事

  书中有一句话,打心底赞同:

  “他们也许不会永远当背包客,但是他们却很可能成为一生的旅行者。”

  《当我们旅行》读后感(六):旅行的意义

  年初的时候,买回来这本书,想要了解关于lonely planet的故事,放了半年多。国庆假期,是出游的好时机,很多人都争相出门游玩,有了去年的拥堵经历,今年的假期早早地定出了一个“书式假期”的主题

  简单地知道lonely planet,但当读到书中的一切的时候,还是觉得惠勒夫妇的爱情让人迷醉、他们的第一次长途旅行也让人迷醉,而且那还促成了他们后来的事业,共同创办lonely planet公司

  旅行一辈子,很少的人可以做到。惠勒夫妇在无意中,把旅行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从他们带着2毛7来到澳大利亚,到最后创立全球范围内的一家旅行指南公司,他们的创业史和一段旅程一样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莫林说,lonely planet才是她和托尼的第一个孩子,这句话很在理,书中的一切故事就可以说明,他们是在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旅行先锋中的一员,但对于旅行发展阶段来说,我们所生活的如今的阶段大概也就和他们作为先锋的八九十年代是差不多的吧,有更多的人开始追寻物质以外的东西,追寻自由

  我热爱旅行,所以才选择了看着类似的书籍。当lonely planet发展成公司的时候,虽然惠勒夫妇可以去任何决定有意思的地方,但旅行的意义却已经改变。但跳脱开生活,到一种新的环境,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事情

  《当我们旅行》读后感(七):要对得起这稍纵即逝的生命

  此刻拿出这本书与大家分享,是因为最近网上热议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只是把根植于内心的希望寄托于一个不可能实现虚幻中,而真正决定世界的大与小、内与外,不在于山水之间而在乎你的内心,你的内心拥有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世界。

  《当我们旅行:Lonely Planet的故事》这本书记录LoneIy Planet出版公司的创始人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一生所创造的传奇,一切开始于托尼的毕业旅行,同样也开启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一切看似都在旅途却成就了他们一生的爱情、事业、家庭幸福。这样的人生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我们能把握的就是活在当下,守护幸福,在人生的旅途中才会收获属于我们的美好。

  在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他们40多年的旅行中,去过最多的地方是尼泊尔,在采访中被问及他们最热爱的地方,他们的回答也是尼泊尔。我在2013年蜜月旅行的目的地也选择了尼泊尔,在那里留下了我们美好、幸福的记忆。回来后一直让我们念念不忘,那是一个落后国度却拥有着极高的幸福指数,有着淳朴友好人民古老文明。但不幸的是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淳朴的生命消逝,古老的文明损毁,佛陀故乡遭遇灭顶之灾。这些天我和爱人无时无刻不惦记着那里,关注救援。我们在改变着世界,同样也被世界改变着,我们创造了文明,同样被自然界毁坏着我们所谓的文明,那些19世纪的古老建筑和停滞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文明,在不断的提醒着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如何在世界变革发展中珍惜推荐这本书,以此来怀念逝者,告诉世人追求一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多培养一些看似无用的爱好,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别成为物欲奴隶,留给心灵一点空白

  一杯茶、一本书、一段短暂的旅行,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幸福,对得起这稍纵即逝的生命。

  《当我们旅行》读后感(八):人生的可能

  我喜欢那些并非处心积虑,也非雄心壮志,仅仅是平实自然的创造了些东西出来的故事。但我起初并不知道惠勒夫妇也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才拥有了第一本Lonely Planet的《云南》。蓝色的封皮,翔实的内容,甚合我意。我甚至举着它在丽江古城外面拍照,当时也不知是怎么想的,可能是刚好在手里就当了回道具

  说起来惠勒夫妇的一生挺简单。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把婚结了,然后一拍即合一起开始长途旅行;穷得叮当响的时候,也忍不住去庆祝一番结婚纪念日,这在中国,恐怕是不可想象的吧。光是想着最后一块钱用完之后的山穷水尽,就足以让中国人放弃任何生活而非生存的做法。而惠勒夫妇告诉我们,活人确实不会让尿给憋死,既然因为旅行而搞得生活窘迫,那就从旅行中把钱赚回来。这是如此顺理成章的想法,但是要开始,并且坚持,我想靠的不是要做一本伟大指南书的理想,而是对旅行的欲罢不能

  如惠勒先生描述他们的图片库的时候所言,因为需要,所以创造。这样看来,Lonely Planet的诞生不过如此。所以,我们是多么应该忽略掉那些励志的短句,以及那些教人们怎么做一个创业者成功者的各种秘籍。我觉得那些都是笑话,没有人可以看着那些就能有一番事业,名利双收。它甚至没有启发价值,顶多是消遣。

  其实,如果真心想做一件事,并且持之以恒认真做,就最可能成功

  2007年9月,惠勒夫妇在意识到自身对Lonely Planet未来发展的有心无力之后,把Lonely Planet卖给了BBC Worldwide。这很像把自己的亲生子卖给别人,为了它以后有更好的发展。在情上,即使是我这个纯粹旁观者也觉得很怅然,辛苦了30年才打拼出来的品牌,在还不是那么必须的时刻就出让给了别人。在理上,这又只是在商言商的一单交易,没有任何的不妥。而这个决策也可以看作是惠勒夫妇返璞归真。此后继续一如当年那样旅行,却少了很多公司业务牵绊,多了许多慈善公益项目

  这是何其洒脱的人生啊!

