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读后感10篇
《此生》是一本由蔣勳著作,有鹿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2.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生》读后感(一):[有聲書評]《此生:肉身覺醒》凱宇專訪有鹿文化總編輯許悔之先生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c1Mzg2MTg4/v.swf
唯有透過《此生》。美學大師蔣勳,第一次用最直接的筆觸在書中談生活經歷與生命議題,而發想古今文明關於,肉身、人像與生死的美學藝術,第一本談人類肉身與文明的書!蔣勳用生命的感受、巨大的能量,書寫生命與美的深邃。透過文字與照片解說敦煌壁畫、秦俑、基督教與羅馬時代人體美學、印度人體美學……等等。一場橫跨世界各大文明,對「肉身」之美的追尋,最動人最浩瀚的生命之書、美的寶典!
《此生》读后感(二):此生
年初在台灣旅途期間,在書店裡拿起蔣勳的書,被他序中的這樣一段說話所觸動:
從原始佛教來看,「身壞命終」之後,期盼修行到「不復受身」。不再有肉身,不再接受新的肉身,不再重回人間,所以用「解脫」來說死亡。「解脫」是說 ﹣像解開鈕扣、脫去衣服一樣,不再受肉身牽累。如果,還有「肉身」,是因為「無明所繫,愛緣不斷。」還有「愛」,還有「緣分」,牽連不斷,這個肉身就還會再回來,尋找新的肉身,再一次受肉身的生老病死之苦。(8)
原來,還有肉身,就無法擺脫纏人的愛恨情仇,難怪,總有人捨得丟棄肉身,不再留戀人間的人事物。記得在台灣的時候,剛經歷了朋友的生死,那時候看到蔣勳的序,就在那麼一間小書店,仿佛一時驚寤,驚寤愛恨,也驚寤生死。合上書,我把書放在手中,讓它陪伴我整個旅程。
我對蔣勳這本書實在是愛不釋手,他所談的,都是我常想常面對的事。由古到今各個文化對肉身形態美學的演繹,到其所呈現的儒道佛精神意義,到各個宗教文代都看待的生與死,然後再反醒自身的生死愛恨。古希臘的雕塑、中國的陶俑、生死之始的印度恆河,都與肉身有著不可割捨的關係。
沒有身,焉知死?
《此生》读后感(三):筆記
- 由自己因病卧床到將思考肉身的文章結集, 作者也許是到了人生的某個階段吧。
- 蔣的文字麼, 可以說優美, 不過要認真的讀, 非用點心機不可, 不然那些一連串的修辭就只會在眼前流過, 而豪無辦法在腦海裏產生任何作用。也許是我中文不好吧。
- 對肉身的討論, 不管是談希臘、印度, 感覺都是為了突出中國的'肉身'的缺乏而來的。作者作為美術教授, 從古老文明的藝術作品出發, 分享了他對幾個古老文化就肉身思考的看法。
- 到了談中國的那幾個章節, 有趣的東西就出來了。不管是從詩經談中原文化肉身的缺位, 從秦俑談秦國的以法治國反映在兵馬俑的造型、還是籨楚辭談南方文化的相對開放, 讀來都挺有感覺的。也許之前就基督教、希腦的討論, 真做了點舖設。
- 作者分享敦煌的幾個故事, 最後動人, 特別是尸毗王割肉餵鷹一段。本來那故事就很精彩, 加上作者的敍述就更有意思了。尸毗王起初為了救一隻鴿而割下肉來餵鷹, 鷹說要和鴿子同等份量的肉才公平, 及尸毗王把身上的肉大部份都割下來都比天秤上的鴿子要輕, 為的就是要解釋生命同價..... 超越肉身的意義, 再佛教東來時是最能衝擊中土文化, 甚至今天人的思想了。
- 書本插圖、照片等都很好, 就是封面有點怪怪的...... 嘻嘻, 可能是對作者的偏見吧。
《此生》读后感(四):從藝術到人生
其實,對已讀過蔣勳其它書的人而言,這書中的許多觀點都已見諸他發表的各種文章著述,并不算新鮮,但好的是,這書的論點與闡述極有系統性、邏輯性,讀下來,的確如我最初感受“藝術人類學”,可稱之為這一領域的代表性著作。
從埃及、希臘到印度、中國,“每一個文明豎立起來的人體雕像,其實是他們思考自己肉身存在價值的思考”,從某一社會群體遺留下來的人體塑像,來看他們的世界觀,他們如何思考自身與天地宇宙、自身與社會的關係,以及自身的存在價值,這,不是人類學的學問是什麽?
