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者》观后感精选10篇
《目击者》是一部由曹圭章执导,李星民 / 金相浩 / 陈庆主演的一部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目击者》观后感(一):致那些杠精们
你们的要求是真的多,为了挑毛病去看电影,一星两星也打的出来,可以说这个电影拍的已经很好了,直击人心人性。试问在中国有哪个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在中国,电影纯属商业化的一种衍生品,前几个月的《我不是药神》我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改变,这也许就是一种进步吧,中国电影需要进步,有的东西必须得跟国外学习。
《目击者》观后感(二):看得尿急
题材切入点觉得不错,演员演技也很好,观感也还ok。就是剧情漏洞太多,妈的!欺负大众的智商吗!!!刚开始觉得那警察头头蛮厉害的,能察觉很多线索出来,可是后面去抓凶手的时候,这么多警察去,炸伤了几个,那其他人呢???还有,没抓到凶手之后,为什么就派了1个警察去保护主角家人???警察太无能了……看得尿急
《目击者》观后感(三):真的不错!
说这部影片幼稚的全是一些不懂得生活的傻B。 首先刚建成的小区监控系统没有那么完善很正常。其次,你拖家带口又没什么钱。你理所当然的怕别人报复。况且人到中年,有一个家庭一个可爱的孩子。谁都会且行且珍惜。这并不矛盾。正是这种人性的自私并没有错,因为选择了正义。你有可能会被报复。不选择正义理所当然。毕竟没有侵犯到你的利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题材很好。全程无尿点。好电影满分!
《目击者》观后感(四):总是要看出点现实的
“凶手”是社会,“警察”是政府,凶手无处不在,警察没有作为,一个人只能自保反杀,自私麻木是大多数的,所以大叔最后的人性实验失败了吗?
看电影是娱乐不过不能只为了娱乐看电影,这部电影的电影人有自己的想法的
最后反派为什么长的还不错是蛊惑人心吗?wuli科长眼袋大了点,演技在线的
《目击者》观后感(五):呼吁声比值得欢呼的声音相对来说要饱满
《目击者》近期韩国票房黑马——确认过眼神,你是要杀光我全家的人!不能坐以待毙呀,男主光环得闪瞎反派的狗眼呀!作为连环杀人犯的反派能说什么?主角光环牛呀!还能怎样?反抗反抗就死呗!(故事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说点影片延伸的,其实导演本质像反应的是社会进步的当下社会人情的冷漠等现象级问题,从同事之间的关系、从警局办案的态度、从邻里之间的帮助、从百姓社会的冲突,就是冷!是结尾那纷飞大雪都不能诠释的冷!但是社会话题与惊悚悬疑的呼应与配合,导演表现的相当不成熟,还好有老戏骨撑腰,不然扑街的不像话!总结一句:演技中规中矩,剧情差强人意,诸多匪夷所思,最终不了了之。最好奇的是:韩国观影人看到好片子(不管欧美同步还是产自本土)的概率比我们高多了,但是,这种成色和质量的片子能成为票房爆款的黑马(在中国都难),实在是太难的事情,同期竞争的好片子也不少,我特别好奇这部影片线上与线下的营销推广方式,太成功了!(个人认为是以社会责任和社会关系为出发点,打的感同身受且孤独无助的都市平民的感情牌)QJ
《目击者》观后感(六):目击者?共犯?
