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深眠经典读后感10篇
《异域深眠》是一本由何慕著作,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15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域深眠》读后感(一):不止是悬疑
其实跟熊猫网识也算是久了,写书评,实在是羞惭,但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
本书的一开始是从一件案发开始,却并非是直述血淋淋的场景,而是有因,有果,引动着你想去追寻去发现其间的秘密,而一个秘密又引出了另一个秘密,无论是失去的记忆还是所谓的重生,都在一点点剥离着被深藏的、真实的人性……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的,不止是离奇的案情,还有淹没于这个物欲世界的人性。
其实这本小说读起来还凑合,结局反转啥的也还行吧。但就是有一种山寨味挥之不去。
在小说里面出现很多现代西方犯罪电视剧最喜欢用的元素,如心理画像,超级骇客,行走社会边缘的私家侦探,超凡的天才,古怪的老教授,脑残兮兮的邪教,恐怖的连环杀人狂等等,可是我怎么觉得这些那一条都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就像是把这些元素塞进去而已。
或者作者缺少一点点笔力吧。
《异域深眠》读后感(三):被冠以推理的意淫小说
看完全文后,作者对文字的处理能力只能说一般,而且由于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整篇小说放眼望去几乎都是些做作的大惊小怪。想加以比较时髦的网路文化,猫扑啊,QQ之类的,能看出作者看过九把刀的书,也看过一些漫画,但是这样半路出家的作者阅读量太少,可能连推理小说是什么都还不能了解清楚,所以作为推理最关键的解谜这个要素完全是在打马虎眼,而环境描写只能定格在描写恐怖环境上。而这部小说抛开凶杀来看人物刻画的话,俨然就成了一部意淫小说,作为一个找人只收4000的私家侦探,真心不能想象他的日子怎么活,目前所有国内私家侦探事务所的找人保价都是1万以上,没有阅历的活活体现,让这本书不堪入目。
《异域深眠》读后感(四):悬疑圈的鬼才
悬疑圈的鬼才
王文杰/文
与阿慕是在偶然情况下相交。不日,阿慕通知鄙人给他的作品写个长评,不过小弟也算新人,此文不敢称其为长评。虽然他与我都是新人,可是,当我看完他简单而又冷峻的文字后,我震惊了。阿慕的文字里有一股极其特别的魅力,他可以在开篇埋下许多地雷,而后,将你一步步引入他的陷阱之中。最后,把你炸的面目全非!
我与阿慕通过写作成为了朋友。我们彼此在网上开涮,说笑打闹。起初我以为阿慕与我同是90年代,结果却是比我大许多的大叔。(求原谅!)我最初以为他和我一样是刚刚踏入悬疑圈里的新锐,后来,发现这家伙深藏不露。起初以为他是文艺小青年,结果却是一标准腹黑货。
文中的人物刻画的十分鲜明,吴哥对内脏有着近乎病态的痴迷。陈雨迫不得已出卖自己的肉体,而“我”却接到了神秘的委托,无意中卷入了这个故事里。
看完今日的样文,让我再一次佩服阿慕的构建能力。因为之前我也看过国内不少悬疑作者的作品,很少有一开始就能死死抓住我的文字,让我无法自拔,可阿慕这个鬼才办到了。
看完后,我觉得我自己也需要好好努力。起初,我以为和普通的推理悬疑小说差不多。可当我逐步深入时,我才发现我错了,因为这本书像一个大杂烩,里面什么都有。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很精彩,像毒品一样吸引着读者。
本书一开始就成功的抛出了许多伏笔,诸如陈雨的纠结,还有那个对内脏痴迷的怪人,这两人成功的抓住了我的胃,勾起了我阅读的欲望。还有里面涉及的一些优秀作品,其中《挪威的森林》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说实话,国内的悬疑小说很少有一开始就能成功“绑架”到我的。
阿慕一直在我面前低调,我俩天天都在吐苦水,纯粹吐槽。但是在我看来,阿慕的文字有着十分独特的魅力。
不过,文中还是有一些瑕疵,有些故事完全不必融入其中,导致文章冗长。还有少许的“国产悬疑模式”这是这本书最致命的弱点。
但是,不管如何。这本小说还是带给了我阅读的快感。我喜欢阅读好的悬疑长篇,就像吸鸦片一样会让自己上瘾,阿慕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佳作,总有一天能站在一个顶峰。
你想体验一下诡异的氛围和奇异的故事?来吧!不要犹豫阿慕会带你走进一个异域,用他的文字将你谋杀,然后,你将长眠!
