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读后感10篇

2018-09-19 03:4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读后感10篇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读后感(一):最后一本

  蒋勋说红楼 读到了最后一本 就像最后一块美味蛋糕 不舍吃下 只有细细品 慢慢嚼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读后感(二):不舍

  花了最长的时间读第七本和第八本,几乎超过前面6本的总和,但也终于看完了,满满的不舍。

  说不出自己得到了些什么,感触了些什么,但是红楼梦每章每段都更加深入我心。

  不舍就这样看完了书,不舍每个人命运都将走向最后的结局,不舍青春的大观园终于都要远去,不舍美好东西被扯碎,丝丝条条。

  可是,这才是小说没有结局,也更胜结局。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读后感(三):红楼梦

  大学毕业后有一阵子莫名醉迷在红楼梦中,看过百家讲坛的刘心武细说红楼,看到红楼的电视连续剧,但是对于红楼中生涩难懂的古文诗词,却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对于红楼中各个人物是否存在历史现实中的揣摩和分析

  无意中听到了蒋勋的细说红楼,那个时候只有前二十回,但是虽未曾见过蒋勋其面,但是却被他微温尔雅的声音立马吸引,更别说他对于红楼中的文学深厚的解说功底,此人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立马就属于费翔型的,是不是台湾人的声音都这么好听?!

  我一直不能接受高鹗后续的40回红楼,我一直觉得这不是曹公亲自执笔写的红楼结局,不是曹公对于宝玉黛玉宝钗他们这些青春王国中的孩子结局的描写;又或许我早已得知这后40回的悲剧结尾,一路追随他们的成长过程,不忍直视!;更有可能是因为蒋勋只细说了前80回红楼,我是追随着他的细说一点点看完前80回红楼,没了他的讲解我很难有那个文学功底去看懂,或者说理解作者笔下的这些孩子和那个时候的社会现象

  很久没有买过书的我,在当当上毫不犹豫的买回了这八本书,记得当年因为网上只能搜到前二十回的有声讲解,我还特地打过电话出版社询问是否可以购买得到,当是出版社给我的报了个天价,湮灭了我的想法,后来在当当上看到后,立马就出手了!

  前前后后听了好几回了,但是一直没能听个完整,这回真心下了功夫和时间,总算是看完听完了红楼80回!有人说你看这些书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你有什么帮助,可能或者是没什么帮助,听完看完后我也不曾几下多少诗词歌赋,但是这书是我想看的,这个过程是我享受的,与其把时间花在看无聊韩剧和闷头睡大觉的功夫下,多看点书没什么不好,不在乎你看的是什么内容的,而在乎是不是你想看的!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读后感(四):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看蒋勋解说红楼梦,由第一本2010年8月开始,到现在最终2012年8月,两年了。特意记下这两年感想

  蒋勋这八本书给人一种很特别感觉。一般作者出书,跨度那么长的,很难保持一种风格,要么就是递进地成长着,要么就是不断衰败。蒋勋这八本书,却如一脉清泉,缓缓地留着。由第一章到最后一章,贯穿而过。

  四大名著,听就听得多了,耐心去看的人有多少呢?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去看的人有多少呢?又有多少人是在为看而看,为读而读呢?蒋勋将这本红楼梦分解为每一句地去解读,每一句地去分析,却又与研究性的分析不一样,他用的是自己经验。用鲁迅的话说,整本书满目都是慈悲二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看的时候,总有种觉得蒋勋啰嗦的感觉,来来去去说的话,都是一样,书中遇到不同事情的解读都是一样的。越读越深后,才发现人性回归,不是在于寻找到每一个人的共同点,而是在于你能接受每个人的不同。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都有自己无法挣脱的枷锁。蒋勋,就像许多年前的曹雪芹,他再带着你,指给你看,那街口的古惑仔,你不要看他又纹身又打架,凶得厉害,可能回家后,还会帮妈妈捶背,孝顺得很。每个人如钻石般,因为棱面多,所以闪烁。

  整本书,是曹雪芹自己的回忆,但因为雕琢得细腻,所以深刻。蒋勋想说的,其实就是繁华与衰败的自然规律,其实就是不同的人性在不同情形下的选择。但,这些却不属于技能知识,不像1+1,你懂了就是懂了。即使你现在懂了,到了那种环境,你未必不会如此。

