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书·自然通史》经典读后感10篇
《墙书·自然通史》是一本由克里斯托弗•劳埃德 / 安迪•福肖著作,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2017-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墙书·自然通史》读后感(一):走进“自然博物馆”,了解45亿年前逐步发展到今天的丰富故事!
很多成年人认为,儿童绘本或者儿童图书的受众是儿童,但其实并非如此。很多绘本中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教育理念,对父母也很有帮助。而《自然通史》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不是书的内容本身,而是作者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
“当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他们明白自己将不会在余生从事同一份工作,第二是他们拥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对学习的终身热爱。”这一点,很多中国父母看似明白,却从未真正思考和实践过。于是购买大量直接告诉孩子们各种知识的绘本去阅读,去强制要求他们记忆,效果却微乎其微,甚至让孩子在这种填鸭式教学中有了逆反心理,厌烦学习。
《自然通史》中,“手把手教你建立起孩子的历史实验室”,除了教会家长如何带领孩子去了解自然外,还介绍了很多育儿方法。比如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好奇心是与生具来的,家长要做的更多的是引导,而非去教授。这本书并不像其他儿童绘本一样,适合固定年龄的孩子阅读,而是从五岁到八岁不等,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他所能接受和开发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而家长也无需在不适合的年龄段去要求孩子接受太超纲的内容。书中除了丰富内容外,还有一些小游戏,这些游戏可不是简单的贴画游戏,而是经过一系列思考和启发后,孩子们最终能学习到的成果。
《自然通史》的第二部分是一个长达两米多的墙书,在这本墙书的最上方,标注着宇宙的发展历程,从冥古宙开始到人类世,而下方则从45亿年前开始,一直发展到2000年,中间部分的内容就非常有趣了,由上到下分别是天空、陆地和海洋,从左到右阅读,你会了解到宇宙和地球的发展历程,而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动物,植物也会尽显眼底,而从上到下阅读,即可发现每个时期海陆空中生活着的各种动植物。
比如在震旦纪,5.8亿年前,海绵动物出现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生活在海底,看起来像珊瑚的形状。到了二叠纪,2.75亿年前,恐龙出现了。各种形态各异的恐龙在画卷上出现,如果你对恐龙感兴趣,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字来了解它们具体的习性。
在画卷的最右侧,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现代社会了,胡萝卜、发电站、马和犁等出现,让人类历史继续向前发展着。在这个部分,你也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现代社会的工业部分,比如二氧化碳、比如联合收割机等等。
墙书之外,还有延伸阅读-墙书时报。这本报纸上的茶渍处理真的是别出心裁,让小朋友看了就有一种真的在阅读老报纸的感受。这本书里的内容文字多过图画,内容也相当丰富。
“关于宇宙奥秘的诗篇“”气候变化-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科学挑战“”地球伤的生命进化论,适者生存“,这些丰富的内容会让你进一步了解自然、了解地球、了解我们人类发展的历史。
《自然博物馆》是一本综合性图书,对于家长来说,这是一本能够教会自己如何传授知识、如何引导孩子自主学习的图书,对于小朋友来说,这就是一家超级强大的自然博物馆,在这里,不仅能够看到地球的发展历程,还能够学习到不同时期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以及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的一些有趣故事。
哦,对了,这本书中还有2个贴心的设置-放大镜和墙贴。在墙书中,两米多的内容让文字不能放很大,于是放大镜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想要专门了解地球上的某个时期,可以用放大镜去寻找,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而墙贴还可以让我们将这幅超长画卷贴在墙上,不至于看完后脖子酸痛。孩子的儿童房里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贴画位置,没事的时候去用放大镜阅读、寻找每个时期的不同,本就是一个不错的亲子教育过程。
《墙书·自然通史》读后感(二):有了墙书,再配上活动设计,才让学习生出乐趣和活力
