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经理笔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对冲基金经理笔记》是一本由拉尔斯·克罗耶著作,中国财经出版的235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冲基金经理笔记》读后感(一):对冲经验
幽默诚实的笔调写出基金成立至结束的经历。类似的有《华尔街的肉》和《running money》。对冲的风险来自于对冲品的均值不回归,虽然概率小,但选择品种如果偏向于稀有品种的话,相对出现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最后谈到的利用期权对冲保险是一种解决方案,但也是要付出不少费用的和时间限制的。
《对冲基金经理笔记》读后感(二):开卷有益。
不管你是想创立对冲基金还是正在管理一家对冲基金,来至伦敦的经验你不应该忽视。
对冲基金设立流程:
1、你懂得怎么赚钱,最好有业绩记录。
2、你要去找钱,找投行安排母基金全球路演。在大陆,则是找券商北上广深跑一趟。有商业银行支持你当然是最好不过。
3、好好做业绩,这是门赚钱的生意。最好能够做到行业前列,这样就能够稳坐钓鱼台啦。
4、享乐去吧。
作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里面有很多关于对冲基金的思考。别人的经验在那里,就看你怎么用了。最后一章是作者对投资的建议我认为思路非常不错。
如果我们的视角更高更宽广,这对我们的余生都会有莫大的帮助。
《对冲基金经理笔记》读后感(三):辛苦的对冲
大部分是作者发起和营运一个对冲基金的过程,充满了奇闻轶事之类的小片段,比如穷,被看不起之类。值得一看。
作者的基金应该是标准的多空型,专业研究(真的非常专业)综合性上市公司中的某个子部门,通过做多/做空相似股票,将该该部门与整只股票分开。他提到的货轮(模型精确到公司拥有的每一艘船)和钻探平台产业都是相似的思路。
一些其他零碎摘要:
作为中型基金,手续费大概是万分之八;
没有基金经理在用麻醉品;
成功人士大部分都很有精力和动力,热爱思考;
简单的话,问有什么好处(不做无用功),复杂的话,利弊都写下来进行分析;
看中期回报(6个月)的话,余地大很多;
以投资为乐,同时坚信自己能战胜市场;
是不是有问题了?看杠杆调整过的ROE
生活是马拉松而非短跑;
用价外期权对冲风险,保证均值回归策略能运行在指定区间内;
分散的极限在哪儿?(保证权益杠杆倍数低于1?)
印象最深刻的,是收费机制。如果按照标准的20/2来收费,然后假设是一只beta为0的基金,设大盘平均增长率是每年6%(国内的定存也快5个点了吧),那它的alpha需要到每年10%才能打平买指数基金,按照作者的说法,10%的alpha“及其困难”;如果加上FoF之类的收费的话,要求的alpha还要翻番……
《对冲基金经理笔记》读后感(四):《对冲基金经理笔记》书中的面试题
这本书第103页,克罗耶提到,在面试分析师时经常会考10道题。他给出了其中常用的五道题。据他说,“如果你希望在这个行业中找到一份工作,具备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1. 如果你打算从A公司中分离它所持有的B上市公司的股份,A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少数权益(minority interest)的数字对于你建立分离的财务报表有何作用?
2. 法国汽车公司雷诺在日本汽车公司日产中拥有很大的股份。请讨论由此产生的货币风险敞口,以及哪些方法可以用来降低这种风险。假定雷诺担保了日产的债务:你认为这一潜在负债的规模将有多大?
3. 一家公司将折旧的时限从10年延长到12年。这对它的现金流量表和收益有何影响?如果你将应收账款账期从25天调整为35天,这会对现金流量表和收益产生怎样的影响?
4. 假定A公司有一个数额很大的养老金未支付部分所形成的负债。请问这是真正的债务吗?它是否应当计入负债?如果你知道这个差额是1000万美元,你觉得有必要重新考察总资产和总负债吗?你将从这项考察中获得哪些发现?
5. 对于债券来说,“久期”(duration)是什么意思?债券在市场上是否存在β风险?
