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谋子司马懿》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谋子司马懿》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6 03:0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谋子司马懿》经典读后感10篇

  《老谋子司马懿》是一本由秦涛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8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一):忍字一生

  司马懿一生,两次装病,三位主子,多个时代顶级水准对手精彩一生从未输招,为子孙杀出一条安逸路,却正因他做的太到位,孙子司马炎不需戎马,接手的曹魏江山,一开国就显现末世景象。西晋立国52年,真正统一仅12年,末位几个皇帝被俘受辱。可叹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二):浪沙淘尽英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司马懿的成长沉浮,便如这踏入蜀道之路,无论是前期的大智若愚还是后来的大愚若智,处处显现出一个人城府内敛,斗曹操,举曹丕,扶曹睿,避曹爽,想要在魏国内部萧蔷之乱中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还有他一生的对手诸葛亮呢!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三):还行

  这书就是以司马懿为主线给大家讲三国的故事,中间有很大的篇章都是在讲刘备,诸葛亮,曹丕什么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都有,没有什么新意。本书的最后还是比较有趣的,读到司马懿带领儿子夺取曹魏的政权时不禁令我热血沸腾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四):书不如其名

  中学生读物这是我能给的最高评价了,买来以后令我大失所望,我以为书如其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整本书中50%都作者自己夸夸其谈,整本都是以他自己的角度去写的,我们读者读的根本不是(老谋子司马懿)而是作者眼中所谓的司马懿。就好像一个事先设计好的迷宫,读这本书的人就得跟已经设计好的路线去走,所以读者得跟着作者的思维去读,全书如果除去作者那些废话我估计可以节约一般的纸张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五):智慧智商

  首先是司马懿这个人物,在三国历史中司马懿是个自我矛盾的人,他与贾诩有共同点,就是很难隐藏自己,说白了就是大智若愚,这也是为啥我说智商和智慧的区别,智慧是懂的使用智商,而智商只能说是聪明,杨修就是个很显然的失败例子

  但是不同的是贾诩到了曹营就很少表现自己,贾诩更多的是乱世保命的观点,在立储之事的时候,贾诩很抵触,而司马懿却相对积极同时,司马懿在选择主公跟诸葛亮很相似,都是考察了很久,不同的是,司马懿等待了7年。那么这7年也不是白等,首先的观察局势,其次就是锻炼自己。

  司马家族有很大的特点就是隐忍,这也可以证明,他在可以在乱世中“伺候”三位主子可以游刃有余原因。然而这本书更佳适合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在如今一个浮躁社会,我们太不懂得隐忍,太积极太表现自己了。这反而不是好事领导喜欢相对稳重,而不失才华的人,也不喜欢太显聪明的人。可以说司马懿精神是当代职场楷模标杆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六):司马懿的一辈子,忙于宫廷勾心斗角,忙于沙场运筹帷幄

  司马懿出身背景世家大族,从小毫不出众生活长兄天才少年阴影下,那个时代他人生选择的道路就是读书与做官为目标,人生阶梯已经有祖辈搭好。六岁遇到黄巾起义,刘备,孙坚,曹操三个没学问人才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嫡系,同样改变了各自生命轨迹,司马懿一个拥有大学文凭考上公务员的还只能给他们当手下。汉朝的监察制让年轻的司马懿被不少人举荐,也被曹操看上,在看不清天下大势的时候司马懿选择了装病暗中观察。

  以前还是挺羡慕这种权势家庭出来的孩子们,人生的路有人铺好,直接往前面奔就是了。也曾羡慕过那个时代,烽火连天生灵涂炭,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同样也因乱世造英雄,给了平凡人改变人生的机会。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不好走了,那个时代,只有不走寻常路才可能另辟蹊径

  汉末三国,世道人心每况愈下。司马懿的一辈子,忙于宫廷的勾心斗角,忙于沙场的运筹帷幄,政变结束曹爽后,辞丞相,辞九锡,活到七十岁才适应昏暗的社会,正和贾诩相似,一辈子都在明哲保身。汉末最大的弊病,正是缺乏一种光明正大的精神。当时的士人,知有家族、有郡守、有恩公,而不知有天子,不知有天下。论匡救时代,只有曹操,诸葛亮,荀彧之人曾想试图扭转局面,几个理想主义者用着各自的方式。贾诩可能是三国时代最富智慧的谋士,可是孙权看不起,因为他没有运用自己的智慧匡救时代,司马懿也是一样,一辈子都是为了自保,在政界生涯中不断往上攀升。留给后人印象并不好也有他的子孙的原因,一个在建立时候就便有亡国气象短命王朝。时代在向下,人要向上司马氏的统一中国,便是利用了这种向下的时运。