  于是,两年如一日。看到最后一页时的平静,如同当初翻开第一本的第一页一样。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读后感(五):王一贴、贾宝玉和江湖人士

  王一贴、贾宝玉和江湖人士

  有关《红楼梦》第八十回片段

  题记:这段文字除去极少数我的评论外,大段引用上海三联书店《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

  蒋勋说红楼梦/蒋勋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7

  引自本书第272至280页

  第八十回后段,夏金桂嫁给薛蟠之后,就不断对香菱寻衅,挑唆丈夫毒打她,侮辱她,即使香菱跟着宝钗去了,金桂依旧不肯罢休。薛蟠在此期间收了金桂的陪嫁丫头宝蟾作妾。

  “虽是香菱犹在,却亦如不在的一般,虽不能十分畅快,就不觉的碍眼了,且姑置不究。如此又渐次寻趁宝蟾。宝蟾却不比香菱的情性,最是个烈火干柴,既和薛蟠情投意合,便把金桂忘在脑后。近见金桂又作践他,他便不肯服低容让半点。先是一冲一撞的拌嘴,后来金桂气急了,甚至于骂,再至于打。他虽不敢还言还手,便大撒泼性, 拾头打滚,寻死觅活,昼则刀剪,夜则绳索,无所不闹。薛蟠此时一身难以两顾,惟徘徊观望于二者之间, 十分闹的无法,便出门躲在外厢。”

  “金桂不发作性气,有时欢喜,便纠聚人来斗纸牌, 掷骰子作乐。又生平最喜啃骨头,每日务要杀鸡鸭,将肉赏人吃,只单以油炸焦骨头下酒。吃的不奈烦或动了气,便肆行海骂,说:"有别的忘八粉头乐的,我为什么不乐!"薛家母女总不去理他。薛蟠亦无别法,惟日夜悔恨不该娶这搅家星罢了 ,都是一时没了主意。于是宁荣二宅之人,上上下下,无有不知,无有不叹者。”

  【蒋勋先生点评:“啃骨头”意味着这个人心中有恨,我不是说每个喜欢啃骨头的人都是这样。在这里是一个意象,夏金桂这么年轻漂亮,知书达理,因为啃骨头是要去用力撕咬那个筋,用牙尖啃骨缝里的头,读者能感受到她内心潜藏着的怨恨。……曹七巧(张爱玲《金锁记》人物)最后的形象也这样,因为她内心有太多无法发泄的恨,她要把这些恨嚼烂嚼碎,发泄干净。】

  此时宝玉已过了百日, 出门行走。亦曾过来见过金桂,"举止形容也不怪厉,一般是鲜花嫩柳, 与众姊妹不差上下的人,焉得这等样情性,可为奇之至极。"因此心下纳闷。 这日与王夫人请安去,又正遇见迎春奶娘来家请安,说起孙绍祖甚属不端,"姑娘惟有背地里淌眼抹泪的, 只要接了来家散诞两日。"王夫人因说:"我正要这两日接他去, 只因七事八事的都不遂心,所以就忘了。前儿宝玉去了,回来也曾说过的。明日是个好日子, 就接去。"正说着,贾母打发人来找宝玉,说:"明儿一早往天齐庙还愿。"宝玉如今巴不得各处去逛逛,听见如此,喜的一夜不曾合眼,盼明不明的。

  次日一早,梳洗穿带已毕,随了两三个老嬷嬷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来烧香还愿 。这庙里已是昨日预备停妥的。宝玉天生性怯,不敢近狰狞神鬼之像。这天齐庙本系前朝所修, 极其宏壮。如今年深岁久,又极其荒凉。里面泥胎塑像皆极其凶恶,是以忙忙的焚过纸马钱粮, 便退至道院歇息。一时吃过饭,众嬷嬷和李贵等人围随宝玉到处散诞顽耍了一回。宝玉困倦,复回至静室安歇。众嬷嬷生恐他睡着了,便请当家的老王道士来陪他说话儿。 这老王道士专意在江湖上卖药,弄些海上方治人射利,这庙外现挂着招牌,丸散膏丹,色色俱备,亦长在宁荣两宅走动熟惯,都与他起了个浑号,唤他作" 王一贴" ,言他的膏药灵验,只一贴百病皆除之意。

