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一瞬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人生一瞬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10-08 03:5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一瞬读后感精选10篇

  《人生一瞬》是一本由詹宏志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一瞬》读后感(一):人生N瞬

  “就在某一天,像一群拍翅惊散的蝙蝠一样,那些本来在记忆仓库里沉睡的尘封片段,没来由地突然成群扑到我的脸上,挥也挥不去。但当我倒反过来想要捕捉它们,却怎么样也捉不着具体重量形状。”

  《人生一瞬》的意义不在于你看到了其它人的记忆,而是你在读的时候回忆起已被尘封的自己早已认为不可能再记得的种种过往

  《人生一瞬》读后感(二):每个人一生都是一次次的旅程

  看《人生一瞬》时,应该配合着两首歌——尹吾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旅行》,和馨予翻唱的《往事只能回味》。詹宏志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一次旅行。

  看《人生一瞬》时,应该配合着两首歌——尹吾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旅行》,和馨予翻唱的《往事只能回味》。詹宏志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一次旅行。

  看《人生一瞬》时,应该配合着两首歌——尹吾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旅行》,和馨予翻唱的《往事只能回味》。詹宏志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一次旅行。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人生一瞬》读后感(三):我给回忆刷上了油彩

  这本书的作者人生经历丰富感觉这个人走过很长一段路,回头看看,然后慢慢讲述一路上见闻。作者听别人叙述,知道他父亲是个英雄人物。我听作者的转述,心中深深佩服这位有担当、有才华男人

  作者的回忆录还可以当成旅游指南看,关于日本旅行的记录非常详细,也很生动。詹先生阅读量很大,尤其擅长读文言文,引用了大量的文献。看完出我查了他的生平,知道他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这本书写于他 50岁,我希望自己 50岁时也能娓娓道来平静的回忆前半生。

  关于等待描写对我触动很深。他努力营造出各种情节告诉他的小孩,等待的好处。许多大人带小孩去玩具店,然后不给小孩买玩具,或者说以后给你买之类的敷衍小孩子。小孩子慢慢就忘记了等待的意义。詹先生出去旅行的时候,他带小孩去玩具店,让小孩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告诉他等行程结束后给他买。从不食言。

  让小孩从小就尝到等待的甜蜜生活对于知道懂得等待的人来说,永远是甜蜜的。因为每一个懂得等待的小孩都会未来得到一枚糖果。也许长大后,父母没法期许他糖果,但是他肯定会在等待中找他属于他自己的糖果。

  时间模糊了,记忆去清晰了。许多当时觉得影响重大事情,现如今大多不记得了,留下的都是在脑海里美化过的各种碎片记忆。不知是否和性格有关,我把回忆刷上了油彩,我现在的记忆都是幸福的。

  《人生一瞬》读后感(四):那些被遗漏的、深邃思想

  作为《人生一瞬》的责任编辑,在参加詹宏志先生新书首发系列活动、聆听过他一场场不同讲座后,深感自己的失职。这失职就在于,我在审稿过程中与作者(詹先生)几乎没有关于写作动机与思想架构方面沟通。正因为这种失职,使得詹先生深邃的思想不得在其著作中展现给读者。为了弥补遗憾,我想将自己在《人生一瞬》新书发布会上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詹先生讲了一个“中心新村”的小故事。这是台湾省的省会所在地,仅离先生的家乡3公里之远,然而这两个地方竟有天壤之别——先生的家乡贫困到连书店都没有,而这座中心新村却应有尽有,用先生的话讲这就是当时他眼中的乌托邦。然而,现在这中心新村竟也成了古都,被保护起来,这一切都源于政治需要——撤销省会。中心新村因政治兴、也因政治衰的历史,让我不禁想起了《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城,这座同样因政治势力变化而历尽繁华沧桑小镇

