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出国的工厂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出国的工厂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25 03:3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出国的工厂经典读后感10篇

  《日出国的工厂》是一本由(日)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158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2-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日出国的工厂》读后感(一):一种编写方式

  因为自己也是文字工作者原因,看这本书是出于对《日出国的工厂》这样描写日本的工厂的书是如何进行策划和编写比较兴趣

  书中描写的是日本几个有代表性的工厂的一些细致特点。大部分提到了地理位置,还有和工厂内一些比较有特色摆设,及流水线上的一些物体工人的描写。

  我有个疑问:村上自己说书上这些采访是1986年进行的,那为什么这本书2012年才出版呢?难道是雪藏了这么多年?又或是,许多年以后,发现当年的一些记录如今还是有参考价值

  当当和亚马逊上,这本书居然都卖断货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然,这也是村上的最近的作品,估计读者都好奇吧。

  本书读起来还是一如既往的村上春树的特色,不晦涩,似散非散,有趣,入微。描写方式包括自我描述对比,采访和观察描写。

  值得借鉴写作手法

  下次我来用英语写一篇中国工厂的,如何?

  《日出国的工厂》读后感(二):风趣幽默的采访报告,勾起了一点不愉快的情绪

  作为报告文学来说,这些文都已经是老古董了,八十年代的报告文学,如果不是村上的东西,恐怕也难以集结成册发行出版。

  不知道村上采访的工厂现在还在不在,如果还生存得很好,那么这些工厂也不知经历多少轮的技术换代。即便是婚礼馆和农场改进发展

  橡皮厂那些采访看的恨头痛理科的东西看到就头大,不过这篇文也让我感触最深。它让我想到我父亲的经历。

  父亲是国有印刷厂的工人。八十年代还是技术相当先进的一批工厂。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工厂跟不上改革步伐开始慢慢被淘汰。眼看着落大个国有企业,被合并,被拆解,被破产。最后一群临近退休的老工人为了日后每月多500元工资坚持不提前退休,带着几台落后机器远赴外地熬最后三年。不过,国家一个政策出来,眼看着最后的小厂房也要破产了。

  技术革新下,倒下的工厂是不幸的,更多不幸则是工人。不过若是能痛痛快快的死也算是不错能干干脆重头再来。最可怕的就是即不远花钱革新技术,也不拓展维护客户,还要拖着国企的名头苟延残喘。破产之后也不放人,拖死工场,还要继续拖累员工

  《日出国的工厂》读后感(三):日出国

  读书笔记18:日出国的工厂

  这本书写的挺早的,1985-86的样子,出版很晚,也可能孤陋寡闻,一直没见过。村上跟着画家朋友还有编辑去各大企业拜访,说是企业,其实也就松下算的上,其他大抵只能算小公司或者作坊

  顶有意思的是人体标本厂,奶牛场和婚礼公司。一个个老工人各自用自己的笔调画人体标本,各自都觉得自己是最传统的,跟我现在的工作还蛮像的,纯手工活。接班人培养很难,收入不高,工作又辛苦

  婚礼公司最有意思的还不是村上的描述,而是小夫妻在婚礼公司跟接待人员对话,这些东西在现在是很普遍了,菜单礼仪录像鲜花蛋糕服装等等,不过85年的日本就如此专业,不得不佩服。

  奶牛场我从来没去过,也不了解,主要我不爱喝牛奶小时候家里订了牛奶,我爸每天给我煮一下,喝到嘴里,我总有想吐的感觉。对于公牛来说,如果没资格做种牛,几个月就要被屠宰了卖肉,种牛一周在人工牛上交配两次,一般使用十年杀了做猫粮,母牛也是如此,挤奶也就是十年的使用期,他们都被称为经济动物,没有享天年说法

  日本的假发都是从中国进口,因为日本女人经常做头发,发质不行,不过那是几十年前了,现在也很难收购了。

  《日出国的工厂》读后感(四):作为牛的一生也挺悲惨

  刚生出来的小牛马上被人从母牛身边取走,像“雾都孤儿一样被一起扔进牛舍里养大。基本上只留母牛,每年从公牛里挑出来两三头做候补种牛,其余在五六个月左右阉掉,长到十二个月作为肉牛处理掉。总的来说还算是高档牛肉,可以做牛排

  成为奶牛的小牛都挂有名牌,类似户口。登录父母名字还有编号名牌下端有“能力指数”,清清楚楚写着产奶量啦,乳脂率啊。作为奶牛的存在价值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一年能产多少公斤浓度的牛奶。什么性格活泼啊,多才多艺啊,容貌俊美啊,都没有人关心

