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侦探研究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侦探研究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5 03:1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侦探研究经典读后感10篇

  《侦探研究》是一本由詹宏志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侦探研究》读后感(一):有趣,但还不够

  前几篇文章写得通达又富趣味可惜后面的文章就重复来重复去。

  如果能在别的地方读到前面的文章,后面的其实可以忽略了。

  或者说,可以挑1,2篇看看就算了,感觉是为了凑成一本书而成集的。

  居然还有字数限制可恶

  《侦探研究》读后感(二):挺有趣的一本书

  虽然评分3分但是对于侦探或推理小说兴趣的人还是推荐看看,可以大概了解到各位侦探的情况还有相互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唯一缺点就是居然没什么日系推理的内容

  基本上讲了侦探与日常生活关系访问作家,还有侦探的生活这几个内容,可以说作者有点过于较真了,例如最后福尔摩斯的账簿。

  作者通过比较和举例子阐述想法,大部分都是有道理的。

  给了我一点建议,就是太理性的侦探有点太多了。

  《侦探研究》读后感(三):对侦探小说涉猎甚广

  怎么说呢?

  显然这不是一部以体系深刻见长的作品

  但是,从阅读中也不难发现,作者对于侦探小说有着相当的阅读量和了解,而且也对于这一独特类型文学自己理解看法

  作者对于侦探小说的子类型,以及人物设置背景是做了很深入分析的。

  不过有些篇章显然有点形散神不散得过分了。

  想要了解侦探小说宏观全貌的,不建议看这本书。

  时间很丰沛,对侦探小说抱赏玩态度的,觉得可以一看。

  《侦探研究》读后感(四):也许只是入门

  因为对于侦探文学的喜爱买了这本书。

  作为推理文学入门介绍还是十分有趣的。可以看看侦探的发展史。最喜欢段落就是侦探变化和二次大战的关系。因为战争,英式帝国衰落了。美式主义崛起相同的,福尔摩斯式贵族侦探也逐渐消失。街头落魄私人侦探逐渐在纽约默默开门工作

  但作为真正想要看看福尔摩斯们吸血鬼似的贵族气息和禁断隐晦的性向研究的人,这只能算是个全面简单的入门。

  《侦探研究》读后感(五):24-38 侦探世界来龙去脉

  这一个月以来一直用读书打发时间。平缓情绪,沉浸在闲书里,可以忽略许多不相干的事儿突然遇到事儿,不能改变的事儿,只能面对,不胡思乱想。抑制胡思乱想,读书是利器

  这阵子无论纸书和电子书都读了不少,现在不记录,过阵子大概只剩下书名了。先记下书名。纸书:侦探研究 詹宏志 , 临场 横山秀夫,写我的书 林文月 一只名叫鲍勃的流浪猫 詹姆斯 鲍文,交谈 林文月;电子书:大江大河1949 龙应台,楼兰 井上靖,哪呢哪呢神去村 三浦紫苑,暗店街 莫迪亚诺 ,无聊魅力 阿兰德波顿 。

  还是在前年看过《詹宏志的私房谋杀》,谢谢豆瓣有记录。知道詹宏志这名字在很久以前了,台湾文化传奇人物,与侯导几个人照片也见过多次。虽然还是只记得侯导的相貌,其他几个人都要再辨认下。听罗大佑时候也仿佛听过他的名字。

  就是仰慕大名才买的这两本书。前两年我买新星的午夜文库也有点疯,不但千方百计搜罗买齐了红皮本,还有几个英美的名家也大肆收购,还好网店基本半价的样子,但是书架实在放不下,而且也读不完才住手。连带着读了十几种。看到有关侦探小说的书也就忍不住买来看看,看看人家说什么,还有一本唐诺的《八百万零一种死法》。

  詹宏志的私房谋杀 就是导读,觉得不过瘾,太平铺直叙,不过了了,没有唐诺的导读读起来过瘾发散。

  不过这次读这本侦探研究倒是喜欢,大概是唐诺的侦探发散太强读不下去,觉得詹宏志这种明朗调子好看,唐诺的是把简单的写复杂了,而詹宏志浅尝辄止,有什么谜团你去读书吧。也许因为读过一些推理小说,有些基础,所以读这本书有点理顺侦探世界的意思,来龙去脉,以前就很不明白为什么哈米特在推理界的地位那么高,没什么好看啊,那个痞子,原来是他开拓了侦探世界。他读的也够细致,侦探的花销侦探的饮食侦探的感情,每每说起来如数家珍,与小说对照下觉得很好玩。这本书主要说道福尔摩斯 、尼禄伍尔夫以及哈米特钱德勒的人物。可惜提起斯卡德时候很少。看完这本书我最想看的梅格雷,西默农笔下那个平常的法国警察探长,没想到他那么有生活品味啊,正好手边有两本。这个月争取看掉。不过梅格雷书太多,千万不能掉那个坑。