  詹先生正是从一种社会历史视角,通过个人的片段与瞬间,告诉我们整个社会的演进轨迹,并激发我们去思考社会该往哪里去。但愿我再次阅读《人生一瞬》时不会辜负了先生这片苦心同时愿此小文与诸君共勉。

  《人生一瞬》读后感(五):寻找来时

  《人生一瞬》前一部分时间是忆旧的散文,写成长友情亲情,以及生活中无常。有好多人和事关于他们的记忆和发生总是在浓烈情感之中又找不到任何证据提自己证明他们的真实,如同梦境一般醇郁的过往在时光中闪现,也许只有时间能给出人生一些答案,让所有遗憾都化作一份祝福和一声叹息,又让少年迷雾中的情感在现实传递到另一个故事里面成为另外一些人的追忆。读这本书我就在想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我的家人朋友师长,我是特别不会对他们表达感情,特别的冷漠的人,我想就随着时间走,不做多的努力去维系和他们的关系。其实,詹宏志的文字简单美好,他解答年幼时对很多事情的疑惑,他在时间里发现了对于父亲的敬畏背后藏着的深爱,还有逐渐说不清楚的披风带雨的成长……所有的文字都平和适宜,是一派君子清雅气息

  第二部分地方,写旅行。有结伴的旅行,有一个人的寻找,有旅途中的风光,有遇见的人和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动人故事,来日本寻找自己暗恋的日语老师故乡的欧洲少年、经营一家旅社的日本老妇人……詹宏志用他的 眼睛和心发掘着一切旅途中的故事和心愿,那么多的陌生人似乎都是一场雪中构造成的一个梦。詹宏志在旅途中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好像是:给这个雪地里的巴士找一个什么故事?也许是一桩凄美谋杀案,一场缠绵悱恻恋情,一个雪白的坚贞, 一种无以言表的犯罪冲动,还有一些从未发生的心事

  我觉得旅途中的自己,是一个要自己认识的出走现实的陌生人。

  看完《人生一瞬》之后,无意间看到了很久以前的 一期“可凡倾听”http://www.iqiyi.com/zongyi/20121231/f90020ab456f2aa5.html ; 对詹宏志先生的采访。“你永远会被同一种书的描述说吸引,永远会被同一种主题声调所吸引,你会被同一些人说吸引,不管是四十年前还是四十年后,你比自己想象中更简单,更同一,更渺小。”四十年后,无论我变成什么样,我都还会喜欢《人生一瞬》。

  《人生一瞬》读后感(六):俊朗情怀

  “2012年7月15日读罢此书,至此深爱此君及其散文。”

  自觉这是个值得纪念时刻,因此自己在书扉页上写下了这行字。

  书可以改变一个人,但并不是每本书都可以改变一个人。而读到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时,我渐觉自己在跟着作者的步伐走过那些他曾走过的地方,感受他所思忖的每一点体悟。渐觉心眼开阔许多。

  书的前半部基本上都在写年少记忆,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的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记忆总是有美化功能的。”我也深信这一点。詹宏志大约也深信这一点,因此,他在序中就开宗明义地说,不要相信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也许有很多是他想象出来的,但他亦无过,因为连他自己也分别不清了。然而,这重要吗?当然一点都不重要,作者丝丝屡屡细致地唤回他的少年记忆,对他而言,那是个美妙的过程,对读者而言,也不亚于一段可兹享受的旅程。忍不住想,关于童年的记忆,为何总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当我们年岁渐长,愈发认识这个复杂世界,自己的心思也变得复杂不堪,在懂得与周围世界斡旋交流之际,人性之初的那份天真无邪的心思也飘零殆尽,同时,我们的审美观也被外界重重塑造——再怎么坚称自己是个特例独行的人恐怕也无济于事。因而我们回忆起童年,那种用无邪好奇眼神所观看到的世界真是美妙异常铅华涤尽,也没有来自成人世界的美丑标准来把世界分成一格一格的摸样。看废名的童年小说更是产生类似感慨,木心亦有一点记叙童年往事的文章美妙绝伦。而这次,从詹宏志的书中也找到了同样的美感,尽管他们的叙述方式尽不相同。詹宏志这种俊朗的描述方式,让人襟怀开阔。