  选作种牛的公牛也不是跟真的母牛交配,取而代之的是一台脏兮兮的母牛模拟台。咋看起来像是拷问刑具,包着带毛牛皮,手柄控制高低角度。就算是种牛,也只是对着冷冰冰的机器,榨取精液,一辈子都不可能跟鲜活可爱的小母牛来一发。难以想象男人一辈子不碰女人,只摸充气娃娃是怎样奇怪的感觉……一星期射精两次,对成年牛是多大的负担呢?想象不出。而且牛交配的时候只用后腿站立,超过十岁几乎无法支撑重量,于是就被当做肉牛处理掉。十来岁的牛不能做成牛排,只能加工成汉堡包和猫食之类。

  几乎所有公牛一生下来就作为肉牛处理掉,侥幸活下来精力充沛的种牛,每周跟冷冰冰的模拟母牛机器交配,交差一般的射精两次,等到后腿站不住了,就被杀掉做成猫食。这么一想,种牛的世界也太残酷了。

  不过,还是比《云图》里把克隆人加工成汤,再喂给新的克隆人喝掉,要温情脉脉吧。至少不像养鸡场把鸡骨头磨成鸡饲料喂给鸡吃。

  《日出国的工厂》读后感(五):村上!又见村上!又见幽默的村上!

  对于拥有村上全集的我来说,这本新书一旦翻开就放不下!因为自己最为喜欢的写出《且听风吟》、《弹子球》和《寻羊冒险记》的那个喜欢开冷笑话脑袋瓜成天胡思乱想的村上又回来了。整个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故友重逢,又像是喝到了童年最喜欢的山海关汽水

  诚如村上自己所言,这本书的动机全然来自于好奇心。说得更直白些,没准就是缘于他想调查所谓“性欲工厂”的匪夷所思冲动可惜没有这样的场所,起码在1986年没有,现在也不一定喽)。

  作为村上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选择调查(参观?)对象与众不同诡异?):绝非怀旧式地追寻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而是聚焦于将现代化大工业流水线上格式生产和类似传统的偏于手工、个人定制及侧重用户体验的小作坊生产相结合特殊工场(此工场非彼工厂)。作为被调查对象的场所本身已经够叫人摸不着头脑的了,再加上村上这样一位不靠谱的外行调查员,出来的效果让人捧腹的同时,又能让人陷入遐思。

  现在剧透是天大罪过,本书的妙处,还是请读者自行体验吧。我下面想谈的是对村上作品中“幽默”的看法,在上文提到的早期作品中,村上的三大特色是行文幽默、绝无死亡(主要人物)以及不对行为有细部描写。这三者看似无关,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而其重合之处便是回避现实。幽默意味乐观,但往往是不切实际;死亡和性本身就是指向短暂生命高潮。从《寻》尾声到《舞舞舞》,死亡的阴影逐渐浮现,到《挪威的森林》成了全篇笼罩悲怆的现实,不停的死灭以及徒劳的性交之下的一曲哀歌,相较于早年的虽有惆怅但主调仍旧爽朗,此时村上作品的风格为之一变,沉郁低回成为了主色调。此后,从《世界尽头》到《奇鸟行状录》,再到后来的《卡夫卡》、《天黑以后》、《1Q84》,虽然科幻历史的袈裟一件换了一件,平行世界、恋母弑父、邪教杀人、不伦之恋等等耸动元素比比皆是,但早年间那个穿着短裤、喝着啤酒、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主人公却再也难觅踪迹了。

  我绝非贬低批判现实主义,也绝不是对村上选择站在鸡蛋一面有所质疑,而是真心钦佩他的勇气。但是不是何故,之前那种一气呵成畅快阅读体验竟也一去不返了。当村上作品一本厚似一本、主人公一个赛一个的沉溺于性爱之中时,我也丧失了继续阅读下去的耐性。《卡夫卡》没有读完,也可能是读完了但不知所云,《1Q84》读到第二卷就没深入究竟是村上变深刻了呢?还是我越长大越浅薄呢?也许答案就在风中吧。

  最后谈一点对林少华先生意见,没有林先生的十数年之功,村上是不可能走近我们身边的,这是不容抹杀之功。但先生的短板也很明显,“出身”和村上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一些因为知识背景差异造成的硬伤在所难免。本书就有例子,第76页,把梅尔维尔译成了“墨尔比尔”,先生不知道这位名导也就罢了,但是“Melville”怎样音译也成不了墨尔比尔吧?联想到之前先生把“Pulp Fiction”翻译成“纸浆故事”,您就算不能维基,百度一下也可以吧?