  【蒋勋先生点评,王一贴的出现就是一个黑色笑话。《红楼梦》写到这里,已经完全进入了“美丽” 的幻灭时段。孙绍祖欺压迎春,夏金桂闹得天翻地覆,所有现实中的卑劣残酷肮脏全部暴露,人生有这么多的病症突然冒出来一个奇怪的江湖术士,说用膏药一贴一切就都好了。……这个黑色笑话听起来好笑,其实背后是很深的恐怖,《红楼梦》里所有的人是不是都得了走向败落的不治之症?这个膏药贴上去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当下王一贴进来,宝玉正歪在炕上想睡, 李贵等正说"哥儿别睡着了",厮混着。看见王一贴进来,都笑道:"来的好,来的好。王师父,你极会说古记的,说一个与我们小爷听听。"王一贴笑道:"正是呢。哥儿别睡,仔细肚里面筋作怪。"说着,满屋里人都笑了。宝玉也笑着起身整衣。

  【蒋勋先生点评,《红楼梦》很有趣,常常是在最恐怖和最无奈的时候,忽然说起笑话来。作者非常懂得运用各种方法衬托人生的悲哀和荒凉,因为幽默搞笑里往往有最深切的悲哀。】

  王一贴喝命徒弟们快泡好酽茶来。茗烟道:"我们爷不吃你的茶,连这屋里坐着还嫌膏药气息呢。"王一贴笑道: "没当家花花的,膏药从不拿进这屋里来的。知道哥儿今日必来,头三五天就拿香熏了又熏的。"宝玉道:"可是呢,天天只听见你的膏药好,到底治什么病?"王一贴道: "哥儿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内则调元补气,开胃口,养荣卫,宁神安志,去寒去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出死肌,生新肉,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的便知 。

  【蒋勋先生点评,类似的话我们只要曾在庙口呆过,就会感觉很熟悉,上千年了,这种语言模式都没有变,都是四个字四个字,顺得不得了。最有趣的是,你身体上任何一点不舒服都会被他说中,其中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病症。细琢磨,会发现这种语言的特点就是暧昧、笼统,这样他的药才卖得出去。】

  quot;宝玉道:"我不信一张膏药就治这些病。我且问你,倒有一种病可也贴的好么?"王一贴道:"百病千灾,无不立效。若不见效,哥儿只管揪着胡子打我这老脸,拆我这庙何如 ?只说出病源来。

  【蒋勋先生点评,我们小时候大概到了中学,受过一点科学的知识教育,就会觉得这个人是在骗人,哪有一种膏药什么病都能治的。可是你只要一跟他对话,你就输了,因为她就开始跟你有的没的扯起来了。】

  quot;宝玉笑道:"你猜,若你猜的着,便贴的好了。"王一贴听了,寻思一会 , 笑道:"这倒难猜,只怕膏药有些不灵了。"宝玉命李贵等:"你们且出去散散。这屋里人多,越发蒸臭了。"李贵等听说,且都出去自便,只留下茗烟一人。这茗烟手内点着一枝梦甜香, 宝玉命他坐在身旁,却倚在他身上。王一贴心有所动,便笑嘻嘻走近前来, 悄悄的说道: "我可猜着了。想是哥儿如今有了房中的事情,要滋助的药,可是不是?" 话犹未完, 茗烟先喝道:"该死,打嘴!"宝玉犹未解,忙问:"他说什么?"茗烟道:"信他胡说。"唬的王一贴不敢再问,只说:"哥儿明说了罢。"

  【蒋勋先生点评,王一贴这种角色,有点像曹雪芹落难之后在庙口碰到过的人,……落难之后,穷得要死,穿着衣服雪天里没有地方取暖时,在庙口碰到王一贴,才忽然发现这些人的生命力十足,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能活下来。这个王一贴跟贵族世界完全不同的,胡诌、诈骗,什么都做得出来;贵族就做不到,所以迎春会被逼死,香菱会被折磨死,但是王一贴却能像蟑螂一样地活着。曹雪芹在一出黑色喜剧里看到了另外一种生命力,在被抄家后,他有一阵子是靠做风筝卖钱糊口的。王一贴肯定嘲笑他说,你卖风筝,不把话说得溜一点儿,怎么卖得掉!可曹雪芹是贵族出身,卖风筝的时候大概脸上都有点挂不住,这也是很多贵族落难后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我补充,曹雪芹的风筝谱,我也的确看到有人整理出书。近来在审理某西南封疆大吏的案子,他的儿子很早就被送出国读书,避开了国内的政 治漩涡,不过估计从此很难再受到祖辈父辈积累的余荫庇护,不知道他在经历家族兴衰后,将来是否能够写出类似好作品】