作为一个80后,回想当初上学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生物、地理,枯燥无味,学了老忘,总也考不出好成绩。直到成年,我一听别人提起自然,还会皱眉头,无法理解谁会对那些拗口的名词和看不懂的解释感兴趣。不过,当有了孩子,开始慢慢接触童书之后,才发现那些远古的动物、复杂的植物或者莫名的天气现象其实都很有意思,只不过以往教科书的编写太无趣,给人造成了枯燥的错觉。
《自然通史》就是这样一套有趣的自然书,不但介绍了从地球诞生开始的所有重要物种,还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孩子动手、动脑,用玩中学的方式了解地球生物的全貌。
这种多样性的设计要归功于本书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劳埃德,他毕业于剑桥历史系,多年来一直担任《泰晤士报》科技版的资深评论员。作为一位学者,克里斯托弗擅长用大的故事背景和时间线将知识贯穿连接起来,让平常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变成了一张互有联系的网,变得活生生起来。同时,他还开设了许多工作坊,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着重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
《自然通史》共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墙书、指导手册和墙书时报。它们互相补充,各教孩子动眼、动手、动笔,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学习体系。
墙书
长2.4米,就像一张大地图,适宜铺开来挂在墙上看。在这张大地图上,下面是从45亿年前开始的时间轴,上面是以24小时为标尺的地球历史,中间就是各个时间段标志性物种的图片,并带有简短的介绍。不同于动物或植物专题的书,这里呈现的是一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带人领略水陆空各个领域的全部生物。
以1.2亿年前为例,从下到上,可以看到水底螃蟹的祖先在吐泡泡,各种鱼类游来游去找东西吃,神奇的睡莲开出了漂亮的花,原始青蛙纵身一跃,跳到了睡莲叶子上;到了陆地上,早期的哺乳动物正趴在一颗最原始的有花植物上休息,形状怪异的恐龙正在猎杀食物,场面暴力血腥,一颗高大的棕榈树为了保护自己,只在顶部生出叶子,并向外展开,好让动物们不要吃掉新长的叶子;天空中,羽毛艳丽的龙属动物正张开翅膀,自由地翱翔。看的时候,一边欣赏,一边想象自己就漫步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仿佛演了一遍侏罗纪公园。
这样的画面就好像我们生活的场景,同时充满了各种东西,互相作用,容易让大脑产生联系,而联系是记忆的法宝之一。除此以外,漂亮的图片也打造了另外一个记忆的途径。毕竟,大脑会先处理视觉接收到的初级信息,然后才是文字等抽象的高级信息。
活动指导手册
如果说墙书是一座迷你博物馆,那活动指导手册就在教大家怎样将它为己所用。在手册一开始,克里斯托弗强调了学习的三大要素:好奇心+自我驱动+正确的记忆方法,而这也是整套书的基础设计。接下来,后面依次列出了10项活动,分别包括了顺序!顺序!,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创造一条故事线索,未来会发生什么?,可能会变成…,整理各个大事件的顺序、整合各个事物、同一时期的陆地、海洋、植物、鸟类分别发生了什么。创造故事线我最喜爱的人物!,测试时间到!我的家族时间图谱,来自我们自己的新闻报道以及卡牌游戏。
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又充满趣味,从不同角度对孩子进行启发,煅炼了一个人的记忆、思考、创造、猜测、想象、表演、写作、动手等各种能力。
以第一项活动顺序!顺序!为例,书中给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八个事物,每一个出现的时间都不一样,要求孩子排出他们的顺序。说实话,我虽然认得这些是热气球、电视或手表,但一个也排不出来,因为脑子里没有什么顺序的概念。
正如前段时间有人拿中国的乾隆时期与西方进行对比,大家才发现美国的华盛顿竟然跟这位皇帝是同时代的人,英国工业革命中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纺织机和蒸汽机也在此时诞生,法国惊天动地的大革命同样如此。于是不禁感叹,我们还觉得乾隆是个古人呢,可西方就是在他的时代逐渐走向了现代化。这其实都是摆在那里的事实,为什么大部分人没有注意到?说到底,就是没有建立起顺序的概念,更没有转换角度,留意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而指导手册里设计的这些活动恰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让我们能够转换思维,打破固有的模式,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墙书时报
时报上有许多关于自然史上重大发现的新闻报告,可以看到科学背后的故事,让人不禁感叹原来教科书上枯燥的研究结果是这么来的。比如,海塞姆是如何揭开了视觉的科学奥秘,林奈命名系统的来源,以及学者之间的恶性竞争。
