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唬》的读后感10篇
《唬》是一本由【法】莫里斯·热纳瓦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唬》读后感(一):披着人皮的猫
钟意猫咪,从未妄想能理解猫咪的思维和感触,只好局限于自我对猫咪的感触了,推广为喜欢了解他人所感知的猫咪以及他们的故事。
作者天真的以猫作为主角,以猫的视角写了一堆文字,不过是羊头狗肉,把人的故事和思维安在柔软的猫咪身上,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就掩卷作罢-关于人的故事汗牛充栋,不必再读一本平庸之作。
《唬》读后感(二):喵
在书架里看到这本书,两三年前买的。第二次读,整个过程对曾经读过并没有丝毫印象。
喜欢这只小黑猫,喜欢这个“唬”的设定。独立,有思想,好斗爱拼,时不时还瞧不上一些什么。但总感觉,这是一个符合了这种喜欢而硬有的设定。整个故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 比较喜欢的,还是文章里的一些风景的描述,真的很美,用词也很清新,读起来画面感很强,适合闲暇的午后。
《唬》读后感(三):下次你在看到一只野猫时,能像看见同类似的那么亲近。——短评
这本写猫的小说居然让我想到了匈牙利的诺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的那本《无命运的人生》……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不可思议地还原(想象)了主人公当下的视角、认识和感受,这让书中的场景读起来如此真实,如此感同身受。
对于那些已经远去的时光,要忍住事后的认识和马后炮般的聪明,如实地描写,非常难,能在事过情迁之后还准确地描述出彼时的妙处(如童年、青春、初恋),我一向佩服赞叹。
而这本,更是让我称奇——它的主人公是只猫,而作者也能达到我上文所说的精妙。他在写作时肯定是完全把自己幻想成了“唬”,你看他描写人手的句子:“几个奇特又敏捷的怪物钻到小猫身边,抚摩着猫妈妈的脖颈,在它们的抚摩下,猫妈妈发出满意的呼噜声。”又:“那几个光溜溜的敏捷怪物又到小猫窝里来抚摩了:小猫们突然感觉被抓起来,被带走了;它们感到无助,感到眩晕。小猫们四只小爪乱蹬,尾巴也蹦起来,绝望地吱吱叫着。”
我执拗地认为这本书就是“写猫的”,而不是像通常我们对动物小说的认识——看似写动物,实则写人、写“人性”。
所以,对于这样一本书,我不知道怎么吆喝,怎么推销,我只能说,它能带你去过一段猫的生活。而下次,你在看到一只野猫时,能像看见同类似的那么亲近。
对于《唬》这本小说,购买的初衷纯粹只是因为身为一枚猫控的偏执强迫症罢了。看着封面上那只孤单的小黑猫支起身子,向着外面世界张望的背影……便不由自主的将其收入了自己的书柜之中。
初次翻阅小说的时候,只是被作者笔下的文字所吸引。让我想起了当初读着《蝴蝶梦》中男女主人公再度回到庄园的那段描写,是那么的细腻,那么的真实,仿佛把人送入了小说中创造的那片天地一般。
《唬》也是这般。如此真实的文字让我跟着唬一起打量着这新鲜的世界,又一起被小院外的世界所吸引着……对于外界的描写,是那么的真实。我可以因为透过老接骨木的枝叶洒下的阳光和随风所欲的清风而感到一阵风和日丽的暖意,我也可以因为疯狂的暴风雨与河流融会在一起的低沉轰鸣而感到来自黑夜的残酷肆虐。这就是唬所看到的世界。从温暖的小窝中离开,来到了野性的大自然……
还记得唬的名字的由来,那是它发出警告的低吼。对啊,它天生就是一个不会选择臣服于安逸生活的冒险者。
离开出生的小天地,跟着主人的汽车来到庄园,彻底的打开了它对于自由向往的枷锁。
哪怕回到了当初的家,它也无法割舍这一份对自由的渴望。
于是唬选择的回归,它知道,那就是它所热爱的生活。好像当初还是一只小奶猫的时候,第一次跳下麻袋围城的小窝窝,蹒跚的来到了谷仓外的世界一般。唬跳离了安逸的房子,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的,但当它的小爪子着地的时候,它知道,这才是属于它的世界……
当然了,很多时候,自由真不是什么好东西。
唬逃避着猎枪,远离了人群,承受捕兽夹的折磨……唬吃着所有能够吃的东西,不管是不是抢来的,又或者是偷来的……终于,唬成了一只出名的疯猫,倒在了路边的土沟中,苍蝇飞到了它的身上……
不知道怎的,也许是上天的仁慈吧,唬回到了家中。被佣人们捡了回来。细心的女佣人和温和的男主人,终于让已经残魄的唬一点点的恢复了“健康”。可是享受过自由的野性的小家伙又哪里会这般就放弃呢。那可是自由啊,是连生命都无法阻挡的自由在召唤着它啊!
