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坐看重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坐看重围》读后感10篇

2018-06-01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坐看重围》读后感10篇

  《坐看重围》是一本由徐皓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坐看重围》读后感(一):文武双全

  看完本书,想来豆瓣发个评论,点开页面要输标题,第一时间想到文武双全四字。

  这本是拿来形容人的,但形容本书,不为过。老徐一开篇就从雅典和耶路撒冷起笔(貌似从列奥处得来的?)气魄很大,接下来讲电影,讲文学,讲书法,讲武术,处处都是精彩,无论你喜文还是喜武,都可以从本书有所收益

  随便说两点感想

  1 作者讲书法时提到书法外行以力求形,举唐太宗为例,(个人感觉还可以加一个毛),唐太宗学右军,但笔力细节不到位,最终落到以力求形。笔力不是直接求出,而是练形功深自然成就,右军功力至深,故笔力复杂,大令也只求形,但功力不足,故技术简单。有书法理论家以为唐太宗自称学右军,写出来却酷似大令,于是得出结论,李世民言不由衷,是真外行,该来看看本书。

  2 书中唯一瑕疵,作者评日本武士道,认为一心求死的提法不对文人可以求死,武人只以自保为第一。初看他后面的论证感觉很对,细一想,不只日本,我们中国自古也提倡武人不惜命,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精神……难道都错了?再一细想才发现,作者在这里的批评错位了。武士道教育对象,是武士,和平时期官僚(叶隐书作者自己就长期担任文职),战争时期为军人,作者拿来对比的,却是中国的江湖武人,根本是两个不同阶层,行事原则自然不同;再进而言之,一心求死,是战略层面重点在胆气精神,求自保,是战术层面,重点在技术,两者并不矛盾,老徐这里实在误会

  《坐看重围》读后感(二):某些点评人真的是白痴

  这是我没有看豆瓣点评,直接看书后的感悟

  虽然在观看之前,已经有了解过最精彩的部分,甚至可以熟练的背诵。但发现整篇读完之后,才能领悟最精彩的部分实际上却是他描述的拳理。反而之前熟记的部分一点也不重要,那只不过是电影的一些八卦,比如廖凡拍电影学拳两月,箭士柳白猿里的蒙眼斗枪的是个话剧演员,于老还心生比试的想法,非要搭手将对方抬飞才心头窃喜。小念头,寻桥,八斩刀,六点半棍,在浅析咏春拳理的时候我会合上书,思考动作,直到画面出现了,我才会接着看。看这本书耗时比《逝去的武林》长,原因有三:一、书没有电子书手感好(个人喜好);二、拳理太多需要思考;三、追剧(福尔摩斯)让我分心!最后还是那句话,愿我大中华将武术发扬光大,成为真正的现代国术!

  这是我看了豆瓣点评后的感悟:

  自己看完后再去看豆瓣的评论,简直觉得某些点评人是白痴……他们普遍认为讲电影剪辑和演员指导那块是最好看的部分。我认为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配武侠,你对武术根本就没有崇高敬意,整颗心关注在那些无所谓的电影八卦上,你去看商业片就好了,还能无尽吐槽……

  怎么判断一部武侠片是不是好片?一招一式的拳理都写出来了,你们认为是废话,还不够吸引不起劲,我劝你们以后还是看甄子丹,成龙吧……

  以上内容不喜勿喷……我个人觉得,热爱事情就是崇高的,就应该是需要有研究精神的!你看武侠不研究拳理,你起个什么劲儿呢?

  《坐看重围》读后感(三):“武人们

  忘了先看完电影《师父》还是先买的《坐看重围》,反正都是最近的事。后者大篇幅讲“以形生力”“以形胜力”的拳理,又主讲了“黑手”“速成”。“武打设计”一部分看着吃力,所以剩下“坐对重围”“八斩刀”两部分不读,直接跳到“武人们”,在这一节,徐浩峰说跟于承惠有约,要和他再合作二十年拍到他98岁,但于承惠已在《师父》公映那年(2015年)去世。这让书无意有了凋零感。这几年看书,总爱留几章阙之不读,甚至自称最喜欢的中岛敦《山月记》,其实也只看完三分之二。所以这《坐看重围》看来自己也是不打算真正读完。“后记”之后,立刻掩卷。想起公司有《刀背藏身》的徐的签名本,便抽读《师父》一篇,读完望窗外云,如山。接着又想去啃完《逝去的武林》与张北海的《侠隐》。“后记”,对不对的选择认可——少时读《通鉴》,不明白开头为何要写那么长一段关于“名分”的议论,中古文言、长篇大论初中生头疼,现在徐给了注解。前几天开会,一个编剧问最近看过的电影里觉得最好的地方,我举了《师父》里宋洋腹中扎了匕首,还要望天津的方向跑五十步、走二十里,于是死掉——这也是明后天天津之行的一个注脚。

