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着大毛球飞行读后感10篇
《绕着大毛球飞行》是一本由戈登·麦肯齐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绕着大毛球飞行》读后感(一):创意,脱离俗套,不同的思维方式
创意,脱离俗套,不同的思维方式,作者以不同的视角,看出身边的毛球,毛球将所有的人都束缚在一起,很少有人去突破它,即使开始的时候发现了毛球的存在,但如果不小心也会被陷入毛球里面。
在戈登的生活工作中,他做的事还是比较有创意的,对贺卡的设计,和他远离公司,自己创立一个部门,奇妙的布置自己的工作室,将会议变得更加的有趣,脱离常规的翻越危险地方,陷自己于危险之中。
一直很喜欢纸质书的感觉。就单单只为了在手里捧着书的时候,那种手指摩擦纸质书页的粗糙的质感,以及书页与书页之间以及字里行间所渗透的那份独特的书香气。最喜欢的就是在终于忙完一系列的工作之后,从书架上抽取出一本像大毛球之类拥有插图的书。可以就着床头的暖暖的灯光舒舒服服的靠着枕头,亦或也可以在下雨的午后,一边听着窗外雨滴落在叶子上发出的滴答声响,一边喝着浓浓的奶茶,一边细细的看着大毛球里的插图与文字的联系。放下杯子,就着口中奶茶的余韵回味着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智慧。由于自身并不是很理性的关系,对于一般的这类的书籍,并不是会特别的想要去看。可是大毛球的插图真的非常的质朴,可以让人想到作者在写这些文字,画下这些草图的时候,究竟是以何种的姿态来动笔的。每每看到书页之间夹杂的这些形象的图画,就会浮现出这么一幅景象,一位白发寻寻的老人,就着一盏温暖的台灯的灯光,伏案着笔,手上的皱纹揭示出老人对于纸质的青睐,睿智的双眼透露出老人幽默慈爱的心灵。也就是在每次翻阅书页的同时,会因为书页的芬芳而不由自主的闭上双眼,不由自主的微笑,然后在脑袋中闪过那个老人所画的画卷,并且迅速地将这些文字与画卷对上号,然后就仿佛游戏升级一样,得到一阵满足感。
《绕着大毛球飞行》是一本神奇而有趣的书。说它神奇是因为很少有人用毛球来比喻职场。说它有趣是因为整本书不光有文字,还有图画。文字和图画交织在一起,显得画面感很强。
毛球在书中是一个比喻,一个象征。它代表了公司的既定规则。在职场中的人,往往会陷入一些所谓的规则,并因此难以自拔,难以超脱。而这本书告诉我们怎样面对职场中的规矩,怎样避免毛球,绕着大毛球飞行。
书中大部分都是作者自己的例子,很多涉及到了他所在的贺曼贺卡公司。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个充满创意的人,不仅从他的例子、故事中可以得出,而且从书里充满童趣的图画中也可以发现。图画和文字配合得很好,而又不显凌乱。看似很简短的一个章节,蕴含了很深刻的意味。鸡啄白线的故事告诉我们,职场中也有这样隐形的线,让我们渐渐麻木,渐渐丧失自我。在悬崖探险的故事告诉我们,职场中不是害怕悬崖,而是担心没有勇气向他人求救,太顾及自己的面子。容器的故事告诉我们,职场中所谓的职位描述,很可能束缚你的思想,让你一头撞上无形的墙。故事虽然简短,但道理却很深刻。或许有些故事有戏说的成分,比如容器的产生,但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虚构的成分也就忽略不计吧。
对于职场,我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因此听说过职场文化,于是便有了疑问。大毛球和职场文化的区别是什么?职位描述和职场文化有什么区别?绕着大毛球飞行,是不是脱离了职场,脱离了公司?还有,这个是美国作者,说的也是美国的职场,美国的故事,它适合中国国情吗?感觉中国更注重一种集体观,一种凝聚力,当然老板也显得更威严且不近人情,因此想要摆脱所谓的职位描述,不是那么容易。初入职场的新人,或不受老板的重视,或在同事之间受排挤,如果不老实本分好好干,想着跳出圈子,是不是有些另类了。这些是我的疑问,我的思考,也许可能显得有些幼稚,有些不成熟,但都是一些顾虑和担忧。也希望在质疑的过程中,自己能够更好地思考与探索。
《绕着大毛球飞行》读后感(四):站在自己的角度,不沦陷,不逃离
《绕着大毛球飞行》,感觉像是日记,像是随笔。写着本书的这个酷老头,在寻找工作的从容轨道,并且想告诉大家,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看着书的封面,就知道这是个不一般的书,说是不一样,只是指不墨守成规罢了。
书里最短的一个章节,也就2行字。
如果,我们记录平时身边的事儿,多点自己的想法,也许也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来,这是上帝在我们降生之前给我们的画纸上,画出来的自己特性的画作。
点题这本书吧。一个组织是一团大毛球,一个领导也能是一团小毛球。我们不知不觉得就会成为毛球里的一条线,被融在其中,周围的大家都一样,不会觉得有哪里不对,甚至看不到毛球外面的人。也许你知道,只是不敢承认“我被困住了。”
