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与普里姆小姐》经典读后感10篇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是一本由[巴西] 保罗·柯艾略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 平装 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一):摘录一
表面上宽厚仁慈,不过是不敢在生活中表态罢了。相信自己善良要比站起来捍卫权利容易的多;逆来顺受要比鼓起勇气与更强大的人抗争容易得多。我们总会说,哪些被人丢过来的石头没有砸到自己,可当深夜人静,伴侣或室友都已酣然入睡时,我们才默默的为自己的懦弱留下眼泪。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二):随便写写感受
"当亚哈明白圣萨文跟自己一样时,也就明白了自己跟圣萨文一样。"(可以选择善"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世间每个灵魂都一样,都充斥着善与恶的较量,它们都在那里也就在那里,只是看我们自己如何选择;我们一样可以选择的是用善战胜恶。没有纯粹的善与恶,就像基督教中会有的救赎。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三):只是我的疑惑(没读过的不要看,否则会后悔哦)
一点我没有明白啦,最后尚尔塔为什么独吞了金条呢...三天前她跟外国人不是做过约定,就算没有人死,也是会把十根金条平分给小镇里的每一位居民么,这样尚尔塔只能得到一根的...
难道是因为其实最后人们还是邪恶的想把贝尔达杀死,但是同样出于恐惧而没有这么做?即使是因为这样自己独吞金条也不好吧...额...尚塔尔的天使呢?不是醒了么...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四):每个人的灵魂里都住着善与恶
只有神才是良善的。
相信自己的善是无知之举,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不需要作恶或者是不能肆无忌惮的作恶而已吧。如果给予我们机会,在生与死的抉择问题上,我们灵魂中的那个魔鬼就会出来。
就和公正公开课里面的电车问题,还有英国那个纠结了很久的案子一样。
书中想要表达,这一切都要靠自制,无比的同意。若是简单的相信人性,那么,我们将要承担难以挽回的后果,所以,维持现有的一切秩序,最根本的是要靠法律,所谓的法律,也就是书中说的意思一样,依靠恐惧来抑制人心中的恶吧。
保罗柯艾略,最爱的作家,再一次教给了我好多。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五):善与恶的较量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
整整一个下午,如同一尊雕塑,保持着同一个姿势,读完了这本书。
已经很久没有,如此专注地,将一本书从头至尾探个究竟。且自始至终,被跌宕起伏牵引着,眉头亦颦亦展,心火忽明忽暗。
在每一个人的灵魂里,天使与魔鬼的较量,无时不在。人与人之间,天使与魔鬼、魔鬼与魔鬼的争锋,无处不在。善与恶,如同连体儿,相依存而共生。
书中关于宗教、关乎人性的诸多论述暂且搁置一边,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心理状态及处世态度为原点,角色代入,由旁观者置换为当事者,那些内心的煎熬、苦痛、纠结、愤怒、不甘、欲念、慌乱、迷茫…如临其境遇,感同其身受。
普里姆小姐,“她刚刚才发觉有两件事阻止一个人去实现梦想:认定梦想不可能实现;在命运之轮急速旋转时,眼睁睁看着梦想触手可及,自己却全无准备。因此这一刻她害怕了:害怕踏上一条不知通向何方的路,害怕生活里充满未知的挑战,害怕失去早已熟悉的一切。”
大多数的人都心怀恐惧,不是么。“害怕孤独,害怕充斥着魔鬼意象的黑暗,害怕去做行为规范之外的任何事,害怕上帝的审判,害怕别人的议论,害怕犯错而受惩罚,害怕冒险与失败,害怕成功会遭人忌妒。他们不敢去爱,怕被拒绝,不敢要求提薪,不敢接受邀请,不敢去陌生的地方。他们担心说不好外语,担心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担心衰老死亡,担心缺点被人发现,担心优点没人赏识,担心无论优缺点都没人注意。”
同样的,也是恐惧,约束着我们的行为,而不仅仅是道德意识。而善与恶的较量,“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六):人性本善恶
有一个官问耶稣说:良善的夫子啊,我该做什么时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路加福音》18:18-19
这段印在扉页的答非所问的对话一度使我以为是翻译错误,直到合上书后才发觉这便是全书的主题:耶稣,作为夫子,是邪恶的,作为神,是良善的。正如达芬奇在画《最后的晚餐》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三年前那个作为耶稣模特的合唱队男孩,正是今日作为犹大模特的醉乞丐。一个人的本性同时拥有善与恶两面。在这一点上,上帝是公平的。
魔鬼说:“善是不存在的,美德只是恐惧的一张面具。” 若此言属实,我们的善行是出于自身的恐惧,那么若可无后顾之忧地放手作恶,我们会感到幸福吗? “叛徒和耶稣一样,不过是一名牺牲者。只有恶现身完成自己的使命,善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无需我们作冒险的实践,古代的圣人已经给出了答案——无论这答案是源于人之本性还是建立在后天的文明教化之上——人心向善。