  《侦探研究》读后感(六):(转)小宝:读台湾才子詹宏志的《侦探研究》

  文/小宝

  这里的侦探,是指经典侦探小说的侦探,不是真实生活里的侦探。他们是福尔摩斯,是布朗神父,是波洛,是马普尔小姐

  经典侦探小说里的福尔摩斯一干人从事的侦探行业也是个虚构行业——与真实世界的侦探业大大不同。福尔摩斯、波洛办的差不多都是谋杀大案。真实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会把刑事重案的办案权交给私家侦探,他们连基本的侦查权和调查权都没有。现实中的侦探,基本上等于有特定顾客的狗仔队加人肉搜索引擎,老上海叫“包打听”。那种专接大案要案,闲闲地坐镇指挥中心,使唤警察如放猎犬,最后靠深思明辨抉隐发微一举破案的私家侦探,只存在于小说。

  福尔摩斯一干人的侦探事业,是小说作者发明的、不入三百六十行的行外之行——想象中或有,现实中绝无。醉心于经典侦探小说的读者,尤其是男性读者,自觉不自觉地为那样一个行外之行心醉。

  生活在男性中心的现代社会男人好处,也有麻烦,麻烦之一就是压力太大。来到福尔摩斯的世界,这种压力焦虑顿时化解。侦探多好啊,没有老板,没有上司,做福尔摩斯固然很好,做华生也不错,和福先生交以友道。身处三百六十行之外,不用比较,不受管束,三百六十行还有求于你。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连国家机器代表警察也向你点头哈腰。读小说的男人一般都是软弱的男人,他们每天的快感就来自睡前半小时阅读时的角色替代。

  男人除了面临社会压力,还有更大的感情婚姻压力。软弱的男人,连社会责任都要回避,怎么受得了感情问责和婚姻磨难。经典的侦探小说,以虚构的职业理由,断然将感情和婚姻逐出侦探的生活,这是让不喜欢担当的男人非常称心设计。福尔摩斯、波洛、马洛……不近女色,马普尔小姐不近男色。爱伦坡、柯南道尔、克里斯蒂、钱德勒……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毫无关系的作家,严格遵守一个共同的默契:在几百部小说中,那么多的男主人公,居然没有一次勃起。这种守身如玉的奇迹,只有在很久以后中国革命样板戏里才又一次显现。

  既然可以拒绝功名逃避女色,为什么不出家?或者挑一份优雅高尚自由职业?偏偏要做侦探?原因还在于男人的没出息。出家皈依,持戒修行,需要何等的毅力,比当会计师、结婚生子困难得多。当侦探,是男人向自己软弱人性投降的又一证据。越来越多的调查证明,男人其实比女人更喜欢八卦。小说中的私家侦探,他的基本业务,就是名人八卦、富人八卦、贵人八卦。他的基本角色,是这些八卦的最高知情人和最终裁决者。没有压力、没有责任、探隐决疑、广受欢迎,这是何等轻松、何等快意人生。而小说作者宣布,这样的人生,只需要你有过人的智力。软弱的男人,哪一个不以为自己智力超群?

  詹宏志是台湾的才子。作为一个特别喜爱经典侦探小说的同好,谨以这篇胡扯的短文,向詹宏志的才子身份致敬。

  《侦探研究》读后感(七):闲话推理,研犹未及

  詹宏志,台湾城邦出版集团创始人、PC Home网站董事长、书痴、作家、出版人。自幼家境贫寒、生活窘迫,却意外对阅读这一在当时而言算得上奢侈爱好不离不弃、情有独钟。早在国小毕业时,便将故乡草屯镇乡民图书馆内三、四个书柜的各色图书全部读光。后来姐姐在台中书店打工,因为幼弟喜爱阅读的缘故,每晚都会带些书回来,第二天便送返店中——不管姐姐多晚回家、带几本书,小宏志都会坚持读完、一本不剩。自国中时起,又迷上英语阅读,通过背诵、朗读的死功夫勤学苦练,造就了扎实的英文功底高分考上台大经济系后,努力打工自立的同时,仍会从大学图书馆大批借书,且开始藏书、理书、写书,并做些创作、设计的尝试。爱好坚守多年,一不小心,竟守成了奉献一生的事业。