今年暑期档的韩影中,交叉主演两部电影的演员除了朱智勋(《与神同行2:因与缘》、《工作》),还有李圣旻,他分别在《工作》中饰演北朝高官利明云和《目击者》的男主角韩尚勋。
李圣旻,1968年出生,先是以话剧演员出道,后因电视剧《未生》获得第51届百想艺术大赏电视剧最佳男演员大赏而被人熟知。看过他参演的电影不少,比如《辩护人》、《嚎叫》;还有《群盗:民乱的时代》里善用武器长刀的义贼团首领卢教头岱浩;《机器人SORI》中10年来一直寻找失踪女儿踪迹的父亲海观;《检察官外传》中为了权力和野心而不择手段的资深检察官;《Real》里神经精神科博士崔镇基等等,以上大都是黄金配的存在。真正开始让我关注他的是去年在《保安官》中饰演爱管闲事的保安官大虎、《风风风》里已经退休看似忠于家庭却有外遇的出租车司机石根、今年8月他和有着领带夹情谊的黄政民一起主演的《工作》。
8月中旬在济州,原本《目击者》也在观影之列,但是惊悚的题材类型终使我打消了观看兴趣,一是自始至终不喜欢脑残式的惊悚韩影,二是对于单独出行的人来说,在异国他乡少接触惊悚因素总归是好的。
没想到《目击者》的资源比《与神2》和《工作》出的都要早,观看后打破了对韩影惊悚题材的认识。
惊悚恐怖类型的电影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打死也不报警或者报了警也没用;满世界孤独地被人追着跑,也没有人出手相救。随着观看的人有劲儿使不上,会一点点对电影本身产生怀疑,角色脑残,编剧脑残,Bug太多,剧情经不住推敲……
而《目击者》在惊悚片惯有的特点之下却有着不同的感受,那就是对当今社会的人性冷漠自私自利、相关部门不作为的行为进行抨击。
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勤劳顾家的中年男人韩尚勋刚贷款买房,还沉浸在乔迁之喜中,不成想一次晚归却目击到了一场近在咫尺的凶杀案。恐惧让他失去了报警机会,担心家人受到伤害让他成为一个怕事的逃避者,凶手的打击报复让他沦为受害者……作为一个目击者,胆小怕事和对政府职能部门的不信任是让他成为不敢站出来指证嫌疑人的最大因素,也是促使第一、第二名受害人死亡,第三名受害人受伤的重要原因。
仔细想想,韩尚勋其实只是社会中人性冷漠到极致的人员之一,可喜的是他最后终于觉醒了。影片的视角让我一度认为目击者只有他一人,其实则不然,那些躲避在自认为安全实则阴暗的角落的人才是这个人类文明社会中如蝼蚁一般存在的冷血动物。
比如影片开头明知道车辆有异常的加油小哥;社区里把惊呼惨叫声认同为夫妻吵架,莫管他人事的大婶;把超市小推车推进社区却认为还是高级知识分子、自命不凡的中年妇女;一群为了维护房价拒绝配合警方调查的无知良民;欺少怕多的门卫保安……他们就像片尾冬天里下的那场雪,冰冷没有热乎气,是自私冷漠到极致的目击者。如果说不站出来作证的目击者是共犯,他们分明就是嫌疑最大的共犯。
而负责伸张正义的警方,从庆幸受害者死前两小时没报警的队长,到工作不履职、负责查看监控录像的警员;抓捕现场没有章法一团糟,屡次抓捕出意外不成功,不认真侦查就着急邀功草草结案……他们都是政府不作为的代表。更令人讽刺的是不忘初心、真正为民众生命安全着想,坚持办案的班长却是即将退休的人,这些无一不说明这个国家的衰退和没有激情的生命力。
陈庆饰演的妻子秀珍一出场就不喜欢,开灯喝水,对身边的危险视而不见,时时刻刻透露着心眼不多,防范意识不强,拖韩尚勋的后腿。实际上正是这个外表柔弱的女子,却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表明立场,对抗嫌疑人的社区居民;最厉害的她还是抱着女儿与宋泰浩面对面对抗,成功逃脱的人。
任何时候,恐惧都是最强的敌人,只有战胜它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办法。
这部电影的摄影角度很刁钻,嫌疑人和目击者的角度,让人身临其境,仿佛就在现场,有很强的惊悚冲击力。李圣旻的表演也非常到位,时刻惊慌无措,内心挣扎与自我折磨,眼神中全是戏。
目击者还是共犯?想想都是相当恐俱的事情……
《目击者》观后感(七):犯罪成本低离不开人心的冷漠
“男主是傻逼吧,报警啊!”
quot;这个小区居民也太自私了吧,太蠢了”
“哇,傻屌警察,吃屎的吧!”
“这么蠢的片,拍出来有什么意义?”
