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串联》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串联》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8: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串联》读后感10篇

  《大串联》是一本由雪屏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串联》读后感(一):时代产物,究竟是悲是喜?

  对于那个已经逝去的年代发生的那场运动,我们该如何评价呢?仅仅看大串联这一历史事件,对和错,对于现在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其对当时参与这一历史事件个体来说,对错各有其说吧。从某种意义上讲,大串联耽误了那一代人的青春,给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危害。但是当时那些参加串联的人通过大串联也走遍了祖国的大好山河,玩的不亦乐乎啊...只能说我们都是被整个时代所左右的,当时喜,现在想想又悲了而已。

  《大串联》读后感(二):一段沉痛的历史

  一直就很想看关于那个年代的事,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在看,是要揭露,还是美化,揭露能到什么程度,美化又能到什么程度。在这样不良好的心态下看了这本书。

  就像腰封的一段文字一样: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重的代价。

  每个人看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立场,对于那段历史不管你是站在大众的角度加以谴责,还是像《生死朗读》的导演斯蒂芬·戴德利一样怀抱怜悯,都没有什么对错。只是关于历史,我首先想要知道的是真相,较为客观的真相,政客之外的真相。

  但是就有这么一些情况,使得文字不能尽可能的真实。但是如果还有这样题材的书,不管是美化了多少,扭曲了多少,我还是会看,我愿意在各种添加物之间抽丝剥茧的寻找真相,即便这只是我一个人的真相。

  《大串联》读后感(三):一段无法回避的历史

  这是一本记录那个时代少年的现实社会冒险故事,四十年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有无数的年轻人为了近乎狂热的理想踏上离乡的"朝拜"之旅,他们称之为串联。没有丁丁历险记的梦幻,没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只有在人性善恶丛林中的游走,这条路承载着太多的残忍和荒诞,也有太多的罪孽,穿梭在口号、崇拜、政派斗争的密林中,只剩下早熟。当年家乡小城中的联总和红司也曾在小城里掀起一番红色狂潮,腥风血雨,曾经我试图询问父辈们那段岁月的经历,但总是含糊其辞不愿细说,也许他们受到过伤害,也曾伤害过他人,据说那段岁月里整个民族迸发出的持久不息的残酷暴虐,断绝亲情和灭绝人性,释放出了千百年来积累的恶行,揭开伤疤让人体验的尴尬和羞辱远比痛苦要多得多。他们这代人是非分明,责任感强,懂得站队,对于政治异乎敏感,当年都曾有过一段激情焚烧的岁月。文革对于我来说就像一副残缺的拼图,只能从陆续解禁的电影,各式各样的杂书中获得零星的碎片,这本书无疑也补上了震撼的一块回忆。

  《大串联》读后感(四):在青春的站台上找到去向光明的火车

  雪屏平铺直述的文笔似乎并不出彩,吸引我的是那些故事。每个生活经历丰富的人所讲述的故事都可以引人入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这些不同的故事,和旅行是一样的道理,会让我们更好地更多地在有生之年了解我们不知道的世界。可以让我们去领略和认知那些位于不同空间、时间的世界,那些我们今生再也无法触碰,无法感受的世界。

  文革时期的天崩地裂,全国政治的混乱,文斗武斗的激昂,都是现在的我们这一辈人无法切身体会的。即使我目前身陷囹圄,即使我目前身处险地。

  主人公石磊,可能是很多处于那个混乱年代青年的代表了,他对什么造反批斗并不热衷,大串联的目的也只是想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更为关键的是找到一个人。而每到一处,参与到各种批斗中的惨烈景象却与他想看到的想要寻找的大相径庭。

  现实和梦想,差距不仅仅是一步之遥。尤其是在当今的世界更是如此。

  石磊,其实何尝不是现在的大多数人,走出校门,奔向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如校园里描述的美好,而是血淋淋的惨烈画面。于是自我封闭,不愿面对。可是别忘了啊朋友,书中给我们留下的希望,就是那么一辆去往遵义的火车,让书中的石磊能够自己选择自己的世界。

  我们也可以,让我们在青春的站台上找到那开往光明的火车。车上的每个人都会对你说。

  上车吧,错不了。

  《大串联》读后感(五):那个时代怎么随意忘记

  《大串联》读后感(六):少年“我”的奇幻历险

  看了相当长的一段之后,当书中第一次有人叫出作者名字的时候,我才惊觉作者跟我同名!原本是作者少年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就这样突然和我拉近了距离…… 成了少年“我”的奇幻历险。

  文革,对于我来说就像一块拼图,从电影中收集了几块,从各种各样的书中收集了更多,而这本书,为我的这块拼图,补上了从未有过的震撼的一块。

  这是光明的旅程。

  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初中生,因为一声号召,就带着几块钱和一腔热血登上列车,踏上了自己都不知道目的地的旅程。从北京出发,一路到太原、延安、武汉、南昌、遵义。这些在我现在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跌跌撞撞就这样一路走完了。