  书的后半部,实乃一部优质的游记。关于日本的风物记叙尤佳。作者的行走方式和大众旅游方式不同,他不爱在所谓的恰当季节去恰当地方,这样避过人潮的喧沸,同时也可体味另一种孤寂的美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詹宏志这个文字记叙的高手,总在不经意间把各种经历体验穿插呈现于一篇文章之中,我喜欢他在书中透露的点点体悟,在平实人情间却不流于俗庸,事实上,作者几十年的人生体悟,点点星星出现在这些文字之中,皆是厚重感人的。我所说的这书对人造成的影响,就源自这后半部中,从这里,感受到作者一种开阔俊朗的胸怀去体味世间种种,却仍然保持着独立的人性与安然淡薄的情怀,他对于美感的体验是不怯脚步不怀犹豫的,既已入世,何不深入其间。

  我常想,如何在这纷呈杂乱的世界保护自己的一份独立坚毅而又宁静的心,若是选择避世自修,自可独善其身,然而,入世亦未尝不能独善其身。

  《人生一瞬》读后感(七):多少个瞬间换来现在的你

  “在记忆的甬道划下一根火柴,一瞬之光,点亮生命的迷彩……” 在书的腰封上绚丽的大家名字一旁,印着这样的一串话。随着火柴一次次划过,过往的点滴,脑中定格的暗影浮光,触动嗅觉的一种特殊气味,一串哭闹声,让你羞愧的一句对白又在耳畔响起,在你的心里摇曳。有时候不禁会想,我为什么是我,现在的我又从何而来,我是不是可以变得跟现在不一样,生命的味道是否能够换一种层次,那样我是否更开心或者不幸

  作者已过天命之年(詹宏志于1956年出生),他以时间和地方为线,一次一次地,回首,流连,深思,那些触动他的瞬间,在他脑中一幕幕翻过。时间无涯,如流水,难以捉住,唯有这些瞬间,仿佛使我们可以在水中打下一个个桩子,刻下那些个标记,可以使我们在氤氲的时光流水中摸索,寻找一个个印记,琢磨着我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那一段段光阴是否真实?有趣的是,作者一再在文中写道,“记忆可以是骗人的东西,你发现它已悄悄依你的需要做了假。但你却找不出中间编造的界限痕迹,如果你发现记忆的一个谎言,你就开始担忧,会不会自己真实的一生都是依自己的喜爱编造的,那些美好的记忆有多少是真实?“ 原来火柴亮起的一瞬间,在光亮中你看到的也许并不是真实的过往,也许你看到的是你所想看到的,就像光线经过了多棱镜,趟过了时间流水,你的记忆多少带上了后期修修补补的色彩极端情况下,你甚至用谎言来代替不忍再视的已经隐蔽不见的真实。记忆也爱开玩笑

  在这本书中,他写父亲的几段文字尤为动人,用情至深。作者是家中的小儿子,父亲由于职业缘故,在遥远山区煤矿工作一般来说每隔四十天才回家一次,关于父亲的很多事迹、故事都是由身边的亲人告诉他的,只言片语的交流,有限的记忆,然而本书无疑是献给作者的父亲的,在书的扉页后面的一页纸上赫然写着:In Memory of My Father。和父亲为数不多的亲身经历都被作者用细腻笔触记录了下来,父亲大战巨型龙虾的故事,与父亲穿山的故事,父亲回来后家里陡然绷紧的气氛……这些都刻画出了一个在儿子心目威严肃穆高大的父亲形象,彰显这种血脉微妙感情下的强大力量。记得看过陈鲁豫采访伊能静,伊能静是家里的小女儿,她上面有好几个姐姐,父亲于她出生后不久就离开了家,可以说在她的生活中父亲的角色缺失的。但同样如此,她对于父亲仍有着一种念念不忘执着情感。她对父亲的记忆来自母亲对他的描述,由于母亲口中的父亲是如此地好,她心目中的父亲就是一个自由灵魂的形象,少数几次与父亲的亲身接触勾勒了父亲的面貌,剩下的缺失就用想象去填满。于她而言,父亲也代表着一种权威,一种温暖一种永恒,一份缺憾。每个人都是父亲生命的延生和继续,这就是最深的缘分