  宝玉道:"我问你,可有贴女人的妒病方子没有? "王一贴听说,拍手笑道:"这可罢了。不但说没有方子,就是听也没有听见过。 "宝玉笑道:"这样还算不得什么。"王一贴又忙道:"贴妒的膏药倒没经过,倒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 只是慢些儿,不能立竿见影的效验。"宝玉道:"什么汤药,怎么吃法?"王一贴道:"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 ,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 "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 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 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蒋勋先生点评,王一贴的“疗妒汤”是假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却是一种哲学,哲学本来就不是药,它只是一种领悟而已。我觉得宝玉一定不敢去跟夏金桂说“疗妒汤”,因为他一去看见夏金桂正在啃骨头,就不敢再提了。可是如果夏金桂真的把啃焦黑的骨头的习惯改成喝“疗妒汤”,可能真的会好一点。我相信食物是能改变个性的,梨比较清火、润肺,陈皮开胃,她的性格或许会因此柔和些。……王一贴所有的语言都不合逻辑:膏药变成汤药,刚刚说了可以治好,现在又变成说一天治不好十天,今年治不好明年,最后说死了就彻底好了。可是他竟然可以这样一本正经地骗人,让你信以为真。我觉得这个结局很有趣,它发现生命原来不过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梦!尽管这个结局没有宝玉跪在雪地里给爸爸磕头后出家的那个结局那么文雅高贵】

  说着,宝玉茗烟都大笑不止,骂"油嘴的牛头" 。王一贴笑道:"不过是闲着解午盹罢了,有什么关系。说笑了你们就值钱。实告你们说, 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正说着,吉时已到,请宝玉出去焚化钱粮散福。功课完毕,方进城回家。

  【蒋勋先生点评,大家读完《红楼梦》,不妨可以把这本书丢开,到庙口去坐几天,听听那里的以“王一贴”为代表的诈骗集团说的话,我相信你会看到另外的人生。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带进那个世界,《红楼梦》一开始出场的就是些这样的人,还记得那个癞头和尚和跛脚道士吗?王一贴也是这样的人。他们介于知道与不知道、领悟与不领悟之间,表面上疯癫呆傻,可又聪明到极点。我觉得《红楼梦》的真正领悟是在讲这些人,癞头的、跛脚的、胡诌的,他们混迹人间,偶然的三言两语,能让我们豁然开朗,人生的真正领悟其实就是生命经验当中。……当我在北京的香山、在那个找不到曹雪芹当年足迹的荒山里漫步的时候,我在想这个人当年到底领悟了什么。在落难抄家后所有的亲戚都不敢认他的时候,在他必须靠着别人的施舍的稀饭度日的时候,他能听到的绝对不再是所谓的高雅文学,而很可能是王一贴的笑话,在某个下午他真的因此笑过一场,就把那个人写进了他的小说里。

  这个时候,他对大观园的破灭忽然有了新的领悟,因为当他走进现实人间,去经验所有生命应该经验的东西时,才发现现实未必全是残酷的、肮脏的,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开悟。他目睹了大观园土崩瓦解和青春的消亡,可是青春的挽歌唱完以后,如果宝玉就是曹雪芹的话,他开始到嘈杂的庙口去听《好了歌》。发现“好”就是“了”,“了”就是“好”。所以试试看,用两种方法去体会《红楼梦》的结局,一种是走进现实,在高雄的街头乱逛,就会发现《红楼梦》的结局大概都在里面。还有一个方法是重新去读《红楼梦》的第一回到第五回,那是《红楼梦》的真正结局,你忽然发现原来庙口的名士甄士隐救助穷文人贾雨村,可是一夜之间,他家里什么都没有了,他忽然就有了一个大的领悟,被癞头和尚、跛脚道士拉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那是《红楼梦》的开始,也是《红楼梦》的结束。曹雪芹最后也应该是跟着这些人混在一起,……我甚至想曹雪芹会不会已经变成王一贴了,很荒谬对不对?这可能也是我们读《红楼梦》的最大幻灭,如果曹雪芹变成王一贴坐在庙口卖风筝,跟大家讲笑话,卖他的假膏药,大概也是曹雪芹生命的另一个阶段吧?我们无法推测,我只是觉得小说中最动人的是讲述了一个生命从天到地的历练,这是了不起的生命积累。……】