《异域深眠》读后感(五):推理圈的另一只熊猫
初识熊猫(注:此熊猫乃是本书作者的昵称,而非推理圈的某奇葩)是在某群中。当时此君正在不遗余力的宣传自己的小说,从语气可以看出应该是个傲娇的新人,于是本着浇冷水和打击新人的革命精神前去搭话。言谈之间,得知此君虽然是新人,但是居然已经出版了一本长篇小说(起初我以为他宣传的不过是他在网上发布的小说罢了)。要知道,混迹推理圈多年的我,至今也没有出版过一本属于我自己的小册子,因此如此巨大的落差,让我大感意外和惭愧。
就这样,在一个原本不良的契机之下,我与熊猫成为了朋友。随着彼此之间的熟络,对于他了解的增多,我越发觉得自己作为一名推理写手的敏锐直觉开始消退了。起初我以为熊猫不过是一个刚刚走进大学的年轻人,结果却是年龄和我相差无几的上班族。起初以为他是一名刚刚闯进写手圈的新人,结果发现他入行远比我早得多。起初以为他是一个傲娇腼腆的小受,结果却是一个腹黑市侩的怪叔叔。
从很早以前,我就打算系统的研究一下国内的原创推理长篇(http://book.douban.com/doulist/451781/,在这里我为我的这个豆列打个小小的广告)。而以此为借口,我也蹭到了不少国内作者的签名版赠书。如今又新结交一个作者,自然贼不能走空。于是厚着脸皮索要了一本签名版样书。
收到样书后,再一次让我感到有些惊讶。因为之前的样书,作者大多象征性的写了些‘雅正’‘敬赠’之类的客套话,而熊猫君居然写了差不多有半扉页既好像诗歌又好像偈语的文字。既然作者如此热情,敬我一尺,我自然该涌泉相报(这是哪跟哪啊?)。
看完这本书后,我再次发现我作为一名推理写手的直觉似乎真的消失贻尽了。本来我以为这本书和我之前看过的一些原创长篇一样,都是属于‘作者对推理的理念和发展知之甚少,对推理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此写出的作品自然也特别传统(或则说落伍)’的那种。结果才发现我错得实在是离谱,因为这本书根本就不是本格么,更不是什么破解诡计找凶手的长篇谜题。虽然本书里面也有案件和凶手,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倾向于悬疑小说一些,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悬疑推理。
本书一开始就出现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谜团,诸如什么内脏不翼而飞的尸体啊,被填充进内脏的塑料模特啊,象征着重生的魔法阵啊,身边人都认识唯独自己忘却了的女友啊。以及一对关于哲学、佛学和黑魔法的炫学内容。说实话,已经好久没有看到开局如此引人入胜的推理小说了。
作者一直谦虚说自己文笔不好,但是在我看来,熊猫的文笔在国内推理作者中已然算是中上水准了。而且,虽然我一直为文笔极差的自己找借口,说一篇小说的好坏,与文笔无关。但是现在看来,好的文笔确实能够让一篇小说增色不少。
说完了优点,再来谈谈缺点。可能是因为本书开局太给力了,噱头和看点太多了的缘故,所以感觉整本书有些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此处省略100个同义成语)。从故事的中段开始,就开始渐入沉闷,而到了故事的结尾给出真相的时候,因为出场人物偏少,所以无论如何逆转,安排谁成为凶手,最终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其实并不是说本书的过程和结尾有多么不好,只不过是与其那个出色的开局相比有一些距离罢了。也正是因为如此,让本来看了开头就打算给本书五星的我把分数改成了三星半(在我的评分标准中,结果没有出人意料的逆转和意外的作品,都不会给超过四星,就连行人的扛鼎之作《钟表馆》也不例外)。
但是,不管是否虎头蛇尾。这本小说还是带给了我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于原创推理长篇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虽然这本书可能还存在着这样或则那样的不足,但是它走的却是最适合中国推理发展的路线和模式。既然目标已经锁定,那么只要继续努力,不半途而废,总有一天一定会走到中国推理的最高点的。这句话,我想应该不仅仅是赞美和祝愿,而是预言。
《异域深眠》读后感(六):风中打转的飞沙——评《异域深眠》
作者:苏晓
我一直觉得,一部优秀的悬疑推理小说,必须满足的首要条件就是读起来有趣。当然,这个有趣并不单单指搞笑的意思。