  诸多书籍类别之中,詹宏志最爱读的要数推理小说,其中又以欧美侦探小说为主。在读过千余本英文原版推理之后,出版人詹宏志毅然决定执行“谋杀专门店”计划:从1997年开始,历时八年、耗资一亿新台币后,远流出版终于出齐“谋店一零一”共101册欧美推理经典,囊括一百五十年侦探小说史上全部重要作品。詹宏志亲自为每本谋店撰写导读,旁征博引、细叙感想,一时传为佳话

  复旦大学出版社,最近出了他四本知名集子的简体版:其中,《绿光往事》和《人生一瞬》这两本随笔散文集,讲的多是经年旧事,也提及不少出版趣谈、读书鉴赏内容等等。《詹宏志私房谋杀》和《侦探研究》这两本,前者是谋店系列作品的导读甄选,收录三十六篇,以正统、犯罪和变体三个类型来区分;后者算是与推理相关的专栏杂谈录,归为“想像与真实”、“访问记”和“侦探研究”三大部分,尤以第三部分为重点——这同时也是詹宏志最新结集的一本书,台湾繁体版2009年面世,马可波罗出版。

  尽管冠以“研究”之名,且在第三部分中以“侦探和他们的感情生活、驻在城市心智结构和职业世界”四大命题方向展开论述,这本《侦探研究》的内容,实际与真正文学术研究相比,仍是南辕北辙。严谨慎密的论文并非詹宏志乐于展现给读者看的(尽管他并非写不来),这位推理传教士不过是想要坐下来、说说有关推理的闲话而已。在“想像与真实”部分,结合台湾省内真实发生的种种吊诡离奇悬案,让那些欧美经典小说桥段接上地气。譬如从赴台越南新娘因乘坐火车生意外身亡的案例,以及涉嫌丈夫前妻雨伞毒蛇咬死的前案,联系上希区柯克佳片《火车怪客》原著、埃塞尔•怀特的《小姐不见了》,以及福尔摩斯系列赫赫有名的《斑点带子案》;又或者由最新007电影、陈水扁案等流行事物,闲扯到间谍小说、经济犯罪等。每篇三五部相关作品、七八位作者逐一列名,讲岛上最有趣的段子,选作家们最深刻的名言,三千多字一篇,行文舒缓,仿佛茶余饭后的趣谈,不给读者一点压力。

  “访问记”部分相对短小,分四篇讲两次访问:一则是向西而行,前往牛津探访《昆恩的静默世界》的作者柯林•德克斯特,再则是赶赴东瀛、长野乡间对日本本格推理泰斗土屋隆夫进行电视采访。詹宏志将远行经历写得生动出彩,把两位作家描绘亲切可爱。有趣的是,他与柯林侃谈牛津系侦探小说,对土屋却也大聊约瑟芬•铁伊与乔治•西默农——在日系推理大行其道的当下,詹宏志仍坚守“欧美才是侦探小说正统”的观念,和国内评论家止庵的看法如出一辙,某种角度来讲,也算是可敬可爱。

  更可爱的是作为重头戏的“侦探研究”部分——坦白说,称为“侦探史八卦”或许更恰当些。他探究福尔摩斯在《波西米亚丑闻》一案中与“The Woman”擦出的火花,又考据推理小说中“禁欲主义”的起源,以此为契机,从驻地性格、工作等一切角度,深挖那些在虚构作品中耳熟能详神探们的各种隐私。甚至,在全书的最末处,还回到自己经济学老本行,用三篇文章揭露了业余侦探福尔摩斯的经济问题:通过与另外两名虚构私探山姆•史培德和查维斯•麦基的收费方式对比, 最终证明老福的优渥生活根本田园式的——所谓“固定按级收费”,实际更多是小说情节所需的煞有介事罢了。为了浪漫主义,哪怕波西米亚王储当真要赠予这位名探一方沃土,他至多也只索要那张故人照片就算:这就是英雄主义骑士精神所必须付出代价