“圣萨文与亚哈有着同样的天性”,不同之处在于圣徒能克制自己。“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 表面看来控制欲望与快乐相悖,但是不要忘了还有这样一句话:“要避免通往痛苦的享乐。”
这些道理,只是需要像外国人那样好奇的思考者和神父那样迷茫的掌权者明白。对于没有什么时间精力去深思的劳苦大众,广场上的绞刑架比十字架要有效的多,凶狠的恶比温柔的善更有说服力。所以普里姆在巨型独石前选择了正确的演讲。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七):一个人的故事便是全人类的故事
lt;七日>三部曲之一 又看到了浓缩时间的一部作品 而且大多是心里战 啊哈哈哈
1,魔鬼总是走了又来 来了又走 并不一定造成影响 他们常在世间游荡 有时只是随便看看 有时则会将某个灵魂考验一番 可他们又没有定性 为了寻求更有价值的较量 常常凭着自己的喜好 毫无逻辑地改变目标
2,首先 永远不要相信什么承诺 财富 永恒的救赎 不变的爱 这些承诺充斥整个世界 轻易许诺却无法兑现的人最终会变得沮丧无能 而相信并过分执着承诺的人终归也是一样
3,虽然我会继续受苦 但如若我知道每个人都在受苦 痛苦会变得好承受些 相反 如若只有某些人被迫面对人生的巨大悲剧 那一定是上帝在造物时出错了
4,她刚刚才发觉有两件事阻止一个人去实现梦想 认定梦想不可能实现 在命运之轮极速旋转时 眼睁睁看着梦想触手可及 自己却全无准备
5,善与恶的面目原本相同 唯一不同的 是他们何时踏上我们的人生路
7,一个人的故事便是全人类的故事
8,我的裤子有两个口袋 每个都装有一张字条 但我只把钱放在左边的口袋里。两张纸条上究竟写的什么?我在右边口袋的纸条上写:我不过是灰烬与尘埃 而左边放钱的口袋里的纸条上写:我是上帝在人世间的使者。每当我看到苦难与不公 就将手伸进左口袋 施以帮助 当我看到懒惰与好逸恶劳的时候 就将手伸进右口袋 却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施与 这样我便能平衡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9,这世上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 他们在最快乐的地方寻找痛苦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配幸福
10,一切都是自制 还有选择 仅此而已 不多也不少
=========================================
看到少女 老贝尔达和神父三个人就够了
话说外乡人也是个好人命途多舛啊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八):人兽鬼,写在维斯科斯小镇
第一次读保罗柯艾略的《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这本书是在出差回来的路上,当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一是这本书不厚,不到200页,二是故事情节比较吸引人,有点像希区柯克的悬疑片,不到最后不知道结局会是怎样,从《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到《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再到《魔鬼与普里姆小姐》,保罗柯艾略展现出了他讲故事的高超能力,但仅仅是故事,那可以去看《故事会》之类的杂志去了,这本书在层层推进中揭示了人性善与恶的矛盾与冲突,犹如洋葱般层层剥开,让我们看到了发生在边缘小镇维斯科斯发生的一个离奇故事。。。
外地人卡洛斯来到维斯科斯小镇,在小镇旁的森林中与一个叫普里姆的小姑娘做了一个约定:由她来告诉小镇上的人一个“游戏”,如果七日之内有一个无辜之人被杀,小镇上的所有人将得到丰厚的十根金条作为回报,同时普里姆则会得到另外一根金条;如果没有任何事发生,则会拿着这些金条离开这个小镇,表面大家都是真正善良的人。面对这样的“诱惑”小镇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什么样的心理变化?到底小镇上的人能否经受住这样的考验,人心在金条和法律这个天平之上会有怎样的偏移,到最后谁才是这个小镇上真正能扭转乾坤的人?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可以看到年老体衰的贝尔达老太太、镇上年纪最小的普里姆、教堂里的神父、小镇的一家之主镇长以及他的夫人、当地的地产商、当地酒吧的老板娘等一系列人物登场上演了一副真实的人生百态,而作为“游戏”的始作俑者外国人卡洛斯又在这样一个事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他又是为何想出这样一个荒诞的想法,他能将诺言兑现给小镇么?如同书中所言,“一个人的故事也是全人类的故事”,“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人生可长可短,关键看你怎样生活”,关于小说的详细内容就不做过多剧透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原书,也就一包烟的价钱而已。