想要出来么,想要逃到毛球外面么?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会有机会。有自己的轨道,并找方法别让自己迷了路,绕着毛球飞行。“如果你想要活得更充实,你就得从安全的这一端,谨慎又小心地朝着自由的那一端挪动。”谁也没想让你有太大改变,但是一点点还是要的。工作里的理性是不错,但是请不要依恋。
脱离毛球是件困难的事儿。但是请别理解错,只要你还在这里,只要你不离开,请绕着毛球飞行。书的结尾,引用了一篇文,拉卡拉电子支付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陶然的《创新与打破常规》。他说:“尤其是对于员工而言,创新不是耍小聪明。经验证明,团队里的危险多来自‘聪明人’。”“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是由队伍之中最聪明的那个人决定的,而是由战略的正确性和团队的齐心协力决定的。”绕着毛球,而不是脱离。
读书的时候,我摘录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站在自己的角度,要自己的飞行路线。
《绕着大毛球飞行》读后感(五):旋转的毛球
作者如同茫茫宇宙中一颗自知自喜的小星球,他体悟而正在说出的是———创新的激情,但求不负此生,不负己心。作者向我们展开一幅弥足珍贵的长卷,素描绘写着个人的阅历,小火花的想法,字字箴言,大智饱满。
作者抛出一句:我们的天才到哪儿去了?回答的情形是意料中的大同小异。看看我们的教育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这些小男孩小女孩就像贴着墙壁站在那里规规矩矩像个被罚站的可怜孩子,成群结队等待着批量生产,不知会直面怎样的人生,想起让人神伤不已。
有人说天才被扼杀在摇篮里,似乎整个社会都在捧杀天才,压制人才往往惊艳一时,光芒慢慢就被打磨掉,以至于消失匿迹。中国有的是天才,但由于体制,交易,环境的原因,加上一些个人的因素,大多没有好下场,最可悲的结局就是沦为平庸的人,在茫茫人海中堙没掉。
最好的老师——儿童,因为儿童使一切成为可能。人类文明正是在儿童工作的基础上发展的,成人从儿童的世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至于儿童不宜,只不过是成人自作多情的把危险留自己,如果你把孩子都保护得好好,害怕出去接触新奇事物,那么他们对世界的触角,慢慢退化,失去描绘自己的另一个世界的可能。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难看到一些年轻人有些更加个性化的想法。
有思想的人往往走到哪都不合群,但不合群的人不一定有思想。作者鼓励在飞速旋转的城市里谋生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自由的飞翔在特定的轨道,这些年轻人也信赖着戈登,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毛球的力量,信赖这句话里背后有着期待。而期待是一种无言的压迫。作者并没有被许多人的信赖给压垮,一直鼓舞着那些有梦想的年轻人。特立独行的作者表明了一种态度,我们要剥除以前厚重的皮囊,让能抵抗世俗的坚硬躯壳破茧而出,用向世界宣泄想象的力量,燃烧着自己的理想,以此建造一个无限空间的王国,我笔写我心,书写心中的王朝。
当看到“禁止的牛奶桶”,很有感触,我们都会遇到一些不情愿的情形时,我们应该微笑的告诉自己:你要妥协,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但同时也要给别人他们想要的。即使自己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但不能放弃自己的新想,你可以选择对你最重要的部分去坚持,但对那些无关紧要的小地方,你要表现的慷慨一点。可以让别人接受你的想法,至少不否决你,不拒绝你。
请记住,你的心就是一个博尔赫斯的“阿莱夫”球,一个环绕自己的轨道不停自转的毛球,而不是顶个毛线用。
《绕着大毛球飞行》读后感(六):充满创意的一本书
书拿在手上,心里一阵欢喜,无论封面还是插图都非常的可爱别致,让人耳目一新。作者戈登•麦肯齐,据说是一个“精灵古怪,奇思异想的酷老头”,他在贺曼贺卡公司作插画师,在这里他自由恣肆的个人风格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形成独属于他个人的“毛球理论”---如何打破常规,以及构建更有创意的组织。在他的头脑里始终有这样一幅图影:设计部和编辑部的画家和插画师们围绕着主管小毛球,主管们又围绕着部门领导的大毛球运行,而部门又围绕着公司这个巨大的毛球运行。于是社会便是无数个大小毛球的组合。-----这的确是童话般的构想。