  .S.林先生近来在译序中写的四六八句越来越多,身外读者的我无资格非议,但私下感觉,先生富于乡土情怀的骈文和村上洗练冷峻的幽默还真是两条平行线。只不过,相较于前者的斧凿,我更欣赏后者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

  《日出国的工厂》读后感(六):神奇的工厂

  大概是大一的时候看的《日出国的工厂》,那时候刚好在上工业设计这门选修课,老师也给我们看了日本工厂作业视频印象最深刻的是生产铅笔过程

  想说工厂既有让人惊叹的地方,也有让人惊吓的地方。惊叹的地方在于每个产品、每件东西远不是我们表面上所见到的那样。它的内部结构、组成它的零件是那样的复杂,每道工序都得小心翼翼的把关,才能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产品。

  我想我有东西剖解欲,当然除了剖析生物体之外哈哈。我以前喜欢当陪翻是因为可以跟着客户跑各种各样的工厂或者是市场,看到各种我自己生活中不会或者很少接触到的东西,因为工作需要还得进一步了解每种产品的结构与组成。将一件东西大卸八块着来了解简直充满着无限的乐趣

  这个星期在公司的工厂里,从最开始的电子元器件等琢磨起,看着流水线上神奇的机器一步一步将各种零零散散的材料组装成一件件半成品,到一线员工打螺丝钉、装配电线、贴标签、装转接卡、接收卡以及其他各种卡,再到测高压、接地电阻、测试灯面等等,最后由各种乱七八糟的零件有序的组成的有功能的产品就这样诞生了!总感觉有创造力人类厉害啊!“ Let us take J.Welton's illustration, a watch." A watch consists of various wheels, springs, and other works. But these do not constitute a watch---unless they are put together in a certain definite way. The watch is not merely the sum of its parts: there is no watch unless those parts are in certain relations to each other." So is it everywhere in Nature. The human body; the solar system; a drop of water; moonlight, an opinion; a feeling of anger ---each may be analyzed to reveal its essential component parts or factors, and their necessary relations to one another. All things, organic and inorganic, are found to have parts which are arranged in definite patterns or systems; each part has definite and necessary relations to the other parts and to the whole. And without those parts, and that 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parts, the thing would not exist as the thing it is. These are the internal ' conditions' of its existence. (忘了是从哪本书上看来的了,感谢作者

  “ 熟能生巧”,一线员工打螺丝那叫一个精准!还有那些组装产品的人,好厉害!那么复杂的装配过程,我这笨手笨脚笨头笨脑的人肯定一时半会很难胜任,打个螺丝都能手抖。想说,买各种拼图模型到家里组装还不如到工厂走一趟,玩一趟。(当然,工厂不是让人随便来玩的)

  说工厂让人惊吓的地方。让我接受不了的是时复一时、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工序,一种产品大批量的生产必定带来大批量的重复性操作。机器重复一个动作千万遍只会加速机器的折旧,而人重复一个动作上千次,不累也疲,都说脑子和肌肉会变得僵硬,不是开玩笑的。《日出国的工厂》中村上春树是否能体会到工人无聊与烦躁?

  除了流水线让人疲倦,工厂的生存环境也让我提不起劲来,虽然说每个人对于环境的优劣的接受底线不同。大概六七年前吧,我初三毕业,跟着亲戚一起去陈店的内衣工厂打暑假工(也因此我了解了内衣的制作过程,以至于后来出了厂我还报班去学缝纫,学缝纫用的材料还是内衣罩杯)。那是我第一次离家,每次同家里人讲电话都要默默地哭一场。不是因为想家,而是工厂的生存环境我接受不了。说很多工厂脏乱差一点都不为过!那时候我们两个人挤一张单人床,7月份大热天只有一台小风扇,窄小的房间里堆满了其他老员工的东西,阴暗的厕所里水蛆爬在洗衣板上,蠕动的虫子让人恶心,湿漉漉的走廊里永远有一股从垃圾桶传来的恶心味道,写到这我都想不起衣服是晾在哪里里,估计也是某个腌臜的角落。食堂的饭菜就算再难吃,下班晚了去到食堂还是啥也不剩。每天从早八点到晚九点,好像也就二三十块的工资。偶尔嘴馋还得出去买零食吃,入不敷出。老早之前又听说陈店是个打砸抢烧肆虐的地方,出个门都怕。那段短短的半个月打工日子只给我留下一个印象——一定要好好读书,打死也不要到工厂来做活。我走的时候,才小学六年级毕业的李芳兰还留在工厂里做长期工。李芳兰是个开朗大方的女孩子,长得很好看,说话伶俐,记得当时我们俩很玩得来。

