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薄伽梵歌(注释本)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薄伽梵歌(注释本)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25 03:0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薄伽梵歌(注释本)经典读后感10篇

  《薄伽梵歌(注释本)》是一本由[印] 毗耶娑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薄伽梵歌(注释本)》读后感(一):上纲上线鸡汤文,鼓励人类真善美,还是很好的

  作为无神论者本着科学性取其精华的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这是上纲上线的鸡汤文啊,随便一则都可以展开写个微信转发贴。我强迫自己非要逻辑化的总结下:这是一本关于瑜伽精神的书,瑜伽把人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身体,是载体,主要是感官享受欲求;第二层是思想更多是精神需求;第三层为心灵最高境界是无欲无求平和喜悦。瑜伽通过练习特定体位,再练习体位下专注呼吸达成最终的冥想实现控制第一层身体、第二层思想,探寻第三层的心灵。瑜伽认为对于第一层身体感官享受人要断舍离,限制不必要奢侈,过简朴生活;对于第二层思想人要尽职尽责专注当下,不强求结果,逐步用更高层的精神需求替代低层次欲望;对于第三层心灵基于前两层的体位和呼吸的训练,专注思想深处,释放内心的真善美,探寻到内心真正喜欢东西,唤起潜在的能量努力实践,就会自然而然迎来结果,我们都是自己思想的产物,不要低估自己思想和精神的潜能力量预测自己未来方法就是just do it!瑜伽的终极目标就是让自己和世界达成一种物质精神心灵的平衡凡事适度。为了达成以上我们要持续学习,累计知识净化思想,强化心灵,不断觉悟

  《薄伽梵歌(注释本)》读后感(二):世界上最著名的瑜伽典籍:《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原本叙述古印度梵文史诗《摩柯婆罗多》中的一段对话。《摩柯婆罗多》中记叙的事件年代大约在五千年前,印度至尊人格首神奎师那向他的朋友奉献着阿周那讲述话语被整理成为《薄伽梵歌》。

  他们的对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宗教哲学对话之一,是在一场波及古印度全境的战争开始之前进行的。这场自相残杀大战发生在兑塔瓦施脱的一百个儿子和他弟弟般度的五个儿子之间。这两群堂兄弟之间的纷争逐渐升级,直到为争夺王位而展开全面内战。这场战争规模浩大,几乎全世界君王都率兵前来参战。《薄伽梵歌》就是在这场阵亡六亿四千万人,历时十八天的世界大战即将开打前由奎师那讲述的。当时闻名世界的战将阿周那在两军阵前视察敌情,看到敌对双方阵营中有他的亲人朋友老师,顿时困惑不已,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而化身前来充当阿周那的战车御者的至尊人格首神奎师那看到阿周那因为处在假象中而产生错觉,深感同情,于是以雄辩的口才提醒阿周那应如何处理好这些内在的纠缠不安,面对困境时又该如何解决这些危机

  奎师那得教导具有普遍性,超越了当时阿周那在战场上面临的困境。正如阿周那陷入不得不在战场上作战的困境一样,我们每个人都陷在不同的困境中,大多因为物质的生存而充满焦虑。《薄伽梵歌》是一部对生活充满启示古老典籍,奎师那在其中教导阿周那如何解决他所面临的危机,而那危机比大多数人所面临的的任何事情都更加让人绝望。奎师那的教导如果能让阿周那看清一切事物真相,摆脱思想的困境,振作起精神履行他的职责,那么对我们处理人生的问题无疑也会有巨大的帮助。事实证明,五千年过去了奎师那的话所包含的智慧曾给与千万人战胜各种问题的力量,不管问题是大还是小,是物质的还是灵性的。

  《薄伽梵歌》中广博超然的知识、严谨的逻辑、恢弘气度优美的文辞、磅礴气势使读者为之震撼,为之倾倒,为之赞叹。在阅读《薄伽梵歌》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感到面对宏伟宇宙创造,自我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平日的自大太过好笑,唯有谦卑下来,与宇宙的创造者相连才是获得平安、宁静根本

  世界著名人物对《薄伽梵歌》的评论

  我在阅读《薄伽梵歌》时,所想的只有一个问题:神是如何创造宇宙的?其他实属多余。——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