  单从文学创作上讲,詹宏志算不得什么才子,但显然极懂“娓娓道来”的妙处。朱天文说他是当代少数能写明朗文章的人之一,所谓“明朗”,无非那种淡然的调调朴实无华文字一板一眼的叙事,读来可使人内心轻松、宁静。梁文道称,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谈的却不是他的文字,而是他一以贯之、勉力而为的人生,对中华文化事业推进所赋予的巨大影响力万幸,《侦探研究》这本书的格局虽小,却能面面俱到,文章写得又格外通俗有趣,作为一窥百年侦探文学殿堂的入门读物,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侦探研究》读后感(八):推理的乐趣

  这本200多页的《侦探研究》,用詹宏志自己的话来说,其实都是“不重要的事”。

  从火车开始说起,到福尔摩斯和华生的第一次相遇,侦探小说的美国革命,侦探们的情感和性生活,“这些知识无关国计民生,甚至无关推理小说的欣赏,并不影响你阅读侦探小说的奇情悬疑;但多了一点对小说字里行间以及场内场外的了解,我却知道,那可以带来无穷尽的娱乐”。

  福尔摩斯在《生命之书》中所宣布,“从一滴水,逻辑家可以推断出一片大西洋或一个尼加拉大瀑布,即使他不曾看过或听过这两者。所有的生命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大锁链,看到其中一个环节,我们就能知道整个锁链的性质”,这本书大概就在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中推理出侦探锁链的性质。

  说回到侦探小说,我自己看得大多数是英国早期和日本近阶段的小说,用日本的说法,基本分为“本格”和“变格”两种。

  一些大师总能创造出一些不可思议的案件-

  比如营造一个在封闭空间中的杀人事件,而凶手就在大家之中,像尼罗河上的惨案、小姐不见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等。

  或是假设一个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如《火车怪客》里素未谋面而且之后也不再相遇的两个人,在火车上短暂的相遇中竟然共谋了交换杀人的计划。

  或索性设立一个离奇的迷案,比如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事件。

  在这种类似时空诡辩术的设定下,侦探们开始一场智力竞赛,用严谨的推理、科学实验来破解迷题,推断出手法,搜集到证据。

  与此不同的是一种对动机的追寻,像是东野的白夜行和圣女的救济,将罪犯直白的告诉了读者,而在侦探追寻真相的程中寻找动机,以此探寻人性的本质。

  (对于动机的讨论真没有哪个国家比得过日本人,各种扭曲的变态的原因和心态都能够找到...)

  我总以为这只是类型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向而已,詹宏志却发现并不仅仅是这样。

  原来自福尔摩斯风靡之后,虽然作者们都尝试不断塑造完全不同的人物个性来和福尔摩斯有所区别,但还依旧在智力竞赛的状态下。

  到了美国经济萧条的年代,对侦探小说也兴起了一场美国革命,美国作家们对于这种假设的、不切合生活、无助于现实的智力游戏感到反感。

  案件变得更像生活中的突然案件,好像感情失败后错手杀人之类,而探案过程中则开始有各种来自罪犯甚至更高权力的障碍;

  侦探也从天堂落入凡间,他们不再智慧过人,可能观察力或直觉上某点过人,但与生活中的警探越来越接近,他们有些事业不顺,有些只是私人侦探社里的小职员,有些家庭不和睦...

  当侦探再不能天才般的从容说出手法,指出罪犯的时候,案件手法便默默的退到幕后,动机和追捕过程变得格外重要了。

  这看起来好像有些学术,那么有趣的来了:

  侦探小说的美国革命并不仅仅对案件设置有所争论,对福尔摩斯们也有很大的质疑,其中之一就是这些侦探都很禁欲,这显然不科学不符合人性!(现在想来,这大概也是卷福这剧之所以腐的一个原因吧,确实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就是不进女色和华生出生入死。)

  于是随着金赛的性学报告出世,侦探小说家们开始呼吁侦探们要有性生活,而福尔摩斯们需要所有的时间来学习犯罪相关的知识,来推理,自然是不能去谈恋爱的,侦探们必须更向凡人一些。

  这大概也是美国人对英国人的一种另类反抗吧...