记得从前某人曾说,拿到一个主意,可是脑袋里没有任何想法怎么办?找一个大的白纸,拿一枝铅笔,在上面不停地画圈画圈再画圈,画各种层层叠叠的断续或不断续,或粗或细的圈。等觉得画够了,纸上就像戈登•麦肯齐画的大毛球一样,再从中找感觉。这种找灵感的方法和戈登•麦肯齐的大毛球简直就是异曲同工。
不过就管理学组织学上还讲,麦肯齐的观点并不算是特别的新鲜,倒是他叙述的角度和方式让人觉得“哇,原来管理学这么有趣”。行文中,麦肯齐分析了个人在秩序中的舒适感和对这种规矩的不自觉逃离,这就像宇宙中的天体之间的引力,地球捕获了月球,所以才有月亮围着太阳转,但是如果有另外一个比地球引力更强大的星体出现,月球就有可以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新的引力圈。大毛球的每一根毛线都可以看作是一条轨道,而麦肯齐的工作便是唤醒毛线上的天才们,激励找回人生的激情,使毛线轨道不断变化交错,使毛线上的天才追随自己的喜悦。这也可以认为是管理从上层管理到个人管理,然后蜕变为理想状态的“无为管理”。麦肯齐的毛球,是程序和刻板,而个人的飞行则是独创,是实验和创新。而毛线而是轨道,是喜悦的追随。不断变化的毛线,不断变化的大毛球则是由个人推动企业引力的共同结果。
鱼没有痛感,即使使劲拍他的脑袋,拍都拍晕了,但是下了油锅仍会惊醒过来。而胆小的小鸡们呢,鸡啄米一样容易被催眠。人之于公司也是,被催眠就会陷入平庸,失去创造力。而麦肯齐所说的一切都在于激发人们的本能的激情和自由的创造力。很显然,或是人皆尽其能,这样既有执行力又有创造力的公司,一定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团队。
麦肯齐的涂鸦随性中显稚嫩,好似返老还童的轻松自在。回头想也蛮悲哀,能包容麦肯齐这样天马行空、自由放肆的创新环境,能够拥有一间“幽默工作室”的怕也只有在国外也可能有了。被奴化被教育被压抑的中国人又有多少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氛围呢?即使有,怕也是做给外国人看的面子工程。
打破常规才能成功,希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靠的又是什么,难道不正是不破不立的那些创意么?在差异化求生存的年代里,或者麦肯齐和他的大毛球会给你一些启发。
《绕着大毛球飞行》读后感(七):古怪精灵的小老头讲的创新故事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要不是我自己亲手撕开书外面的塑料薄膜的话,我一定会大叫“谁在我的书上乱涂乱画啊!!!”第一印象就是这本书真是一本奇奇怪怪的小书啦 ,哈哈,书的排版和我曾经看过的书全部都不一样,应该说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书,书中的排版中字有各种字体、各种大小,即兴的涂鸦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如同记笔记一样的整页都是手写体的笔记,各种元素在书中都随处可见,如果你曾经在自己的课本画小人、在笔记本上涂鸦你就一定能够想见这本书的样子.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见证也许那时候才是我们最有创新意识的时代。
说到书的内容,就不得不解释一下毛球,其实毛球说白了就是成形的规章制度,一个个成形的规章制度形成了毛球,人们围绕着成功和失败的教训,确立了有效行为的复杂模式,造就了“企业常态的通解之迷”这个也就是毛球。其实也就是一种常规和规则,如果呆在毛球中就不会有原创性的思考或根本性的创新。那么想要有所创新该怎么办呢,我们也不能呆在毛球中固步自封,也不能离开毛球自由飞翔。那么就只有一个道路,绕着毛球飞行,找一个属于自己的轨道吧,而如何绕着毛球飞行就让这个古灵精怪的小老头来带着我们进行这一趟旅行吧。这个小老头从一个个小故事讲起,让我们逐渐的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我们所处的怪圈以及不自觉的限制自己的形形色色的情境,让我们从中逃离出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与轨道,在工作生活中更从容一些,有更多的创新。当我看到第10章容器,一堵看不到的墙时,突然想起来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原来圣人早已经知道的道理,但我们现在还是被限制住了,没有达到生命自由。而当我看到大脑的情形,就想起自己曾经的矛盾心情,原来都是左右脑的想法不同而造成的。一个个的小故事慢慢的讲述如何不被固有的想法所束缚。每一个故事都需要细细的思考,慢慢的回味。在这中间,这个古灵精怪的小老头会时不时的跳来,用他的手绘给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演示。但你看文字有点累的时候就会有好玩的字体与涂鸦蹦出来,所以,阅读体验也是很奇特好玩的。而且看过这本书,我决定我以后看书不要那么干净整洁,让我的笔记和涂鸦也一起跟着文字飞吧!