因为并不存在,直到最后公布凶手的的连环杀人动机-“没有理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草率交代,可以说非常勉强了。
至此,重新梳理一下剧情,才发现导演自始自终只是以小见大,把重心放在刻画人心的冷漠上。
片头后备箱里的女受害者错过了两次生还的机会。
加油站的小哥在给凶手车加油的时候明显听到了后备箱里有动静,他选择了沉默。
女受害者一路狂呼救命逃到小区里被锤翻在地,奄奄一息时还是自己报的警。
606的男主,404的女业主,收废品的问题小孩,都是目击者都选择了沉默。
女受害者最终被折返的凶手灭口。
真的就电影里的三个目击者吗?我觉得不止,我觉得在警察盘问小区里的一位买菜回来的大婶,还有一位事不关己的大姐,都是目击者,只不过她们善于昧着自己的良心说话,也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是理所当然,他们活下去了,而受到良心谴责想报警的404女业主扑街了。
男主贷款刚买的新房,妻子漂亮,女儿可爱,还有一条宠物狗,生活看似幸福美满,其实也是举步维艰,生活的压力已经很大,要不然也不会凌晨跟同事聚会回来,还是无法入眠,开起一罐啤酒,坐在沙发上想度上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
凶案在凌晨发生,如果是你目睹了凶手作案还与凶手四目相对呢?你就确定你会拍着胸脯说一定会选择马上报警吗?
并不一定,人性使然,这跟其他电影里男主角家人被绑架,选择不报警满足一切要求向凶手妥协是一个道理,你报警了,凶手一天不归案你就没有一天太平的日子,一定会千方百计杀你灭口,抑或伤害你的家人。你不报警选择沉默,凶手还有可能会放你一马,是的,人性就是这样,宁愿相信凶手也不会相信警察。
最可笑的莫过于小区的那位将他人生死置之度外只关心房价涨跌的老姨母真是让人透心凉,但现实中这种人还很多,这才是最骚的。
电影里的世界通常都会倡导正义终将得到伸张,凶手必定落网的套路进行。
如果此片不要让这个“虚构”的凶手落网,给个开放式的结局,如《杀人回忆》一样感觉格局会上升很多。
但是那样很有可能就上映不了了。
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把目击者的层次放低一点呢
你目击了有人站在高楼想轻生,你会站出来试着去安慰她别跳楼吗?可是现实中却是一群为轻生者呐喊助威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多数人。
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都不是,人心就是这样,当你经历过这些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我也那么冷漠啊?还好,大家都一样的,还好还好,你选择了原谅自己。
男主的老婆在小区各业主反对男业主贴寻人启事找失踪老婆的时候说的一番话挺深刻的
“当你的老公发现你失踪的时候急的到处贴寻人启事找你的时候,你会反对吗?反正我是不会的。”
这个社会缺的就是换位思考,别火急火燎的骂男主蠢,是你的话不一定会处理的更好。
我本人目睹了公车上的咸猪手起码有不下10次,只有一次我站出来了,用手机录下那只咸猪手的作案过程,然后鼓起勇气揪住那个比我高一个头的男人让他老实点,不然就带他去派出所,当时我的声音很大,全车人都听到了,但大家都很默契的选择沉默,那个男的在下一站狼狈下车,被咸猪手的女生跟我说了谢谢。我为了此事还发了朋友圈,但当时鼓起勇气揪住那个男的时候,全身颤抖,血气冲入脑海的感觉真的毕生难忘。
重新回到电影,如果是我目击的是一个杀人凶手呢?还被发现了呢?