  我很庆幸我只是个暑假工,纯粹打消暑假的时间,而很多厂妹厂哥是踩进了沼泽,走不出来却又越陷越深。(估计秋丽要骂我圣母、白莲花了)偶尔听人家一脸羡慕地说哪家哪家的女孩在厂里做活一个月赚好多钱好多钱,我知道这个女孩子可能一个月才放一两天假,日班夜班轮着倒,一天10个小时以上的趴在流水线上。村上春树的《日出国的工厂》的里,很少提到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希望所有的厂妹厂哥都能遇到阔绰大方的老板。

  最后再推荐我超级爱的阿兰 德波顿的《工作颂歌》。

  《日出国的工厂》读后感(七):村上的单口相声

  1正因如此,我们才去工厂参观,目睹机械化(令人怀念的字眼啊,觉得)生产线时才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哇好厉害啊”。

  2比如说,制造小说的工厂是怎样的工厂呢?制造悲哀的工厂是怎样的工厂呢(例如诗的语言),制造大规模间接税收、存在主义和得过且过主义以及青山学院大学校长的是怎样的工厂呢?那里有什么人、如何做工——我不由得如此想入非非,有时还就细节加以验证。

  3至于正确与否,我当然不得而知,日后如何变化也无从判断,但不管怎样,在我这么写这篇文稿的此刻,整个日本的工厂中仍有无数人动来动去,不停地制造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想到这点,我就好像得到安慰和鼓励。

  4用纸巾包起自己喜欢的女孩的十二指肠到处走来走去,那种怪异的爱好我当然没有。

  5“京都科学标本株式会社”的建筑物也并非足以摇撼来访者想象力的那一类型。

  6能在几分钟之内将几百个零零碎碎的部件组装起来吗——假如深更半夜一个人做此游戏,很可能走火入魔。

  7看样子完全可以包在坐垫中,贴在腹部吓唬男子:“喂,这可是你的孩子!”不过请别这样,很吓人的。

  8尤其是耳蜗,形状是何等的端庄可爱!

  9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大学二年级时和圣路加医院一个女孩约会,借了她一千元一直没还。不够意思啊!

  10盲肠啦肛门啦哪怕做得再好,一旦脸上有疏漏,护士学校的女孩子们也还是上不来情绪,因为感情无法转移。尽管我们认为没必要做得像西武百货大楼的模特那样栩栩如生,以致有个老太婆去问“柜台在哪里”。

  11那里有形形色色的模具,从婴儿脖颈到盆骨,应有尽有,成排成列,说异乎寻常也异乎寻常,但工序本身和制作洗脸盆一个样,技术上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

  12钢架上不时探出尚未着色的手脚和胴体,印有“青森苹果”或“淡路白菜”字样的纸壳箱里塞满了头盖骨和心脏等物,它们都在耐心地等待着色。

  13总之,这内脏颜色有各种各样的诀窍或技术。举个例子,如果不太乐意涂以新鲜颜色而想表现”中年阶段大众传媒工作者“肝脏那样的滞涩色调,那么就把笔蘸上涂料后“啪”一声甩在报纸上,等笔干到一定程度再涂,这样就会出来“古色”。

  14诚然,给内脏涂颜色并非什么让人欢欣鼓舞的活计,且麻烦多多,但从旁观者角度看倒也非常有趣,足以让我也产生一试身手的冲动。

  15大部分世人需要Ceremony,寻求相伴而来的某种感动。对于众多世人来说,婚礼便是这么一种东西。不过他们寻求的不是真正的感动。他们寻求的是有始有终并且适度发挥功能的可以把握的感动。

  16假如那里频频发生天崩地裂般的感动,而且每次都使得参加者或趴在地板上抽泣不止,或新娘屎尿失禁,或新娘的父亲感动至极而用切牛排的刀子花开新郎的喉头,那么人世必将乱作一团。那类感动婚礼馆是不需要的。

  17“好吧。”沼津低声应道,然后轻轻贴上铃木的裸胸(写这种事情相当累人)。

  18铅笔:喂,这里这样好了!