一本古灵精怪的书,讲述的小故事之间看似没有联系,第一遍看去感觉作者是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多读几遍,会逐渐有所感悟,这本书的内容就如同书名所说,也是绕着毛球飞行的一条作者的轨道,所以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需要细细体味,因为作者实在是太天马行空的绕着毛球飞行了,也许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书名所要表达的意义。如果你喜欢创意,喜欢如果你喜欢古灵精怪,那么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当然创意并不是看一本书就能得到的,但是通过这本书总是能让我们开阔一下思路,更多的思考,更实际的行动,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你自己的的杰作:请记住:
如果等你走进坟墓,
却不曾经画出
你的杰作
那你就
再也没有机会画它了……
没有人能把它画出来,
只有你。
《绕着大毛球飞行》读后感(八):让创意无处不在
从来没读过一本书这么像童话故事,看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这个人跟我们金大侠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尤其相像,对,是老顽童周伯通。虽然我们控制不了人生的生老病死,但可以掌握自己的所思所想,纵然鹤颜白发,但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心底的纯真和美好。
这是一本很轻松的职场读物,作者天马行空的思想,产生了无数能带来可观利润的创意。当然,有时候我们想一件事,做一件事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什么,只是觉得很享受那个创意在脑海中翻滚和产生的过程。首先从书的设计中就能看出来作者不拘一格的思想和创意,很多东西都是随性而发,即兴而来,让人看着不觉得沉闷无趣。其实做生意往往也是这样,你要卖出产品,首先你得让潜在顾客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当然,并不一定需要。只要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往往即使是顾客不需要的东西最后也会买回家。什么最值钱?创意!能给自己带来快感和兴奋的创意必然也会让顾客连连称好。
不过因为受产品销售额和效益回报的影响,很多公司企业并不敢去冒险允许自己的员工去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往往就把很多好的点子和创意给扼杀了。这样企业虽不至于倒闭关门,但终究会让人觉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再或者,即使有这样的环境,或者我们之前的很多好的想法随着自己职场经验的积累和年龄的增加,也逐步的退化和老去,最终脑海中在搜寻不出任何创意和点子。其实这是可悲的。一个人,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工作生活,我们都要坚守住最真实的自我,我们不能失去自我。但社会往往是“循规蹈矩”的,做什么不做什么,说什么不说什么,都有一套体系,我们作为一个自由人,生活在一个体系之中,思想难免会被束缚,往往不敢去想,不敢去做,总是畏首畏尾,最终一事无成。
有时候,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的大脑打开一扇窗(不要多想,没有你想的那种恐怖),让它接受一下阳光,就会有很多灵感不断闪现,我们压抑的久了,往往总是产生压力,所谓压力,不过就是我们做着我们不喜欢的事,说着我们不喜欢的话,处着我们不喜欢的人。如果我们可以让思想驰骋,让创意飞翔,那我们就从来都不会觉得有压力。因为我们可以作者我们喜欢的事,说着我们喜欢的话,处着一群“臭味相投”的人。
都说人活一口气,还有一句话可以这么说,人活一精神。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精气神,与行尸走肉无异议。所谓精神,是要我们活出自己,活出最好的自己。人世间最幸福不过的事就是我们做着我们认为对的事。当然,如果你身在职场,又有这样的的环境,你大可放开自己,一展拳脚,最好要给效力的企业带来客观的利润,否则,可能被扫地出门的多。公司就是大毛球,我们再会飞,也不能脱离那个支撑点,因为没有它,我们或者根本无从飞翔。绕着大毛球飞行,让创意无处不在。
《绕着大毛球飞行》读后感(九):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轨道飞行