现在国内的很多悬疑推理作品,已经走向了两个索然无味的极端。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本格派的作品越来越难有突破。不少自称新本格派的作者,沉迷于复杂艰涩的谜题设计之中,似乎谁想出的谜题越繁琐,谁的水平就越高一样。诚然,不少谜题都是作者们殚精竭虑的心血所在,但是有些这类作品让人读后往往会有一种疑惑。那即是,这些看似完美无瑕的谜题,基本只能在假想的状态下去实施,完全无视自然条件的干扰和社会常识。笔者曾经读过一篇类似的文章,凶手为了不进入房间留下痕迹,将干冰吊在氢气球上,等氢气球飘到房间上的烟囱之时,用猎枪打爆氢气球,让干冰从烟囱落入房间,从而使房间内的受害人窒息而死。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洋洋自得的表示,谜题他想了好长时间,堪称完美之极。这个杀人手法的硬伤暂且不说,我只是有些不明白,凶手既然有功夫一次又一次的射气球,为何不干脆一枪打爆受害人的脑袋?而且其行文方式和人物刻画,就如小学三年级的应用题一样索然无味。另一方面,还有些社会派的作者,文笔的华丽程度和谜题的白痴程度相同,任何一个智商健全的人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读完全篇,让你印象深刻的只有那一大堆拗口生僻的词汇。这种很有小四风格的小说,也许可以算是优秀的小说,但远远达不到优秀的悬疑推理小说的要求。
什么是优秀的悬疑推理小说?就如我手上的这本《异域深眠》。诡异所思的谜题,跌宕起伏的情节仅仅是一张皮,这张皮下面,是真实到可怕的人性。就如一位推理小说大师所说的那样:诡计可以揭穿,阴谋可以化解,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犯罪”,但是有让人永远都不可能探究穷尽的人性世界。虽然人性的刻画并非是一本悬疑推理小说成败的关键,但绝对是能否深入人心的必须。
《异域深眠》中的各色人物,都有着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比如这本书的主角,私家侦探徐川,虽然有着较宽的知识面,敏锐的洞察力,却为人散漫胸无大志。而徐川的死党熊猫,身为资深电脑黑客的同时,也是个资深的宅男兼处男。走到哪里都要拿本小说的女警徐佳、孤傲冷漠的心理学天才张璇、嗜吃各种动物内脏的重案科长吴韬……一个个人物饱满真实,就像是身边的朋友同事,读起来代入感非常强烈。文中的时代气息也非常浓厚,对一些社会热点的轻描淡写,反而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且在这本书中,没有那些需要绳绳线线木条钢管和死者高度配合才能完成谜题,只有一个又一个看似绝不可能却又让你拍案叫绝的心理陷阱。文中的凶手杀人手法是由模仿佛教轮回教义开始的,融合了宗教、黑魔法、心理学诸多方面的特点,惊悚而不离奇。而谜题的设计,就犹如魔术一样,看似不可思议,却在捅破那层窗户纸之后,让你由衷发出一声原来是这样的赞叹。将简单做到极致,就是另一种辉煌。这种“冰山”式的写作方法,埋下了太多的伏笔,让人颇有种草灰蛇线绵延千里的感觉。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我这个老推理迷,竟然有种小孩子般的兴奋。一个疑团套着另一个疑团,让我体会到了那种久违的猜凶手感觉。就像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朋友说的那样,不读到最后一页,你很难明白真相到底为何物。
不过,就算明白了真相是什么,却没有如负释重的感觉,相反却觉得怅然若失。故事讲到最后,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已不再是重点,让我们陷入沉思的是,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什么最深的爱意会转化成最残忍的杀意?这是命运的必然还是人为的苦果?或许我们都向在风中打转的飞沙一般,自以为掌控着人生的方向,却是身不由己。
翻过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忍不住又翻开了第一页。也许就像书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名字一样:不是开始,不是结局。
《异域深眠》读后感(七):评《异域深眠》:复仇的深眠
说来也是惭愧,与熊猫(何叔)相识在网上也有几个年头了,此可怕的大熊猫非彼御手洗熊猫。直到最近才问熊猫讨来电子稿阅读。书我早就已经看完了,中间我要出《悬影书评》的缘故,没有及时的为之写书评,实在是抱歉了。