  就像作者所说,这一趟旅程,他得到的远远比失去的多。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以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有的速度和深度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

  这是黑暗的旅程。

  作者串联中所经历的事,比如打砸抢,比如背叛和告密,比如武斗对于我来说都通过其他途径了解过,没有震撼的感觉。让我动容的却是他回到北京之后的经历…… 那些在大串联中朝夕相处、互相扶持、一路走来的“战友” 居然谁都不想再回忆起当年的事情,作者的朋友费劲千辛万苦,终于联络到当年所有的朋友一起聚会,结果到了当天,只有他们两个,其他都没有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苍凉,又是怎样的苦难才能导致这样的苍凉。

  每次看完关于文革的书或者电影,都会庆幸自己没有经过那样的年代,因为我不肯定,现在正襟危坐,还对正义有一些坚持的自己,在那个年代,是否还能坚持下去

  《大串联》读后感(七):这不仅仅是讲述历史,也是在讲述人生----读《大串联》有感

  《大串联》这本书是我在京东扫书屯书的时候看到的,简单的读了下公开部分的文字,就被吸引了。昨天因为身体不舒服,没有兴致对着吵闹的电视机和电脑,就从书堆里翻出了这本书。希望这本书能把我的思绪从烦躁和虚弱的身体中抽离,让他得到片刻的喘息和休息。

  果然没有失望,我从7点半开始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半夜12点了。我本来是读多少算多少,要在11点之前休息的。但是却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忘却了身体的疲惫和病痛带来的折磨,只顾着精神上的享受了。这本书一节历史一节现在的穿插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线是主人公青梅竹马的爱情。一节历史讲述40多年前的那场影响全国的大串联的人、事和景,一节讲述40多年之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的人、事和景。描述40多年的大串联的时候,作者的文字年轻的就像是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的日记,而转眼间就是40多年后,一个六十岁老人的文字。把读者在这两者之间来回折腾,就像是过山车一样,一会是青年时代的懵懵懂懂,对世界的迷茫和彷徨;一会是四十多年后,已到六十岁的坦然和看穿世俗的睿智。不但还原了那段很多人刻意忘记的历史,同时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人性的丑恶,群体性的盲从,以及时间的残酷,同时都在这里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看完之后, 感慨颇多,尤其是作者的文风随意在青年和老年之间的切换,让我认识到自己文字的幼稚和随意。写下这些话,不敢妄称评论这本书,只是谈谈自己的感悟。 2012年12月4日于剑桥园

  《大串联》读后感(八):勿忘历史,常记反思

  最近貌似流行起怀旧风,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表现了80后的青春岁月,而《大串联》则更多是60年代的蹉跎时光了。

  古朴的封面,带着些许大字报的味道,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六十年代。然而这真的是一部小说,无论你多么想把它当做纪实文学、社科读物来阅读,这是一本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或许带有雪屏的自传色彩,或许有着他听说过的事情,或许更多的是虚构的成分,但它给我们展现了大串联的一个过程,以一群青年人的游历过程为视角,展现了当年轰轰烈烈的大串联。

  主人公石磊从北京→大同→延安→成都→遵义→贵阳→韶山→郑州→北京,如此这般转了一圈又返回了起跑线,这既是《大串联》的地理路线图。而故事远远没有这么简单,雪屏用了双线的写法交织写出了这个故事。17岁时的经历是单数的章节名,60岁的回访寻找是双数的章节名。每一个章节都是用数字来表示,没有简要的引言,也没有刻意的修饰。一旧一新地对比,更让人觉得时光已逝,岁月如梭。本着“曾经刻意遗忘最终选择面对”原则的回溯与探访,依着早年的记忆,寻着过去的人,也许是为了给列车长道歉,也许是为了看看村口的老太太,也许只是想找回过去的路,但很多当事人已经不在,当很多人已经不愿提及当年那段历史,路还是在走,回访还在继续。

  文革离我真的很远很远,对于一个90后的人来说,文革是没有记忆的。我只能从父辈甚至祖父辈的口中得知一些略微的回忆,只能在反思文学的小说中找到些许朦胧的影子,只是在历史上看到这是一场浩劫,如果没有那十年,中国将会发展得更迅速。大串联离我就更远了。我阿姨曾经参加过大串联,到了北京见了毛主席,当时的事情她也不常说,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曾经问过她看到毛主席了吗?她说人很多,看不清,自己又很激动,脸上都是泪水。大串联在我看来有点像公费旅游的性质,各个地方的人来到北京见毛主席,然后又回去,或者再到其他地方看看。人都是一伙一伙的,串联在一起,于是被称作大串联。

  巴金曾经随想录中说,建一座文革纪念馆,不要忘记历史。而文革始终是国人难触及的心伤,能有一点反映大串联的作品已是很不容易了。勿忘历史,常记反思!

