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亲补读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思亲补读录》读后感10篇

2018-09-23 04:5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亲补读录》读后感10篇

  《思亲补读录》是一本由钱行著作,九州出版的212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1-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思亲补读录》读后感(一):钱穆的儿子对于父亲理解忏悔吧。

  1、钱穆在1980年与儿子、女人相见时;钱穆一直等待儿子、女人们老人道个歉或者做个说明,说明文革期间孩子用那么革命态度对待自己的父亲。但老人家没有等到,心中耿耿,却难以言表,终于含恨而逝。死后,遗孀根据意见公开发表文章,将自己的心结公布。以至于在大陆孩子们看到这篇文章,心中恐怕不是滋味。钱行的文章,恐怕主要是为了弥补愧疚吧。不过,当时大陆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孩子们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主要是钱穆老爷子儒家文化修养太深,对于孝看的太重太重,而大陆对于政治立场看的更重,更重。

  2、1988年,钱穆病重;远在荷兰进修的大女儿钱易非常担心,这本无可厚非。因此奔赴台北去探视病重的父亲,父亲见到女儿当然高兴心情大好病情也就明显好转了。但台湾方面查证说,钱易年轻曾经等,以至于钱穆不得不让女儿提前回大陆。回大陆后,大陆方面对钱易作出了“不起诉”的决定,真荒唐

  3、钱穆先生,最后葬在了江苏省吴县洞庭西山俞家渡村境内石皮山。

  《思亲补读录》读后感(二):三點

  一、此書以人子犬犬之心述及父親點滴故事,情溢于文字,驚蘊于書中。一字一句之訂正,更可見對父親著作之審心。追遠者何以追?追先人往圣之著述故補讀。能于一字一句用心,正可見子之于父想念之情與敬愛之意。因此想念之情與敬愛之意,故能一字一句而不敢放心,必也考究查索,以成正見,孝之大著也!

  二、先生為理想信念不得以奔赴香港,寄信勸諸子來港讀書,不料諸子竟以大義相責,斥為不愛國。以人父關切之心遭此橫逆之報,內心苦痛淒慘為人所不知者可想而知。先生卻能不知不慍,哀而不傷,不因一己私情而忘卻國家民族命運與一肩之任。潛心學術,熱心辦學,更為曾于著作中提及此事。夫子言:“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內心苦痛,卻無言及於庶子之惡,慈之大者也!

  三、世人不讀書而好論及往賢,於此書卻也可見一斑。先生一生為故國招魂,以恂恂儒者自任,而于世界大潮卻也能諳熟于胸,讀此書自也知之。言先生不同西學者可戒!

  四、讀此書大感書之作者筆力學識皆不接先生。感于時運多舛,鼎遷祚移,書香門第之風不見,乃無世代讀書之家,而後之學者每不勝于前。命也,運也!

  《思亲补读录》读后感(三):劲草不为风偃去,孤桐何意凤飞来

  读过钱穆先生的一本著作《论语新解》,并一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相信著书立说字斟句酌、持论谨严的写作风范也是很多人喜欢阅读收藏他的诸多作品的主要原因吧,也相信他始终是后来研究史学思想专家学者不断学习和仿效的楷模

  这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史学家,也是一位严谨治学的思想家,在他离世二十多年以后,他的很多著作依然广为流传,可见他的思想他的文字是具备了一定的保鲜效果的,他的一生著有70多种著作,我知道多少年来读过他的作品的人,接受过他的思想熏陶以及感染的人、在他的解析下获得过某些思想启蒙的人一定很多很多,但是对他的离奇悲怆身世家庭境况人生轨迹等等知道的又有几人呢?不过现在不同了,我手上这本《思亲补读录——走近父亲钱穆》就能帮助我们获得这些有关钱穆先生生平的文字记载