除了这些报道,报纸小读者的来信可以说更加有意思。这些来信没有固定的行文格式,没有矫饰的语言,但都明确地讲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同样是针对英国人将澳洲植物引进本国一事,各个小读者的声音也是不同的,有的认为这是植物学的进展,有的认为这是剥削,没有考虑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不管是针对哪一个问题,其实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就是最棒的。
可惜的是,书上没有明确地写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如果把倒金字塔的概念告诉了孩子们,估计他们能更快地上手,写出令人惊讶的报道。 《自然通史》体积很大,页数很少,但却并不简单。
要想真正地吃透这本书,需要花上不少心思。不过,其中动手动脑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很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欢欢喜喜地投入到其中,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如果家里恰有学龄的孩子,不妨买来一起看看,共同探究自然的奥秘,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墙书·自然通史》读后感(三):主动学习和思考才是有用的起跑线
时代发展实在是太快了,电子产品每几个月就会更新一次,新生事物每天都在出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没有学习的习惯,那么很可能会被时代抛弃。走在时代的前沿,抓住时代的脉搏唯有“主动学习和思考”这一条路。
学习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能够做到主动学习的却并不多。如何才能引导孩子养成主动的好习惯是决定起跑线远近的重要因素。
《墙书-自然通史》一书是墙书系列中的一本。像其他三本墙书一样,它的产生就是为了引导孩子养成主动学习和思考习惯的。
作者【英】克里斯托弗.劳埃德 毕业于英国剑桥历史系,他的著作《世界通史》《影响世界的100个物种》被翻译成15中语言销量超过50万册。同时他也精通家庭教育。他给自己的孩子进行了长达5年的家庭教育,在这期间创作了墙书的系列。
与传统的书籍相比,它在形式和组成上有多种得不一样。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会引导孩子去思考和行动。
一 图书形式
1. 可以挂在墙上的书
普通的书籍就是一页一页的装订本,读者需要翻开每一页来获取想要的东西。这样方便细节阅读,但是并不利于将知识一次性的整合。
墙书以挂画的形式存在,首先解决地就是“整合”的问题。拿到书后,我曾试图翻开折叠纸张以此来阅读书中的内容,但是我翻看了五六后不仅没有看明白还越看越糊涂。可以说体验并不好。孩子也是,只翻看自己喜欢的恐龙部分其他都不看了。
按照书的设计初衷,我把书挂到卧室的墙上后效果马上就出来了。内容一目了然,它以时间为顺序为读者展现了一副静态的大自然面貌变化。内容丰富,从微生物到动物、植物、人类……。它像宝藏等待读者去挖掘和发现。
看到书被挂起来,孩子的好奇心也被调动起来,问题一个接一个。我在内心惊叹作者是如此的厉害,一个小小得设计竟会带给孩子如此不一样的变化。每天早晨起床后,她都会去床尾看看她喜爱的恐龙,慢慢地还看到了火山喷发、海里的大鲨鱼。这潜移默化的熏陶,让我想到了曾经参加过得一个国学知识讲座。当时,国学老师就说过,每天给孩子播放国学知识,坚持下来孩子一定可以自己诵读。因为这样的方式已经潜移默化地到达了大脑的潜意识中。墙书也会有如此的效果吧。
2.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一下书的内容。
时间跨度大。从地球有生命开始的40亿年前到当今的文明社会公元2000年。
内容丰富。可以看到动物、植物、人类,陆地的、海洋的、天空的,此外还有山形地貌的改变。
这像是一本被缩小的地球生命的发展史,在静态的图画中感受动态的生命发展和变化。
二 图书多样的组成部分。
第一 放大镜
引导了孩子养成全局意识和整体思维的习惯,同时没有忽视培养孩子聚焦小细节的习惯。所以,在图书的附加工具中,配备了放大镜。
放大镜是墙书的神来之笔。在我看在,它的出现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知识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有必要的学习工具,学会善于利用资源。二是用上小小的一方放大镜,瞬间让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小小的部分内容上,这非常有利于细节知识的掌握。
第二个组成部分是“报纸”。
这也是一个用心的设置,在这里可以了解人类在研究动物、植物、以及自然变化上的努力和探索。
报纸的形式,让人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真实体验,而且上面的问答题,直接引导了孩子掌握和学习墙书上的知识。一问一答,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这个设置非常像小时候在地图上找城市名的游戏。动脑又有趣。
第三 家长、教师指导手册。
在手册上,作者道出了构思这套书的初衷。让孩子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后面还有动手动脑的活动设置。
一个简单的游戏互动内容,提高的不仅是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有设计和组织能力。
怎么样,这本书特别吧?