《绕着大毛球飞行》的作者戈登•麦肯齐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他追求创新和自由,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人的潜能。在人生中,他始终未曾屈从于规则和世俗,尽管也有过被成功的渴望而驱动行事的阶段,麦肯齐自己把这称作被企业臭虫咬了一口,但幸运的是他从未失去某种轨道飞行。而这种轨道飞行最终使得他成为贺曼贺卡的创新教父,成为那些点子被卡在企业规章制度里的人的保护者和支持者,给自己也给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进步的动力。
麦肯齐所达到的的这种轨道飞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绕着大毛球飞行”。组织在建立和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规则、惯例、程式,如一根根毛发般纠缠成球,这种大毛球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并可能成为扼杀掉后来者创造力的桎梏。
当你作为一个新人进入组织时,可能满怀着大干一场的热情和创造性。但是,组织沿着它自己轨道前进的巨大惯性却限制住了你的手脚。这就是作者所讲的“给鸡催眠的故事”,绝大多数职场人都存在着被组织催眠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没有哪个组织会故意设置出没用的秩序来桎梏自己的行动和思维,所有旧秩序在其建立之初都是有其存在的必然原因和历史局限性的,它们对组织来说,曾经是有用的甚至高效的。即使有的秩序现在已经失效,要削减它也必然引起组织的痛苦,更何况有的秩序仍然有效。
一种更有趣的悖论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建立的组织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反而会站在老问题的保护者的角色上。美国某拼车网站曾被安大略的公交系统起诉,后者的起诉理由是拼车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无法被纳入现有立法体系,但旁观者不免怀疑其潜台词是“既然公共交通的问题那么难解决,就应该一如既往的难以解决。”后者到不一定是出于恶意,充其量只能算一种无意识的“养敌自重”。但毕竟,作为被夹缠在大毛球内的一部分,它是无法看到飞出毛球以外的解决方式的。
所以对任何组织来说,毛球问题的存在都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必要的。可以说,发展时间越长,越大的组织毛球的内部构造就越复杂,问题也越难以解决。
而对作者来说,这个毛球问题的解决之道并不是与之对抗,而是利用它的引力,让自己绕着毛球做轨道飞行。这样做就既不会被吸进毛球的内部,也不会飞进虚无的真空。人只有在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如果飞进了虚无的真空,我们对自己对他人也就没有意义了。如果所有人都变成梵高,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价值,却要在死后才被他人证明,那么我们恐怕只能说是自己有问题而不是世界有问题了。
在宇宙的法则中,要成为行星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自身质量足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轨道运行的平衡。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绕大毛球飞行的过程,在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指出了要真正的实现轨道飞行,不仅仅要找到轨道,更要靠不断的修炼自身,这种修炼不仅仅是体现在技能上的,能是体现在内心上的。比如:当自己陷入死胡同时,有勇气叫人来帮忙。承认白痴的勇气,承认僵局的勇气,放手让别人援助的勇气;在壁橱里植物般的生活和不带降落伞自杀般的生活中找到平衡;警惕因为恐惧不完美,而带上让别人认不出你,但自己也认不出自己的面具;学会放手,你会发现放手这档子事,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像呼吸一样做了一次有一次,等等。
在《绕着大毛球飞行》中,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指出了理想主义者的轨道飞行的价值所在,以及走上这种轨道的具体方法。“绕着大毛球飞行”也许并不一定是适合每个人的唯一的和最好的飞行方式,但麦肯齐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寻找自己的从容轨道的可供学习的典范。
《绕着大毛球飞行》读后感(十):轨道运行的中间态工作方式也是一种选择!