  《思亲补读录——走近父亲钱穆》是一部很好的让引领我们轻易走近钱穆先生的作品,让我们近距离地去阅读一个人,本书由钱穆先生的儿子钱行二十多年来追忆亲和阅读父亲留下的作品的所思所感结集出版的,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离情别意,书如其名,书中前面写尽16岁就与父亲分离,从此天各一方三十年的思念之情,而后又写一家人如何在非常时期难度难关,终于迎来了两岸可以借道香港互相探亲,直至两岸首度通航的好日子的到来,可以说钱穆一家人的经历代表绝大多数台胞家属的经历,这其中的酸醋以及喜悦可能只有那些有过真实感受人才能够切身地感受得到。可是如他的父亲钱穆写作张弛有度点到即止的风范一样,作者钱行并没有就此一发而不可收,而是以及小的“只鳞片羽”笔墨结束了这些阐述,而是更多地把笔墨放在对父亲的作品以及思想的阅读和思考上面。

  钱行以“教学相长”、“随感随笔”和“人云我云”三个部分分别将父亲的著作思想以及学界对父亲观点评判提出自己的客观认识,尤其对一些有争议疑问“抄袭、零分”等的话题也不回避,可以说《思亲补读录——走近父亲钱穆》不仅让作者钱行通过如此追忆性文字对父亲进一步缅怀,也让我们这些阅读着通过这些思念和思考知悉了一代师者不为人知的家庭轶事,看到他威严不苟言笑外表内心柔肠百转……..我喜欢这样至亲至真的文字,它让我不断阅读并体悟的心接近于澄明

  《思亲补读录》读后感(四):走近钱穆先生《思亲补读录》

  走近钱穆先生《思亲补读录》

  在我的书架上查找一番,还真的没有钱穆先生的作品,对钱穆了解得也很少,说不出什么来,能够想到的只是他的大作《国史大纲》看来需要补补课了。最少也应该读读《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也许是因为钱穆最终去了台湾的缘故吧,那一代去台湾的学者,在大陆都很难见到他们的作品。虽然后来解禁了,但是多年的隔阂,总还是觉得有点距离。

  这本书钱穆的儿子钱行追忆父亲之作,其实钱穆和钱行解放后两岸三地阻隔,钱行更多的是通过对父亲文章的阅读才能够稍微拉近一点亲情的距离,所以这本书名字叫做“思亲补读录”。这本是的内容开始发表天涯“闲闲书话”上面,陆续有几年,然后集结成书的,去年我也在“闲闲书话”上开个帖子,还被评为写手和牛人,只是我只顾更新我的帖子,却很少浏览别人的作品,错过了提前一窥的机会

  看完书才知道,钱穆竟然是自学成才中学都没有读完,更没上过一天大学,这在那个年月的大学教授中不要说朱自清、沈从文这写作家没上过大学,就是以学术著称的清华四大导师中,只有赵元任有博士文凭,不过陈寅恪虽然没有证书,但是却多年留学海外,的的确确受过大学教育的,只是人家稀罕那个证书,要是想要十个八个不成问题王国维和梁启超都是传统国学大师,没受过洋教育,自然没上过大学。可见那时候文凭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大学很重要,文凭很重要,但是更看重的是你的实力水平

  钱穆先生中学还没毕业,十几岁岁就当上了教员,在乡村小学教书,算来也和我算是同行,后来还当了小学的校长。但是一直在坚持自学和读书。36岁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成为燕京大学的教师,从此走上了大学讲台

  书里面很多地方给我留下挺深刻的印象,比如“三年之艾,七年之病”,还有《资治通鉴》里面竟然没有记载屈原,还有钱穆在书中写太平天国,都称为“洪杨之乱”,民国时让他改,他就不改,坚持自己的观点。钱穆还留下遗嘱,说自己的书一定要繁体直排出版,不能出简化字的横排版。只是可惜这一点在大陆并没有做到。

  《思亲补读录》读后感(五):《思亲补读录》深入识钱穆,思亲晓生平

  钱穆,这位可以称得上是弘扬中国文化奋斗终身的一代国学大师。他的学识,他的著作,他的生平相信我们很多的国人记忆犹新。他发表过不少的著作,类似于《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庄老通辨》、《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孔子与春秋》、《论语新解》等等。