就像作者说的,时代在发展,教育的理念也需要跟上步伐。掌握书上的内容是次要的,通过这样的图书形式,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才是最希望看得到的。无论何时这都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愿每个孩子都热爱学习、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墙书·自然通史》读后感(四):学不下去?这种“清明上河图式”学习法了解一下
说起清明上河图,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吧。这幅北宋的风俗画,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了。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也可见一斑。我们从这幅画上能够清晰直观地看到北宋的建筑、街道、商铺、人物,没有任何文献资料能像这幅画一样,让我们对北宋都城形成这样的视觉印象。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高清影印图,几个同学都如痴如醉地趴在画上仔细查看画中的细节。
我们惊讶地看到船从桥下行过时,船员需要不停忙碌着帮助船快些通过;
我们惊喜地看到北宋的人们出行,真的背着"笈",影视剧里宁采臣的扮相是真实的!
我们还兴奋地讨论着画中的轿子,跟我们现代见过的轿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从画的一头看到另外一头,只要想到画中的世界是真实存在过的,就感到兴奋不已。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所有的功课都可以像《清明上河图》一样详细描绘出来,那学习起来一定很有趣!
没想到,遥远的大不列颠竟然有个人跟我这个小虾米的想法不谋而合了!他叫克里斯托弗·劳埃德,是英国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作家。毕业于剑桥历史系的他,自然是想把历史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听。他设计了“清明上河图式”时间图谱百科全书,为我们讲述了《地球通史》《自然通史》《竞技通史》《科技通史》《莎士比亚通史》。当然他们不管这个叫“清明上河图式”,他们管这叫“墙书”。
拿墙书中的《自然通史》来说吧,拿到的第一感觉就是惊艳!很少见过童书会采用八开这样“巨型”的尺寸。拆开塑封,整个墙书的构成是一个精装文件夹+墙书本体+一份墙书时报+一本教师家长指导手册,还有若干挂钩和一个放大镜。
孩子们见到这些装备就该开始兴奋不已了吧——一份旧报纸和一个放大镜,这就是探险的象征啊!
是的,兴趣就从这些装备里开始发芽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清明上河图一样的科普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吧。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墙书长2.4米,在这短短的2.4米中,讲述了地球上45亿年以来发生的故事。
墙书的上下各有一栏标尺,上方栏目中是地球从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到震旦纪、寒武纪等等时期,一直到如今的模样变化;下方栏目中则是一条刻度尺,从45亿年前到公元2000年。
在这两栏之间,我们可以从地球生命起源之初,看到恐龙出没、看到兽类鸟类灵长动物形成、看到人类文明伊始直至蒸汽机发电站现身。
你对地球历史可能并不感兴趣,但你可能会想看看远古时代的海绵动物是什么样子;
你对恐龙可能不怎么来电,但你也许会很好奇植物界第一次拥有开花的能力是什么时候;
你对各种神奇的动物可能也兴趣有限,但你大概会对地球冰期的原因产生兴趣。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在这张信息量巨大的图中,一旦有一样引起你兴趣的东西,那么求知的欲望便会像导火索一般被点燃。图上联系紧密的各种信息,犹如连环炮般炸裂,在你们心中燃起兴趣的火花。
“清明上河图”式学习的多巴胺效应
多巴胺这个词,出镜频率并不算低,我们基本都知道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送素,负责兴奋和开心的信息传递。那么“清明上河图式”学习与多巴胺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我们传统的学习方法中,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给孩子们制定好了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在规定的时间里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这让孩子们根本没有机会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但墙书不同于所有书籍形式,它没有目录、章节,只是一张巨大的图罢了,其中的信息繁杂有趣却井然有序。仿佛一眼就能看完,却又能研究上好几天,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其中感兴趣的内容去着手。而这样自主的选择就能带来更多的学习愉悦感!