  橡皮:不对,不是那样的。

  铅笔:是吗,那倒也是。实际是这样的吧?喀嗤咔嗤。

  橡皮:不是说不对的嘛,哧咻嗤咻。

  铅笔:你这家伙够固执的了。喏,这回如何?喀嗤咔嗤。

  橡皮:大致差不多,可这里不行,哧咻嗤咻。

  铅笔:胡说!喀嗤咔嗤。

  19看上去不由得叫人担心工厂会不会因为不景气而将开工量压缩到三分之一,但实际并非如此,橡皮工厂即便开足马力也是这幅德性,大概属于玩命干也不显眼那一类型,让我想起高中班上也好像有几个这样的同学。

  20“BANBARI”搅拌机是怎么回事我补太懂,看起来像是个燃烧炉那样的蒸汽机车,粗粗大大,有一种“我就是BANBARI”的朴实无华之感,给我的印象不错,我也很想招呼说:“请‘梆梆加油干’!”……

  21反正,第一阶段“将原料搅黏搅稠”至此顺利结束。打个离奇的比方,好比把女孩灌醉领进宾馆,弄到床上熄灯——便是到了这个地步。

  22我们看的“橡胶消字”厂房,气派也较另一栋“塑料消字”厂房差了一成。“橡胶消字”务请加油……话是这么说,可我家里用的也是“塑料消字”。

  23(3)气味和形状不使之同食品相似。我认为很有道理,应该这样。若有形状香蕉并带有香味儿的橡皮,小孩子肯定又啃又咬。别说小孩子,就连我都要啃咬一番。

  24东北新干线好的地方时车站盒饭够味儿,不好的地方时风景单调至极。香菇盒饭相当可口。水丸君,喏,盒饭,别老躺着,吃饭了,吧唧吧唧。困死了,昨晚没睡好。这可是盒饭呦,喏。如此一来二去,转眼到了盛冈。

  25进入牛舌,通道两侧齐刷刷排列着小牛,全都以严肃的神情闭着嘴咀嚼青草。我看了心里不免嘀咕:那东西真有那么好吃不成?但小牛们吃得甚为投入,像是在表示“好吃、好吃”。

  26这里的牛的存在价值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一年能产多少公斤浓度的奶。不用说,也仅仅凭这一点对每头牛予以评价,至于性格如何啦样貌如何啦艺术才华如何啦,根本不是评价的对象。举例说,就算有一头牛对自己的能力指数心怀不满,走到饲养员老伯那里说“嗳老伯,我的乳汁可能不怎么出类拔萃,但我在朋友中的评价简直好上天了,深受信赖”,老伯也只当耳旁风,应道“噢,是吗”。

  27至少应在前方挂一个嬉皮笑脸的母牛脑袋,或正面墙壁上贴一张全裸母牛照(可细想之下,牛这东西本来就是全裸的),那样,我也没准猜的出来。

  28提起种牛,我本来想象它每天都气壮如牛地和不同的母牛做爱,傍晚像谷冈安治的牛那样道一声“今天干得很来劲啊”,一边擦汗一边返回牛舍——想象的确很优雅,然而现实这东西到底不是好玩的。

  29母牛们悄无声息,仿佛说我们什么都想通了。

  30——母牛也有长得好、长得不好的么?

  菊池:有的。牛也有它的长相问题,同样的。例如这头吧(指着身旁一头脸形和研直子相似的母牛),就不怎么样,从长相看。倒是逗人喜爱,多多少少。可尾巴这么圆圆秃秃的……若是肉牛倒也罢了。而奶牛还是尖尖的好……

  31我们连续参观工厂不是为了肯定或否定什么,而仅仅是想目睹其本来面目。

  32对方越说麻烦就越想看,此乃人之常情。

  33看来自员工的投诉板,上面贴着“进来午餐的炸鸡块肉太少”——这也够明朗开发的。年轻女孩在宽敞的员工食堂里一边唧唧喳喳说话一边吃午饭(免费)的光景仿佛历历在目。“怎么搞的,这鸡肉,骨多肉少的么!”“真是的,不像话!”“桂子,写投诉信,你字写得好!”“哦,我写?写就写!”——我就喜欢这个样子。

  34我这个那个地向班长提无理的问题的时间里,女工们一直默默劳作不止。打喷嚏都听不见。我很想大声讲个好笑的笑话,讲牛和皮鞋推销员在桥上相遇……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却又觉得影响工作,只好作罢。

  35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缘由变得不幸,又由于各种各样的缘由变得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