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5: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10篇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是一本由[巴西] 保罗·柯艾略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 平装 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一):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

  我一直相信,无论在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所有深刻的变革都会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尚无准备,生活就已将挑战置于面前,以考验我们的勇气与蜕变的意愿。在这种时刻,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或是借口说还没有准备好,都无济于事。 挑战不等人,生命不倒退。七日的时间足够决定,是接受命运,还是反抗宿命。

  因为恐惧,有两件事阻止一个人去实现梦想:认定梦想不可能实现;在命运之轮急速旋转时,眼睁睁看着梦想触手可及,自己却全无准备。因此这一刻她害怕了:害怕踏上一条不知通向何方的路,害怕生活里充满未知的挑战,害怕失去早已熟悉的一切。

  表面上宽厚仁慈,不过是不敢在生活中表态罢了。相信自己善良要比站起来捍卫权利容易得多;逆来顺受要比鼓起勇气与更强大的人抗争容易得多。我们总会说,那些被人丢过来的石头没有砸到自己,可当夜深人静,伴侣或室友都已酣然入睡时,我们才默默地为自己的懦弱流下眼泪。

  真正危险的人物从来不会制造威胁。维斯科斯的拯救者亚哈曾说:“世上有两种傻瓜:一种受到威胁就放弃行动;一种制造了威胁才去行动。”

  “亚哈讲过一个关于天堂与地狱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男人,带着一匹马、一只狗一起赶路。当他们经过一棵大树时,正好一道闪电劈来,把他们全都劈死了。但这人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人世,便与他的马和狗继续赶路。有时,死去的人要过些时候才能明白自己的处境。那是一条漫长的上山路。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他们大汗淋漓,口渴难耐。在一个拐弯处,他们看到一扇宏伟的大理石门,里面是一个金砖铺就的广场,中央有一眼清泉,正汩汩向外溢着清冽的水。

  赶路人走到大门守卫身旁。 “‘早上好。’

  “‘早上好。’守卫回应道。

  “‘这是哪儿呀,这么美?’

  “‘这是天堂。’

  “‘到天堂了,真好。我们有点渴。’

  “‘你可以进去,里面的泉水供你随意饮用。’守卫指着清泉说道。

  “‘可我的马和狗也渴了呀。’

  “‘我很抱歉。’守卫说道,‘这里禁止动物进入。’

  “赶路人非常沮丧,因为他实在太渴了,可他不能独自去饮水。他谢过守卫,便接着赶路了。他们又向高处攀爬了许久,已经精疲力竭了。终于来到一扇破旧的大门前,进去之后是一条土路,两旁树木葱郁。一个老者正躺在树荫下乘凉,脸上盖着一顶帽子,好像睡着了。

  “‘你好。’赶路人说道。

  老者点了点头。

  “‘我们非常渴。我,我的马还有狗。’

  “‘石头那儿有眼泉水。’老者用手指了指,‘你们想喝多少都行。’

  他们三个,人、马、狗走到泉水旁猛喝一气。赶路人回来致谢。

  ‘不客气,你们随时可以再来。’老者回答说。

  “‘可我还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呢。’

  “‘这是天堂。’

  “‘天堂?但那个大理石门边的守卫说,他们那里也是天堂呀。’

  “‘那里不是天堂,是地狱。’

  “赶路人很困惑:‘你们应当禁止他们冒用名号。这种错误会误导很多人!’

  “‘我们才不禁止。事实上,他们帮了我们大忙,因为忍心抛弃挚友的人都留在他们那儿了。’”

  要想控制一个人,只要让他有所忌惮就行了。

  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二):善与恶的较量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

  整整一个下午,如同一尊雕塑,保持着同一个姿势,读完了这本书。

  已经很久没有,如此专注地,将一本书从头至尾探个究竟。且自始至终,被跌宕起伏牵引着,眉头亦颦亦展,心火忽明忽暗。

  在每一个人的灵魂里,天使与魔鬼的较量,无时不在。人与人之间,天使与魔鬼、魔鬼与魔鬼的争锋,无处不在。善与恶,如同连体儿,相依存而共生。

  书中关于宗教、关乎人性的诸多论述暂且搁置一边,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心理状态及处世态度为原点,角色代入,由旁观者置换为当事者,那些内心的煎熬、苦痛、纠结、愤怒、不甘、欲念、慌乱、迷茫…如临其境遇,感同其身受。

