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未来闪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未来闪影读后感10篇

2018-10-06 03:2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未来闪影读后感10篇

  《未来闪影》是一本由[加拿大] 罗伯特·索耶 / Robert J. Sawyer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闪影》读后感(一):通俗科幻小说

  读了一半多了,作为科幻小说理论依据算是比较有趣解释的通俗易懂,作为文学作品只能是通俗文学,老少咸宜反响平平,不好也不算太坏,毕竟满怀期待去看的坏书多了去了,这个可以看完,但是没有值得深究的东西推荐来杀死时间不错

  《未来闪影》读后感(二):比电视剧好,比期待的稍差。

  一个下午读完。前三分之一都不错,pov,大量新闻什么的怪不得比较容易剧本作者的加国荣誉感挺强,故意不让米国人物上场和捣乱联大决议的梗。感觉是先选题了热门LHC再进行这个层面创作。用了那么多专业解释,但并没有把点子情节结合完美。有点生拉硬套,没有任何关键人物死去也太小概率事件,这不科学

  《未来闪影》读后感(三):没看过书,但是看过abc台的同名电视剧。

  未来闪影 那部abc的电视剧 因为 lost刚播完,所以剧里有很多lost的演员,我就跟着看了,虽然题材不错,但是发现那部剧真是无聊啊....第二年就停播了。

  估计书应该很好看吧。

  ls说的是 薛定谔的猫 .

  那是为了反驳 波尔的哥本哈根 派的 波函数 坍缩的理想试验,挺有意思的。

  《未来闪影》读后感(四):未来来了没?

  当你得知二十年后的自己将死于谋杀,你会怎样面对?是争取主动权找出凶手还是坐以待毙?《未来闪影》即是这样一个揪心故事。尽管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但事件的发生地欧洲盒子研究中心并非作者索耶先生杜撰,而是真实存在的。在2009年,该中心确实进行了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但是距离《未来闪影》的完稿已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未来闪影》读后感(五):本人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说

  纯粹是被介绍中提到“一分43秒全人类集体昏迷”激起了购买欲和认知欲,一不小心踩到了科幻小说殿堂门槛上。

  谢谢译者做了很多注释,多少让我能对很多物理天文领域陌生名词和理论有了一知半解

  故事情节还是很吸引人的。集体昏迷后寻找每个人物在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而且是pov手法,让我不停的翻页,寻找答案;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是顺应?改变?抑或终止生命不同人物不同选择

  为西奥改变未来的不屈意志和那份隐忍的爱感动和喝彩!

  《未来闪影》读后感(六):闪影的闪读

  好久没有这么持续着读完一本书了,索耶居然让我这么做了!漓江以前也出过科幻,几乎都买了,这次是新的惊喜!四川科技也出了不少科幻,但比较像漓江这样的大出版社,就显得书本身太粗糙,装帧也不好!其实装帧对科幻书籍真的很重要!闪影这一切做得好,插图尤其棒!可惜仍没有标出插图作者!这本书的悬念真的是环环相扣,越读就越想知道事情的真相,索耶的写作技巧真不是盖的!而其对人生百态的观察,更是体察入微,就就关于时间旅行的小说来看,《倒带人生》与其相比,恐怕也不见得完全胜出。而书中关于电子对撞机的叙事,更是给读者上了一次基本粒子的科普课。买这部书的一个原因曾经看了同名电视剧的第一集,也是欲罢不能呀!

  《未来闪影》读后感(七):“现在”是不相容的?

  书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想通过阻止2030年的强子对撞改变过去的人。他的目的单纯,只是想让21年前死去的妻子复活。对一个人的思念保持21年之久,而且试图将这种思念转化实际行动,甚至不惜爆破、杀人,不能不说“爱情伟大”。

  其实他在表述那段两个“现在”不相容理论时,第一遍我没完全看明白。合上书,又想了想。我觉得可能是这个意思:2009年第一次发生未来闪影时,当时的人们经历的是2030年“现在”,也就是说,2030年的“现在”提前发生了,挤掉了2009年的“现在”,其结果就是那么多人莫名其妙地就死了,包括鲁施的妻子。2009年的人们所经历的2030年的“现在”,实际是有预谋的,是人们在经历了2009年的第一次未来闪影之后的一个结果。实际上2030年的人们所要做的,就是按照2009年人们经历的未来闪影那样,重复一次,以完成时间的延续性,完成两个“现在”的统一

  鲁施所要做的,是想通过改变2030年即将发生的“现在”,让2009年第一次未来闪影时,人们经历的2030年的“现在”成为泡影,成为一种不存在的“现在”。那样本来人们应该在2009年经历的2030年的“现在”就和2009年人们本来应该经历的2009年的“现在”不冲突了,也就是说2009年的“现在”就可以在不受干扰情况下顺利发生了,这样过去就改变了,他的妻子救不活了。

  科幻作品中常见的是通过改变过去而影响未来,而往往对过去的改变,正式促成未来的原因,一句话“巧了”,很有宿命感。鲁施要做的是通过改变未来重写过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之所以想要改变过去,是因为未来发生了不幸的事,才会有改变过去的想法。那么如果真的改变了过去,在未来那种改变过去的想法还会发生么?