  西晋,统治不到十二年的这朵昙花,堪称中国史上最黑暗腐败、最没有希望和活力罪恶之花。司马懿生前似乎没有走错任何一步棋,而他的子孙却满盘皆输。如果不是他的子孙以及后面的西晋,司马懿几乎是一个完人,他没有失败,并且非常之成功,但历史就是如此滑稽,像诸葛亮这种失败的理想主义者刚好是流芳千古。司马懿的印象,后人对他的评价却是不那么好。对我而言,我更喜欢像曹操这样的大义英雄,挟天子以令诸侯摸着石头过河,实行“名法之治”以破灭虚伪造作的假道德恢复真实本我的真道德。正是天下大乱,才人人有责。这个时代,需要我们每个人!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七):尤物知音

  著史当然要重大义,然而叙事也自有其妙道。断烂朝报,严谨拘束,难动人情小说家言,天马行空,少合常理。在这一点上,三国故事尤为突出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样一个黎民涂炭、天下崩裂的动乱年代,同时恰又是英雄人物大显身手,施展智慧、勇气个性风采的绝佳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曾经上演过的一幕幕大戏惊心动魄,或曲折跌宕,或感人肺腑,或勾人愁肠,直教人低回流连,沉吟神往,久不能去。从文人雅士、风流才子到童蒙耄耋、市井凡夫,可谓老少皆宜,深入人心

  但是,千人千义。一部三国,被无数人传诵,又被无数人演绎。于是,各有说法,各具千秋比方说,关于司马懿之死,就有好几个版本。正史《晋书》说是病死的,但是小说家就不满足这个平淡无奇结局,非要弄出个花样来。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司马懿是被诸葛亮用计谋毒死的。那么,历史是什么?真的就变成了任人随意打扮小姑娘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历史也绝非平铺直叙文字,所谓的“秉笔直书”也仅是一种价值追求罢了。

  在我看来,历史就是一张布满了斑斑点点的凹凸不平的黄纸。在这张纸上,有的人站在凸显处摇曳生姿,浓墨重彩;有的人埋在低凹众生中,湮没无闻。我们不敢说是谁决定了历史,但至少有显有隐,对后人眼球吸引力绝对不在同一个档次上。那些据于显处纵横捭阖的人,都是人中极品,堪谓“尤物”。

  读者莫怪!所谓“尤物”者,本是有其褒扬的含义的。在小篆中,“尤”这个字的字形就是表示植物受到阻碍之后仍然执着生长样子,哪怕头顶千钧,哪怕身形扭曲。而恰又是这扭曲的身形,益发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优异品质。于是“尤”就有了优异的意思。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解释道:“尤,异也。”由是观之,所谓“尤物”本即优异、怪杰之谓。《左传》也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可见其独有魅力引人注目,足以动人之情,感人之性。至于用来特指女色则是后来的事情了。

  然而正因为其特异突出,反而难得遇到真的知音。此即所谓“独孤求败”、“高处益寒”的道理。南朝刘彦合曾经无限感慨:“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唐人王子安赋云:“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千载以下,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佳话实在是难得得近乎奢侈。这倒也并非全都是“文人相轻”的缘故,也不全是出于“贱同思古”的心理,实在是由于史事驳杂,千头万绪人事沸腾,氤氲笼罩尘埃盈乎天地。所以才导致后人在品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时候,不是近视眼就是远视眼。或有粗知其事而不能详其细末的,或有偏其一隅而不能得其概观的,或有知人而不论世的,或有论世又不知人的。总之,离得太远了就看得清全局模糊个体,靠得太近了就看得清个体却忽视了全局。

  所以要看清历史,戴上一幅凹凸镜,那是极有必要的。凹透镜有散光的效果,可以用来放大物体,扩大视野,可治远视眼。凸透镜有聚光的效果,可以用来缩小物体,凝聚焦点,可治近视眼。二者可谓各有妙用,喜欢品味历史的人,如果运用好了这幅凹凸镜,再次面对历史时或许会有清爽可欣的感觉

  秦涛博士的新著《老谋子司马懿》,既依循严谨的逻辑对三国的那些人和那些事进行缜密考证,又以生动诙谐而又深刻的笔调有条有理地还原了那些鲜活的精彩人生;既钩沉出一代英雄尤物幽隐特异的寂寞心境,又映衬出汉末三国时代恢弘大气的时代风采。实在是兼具春秋大义与叙事妙道的史之佳作。读到他的这本佳作,我于是有了上面这些凌乱想法

  三国魏嘉平三年、汉延熙十四年、吴太元元年八月五日(公元251年9月7日),司马懿病逝于三国时代终结的前夜,享年七十三岁,谥文贞。晋武帝受禅登基后,司马懿被尊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在他之前,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曹丕、曹植、杨修、贾诩、曹爽……这些英雄尤物,也早都已经淡出于历史的天空,任凭后人褒贬毁誉、莫辨直枉。不过幸运的是,千年以后,我知道,他们仍能觅得真的知音。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八):不废仲达万古