  普里姆小姐,“她刚刚才发觉有两件事阻止一个人去实现梦想:认定梦想不可能实现;在命运之轮急速旋转时,眼睁睁看着梦想触手可及,自己却全无准备。因此这一刻她害怕了:害怕踏上一条不知通向何方的路,害怕生活里充满未知的挑战,害怕失去早已熟悉的一切。”

  大多数的人都心怀恐惧,不是么。“害怕孤独,害怕充斥着魔鬼意象的黑暗,害怕去做行为规范之外的任何事,害怕上帝的审判,害怕别人的议论,害怕犯错而受惩罚,害怕冒险与失败,害怕成功会遭人忌妒。他们不敢去爱,怕被拒绝,不敢要求提薪,不敢接受邀请,不敢去陌生的地方。他们担心说不好外语,担心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担心衰老死亡,担心缺点被人发现,担心优点没人赏识,担心无论优缺点都没人注意。”

  同样的,也是恐惧,约束着我们的行为,而不仅仅是道德意识。而善与恶的较量,“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三):说常识的王小波为何可贵

  说常识的王小波为何可贵

  ——读《魔鬼与普里姆小姐》,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谈起

  1, 善恶的定义

  考虑最简单的情况,世界上只有三个人,什么样的行为叫做善,什么又叫做恶呢?

  当其中一个人的行为在不损害其他两个人的情况下,能给其中一个人或两个人带来益处的行为,就叫做善。而通常而言,善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损害自己的利益,或是要付出时间成本或是要付出经济成本。

  恶则相反,是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

  2, 本性的定义

  也考虑最简单的情况,暂时不讨论不同品性间复杂的博弈关系。

  生物最根本的本性从进化学来说,只有一条:那些能使自身更好更多地进行繁殖复制的特性。不能满足此条的行为模式必将在进化中被淘汰。

  所以对自己有益的恶是本性,而善不是。

  3,道德的起源

  既然“善行”本身不给自己带来好处,“恶行”反倒能带来益处,社会中为何会有善存在?

  善恶此时作为一种道德评判,来作为人与人之间合作关系的额外补偿。

  行善虽然不能带来直接好处,却带来了“善”的声誉,使得其他人更愿意与其进行合作,带来了更多机会。

  恶则相反。

  3, 善恶的感染性

  假设你在马路上遇见一位倒地的老人,本性是否是你决定是否上前去帮助扶起来的因素?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若一个社会的氛围是老人都爱碰瓷,我想人人都将三思而后行吧。

  所以善恶其实未尝不是一种理性的训练成果。

  若你从小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给你的反馈强调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你将成为一个善良之人。若从小感受到的是一种更加强调个人得失,不注重人际合作、尔虞我诈的氛围,则更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善的训练需要好的家庭环境言传身教和一整个大的社会环境来作肯定。

  4, 断头台为谁而立

  若作为惩恶扬善的工具的正义得不到声张,那必然会导致一个恶的社会。如果碰瓷行为得不到惩罚,结果是遏制了帮扶老人这一善良行为的根源的生长。

  断头台为正义而立,产出的是善行,为强权和私欲而立,产出的乃是恶。

  所以一个社会的大恶,来源于人民对于不正义行为的视而不见。人民的麻木是一种恶。

  而培养人民习惯于恶而不去发声的政府,就是一个恶的政府!