  本书就是由作者一个个或悲或喜,或色彩明丽,或模糊暗哑的人生瞬间组成的,无论如何,它们都打动了他,在他的生命中凿下了一个个坑,深深浅浅,似雪后被覆盖脚印,仿佛被掩藏了,然而在梦里深处,它们百转千回,重新浮出。不必问他们的真假金刚经里说"如露亦如电,似梦幻泡影“,人生就是如此。唯有当时情真,这就足够

  《人生一瞬》读后感(八):记忆,是一座金库

  那天,你在山道上丢失了方向,迎面差点撞上一只白色小山羊,又或者是一棵苍翠的老树。小山羊咩咩地叫了一声,老树却静静地一句话也没有说。这时,你发现前方一位小女孩正转过头来,一双晶莹灵动的眼睛汪汪地看着你,把你看呆了。这一瞬间,那一张绝色脱俗的面庞便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记忆里,从此一生相随。

  人生这个话题,被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出了不同的结果。然而在时间的河流上,现实的图景总是如昙花般绽放,旋又调谢。孔老先生不忍,却又不能不见,不听,终于长叹一声:逝者如斯夫。对此,台湾的詹宏志先生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当年岁渐长,记忆发醇,如烟往事渐渐浮现,清晰,虽然让人心生疑惑,却终究鲜明多彩。最后,总会有一个又一个精准无比的瞬间如开篇文字中所描述的一样,定格在你我的心中。也许,你我一时说不清这一幕幕究竟意味着什么,但你我隐约可以感觉到,这一幕幕人生一瞬,值得探寻,也足以诠释你我一生存在的缘由和意义。

  这便是詹宏志的《人生一瞬》。在记忆的长长甬道中,那人生某一瞬间的华彩,如同黑暗中划亮的一根火柴,虽然只有短短一瞬,却也足以将生命的迷彩照亮。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当年为什么要拍一部后来让他名满天下的《悲情城市》?面对詹宏志的好奇,当年侯孝贤这样回答:“轮船和火车同时进港的奇景,全世界只有基隆才有,我一定要找个机会把它拍出来,从船上拍缓缓入港时看到的旧日基隆,一个淡蓝色的雨城,山城和港城。”詹宏志回忆这一次和侯导闲谈,感触颇深:“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一个影像创作者的灵魂,驱动他创作的,有时是一个魂绕梦幸的场景,一个画面,一个瞬间。在他看来,这个美好的画面背后应该有,也一定会有一个同等动人的故事。”

  是的。人生和电影并没有什么不同,你我和导演也并没有什么区分。当生活的场景从人生的流河中匆匆流淌而过,我们是否应该给自己一些回忆的的时空,为那些或生动,或美丽的瞬间找到一个同样美丽生动的故事?而那些曾经交会而又错过的人,那些曾经流连而又过身的景,是不是因了我们的匆忙和无视正渐渐模糊,不辨?生活的虚空,对存在的怀疑,以及那一声骤然而来的莫名叹息,是不是也是因为我们不意中弄丢了那“人生一瞬”,以及那“一瞬”背后的故事?

