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反抗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反抗者》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13 03:2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反抗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反抗者》是一本由潦寒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5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反抗者》读后感(一):反抗者,解读高度深度

  《反抗者》解析了十八位极具反抗精神著名公共知识分子精神世界。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良知认识,他们在艺术思想领域开辟出了自己的道路

  这让我好像看到了不屈服黑暗力量,不委屈现状,用于突破种种难题

  《反抗者》读后感(二):反抗者,很不错

  十八位知识分子的精神解读,解读智者精神,解读反抗,以“反抗者”的姿态彪炳史册引人深思,为追求正义公平人格独立而奋起抗争。 。。。鞭策人心的力量,让我很有感触。有多少思想,就有多少反抗。多种思想的碰撞,才会碰溅出火花。。。。

  《反抗者》读后感(三):精神层面的激荡

  有关中国作家为何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倾向争议由来以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略萨都说,他获奖是为了唤醒博尔赫斯——这个全世界呼声极高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读后很有热血澎湃的感觉。感觉作者让我有机会和这些大师这样亲密接触”,很感谢

  《反抗者》读后感(四):我读《反抗者》的感言

  “我认为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以具体现实作为基础的。小说家只有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出发,才能创作故事来。”这是潦寒在长篇小说歇斯底里》自序中写下的一句话

  看过之后,我的思想放佛被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新境界,很不一样的感觉。

  《反抗者》读后感(五):感触很深的书籍受益匪浅

  当大多数人出于懒惰服从于权威,出于麻木习惯于“不公”,出于自保无视于“不真”,出于攀比名利所累时,总有一些天生反骨的人,不随流俗,服从自己的内心,为捍卫真理信仰而斗争。

  他们以反抗者的姿态彪炳史册,引人深思。在很多时刻都能坚持真我的人,值得我们尊敬膜拜!

  《反抗者》读后感(六):值得读N遍的佳作

  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作者展现闻名于世的一批“公知”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采取的实际行动。他们以强硬直白,或貌似偏执柔弱方式体现出显性或隐性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对自我,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和忠实,这种信念有时表现道德上的准绳,有时表现为艺术上的追求,有时表现为政治上的理念。书里有严肃思考,也有有趣的故事,值得一读!

  《反抗者》读后感(七):看着名人们有感

  一些非常非常牛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有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没听说过太多,像勒克莱齐奥和耶利内克。

  在大多数中国读者心目莫过于一个生僻的字眼,长知识了。

  贝多芬和托尔斯泰又太大众

  其实我觉得托尔斯泰是个改良派更贴切一些,各有各的看法吧。

  关于赛珍珠、西蒙娜·薇依非常值得品读

  很不错的书,推荐

  《反抗者》读后感(八):大开眼界冲击

  这本书认真的读完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唏嘘不已。无论是是萨特的不接受来自官方荣誉,或者耶利内克的大胆指出希德勒是奥地利输出的窝囊废,奥的利战后以受害国的身份大加诉苦是一种无耻行为,都代表了知识分子是社会良知的一面。朱利安•本达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其活动不是追求实际目的,而是从事艺术、学问形而上思维,即追求达到获得超越善的那种愉悦人类某个阶层。”作者潦寒总结的三条知识分子标准

  第一,独立的人格。

  第二,坚持社会良知与公众事件批判精神。

  第三,与权力保持距离

  是为当下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标杆。尤其是看到西方知分子,特别是俄罗斯的分子那种高贵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向他们致意,并向作者致以谢意

  《反抗者》读后感(九):文化的最终结果是人格

  当大多数人出于懒惰服从于权威,出于麻木习惯于“不公”,出于自保无视于“不真”,出于攀比为名利所累时,总有一些天生反骨的人,不随流俗,服从自己的内心,为捍卫真理和信仰而斗争。

  相信读过《反抗者》的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潦寒的反抗者名单里唯独少了中国“反抗者”的身影

  潦寒在《自序:士大夫终结与知识分子精神》里做了回答:中国能够当得起“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即符合西方现代知识分子三条件:独立人格、坚持社会良知的批判精神,与权力保持距离,有吗?潦寒在自序的末尾写道:我长叹一声,决定放弃

  《反抗者》读后感(十):有多少思想 就有多少反抗

  有关中国作家为何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倾向的争议由来以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略萨都说,他获奖是为了唤醒博尔赫斯——这个全世界呼声极高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拉美文学主要代表为什么会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是,智利诗人巴勃鲁•聂鲁达的好友、瑞典文学院院士、阿瑟•伦德克维斯特就博尔赫斯为什么多次提名,瑞典文学院将其排出名单之外发表公开声明:1976年年底,博尔赫斯亲自去智利,从武力推翻阿连德民选政府、杀害了成千上万智利人的大独裁者皮诺切特手中接受了贝尔纳多•奥希金斯大十字勋章合影并公开发表拥护独裁者的言论。他的这一言行已经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宗旨完全背道而驰。好!这个理由充分展示了文化的尊严与设立文学奖的真正意义表达了欧洲知识分子的纯粹性与对民主自由的最大追求。这使我想起了荣格的名言:“文化的结果就是人格”,并对为了维护人的尊严苦苦挣扎理想主义者和欧洲的知识分子再次致以崇高敬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