李开复曾就育儿话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总结出“育儿五要五不要”,其中的第二点就是“要把选择权留给孩子。”当我们做出选择时,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出多巴胺来,因此我们会感到兴奋和开心,这就是选择为我们带来的自然激励。
在墙书的教师和家长指导手册中,也提到这个观点,其中提及“这一机制是人类数百万年进化尝试和适应的产物。”利用这个神奇的机制来刺激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摸清记忆的脾气
从前考历史的时候,最怕出现一种情况:明明记得答案就在书上那一页的那幅图旁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内容是什么。
经常我们看完书记不住内容,但看电影、电视,还能在很久以后也能津津乐道,这其实就是记忆的特点——大脑更擅长图像记忆。
近年来愈发流行的“思维导图”,其实也是利用大脑的这个记忆特点。图像对电脑来说可能占的位子大了点,但对大脑来说,它直观、清晰,非常方便大脑存储。
墙书用一张图的形式,将自然发展全力浓缩。上面必然有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批注,但于主体来说,它还是一幅画,而文字只是配角罢了。对于大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存储的文件。
记忆的脾气就是如此,顺应它,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拥有这样一套书,不管它是什么内容,孩子们肯定会拉着你一起沉迷其中。这里要严正警告!千万要在孩子看到书之前,自己先预习一下!
一本童书还需要预习?你别狂妄……教师和家长指导手册看了吗?如果你没有认真学习,你对这张新型“清明上河图”大概连鉴赏都做不到。
在指导手册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10个活动,每个活动的难度都有所提升,可以适应不同年龄的孩子。
就拿最后一个活动卡牌游戏来说,这需要你们自己动手做一套50张的卡牌。
这套卡牌以墙书中出现的人物、地点、事件为蓝本,自行设计它们的类别、属性,制作完成以后还需要这套卡牌可以和家人同玩哦!这个活动会考察到你的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调研能力和读写能力,可谓是全方面发展了。
这就是“清明上河图式”学习法的妙趣所在了。在“墙书”系列中,孩子们可以跟随兴趣去阅读,在阅读中找寻更多兴趣,在“更多”中发现更多,学到更多!
《墙书·自然通史》读后感(五):自从有了墙书,再也不怕低头看书颈椎难受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父母、老师总用这句话激励孩子,要多读书,多用功,才能学有成就。可是,看书要低头、写作业要低头,总低头的孩子很容易小小年纪就得颈椎病。
用关键词:小学生+颈椎病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小学生颈椎病的患病率在逐年上升。
据天津第三中心医院骨科主任介绍说,近来颈椎病已悄悄地瞄上了孩子们,中小学生颈椎病发病率急速上升,最小的儿童颈椎病患者只有7、8岁。
怎么才能又让孩子看书增长知识,又能保护他们的颈椎呢?
看墙书吧。
墙书,顾名思义,墙书就是能贴在墙上的书。
作者把一本书的主要内容都汇集到一张长条状的大纸上,读者可以把这张纸,贴在墙上的任意位置,任意高度。这样,看书的时候就不用低着头了——拯救了颈椎,有没有!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颈椎了~~~
发明墙书的作者叫:克里斯托弗•劳埃德。
《墙书:自然通史》是他创作的墙书系列的第一本书。2008年出版后,已经卖出了50万本。《墙书:自然通史》由三部分组成:一张2.4米的图;一份老师和家长的指导手册;一份墙书时报。
《墙书:自然通史》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卖出50万本呢?
