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下时光》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地下时光》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10-07 04:4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下时光》读后感精选10篇

  《地下时光》是一本由(法)德尔菲娜·德·维冈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时光》读后感(一):奇怪作者

  起初我想,结局应该是两个主人公相遇,一起走出地下时光,可最后,他们也只是对视了一眼,从此再也不见。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不给个答案或是结果,让人的心情直到读完还是那么低沉阴郁,仿佛这种生活就这么一直下去,永远没有尽头......

  《地下时光》读后感(二):挺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纷纷扰扰的一角,多少人被困扰

  你伤心,你难过,你迷茫,你绝望

  那些想说又不知对谁说,从何说起的

  只能放在心里,看他腐烂,独自消化

  生命中总会有某些无法避免的灰暗面吧

  走过这暂时的孤独的地下时光

  在平行的空间,会遇到相知相惜的人的吧

  走过这迷茫不知所措的地下时光

  又是新的开始,新的人生

  自说自话,简单想法

  挺过去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地下时光》读后感(三):我们谁都不是例外

  看见所有细小东西闪着微光

  那是穿着衬衣人们

  如同漫漫长夜里延续着这些世纪

  在寂静喧嚣之中

  ——热拉尔 芒塞《像一块积木

  看到结局之前,我一直在想男女主角什么时候会见面呢?他们会相爱吧!他们会组建幸福家庭吧!但是看到结局,我震撼了!结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他们在地铁中相遇了,但是没有后来的相识相知相恋,而要命的是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这个世界,茫茫人海,孤独落寞的人满大街都是,又有谁与谁在困苦之中会互相发现对方呢?

  《地下时光》读后感(四):都市中年男女危机爆发

  人到中年的男男女女面临着不同问题,孤独、疲惫痛苦渴望疼爱自己失去了爱的能力作品结构精致,所有的情节发生在一天,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一天里发生的事情反映出大城市中年男女所面临的生理心理危机。阅读的时候一直在想作者何时安排二人见面,读到最后仅仅是一次偶遇,虽有些同病相怜,但发生后续故事可能也不大,如果真这么写了,就变成马克·李维了。最后想说,这是一本不会占太多时间有意思的小书,开本不大,很适合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带在身边读,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代入感。

  《地下时光》读后感(五):孤单

  “其他的鱼儿颜色鲜艳,它们的鳞片看上去很柔弱,它们的鳍没有损坏。它们避着她,它们在其他水域游动,那的水更清澈更透亮。

  她却失去了自己的颜色,她的身子变成半透明状,她浮在水面肚皮朝天。”

  马蒂尔德的孤单无助来自雅克,更来自人人自保的职场很现实,更心酸。虽然自己还未进入职场,但从书中隐约可以窥见些许端倪...

  《地下时光》读后感(六):你是我的平行世界

  每次读小说都会在心里某处预设好男女主人公相遇相知相爱的情节,所以这次也毫不例外地一直在等待玛蒂尔德跟蒂博的交集。可是现实就像那座复杂的地下车站,交错了却又擦肩而过。我们曾幻想过他和她在夜里相拥着看一张影碟,我们曾幻想过他和她挪开沙发客厅里跳舞,我们曾幻想过他和她(还可以有三个孩子离开这座城市到无论哪个空气清新的乡间渡一个周末,这样想着的我们会一边不由自主地等待这种完美一边却又在心底嗤笑着情节的俗套。维冈许诺过她,说你的生活会在五月二十日这一天改变。这个巨大骗局持续了233页,终于从那张背负了读者莫大希望的守护卡被遗弃之时断裂开来,再也无法复苏振作。疲惫,忧伤,并且生活还在继续。

  《地下时光》读后感(七):阳光刚刚好

  在一个阳光刚刚好,心情刚刚好的周六,拿起这本书。没有看简介、没有搜内容,这本书夹杂在一堆悬疑书籍中,抽出来,以一种探索破案的心情慢慢读下去。

  因为书中开篇的5月20日就像是一个定时钥匙,我在等那一天的到来,那一天要发生什么?

  一个女人

  一个男人

  分开叙述的故事,好奇他们会在何时有交叉点,期盼他们能够将5月20日圆满……

  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像这样的周末,像这样迷茫、期盼,但结尾却告诉了我们,“或许有那么一点光,转瞬之间便熄灭了”,是悲剧么?不是,是不完美的结局,不似期盼。

  生活在城市,打拼在城市的人们,对女主经历或许会有旁观者的经历,或许有同样的境遇,一步步一步步的被逼到角落,周围的同事像躲避小强一样冷漠。而女主忍受了8个月,就像30岁迈进公司奋斗了8年一样,一个自信满满一个心情压抑。幸而是阳光洒满的日子,幸而是心情舒服的日子,读到女主这样的经历,不致于对城市打拼失去信心

  文中的男主呢?本可以在小镇生活中获得尊重、获得家庭,生活安逸,每个遇见的人都会热情的和他打招呼。当他远离这一切,来到城市,那留给他的是什么呢?“他看着这城市,看着这重叠的运动景象,看着这种无限的交叉,人们相遇却不相识”,他会期盼能留住一段爱情,留住一个喜欢的人,可现实并不如意,他唯有放弃。他会看看天空、看看行走的人群、或者发一会呆,孤独、无力,除了虚空什么都没有。

  这样的两个人,有机会相遇,有机会对视,而最终也转瞬熄灭!