所以它还是离开了……
也许第二天就会倒下吧,但是唬知道,这才是它的生活,这才是属于唬的世界,这才是唬会做出的选择……
自由,就是这么充满了吸引力。
我知道,我热爱着唬,因为我和它一样有着对自由世界的无限向往。但它却可以有着我所缺失的那份勇气,那份坚持,那份倔强……
如果以猫来比喻女人,很多人会说恰到好处;如果以猫来比附男人,你我恐怕都会觉得过于牵强。然而事实上,猫与男人确有一些本质相似,读读热纳瓦的《唬》你就会明白。
这本初版于1932年的小说,就讲述了一只名字为唬的小黑猫出走与回归的故事。
闯荡世界之路上的小黑猫唬,被收养之后过上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但身体深处向往自由的那股野性,让它并不愿就此收手。在随主人在卢瓦尔河谷休假时,唬趁机逃出,焕发出它的自由和野性渴望,“甚至在玫瑰色的栗树上,一种危险的昂奋之意也在花香中飘荡”。
出走荒野的路上,唬像王一样阅尽万物,雅罗鱼在它眼皮底下随波逐流,红色蝰蛇也没吓到它,甚至唬还把脆蛇蜥弄成两截、蓄谋捕捉珍珠鸡幼崽、从其他公猫怀中横刀夺爱,而路遇东方朔笔下“譬犹鼱鼩之袭狗”的鼱鼩,这种小老鼠凭着一股咋呼劲儿甚至差点逃掉,猫捉老鼠,本来天经地义,虽然唬最终也降服了它,但也还是颇费了一番气力和脑筋。
而碰到同伴琪琪,更激发了它们生龙活虎的本领,相互推搡,相互对峙,既是同伴,又是敌人,两只猫在落日余晖下嬉戏扑打,玩够时它们“坐在草地上,它们拉开一定距离,仰着头,并排坐着,一起低声怒叫着,面对当空的皓月抒发自己的激情”,一如苍狼啸月。
但是在被主人带回之后,唬就害起一场对自由的相思病,并终于在一个风雨之夜逃出。为了生存,它搏杀松鼠,偷食农庄的鸡蛋,跌入过陷阱,被夹伤过腿,还差点死在猎枪下。饱经沙场的唬,像出走的娜拉一样又回来了,在主人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康复,但就在主人家于夏季来临将带它一起度假时,唬似乎又闻到了自由之味,永远离开了家,再无归来。
有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书七年前就以《黑猫鲁鲁》之名在中国出版过了,只不过那是以儿童文学被引进的,因为在法国那是“卡斯托尔少儿文学”优秀课外读物中的一种。
读完这样的小说,我甚至会觉得,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本动物寓言故事,以物喻人,让人浮想种种,替它叫好,也暗暗替自己叫屈,谁人心底没装过一只这样的小黑猫呢?而在那随处是自然主义气息、田园牧歌般的乡野,谁不会感到久违的旷野之感呢?
这种自由的宁静和野性,对于曾经文人扛枪的作者热纳瓦来说,或许格外强烈。
1914年,服过一年兵役的热纳瓦还有一年就要从巴黎高师毕业了,此时他正准备考取大学教师资格。正在此时一战爆发,法国和英国、俄罗斯一起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热纳瓦应征入伍,却在上战场一年之后身负重伤,左臂和左腹中了三颗子弹,经过七个月的治疗才转危为安。此后热纳瓦重返巴黎,在一家协会担任志愿者,依然住在巴黎高师校园里。
尽管校长劝他继续学业,再报考大学教师,但热纳瓦却志趣已改,立志要把战场生涯写出来,终于在他年仅35岁那年,凭借《拉搏礼奥》摘得法兰西文学最高的龚古尔文学奖。
发源于塞文山脉经中央高原注入大西洋的卢瓦尔河,是法兰西人的母亲河,两岸风光秀丽,布满了大片葡萄园。在卢瓦尔河畔长大的热纳瓦,酷爱打猎、捕鱼和户外活动,而且也善于像梭罗一样,把高山森林和游鱼啼鸟化为文字,让灵魂筑居于此。
1927年,热纳瓦在卢瓦尔河谷的一个僻静之处购买了一所老房子。是年夏天,他正带着一只名为唬的小黑猫,住进了这所老房子,并完成了这部以小黑猫为主人公的小说。
有趣的是,头一晚我在网上订购了这部小说,第二天在书送达之前,我正读到别尔嘉耶夫那句“精致是堕落的标志”,书送来时我尚不能从其意味中自拔而出,于是顺手握笔,把这句话抄写在书前扉页上,没想到与热纳瓦的人生和小黑猫唬的“猫生”的以野性反抗精致竟如此相契。随手涂鸦反倒有若天成,吻合到这种地步,也由得不相信天地命运的一丝不苟。
况且,世事不就是这样么?人生一旦到了要精雕细琢,也就不再那么迷人了;国家一旦到了穷极奢靡,也就离亡国不远了。小黑猫唬的回归出走、再回归再出走,热纳瓦的当兵、读书、参战、写作,一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正是历史和人性的螺旋结构么?
正如为这书作序的法国女作家、演员安娜•维亚泽姆斯基所说,小黑猫的经历和选择,是“任何一个要为自己赢得尊严和自由的人迟早要作出的抉择”,联系到热纳瓦的战火经历,让我想起战地摄影大师卡帕,这位既享受和平与浪漫的战地摄影师,在硝烟燃起时,也能从女人柔滑的身体边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因为他说 “如果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
对于小黑猫来说,人生就是它的作品,所以要出走;而对于战地记者卡帕来说,如果不用照片“为自己赢得尊严和自由”,那么沉浸于“小红狐”格尔达的温柔乡简直就是耻辱。
所以,像理解男人一样去理解那只小黑猫吧,也像理解小黑猫一样去理解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