想起哈佛公开课关于《公正》的故事,失控的火车到底是沿着人多的方向前行还是转向只有一个人被牺牲从而能挽救更多人的方向?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思考和辩论的过程更能体现出比结果更重要的东西。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九):魔鬼与普里姆小姐
一个普通人在七天之内,能够经受怎样的剧变?保罗•柯艾略试图用“七日三部曲”给出答案。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中的爱情和信仰,《维罗尼卡决定去死》中的死亡和重生,以及《魔鬼与普里姆小姐》中的邪恶和良善。保罗•柯艾略的每一个故事都更偏向于寓言,他告诉我不要试图在贫瘠的土壤中扎根,真正重要的东西只需要短短一秒钟就能颠覆以往的全部认知,所有深刻的变革都会在短时间内完成,在这种变革面前,七天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所以,如果注定要经受苦难和剧变,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祈祷它提早降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早摆脱过去的阴影,用最好的方式走完变革后长长的人生。
途经没落小镇的异乡人参不透降临在自己身上的痛苦,他说,倘若人世邪恶,人生于我会更容易接受些,虽然我会继续受苦,但如若我知道每个人都在受苦,痛苦会变得好承受些。他以一根金条为报酬请普里姆小姐帮助他验证人性的善恶。他让普里姆小姐告诉小镇上的二百八十个居民,七天之内,只要有人谋杀一个无辜者,小镇将得到埋藏在森林深处的十根金条,这笔财富足够让没落的小镇焕发生机,让活下来的居民衣食无忧。异乡人将巨大的诱惑置于人性的善恶面前。
这座“每个人都诚实正直”的小镇涌起暗潮,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为了小镇的繁荣总要有人牺牲。当然,每个人都不愿意牺牲自己。保罗•柯艾略在书中讲述了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的故事,他说,善与恶的面目原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何时踏上我们的人生路。在没有诱惑时,没有人想去改变,每个人都诚实正直,展现出善的一面;而当诱惑摆在面前,“诚实正直”的人们却乐于牺牲无辜者,他们把无辜者的牺牲神圣化,说服自己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仿佛这样就能遮住恶的面孔。
我相信善与恶的面目原本相同,相信亚当和夏娃会被蛇诱惑吃下禁果。我也相信,人性的善恶,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恶的种子早已种下,不要唤醒它。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十):相信自己善良要比站起来捍卫权利容易得多;逆来顺受要比鼓起勇气与更强大的人抗争容易得多。
我开始看柯艾略这书时,雪梨踱过来看了看书的封面读了一遍书名——魔鬼与普里姆小姐,然后她说,虽然不知道这讲的是什么但看起来好高端的样子。我从来没有想为什么我会迷上柯艾略,他书里的故事总是带着宗教背景的。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徘徊在无神论和不可知论间。我猜是这些灵修的文字间我发掘了自己人性的弱点和内心的渴望。
呐,这个有点玄乎的书名讲述的就是善与恶斗争。
普里姆小姐作为维斯科斯最年轻的姑娘,有一颗渴望走出这个被成为世外桃源般的小镇去实现自己梦想的的心,悲惨的身世、日复一日的酒吧服务员的工作以及每一次都以信誓旦旦开始最后却发现一切不过是场奢求的爱情美梦的感情之路仍然不能削弱她身边天使的光。
然后,外国人出现了,带着十一根金条和一段伤心的往事。一场蓄意的恶魔的诡计在小镇悄然开始:他要求普里姆小姐转告镇子里的居民若他们在七日内去杀一个无辜的人便会有金条作为回报,普利姆小姐可以得到额外的一根金条。
在普利姆小姐的纠结中,恶魔出现在她的身边,妄图控制天使,上演着善与恶的较量。
神父、镇长、镇长夫人、旅馆老板娘、地产商和独自守护小镇的被认为是女巫的老贝尔达,全镇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盘算和想法。文字中间充满着风起云涌的暗涌。
关于人类本性的真理。我发现,如果我们有机会面对诱惑,就一定会深陷其中。只要条件允许,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可能作恶。
对的,柯艾略要说的是,人性本恶。他一层层剥开人性,告诉你这个残忍的事实。
人们之所以按社会要求行事并非出于遵守法律的意愿,而是由于对惩罚的惧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台绞刑架。
害怕,不敢,担心。生命就这样被恐惧统治,蜷缩在断头台的阴影之下。
行动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怪罪别人的时候,又都无情无义。
有些句子残酷到觉得自己被脱光衣服注视着,耻辱羞愧一起袭来,被扇了耳光却无力还击。
[表面上宽厚仁慈,不过是不敢再生活中表态罢了。相信自己善良要比站起来捍卫权利容易得多;逆来顺受要比鼓起勇气与更强大的人抗争容易得多。我们总会说,那些被人丢过来的石头没有砸到自己,可当深夜人静,伴侣或室友都已悍然入睡时,我们才默默地为自己的懦弱流下眼泪。]
成为好与坏,善与恶的关键是[自制。还有选择。]
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