  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此时不发声,对强权的懦弱妥协本身也是一种作恶。

  维斯克斯的村民为了两百八十个村民能得到十根金条去杀害老贝尔达,损害了贝尔达的利益,所以他们是恶的,虽然若从村子的整体上来看,死一个人换十根金条似乎是划算的。

  这也是为何普里姆小姐用言辞思辨为老贝尔达拆掉了断头台之后获得了那十一根金条的奖赏。

  5, 说常识的王小波为何可贵

  王小波生前不止一次说他不过在讲述常识,可他死后的近二十年来却一步步被捧上了神坛,仿佛他讲的都是遥不可及的真理。

  这件事怪就怪在因为这个社会已经不敢讲常识了,人们接受的政治语言已经跟基本常识脱了节,人的思想观念依旧停留在那个放卫星的年代。

  四五十年前是一个常识被扭曲的年代,现在依然没有完全走出,因为人民依然被捂着半边嘴角。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四):一个人的故事便是全人类的故事

  lt;七日>三部曲之一 又看到了浓缩时间的一部作品 而且大多是心里战 啊哈哈哈

  特别喜欢看里面的故事 有神话 有选择与信仰一些

  1,魔鬼总是走了又来 来了又走 并不一定造成影响 他们常在世间游荡 有时只是随便看看 有时则会将某个灵魂考验一番 可他们又没有定性 为了寻求更有价值的较量 常常凭着自己的喜好 毫无逻辑地改变目标

  2,首先 永远不要相信什么承诺 财富 永恒的救赎 不变的爱 这些承诺充斥整个世界 轻易许诺却无法兑现的人最终会变得沮丧无能 而相信并过分执着承诺的人终归也是一样

  3,虽然我会继续受苦 但如若我知道每个人都在受苦 痛苦会变得好承受些 相反 如若只有某些人被迫面对人生的巨大悲剧 那一定是上帝在造物时出错了

  4,她刚刚才发觉有两件事阻止一个人去实现梦想 认定梦想不可能实现 在命运之轮极速旋转时 眼睁睁看着梦想触手可及 自己却全无准备

  5,善与恶的面目原本相同 唯一不同的 是他们何时踏上我们的人生路

  6,削弱敌人的最好方法是使他相信你与他站在同一边

  7,一个人的故事便是全人类的故事

  8,我的裤子有两个口袋 每个都装有一张字条 但我只把钱放在左边的口袋里。两张纸条上究竟写的什么?我在右边口袋的纸条上写:我不过是灰烬与尘埃 而左边放钱的口袋里的纸条上写:我是上帝在人世间的使者。每当我看到苦难与不公 就将手伸进左口袋 施以帮助 当我看到懒惰与好逸恶劳的时候 就将手伸进右口袋 却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施与 这样我便能平衡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9,这世上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 他们在最快乐的地方寻找痛苦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配幸福

  10,一切都是自制 还有选择 仅此而已 不多也不少

  =========================================

  看到少女 老贝尔达和神父三个人就够了

  话说外乡人也是个好人命途多舛啊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五):人性本善恶

  有一个官问耶稣说:良善的夫子啊,我该做什么时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路加福音》18:18-19

  这段印在扉页的答非所问的对话一度使我以为是翻译错误,直到合上书后才发觉这便是全书的主题:耶稣,作为夫子,是邪恶的,作为神,是良善的。正如达芬奇在画《最后的晚餐》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三年前那个作为耶稣模特的合唱队男孩,正是今日作为犹大模特的醉乞丐。一个人的本性同时拥有善与恶两面。在这一点上,上帝是公平的。

  魔鬼说:“善是不存在的,美德只是恐惧的一张面具。” 若此言属实,我们的善行是出于自身的恐惧,那么若可无后顾之忧地放手作恶,我们会感到幸福吗? “叛徒和耶稣一样,不过是一名牺牲者。只有恶现身完成自己的使命,善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无需我们作冒险的实践,古代的圣人已经给出了答案——无论这答案是源于人之本性还是建立在后天的文明教化之上——人心向善。

  “圣萨文与亚哈有着同样的天性”,不同之处在于圣徒能克制自己。“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 表面看来控制欲望与快乐相悖,但是不要忘了还有这样一句话:“要避免通往痛苦的享乐。”

  这些道理,只是需要像外国人那样好奇的思考者和神父那样迷茫的掌权者明白。对于没有什么时间精力去深思的劳苦大众,广场上的绞刑架比十字架要有效的多,凶狠的恶比温柔的善更有说服力。所以普里姆在巨型独石前选择了正确的演讲。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六):上帝长着撒旦的犄角

  因为很喜欢柯艾略的《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所以看这本书有点小失望。倒是结合最近看的书,想了一个话题:善与恶?上帝与撒旦?