《目击者》观后感(八):一部并不侮辱智商的反映现实社会的佳作
这次主要针对电影男主几次选择的理解。 以下涉及剧透。
对于豆瓣关于这个电影的很多评价我不太认同,摘录一个豆瓣的评论。 1.小区内(住房之外)发生命案,并不会影响小区的房价,这早就有先例。2.报个警哪有这么难,而且凶手都已经逼上门了还不报警,他喵的是不是有病?3.明明是个大型小区,凶手杀第二个人时,就在大白天,光天化日之下,硬是不怕被人发现啊?真瘠薄扯淡!本来还觉得片子的紧张程度不错,可以看看,但越看越窝火,导演以为观众都是没生活经验的小学生吗?看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拜了个拜。 首先电影的主题就是碰到这种犯罪事情发生应该作何选择?虽然电影里男主选择了沉默,但最后一幕男主在新的小区里喊:救命啊,救人啊。但是周围无一回应,在我的理解里,导演想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冷漠社会。 关于房价问题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电影里出现任何命案都会有一群女性拒绝合作,拒绝让别人贴海报寻人。害怕小区房价暴跌。发生命案之类的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房价问题,也可以归于上面的一个主题。 对于豆瓣短评里的第三个观点。凶手就是一个以杀人为乐的杀人狂魔,报复心极强,原豆友的观点也是太理所应当了。不过如果把这个归于漏洞之类的也不是不行,但是这点也太过于纠结的话看电影不累吗? 关于男主的几次选择,我觉得是非常合理的。出于对家人的保护,任何危害家人的事男主都考虑到了。 首先碰到犯罪正在进行的时候男主选择了报警,只是在此时男主老婆开了灯暴露了,更让男主感到恐惧的是凶手伸出手指去数楼层。为了保护家人,男主选择了沉默的同时死死的守住了家门。 当男主妻子想去围观的时候男主也拦住了,目的是不想让妻子暴露在杀人犯可能出现的地方(杀人犯经常会回来看现场)。 豆瓣里对于家人都在身边并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和警察说凶手就在边上这点有点偏见。
首先警察只有一个,警察距离凶手距离也不近,凶正在一个前后门之间只有短短的走廊的楼里。现在说不能百分百保证凶手能被抓住,而抓不住的后果是毁灭性的。 男主目睹了凶手的两次谋杀,此时有两个选择。 选择1:告诉警察,但可能会抓不住凶手,自己遭到更严重报复。 选择2:沉默并且大声向警察喊话表明自己不会泄露他的身份,被报复的可能性降低一点点。 男主选择了2,我觉得这个并不是个侮辱智商的选项,如果你处在那个情况下会作何选择? 还有一个地方处理我觉得还不错,虽然情节看起来有一些难以接受,但是这个选择是值得推敲的。 警察在向男主说只要他指认就可以抓住凶手的时候。男主说:对于一个抓错凶手结案的警察我要怎么相信。 男主考虑的很充足,如果再抓错了凶手,男主遭到的报复简直是毁灭性的。这一点上男主心思真是太周到了,除了自己之外谁都不相信。 后来可乐被报复,男主选择了和警方合作。这是我认为本电影中最适合坦白的时间节点,警察在跟丢了嫌疑人之后可乐遭到报复,凶手就是他的可能性十分高。 相比之下警察凶手和家人在现场那个是第二个合适的时间点。
男主更像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类,有着美好的品德,心思缜密,懂得保护家人,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选择。
妻子张贴时,他将寻狗启示一一收回就为了保护家人。不告诉家人也是为了保护她们。
当四楼女人的丈夫被警察击中时,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保护这个男人。得知可乐也见过这个人时,他也主动去提醒可乐如何保护自己。
几次注意到周围环境并且能做出正确选择,包括最后拿起石头准备杀死凶手时,他也忍住了。
男主的沉默并不是真正的沉默,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报警,第二天也写了邮件通知警察,在得知被害者隔了两个小时才死你可以从他表情中看到一种懊恼。他做出的每个选择都是出于对家人的保护。不要再觉得电影是侮辱智商或者编辑智商不在线了,换到没有开上帝视角的你们碰到如此丧心病狂的杀人犯估计早就扑街了。
不过还是有几个漏洞或者不合常理的地方。 凶手选择的埋尸地点距离小区也太近了,这点设置的简直可以说是侮辱智商了。 凶手跟丢的同时可乐就被报复了?这点设置的无力吐槽。 男主的妻子一人在家的时候对面说是警察就敢开门? 男主知道凶手去自己家的时候不等一下警察?也就几秒钟时间。这点虽然可以深入的想到男主已经对警察十分失望,但我还是觉得这点侮辱智商了。 还有抓凶手的时候那场爆炸,凶手居然是在微波炉旁找个掩体就等爆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