  每当疑惑萦心,失望上脸,在地平线上看不到一线希望的曙光时,我便阅读《薄伽梵歌》,从中找出一节诗抚慰自己。顷刻间,我便会放下忧伤心情,脸上泛起笑容。把《薄伽梵歌》铭记于心。每天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喜悦和意义。——印度民族运动领袖 圣雄甘地

  《薄伽梵歌》的伟大力量在于这样的事实:他教导了一个“爱的信仰”,即对一位人格首神奎师那的虔诚。——摘自《中国印度之智慧》 林语堂

  《薄伽梵歌(注释本)》读后感(三):世界上最古老的瑜伽典籍——《博伽梵歌》

  《博伽梵歌》是世上最古老的瑜伽典籍,五千年前用梵文写成,讲述无限宇宙与流幻人生的终极真谛,使人获得心灵的宁静,重拾在纷繁琐乱中抉择勇气!它帮助现代人战胜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压力,对身、心、灵全面健康。面对宏伟的宇宙创造,自我只不过是沧海一栗,平日的自大太过可笑,唯有谦卑下来,与宇宙的创造者相连才是获得平安、吉祥的根本;时而感到犹如站在喜马拉雅山之巅俯瞰世界,一切的真相尽收眼底,不禁为自己产生执著心、纷争心而感到汗颜,遗憾自己为什么浪费人生宝贵时间追求昙花一现短暂事物,而不为获得永恒而努力;时而如沐浴春风感受神恩浩荡,赐予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觉悟后能超凡脱俗的知识;时而如乘船冲过惊涛骇浪后行驶在风平浪静海面上,体会心中的污浊洗涤清纯平静

  《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也简称为Gita,意为‘The Song of the Lord’,梵文gita的意思是"歌",bhagavad则指"神,或尊者—— 一切财富(bhaga)的拥有者(vat)"。因此,“博伽梵歌”的意思就是“神之歌”之意 ", 《博伽梵歌》是印度重要的圣典,也被称为“绝对智慧者的不朽甘露”。这部在印度家喻户晓经典,是在印度的神圣典籍中,被世上最多的人阅读过的典籍。此诗原为大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第六篇中的一首长篇颂歌,位于Bhisma-Parva23–40章。商羯罗大师为此诗篇曾作不少注释。 《博伽梵歌》后也单独成书,经历了岁月锤炼人世检验,依然闪耀着灵性之光,教人去恶向善,明白生命本源,具有普世的意义,是一本对现代生活充满启迪的古老经典。 《博伽梵歌》一直流传甚广,广为颂读。《博伽梵歌》记述的是一直以神话形式流传、距今4500——4600年前的事,在古代印度的一场大战之前,克里希纳(Krishna,旧称为黑天,也译为奎师那)和阿周那(Arjuna)战场上的一场对话。它其中记载了克里希纳的教导,他告诉阿周那如何解决他所面临的危机,这种危机比大数人所面临的任何事情都更加令人绝望。克里希纳所启示的智慧使阿周那战胜了比当时即将发生的战争更可怕冲突。在印度从古至今,克里希纳都是大神的象征。《博伽梵歌》是第一部专门记载瑜伽的文献解释了人、自然与神之间的关系,主要宣扬正义行为、人应克尽职责而不重结果。

  《博伽梵歌》是一本对现代生活充满启迪的古老经典。五千多年过去了。克里希纳的话语所包含的智慧曾给予千百万人战胜各种问题的力量,不管问题是大是小,是物质的还是灵性的。克里希纳能够预见到未来岁月人们所碰到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上,人们都面临着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压力,而克里希纳对工作艺术的教导会使现代人战胜这些压力。其中所述及的道性与离欲解脱光明,成为全印度人福音书与座右铭,至今仍是印度人早晚读诵的经典。《博伽梵歌》讲述无限宇宙与流幻人生的终极真谛,使人在浮躁社会环境中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以重拾在纷繁琐乱的世事中抉择的勇气,它可帮助现代人战胜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压力。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家庭中,博伽梵歌涵盖一切的教诲是使人们思想明确、心灵平静的必由之路,也是修习瑜伽的人必读的一本书,书中的道理当你认为理解了时,重读后,又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本书是伴随甘地一生的一本书。