亮点一:《墙书:自然通史》的内容融合了地理、生物、历史知识。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写《墙书:自然通史》的初衷是对女儿开展家庭教育。他发现女儿厌学,但学习时如果知识有联系,又能学得很开心,就决定在家对女儿进行教育。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想找一本融合了不同知识领域的书,在家教育女儿。但是并没有一本适合的书。于是,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决定自己写一本。这就是《墙书:自然通史》。
《墙书:自然通史》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一张2.4米的图。下面介绍时,为了方便称呼,我会把这张长条图称为主体图。
不要小看这张长条状的图,这张2.4米的图浓缩了地球诞生至今,地理、生物、历史,三个不同领域的内容。相对来说。《墙书:自然通史》更侧重地理与生物知识的融合。
《墙书:自然通史》中涉及的不同领域知识有:
地理知识:地质年代的名称、重大地质事件。
地质年代:元古宙、震旦纪;重大地质事件:造山运动
生物知识:地球诞生至今,不同年代陆地上和海洋中典型的动植物。
历史知识:从古至今重大历史事件。
亮点二:《墙书:自然通史》主体图的阅读顺序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看,就能怎么看。
1.横向看
《墙书:自然通史》主体图的最左边是地球诞生时的情况,最右边是地球的现状。中间部分,从左到右描绘了从古至今不同地质年代陆地上和海洋中生存的典型生物。图的上半部分是陆地生物,下半部分是海洋生物。
横向能看到:
地球生物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生物演化全过程;
地球从大爆炸产生至今的地质变化过程;如:地壳变化;
如果我们仔细看图还能发现,海洋在图中占的面积越来越小。这也说明地球上海洋面积越来越小。
但这幅主体图不仅能按照从左往右横向看,还能纵向看。
2.纵向看
纵向看能看到:
同一地质时期,陆地上和海洋中都出现了哪些动植物。
3.随机看
这幅主体图贴在墙上,就像报刊栏一样。我们有时间就能走到跟前看两眼。看到一两种生物后,既能按照横向顺序读图,了解生物演变过程;也能按照纵向顺序读图,了解同一地质时期,其他陆地和海洋的生物。
特别提示:看图的时候,可以用《墙书:自然通史》赠送的放大镜。图中细小的字,就能看清楚啦
亮点三:《墙书:自然通史》不只能看,还能操作。
《墙书:自然通史》的家长和老师指导手册,面向整个墙书系列的。
这一系列还包括《墙书:地球通史》、《墙书:竞技通史》、《墙书:科技通史》、《墙书:莎士比亚通史》,而不只是针对《墙书:自然通史》。
所以指导手册中的活动,横跨不同领域、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事件。这本墙书系列指导手册把《墙书:自然通史》和其他墙书系列的书中贴在墙上的主体图,变成了可以操作的玩具。
指导手册的优点在于,为不同年龄儿童,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内容。
以活动1为例。
活动1:顺序!顺序!