因此,讀完此書最想推薦給看的人竟是做人類學研究的星塵小師弟,相信這本書的思辨會對他做考古學問研究、歷史人類學研究有利。
細看了書扉頁對作者的介紹,才發現他確是史學出身,所以做學問的功底深,自有歷史學的嚴謹在其中。再加上他的藝術才華、對生命意義的哲學叩問與思考,於是,這本書遂成為一本完整的對人類誕生以來各地肉身存在意象及其象徵意義的考察。
讓人最震動的,是第二輯“肉身絲路”里他對中國西北茫茫沙漠里石窟壁畫的描述。那些壁畫,是對《本生經》里佛陀捨生故事的重重刻畫,而通過他畫面及經文引用的解讀,讓我這個也看了不少佛教繪畫的人不寒而慄,原來,以大悲愿來捨此新鮮血肉身,才能將肉身還諸於天地,心生喜樂。
只要人有生,就總會有不盡的對生的疑問。因此,最終還是只能如他後記所言,肉身在,就一一還報肉身的緣分。在肉身的疼痛驚怖、愛戀糾纏里一一體悟肉身存在的意義。
《此生》读后感(五):笔记摘录
肉身觉醒——关于人体美学的思维 P8 “身坏命终,又复受身——” 《阿含经》说到肉身败坏、生命终了的时刻,却又恐惧悲悯着还会有另一个肉身在等待着。 P13 如果,还有“肉身”,是因为“无明所系,爱缘不断”。 还有“爱”,还有“缘分”,牵连不断,这个肉身就还会再回来,寻找新的肉身,再一次受肉身的生老病死之苦。 P16 东方的长镜头美学,仍然在山水里说着肉身在宇宙间寻找定位的宁静哲学。 西方的镜头,却常常是逼近的特写,逼近到可以清楚地看到脸上每一丝皱纹,看到暴怒时眼角的红丝,看到肉身战栗、怖惧、痉挛,看到肉身贪婪、狂喜、痴騃 P26 女性的乳房与肚腹成为肉身价值的首要标志。 “肉身”最早的“觉醒”,只是对生命繁衍意义的认同吧。 从女性肉身生殖的形象崇拜,转换到男性肉身的生殖崇拜,大约开启了美术史上人体雕塑或绘画的最早范例。 P27 凝视死亡是肉身觉醒的反向思考。 古老的埃及是专注于凝视死亡的民族。 尼罗河自南向北入海,古埃及在河流东西两岸建立了王国。活的人都住在东岸,死亡的仪式便是把“肉身”从东岸运到西岸去埋葬。 东岸是肉身的方向,西岸是日落的方向。 肉身如同大地上的日出日落,从黎明初始,如日中天,到夕阳余晖,入于暗夜。死亡便如同黑夜,是光的消失。 P31 仿佛在漫长的静止之后,冰冻的“肉身”开始溶解软化,从僵直到柔和,从冰冷到温暖,从呆板到富于表情,脸颊、嘴角泛起了淡淡的微笑。 P32 埃及在努力追求一统性的最高准则,如同金字塔,也如同人体雕像中呈现的几何性倾向,端正、绝对、严肃,永恒静止,不可动摇。 古希腊的城邦在冲突对立中懂得了和谐,开始追求不同和变化中的秩序。 金字塔中隐含着一种“帝国”的庄严。庞大的体量,由下而上,法老王是金字塔的顶尖,崇高如神,下面层层负责,绝不紊乱,如同统领尼罗河上游与下游的帝国,在广袤辽阔的疆域,人口众多,必须有绝对的、近于神谕的王权指令。 希腊的“城邦”则追求着列柱式建筑的和谐。“和谐”来自于不同意见的相互牵制与平衡。 P36 希腊人在运动中发现了肉身的尊贵华美。 他的“肉身”之美,在于“肉身”挑战了自己极限的难度。 希腊人体的独立性(individual) 独立自足的个体,面对并且承担自己的命运。 希腊人体的美,美在纯粹只是“肉身”的绽放,与道德无关,与伦理无关;“肉身”第一次有了“肉身”自己的价值。 P38 希腊人和许多其他民族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崇敬“肉身”,似乎衣服、鞋子都是属于“物质”,只有纯粹的“肉身”更接近“神”。 P40 他们毋宁更相信“热烈活过”的意义。 P43 伊卡鲁斯的“肉身”是希腊“肉身”的典范。 “肉身”的存在仅认证着“肉身”极限的背叛。 他们的“肉身”都以悲壮之姿,撞碎在死亡面前。 P45 人活在种种限制之中。 希腊人赋予身体的意义在于突破这些限制。 P47 运动不只是为了体能,更是借着肉身的训练,达到对和谐、平衡、秩序、节奏的认识。 P54 古代希腊的墓碑画面像是亡者生活的一个停格,选生前最眷恋的一个画面制作成墓碑,死亡的纪念也同时撼动了生着自己的生命觉醒。 肉身凋零——关于死亡美学种种 P58 死,的确是生的一体两面。孔子或许没有说错,不充分了解“生”,无从彻底了解“死”。 但是,当然也可以反过来思考,未曾认真深刻地凝视死亡,会真正懂生命存活的意义吗? P59 印度或许是最能透彻肉体“无常”的民族。“无常”可能是“色即是空”,我总是在印度人的眼瞳深处看到不可解的忧伤。 