  每个人心中都充斥着善与恶的较量,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

  想起一个材料作文题目:

  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教导子孙人生的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进行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平和、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的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深处。

  听完他的话,子孙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一只狼能获胜呢?” 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神父是这样解读《圣经》中的“良善只有一个”,既然唯一良善的是上帝,那么,其他人必须予以恶,有了罪恶,才有善良。于是,神父鼓动大家牺牲老太太来换取黄金,更明白的说,是换取大家的负罪感。当大家触碰到内心的罪恶,上帝便存在了,他才能履行他的神职。

  又想起蒋勋在《生活十讲》提到的,宗教大可可以看做是神话,解经人是上帝的唯一解说者,信徒不能有思想。

  《圣经》中关于伊甸园的故事,上帝不允许亚当和夏娃吃智慧果,因为有了善恶,他便不是唯一。当亚当、夏娃有了智慧,便被冠以罪恶的名义被赶出伊甸园。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有一个嚷称自己是撒旦的疯子,他说:如果没有撒旦,何来的上帝?你们的信仰何去何从?——我看到他的这句话,深深被震撼了——他,其实是上帝吧。

  恶,不需要粉饰,不应该否定,因为正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恶,才能真正触碰光明。

  上帝,何尝不是长着撒旦的犄角?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七):相信自己善良要比站起来捍卫权利容易得多;逆来顺受要比鼓起勇气与更强大的人抗争容易得多。

  我开始看柯艾略这书时,雪梨踱过来看了看书的封面读了一遍书名——魔鬼与普里姆小姐,然后她说,虽然不知道这讲的是什么但看起来好高端的样子。我从来没有想为什么我会迷上柯艾略,他书里的故事总是带着宗教背景的。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徘徊在无神论和不可知论间。我猜是这些灵修的文字间我发掘了自己人性的弱点和内心的渴望。

  呐,这个有点玄乎的书名讲述的就是善与恶斗争。

  普里姆小姐作为维斯科斯最年轻的姑娘,有一颗渴望走出这个被成为世外桃源般的小镇去实现自己梦想的的心,悲惨的身世、日复一日的酒吧服务员的工作以及每一次都以信誓旦旦开始最后却发现一切不过是场奢求的爱情美梦的感情之路仍然不能削弱她身边天使的光。

  然后,外国人出现了,带着十一根金条和一段伤心的往事。一场蓄意的恶魔的诡计在小镇悄然开始:他要求普里姆小姐转告镇子里的居民若他们在七日内去杀一个无辜的人便会有金条作为回报,普利姆小姐可以得到额外的一根金条。

  在普利姆小姐的纠结中,恶魔出现在她的身边,妄图控制天使,上演着善与恶的较量。

  神父、镇长、镇长夫人、旅馆老板娘、地产商和独自守护小镇的被认为是女巫的老贝尔达,全镇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盘算和想法。文字中间充满着风起云涌的暗涌。

  关于人类本性的真理。我发现,如果我们有机会面对诱惑,就一定会深陷其中。只要条件允许,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可能作恶。

  对的,柯艾略要说的是,人性本恶。他一层层剥开人性,告诉你这个残忍的事实。

  人们之所以按社会要求行事并非出于遵守法律的意愿,而是由于对惩罚的惧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台绞刑架。

  害怕,不敢,担心。生命就这样被恐惧统治,蜷缩在断头台的阴影之下。

  行动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怪罪别人的时候,又都无情无义。

  有些句子残酷到觉得自己被脱光衣服注视着,耻辱羞愧一起袭来,被扇了耳光却无力还击。

  [表面上宽厚仁慈,不过是不敢再生活中表态罢了。相信自己善良要比站起来捍卫权利容易得多;逆来顺受要比鼓起勇气与更强大的人抗争容易得多。我们总会说,那些被人丢过来的石头没有砸到自己,可当深夜人静,伴侣或室友都已悍然入睡时,我们才默默地为自己的懦弱流下眼泪。]

  成为好与坏,善与恶的关键是[自制。还有选择。]

