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两个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两个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两个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我的两个世界》是一本由方舟子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两个世界》读后感(一):力荐

  当初买那本《大象为什么不长毛》看了个序就觉得值了。方舟子每篇文章的最后几句都好有力,从一个很小的细节上道出让你信服的道理,见微知著。这本书的文章,只有美国电影史话部分没有读过。个人觉得《中美之间》部分短而精,最值得一看了。

  《我的两个世界》读后感(二):朴实而有力量。

  1、高尚的人。

  2、对电影这么有研究?度怀疑是翻译的了。 算是普及了电影知识,按图索翼,找些经典的看看。不过我连1942都不忍去看。

  3、无语。

  1、高尚的人。

  2、对电影这么有研究?度怀疑是翻译的了。 算是普及了电影知识,按图索翼,找些经典的看看。不过我连1942都不忍去看。

  3、无语。

  《我的两个世界》读后感(三):两个世界,两种水平

  方舟子科普类的文章,当属一流,有理有据,逻辑分明。

  文史类的文章,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几篇随笔,短小却不精悍,如随手一写的日记。

  《我的两个世界》读后感(四):另一个方舟子

  初知方舟子是因为和韩寒的骂战,对其印象及其不好。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他的长相,现在想来,颇为惭愧。一个人丰富而伟大的内心才是持久的魅力。

  手机上看到这本电子书,并没有太大阅读欲望,开头写明史,还不错,就一直读了下去。对海瑞的新看法颇为有趣,《万历十五年》中的海瑞还是刻薄过直,而此书中的海瑞则有了讪上卖直的嫌疑。因为对历史了解不多,我保持存疑态度。不过,脸谱化的海瑞与本人肯定存在差距。对辛弃疾的解读也很有新意,谁规定稼轩就只能是爱国主义诗人?不能是多情才子,浪漫侠客吗?

  字里行间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孤独。“我其实乃是电影世界中孤独的看客,更愿意独自一人在黑暗中品味另一个世界的悲欢,一张票也就足够了。”“在灿烂的阳光下,夜晚已成了可有可无。”一个人如何在灿烂阳光下也感受到深深的孤独呢?所以颜值并不重要,精神上的契合才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追求,否则,即使结婚也和孤独终老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糟。

  书中也确实有观点过于偏激,比如对季羡林的评价。还有对鲁迅的推崇,过度崇拜会不会成为另一种臆想或者塑造?对书中的论战也不太感兴趣。

  人是复杂的,管中窥豹,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方舟子。

  《我的两个世界》读后感(五):方舟子的奇境世界

  2013年下半年,在豆瓣上瞄过一篇网友转载名为《常见中草药的真相》的网文。内容不像是那种常见的“多喝蜂蜜皮肤好” “警惕吃啥啥啥致癌”之类不靠谱的健康警示,其文有条理和证据,就随手放入了收藏夹。 因为一次感冒,去维基百科了解感冒到底是怎么回事,读过“普通感冒”的词条详细解释后,就放弃了已经买好的三九感冒颗粒和板蓝根,并由此对中医产生了怀疑。回头去查那篇《常见中草药的真相》的作者,名为方舟子,就去亚马逊买了他所写的《批评中医》,因为喜欢游记,也顺手也买了他的这本似乎是讲述中美两国见闻感想的《我的两个世界》。 已经忘记是被这本书中的哪篇文章打动亦或是一个慢慢改变的过程,总之是被他的才华所折服,对这个科普作家产生了极大兴趣,之后开始在网上搜方舟子的各种视频看。各种由衷的佩服纷至沓来。 现在,我把方舟子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当作试金石,去审视周围的人群。也在积极推荐给人们,每每看到他们忽略掉这座“宝库”,会感到不可思议、失望,以至于习以为常。 相对于揭露韩寒或中医给很多人带来某种“伤害”与触动后产生了彻底的转变而言,步入方舟子的世界对我而言则是一次巧遇,是没有经历任何纠结的意外之喜,发现了一处遗世独立的美丽花园,一处奇境。 这是一个充满“魔力”的人,我想从自己干瘪的语言库里找出最美好的词语来赞美他。