  毗耶娑(广博仙人,Vyāsa) 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还是吠陀和往世书的作者。意译为“广博仙人”。毗耶娑是著名的仙人,将最原始的吠陀经编撰出四大部。他也是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

  《博伽梵歌》一直在全世界被大量出版和广为阅读,并受到众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神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领袖和宗教人士的推崇。 目前沃顿、哈佛等顶尖商学院也开设了和《薄伽梵歌》思想相关的课程,并将《薄伽梵歌》作为经营管理学的必修课,帮助经理人们提高领导技巧,并帮助他们在工作主导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薄伽梵歌(注释本)》读后感(四):不必强求,你所知道的是应该知道的

  有一次Tiyata问我,什么是真实?我举了个例子,是水与涟漪比喻,水是真实的,那么涟漪这些都是幻象也就是摩耶(也有的音译为“玛雅”)而已。有的时候,我对宇宙和关系的解读很超过自己的想象,尽管我是一个完全称不上有灵修功底的人。

  这个比喻是在我看《博伽梵歌》之前的一个小故事,现在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书里有一段解释9.4和9.5经文的注释:

  有两种看待永恒者的方式。从二元论的观点来看,波浪依赖大海,而大海不依赖波浪。……因为既没有波浪也没有大海,唯有水存在类似的,一切都只是灵的显现。……当一个人意识到他/她不是这个肉身,而是以灵的形式寓居在肉身内的永恒存在,他/她就会超越肉身,并立刻与这个灵合为一体而不承受任何肉身的变化。作为一个肉身,人必有一死,并被某种形式所限制。有肤色、有性别、有性格。但是,作为灵的一个部分,人是自由的,不朽的,无限的。这就被称为涅槃或解脱。

  《博伽梵歌》讲了阿周那与主克里希那之间的对话,因为是梵文书籍,所以像《瑜伽经》一样,翻译成现代书籍都加注了很多解释。所以从这些解释出发我们已经能理解很多印度教的信仰、自我阿特曼与神的关系等。

  我个人对《博伽梵歌》的有些章节有些理解,虽然很多章节也不一定全懂而略过,但是的确有些章节对自己有印证或者启发

  一、不执着现世的关系

  “不执着于家庭成员和家庭等,始终平静地看待满意不满意的结果,通过专注的沉思虔信我,乐于独处,远离社交聚会流言蜚语坚定地追求关于自我的知识,看见无所不在的至上存在无处不在,这些被称为自我知识(的手段)。于此相反者,就是无知。”

  我曾经爷爷过世时泪如雨下,因为在他灵堂前下跪的一霎那,我明白这一世再也看不见这个人了,而在他离开日子里受了那么大的罪,身边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生命那么脆弱和无力,但是当后来奶奶外婆过世的时候,我就没有特别悲伤感觉了,人来到世界,是它的灵灌注进了一个肉身里,这一世他会与那些前世今生有缘份的人相聚,然后离开的时候它的灵力依然在世界游走,只是它的躯体回到了土地而已。

  我们悲伤的是不再有他们的时刻和日子,但是先来后到的时间差总是会有的,悲伤也无济于事,当我看见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仿佛在他们的奔跑叫唤无忧无虑中看到曾经的自己,但是现在我也在慢慢醒悟岁月的流逝比之前仿佛快了很多。这就是时间的魔力

  就像注释里说的,不朽的灵魂将不断穿越由840万种不同物种构成的轮回海洋

  二、生命之树的比喻

  “人的生命之树”收到原质能量的滋养,其树枝上下伸展(或遍及全宇宙),感官对象是其树芽。它的树根(私我和执着)向下延伸深入尘世,并招致业的束缚

  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瑜伽之树》就把瑜伽八支对应于树的各个组成部分,原来这个比喻的最早原型其实可以在《博伽梵歌》里找到。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它也被比作尘世间的生命和死亡(轮回)之树。

  三、为什么要成为一名瑜伽士

  “主克里希那说,瑜伽士从事的灵性事件绝不会在此生或来世浪费掉。一个卓越者再生时其出身等级绝不会比现世更低,我亲爱的朋友。”(6.40)

  “瑜伽士有余苦行者,瑜伽士优于吠陀学者,瑜伽士优于祭祀者。因此,阿周那啊,做一个瑜伽士吧。”