  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八):善是不存在的,美德只是恐惧的一张面具

  继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后,终于又看完一套三部曲——“七日”三部曲,它们分别是《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1994)、《维罗妮卡决定去死》(1998)和《魔鬼与普里姆小姐》(2000)。这三本书都讲述了平常人七日的生活,他们要在七日之内直面爱情、死亡或者权力。作者保罗·柯艾略说:“我一直相信,无论在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所有深刻的变革都会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尚无准备,生活就已将挑战置于面前,以考验我们的勇气与蜕变的意愿。在这种时刻,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或是借口说还没有准备好,都无济于事。”

  今天面对的挑战是权力,也就是三部曲的第三部——《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这本书讲的依旧是一个寓言故事:外国人卡洛斯来到维斯科斯小镇,在小镇旁的森林中与一个叫普里姆的小姑娘做了一个约定:由她来告诉小镇上的人一个“游戏”,如果七日之内有一个无辜之人被杀,小镇上的所有人将得到丰厚的十根金条作为回报,同时普里姆则会得到另外一根金条;如果没有任何事发生,则会拿着这些金条离开这个小镇,表明大家都是真正善良的人。

  面对这样赤裸裸的“诱惑”,小镇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到底小镇上的人能否经受住这样的考验?人心在金条和法律这杆天平之上会有怎样的偏移?到最后谁才是这个小镇上真正能扭转乾坤的人?带着这些纠结和疑问一口气看下去,我们会发现年老体衰的贝尔达老太太、镇上年纪最小的普里姆、教堂里的神父、小镇的一家之主镇长以及他的夫人、当地的地产商、当地酒吧的老板娘等一系列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盘算和想法。字里行间的人生百态展露无遗。

  作为寓言故事,表面上的情节设计往往不是那么重要,关键看作者在故事背后隐藏了怎样的内涵。为了解读作者的真实用意,还得先回到小说扉页上引用的一段《圣经》中的对话:

  有一个官问耶稣说:良善的夫子啊,我该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路加福音》18:18-19)

  乍一看会觉得答非所问,甚至容易让人怀疑这是不是翻译错误,但是直到看完整本小说后我才发觉,这段对话便是全书的主题所在:耶稣,作为夫子,是邪恶的,作为神,是良善的。正如达·芬奇在画《最后的晚餐》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三年前那个作为耶稣模特的合唱队男孩,正是今日作为犹大模特的泥醉乞丐。一个人的本性同时拥有善与恶两面。在这一点上,上帝是公平的。

  魔鬼说:“善是不存在的,美德只是恐惧的一张面具。” 若此言属实,我们的善行是出于自身的恐惧,那么若可无后顾之忧地放手作恶,我们会感到幸福吗? “叛徒和耶稣一样,不过是一名牺牲者。只有恶现身完成自己的使命,善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无需我们作冒险的实践,古代的圣人已经给出了答案——无论这答案是源于人之本性还是建立在后天的文明教化之上——人心向善。

  “圣萨文与亚哈有着同样的天性”,不同之处在于圣徒能克制自己。“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 表面看来控制欲望与快乐相悖,但是不要忘了还有这样一句话:“要避免通往痛苦的享乐。”

  这些道理,只是需要像外国人那样好奇的思考者和神父那样迷茫的掌权者明白。对于没有什么时间精力去深思的劳苦大众,广场上的绞刑架比十字架要有效的多,凶狠的恶比温柔的善更有说服力。所以普里姆在巨型独石前选择了正确的演讲。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九):“善与恶的面目原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何时踏上我们的人生路”

  站在道德至高点,电车困境也不算难题,因为无论你做了什么决定,你都不用承担后果,但如果你恰好遇到一个类似的问题,处在内心恐惧与良心谴责的背景下,道德善恶或许就不那么重要了。