  嗯,对我来说,这个想法是个死循环,不过很有意思。

  《未来闪影》读后感(八):决定和平空间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看2009年秋季美剧推荐的时候,看过介绍就觉得挺喜欢的。当然,当时对这本书关注还有一个原因,那部剧是《LOST》原班人马拍的。

  不过,电视剧相对于原著的改动还是很大的,这似乎是美剧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也不影响什么,毕竟当时看了几集就没追了。

  回到正题,对于未来,到底是确定性的决定论作用,还是平行空间,太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我把砝码放在决定论这边,而某人放在了平行空间那边。而这本书,给到的是一个开放的答案。

  个人觉得,作者还是倾向于决定论一些,毕竟,那个21年后的“现实”,在大多数的地方,都是符合“闪影”的,但作者也没完全那么倾向,所以,“现实”与“闪影”不是完全重合的。

  关于自由意志的说法,也许是我认同决定论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些人会觉得,未来都是确定的,那自由意志怎么会存在?书中那段描写我挺喜欢的,大致是说,如果平行空间存在,人才不会有自由意志。因为不管你的选择是什么,在另一个平行的世界里,“你”总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意志怎么会自由呢?未来之所以是确定的,是因为未来是由过去和现在的选择而决定的,就像是一本书,结局已经在那里了,只是,我们还没有翻到而已。而且我一直坚信,人总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另一种说法是未来是为你的过去和现在买单的。

  像书中提到的俄狄浦斯,尽管被告命运如何,尽管他努力地想逃出命运的圈,但努力却导致了自己促成不想要的结局。书中还有类似命运的包括男一号,因为幼年的家庭和谐,他希望自己只结一次婚,但他又爱着美智子,所以他希望可以跟美智子一生一世,但最终,他还是跟自己闪影里的女人在一起;那个看到尸体吓得半死的男孩,最后也选择了警察这条路。

  但西奥和他的弟弟迪米却是打破所谓宿命的人。在我看来,整本书最大的勇者,也是最大的不幸者,就是迪米。也许迪米选择自杀是懦弱,但放大来看,却也是勇敢的,毕竟,自杀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当然,人们常说,都有勇气自杀了,却没勇气继续活下来,这又是另外的事情。不过这对于看到不喜欢未来的人,还有看不到未来的人,是一种福音。最起码,对于西奥来说,他弟弟的死,给他的不仅是悲伤,还有希望。

  我觉得人生就像一本既定的书,翻过去的,就是历史;正在读的,就是现在;而还没有读到的,就是未来。虽然未来是确定的,但没有人知道,所以总有它的魅力在。一本书,如果在翻到第一页就知道了之后的事情,这本书便也没有意思。人生,也不过如此吧。

  《未来闪影》读后感(九):优秀的科幻作家往往也是神奇预言

  对罗伯特索耶的最早的印象,是《科幻世界》封底恐龙三部曲广告,之后科幻看的不多,但知道他是大师级人物。而关于本书,是在年中的诺贝尔奖揭晓时被人提及(最近生活爆炸的S5E11里面还谢耳朵还吐槽了其中一位获奖者,说他偷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我之前也本来想看根据这个小说改的美剧,不过听说被砍了,也就没什么兴趣了,以下是我对本书的一些感想

  关于预言:书中一些对2030年的描写让人多次想到siri的影子,比如利用语音汽车的操控,而汽车还会幽默的进行对答,而本书的218页还准确的预言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可以说这本1999年写出来的书也是一次对未来的闪影。

  关于时间旅行及平行世界:由于本人对物理性概念理解极不感兴趣,所以对本书结尾的”大量“的物理学解释也没怎么仔细看,不过关于书中关于时光旅行以及平行世界的争论的描写,我觉得还是讲的很有道理的,毕竟我们都是在科学幻想层面的上的,所以对一些概念非要争论个对错,无非是浪费时间,挺喜欢其中引用的尼文法则(尼文是《碟形世界》系列的作者):在任何有可能进行时光旅行的宇宙里,时光机都是永远造不出来的。