  3.5星,由于个人原因一开始误以为是纪实文学,所以四舍五入,四星。

  《大串联》读后感(九):无法逃避的过去,挥之不去的遗憾青春

  作为一个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我没有接触或者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这段中国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但是,身为一名中国人,我早已在脑海中对这场过去的历史有着颇多的认识。这些认识有来自于书本,电视,电影,祖辈的讲述等等。 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终究会被人们所遗忘。不过,作为一段历史事件,它终归有着诸多的话题值得后人的深思。

  当看到这本题为《大串联》的历史书籍,我迫不及待地拿到手中认真阅读。根据字面的名词解释,所谓的大串联是红卫兵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一种形式。而通过此书的阅读,我更加对那段历史有着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诞生品大串联引发着当年那群年轻人们生活轨迹的诸多转变。在书的封面上,我们便可以见证到大串联对当时人们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曾经刻意遗忘,当我们最终选择面对。”对于当年的他们而言,丢弃原本正常轨迹的生活和学习,年轻的人生追逐着某种冲动的激情泛滥。最终又会收获什么呢?

  年轻的他们曾经怀抱着某种过激的澎湃心潮追逐着遥不可及的幻想和追求。书中的人物便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讲述着自己当年走过的道路以及多年之后的再度回首。的确,对于他们而言,往事是如此的不堪回首。哪怕是书中的主人公在他最终的个人总结中也定下了如此的结论:假如我没有那次大串联,我现在可能也跟很多人一样,娶妻生子,买房置地-----“不过事情终归是发生了。而此书的用意便是在揭露当年的真相同时,带给读者们诸多的思考。从我个人的角度分析而言,此书的读者群体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类人。第一部分的人群便是那些曾经经历过文革,经历过大串联的群体。他们读此书可以产生某种相关的共鸣。毕竟他们是过来人;毕竟他们曾经也有过如此的经历;毕竟他们会看着类似的故事而产生诸多的回忆。哪怕再为不堪,那也是曾经走过的道路;哪怕再为忽略,那也是发生在原本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少之时。而第二部分的人群便是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文革的读者。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书中看到当年的最为真实的一幕。那是一段无法逃避的过去,也是那代人们无法忽略的人生遗憾。感慨那段历史,更是惋惜那段过去。

  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文革的那段关于年轻人的心路足迹,我们值得来读一读这本《大串联》。虽然它实为小说,但是它有着太多的真相披露。耐人深思和感叹。

  《大串联》读后感(十):怀旧之旅

  怀旧之旅

  评《大串联》

  对于文化大革命,我只有道听途说的份了。文革期间,曾祖父害怕被批斗上吊自尽,爷爷戴上了挨批斗的帽子,记得小时候他给我看过他双手歪歪扭扭的手指头,告诉我那是被人用子弹夹在手指头中间,然后用绳子将手指死命靠紧“靠”出来的。爷爷还告诉我,罪魁是当时村里的革委会领导,我印象中他住在供销社附近,成天喝酒醉醺醺的,让人无法生出恨意;只有像爷爷那样曾经遭受他折磨的人,才会愤愤地点他、骂他。我开始慢慢明白了一些道理,在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确实摧残了包括爷爷在内的一大批人,其中的很多人诸如村里的那个醉鬼,不愿意甚至害怕回忆那段历史。这本《大串联》的作者年轻的时候自我评价是“懦弱”,在晚年却勇敢地坦露自己的心声,为我们揭开那个时期的一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以革命为借口的迫害,亲情因为政治立场不同遭到毁灭,等等。

  大串联应该是在文革领袖的直接关注下,年轻的红卫兵们特有的活动了,小时候听三公说,他年轻的时候也参加大串联了,红卫兵集体上北京,一路上免费吃喝,免费坐车,到天安门还看到了毛主席,三公的自豪之情流露于表,那时候的他应该也属于“很纯很天真”的年代,在“革命斗争”结束后,三公返回到原岗位,直到退休。大串联的顺利,可能留下的都是美好,可是在这本《大串联》中的作者,确实经受了与其他红卫兵不一样的经历: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开始批斗了他认为不应该批判的人,后来辗转南下,又被稀里糊涂当了罪犯,最后才一路颠簸保持全身返回北京,一路的折腾竟让他的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从17岁到60岁),他一直不敢去回想那段串联的故事。

  事实就是事实,终究要去面对的。作者的坦然也成就了这一本《大串联》,他一方面回忆17岁的大串联之旅,回忆那时候的人和事;一方面夹杂着60岁的怀旧之旅,讲述曾经和他串联的人如今的状况;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总让人多出几分世间的无情和人间的无常。能够大胆地去面对那段历史,已经属于一种勇气;对于事实的揭露,也是一种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地坦荡。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说:历史告诉我们,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实践,都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且经受住历史和实践的考验。这个道理全国人民都懂得。因此,我们对未来抱有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怀旧之旅,只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路不再重蹈覆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