今天整理了一下画画圈圈的地方,作为总结的写个书评。
这部作品不知道是不是熊猫的第一本书,但至少是比较早期的作品。
这本书的开头真的很好看,说实话,我很少这么说别人的小说,哪怕是周浩辉的《死亡通知单》和雷米的《心理罪》,上来总有个前奏。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徐川,我觉得特别的亲近,看了开头确实想好好的把这本书看完,并且还加了点速度。
主人公徐川是一个大屌丝,用现在讲不为过之,熊猫用幽默的文笔把徐川跟吴哥这两对活宝形容成了真真正正的屌丝,当然了还有徐川的哥们计算机天才在互联网上无所不能的“熊猫”。不知道这个熊猫是不是在说自己,不过我没有听说过何叔有说过自己是个计算机高手。
熊猫幽默的文笔是真的,这也是这本书可读的一点。早在我写西泽保彦《解体诸因》的长评的时候,何叔就说自己也是个幽默的家伙,我本以为他是吹牛,现在看来是真的,他幽默的文笔跟西泽的基本相同,从某种角度上讲,还是何叔的来的更幽默一点,通过对小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抓住笑点。
接着进入正题,案子一开始很吸引人,凶手不辞辛劳设置的案发现场颇具仪式感,然后,何叔还来了个佛教的重生概念,在整个案子当中“重生”这个词贯穿了整件案子,在解答中也有关于“重生”的涉及,案子是连环凶杀案,国内的连环凶杀案不多,能够自圆其说的更少,很多悬疑推理小说,假借“推理”的幌子,走的是科幻路线,用“鬼神”化的解答为读者所唾弃,何叔在“重生”的概念中,加入了一些元素,什么佛教、十二星座等等,整部小说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元素,什么网络、佛教、心理学、催眠。但是说实话这几种东西没有太突出的地方,还不如好好的写写案子。还好这种东西在解答中统统都被抛弃,这算的上一本推理小说。
在看了开头以后,我觉得可以在豆瓣打个五星左右,遗憾的是,何叔并没有延续这种让我畅快的感觉,当我看到文中张寒和张璇是双胞胎姐妹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本书虽然不会有双生子的诡计,但是已经落入了俗套,而且确实是这样,且很多地方有逻辑纠结的地方。
何叔啊,幽默归幽默,但是人物的性格总要与她的身份相符合才是啊,那个女警察根本就是个傻逼嘛……哪有什么查案子的时候还要先看一些莫名其妙书的啊,就算是再小的女生也不可能这样做警察啊。
从徐川夜探复旦大学图书馆开始,这部小说开始有了诸多的BUG,可能外行觉得情节上没有问题,但是从全文来看有几个疑点,首先,那个教授的日志,一开始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对这个社会的牢骚,之后写道对张璇这个小丫头的蔑视,然后转到对小丫头很在乎的样子,这个倒是也能接受,但是为什么之后的日记全是小丫头的记录,这也太扯淡了吧,怎么的中间也应该插一点对于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啊,这才符合日常嘛。
其次何叔在文中抛出了“一个心理暗示”的诡计,这个诡计由张璇提出,何叔在这个上面用尽了笔墨,能写的都写了,还因为张璇的话去怀疑女警察和教授去了,其实张璇这个心理诡计本身就对自己也不利,提出来本身就不合理,而且我觉得这个心理诡计很简单,不需要这么多的笔墨,读者早就知道了这个心理诡计最后的真相,就不用在那里胡乱的加比画把案子复杂化了。
在图书馆的那个命案,其实死者的死因和怎么死的,我们也都知道,而何叔在最后好像把它当做终极解答一样的提出来,实在有些小题大做了,徐川既然是天才推理者这么简单的东西应该发现死者的时候就提出来了。
小说从实际出发,就算何叔做了很多“重生”概念的引进,但是我仍然觉得文中林海建的举动也太过荒唐了,还有他的儿子,真的会因为文中的原因来寻找一个死了七年的女人吗?哪怕他找的是她的妹妹。不过何叔描写美女的情节倒是很到位,在文中我几乎找不到丑陋的女人,包括那个服务员在内。
文中有描写到凶手为了死于天才之手才把徐川给牵扯进了案子,这是真的吗?何叔这是真的吗?你自己也相信吗?这个解答对于读者而言,尤其是看了很多优秀推理作品的读者而言,肯定是不能满足,怎么说也应该加点情节推理点进去,才能满足大众的口味啊。而且最后说要把林建海作为凶手的对象,凶手真的觉得警察会相信,读者会接受一个男人杀了自己的儿子这样的情节吗?就算相信也应该要有情节铺垫的啊,所以聪明的张璇怎么会说出这么愚昧的点子来呢?