  相比于单纯的电车困境,《魔鬼与普里姆小姐》中营造的情境更简单却令人后怕。魔鬼来到世外桃源散播恶的种子,从尚塔尔利欲熏心到神父妄图依靠献祭取得荣誉,每个人都接受灵魂的拷问,为了利益,大家不约而同的选出了牺牲者,而这场献祭的结果甚至不是为了拯救村民的性命,仅仅是那些可能惹来灾祸的金条,为了利益杀人比为了求生杀人让人心寒。表面的祥和无法证明内心波澜不惊,而一点点恶的念头也不是万劫不复,关键在于你的选择,是让魔鬼轻易侵占你的心性,还是愿同天使一道维护秩序···

  保罗柯艾略的寓言总能让读者轻松阅读的同时收获一份人生大智慧。善恶本是人性硬币的两面,无法彻底分割,正如评判一个人,你无法准确说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却可以说他在某一时刻是善是恶,常言道,秦桧还有两三个朋友呢,怎么能说这个千古大恶人就一点好地方没有呢?我们常说的这个人坏,是他做的决定导致人们认为他内心邪恶,但更多时候,导致恶人变坏的正是那些道貌岸然内心却无比渴望邪恶的人,因为担心后果没人做决定,为了推动事件的进行,恶人们不得不担起骂名。如我们经常比较的,真小人和伪君子,谁更可恨?诚如外国人将恶带入小镇,他算得上真小人,为证明自己的想法而不惜毁掉一片祥和,但如果村民内心中没有一丝恶意,最后又怎么会演变成要把老太太献祭的局面呢?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可如此因为自己私欲理直气壮又轻而易举的决定别人生死的做法,又如何说明他们不是一群可怕的伪君子呢?

  作者依靠很短篇幅刻画出多个人物天人交战的场景体现其强大的写作构思功底,看到丈夫的鬼魂和别人勾搭在一起恨不得马上死去的老妇人贝尔达,想要掌控权势却对妻子有所畏惧的镇长,心向上帝却始终不得志的神父,陷入恶的深渊却仍有一丝人性光辉的外国人···你没法说他们任何一个人是绝对善,或者绝对恶的,人都是自私的,不过是什么时刻为自己的利益多想一点罢了,尽管读后会鄙视各种人,可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偏向自己呢?读这本书的最大用处不是让你进行道德批判,而是在你作恶之后可以迅速调整,避免陷得更深。

  再仔细想想,我们的普里姆小姐才是那个“牺牲”自己,从魔鬼手中拯救大家的人,尚塔尔的贪欲最终还是战胜了对故土的留念,她没有选择将钱捐给她的故乡,甚至没有告诉村民真正的赌局,她赢得了一切?或许吧,但我更倾向于她输掉了一切,试问,十一条金条的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吗?结尾的留白也足够让人思考。魔鬼还是扳回一局。

  《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读后感(十):人兽鬼,写在维斯科斯小镇

  外地人卡洛斯来到维斯科斯小镇,在小镇旁的森林中与一个叫普里姆的小姑娘做了一个约定:由她来告诉小镇上的人一个“游戏”,如果七日之内有一个无辜之人被杀,小镇上的所有人将得到丰厚的十根金条作为回报,同时普里姆则会得到另外一根金条;如果没有任何事发生,则会拿着这些金条离开这个小镇,表面大家都是真正善良的人。面对这样的“诱惑”小镇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什么样的心理变化?到底小镇上的人能否经受住这样的考验,人心在金条和法律这个天平之上会有怎样的偏移,到最后谁才是这个小镇上真正能扭转乾坤的人?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可以看到年老体衰的贝尔达老太太、镇上年纪最小的普里姆、教堂里的神父、小镇的一家之主镇长以及他的夫人、当地的地产商、当地酒吧的老板娘等一系列人物登场上演了一副真实的人生百态,而作为“游戏”的始作俑者外国人卡洛斯又在这样一个事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他又是为何想出这样一个荒诞的想法,他能将诺言兑现给小镇么?如同书中所言,“一个人的故事也是全人类的故事”,“一切都是自制,还有选择”,“人生可长可短,关键看你怎样生活”,关于小说的详细内容就不做过多剧透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原书,也就一包烟的价钱而已。

  想起哈佛公开课关于《公正》的故事,失控的火车到底是沿着人多的方向前行还是转向只有一个人被牺牲从而能挽救更多人的方向?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思考和辩论的过程更能体现出比结果更重要的东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