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流光入梦来读后感精选10篇
《不许流光入梦来》是一本由苏枕书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许流光入梦来》读后感(一):如果女博士都是文中主角这样的,不怪人家相亲的把女博士都当妖魔鬼怪一样
岁时记的分数我给得还是给得比较高的,作者的文笔真的不错.可是这本真的看不下去,非得把女博士写得这么矫情,交往障碍,三观不正崇洋媚外么?日本留学回来就觉得全中国都庸俗得只认钱了?那找个日本乞丐嫁去,别尽找些高学历有房的抱大腿.
《不许流光入梦来》读后感(二):不许流光入梦来
我并不是运气很好的人,几乎不存在的气场不会吸引好运光临。没有开到过任何一枚“再来一瓶”。没有考过刚过及格线这样惊险的分数。如果不合格,那么就是不合格,一点侥幸都没有。考试遇到犹疑不定的选择题,没有一次能凭直觉答对。几乎所有的都是辛苦用功所得,除了周绪。
《不许流光入梦来》读后感(三):无题
有那么一段时间,靠着一点小聪明玩点小伎俩认识了许多许多位好女孩,有点小幸福地度过了一段青春岁月。但直到有一天,你就会突然发现,她们都走了, 他们也走了。
《不许流光入梦来》读后感(四):能算长篇小说吗
只是,如此碎碎念,没有连贯情节,没有起承转合,倒更像是一段时期生活的记录和散文随笔集。大量缺失主语的句子,意义模糊。意识流写法,看上去很文艺,但文艺过头了显出一股刻意。最主要,仍是形式大于内容,缺乏真正的思想。
《不许流光入梦来》读后感(五):不许流光入梦来
每次登录豆瓣总是略过豆瓣猜,看着首页推荐的读书和歌感觉和自己格格不入,是不是因为自己缺乏文化涵养也没有什么文艺气息或者说文艺范儿,某家也很少看这样很文艺的书可以说几乎不看,或许偶尔见有些书名极好或者作者名字然后流连,才会按下鼠标,啊,今天好奇怪也会说上一些话,某家可是很孤僻的。
《不许流光入梦来》读后感(六):苏枕书的散文还可以,但小说也太矫情了
我是看了她最近的几本散文去买的此书,
希望以后小说能有自己的风格,、
拜托安妮宝贝的这些风格吧
《不许流光入梦来》读后感(七):应该不错
与《岁时记》一脉相承,以京都、京城为经,编织程松隐、陈青惠、冯云枝、钱静玉四位女子的命运脉络。爱情甘苦自知,命运百转千回,唯有友情在岁月中淬炼如金,四季相望,不离不弃。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在迷雾中探寻人生长途,如何珍惜亲友爱侣,如何抚慰过客归人,如何使眼前道路明晰,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切道理都是已知,然而必须经历,才能了悟。
《不许流光入梦来》读后感(八):不喜欢那种半文不白的文风,让人联想起被毁掉的红楼体
小说部分是全文字版的,没有夹杂插画。不过在书的最后有几页彩色图片配以该小说精彩的文字片段。感觉这个作者就是一意复古,辞藻雕琢过甚,光顾着抠字眼了,文字很有民国味,全是书面语。可能是作者看日本那种文言文雅言的书多了,所以自己写的东西也半文不白的了吧。
内容还不如封面动人,套封的封面是樱花般婉丽的色调,浅浅淡淡的粉,不浓不艳,很素丽。白底的花纹不知道是属于日本丝织物的还是和纸花纹,格调高雅,精致柔美,那种静谧的美丽让人联想起春日飞樱下回廊里层叠的十二单,那种美是温暖的、柔软的。
《不许流光入梦来》读后感(九):松隐与静玉的文化流转
书皮印着是“最清淡优美的京都风物小说”,这两本书的场景都是日本的京都,主角都是两个中国去读书的女学生。《岁时记》中是陆明和孟荻,《不许流光入梦来》中是钱静玉和程松隐。
京都是恬静安详的,她们亦不愁经济压力,只是作为孤独的异乡学子相互照顾,相互扶持。日本文化中优雅的因素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再加上纤细敏感的心理活动,凝成她们文静又坚强的性格。
静玉和松隐更多的是在中日文化环境之间挣扎。静玉和松隐辛苦辛苦学成归来,却发现中华已不适合她们生活了。高知、没钱、择偶难,这个现实的社会却让她们那么囧。
书签选取四时花卉,是作者手绘,也很漂亮。图上附有植物的名称,还有清少纳言《枕草子》里对季节的描述。
临睡之前,看上一段,精神慢慢归于稳定宁静,有益提高睡眠质量。:)
《不许流光入梦来》读后感(十):万物皆有已定的隐喻
苏枕书的文字好,一是氛围,古文功底与旅居日本的文化熏陶,让叙述者显得如此可感真实,因而动人不已。
二是真实, 女作家的类似作品看过许多,如安妮宝贝、张悦然、周嘉宁...都是高中时的偶像,如今看了苏枕书,却终于找到了真正想要看到的文字。
怎么说好呢?她的表达,太纯粹,因而无一丝虚假掺杂,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具体形象, 虽然因为断面的选取,以及叙述的局限,有趋于理想主义的美化倾向,但总体来说,人物是真实的,所以故事也就是成立的。
在故事的不急不缓中,一切都不是那么突兀,戏剧化被最小化的阐述,伦理和价值,还有现实与梦幻的冲突,都被枕书平实而治愈的语气冲淡。是的,一切都很平淡,哀愁也是永恒而不至于大患的,那都是人生,是你必将面对的,并且,终有一日,它们会成为你灵魂上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