  而二次大战之后,推理小说界也展开了一场世界推理小说之都的争夺,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最繁华的金融文化中心,想必也一定是最多罪恶的犯罪之都了,这样又怎么能够少了一个最伟大的侦探呢?

  于是,纽约出现了伍尔夫警长,洛杉矶出现了马罗,他们的个性都和福尔摩斯们有着巨大的反差,更像是美国的平民英雄,也代表了美国政府的精明能干。只可惜虽然纽约替代了伦敦成为真正的经济文化中心,却依然没有战胜福尔摩斯,伦敦依然是至今推理迷心中的世界推理之都。(无怪乎卷福在BBC版中还要客串伦敦旅游导游...)

  原来一个类型小说的写作风格背后,还有如此多的社会因素,想想那些作家们不仅要创作笔下的侦探,还要通过为国家和理念进行争论,实在是一种娱乐。

  当然这些关于侦探的场内场外的事,其实只能作为侦探小说了解的入门,而詹宏志在这里展现的一种阅读体验却非常有趣,大概也是我们这些推理迷所非常向往的:

  “现在他感到自由,度过的侦探小说已经全部混为一谈,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而来自幻想虚构的每一位侦探也都比真实世界的任务更真实。他可以随意征调他们,让他们为同一个题目出现,他开始写《侦探和他们的感情生活》,把历史上的侦探全部叫在一起,叫他们招供他们的感情私史和内心世界;又可以单独讨论福尔摩斯的收费问题,检查它的运营模式是否合理......”

  :可惜的是,并没有聊到中国侦探小说。

  哦,中国并没有推理小说这种类型,而是碟战小说和官场政治吧,这或许又该单独成为一种研究了吧?

  《侦探研究》读后感(九):萧坦:侦探小说世界的导游

  不知道现在企鹅出版社还会不会把“犯罪小说”(crime fiction)专门用绿色作封面,过去那可是非常著名的企鹅分类传统(早期企鹅设计的书,封面采用色彩加以分类,小说类为橙色,自传类为深蓝色,犯罪类为绿色,戏剧类为红色,旅游类为鲜红色,其它为黄色)。

  这些年企鹅开始走精品书路线,设计越来越华丽,和当年的简约主义风格天差地别。不过,变的不只是企鹅出版,当年的“crime”类小说也不再只能以犯罪小说来定义:侦探、悬疑、推理,都是常用的说法,对于读者来说这概念也可窄可宽。

  当代英国重量级侦探小说家Ian Ranking就说,他当年出版了处女作,本以为是纯文学作品,结果因为有悬疑成分,发现在书店被置入“crime”的架上,他偷偷放去“literature”架,第二次发现又被放回去,于是从此走上侦探小说之路。

  在这种宽泛的概念下,要讨论推理小说,说简单也简单,因为范围宽泛随手可擢;说难也难,因为在这么疆界模糊的创作世界里准确地抓到推理小说的核心,非有曾经沧海如今返璞归真经验者不能为。

  民间读家藏龙卧虎者大有人在(正如悬疑小说家Peter Robinson短篇《Fan Mail》里的那位侦探小说收藏者),但就可见的文字来看,中文世界里,詹宏志是个可以信赖的推理小说读者、推荐者和评论者。

  现在,他可能觉得只是为推理小说写写序言导读、评评作品内容不过瘾,所以出了本新书,专门讨论侦探小说,书名是向“福尔摩斯系列”第一本《暗红色的研究》(又译作《血字的研究》)致敬的《侦探研究》。

  刚才笔者说,crime类型的小说现在因为主题的差别和中文翻译的丰富和模糊性,已有多种不同称呼:侦探、悬疑、推理。共同点是故事的推进都主要依靠悬念,但细微的分别在于侦探小说的主角多为专业从事侦缉的调查员——警察或私人侦探,有时也是被动承担调查责任的普通人,这类小说简单说就是“破案”;悬疑小说不一定和破案有关,但故事里的谜团需要得到解答,解谜过程也成了故事的核心动力;推理就更为宽泛,可以把前两种类型都涵盖在内。

  相对来说,当今专门写侦探故事的已经没有过去那么普遍,更多作者会把兴趣放在悬疑和解谜上。包括詹宏志在内,他大力推荐的日本推理小说家伊幸太郎就是只喜欢用人为的悬念来讲故事的作家。但为什么詹宏志会选用《侦探研究》而不是《推理研究》之类的名字呢?