  全书不时讲到Lonely Planet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和阻滞,无论怎样的困难也都一笔带过,从来不去渲染成功多么不易,读者的智商会去判断一切。Lonely Planet的发展也几乎没有预定过宏大商业目标,每一次改变都是顺应市场和时势的需要而为,不够高瞻远瞩,也没战略规划,跌跌撞撞的走到了今天。而惠勒先生最珍视和引以为傲的大概是Lonely Planet的名声是由旅行者口口相传而来的这点。

  中国人有一个价值判断是,成熟标志就是你可以为了生存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按照此说法,我觉得很多中国人生来就很成熟,为了生存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这在中国是太普遍状态。但这种句子竟然总是到处存在,每当我看到这类句子时,会让我错觉,中国有无数人正充满激情幻想的去做一些天马行空的事,急需矫正。所以很搞笑,到底这个社会需要怎么的价值观呢,其实大家都很混乱

  因为保障不济,所以活得谨小慎微。求不劳而获求稳中有升。心如死水暗夜悲鸣。每每想到这些,就让人无比沮丧。再思及人生就几十年的时间,想做的不能或者不敢去做,把自己的人生限定在某一种可能中,这简直是对生命的侮辱

  我没说别人,我是在说自己侮辱。

  .S.阅读过程中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三联出版的这书有一种奇怪恶臭味儿挥之不去。我不得不用香水喷在书页上,这看起来实在有点怪,但我实在无奈

  《当我们旅行》读后感(九):走出那個世界

  起初看到這本書,是在學校圖書館寒假放假前的最後一天,晃到的。剛好出了新版,於是就趕上了20本限制規定的最後一本。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

  有些人總是看書先看圖,而我也是其中一員。書中的夾頁是托尼·惠勒與莫琳·惠勒的照片,從1971年10月7日的結婚登記,到2003年10月7日的第32個結婚紀念日。照片,不在於景有多奇,人有多美,服有多贊,表情姿勢有多到位,修得多有feel,這些或許能在當下博得些許好評,但是真正令我們入迷的,是數張照片共同呈現出的,那抹記憶,那份成長,那些變化,那個寫做歲月如梭的詞。

  這本書主要是從男主角托尼·惠勒的視角來完成的,而莫琳則在有關或有感的部份,發出自己的聲音。可能是同为女性的緣故,最吸引我的、最觸動我的、乃至最後促使我買下這本書作為紀念收藏的,都是來自莫琳的補充。

  正如她在序言中寫道的那樣,人們對他們的經歷最感興趣的無疑是這樣三個問題:“旅行在你們生活中地位如何?你們既是夫婦又是生意夥伴,這種關係是如何維持的?你們是怎樣把照顧孩子和你們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的?”

  我也有著共同的疑問,旅行是一種生活方式,也能是一種工作內容,但是他們卻將其改造成一種,在我看來,是工作與生活的形式。這該如何平衡?其次,生活中的伴侶與工作上的夥伴,這種關係又是如何自如地轉變?這些我在莫琳的文字中都找到了解答

  爲了慶祝雙方認識一年,他們選擇登記結婚。一年後,在托尼從倫敦商學院畢業后,兩人出發,開車去了亞洲,開始了幾十年的旅行生活。旅行、出書、開公司、生孩子……直到1998年,隨著生意、孩子、生活上等等煩惱的出現,兩個人的關係走向了谷底。最終莫琳提出了暫時分開一段時間。托尼帶著女兒搬到倫敦,莫琳與兒子留在澳洲,“當做出決定的時候,事情已經開始有了轉機”,莫琳寫道。那一年,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反而遠比想像的多。關係在慢慢地好轉。2001年,30周年紀念日時,他們正徒步在安納布爾那。

  有時,當雙方關係進入了精疲力竭,進退維谷的局面,其實真該果斷地做出決定。或許這樣一個決定反而能帶來轉機,亦或者,一段全新的生活。你說呢?

  另一段觸動我的文字,是在書的最後一頁,一篇來自莫琳的總結文字。她說:“當時機成熟時,你會意識到自己對公司的成功甚至存在都不再重要,這既會令你恐懼,也會感到解脫。當我意識到在孩子們獨立后我也可以有自己獨立的生活時,我也就同時認識到在Lonely Planet之外還有很多其他事情我可以去參與。這既令人興奮,也令人不安。一想到不用去辦公室我就覺得恐慌。我擔心如果沒有在Lonely Planet內擔任的角色,我也許根本就找不到其他角色了。”

  其實,莫琳一直在朝著“走出這個世界”的方向前進,她一直在思考除了旅行之外,除了Lonely Planet之外的生活。後來,她選擇了修讀社會工作專業,組織公益活動,擔任旅遊局官員,加入領地顧問委員會,參與各類社會議題。她終於通過各種方式,走出了“過去三十年深陷其中的那個世界”,去學習,去工作,去構建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對於旅行,她選擇體驗它,享受它,看清它,并最終未被束縛,這,真令人慶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