  关于爱情:看完本书之后再一次证明了我看完三体系列之后的想法:有的时候科幻小说才是讲爱情的优良载体。书中的爱情情节并没有什么忠贞不渝,几亿年不变,书中的张先生有这么一句话:只是对方生命里的一个阶段罢了。没错,男主角劳诶德在两次闪影中分别经历了两个他都非常爱的女人,但是两个人称得上是合适因素,不仅仅由爱情单方面来决定,而是由其他多方面的因素(就像书中的闪影原因,以及未来发展一样)决定的。

  这本书的注释加的挺好玩的:加了很多注释,读起来可能被注释弄的心烦意乱,但是有的注释加的又好奇怪,比如菲亚特需要说明是车的品牌么。。读这书的读者会不知道E=mc2么。。还有很多双关语的翻译,是不用加注释的吧。。但是又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译者也在译后记里面说到由于自己是文科生,所以翻译起来有很多困难想想也的确如此。

  其实吸引我买这本书的原因是------封面的小猫,封底关于闪影细节的透露,个人觉得要是阅读之前不放上去更好,但是如果不放上去,又没什么宣传噱头了,不过出版社有没有想到过用成功预言诺贝尔获奖者来进行宣传呢。

  《未来闪影》读后感(十):给你一个未来

  现在,给你一个未来,一个既定的未来:或荣、或辱;或病,或死;或甜美,或伤离……你,会觉得怎样?

  或许,你也曾有过类似我的经历:1992年9月,我第一次离开农村,第一次住进大学那粉白墙壁宿舍。第一个晚上,当我在双层床上躺下的那一瞬间,我猛然想起,眼前这一切正是我童年的一个梦境。我很清晰地确认,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梦见了这一幕:我躺在一间粉白墙壁的房间里,躺在一张双层床的上层。很奇怪的是,我也清楚的记得,之前我从未见过粉白的墙壁,也从未知道床还可以是双层的……

  是的,我们都曾在某个瞬间看见过自己的未来,只是当时不觉得而已。可我要说的是,我们大家,我们所有的人,在同一个瞬间,同时看到了未来的某一天。在这一天里,有人发现躺在自己身边的,并不是现在正爱着的那个人,有人发现自己并未成为梦想的作家,而只是默默在一家饭店洗着盘子,还有人发现自己竟然在这一天被谋杀了……奇怪吗?可怕不?然而更让人心神不宁的是,当我们从那一瞬间回过神来,回到了现实中,这时电话突然响起,“你好,我就是那个未来躺在你身边的人……”,“你好,我在未来的报纸上读到你遇害的消息,你死于枪杀,胸前中了三颗子弹……”

  我要说的是,这时候,你会怎么样?以上这一幕幕,便是小说《未来闪影》中的情节,她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既娱乐又严肃问题:如果你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你还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吗?你还会和她结婚吗?你还会继续写诗吗?或者,下一刻你就会去寻找那个在未来谋杀你的人吗?这些问题,其娱乐性,是显而易见的;而说其严肃,又未尝不是。它们至少帮助我们提出了两个具有现实意义命题

  未来可不可以看见?未来可不可以改变?

  对于这两个问题,在这本《未来闪影》中都有着非常清晰的交代:一次粒子对撞实验,可能将全人类意识送到若干年后;而那个伤心欲绝的诗人结束自己的生命,很多人看见他20年后在一家饭店里洗着盘子,而他现在却死了,他用死改变了未来。当然,这是小说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未来又如何被看见?未来又因何而改变?我想,这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命题,也正是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

  就我而言,在放下小说的几个小时内,我思绪万千,先后想起几个人来。我想起的第一个人,是孔子。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句子,我想起了其中的两句:“未知生,焉知死”,“逝者如斯夫”。在孔子看来,过去,未来都不是问题,而时间飞逝,一呼一吸都那么可贵。我想到的第二个人,是爱因斯坦。如果用他的“相对论”来诠释生命,把生命看做是无数个点的集合,没有哪一个点比另一个点更重要。所以,抓住每一个点,过好每一天,该是正道。我想到的第三个人,是马鹤凌。他让儿子马英九谨记:“一生理想,近期计划,今日功课。”在老马看来,未来是理想,今日是功课,相依相持,缺一不可。

  所以,我特别喜欢《未来闪影》的结局:48岁的科学家西奥,在结束又一次粒子对撞实验后走出实验室大门,天空中飘满的云彩让他感叹,“那些印着卡通颜色的衣服不在了,青春也是”,而追寻杀手改变未来所耗费的那些时光,也是“干瘪的,压缩的”,即便是获得的诺贝尔奖,“想起来也是一片模糊”……于是,他决定去找回那个他曾经深爱的人……

  他会美梦成真吗?他已经在路上了。时间知道一切答案。一个科学家,一个顶尖的科学家,穷其一生的努力,经过若干次的实验之后,也许只是懂得了:给你一个未来,只是让你明白,如何好好把握你的现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未来闪影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