大毛球(Hairball)是作者用来比喻企业组织当中僵化、复杂的各项管理规定的形象类比,并根据员工和毛球(组织)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状态,毛球虚空、轨道运行、无尽虚空。无尽的虚空代表的绝对的自由,无尽的激情,但是什么东西都不能持久,追求永恒的激情完全不受控制的自由等同自杀(第11章节的主旨);毛球虚空却是绝大多数常人的工作状态,固守着企业过去的成功,僵化着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扼杀创新。每个人带着面具在大型企业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而轨道运行就是充分利用毛球组织提供的资源和安全感,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我没有勇气放弃贺曼贺卡长期为员工们提供的财务安全感”,尽量少受约束的完成创意工作,从而不再像书中描写的“照着企业惯例的苍白道路走”。
作者戈登.麦肯齐以身为例,通过自己在美国贺曼贺卡公司长达近三十年从事创意工作的历程和工作生活中人身感悟,详尽的阐述自己选择的轨道运行的中间态工作方式与路线。作者在书的开头见山的明确表示了轨道运行这一状态并不是适用所有人,只有少数人能够有能力选择并达到该状态,这个少数是多少呢?书中介绍贺曼贺卡总公司有6000人,其中负责创意设计的设计师(主要是画家和作家)有600人之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只有几个人能够达到轨道运行的状态,并且如果仔细回顾作者经历本身,也是用长达十多年优异工作表现和牺牲必要的层级机构晋升机会来争取换回来的,另外当然也有其历经的几任上级主管领导的慧眼识珠、爱惜并保护人才的措施密不可分。
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作者的工作经历,看看进入轨道运行究竟需要迈过多少道险阻:首先入职作为一名普通的插画师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挤进“当代设计部”,成为贺曼贺卡大毛球中的特殊部门中的一名绘画师,并首次体会到规则较少、自有更多的小毛球对创意的促进激发作用,几年之后成长为该部门中的设计主管,自身成为一团小毛球,负责带领一批人在轨道运行。在贺卡公司工作到小二十年的时候,重新回到了大毛球中间,成为“创意授权部”的部门领导(好歹也是个中层干部吗,虽然只有区区三个人),但是伴随着创意授权商业业务的蒸蒸日上,他所领导的部门迅速膨胀成长为33人的“知识产权部”,在业务量至上的经济利益和法则下,创意和质量就靠边站了,作者迷失了自己,在心里医生的帮助下,作者完全放弃了在层级金字塔上进行权利游戏运作,逐渐找会了自己的使命和定位。提议并新成立了“幽默工作室”,召集12名画家并独立运营长达3年之久,最后业务变动,荣升为“创新悖(bei)论长”,成为鼓励企业创新的灵魂使者,并在企业内部开展了多次创意会议、头脑风暴等新方式,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思路。
纵观作者工作经历总体上付出了相当大的时间工作成本(混成了有真正实力老资格),放弃升职权利和对应的更多的经济收入,才在工作的中后段达到轨道状态,这在我们当前一切求快食的浮躁商品社会中是不可想象和不可忍受的!另外感觉其上级领导还是爱惜人才和愿意保护创意人才的,给了他足够的轨道飞行空间,不像我们天天的文化口号就是“缺了谁企业都可以继续运转,忽视个人的贡献”,因此这在我们的现实场景中是很难照搬实现的,另外作者能够以一种自由的状态飞翔也和工作种类和性质有莫大的关系,如果你不是创意部门或者研发之类的人才,而是运营生产类型的可替换性工种,呵呵别说是绕着毛球飞行,就是想成为毛球中的面具人都是在做梦!
此外作者特别提到了关于部门领导如何做个具备保护茧功能的小部门,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工作长达17年之久的“当代设计部”,部门领导外号粉菩萨的麦克洛斯基对外方面保持与大企业毛球的适当距离,破除各项繁文末节的管理制度对创意员工的思想遏制,对内通过讲故事,大量的类比隐喻,将管理的理念和信条传达给创意员工,这个具备保护茧作用的部门之所以能够生存的条件是必须和企业的使命的灵魂保持联系,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这是关键点)。联想到在很多企业创新案例中,许多高新企业都建立有突击队、臭鼬部门等创新隔离单元,避免大企业病对创意部门的创新扼杀。
书中还穿插了作者对创新的一些人生与工作中感悟的小品文章节:如量化考核、内心的天生创业家、思维囚笼,适时放手、重视自我感官等,配有风趣幽默的主题画和文字间跳跃的插画读起来倒也轻松有趣,颇有心灵触点。
在书中的第12章节《介绍你的大脑》和第18章节《金字塔和李子树》采用了记事本风格的纯手绘风格,非常有趣且视觉冲击力强烈。特别是第18章节用图形化思考的方式来阐述商业问题,让我想起了《餐巾纸背面》系列图书。
有一点点遗憾的是《绕着大毛球飞行》英文原书出版于1996年,于2001年翻译成为中文版引进到国内,由于英文原版成文较早,故没有任何一个章节是与个人创意设计师如何在新的互联网新媒介渠道中开辟新工作路径的内容。而实际上由于互联网这一崭新渠道媒介的诞生催生了另外一条工作状态即个人工作时代到来(参见查尔斯.汉迪 <空雨衣>),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意人脱离开金字塔层级控制体系中那个又大又烦的“大毛球”,从而达到比作者理想状态中的李子树型组织更加平面与协作的组织形态,有能力创造的人从而拥有更多的自由,让生活充满更多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