俗世肉身——罗马时代的人体美学 P70 罗马特有的务实精神,又使人体艺术发展出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的风格,有事刻意去记录人体肉身的衰老、臃肿、暴发……等等真实的俗世性格,与希腊人追求的崇高理想性,形成强烈的对比、不同与反差。 P73 希腊的人体一向被认为有高度理想化的倾向。 所谓的“理想”,并不是不面对真实的人体,而是真实的人体做审美的选择。 人体已经经过挑选,不具备俗世的普遍性。 比较起来,罗马的“务实”精神,更切近人体的“肖像性”,更“真实”,也更具备俗世的广度与包容力。 P74 看惯了希腊人体中崇高理想的美,转身面对罗马,一时也许会觉得不习惯看人性的难堪罢。 P75 罗马则更接近写实小说,可以巨细靡遗地书写人性最真实的鄙俗、贪婪与堕落。 P76 使肉身可以负担更大的人性空间。 罗马的墓葬人像栩栩如生,他们“活过了”,留着“活过”的痕迹,使人感觉到生活的现实。 肉身救赎——基督教的人体美学 P87 人类的肉身,只有在背叛和救赎两种选择之间。 P94 基督教显现在《新约圣经》中的肉身思维,不再只执着于希腊式的青春活埃及的死亡,而是在延续的意义上使肉身可以从俗世到圣洁,从罪苦到拯救,从卑微到获致崇高荣耀的升华。 P98 原来充满肉身真实性和表现性的希腊人像,逐渐被宽大呆板的宗教外袍所遮盖。肉身被遮盖隐藏,包裹在衣服中,当然意味着不能面对的肉身的羞耻与罪恶。 P100 没有人敢从反向思考:如果玛利亚当时拒绝受孕呢? P102 也许,宗教的隐喻里隐藏着更多“肉身”有趣而又奇幻的元素 在人类的文明中可以一再被解读,被重新解读,甚至从负面与反向解读的“图像”,从具备“图像”真正内蕴的力量。 新月肉身——美索不达米亚的人体艺术 P107 土,是肥腴可以繁殖生命的肉身。 P109 以造型来说,二十世纪初以后,所有现代艺术的各种主义流派都重新回了这个原点。这是毕加索的原点,是马蒂斯的原点,是亨利•摩尔(Henry Moore),也是布朗库希(Brancusi)的原点。 P113 在人类建立男性肉身阳刚霸气的形象之前,肥腴月弯的初民,在河流两岸的村落文明,提供了令人难忘的女性肉身永恒的你干净与包容。 欲念肉身——印度人体美学 P117 埃及的人体始终强调中轴线,强调对称与平衡,僵硬而且平板。 印度上古时代这件石雕,完全打破中轴线的观念。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舞者的身体都产生不对称的关系,重心的极度偏离,也使身体扭曲律动,线条在不平衡中却极富变化。 在中轴线、对称、平衡、几何、简化……等等元素的规范下,埃及的人体提供了绝对静止的庄严。 P122 一般来说,埃及的人体是双脚平均分担身体的重量,静止在绝对的平衡之中;希腊借助于运动,使身体重心偏移到一只脚,但另一只脚仍维持着牵制平衡的作用。唯有印度的人体,往往刻意打破平衡,使身体在律动、旋转、扭曲的变化之中,形成与埃及人体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极端。 然而,这样放纵欲念感官的肉身,也恰恰是庙宇外千万苦行苦修肉身的开始。 苦役肉身——印度佛教的肉身修行 P126 印度对肉身的思考,似乎正是从死亡开始。 肉身是许多刹那间的欲念构成——“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 P128 “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只要有肉身存在,就无法解脱生老病死。 所以在“身坏命终”的时刻,最大的期盼,是不在接受“肉身”了。 “光明断,爱缘尽,身坏命终,更不复受。” P132 “一足而立,身随日转”是恒河边常见的苦修景象,也是与瑜伽的“拜日式”。 《长阿含经》中说得极为动人: “以无数苦,苦役此身。” 以肉身作为如仇敌一般憎恶的对象,以肉身作为亟待舍弃的对象,才能如此自苦吧! P133 基督教的肉身殉道,突显的是肉身受苦的庄严性与高贵型。 印度对肉身苦役的思考却是把肉身置放在最低卑的层次。 “是身不坚,可恶如贼。” 宠辱肉身——中国人像艺术种种 P139 重视伦理,也就是重视群体,而轻视个人。 群体通常会以族群的符号来代表,个人的形貌及身体特征的独立性也就无从发展了。 