  虽然他已经过世二十多年,但是他的那些作品至今仍然为我们众多的文人爱好者学习和阅读。也许我们会通过相关他的个人生平介绍知晓他过去的点点滴滴,但是对于他的作品爱好者而言,我们注定时刻关注着他更多的过去的人生故事。而此次,这本《思亲补读录》无疑是一杯天赐的甘露,让我们可以透过钱老先生儿子的字里行间见证和理解他更多的不为人知的细节所在

  也许,也正是因为内容的真实性,让我们更加进一步地走入钱穆这位大学者的生平。作为个儿子,他平时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来自于父亲的思想,观念熏陶。夹在入相关的亲情,融汇入诸多的思念,作者钱行将自己对于父亲的尊重崇拜等等感情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给我们读者一个更为形象立体的文人钱穆。全书从最初的只鳞片羽着手,于细小处显真实,将点点滴滴的琐碎之事饱含深情地拉开了介绍钱穆的过去。里面既包含了来自于儿子的怀念,又包括了讲述儿子眼中父亲的所思和所想。原本一个威严的,饱读诗书的大学者瞬间被饰上了某种其他的味道。那是一个来自于普通父亲对于孩子的深情;那是一个来自于文人学子发自内心感叹;那是一个来自于学识渊博的学者对人生点滴的记载;那是来自于一个以笔墨为媒介记载自我心境的人生------作为一个如此又学问的钱穆,他同样也是一个热爱孩子,献身教育的好老师。教学的相长曾经教导出众多的得意门生。尽管他学识渊博,但是他并不心高气傲。相反地,他就是用着一颗赤诚的为人之师的热情教导着自己的学生。不论是乡镇小学的教学,又或是高等学府指点。出自于真心的教导才是令人钦佩的好教师。

  通过如此的一部作品,我们跟随着钱行思亲的心绪走入学者钱穆的世界。斯人虽已去,千古留遗风。读着这些有关于钱行感悟理解父亲的作品,解读父亲的思想,思索父亲的文集,我们其实也在深入地认识着钱穆的精神世界。而且,我们更可以在书中找寻到那些他曾经发生的点滴琐碎,不为人知的家庭轶事。由内而外,由此及彼地进一步知晓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钱穆。思念的心情,重新再次地阅读,我们读者也在不经意间重新地认识这位故去的知名文人。

  《思亲补读录》读后感(六):在乡情中走近钱穆

  知道钱穆这个名字是因为在江南大学读书期间上过一堂有关荣氏企业的课,才知道原来无锡曾经出过这么一位大师级的学者人物,也许是由于政治和历史的缘故,当初提及他名的人还真是不多。近年来越来越多他以前的著作得以在大陆面世,尽管我不是研究国学的,也缺乏这个根底,但空时也曾读过钱穆写的散文集《湖上闲思录》,还有一本是《中国历史研究法》,能够感觉到其文字的功底和学识的深厚,也能略微体会到其思想的精妙之处。曾借出游的时候走访过其小时候在无锡七房巷读书的私塾——怀海义庄,对于钱氏家族的家训和互相帮助的理念深感敬义,所以有关钱穆的资料都能引起我的关注!

  《思亲补读录——走近父亲钱穆》是儿子钱行二十多年来撰写的关于父亲钱穆的短文随笔集,其中所谈及的许多无锡和苏州的地方都是我熟悉亲切的,许多涉及的诗文楹联、钱穆著作中的一些争议的来龙去脉、一些文字背后的故事都是生动感人的!作者行文朴实无华,却让读者从那些点点滴滴的民国旧事中了解了一代大师的风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众多人物的生活风貌,当然还有许多钱穆在香港新亚学院和台北素心楼期间的悠悠往事,更有改革开放后两岸亲人间互通交流的故事和难以忘却的情怀同时也在故事之中穿插了许多值得回味的文字和思想,并配有许多珍藏图片让大家有直观的印象,在淡淡的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出浓浓的思亲之情。