  秦君与我相识的年份太长,以致都忘记年份。那时彼此青春年少唇枪舌剑语多珠玑。当时腾讯聊天室还在,我们共同举办过多辩论活动——这辩论活动,是腾讯首创,还因此受到过腾讯垂青,想要大肆宣扬。但终因诸多原因未曾付诸实际。虽然如此,秦君创建的辩论比赛规则由始至终应用下来,给许许多多的人无聊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许多绚丽色彩

  秦君聪达明慧。相识之初,这特质已使人倍加瞩目。当时秦君曾在众人面前放言,《三国演义》可倒背如流。有人不服,真试过,果真还是折服在秦君的记忆力之下。此后多年,秦君所阅读研究领域越来越深广。只至现在,秦君已步入博士行列,且连央视《法律讲堂》节目都力请秦君。秦君的视频,我照例是不放过的,在网上把这节目看完,一路看一路笑、一路思索。但明白讲,笑而思,虽是秦君所赋予读者、观众的的一种附属效应,却不是唯一一种。

  秦君不仅聪达明慧。其为人也,遵儒家之仁,取道家之静。其为事也,以《易经》为本,以兵法为用。诸多理论概念集其一身,到最后所显现出的是一种可怖的圆融。所以直到现在,我有时仍爱称秦君为秦疯子。这并非贬意,而是实在无法形而上之,只好等而下之。

  《老谋子司马懿》,说是秦君的沥血之作未必恰当。多年浸染研究,早使秦君对魏晋时代了如指掌。无非是到某一关头,心中情绪一泄而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成这一本专著。因此这本书我实在不敢说什么。毕竟无论怎么褒贬,都不能损秦君这天成的英气。

  但仍是要说几句的。仅限于书本内容展示的秦君的观点。

  司马懿自古以来颇受诟病。《三国演义》尤其如此,将其写得很是不堪。对于魏晋故事,读者从《演义》当中得到的概念居多,少涉正史,因此这不堪的绳索越深越长,只到现在,仍系在人们心中。然而《演义》并非正史,既是小说家言,必定有添加油醋的成份。况且《演义》褒蜀抑他,也是不争事实。秦君无意颠覆这一具有反面性质形象。不过从人性的角度考虑,这一形象从幼年至老死,其实并没有那样不堪。

  常人说史,看的是过程结果。秦君说史,看的是缘由根基。常人评事论人,多掺杂一些千百年来流传的意见与自己的主观感想。秦君评事论人,是将此人代入历史境况中,客观公允的看待。

  古往今来,谋略家多有。而司马懿异于常人之处,在于谋身有道。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中或有不得不受困于人之处,但总体来说,却不曾因受困于人而损伤自己半分。从第一次谎称自己有疾开始,司马懿其实便已在世人面前展示着自己的智慧。这智慧尤如太极般,可进可退,来去无碍。旁人硬拳一来,退而避之,又反用其道而后发制人。这种大智慧,许多流传史册大人物当中都未必有。甚而包括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有千古芳名,只是对于孔明来讲,这千古芳名是否敌得过生前一时逍遥也未可知。

  谋国,谋得是国家清平。谋身,谋得是一身安和。司马懿不仅谋身,在军事上,他也体现高超能力,为国家解决别国挑衅以及国内动乱,横刀立马运筹决策平衡消抵察微知著。

  这样一个人,秦君若不写上一写,才是负了他魏晋专家美名

  秦君的写,与其它作者的写仍是不同。秦君性情当中,自有一种幽默的成份在。他自己或许不知,但这幽默的感染力实在无穷。体现在文字当中,便是能令读者发笑。诗耶歌词耶,总是信手拈来自然成文。秦君又善于思考,善于在体认历史中,抓住历史那一脉虽波折诡异但却变化有因的真相。述耶讨论耶,也总是文出有典事叙有据。秦君又在这本书中,以小说的笔法来还原千年前司马懿的过往——这种还原,并非一味的延伸枝脉,而是将自己代入历史场景中,反反复复,用历史的背景与人性的优劣来做一突破。循着文笔,读者也终将进入那一背景中,在其引领下思索探析,又在这一思一探中完成自我的历史的游历,弥补自我的思想的缺陷。所附加的另一种价值,便是如何去看待历史,如何使历史成为自己的经验,来指导自己行为的路径。

  其实不论其它,单从这部书的参考文献来看,就已然知晓它的分量。写书的过程,一应艰辛可能只来自于如何抓住读者的眼睛,使读者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但写书的背后,是秦君扎实的学问与正直的人格。

  说是不给仲达翻案,到底还是翻了案。一个负面性的人物,以前虽曾也有过正面的评价,却是少数。现在,秦君专门给司马氏立了传,给仲达充满谋略的人生做了一次精到的总结。不喜历史者,因着文字的引人入胜而盘桓其间;喜历史者,因着观点的允恰而遨游其里。仲达若在世有灵,想必化成鬼也要寻秦君梦中一晤。

  下笔迟缓,深恐不当。因秦君之风姿,终成此言。是为读后之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