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的读后感10篇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是一本由当年明月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读后感(一):明朝伟大的于谦
《明朝那些事儿》中有一个叫于谦的人,在北京保卫战中,要不是他起到了关键作用,可能明朝那些事儿已成大结局⋯⋯
于谦,1398年生,浙江钱塘江人(今杭州)。他为官清廉,有远大的志向,还非常聪明、勇敢。他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把死太监王振留下的烂摊子管理得井井有条。在北京保卫战上,他一个文官既扮演了武将的角色,又承担了国家治理朝政的任务,真是历史上不得少的大人物啊!最终,在他这个优秀“领导”的带领下,明朝终于延续了下去。真正让我们敬佩的是他那“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节操!
不论坏人奸佞多么猖狂、不可一世,最终的结局往往落得个死无全尸、遗臭万年的下场,而那些惩恶扬善的正义之士往往流芳百世、为后世传颂。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在透悟天地之后得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的圣贤之道。
善良是一种天性,善意是一种选择。正是因为宫女太监的善意,朱佑樘才能在韦妃的迫害下存活下来,创造一段奇迹,成就一代英明君主。
历史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善意,多一份良知,真诚待人,岁月也定不会辜负你。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读后感(三):小感
明英宗朱祁镇:他是一个好人不是一个好皇帝,宠信过王振、徐有贞、石亨、徐有贞,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于谦,能理解别人的痛苦,废除殉葬。
明宪宗朱见深: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懦弱的人。从小在孤独无助的环境中长大,只有一位比他大17岁姓万的宫女始终如一的陪伴着他。在他统治下的帝国妖邪横行、昏暗无比,成化年间朝政出现五大门派,春派提供化学药品,仙派求神拜佛,监派打探消息,后派照顾生活,混派拍马屁。他不处罚贪污他钱财的小人,也不责骂痛斥他的大臣,因为他畏惧一切。
明孝宗朱佑樘:他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他解决5大门派,任用贤能的刘健(谋)、李东阳(断)、谢迁(侃侃)。他不顾身体夜以继日地工作,二十多脑袋秃了一大半,三十多岁已经重病缠身,他逐无用的僧人和道士,远离奸人,任用贤臣,为大明帝国献出了一切,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
明武宗朱厚照:明代三百年中最能闹的一位皇帝,他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由自在的度过一生。他喜欢玩,他宠信八虎,养豹子,喜欢结过婚的女人,自封威武大将军,战胜出居庸关和鞑靼部落最卓越的小王子。一辈子遇上四次谋反,刘瑾,朱寘鐇,朱宸濠和江彬。
圣贤王守仁: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手无寸铁,孤身夜奔,不等不靠,没有中央援助和政策,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不嫌弃子弟,不挑剔门人,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时刻检讨自己不足,没有门户之见,也不高学术纷争。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读后感(四):知行合一
五百年前的一天深夜,在贵州龙场驿那个穷山僻壤中,一位圣贤的一声大笑打破了深夜原有的寂静。从此,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历史将永久定格在那一刻。因为心学的光芒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它的高妙智慧将成为无数人前进的向导。 这个在当年明月笔下的圣贤,就是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的明代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的王守仁(王阳明)。他创立的心学使其彪炳史册,永垂不朽。自明代以后,中国仅此一人而已。 心学是王阳明历经九死一生、百死千难悟出来的灵丹一粒、正法眼藏。它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它的思想光芒指引着无数人为人处世、成功立业。作为心学的核心精髓——知行合一,更是成为后代伟人建立不世功勋的秘密武器。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我相信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明白:就是把知与行统一起来。答案是正确的。但却是废话一句,毫无用处。对于这个问题,直白地来讲,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尽管很多人都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中,要善于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其实,我认为“知行合一”大概也就是这个含义。但可惜,自古以来,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总是在束缚着我们,要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实在是难于上青天。不过,王守仁倒是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乍一看,貌似没有什么高深的,但如前所述,看起来明白,实际上很不明白。 不可否认,知行合一的确在日后成为众多成功人士的必备工具:心学诞生20多年后,张居正拜读了心学智慧,深刻领悟到知行合一的精义,并为他在政治上的改革(1572-1582年的张居正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率领处于劣势的日本海军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在随后的庆功宴会上,东乡平八郎在众人的一片赞声中美沉默不语,只是拿出自己的腰牌,上面写着7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孙中山先生对阳明心学也多有研究,这也在他革命活动中得到了具体应用。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大学时,对阳明心学佩服的五体投地,并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起初是陶知行)。毛泽东本人也对知行合一赞赏有加,并将之运用到革命斗争中去,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就是明证。蒋介石将心学作为人生的重要处世法则,并身体力行地坚持做下去。 不难看出,为什么当年明月会称王阳明为明代第一号人物,我认为这是当之无愧的。仅此心学,足以让他超越所有帝王将相,名垂青史。王阳明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他与很多的哲学家都不同,他的哲学智慧可以广泛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操作性很强。从王阳明龙场悟道,到平定赣南匪乱,再到平定宁王朱宸濠造反,最后到平定两广(广西的思恩、田州)少数民族暴动,处处体现出他的知行合一的哲学智慧。 知行合一不仅对于实践有巨大帮助,对安定人心、修身养性、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大有裨益的。我国当前的社会问题复杂多样,人性中很多美好的闪光点渐渐被掩盖,用冷漠、阴暗、自私来形容当下的社会似乎也不为过(当然这是从负面来看的,我们的社会也是有美丽的一面)。我认为中国社会出现这么多不和谐的因素,产生种种令人厌恶的现状,根源还在于人心的破坏。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除了发展经济,增加人民财富外,心学的作用不容小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天地虽大,人心难测,但若心存善念,即使凡夫俗子,也可以为圣贤。这话虽有夸大之嫌,但不可忽视的是,若使中国老百姓知善知恶,明辨是非,去除邪恶,一心向善,那么人心自然安定,百姓内心自然富足。这样少一份恶念,多一份善念,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不再是梦。因为心有多大,梦就有多大。同样,懂得知行合一,将促使我们不断地激励自己,强化内心 ,帮助我们变得强大自信。 这里我还想强调的是,心学并非是主观唯心主义(至少我本人这样认为)。如果你没有真正研究过,拜托请不要随意贴标签、下结论。虽然历史教材上是这样认为的。但我对此不以为然。孰是孰非只有在调查研究后才可发表,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心学的智慧无穷无尽,知行合一更是我们开拓奋进的不二法门。它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为之珍惜的宝贵财富。追寻圣贤的脚步,领略知行合一的智慧,你不必全部明白(事实上也根本不能全部明白),只要能够参透一些皮毛,则众生受用矣。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读后感(五):人有魅力,事儿才精彩!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
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
这是多大的讽刺!
他的确是光明磊落地走完一生!
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小学时就学过这首诗,但不了解作者的所作所为,就更无法理解其诗的意义了!
唐伯虎横空出世,才华绽放,万千梦想的光环环绕,但也只是梦想了。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造田。
一代圣贤,光芒照耀千古!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