  我猜想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这本书里讨论的都是破案的故事、以侦探为主角的故事;二是他从自己的推理小说阅读经验中选取这么一部分,带有向推理小说的经典模式(甚至可说是古典模式)以及那些大师们表达一种敬意和怀旧的意思。

  在这本书里,詹宏志说他对侦探小说的兴趣来源于读小学四年级时看到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小字密排,上下两栏,线装一巨册,套句胡适先生的话语,我也是‘不读犹可,一读不可收拾’。”过去人说,文学的入门者向古典学习读书写文,要“从第一义悟入”,初学者学习对象是不是玄门正宗是日后风格的关键。

  詹宏志从福尔摩斯开始进入侦探小说世界,决定了他后来的阅读路线图——不管中间如他自己所说发生断层也好,然后断层又接上也好——都有一种经典的“玄门正宗”的眼光注视着。

  这本《侦探研究》里,他的“研究”并非论文式的分析,而是诙谐轻松的介绍,虽然轻松又不浮于表面,就像一位老街坊带你去走故城巷陌那样带你去游历侦探小说的世界,告诉你这座宅院曾住过哪位王孙,那棵桃花树下曾有过什么故事。书有三大篇,每篇若干小节,第一篇为“想象与真实”,讲台湾现实发生的事和经典侦探小说情节的对应,像是讽刺现实的专栏;第二篇为“访问记”,是他亲身访问侦探小说家的文章,类似新闻采访;第三篇才是正题“侦探研究”。

  我想,普通读者就算没有阅读侦探小说的经验,也能从第一篇里找到阅读乐趣;第二篇类似附录;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第三篇,因为它和我阅读侦探小说的经验关系密切,解答了我个人想知道或者亟待找人讨论而不得其人的话题。

  第三篇如“侦探和他们的感情生活”,“侦探和他们的驻在城市”,“侦探和他们的心智结构”,“侦探和他们的职业世界”,“福尔摩斯的账单”,题目相当闷,这是詹宏志有意模仿今天很多没营养的学术论文的格式,带着反讽和自我解嘲的幽默感,但内容却是相当有趣。

  例如“侦探和他们的驻在城市”,就分别讲经典侦探故事发生所在地伦敦、巴黎、纽约,讲这些城市的风格怎样影响故事的风格,还有同一个城市在不同的侦探作家笔下会呈现如何的不同面目,读起来相当解闷。

  笔者就曾怀疑过,是不是发生在伦敦的故事会天生比较冷峻机智,而纽约的故事就会比较破碎一些。读了这部分以后,获得了很多同感,也解开了某些误解。

  我也怀疑过,为什么这本书里日本作家只出现了土屋隆夫一人,还在一个讲座上专门问了詹宏志这问题。他说,日本的故事,他专门留在另外一本书里。

  (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萧坦)

  《侦探研究》读后感(十):杨照专文推荐:严肃即荒诞的侦探推理境界

  严肃即荒诞的侦探推理境界──读詹宏志的『侦探研究』

  文/杨照

  最早,艾勒里‧昆恩写了《X的悲剧》,接着,昆恩以同样的莎剧退休名演员为主角,又写了《Y的悲剧》。昆恩作品传进日本,于是有日本小说家夏树静子写了《W的悲剧》和《M的悲剧》,有阿刀田高写了《V的悲剧》,一直到一九九二年都还有法月纶太郎写出了《一的悲剧》,离昆恩出版《X的悲剧》相距将近七十年了。

  所有这些《……的悲剧》,彼此都有关连。读过《X的悲剧》的人,马上能够认出《一的悲剧》里死者死前瞬间安排留下指向凶手记号的作法,就是承袭自昆恩最早的设计及灵感的。

  这只是侦探堆里小说流传发展过程中,一个小小的例子。和不胜枚举的其它例证一样,《……的悲剧》说明了:侦探推理小说拥有一个庞大的类型传统,这个传统里的众多著作,组构成丰富、迷宫般的互文网络。

  类型小说和纯文学小说最大不同的地方──类型小说不能只读一本。没有人只读一本武侠小说,没有人只读一本罗曼史小说,也没有人只读一本侦探推理小说的。当然,不是有什么巨大的权威规定不能只读一本侦探推理小说,而是读侦探推理小说的乐趣,就藏在各本小说彼此之间的呼应指涉关系里。