  我在印度的导师RAM Ji就是一位虔行的瑜伽士,过着清贫的生活,却每年都会安排山洞里的打坐修行,他有社会的职责需要去承担,但是却并不拘泥于物质的束缚,而是过简单虔诚的生活。人的灵力在同一个场域里的人能非常强烈感知到,他就是这样被感知的存在,每个学生无一例外尊敬和喜欢他。而他的灵似乎在更高的地方照看我们,无需多言,自带威力。

  因为累世的修行,他在这一世出生于一个研习瑜伽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所以很年轻的时候就开了昆达里尼,所以人累世的灵修终将会成为业力,在下一世把我们牵引去更靠近神的地方。这个神不是任何的宗教形式,它是对于自己是什么的觉知。

  四、关于业瑜伽中谈到的职业和职责

  “你只有履行自己的职责的权利,但绝不能控制和要求任何结果。享受行动的结果不应成为你的动机,但你绝不应该不行动。”(2.47)

  “不完满地履行自己的自然职责,优于完满地履行他人的非自然职责。即便在履行自己的自然职责中死去也是十分有益的,而履行他人的职责会产生太多的压力。”(3.35)

  注释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的每一种职业都有缺陷,人不应该过于关注他在生活中的职责的缺陷,而应该认真研究自己的本性究竟适合何种职业。自然的职责不会产生压力,且有利于发挥创造力,而不适合自己天然禀赋的职业不仅压力很大,而且效率低下,还是去了灵性的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和闲暇。

  同样的在第18章《通过履职、修习和虔信获得解脱》这篇中也讲到“有缺陷、不完美地履行自己的自然职责,胜过完美无缺地履行非自然的职责。履行自己内在本性规定的职责,不会招致任何罪或业的束缚。”

  我在兔兔的时间流里经常会看见她在体制内的挣扎,她是个特别有灵性天赋的女孩,不是所有人天生就带有这样的感悟能力,所以当她坚定地想要跟随我明年去印度进修的时候,我十分理解她内心的渴望和业力的牵引。

  去年的中旬,我也是着了魔一样地想要从企业中出来,我想过一些不好的结果,但是我们身上也许都有些使命与职责,无论多晚被激发,总是有一天,你会跳脱出惯常的生活和工作圈子,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那些一眼看到尽头的按部就班让我们内心深深恐惧,当这种恐惧超过自己对未知的恐惧时,一切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

  所以我从来不用鼓励她去做什么,因为她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些摇摆不定中的助推也只是上天的旨意而已。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符合自己天性、能力和职责的工作,在那些工作中你会燃起极大的热情和动力,也同时能调节好从前因为追求世俗的成就感和利益而几近失衡的生活。

  五、用心去听去看去发现

  “主克里希那说:无所畏惧、心地纯洁、坚持智慧瑜伽、布施、控制感官、祭祀、研习经典、苦行、正直、非暴力、诚实、不愤怒、弃绝、平静、不诽谤、怜悯众生、不贪婪、亲切、谦恭、不浮躁、光彩、宽恕、坚毅、洁净、无恶意、不傲慢,阿周那啊,这些品质属于那些生而具有神性美德的人。”(16.01-03)

  人们不应该谈论、倾听甚或思考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当我们思考他们的缺陷时,我们自己的心意就会受到污染。发现他们的错误,我们一无所获;因此要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之。爱不可爱的人,善待不友善的人,礼敬无教养的人,这些才是真正的神性品质。……我们既不应该蔑视任何理想,也不应该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他人,因为多样性中的基本同一性是创造者的计划。

  生命是用来探索和实践的,但是我们总是会主观地去判断是非对错,喜欢不喜欢,好人坏人。因为我们都是非神性的存在,心意容易随波逐流。就像我从前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容错度很低,有什么事情就爱抱怨发脾气,但是经历了很多事情后这些问题慢慢有了改观,但是当你看一个人的缺点时,也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而且要去思考他的背景、生活怎样把他变成了这样一个人。因为很多人活成现在的样子都是情非得已,你并不能做到感化,当你还没有那份能力的时候,那么就试着去理解吧。

  廖一梅有句经典语录“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我理解的了解,应该是打开心扉让对方进来,你愿意放下另一半的自己去和另一个陌生的他对话,而不是评判他谴责他,只是陪伴就够了。