  《坐看重围》读后感(四):神巧不过见习者门

  我第一次见宋洋在横店。是夏天。夜戏探班。导演陈伟祥,我是编剧。在水边,灯光都是熟人老张。工作中的每个人都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喊了“咔”之后,导演跟我寒暄两句,制片人陈其远领了宋洋来打招呼。他穿一身军装眉目是好看的。并不热情,我们都是泛泛地应酬两句。就分开了。

  再也没见过。忘记怎么加的微信了。突然知道他演于正的《神雕侠侣》,样子有点变了。然后是《箭士柳白源》。我跟他说我是徐浩峰的粉丝。然后知道他演《师父》。我当时在厦门建组,想包场去看,结果厦门居然没什么排片。片子上映时,我和一个朋友去看当天的夜场,绵密逼人。也没好意思跟宋洋说,他的样子和我记忆里的那个已经完全变了。

  第一次知道徐浩峰,是郝明义推荐的《道士下山》。繁体版在大块出的。我当时失恋,老郝相信读书治愈一切,从台湾给我快递了两大箱书。柏拉图等大部头中夹杂着这一本。一口读完,文字瑰丽,有前辈遗风。我按照名字找了《逝去的武林》看,然后就成了粉丝。没想到徐浩峰居然长了一张喜气的圆脸。

  因为治颈椎病去约了太极课。三个小时边聊边学。老师是太极实战高手,说对战姿势防御,走路和坐、站。很有意思,只是回到日常来并不能保持。心里留下了痕迹

  宋洋在微信上突然跳出来,问我要地址,说送我《师父》里小宋佳的烟环同款,我收到的快递里还有惊喜,是徐浩峰的《坐看重围:电影【师父】武打设计》。一口气读完。居然读懂了大半,太极课没有白上。

  徐浩峰说“神巧不过习者门。”我在悟相关的道理,觉得取舍不可投机

  好师父好徒弟。电影的乐趣又多了些的感觉。

  谢谢宋洋。

  《坐看重围》读后感(五):被低估的武打逻辑

  这是一本很难定性的书,说它可以开辟一个类别大概也不为过。

  徐浩峰是自成体系的,先读了小说大概就是看个热闹,先看了电影怕是也会迷雾重重。无论是中国电影还是文学,似乎很少见的一种类型就是将一件事的"理"说清楚(也许教科书得除外),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徐浩峰的魅力在于兼得了二者。

  第一次知道徐浩峰就是看电影《师父》,后来才知道他也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一代宗师里麻雀在手中不起飞的片段观众掀开了武术世界的一小个角,原来真实的武术并不是电影里的花拳绣腿、大开大合,武术是对人身体的一种分析运用,高手过招只一手而已,绝不你死我活高下已在双方心中。体会这种设计的奥妙得先去看徐浩峰的《逝去的武林》,略知些拳理才发现其电影中表现的一招一式都不浮夸。

  在这本书里徐浩峰将其"理"掰开揉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不晦涩,反倒很趣味,跟着读下去手脚都忍不住跟着比划一番,按照书里说的一招一式比划下来竟也有豁然开朗之感,仿佛绝技已加身,就差一件趁手的兵器,这是玩笑话。书中提到的很多武打原理乍一听上去都甚是粗浅,不言自明,而我们被武打片洗了脑,多年来从未发觉这其中有何不妥战场上骑马挥刀,刀不用时是垂着,攻击时从下"撩"而不是举着"砍",撩比砍力道大,垂着刀会把自身消耗力量降到最低,战场上要的是持久而非姿态,这时再回想电影电视剧中的沙场拼杀,英雄人物在马上举着大刀一通乱挥,试想别说大刀,怕是一个杯子单手举高几分钟都会胳膊酸痛;高手突围,武功再高怕也抵不过人多势众,这时动作幅度要小,善用杠杆发力,势能最大化,这么做也同时是为了打不过时给自己留出体力逃跑,虽不英雄但却合乎人性。某武侠大片中两人大战上千卫兵,仍不忘旋转跳跃,也是要为这种表现主义深鞠一躬。当然,影视作品的武打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刺激,打的好看才有观众,只不过这股风刮得越来越邪,单纯的打已经刺激不了观众时,又"神来之笔"的加进了现代思维想象的奇淫巧技,点穴、轻功、冲击波,武侠、武打成了X战警,叫人哭笑不得。这也不能说错,不过对比之下,像《师父》、《箭士柳白猿》之类的电影会容易被低估。

  武打片曾经是中国电影最成功文化输出,当下这股势力虽然已经孱弱,却不妨碍武打贯穿于各种类型片中,作为视觉上、剧情上的调剂和补充。打开电视随便换几个台就能看到武打场面,只可惜所谓的中国武术早就变了味道,沦为春节晚会舞蹈一般的存在。还好在这条越走越偏的路上出现了徐浩峰,把武术当成一件正常的事来说。《师父》结尾的巷战被导演称作横线奥义塔,21世纪又有人打出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