  本书中的许多文章都提及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的往事,其中有许多模糊或者有争议的话题,因为有了作者的解释,让大家有了清晰的理解,故而在我们解读钱穆的过程中,也同时从侧面了解了许多知名或者不知名的人物。值得敬佩的是,作者虽然作为钱穆的儿子,但因1949年国共分治,其实他对父亲钱穆的了解也像我们一样,大多都不是来源于最直接的交流,他也只是间接从父亲留下的文字以及与他人的文字中在不断加深其印象和自我的理解,当然也有过80年代后期短暂的面对面接触,自然还存有骨子里那种相连的血脉传承,想来正是由于如此许多因素叠加,儿子也继承了父亲做学问严谨的态度,能够把其父留存下来的一些表象意思晦涩东西梳理得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对于钱穆的仰慕也许有很多种的原因,乡情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然而最最重要的依然是其学识的厚重文笔清新,虽然有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割裂,但至今看来其许多思路和方法依旧值得学习和借鉴特别是他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专心治学和做学问的人生态度更是可以令当今浮躁社会感到羞愧。“手空空,无一物,路遥遥,无止境。 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 艰险奋进,困乏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很多时候,我们敬仰一个人就是因为他有过所有以上的品质

  《思亲补读录》读后感(七):月是故乡明

  与母亲闲谈,她要求说,死后尸骨要回归故里,同家族中人比邻而居。就陡然想起杜甫这句诗来——月是故乡明。其实月亮并不见得本乡最好。天下共一月,唯其晦暗阴晴变化不同而已。但月亮背后的故乡,却是自古及今所有中华人氏一大诉求。古时交通不便,出行在外,车马尚算不上劳顿,步行千里万里而求财为家者多有之。横死他乡,殊非其志,因此方有湘西赶尸一说,死者家属将死者托付于专营赶尸的人,好使死者落叶归根。又或者远且不说,单提近年赵本山一个电影《落叶归根》,便是客居他乡之人,终要回归本乡之又一演绎。

  1990年,学者钱穆先生之妻、之侄、之女,为钱穆所择茔地系石皮山。这里离太湖相近,符合钱穆先生欲要于太湖边上安度晚年的心愿。然而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这一举措,说起来毕竟只是安慰尚活着的人,至于死去者,半分体会不得、感受不得。生老病死,人生四苦,当事人岂奈何哉。

  从前读过钱穆先生的几册书,尤爱《八十忆双亲》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者是感性自我的倾诉表达,后者则是理智冷静的议论评说。我之读书法则,虽并无师传师授,但暗地里却深被《八十忆双亲》影响着。只至今日,书中情节仍然历历,每持卷在手,亦对先生不敢或忘。

  钱行先生系钱穆先生第二子。亦是八十岁时,印刷出版其书《思亲补读录》。同是耆耋之年,同样的思亲思故,不可自己。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联系钱氏两代人聚合无常之境况,如何不令人慨叹。

  《思亲补读录》,即称补读,必然有过错失之时。这错失实在不关德行,而是因为政治变化无端所致。是时钱穆先生去乡赴港,留子女在大陆。未几大陆形势突变,文化革命席卷全国。莫说钱行先生尚且年少,不辩此中是非;即使辩得此中是非,人命关天,亦不敢剖白真情。一来二去,与父亲之间隔膜竟至越来越大。读者私加揣测,或者当时势同水火也未可知。然而事终有清时,文化革命之后,钱穆先生与子钱行及其它诸儿女相会一处,斯时血脉亲情得再延续,其乐自当无穷。

  《思亲补读录》,重在思亲。国人素来讲究孝道,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恰因思亲,因此钱行先生方有补读父亲旧作、分辨因果、纠正他人为先父所传之记、汲取经验教训之举。书分四部,盖为使读者阅读时知晓钱穆先生生活、事业、为人等而分,其实一言以蔽之,不外乎因彼系我父,因此我方寻章摘句,作老雕虫之语。