  上个月出现了一个,2年前我就知道他会出现的人,虽然在他身上也有很多不足与戾气,但是就像Tiyata说的,我应该遵循自己的心,不去抗拒也不去跃进,只是尝试,是的,当我尝试去与一个人更深入地了解时 ,其实是因为时间的作用,让我选择性忘记了一些让人痛心的回忆,我开始慢慢释然和放下,开始愿意一段新的旅程,同样的这段旅程不是与人为友也不是与人为敌,而是尝试去了解自己,我们今生要遇到很多的业力和机遇,但是你不能害怕也不能放弃,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而已。

  就像文章最后的注释里一样:不要强迫他人相信……神让一个人理解多少,他就能理解多少。

  那么你又会从看似古涩艰深的《薄伽梵歌》里了悟什么呢?

  《薄伽梵歌(注释本)》读后感(五):梵歌

  看完《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后,对印度哲学愈发感兴趣,所以买来了这本印度的经典《薄伽梵歌》。这本书读起来是比较难理解的,但是这个译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读的,是一本值得反复研究的书。

  《薄伽梵歌》的内容是克里希那和阿周那之间的对话,是为了回应阿周那因为即将与自己的堂兄们开战而产生的困惑,克里希那为阿周那讲解了作为一名武士和王子应尽的责任,详细阐述了各种不同的瑜伽和吠檀多哲学。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都和佛教的观点类似,它提倡人们应该从物质的生活解脱出来,追求灵性的发展。并给出了灵性修行的方法和建议,指导人们更好的在社会中生活。

  摘录:

  1,个体灵魂是一位旅行者,死亡并不是其旅行的终点。死亡就像一个休息场所,个体灵魂在那里换了一台车子后又将继续旅行。生命是持续不断没有终点的。不可避免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不过是易腐的粗身之终结而已。

  2,原质三德:善良,激情,愚昧。要超越原质三德,就得具有自我意识,从二元对立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保持平静,摒弃获得和保有物质对象的想法。

  3,业瑜伽的理论和实践。

  宁静和灵性的进步来源于无私的服务。

  业瑜伽的定义:履职尽责,放弃对行动结果的执著,冷静对待成功失败,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平静将导致与主合一。

  4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条灵修道路:冥想者的自我知识,和其他人的无私行动之道路。也就是智瑜伽和业瑜伽。

  5,人活着不应该只思考神而忽略世间的职责。尤迦南达说,要认真地冥想也要认真的挣钱,人不应该过一种片面的生活。

  6,关于谁是行动者?所有行动都是由原质的各种力量执行的。但由于私我或无知的虚妄,人们却认为自己是唯一的行动者。其实人并不是行动者而只是一件工具,理解这一点人就立即获得自由。一切都是之上存在的能量所为,我们只是至上存在的工具。

  7,无私服务是这个时代最容易践行的苦行,经由它,任何人都可以不用躲进深山老林,在生活和工作中臻达至上之主。

  8,瑜伽练习的目的是经由逐渐掌控呼吸而达到超意识或无呼吸的出神状态。

  9,弃绝之道。执着于感官对象或厌恶感官对象,是圆满之路上的绊脚石。既不执著任何事物,也不厌恶任何事物,这样的人被认为是真正的弃绝者。

  10,上主不会奖惩任何人,是我们自己错误使用或正当使用推理和自由意志的力量坐着一切。坏事碰上好人,坏事也会变成好事。

  11,不因获得喜欢之物欣喜,不因获得可憎之物沮丧,心意稳定,不受迷惑,至上存在的知晓者,这样的人永远立足于梵之中。

  12,冥想之道。弃绝所有享乐,目光和心意集中在双眉之间,使用瑜伽技术使呼吸均匀出入鼻孔,控制感官,心意和智力,以解脱为首要目标,摆脱贪欲,愤怒和恐惧,这样的圣人获得自由。

  13,冥想之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未受控制的心意外,没有其他敌人。人应该怀着坚定的决心进行正规的冥想。所有灵性实践的目的都在征服心意。掌控了心意,就掌控了全世界。正如湖水归于平静才能看见月影,心意之湖水趋于平静才能意识到自我。心如止水说的就是平静内观自己的心。