  这样想来,詹宏志的《人生一瞬》,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私人生活史,更是作者通过回忆之窗对生活的重新解构和诠释,就像当年侯孝贤为魂牵梦绕的“基隆一瞬”而创作的《悲情城市》。《人生一瞬》,书分两辑,其一是“生命时间轴下的凝思和追忆”,其二是“旅程地景上片刻的忘我与不可忘怀”。对于这些“追忆”和“不可忘怀”,詹宏志亦有着独特的理解:“记忆,既不是感受,也不是观念。记忆,是时间流逝后我们的某种直觉或观念的状态及情感。……所有的记忆,都隐含着一段消逝的时光。”

  因而,我们从詹宏志的文字中看到的,不仅只是那一时一地一人一景,更多的还有那一段时光中,彼此生命交汇时的触动及改变,以及那丝丝缕缕留下的深切凝思。詹宏志追忆父亲,时间轴上的父亲总是出现在回家的那一刻,《父亲回家时》带来的食品或玩具,是父亲留在儿子生命中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第一缕线索,从而也触发了儿子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可以想象,这是多么神奇的一瞬间:当儿子打开父亲带回的小小包裹,那印着“南美咖啡”的小小袋子是多么地神奇,而那怪怪的色调和味道,不想会一辈子在孩子舌尖上流连徘徊!

  父亲,以及我们身边的他人,是如何触动我们去感知这个世界和生活的呢,你我是否也都还记得?当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我们看见了生命中曾经的他或她,也看到了那“他时间”里的自己。由此,我深深地认同詹宏志的追忆,以及对追忆的感怀:“当我沉溺于过去的时候,我仿佛回溯了人生的许多转折点……”人生一瞬,一瞬人生。此番对生活过往的追忆,不仅可以疗愈现时的生活,更能增强对生命“存在”的认同。

  对生命“存在”的认同,也深藏在詹宏志旅程地景上一瞬的“忘我与不可忘怀”中。詹宏志的旅行,总会有意错开时令和节日,为的不是那热闹的风景,而是要看见清冷陌生山水中的自己。当你我一时之间感到不适应,有点伤心,有些迷茫,我们或许可以像詹宏志一样,去一个清冷的所在,看一汪水,品一尾鱼,听一个人缓缓说说他的故事。回来后,我们便可以从容迈入下一段路程了。要说这样的旅行有什么特别之处,流浪和放逐是旅行的灵魂。在北海道,在《烟中巴士》一文中,詹宏志极其深情地记录了这样一个瞬间:

  “在晨光微曦中,背着行囊走出旅馆,我看见白色的山景下,雪盖树林旁,一辆巴士在白烟之中,地上则是没有任何踏痕的洁白新雪。……未明的天光中几个人影正走向巴士。”这一瞬间,成了詹宏志一生难忘的奇景,它是人生无意中的遭遇,一个一闪即逝的过程,但你我知道它的力量,它缠绵不去,你我正是带着这样一个个不明意义的瞬间走向新的生活。写到这里,我突然间想起一句来自印度民间的经典语录:请相信一见钟情,那是人生中最真切最美丽的瞬间。深情热烈的爱,也许会让你受伤,但这是使人生完整的必由之路。

  詹宏志说:记忆是一座金库。这话我信。并且我想:这金库里,藏着我们的过往,也写着我们的未来。

  ****

  《人生一瞬》读后感(九):人生一瞬

  对于散文,我总是保持某种疏离感。一来是对散文有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行文的结构比小说自然松散,语言也有太过明显的水平参差;更重要的,常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境感到隔膜。体会不到那种“现场感”。于是,大多数时候我只选择传记类的“写实”书来看,以为这样可以更接近现实。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书,作者的经验学养立场会决定书的基调。曾经以为自己大概是不会喜欢看散文了,直到无意中读到了詹宏志的自传体散文集《人生一瞬》。

  不得不承认,这本书使得我对散文这个体例大大改观,也契合了我常常发表的关于人生、宇宙和时间的无厘头感慨。

  “一个人出生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走一段旅程-(Each man born into the world is born to go a journey- Joan Galsworhty.”