培养目的:
时间观念。
活动实施:
5岁及5岁以上儿童,活动内容如下:
小朋友参考《墙书:地球通史》、《墙书:科技通史》、《墙书:竞技通史》三本书,写出指导手册第7页的8个图的发生时间,按时间顺序排列,并把这些图片剪下来,按时间先后顺序贴在9-12页上。
8岁及8岁以上儿童,活动内容如下:
小朋友在网上找出第7页8幅图的更多细节,选择一幅图作为主题,搜集并写下这幅图的更多内容或者根据这幅图运用联想写出一个大约200字的故事,并为故事画出插图。
《墙书:自然通史》的教师和家长指导手册共有9个活动,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列出了每个活动的培养目的、适合年龄、操作方法。
但老师和家长并不需要严格按照指导手册做活动。克里斯托弗•劳埃德特别强调,指导手册只是参考,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修改活动内容。
此外,指导手册里针对不同儿童年龄的建议也是参考。因为每个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不同,有的可能年龄小但能力强,老师和家长要根据儿童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活动难度开展活动。
如果说指导手册有什么缺点,那就是:不买齐五本墙书系列,无法开展指导手册中的内容。不过反正指导手册只是参考,老师和家长可以改动活动内容,让活动涉及的内容与其他领域无关,只和自己买的墙书有关。
亮点四:《墙书:自然通史》的墙书时报
墙书时报是一份“假”报纸。墙书时报仿照真正报纸,把重要事件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写出来。每篇报道都有:撰稿人,报道时间,报道地点,和真正的报纸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又能发现,报道时间都是几千年甚至几百年前。
墙书时报的内容有三种:
1.把墙书主体中的核心内容,按照先古代,后现代的顺序,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具体解释。
这能帮我们详细了解重大事件的具体细节。
如:教会囚禁伽利略,因为他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教会宣称的,太阳围绕地球转。
2.把历史中人们对科学、宗教等事件的看法,以不同时代读者来信的方式写出来。
这能让我们站在事件发生时,普通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如:有的读者认为不应该把人划分到动物一类。
3.测试题。
挑选墙书、墙书时报里的一部分内容,编制成了测试题。这样能让阅读更有目的性。这些测试题,也能作为指引,引导孩子阅读时,提高阅读效率,注意阅读细节。
如果既希望孩子看书培养阅读习惯、学习知识,又不希望孩子颈椎出问题,就和孩子一起阅读墙书吧。
1:查了一下作者克里斯托弗•劳埃德的背景,确实很厉害,怪不得能写出综合不同领域内容的墙书。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的大舅,是一位园艺家和作家,曾获得过大英帝国最高骑士勋章。从小时候起,大舅对他的影响就很大。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学业十分优秀。
他在韦尔斯利学校学习时,获得了两项奖学金,这样他顺利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后来以两门学科优等的成绩,从剑桥大学毕业。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他还取得了伦敦大学城市学院报纸新闻学专业的毕业证书。
毕业后,克里斯托弗•劳埃德的工作经历也很丰富。
刚毕业不久,他出版了一本专题论文。之后,他当过记者、编辑,在1994年获得了德士古公司颁发的优秀科学记者奖。他还和其他人共同创立了网络服务公司,当过教育软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发现:大女儿七岁的时候,觉得上学学的东西特别无聊,不愿意上学。但是,他又发现:大女儿不是讨厌学习。只要学的内容有联系,她反而很乐意学习,而且学起来还很开心。知识的前后关系,调动了她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的引领,学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自己也认为学习就应该遵从好奇心的指引,这样的学习方式才符合人类大脑学习的演化过程。
所以,他决定,在家里教育自己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此处和郑渊洁很像,有没有!大西洋的隔绝,没有阻断两位不同国家父亲,拥有同样的教育之心。)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想找一本能把自然、历史、科学、宗教等领域的知识都联系起来的书,这样就进行联系性知识的教育了。然而,问题来了。他没找到这种书。没有一本书,把不同领域、不同历史节点的知识汇总整合在一起。
那怎么办呢?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决定自己写。(真是越来越和郑渊洁一样的,有没有!)
爱孩子的心,真是中西方无差别~不过最关键的是,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和郑渊洁都够厉害,说写书就写书,一般人比不了。。。
2:2.4米的长条图,怎么贴?
建议大家贴图的时候,可以先把要贴的位置,先用透明胶贴住。透明胶就相当于图片的保护膜啦~这样接下来就可以反复粘贴了。
我没有用墙书自带的贴片,我觉得贴片数量太少,贴的的不够稳,我用透明胶贴的,贴得很结实。
参考文献:
http://news.cnr.cn/kjxw/200906/t20090623_505376423.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topher_Lloyd_(world_history_author)
http://www.bookeventsforchildren.co.uk/christopher-lloyd-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