  《我的两个世界》读后感(六):得向方舟子说句对不起。

  一直以来印象中的方舟子是一个较真甚至偏执、严苛甚至刻薄、激昂甚至偏激的人。 因为韩寒的事情恶心了他很久。 现在的我为当初的行为而感到羞愧。 我也深深记住了一句话:在没有深入了解一个人之前不要妄下结论。 这本书是方舟子的唯一一本文化随笔集,在我看来这本书所蕴含的知识是超过我读过的韩寒郭敬明的情绪化文章的。 喜欢书的扉页,历史的中国与现实的美国,既是现时状况也是不同价值观的反映,区区几字,就给人无限畅想。 评明史的部分,给我还原了真实的袁崇焕真实的崇祯真实的海瑞,很客观的评价,他在文中说不是任何文献都可视之为圭臬,要有选择,不要一家之言,对袁崇焕的定论清史稿已经讲清,今人何必为毛文龙袁崇焕争来争去。 最喜欢的还是他解的诗,从开始学诗词以来,我就觉得不会有那么多诗词都有家国情怀,我们非要根据时局给他们加上很多大帽子,这是很可笑的。谁道稼轩只能豪放爱国,不能婉约思恋,谁道易安愁皱眉,不能乐开怀。人是有感情的,但创作时不只是一种感情。 尤其喜欢他他写的杜甫与李白的相遇,对杜甫与李白的解读从性格年龄诗词各方面详尽准确。 再后来就是时评与对美国电影发展史的叙述,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的是他的解诗与史评。 方舟子有着现今许多作家所不具有的文史功底这是难能可贵的。 风也罢,雨也罢, 我想他的名字在在21世纪的初期是会留下来的,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一个方舟子这样的人。 读一个人的文章就读懂了一个人。 在不深入了解一个人之前,不要妄下定论,再次强调。

  《我的两个世界》读后感(七):他会不会听情歌,来分担心中的苦

  不知道方舟子听不听情歌,来分担心中的苦

  知道方舟子的名字,尚读初中,南方周末上有关于他的文章,观点我不记得,貌似倒是一句话我迄今记得,也是我那些年谈及方舟子常常引用的话。在生物科学领域他常常指责其它论战者不具备论战资格。在人文社科领域,当人们用同样的观点回击他时,他却说这一领域不应该设置门槛。

  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那个批判的年纪,我依然以此论证其霸道。

  后来,我看韩寒,看林达。少年时代觉得韩寒有些不合理的地方,也没有细究。倒是林达让我许多感动。方舟子的书是一本没有看过。

  忽然方舟子打起了韩寒。说他代笔。我没有一秒钟犹豫。第一时间相信了方舟子。韩寒的回应让人失望。我无法解释我的行为。方舟子在我心底具备那么大的影响力。可以一秒钟唤醒我。再往后我就成了脑残粉。

  买了方舟子每一本书,单行本均10册以上。用来馈赠亲友。看他每一条微博。读他少年时写的诗。给他捐款。看了方舟子的文章和书才觉得太多都是浮云。知识和境界如何可贵。那些对他口诛笔伐的人无论文笔,思想都何尝有他万一。所以他骄傲的享受着这份孤独。

  做了方舟子的脑残粉,我莫名平和起来。上司告诉我,我这一年成熟许多。问我是不是恋爱了。我说是因为爱上方舟子。老板是老外不知道方舟子还笑说:家庭日的时候带过来,我要和他喝一杯。

  方舟子让我脾气平和起来,让我觉得有知识就是底气,口号都是傻气。让我更珍惜生活。好怕失去他。在我越来越觉得生活美好的时候。

  《我的两个世界》读后感(八):美国电影史话

  刻意 做作的爱迪生电影开创的是电影艺术的技巧主义流派,而自然,生动的卢米埃尔电影开创的则是写实主义流派。指导近日,美国电影的主流仍然是技巧主义的,而欧洲电影的主流则是写实主义的。

  鲍特拍了《火车大劫案》,把故事搬到了美国西部,用14个场面,讲了一个还有点复杂的故事:匪徒们攻入火车站的电报室,逼迫电报员发电报令火车停下加水;匪徒们上了火车,杀死邮递员抢了邮车中的贵重物品,又洗劫了旅客,然后骑马逃窜;电报员逃脱,跑到舞厅向牛仔们报警,牛仔们追赶匪徒,就在匪徒们以为已摆脱了追踪,坐下来分赃时,牛仔们悄悄包围了匪徒,并把他们全歼。在当时来说,这是一部“巨片”,长达十二分钟(用完了整盘胶片),动用了40个演员。这也是当时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持续上映了十年。一所五分钱剧院新铠装,往往就用它来打头阵,许多观众对它百看不厌,连卓别林看了都说,他是看了这部影片,才发现了电影的魅力。