  扉页的文字平实无华,但不知怎么很贴合自己的心境。在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中,需要一两句话来点醒自己,不论得意或失意,人生不过是一场旅程,不可太过偏执,执着于物质虚名会被这些身外物所累。

  悄悄往前翻到扉页,一行清丽小字 “In memory of my father”。这是一本夹杂着对父亲的回忆

  的书无疑了。亲切中带着一丝凄恍,因为我儿时对父亲的印象也是片段式的,甚至都没有特别具体的画面。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回忆了作者从小在台湾南部生活的细节,期间经历几次搬家。对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台湾乡土风情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父亲是国营煤矿公司的工程师,也是探矿高人,深受当时日本人的推崇和尊重。后来因病退居家中,也正因如此让作者有更多的时间来跟父亲相处。

  “父亲工作的煤矿藏在两个县分交界的深山里,从桃园县的复兴乡货新竹县的关西镇开了都开了路可以进入。‘这一条是山路,只能走;另一条可以通车,比较远。’在山路中途休息时,平日很少说话的父亲费了一点力气,向我解释煤矿的位置。很多年以后我成了经济系的学生,总算明白为什么父亲的事业不能成功;他永远是工程师的思考,他会发出啧啧的赞叹说:’那里的煤炭,真美。’但他从不考虑从深山里把煤炭运出来要花多少成本,也没有想过,光是开设那条运煤道路的巨额投资,就已经注定不可能赚钱的命运。”

  除了父亲,更多的文字是在写家人、少年时的玩伴、老师,孩提时代作者的孤独和小感伤。然而,正如文章中所写,父亲虽不是天天在家,但这家里有着独属于他的权威。在这时间的长轴上凝固了的成长记忆中,在文中的每一个字节和段落,无不存留着父亲的影响,悄无声息,如影随形。甚至,撞开记忆之门,让往事如万千只蝙蝠在夜里铺天盖地一般扑面而来,突然间记起许多事情和瞬间,也是在父亲去世的那个晚上。“载着父亲遗体的小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下仿佛奔向一个不知明的未来。”

  父亲,成长中的人、事、物、景、情,消失的时光,零碎的片段,不可复制的无知的青春,不愉快的经历,作者用平淡缓和的文字一一复现,是的,很平淡的口吻,就像有人在你对面随意坐下,呷一口茶,娓娓道来,过去的事,仿佛在氤氲的水汽中浮现又消散,飘向不可知的远方。

  《人生一瞬》的第二辑,主要是作者在各地旅行的笔记。作者偏爱日本的北海道地区,因工作关系,也常常在美国各地游走。作者常常选择“不合时宜的季节”去旅行。“旅行的其中一个乐趣,也许与季节和时令有关。春天有花,夏天有绿,秋天有红叶,冬天有白雪,从而又产生各种人们可以参与的相应活动。或者异乡他土又有各色各样的人文景观、祭典、仪式、盛会与嘉年华,而它们又对应着各种特定的自然季节与日程。但我自己,也许因为下意识里畏惧浪潮般人群与一致的行动,旅行时常常不知不觉走向与他人背反的道路上去。当樱花盛开如雨时,我总是避开灿烂的樱花名胜所在;当红叶野火烧遍时,我也尽量避开观赏如血红叶胜景的知名线路;如果知道旅行前往的地点恰巧有盛会或庆典,我也常常悄悄提前离去。热闹与盛情,仿佛是与我无缘的;事实上,我有不少次旅行投宿时,发现自己是那家寂静旅馆里唯一的客人。所幸,大自然在最顾忌的时候也有遗世独立的孤寂绝景,你往僻静之处走去,它也飨你以安宁的身心盛宴。”