  这便是生活吧,我们行色匆匆,我们终究是陌生人……

  《地下时光》读后感(八):因为失眠

  两个月前看完的书。

  算起应该是三月买的书吧,记不清,读了快两个月才看完。

  作者是不是写了两个人一天的生活呢,从凌晨开始?

  我记忆中好像是这样,只是回忆多了点。

  但是女主那种孤独又无奈的感觉深刻了。

  其实我一直在等她辞职或者狠狠的教训她那该死的上司一顿。

  但是她没有,拖到最后才疲惫的辞职,还是个狼狈的辞职。

  其实我还期待着她可以跟男主遇见,然后两个受伤的人,可以互相舔一舔伤口

  可是连这个都没有,每次那么近了,又远离了。

  她怎么什么都没得到?没有扬眉吐气,没有帅气离开,甚至没有感情抚慰。怎么会这么可怜的女主啊。

  终于鼓起勇气分手的男主,却很痛苦。

  因为手受伤而失去站手术台梦想的时候我差点哭了。

  在乡下的日子结束后来到城市,忙到连失恋都没空停下来悲伤

  男主的工作总是有种淡淡的浪漫色彩,我期待着他有个好心情

  让生活更加积极向上。正能量满满。

  没有。

  这一天对她很重要,因为她跌落谷底,这两个月以来她每天都以为自己已经在谷底,可是这天才是。她是期待过这一天可以改变什么。

  情绪一直起起伏伏。可是最终她什么也没得到。别告诉最后一句,会真的是她的新开始。不知道她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不敢信。一个多月的期待落空让我不敢轻易相信,城市这个冰冷的东西还有温情拥抱这个女人

  他希望女朋友可以回头,或者至少表现一丝丝的悲伤,或者不适用也也好,可是女朋友很好,痛苦的只有他,没有了梦想只能在梦想的边缘圈圈,像一只被愚弄的可怜又冷又饿的流浪狗。

  当你悲伤的时候会从很多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就算故事不同,你都会安慰自己,感觉是一样的。

  其实幸福的人才是一样的幸福,不幸的人是有千千万万种的不幸的。

  他们只是城市里两个很普通的过得很糟糕的人罢了。为什么要给他们期待,希望他们可以创造奇迹给予你正面能量,自私鬼。

  不会因为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糟糕而暗自庆幸或者安慰自己,其实我算不错的啦,吗。

  当有瓶颈时,就瓶颈着吧,别想什么克服瓶颈,打败瓶颈。

  能克服能打败还是瓶颈吗。

  这样走下去,一天比一天差,也走下去。

  改一条路线的地铁并不见就会改变什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想哭就哭吧。

  你是坚强给谁看。

  《地下时光》读后感(九):【大家来读书】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

  法国女作家德尔菲娜·德·维冈的小说《地下时光》讲述了巴黎2个专业人员玛蒂尔德与蒂博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但在西方发达社会应该习以为常,即便在中国这个后发达社会里的部分地区,现在也几乎俯首即拾了!《地下时光》这样的故事反映的就是人的生活整个异化了!其一是说许多所谓现代人(终日为了“事业成功”,为了“生活品质”不落人后.....而奔波而拼命,已经没有闲暇以及闲情逸致欣赏落日余晖、月轮光华,去亲近大自然......他们常常是中下级别白领人员——蓝领人员是否更是如此呢(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他们能够消受的对象就更只有电视,就是KTV等娱乐,无心阅读)?其二是说,人的异化还表现为:为了权势地位不惜丢掉良心排除异己,为了保住位子不能够仗义执言却无形助长了邪恶......

  玛蒂尔德,巴黎大都市里一个现代社会的女性中级白领,虽然年近40旬独自养育3个儿子,却凭着干劲、能力得心应手地担任着男性部门经理助手角色,而且不少时间其实是真正的管理人,是被部门经理信赖依赖实质经理,因此对日复一日的赶着轻轨、地铁上下班,又要处理好儿子们的生活,这样忙忙碌碌的日子丝毫没有厌弃,几乎如妙龄办公室女郎一般,无论是神情还是衣着都显得如沐春风,让部门经理放心,令下属尊重,使儿子快乐......可是未曾想,因为一次工作会议上稍稍没有附和部门经理的意见,就令部门经理从亲自掌管工作局面,到卑鄙无耻、处心积虑地排除、剥夺她的参与工作的权利,最后又控制归属限制其调动工作,必欲置之于死地