《对冲基金经理笔记》读后感(五):创富之路
华尔街的买方和卖方的差异非常大。顶级的卖方是华尔街金童,耀眼但毫无价值,因为研究属于整个市场。而买方则分为两类,巨鲸和小虾米,巨鲸拼爹,小虾米大多数属于创始人一步步打拼而来的。
从Lazard的初级分析师到成立自己的基金,作者走的直接而辛苦,这本笔记就记录了这段历史,这本笔记对我来说,生动有趣又弥足珍贵。终于明白,原来小型对冲基金走的是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读到作者如何费劲心思租下廉价办公室,如何搭乘特价航班参加欧洲投资者推介会,如何整日奔波于路演,在4个月时间内与100多位投资者开了200多场会,每天把公司介绍无数遍,却迟迟没有得到一分钱。
ok,在募集到2500万美元之前(可以拿到25-50万的年度管理费),无论你是谁,过去多么牛逼,你在别人眼里都是一个叫花子。此情此景,和没有拿到A轮融资的创业者是多么相似。。。
于是,作者度日如年,每天早晨来到办公室,都希望能收到从欧洲和亚洲发来的电子邮件带来好消息。最终,在临近发行日的时候,募集到了355万美元(超过200万的最低发行额),跨过了及格线。
这还不算完,第一天电话下单,经纪人就提醒他,5万美元的单子以后最好别下了,丢人。355万这个数字也让他在一次次的社交活动中丢尽颜面。
好在作者过去的人脉关系和专业能力逐步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投资他的基金,他的基金成为一只十亿规模的对冲基金,并在关闭前成功运行多年。
书中对我最有用的是三点:1. 市场中性基金的策略特点。2. 一家新的对冲基金如何募集成功。3. 没有人能持续战胜市场。感谢作者的坦诚,才有了第3点。
今天,世界上已经有超过1万只对冲基金,太多平庸的投资经理进入了这个行业,大部分对冲基金的收益并不如人意,虽然有少量的天才会真正的为客户创造价值,但数以万计的投资者能否为他们管理的亿万资产增加价值,是可疑的。
《对冲基金经理笔记》读后感(六):一个对冲基金的兴起与覆灭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对冲基金从诞生到终结的过程,作者的性格谨小慎微,甚至有点吝啬。但是作品内容挺不错的,说了许多很实际的问题,谨慎仔细的人写这类传记最合适。
作者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资型投资者,使用的是商学院的一套以折现为核心的价值分析工具。交叉持股价值分析以及油轮、钻井平台公司价值分析那一块,可以看出作者对模型运用的熟练。作者最终的失败,也是典型的遭遇黑天鹅事件,这是价值投资者最容易遭遇的困境。
1.
如果你的投资头寸大幅扩大,如果你还投资于规模较小的非流动性的特别事件,那么你对特别事件的知识的价值实际上被稀释了;所以,你需要去寻找新的头寸以适应基金的成长。
也就是说,不同的流动性的事件,会对应不同的投资头寸。
2.关于对资产的估值一段
分析14家资产构成比较专一的油轮公司:
1. 油轮的使用寿命有限
2. 如果掌握了日租盘费率,那么可以判断一搜油轮的价值(用折现法)
3. 用这个模型可以解释,大型油轮股票价格大起大落的原因(因为日租费用率也在波动区间太大)
4. 日租费波动很大,成本则保持稳定(人工、保养,利用率等),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建立每个油轮的价值,也就估算出每个舰队的价值,也就得出油轮公司的价值
5.在修正了日租费率通过财务杠杆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后,再来考察这些公司的股价,发现在中期,这些价格会回归价值。
6.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做配对交易,也就是对冲交易,使配对的交易对日租费率、货币品种、市场变化保持中性
7.因为油轮航运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所以偏好跨国境交易,在美国的公司可能跟在希腊的公司非常相似,但是短期内却完全不同,两者价格最终会走在一起,是资本出击的最佳时机。
8.继续做了钻井平台的对冲交易,想法类似
《对冲基金经理笔记》读后感(七):从拉尔斯联想到赵丹阳王亚伟
看完《对冲基金经理笔记:来自伦敦金融城深处的报道》这本书有段时间了。书中大部分情节都已经模糊,但对最后作者将资金退回给投资者的举动记忆深刻。现在结合最近的见闻写些随笔,不甚严谨,欢迎拍砖讨论。
很早看到书的大概脉络,是一位毛头小伙子拉尔斯从不更事,到在对冲基金界风光无限,再到金盆洗手。甚至到大机构撤走资金时,我都完全没想到产品结束会那么快,而且是以那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因为有一家机构投资者退出,拉尔斯就主动告知了其他投资者运作情况,并结束整个基金的运作。没有苟延残喘。好似2007年的赵丹阳,让人肃然起敬。
坦白说,读这本书的剧情,很有《对冲基金经理风云录2》的感觉。主人公都是幸运的天才,毕业不久遇到了大行情,一个是恰当的行情中做空(风云2),一个是市场中性策略(对冲基金经理笔记),产生了出色的做空回报以及完全不受大势影响的业绩。
由于都是很早就在对冲基金界崭露头角,初期的生活工作都是那么不胜惶恐。能做出来的人,都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对大多数做投资的人来说,不是选错时点出手,就是遇不上很好的平台历练,很难这么幸运。
就像目前的圈内管投资的不少娃娃们,一个个都没有完整经历过大熊市和牛市,谈何远见!大行情来了手忙脚乱,底部阶段疯狂杀跌。
残酷的是,在极为短期的业绩(不少是以月级别)逼迫之下,基金经理会颇为大胆的去赌小盘股票,只要一战成名,必定风光无限。别拿风险去骂这群人,他们身家性命都赌上了,还害怕创业板见到20倍?