  14,瑜伽八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专注,冥想,三摩地。把感官从感官对象那里撤离最常用的两个技巧是:1,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眉心,感知并扩大那里的一个旋转发光的白色球体。2,在心中长时间并尽可能快的唱诵一个曼陀罗或主的圣名,让心意完全融入到内心的声音中,瑜伽圆满的标注就在于,心意始终像避风之处的灯火一样稳定平静。

  15,精神和物质的定义。

  心意,智力,私我,以太,气,水,火,土,是我的物质属性的八个类别。即原质八类别。

  物质属性(原质)被定义为:一切事物得以形成的物质原因或物质能量。根据数派论观点,物质属性是物质世界的原始来源,它构成了宇宙万物得以演化的原质三态和八个基本要素。物质属性是我的低级属性,我的另一个高级属性是灵或意识,借由它,整个宇宙得以维系。

  16,一种自我意识的简单方法。一个人应该持续沉思:我既不是这个身体,也不是心意或智力,我是那遍及一切的梵,因为在宇宙中除了梵什么都没有。我,作为永恒的阿特曼,既不生,也不死,我是自由的。而肉体,作为阿特曼的居所,是有生有死的。这是自我觉悟的要旨。

  17,临死时冥想“唵”获得解脱。在一个人离开肉身时,要控制所有的感官,把心意集中于神,把呼吸集中在头顶,运用瑜伽修炼,冥想我,发出神圣的单音“唵”(AUM),它是灵的宇宙音能,他就会臻达至上居所。

  18,描述一种简单的冥想技巧。

  (1)把脸眼手脚洗干净,用任何你感觉舒服的姿势,坐在一个整洁幽暗的安静之处,头脖子脊柱挺直。冥想地点固定,午夜,早晨,傍晚是最佳的冥想时间,每天冥想15-25分钟。

  (2),记住你信仰的人格神的名字或形象,请求他的祝福。

  (3),闭上眼睛,头微微上抬,做5-10次非常缓慢的深呼吸。

  (4),把你的凝视,心意以及感觉集中在胸内中心的位置,缓慢呼吸。吸气时内心唱诵SO,呼气时唱诵Hum,内心观察呼吸从鼻孔的进进出出。在观察呼吸时,留心地感受身体因呼吸产生的感觉。不要试图控制或引导呼吸,只是观察你自然的呼吸。

  (5)引导意志走向这样的想法:你自己正在融入你所呼吸的空气之无限空间中。如果你的心意未能跟随你的呼吸,再从4开始。

  19,OM唵或AUM的声音,是AUM这三个基本声音的组合,是人所能发出的所有声音的来源。这个唵音冥想法是一种简单神有力的技巧,唵音冥想法必须使心意被持续回荡的唵音所渗透。当心意全神贯注于重复这一神圣的声音时,个体意识就会融入宇宙意识之中。

  20,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冥想之法:时时刻刻记住主直到死亡,心意永不四处游荡。一个人要始终记住神,必须有个基本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对主的强烈的爱,也可以是通过服务于人类而侍奉主的热情。

  21,灵性实践和自我知识的光明之道与物质主义和无知的黑暗之道,被认为是这个世界的两条永恒之道。前者通往解脱,后者导致轮回。

  22,波浪是水,但水不是波浪。水有蒸汽,云,雨,冰的形态,也有泡沫,河流,波浪和大海的形态。这些都是水的不同形态而已。类似的。当一个人意识到他不是这个肉身,而是以灵的形式寓居在肉身内的永恒存在,他就会超越这个肉身,并立刻与这个灵合为一体而不受任何肉体的变化。

  23,一个人崇拜什么他就获得什么,一个人经常纪念什么他就成为什么。一个人吃什么他就成为什么。

  24,阿周那啊,我是至上之灵,作为灵魂寓居在一切众生心灵深处。我也是众生的创造者,维系者和毁灭者。这个宇宙中所有形式的力量,运动,智力和生命,其背后的基础和支持都是灵。正式凭借他的力量,人们才能看听嗅思爱恨以及渴望任何对象。

  25,我们所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在做,而是神的工具。因此,你要站起来,获得荣耀。你要战胜敌人。我已经毁灭这所有的战士。阿周那啊,你只是一件工具。