  窃以为,钱穆先生教书育人,并不为薪俸,也不引此为职业,而是将此当作事业来做。事业之外有闲暇时,乃为著书之业遗后世,以使后世知国史、知思想传承至今之来龙去脉。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在短暂的一生中宁将光阴奉献于此,而毫不顾及权势地位,这大无谓的精神,如今人已极少见了。

  于《思亲补读录》中,可见作风、省得为人处世之则;可观笔记,省得为子侍父之情;可察意志,省得读史鉴明之要。一举数得,安可不恭敬审慎,奉卷重珍。

  《思亲补读录》读后感(八):但宜作“补读”

  钱穆先生乃一代大师,民国“史学四大家”之一,治学勤勉,著作等身,思想博大,品性敦厚,当令吾辈高山仰止。本人也是钱老的读者,曾粗读其著作若干。因此看到今次钱老之子钱行先生的《思亲补读录》付梓,也是颇有兴趣。一来同为“读者”,自然希望互相交流心得,二来钱行先生作为钱老之子,自然别有一番心境,听其讲述补读自己父亲著作的经历,或许别有感悟。

  本书是一本随笔性质的文集,收录了钱行先生这几年来在网络及各类刊物上所发表的有关父亲钱穆的各种文字。其中有身为人子对父亲的追忆,有介绍钱老生平经历的叙述,有对其作品的随感,以及一些作品及思想方面的勘误和说明。文章篇幅多不长,但却颇能感觉到其中所蕴涵的情意。正如作者身为钱穆之子,早年却由于战乱而长期骨肉离散,又因政治环境而不得不对其疏远乃至批评,直至父亲晚年才得以再会,却又不能随侍左右,尽子女之道,最后天人相隔,令人追悔。其实我等读者,对钱老不也一样有一个从陌生疏远到逐渐熟悉敬仰的过程?因此这份“补读”的心境,其实也与作者相合吧。通过作者的追忆叙述,我们也得以对钱老的生平经历有了较全面了解,其中自然能生出不少感触。钱穆生逢乱世,先有妻子丧亡之痛,后有骨肉分离之悲,一生漂泊,却心态平和,志向坚定,不论治学还是诲人都成就丰硕;他年少时时局动荡,中学尚未读完,却依靠勤勉自学,终成一代大儒;他在新文化运动兴起,破旧立新之风日盛之时,却仍对传统文化不离不弃,并提倡国人应对自身历史抱持温情敬意。那种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却又淡泊名利,傲骨独存的风范,实在值得敬佩和学习。书中所举一些小事,也颇能见微知著。比如当年钱老著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将所得一百本赠书换成书券,购置典籍,从而学问精进之事,想他在当年如此拮据情况下仍然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身的勤勉,对比如今之人,经济早已宽裕,却往往只知于声色犬马虚掷金钱,休说提高自己,就连买本书看也是少见,实在令人汗颜感叹不已。

  不过,本书虽对我们了解钱穆不无裨益,但在我看来仍有其不足。钱穆的思想和学术成就,通过他的著作加以了解才是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喜欢蛋的味道,未必要去认识下蛋的鸡”,此话虽有偏颇,但主次实不能颠倒。若不能了解钱穆为何主张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你又如何判断自己应该支持或反对呢?他的品性,他的人格固然值得钦佩,但他留诸后世的更能体现价值的还是思想观点。至少,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否则对其敬佩也只能是一种空泛之谈了。而且,对于没怎么读过钱穆作品的读者,本书中那些勘误,或是针对某部作品某个段落是非曲直的争辩,恐怕读来是难有感觉的,只能有鸡肋之感。合辑文章,也多有前后重复的毛病,比如一副对联“劲草不为风偃去,孤桐何意凤飞来”就反复提及数次,略显冗赘。加之钱行先生毕竟是钱老儿子,有些问题上难免“偏向”。这点绝对可以理解,不需指谪,但要客观认识钱老其人其学,还嫌不足。

  因此,本书虽好,但还是真如书名,只宜作“补读”(当然意思和书名略有不同了)。我们要真正认识,真正走近钱穆这位一代大师,还是应该从其作品开始,并通过自身的思考加以消化。这样,方才是对这位大师表达敬意之道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