其实最后的逆转把我吓了一跳,不是我觉得太过于惊艳,而是我觉得徐川对于这样的诡计早就应该想到了才对啊,这个诡计用在长篇里做到撑起谜底的作用还是薄弱了呢,何叔一定看过西泽的成名之作《解体诸因》,里面便有类似的诡计,当然这种诡计在推理小说中用的很多,还是跟上面一样,这样的诡计不能作为晴天霹雳的那一种。
我有个建议,一开始有描写第一个死者被凶手在雨夜相遇的场景,这个场景其实可以作为一个铺垫,而不要只打个酱油,应该在这里稍微的隐匿一点逆转的证据,那这本书会上一个台阶呢。逆转会更自然一些,因为无论怎么逆转你嫌疑人就那么几个,那就必须在逻辑上征服读者了,中间出现的那个“笨笨”本身有一点公安文学的感觉,所以处理起来更需要逆转的铺垫和证据。 这本书整体应该在3到4星之间,何叔要加油啊,我还是很期待的。
优点还是很明显的,这本书还有写道人性,作为社会派推理小说更好,也有完整的解答适合那些初看推理小说的读者,对于口味刁钻的读者,何叔要在布局和逻辑上加点功夫。说到另一个小说的重要要素人物塑造,人物塑造来讲,徐川我觉得并没有符合天才的这个称呼,他还是普通人,感觉更像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而不是天才在堕落中前行,倒是熊猫这个人物写的更加的自然。何叔的文笔并不差,至少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烂,一些场景、心理、对话描写还是到位的,但千万别为了幽默而幽默,虽然这能增加阅读感,但不要抢了主次才好呢,以上都是我个人的意思,末尾似乎有埋笔不知道会不会还有接下去的故事,期待徐川能够有感情戏份。
《异域深眠》读后感(八):评《异域深眠》:复仇的深眠
说来也是惭愧,与熊猫(何叔)相识在网上也有几个年头了,此可怕的大熊猫非彼御手洗熊猫。直到最近才问熊猫讨来电子稿阅读。书我早就已经看完了,中间我要出《悬影书评》的缘故,没有及时的为之写书评,实在是抱歉了。
今天整理了一下画画圈圈的地方,作为总结的写个书评。
这部作品不知道是不是熊猫的第一本书,但至少是比较早期的作品。
这本书的开头真的很好看,说实话,我很少这么说别人的小说,哪怕是周浩辉的《死亡通知单》和雷米的《心理罪》,上来总有个前奏。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徐川,我觉得特别的亲近,看了开头确实想好好的把这本书看完,并且还加了点速度。
主人公徐川是一个大屌丝,用现在讲不为过之,熊猫用幽默的文笔把徐川跟吴哥这两对活宝形容成了真真正正的屌丝,当然了还有徐川的哥们计算机天才在互联网上无所不能的“熊猫”。不知道这个熊猫是不是在说自己,不过我没有听说过何叔有说过自己是个计算机高手。
熊猫幽默的文笔是真的,这也是这本书可读的一点。早在我写西泽保彦《解体诸因》的长评的时候,何叔就说自己也是个幽默的家伙,我本以为他是吹牛,现在看来是真的,他幽默的文笔跟西泽的基本相同,从某种角度上讲,还是何叔的来的更幽默一点,通过对小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抓住笑点。
接着进入正题,案子一开始很吸引人,凶手不辞辛劳设置的案发现场颇具仪式感,然后,何叔还来了个佛教的重生概念,在整个案子当中“重生”这个词贯穿了整件案子,在解答中也有关于“重生”的涉及,案子是连环凶杀案,国内的连环凶杀案不多,能够自圆其说的更少,很多悬疑推理小说,假借“推理”的幌子,走的是科幻路线,用“鬼神”化的解答为读者所唾弃,何叔在“重生”的概念中,加入了一些元素,什么佛教、十二星座等等,整部小说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元素,什么网络、佛教、心理学、催眠。但是说实话这几种东西没有太突出的地方,还不如好好的写写案子。还好这种东西在解答中统统都被抛弃,这算的上一本推理小说。
在看了开头以后,我觉得可以在豆瓣打个五星左右,遗憾的是,何叔并没有延续这种让我畅快的感觉,当我看到文中张寒和张璇是双胞胎姐妹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本书虽然不会有双生子的诡计,但是已经落入了俗套,而且确实是这样,且很多地方有逻辑纠结的地方。