  26,履行你的职责而不要执着于结果,把你自己仅仅看作神的一件工具,而不是行动者本身。

  27,根据《图拉斯罗摩衍那》,有九种培养虔信的方式。1,结交圣人。2,聆听和阅读经典 3,通过服务穷人和社会服务上主 4,集体唱诵上主的荣耀 5,怀着坚定的信念反复念诵主的名字和曼陀罗。6,控制感官,不执著 7,在一切地方一切事物中看见你的人格神。 8,满足,不贪,包容他人的过错 9,为人单纯,不愤怒,不嫉妒,不憎恨。

  28,对内在生老病死中的苦难的沉思,就是佛教的四圣谛。一个自我觉悟的人,不会被任何不幸所困扰。

  29,不执著于家庭成员和家庭,始终平等的看待满意和不满意的结果,通过专注的沉思虔信我,乐于独处,远离社交聚会和流言蜚语,坚定的追求关于自我的知识,看见无所不在的至上存在无处不在,这些被称为自我知识的手段。

  30,原质三德把灵魂束缚在身体上。善良,激情或愚昧。这原质三德将永恒的灵魂束缚在身体上。善良之德由于执著快乐和知识而束缚,激情之德渴望强烈的感官享受,它是物质欲望和执著的来源,激情之德由于执著于行动结果而束缚,愚昧之德以粗心,懒惰和过度睡眠而束缚住生命体。

  31,人们不应该谈论倾听或思考他人的错误和缺点。当我们思考他人的缺陷时,我们自己的心意就会受到污染。发现他人的错误,我们一无所获,爱不可爱的人,善待不友善的人,礼敬无教养的人,这些才是神性品质。

  31,我们不应该蔑视任何思想,不应该用自己的标准评判别人,平等的看待不同的价值观。各种各样的人都在构建着这个世界,你想改变他人以便自己能够自由,但这绝不会奏效。只有当你彻底无条件的接受他人,你才能获得自由。

  31,对比不同的宗教戒律。

  印度教十戒:1,非暴力 2,诚实 3,不偷盗 4,独身和感官控制 5,不贪婪 6,思想言语行为纯洁 7,满足 8,苦行或绝弃 9,研习经典 10敬神

  基督教圣经十戒:1,不杀人 2,不撒谎 3,不偷盗 4,不邪淫 5,不贪婪 6,不可与妻子离婚 7,你们愿意别人怎么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别人 8,有人打你右脸,连左脸也要转过来让他打, 9,爱邻如爱自己 10,全心全意爱你的主

  佛教八正道:正见,正思,正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伊斯兰教五个基本原则:1,信真主,信天使,信主的使命 2,为了灵性成长,礼拜和祈祷真主的荣耀,伟大和喜讯 3,慷慨施舍帮助他人 4,斋月斋戒,自我净化 5,朝觐圣地。

  32,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努力,你就能在任何事业上获得成功,除非你自己放弃,否则你就不会失败。强烈的愿望会唤醒潜在的存在。

  33,我们都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愿望的产物,而这些思想和愿望是历经许多前世积累起来的。这些思想将创造我们的命运,我们将成为我们所思的样子,在我们的思想中有一种巨大的力量,他可以利用我们周围消极或积极的能量。有志者事竟成。由于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因而我们应该怀着崇高的思想。思想将主导我们身体,心理,财务以及灵性的福祉。

  34,每一个伟大的人的成就都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因此决不要低估人类思想和精神的潜能和力量。放松的,冥想的和潜意识的心意具有一种巨大的能量,可以使你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治疗,致富,涅槃等。

  35,心意纯净的人想要什么,就会获得什么。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使你的潜意识去实现崇高的愿望:在每晚睡前半醒状态中,用15分钟时间默想你的目标,并绝对相信在你个人的能力,缘分和命运的限度之内你将获得你想要的。信仰创造奇迹。

  36,关于布施。人从不会为他人做任何事,除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为了他人而做的慈善事业,其实也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而做的。因为得到祝福的是布施者,而非受接受者。当你以任何形式服务一个不幸的人的时候,你并不是在给予他恩惠,事实上,接受你帮助的人通过接受你的东西而给了你恩惠,并由此帮助你发展,使你更接近神。

  当你把财物施予一个贫困的人时,不要张扬自己的行为,秘密的布施被认为是最佳布施。

  37,期望是挫折之母,接受则带来平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