  蒂博,巴黎大都市里一个现代社会的男性应急医生,虽然年逾40旬却独身一人,每天驱车奔波于巴黎的各个地区,上门为各色人等诊病,虽然尽心尽责却不无疲乏之态,加之自己心有所属结婚对象却并非与他抱同样的想法,而且对与他的相处形同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般的关系......如此的生活状况怎么不令他更加疲惫与灰心丧气

  作者安排玛蒂尔德在五月二十日这个被通灵预言“生活将会改变”的日子里出场,然后再渐次讲述她职场环境恶化的前因后果;与此同时又穿插交代蒂博的经历!两个大都市里孤独悲伤的人物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加上那个预言的暗示,颇让读者以为两人天涯沦落人将现“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大团圆结局!可是,如此期盼的读者却会失望,虽然两人在熙来攘往的巴黎地铁站相遇,虽然蒂博在那里对玛蒂尔德产生了近距离关注与好奇,却让玛蒂尔德置身事外毫不知情,两人最终擦肩而过!!窃以为,作者如此编排情节,只是为了让两个命运(这里指其精神状态而非实际状况)相似的人以且近又远的、相逢却不相识的方式来彰显现代社会的包括疏离在内的诸多弊病!正如托马斯·曼所说:一部小说应该把许许多多的人类命运之线捡拾起来,汇集成只有一种想法的线!!作者达到了其目的!!

  《地下时光》读后感(十):冷漠之恶

  玛蒂尔德是三个孩子的单身妈妈——公司冷暴力受害者。蒂博是一个急救中心的巡诊医生——可悲的爱情失意者。本书就是叙述这两个巴黎人的一日,他们互不相干就像双黄蛋的两只蛋黄。虽然平行的叙事关系使读者一直期待他们的结识,最终他们的相遇却与周围人的相遇毫无差别,就像两个水滴相遇在水里。

  故事发生在五月二十日的早晨,春末夏初天气良好,他们都决定结束自己长期以来的困扰。玛蒂尔德要结束公司主管对自己的冷轧;蒂博则要结束女友对自己的冷遇。蒂博说到做到,但内心非常空落;玛蒂尔德千般忍耐仍没有结果。

  在几个月前的一次产品介绍会上,玛蒂尔德与融洽相处了十年的上司雅克发生微妙冲突,随后被逐步地解除职权、四面孤立。雅克不给她任何弥补机会,像一个自私、狭隘懦弱、心理阴暗怪物一样杜绝了改善关系的任何可能。玛蒂尔德很清楚此人内心的懦弱,她甚至想帮助他,但对方却摆出一幅残酷的铁面要将她整死……

  玛蒂尔德也曾求助工会,工会的人只能让她忍耐并搜集被伤害证据。而这无异于让信徒用苦行来对抗邪恶。玛蒂尔德聪明善良理性,还非常坚强,她可以承受丈夫的去世,并从悲痛中走出来,但面对这种冷暴力却束手无策

  蒂博的女友丽拉凡是都要对他说“谢谢”。去餐馆吃饭要“谢谢”,去睡觉要“谢谢”,去度周末要“谢谢”,做爱时也要“谢谢”。当他给她打电话时,她也要说“谢谢”。当他担心她,问她身体怎么样时,她也要“谢谢”。当他说自己爱上她了,她大呼“噢,不!”,他终于与她分手了,她仍然很有礼貌地说“谢谢这一切”。

  小说主题人际之间的“冷漠”,一种还没有被认真对待,随着时代发展的“恶”。社会组织不断进化,无论进化到哪里,它也跟着渗透到哪里,就像物质世界的“熵”一样增加。如果任其发展,人类完结之前世界就将是一片死寂——这当然是一个设想。这本小说就是针对这个设想的预警。遭受冷漠侵害的人或家庭相当于提前被世界遗弃。以前有宗教收留被遗弃者,现在社会科学似乎无能为力。

  德尔菲娜•德•维冈很有才华,这本小说精致明晰接近于诗,她语言很有力量,冷漠和疏离的写作角度使大都市在她笔下仿佛是一堆五光十色的玻璃碎片:尖锐、杂乱、耀眼。她没有运用什么新鲜时髦的词汇就把人塑造地真实可信,带着地地道道的现代气息,这当然也归因为“冷漠”本身就有其时代性特征。现代人的冷漠越来越邪恶怪异,带一种金属式的苦涩,既难以理解又异常坚硬。

  玛蒂尔德让人尊敬,她行事大方得体,外表和心灵有种合谐自然的美。这是一个可爱的,很有说服力的角色,读者会在一切事上与她认同,因而才觉得她所承受的一切不可思议。蒂博是个善良的人,但欠缺个人魅力。期待这两个被冷漠侵害的人相遇就是本书的结局,虽然他们最终错过了,但是这期待还在书外存在着,而且会永远存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