  于是跟着作者的笔触,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北海道特有的美景和人文风味。记得在台湾旅行翻看火车杂志,对内里介绍的饭店提到的“一泊二食”印象颇深,原来以为是含双早的意思。今日读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日本民宿是默认提供早、晚两餐(不知现在是否依旧如此)。可以选择和食和洋食,外观和味道俱佳。大雪季节,即便在人迹罕至的山野深处,服务水准也不会降低,比如作者写到的这家“雷鸟庄”,“那是一家木造平房旅馆,孤零零地屹立在高悬的山峰顶上,资料上说它海拔2450公尺,但背后是更雄伟壮大的群山风景,几座高达的山脉连绵环保着这家前后空无一物的孤绝旅馆”。因为天气缘故,每年11月份大雪封山的时候,旅馆的工作人员就会用木桩将旅馆整个封住,周围小路上的竹子顶部漆成红色,以便来年4-5月份依赖那一小段露出雪面的红色竹竿,沿着路找到旅馆的位置,再把旅馆从雪中挖出来,清理干净后再度营业。

  这样的文字读来有奇幻之感。原本并不适合人居的地点,为了让旅行者有个歇脚的地方,日本政府就拨资建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旅馆,而就是这样交通极为不便的处所,提供的服务也一点不打折扣,让人啧啧惊叹中又暗暗佩服。

  这本书也用白描的手法记叙了其他旅行体验:美国波士顿探访侦探小说书店,意大利的美食之旅,尼泊尔的徒步行等等。

  旅行,可以让自己用一种审视的角度旁观自己当下的生活。且行且珍惜。

  《人生一瞬》读后感(十):张瑞芬:时光的舞蹈——评詹宏志《人生一瞬》

  時光的舞蹈-評詹宏志《人生一瞬》

  張瑞芬(逢甲大學中 文系 教授)

  《文訊》255期2007.1月 2000字 2007.1.16修正

  2006年秋冬,創意出版人詹宏志散文集《人生一瞬》,與比他年輕一輩的馬世芳《地下鄉愁藍調》約同時間出版。這兩本書的六0年代懷舊情調,像昏暈底片帶人穿越時光的甬道,進入記憶銘刻之鄉,為喧囂人世與寒涼季節帶來一絲暖意。尤其是詹宏志《人生一瞬》這種阿嬤級黑白片場景,讓人想起淅瀝雨後的悲情城市、九份石階,回歸了散文的質樸本心同時,也震撼著熟悉八0年代詹宏志的讀者。那個犀利的記者、推理小說譯介者、精光外露寫《創意人》、《城市人》的專業文學經理人、都市觀察家,也已然到了倚馬回顧的蕭索中年了嗎?

  詹宏志《人生一瞬》給人的震撼,首先是份量,其次則是童年憶往的主題,再往下看,方知此書其實為兩本書的雙拼。輯一「時間」是一組有系統的拼圖,串起童年與父親的記憶。人世悠悠,生命歷歷,既感性內斂,又熠熠生光。輯二「地方」則是一些浮光掠影的碎片(尤其偏重日本、美食與書店的尋訪)。天涯行腳,鴻飛爪痕,擺明了和舒國治不同的「步行食遊」哲學,人生本為享樂而來。前半調性悠緩,向內觀照人生本質,寫了幾則童年記事後,時光迅速移位,鏡頭轉到大學畢業後、中年職業轉向種種。全書後半節奏轉為快版,對外張望近年行旅,呈現對不同地方的難忘記憶。嚴格說來,《人生一瞬》是記憶的拼貼法,全書並未等量描寫或貫串完整的人生各階段,而是選擇性記憶的,烘托了一個時代的整體氛圍-屬於四年級生的啟蒙昨日與滄桑當下。一個和眷村或南部鄉下,和張大春、蘇偉貞、朱天心、唐諾或鄭寶娟都沒有什麼兩樣的人生氛圍。(不信的話,只管把唐諾《閱讀的故事》中〈在螢火蟲的亮光中踽踽獨行〉和《人生一瞬》〈繁星若夢〉、〈我爸爸的恐龍〉比並來看)。