P142 庄子的《人世间》中有这样的描述:“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病溃痈。” 把“生”当作是身体上的累赘,是皮肤上可厌的肉疣赘瘤,而死,倒是解脱了“疣”、“痈”的赘挂折磨。 P143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死亡没有那么悲壮,生活也没有那么热烈。 仿佛最屈辱,最卑微、最没有意义的“活着”,便是“生”的最本质意义了。 P146 春秋时代,“人”的觉醒,仍然是以社会群体的方式出现的。 希腊人相信,“人”的意义,在于“个人”的完成。 P148 “人”不是“个人”,“人”只是巨大的社会结构中一个小小的组合元素。他们劳动、战争、耕作或宴乐,并没有“个人”的面目,没有自己的特征,只是一个保有“人”的基本元素的单位。 《诗经》中很少英雄,也很少使人锥心刺骨的悲剧。《诗经》中多是田陌水边的男女,他们在历史中没有名姓,他们平凡安分,在农业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着,又对爱情的恋慕,有失去爱情的忧伤,有战争,有流亡,但似乎都不曾严重到要写巨大的史诗来赞颂与哀悼。 P149 《诗经》的哀伤,像是季节自然转换,仍然一贯稳定土地上“人”的优美与节制,不会有极端的悲剧。 P150 《诗经》连故事都不多,也甚少曲折情节。《诗经》更多的是一种独白式的心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平稳均匀的节奏、对称和谐的形式押韵,也许都透露着一种四平八稳的生活吧。 P158 这种“巨”、“细”靡遗的制作方法,反映了秦文化在法家政治下极度求“真”的表现。 法律的严格训练,使秦文化中展现了遵守客观规则的精神。 秦俑的“写实”本质上是一种客观规律的“求真”。 P159 秦的法律治国精神,充分显现在秦俑身上,也因此使秦俑透露着中国艺术少见的阳刚、严肃、准确而且凌厉的风格。 秦俑有一种机警、如临大敌的肃穆,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相对于楚文化同一时期的柔软优雅从容,形成强烈对比。 秦俑身上的线条多是紧张的直线,特别是鬓角的部位,几乎全是九十度直角的切割,锐利而无转圜余地,使秦俑的肃穆中仿佛暗藏着杀机,使人不寒而栗。 秦俑在现场数千件一字排开的庞大阵势,应视为一件完整作品来看,单件并没有意义。 希腊雕像的美总在突显个体的特殊性、单一性、独立性。 P164 阳陵俑的鬓角转成了圆形。阳陵俑脸部的肌肉不再如秦俑那样紧绷。在圆润缓和的面容里出现了极华美喜悦而又内敛的微笑。 P168 “善”如果强大到压抑了“美”,个体生命的自在圆满是否也因此被群体的道德意识所淹没? 肉身的美,将如何寻找它在群体中的立足之处? 肉身的美,将如何无所羞愧地站立在精神与道德的典范之中? P174 肉身修行,肉身证道,肉身并不附属于道德,如同肉身之美,可以从儒家善的匡囿中解放了自己,可以放恁纵肆,仿佛一时从修行逸入凡尘的肉身,要去人间经历爱恨生死了。 肉身丝路 P194 痛的愿望,受苦的愿望,肉身累世累劫修行的愿望,肉身终归梦幻泡影、要还诸天地的愿望。 尸毗王割肉喂鹰 P208 旷大劫来,我为身累。循环六趣,备萦万苦。为念为福,利及有情。今正是时,何懈怠耶! P211 隋唐以后,原是印度舍身经变故事逐渐被倾向理性的思维取代,激情与悲愿的壁画内容也逐渐沾染人世气息,以歌颂美好生活为主,肉身死亡的悲愿与激情主题也渐渐退淡消失了。 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 P217 “沙不涸泉,泉不掩沙” P218 这些北凉北魏时期的壁画,使人感觉到悲愿激情交缠的宗教舍身情绪,色彩浓烈奔放,笔触粗犷,造型庄严浑朴。 P219 只是敦煌北魏壁画的工匠没有留下姓名,早米开朗基罗一千年,在幽暗洞窟深处,一样是度化开示众生的伟大图像。 P225 “若舍此身,即舍无量痈疽、瘭疾,百千怖畏——” “是身不坚,如水上沫,是身不净,多诸虫尸。是身可恶,筋缠血涂,皮骨髓脑,共相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