  【蒋勋先生点评,我年轻的时候觉得最美的一个画面是剃了头发的宝玉,穿着大红的袈裟,跪在雪地上跟爸爸磕头,这也是云门的《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可这几年我忽然觉得结局是宝玉变成了王一贴,因为我们知道曹雪芹最后是糊风筝在卖,你就发现自己是不是把他幻想得太高贵了,想象他是一个伟大的文豪,可他绝对不是,那个年代是没有人读他的书的,只有一个手抄本。他必须懂得怎么去谋生,而谋生的目的只是为了要留下这部书,留下一个荒谬的记忆。所以王一贴绝对是个有趣的先知,不要误以为他在讲一些好笑的笑话,他是在讲禅机……我们总以为读完《红楼梦》要有一个领悟,可能是道家的,可能是佛家的,可是我们从来不敢大胆地说,《红楼梦》读完并没有领悟。因为佛经里说“无有功德”,相当于根本没有领悟可言,所有的领悟不过是自己在作假。】

  【蒋勋先生点评,这几年我感觉王一贴这个角色在八十回的出现竟然这么动人。这个说话这么真实,能博大家哈哈一笑的王一贴,会不会是一个看起来不像领悟的领悟?他就混迹在民间,也许就坐在六合夜市里跟你一起吃担仔面,可是我们绝对认不出他。下一次如果你身旁坐了一个这样一个人,你不妨问问你是不是宝玉?我想你也知道结局是什么。】

  【我想,我应该谢谢大家这四年里给了我重读《红楼梦》的机会,而且是跟各位一起重读,我想这种生命的领悟是非常不一样的,有这样四年的缘分,真的谢谢大家】

  评论:蒋勋先生说红楼梦第八本书,我反而提前看了结尾部分第八十回,还剩下第76-79回没有看。这一套总共八本书,每本点评十回,2012年夏天购买一直断断续续读到现在。现在基本接近收尾了。红楼梦一书不止有诗词曲赋,还有人情世故、权谋倾轧等,我自己工作已经4年,也对照看出了一些滋味。木心先生曾经在《温莎墓园日记》一书的一个短篇里面大概讲,一个上百人的工作单位就是一出红楼梦,也算是妙语和洞见了。

  现在一想,我自己很多时候,会刻意去一些相对固定的文雅场所,对于某些江湖场所,我去得少,也怕吵闹喧嚣。犹如《北京法源寺》,我宁可冬天去冷清庙宇看看龟趺,也不愿意去凑庙会的热闹,小说中,梁启超当年就是在这冷清庙宇结识了得道高僧,两人谈锋甚健。

  后来偶然看柴静某篇日志介绍新东方的老罗,犹记得老罗年轻时候,居然闯过江湖,摆地摊卖草药。老罗年轻时候就曾经效仿李敖,停学回家自己读书,甚至不参加高考,自己去闯江湖,后来偶然看到初期新东方的蓬勃朝气,发奋考英语考试,前往投奔应聘,才一路崭露头角。我看到蒋勋先生花大力气介绍王一贴这个角色的时候,不禁立马想到了老罗。其实我还想到了加藤嘉一君,大约去年他被揭发“伪造从东京大学退学的经历”,。。。。。按照加藤君自己的介绍,他自己去做田野调查,不会选择一些体面课题,反而会去访谈一些边缘底层人士,依靠自己努力建立信赖,深入调查,他自幼随家庭四处迁徙奔波,高考前基本每天都要早起送报纸补贴家用,也算是穷人孩子早当家了。即使他出了这样的丑闻,我依然还是佩服他旺盛的生命力。他写作的文章,没有太多辞藻,没有偏激情绪,节制有理。

  江湖,在中国总是会引申到 黑 社 会、武侠等含义,不过这个词语的内涵其实很广。而且我将这个词语理解为褒义词。

  老罗精力旺盛,不断转换自己的领域,现在推出自己设计的手机操作系统。很久没有关注加藤君的近况了,惟愿他一切安好。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星期五 19:0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