  詹宏志《人生一瞬》輯一的起首毋寧是哀戚的,藉著運送父親遺體的覆屍布,連串起童年對父親自礦場遠行歸來,床上酣睡的印象。這個鏡頭的劇力萬鈞,和本書封面煤炭堆上停駐的黃蝴蝶一樣,同樣具有詹宏志書中所說的「為場景尋找電影」,並帶起全書故事的重要象徵意義。說此書其實為兩本書的雙拼,不僅是全書前後主題迥異,事實上筆法尤其不同。此書後半部直接了當,輕車疾馬,只能當作精彩的美食或訪書遊記來看,整體則看不出有更精微的寄託或寓意。而前半部敘寫童年,充滿了吞吐不露的含蓄之美,不但更為感性,也更富技巧上的意蘊,有著知名導演林正盛《未來,一直來一直來》以及沈從文《從文自傳》末尾那種-「開始進到一個永遠無從畢業的學校,學那永遠學不盡的人生了」的味道。

  詹宏志《人生一瞬》輯一「時間」,篇幅是節制的,每一篇都具有單獨成立的散文藝術性,篇題和內容的銜接也顯得匠心獨運。〈煤炭堆上的黃蝴蝶〉、〈父親回家時〉、〈風雨中的計算機〉、〈山路〉、〈但願年少有知〉,自童稚到少年,旁觀父親任煤礦場主人/隧道工程師的生涯沒落,〈水中之光〉是童時溺水瀕死的經驗,〈海上漂流的花朵〉描述基隆海邊初次看見浮屍的驚懼。移居中部鄉下後,詹宏志所體會的,更是心靈野放卻純任自然的野孩子成長史。在六歲孩童眼中,倚窗獨望,把窗外當成了螢幕,賣豆腐、豬肉、青菜的小販川流不息,如同固定收看兩小時人事的流轉(〈張望者〉)。再大一點,田裡釣蛇抓青蛙(〈蛇〉),從同學身上體會山中人家的艱苦營生(〈穿山小孩〉),屋裡翻看多年前的舊報紙,胡亂猜想那失落的結局或永遠無法知道的開頭(〈我爸爸的恐龍〉),夜晚躺在斜屋頂上看星發呆,臆測著外面遙不可及的世界(〈繁星若夢〉)。包括那鄉下的歌舞團舞女胴體的誘惑(〈稻田舞女〉), 和 老師去臺北參加科展寄宿後車站廉價旅館,卻無預期的一腳闖入了呻吟、喘息,大人的世界(〈後車站〉)。初考上臺大經濟系,隨身帶著扁鑽的械鬥少年詹宏志,仍想像著自己是個凶悍的狠角色(〈小刀〉)。這知識與人性的啟蒙,都隱沒在記憶金庫,人生潭水中,幽幽閃光。

  走過那一個純真年代的人,懷抱著對世界的善意與好奇,旅次於他鄉異地時,會難忘尼泊爾山中偶遇放羊小女孩的美麗;感動於英格蘭男孩隻身遊訪日本九州,只為了那是溫柔的日 文女 老師的家鄉。為了撿到一本難得的《李文渥斯謀殺案》心跳加速;以四英鎊買到價值一千英鎊的作者簽名書時,雙手發抖;留下一張空白簽名支票給舊書店老闆以作郵資,只因為「如果這樣一位溫文儒雅的舊書店老闆也打算坑你的錢,世界離末日毀滅也不遠了」。

  那一個純真年代成長的人,就是走到了世界的盡頭,所看到的異鄉,猶原是「和家鄉對照過後的異鄉」。詹宏志在巴黎想著九十年前康有為也來過這裡,亡命出逃的康有為背著自己的時代包袱與侷限,而多年前稱朱天心為「老靈魂」的詹宏志,此刻也自稱「我心境已老」,想知道的只是老靈魂的來歷。《人生一瞬》是「時間」,也是「地方」的線索與謎語。那煤炭堆上的翩韆彩蝶,如同時光的舞踊,瞬息之花,旋歸寂滅,像沉落下去的月亮光,倒映在黑忽忽的人生池水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