  只读一本武侠小说的人,搞不清什么帮、什么派是怎么回事,读得头昏眼花。碰到这种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多读其它武侠小说。读到够多了就自动豁然开朗,原来不管谁写的武侠小说,少林寺一定是正派刚直的,武当派一定是使剑的,四川唐门一定是使毒耍暗器的,丐帮一定要带打狗棒而且一定是靠身上背袋多寡来定帮内地位高下的。

  所有武侠小说都建构在或多或少相似的一块「武林」想象上。要读出武侠小说令人兴奋或令人悲伤或令人紧张的趣味,你必须进到这片「想象」的武林里,而你之前曾经读过的武侠小说,都是引领你一步步深入「武林」的经验累积。

  侦探推理小说和武侠小说一样,也遵循着一套让各个作品彼此互文连结的类型基底,只不过侦探推理小说的互文基底更大更复杂。从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开启其端,这套文类传统流衍出比利时、法国、美国、日本乃至瑞典等不同支脉,然而神奇的,这些支脉最终却都还是依附在原本的根源上,彼此对话,彼此互证。

  穿梭于这样一座多元多层次的迷宫,应该是推理书迷能够获致的至高乐趣吧!迷宫不管再怎么精巧曲折,毕竟要有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而会被推理小说吸引,嗜读推理小说的人,本来就对追究最后的答案、那唯一合理的解释充满兴味与执着,不是吗?阅读侦探推理小说,读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是读手上正拿着的那本书,而是藉由那本书进入在一个书本背后由类型传统构成的迷宫,跟随具体书本推理解谜的同时,一边进行着在那迷宫中寻找出路的游戏。

  尸体、线索、密室、名探、不在场证明、犯罪心理、问案斗智,乃至终极的推理逻辑脉络,这本小说承袭或挑战过去存在过的那本小说、那些小说,也因而读过不同其它侦探小说的经验与记忆,就会对你理解、猜测这本小说产生不同的帮助,或阻碍。

  「读到哪里,你辨识出《一的悲剧》与《X的悲剧》中间的连结?你正确猜出《一的悲剧》里的『一』在哪里吗?」我们可以想象法月纶太郎写作《一的悲剧》时,嘴角浮着微笑如此挑逗、挑战心目中想象的读者。

  没有人比詹宏志更清楚更明白这种类型互文的高度乐趣。毕竟他曾是台湾最早自觉进行「类型思考」的出版家。他当年筹备规划出侦探推理小说,一出手就是百本规模的「谋杀专门店」,是的,杀一个人是犯罪,杀十个人是疯狂,但杀百个千个人,就成了类型,成了有趣的真实与虚构交织的互文世界。

  詹宏志冷静地出入于侦探推理世界的真实与虚构间。侦探推理之迷人,因为真实世界没有那么曲折诡异,也因为真实世界没有那么单纯明确。曲折诡异同时却单纯明确,看似矛盾的性质,在侦探推理的互文世界里巧妙统一了。或者应该说,就是为了创造出这样一个既曲折诡异却又单纯明确的世界,所以才需要虚构,才刺激,动员了那么多杰出精彩的一流想象力。

  真实生活里,人的行为,尤其动机充满暧昧,即使是简单、反复的行为,往往都找不到干净、直截的解释。更麻烦的是,绝大部分别人行为的理由,还有绝大部分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们永远无法确切得知。我们活在有一大堆莫名奇妙线索,却总也得不到答案的混乱世界里。

  侦探小说的虚构时空表面看来更暧昧,更混乱,然而经过小说人物与情节的推演,最终谜团得解,答案浮现,读者得到「原来如此」的满足。

  如何营造曲折诡异,却让曲折诡异最终能合理地导向单纯明确,正是侦探推理小说的虚构技艺所在。这中间需要许多想象安排,换句话说,需要筑构一个既像真实又和真实保有距离的「探侦世界」,那个世界具备许多既真且幻,既严肃又荒诞的特殊元素。

  詹宏志以他「谋杀专门店」店长的身分,在这本书里替我们揭露那个类型领域里的所有严肃与荒诞的规则,以至将严肃与荒诞乃一体两面、无从划分的吊诡真相,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再也无法依赖原本二元的严肃、荒诞分类判断。

  而正是在那严肃即荒诞的境界里,耸立着侦探推理小说最坚实的存有意义碑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