回到书中,两本书的区别之一,是对冲基金经理笔记这本中的图景更贴近资本市场的生态,无论是募集资金的困境,资金一步步壮大后经纪人服务的改变,上市公司董秘的态度变化,以及对投资管理操作的影响,都有很清晰的描述。
话说,这本书很值得思考的一点,是什么样的客户,最终会造成什么样的投资管理人。本来好好的做中性,已经成功了这么多年,跟市场的相关性已经证明极低,而且稳定。
要命的是,这种稳定的可贵性,直到失去后才被认识到。总有触发因素要改变这种稳健状态。因为这样的产品看起来太平庸,看起来波澜不惊,就好像很容易做到。在极端行情中,总比不过做多或做空的。
这样一来,客户心猿意马的多。所以,导致了拉尔斯杠杆加大后的惨败。
这个悲剧,早在一开始就酿成了。从募集额低,迟迟无法成立,到终于找到350万美元。产品一直就面临着资金难题。尽管后期一步步跨越,有了几亿美元。但是一直存在的问题,是客户没找对,没有选择好适合自己,适合产品的客户。
我们通常听基金公司夸耀,要把产品卖给对的人,其实对管理人来说,需要集合一群适合自己的投资人(记得卡拉曼对此有过经典的描述)。王亚伟最近的动作即是个例。
最近几日王亚伟的千和资本,联合招行成立了首只产品,募集20亿成立了。在市场猜测王是不是回来抄底,为门槛之高惊叹之余,也有不少人批评王亚伟揶揄银行资源。2000万起的门槛,只是用于产品的投资中,此外你还必须证明有几千万的资产。那不是个个总资产好几亿元级别的?
招行说找不到。不过今天还是看到产品如期成立了。但背后做法,罕有人描述清楚。
我听一个熟悉王亚伟的人说,王亚伟找这么高门槛的人做自己的客户,其实大有原因。身价都是几亿元级别的,个个都是风云人物了,他们提供的信息,岂是其他人能够提供的?所以这会对王亚伟本人,对他的投资带来很大的帮助。
这点,在王亚伟在公募呼风唤雨的时候,就和一私募老总探讨过。a股市场上王亚伟为什么气势坚持了那么多年?人气。王亚伟有人气,他的投资者也有,这种人气,这种气场是可以互相传递,互相影响的。有些风水学的意味。
当然,两本书最大不同可能是,这本书来自伦敦金融城的写实,风云录2,那是杂乱的真实情节虚构在一起的,所以小说意味太强,情节夸张拖沓。
不过,生活中的投资管理人,可能更接近这种状态。不是自己的钱,管理起来亏得一塌糊涂。哪里不是呢?
就像国内很多做私募的,从做自己的钱做得顺风顺水,到一出山亏得屁股尿流,悬在清盘线上等着挂。
牛人一定会出现,但是先别期待太多,给他们3、5年的时间,让一批人成长起来吧。因为以前牛逼的基金经理,大部分都离开这个行业了。而且他们也是这样摸爬滚打起来的。
尚志科 20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