何叔啊,幽默归幽默,但是人物的性格总要与她的身份相符合才是啊,那个女警察根本就是个傻逼嘛……哪有什么查案子的时候还要先看一些莫名其妙书的啊,就算是再小的女生也不可能这样做警察啊。
从徐川夜探复旦大学图书馆开始,这部小说开始有了诸多的BUG,可能外行觉得情节上没有问题,但是从全文来看有几个疑点,首先,那个教授的日志,一开始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对这个社会的牢骚,之后写道对张璇这个小丫头的蔑视,然后转到对小丫头很在乎的样子,这个倒是也能接受,但是为什么之后的日记全是小丫头的记录,这也太扯淡了吧,怎么的中间也应该插一点对于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啊,这才符合日常嘛。
其次何叔在文中抛出了“一个心理暗示”的诡计,这个诡计由张璇提出,何叔在这个上面用尽了笔墨,能写的都写了,还因为张璇的话去怀疑女警察和教授去了,其实张璇这个心理诡计本身就对自己也不利,提出来本身就不合理,而且我觉得这个心理诡计很简单,不需要这么多的笔墨,读者早就知道了这个心理诡计最后的真相,就不用在那里胡乱的加比画把案子复杂化了。
在图书馆的那个命案,其实死者的死因和怎么死的,我们也都知道,而何叔在最后好像把它当做终极解答一样的提出来,实在有些小题大做了,徐川既然是天才推理者这么简单的东西应该发现死者的时候就提出来了。
小说从实际出发,就算何叔做了很多“重生”概念的引进,但是我仍然觉得文中林海建的举动也太过荒唐了,还有他的儿子,真的会因为文中的原因来寻找一个死了七年的女人吗?哪怕他找的是她的妹妹。不过何叔描写美女的情节倒是很到位,在文中我几乎找不到丑陋的女人,包括那个服务员在内。
文中有描写到凶手为了死于天才之手才把徐川给牵扯进了案子,这是真的吗?何叔这是真的吗?你自己也相信吗?这个解答对于读者而言,尤其是看了很多优秀推理作品的读者而言,肯定是不能满足,怎么说也应该加点情节推理点进去,才能满足大众的口味啊。而且最后说要把林建海作为凶手的对象,凶手真的觉得警察会相信,读者会接受一个男人杀了自己的儿子这样的情节吗?就算相信也应该要有情节铺垫的啊,所以聪明的张璇怎么会说出这么愚昧的点子来呢?
其实最后的逆转把我吓了一跳,不是我觉得太过于惊艳,而是我觉得徐川对于这样的诡计早就应该想到了才对啊,这个诡计用在长篇里做到撑起谜底的作用还是薄弱了呢,何叔一定看过西泽的成名之作《解体诸因》,里面便有类似的诡计,当然这种诡计在推理小说中用的很多,还是跟上面一样,这样的诡计不能作为晴天霹雳的那一种。
我有个建议,一开始有描写第一个死者被凶手在雨夜相遇的场景,这个场景其实可以作为一个铺垫,而不要只打个酱油,应该在这里稍微的隐匿一点逆转的证据,那这本书会上一个台阶呢。逆转会更自然一些,因为无论怎么逆转你嫌疑人就那么几个,那就必须在逻辑上征服读者了,中间出现的那个“笨笨”本身有一点公安文学的感觉,所以处理起来更需要逆转的铺垫和证据。 这本书整体应该在3到4星之间,何叔要加油啊,我还是很期待的。
优点还是很明显的,这本书还有写道人性,作为社会派推理小说更好,也有完整的解答适合那些初看推理小说的读者,对于口味刁钻的读者,何叔要在布局和逻辑上加点功夫。说到另一个小说的重要要素人物塑造,人物塑造来讲,徐川我觉得并没有符合天才的这个称呼,他还是普通人,感觉更像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而不是天才在堕落中前行,倒是熊猫这个人物写的更加的自然。何叔的文笔并不差,至少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烂,一些场景、心理、对话描写还是到位的,但千万别为了幽默而幽默,虽然这能增加阅读感,但不要抢了主次才好呢,以上都是我个人的意思,末尾似乎有埋笔不知道会不会还有接下去的故事,期待徐川能够有感情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