  鲍特认为自己是一名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他对电影技术比对电影艺术更感兴趣。

  格里菲斯自认为是一个艺术家。他综合运用了很多电影技巧,并提出电影应该有思想,虽然他的思想并不高尚。他被认为电影的莎士比亚。他拍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吸引了很多人,11万的成本收入一千万以上。后来又拍了《党同伐异》,长达四个小时。当时票房不理想,并且破坏了底片,现存的缺少50分钟。

  好莱坞是投币结果,后来又来了很多人,为了躲避纽约的爱迪生的专利,一看,离纽约最远的大城市就洛杉矶。洛杉矶拍电影最合适,有山有河水有森林有平原,一年四季阳光灿烂,不像其他地方,一没有太阳就不能拍外景了,当时灯光全靠阳光。

  《我的两个世界》读后感(九):龙哥啊,我是真的不知道啊

  高中班里有个古怪的男生。你要是和我一样在一个中部小城长大,一定也会遇到这样的男生,可能是在初中遇到,也可能是在高中遇到。他们无一例外有比普通小城青年更普通的出生,又无一例外看过一些杂书,不多,但很偏。这些书像是不合时宜的一个笑话,除了少年,所有人,包括我在内,都在看这个笑话。

  用其他同学的话说,少年很怪。其实仔细想想,不就是一个没见过市面的小城孩子看了一些很怪的书以后自以为是的孤傲嘛。要是放在一堆中年人里面,顶多会招来私底下的嘲笑。可偏巧,少年的同伴是一群同样出生普通的小城青年,极度地喜欢抱团,喜欢贬低哪怕稍微与众不同的人。对了,说了这么多,还没介绍少年的名字,我习惯称呼当时的少年叫龙哥。之所以叫的这么亲切,是因为我和少年坐了很长时间同桌,你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在这样保守的中部小城,两个男生成为同桌是多么司空见惯的场景。在我和少年同桌的日子里,少年和我成了棋友。高中之前,准确的说是高三之前,我是不会下象棋的,或者再准确的说,我只知道简单的规则。你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在这样的中部小城,高三是一段很苦闷的光景,周围本来就是奇形怪状的人,到了高三可就更加变本加厉了。龙哥和我每天晚自习的时候都会切磋棋艺,非我自夸,从刚开始每把必输到和龙哥旗鼓相当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龙哥的棋艺在班里面是数一数二的,和棋艺不错的小城少年一样,龙哥的棋路属于路边大爷的野路子,我属于自学成才的野路子,所以我俩的棋风是完全相反的,龙哥善攻,我善守。我赢龙哥都是守住了龙哥的攻势,我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进攻,龙哥慢慢摸清了这点,所以后期他要赢我的时候,也就以守为攻了。说这么多和龙哥下棋的事儿,是想说我和龙哥关系还不错。因此龙哥也会和我说一些知心话,有天晚自习,龙哥又和我下了一盘棋,我忘记了谁输谁赢。正当我还在回忆棋局的时候,龙哥和我说:“小C啊,你说咱们的同学就不思考吗?”,我看了看龙哥的脸,知道他不是在和我扯屁,也就认真地回答说:“龙哥啊,我是真的不知道啊”。你看,当时的龙哥已经对我掏心掏肺了,我却和龙哥打哈哈,我就是另一种的小城青年,奸诈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我和龙哥一样,也觉得当时的同学,包括我和龙哥在内,都是一帮傻X。龙哥当年自视过高,虽然过了重点线,但估分比实际分数高了40分,因此没有考上,我来了北京的一所学校。第二年龙哥复习一年,听说还是估分高了40分,但上天眷顾龙哥,他报考的那所学校正好遇到了小年,龙哥因祸得福也来了北京。班里还有四五个同学在北京,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几乎每周都会聚会。每次见龙哥,都能感到龙哥变本加厉地愤世嫉俗,看的书也越来越偏。之后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新圈子,也就满满变淡了。到我毕业一年后,又聚了一次,龙哥没来,听说四级没过,天天打游戏,毕业都有问题了。我想起了上一次和龙哥见面的时候,龙哥告诉我他在玩魔兽争霸,我说这游戏怎么玩,他盯着我说,和象棋很像,也是一攻一守。

  看这本《我的两个世界》让我又想起了龙哥。方舟子的性格像极了龙哥,只是方舟子读书没有走偏,他的偏执也用对了地方。即使这样,人们对方舟子的态度也和当时班里的同学对龙哥一样。

  “小C啊,你说咱们的同学就不思考吗?”

  “龙哥啊,我是真的不知道啊”

  《我的两个世界》读后感(十):一个中国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