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我》的读后感10篇
《行走于我》是一本由稻子著作,36.00元出版的2011-5图书,本书定价:185,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走于我》读后感(一):我好像错过你了 书找不到了
想买作者写的《行走于我》和《上路》 可是网上现在都说缺货 没得卖了 呵呵 不知哪里有电子版或者二手书转卖呢?从去年就一直希望有机会能拜读下 可是当时因为在路上 在外面一直行走 今年刚结束旅行 所以就把这事给耽搁了 可惜了 不知道以后跟这书会有缘见面不
《行走于我》读后感(二):一本有魅力的书
《行走于我》是稻子经过两年的实地考察根据实际经验实际感受写出来的,很有深度值得细细品尝细细咀嚼,里面的所行所思给人启发,看书的同时自己也会思考,如果是我会这样想吗?每到这里都会拍案叫绝,一个真正的思考者行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是结合的,如果只选了其中一种都是井底蛙,而稻子的《行走于我》是两者的结合,边旅行边思考,是多年后都可以拿出来细细思考的。
《行走于我》读后感(三):一本有魅力的书
《行走于我》是稻子经过两年的实地考察根据实际经验实际感受写出来的,很有深度值得细细品尝细细咀嚼,里面的所行所思给人启发,看书的同时自己也会思考,如果是我会这样想吗?每到这里都会拍案叫绝,一个真正的思考者行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是结合的,如果只选了其中一种都是井底蛙,而稻子的《行走于我》是两者的结合,边旅行边思考,是多年后都可以拿出来细细思考的。
《行走于我》读后感(四):行走的魅力
行走于我也是充满了莫名的魅力,年年被生活压的快喘不气来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心在向我发出信号,该出去走走了。
在路上,我只知道我的身心可以脱离现实变的轻松无比,看到美丽的景物,开阔的山水,蓝天白云,森林草原,陌生友善的不同人群,我感受到了回归,我的心就像一个孩子,马上变的年轻有活力。但常常由于工作等其它原因的牵制,旅程只是勿勿走过,无法真正真正的去思考些什么。读此书的原因就是想跟着作者的文字去作一种全新的体验。
读了一遍却远远还不够,书中本身的精炼文字撇开不谈,中间可看到很多有关地理历史建筑人文哲学心理学的东西,可见作者本人的知识面之广,并不是一般写书人可比;最着实佩服作者的本身行为表露出来的追求梦想的精神,在这样的一个竞争激烈,紧张残酷的现实世界中,作为建筑师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作者可以抛下一切可以付出如此多的时间及金钱代价来实实在在为自己的心做一件事情并且可以用文字留下自己的精神足迹,可谓真正的拥用一颗赤子之心。想比较之下,我们又做了些什么?有必要反省自己内心,反思自己的生活,顺着读者书中的脚步,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些什么!可反复品味!力荐!
《行走于我》读后感(五):行走于我
它不是本旅行书,告诉你应该去这里那里看什么什么,也不是本游记,讲一讲旅途趣事顺便抖个骚装个牛X,它是本......怎么说呢?这世上写书的人分为几种,一种是我知道你们爱看这个所以我就写点这个顺便赚点你们的钱,一种是你们快看我多聪明博文广识文采斐然快称赞我吧啧啧啧,一种是我有件事情有些道理要告诉你们你们快来听一听,还有一种是心里憋着话呢憋着汩汩的想法呢我得找个表达的出口啊非得要写出来才能畅快一点儿。此书属于最后那种,也许也加了点儿第三种,有没有隐隐地怀着第二种的期望不得而知,但主要是最后那种。
这路数的写法需要极强大的内心和很多的勇气。因为它冒着自我袒露而得不到回应的危险,如同对着空洞的墙壁呼喊,不管是温情絮语还是嬉笑唱跳又或者是试图一条一条梳理清楚自己脑中的逻辑,它是把自己剖开来躺在路边,任人捡拾的不设防。这世上虚与委蛇的人本太多,突然迎面碰上一人赤子之心拳拳,于是惶恐,生怕自己读得不小心辜负了诚意。(第一部分里颇有些有意思的论述,不赘述)
第二部分穿插的结构很有趣,也有其明确的逻辑,是对第一部分关于"亲证"阐述的注释。它不是旅行指导书,而是在试图缝合起文字图片与实地感受之间的裂痕。其中抒发的感受也许很个人,但是完全地"直面"感受。如一人站在大山头,脑中第一秒出现的并不会是情怀啊地理知识啊历史文化啊民俗风情啊,而是轰地一句“真大啊”,尔后有人满地打滚拍大腿叫说"真他妈好看",有人默默摸根烟点燃吸一口"嘘"地一声喷出来,有人想要大声唱歌唱不出,憋半天只得一声鬼嚎般的"啊~~",也有人骨碌碌脑子里跑出一首打油诗,"海子山上石头多,造型各异堆成坡,甸子溪流交叉过,引的狼群来出没"。你们别笑,诗经里的古风都是这类的,写出来的是诗,唱出来的是歌,手舞足蹈的就是跳舞,都是这么来的。
大段大段的都是一路上零星的感受,片断式的描述,某某处原来与想象中的不一样,某某处吃到点好东西结果又坏了肚子,某某处在夜雨中酣睡,当然也有研究了某个场所的空间格局或是尺度形制,这是建筑师底子突然跑出来闹场了,也有对宗教或是信仰的反思,也有某一段的怀古溯今,甚至也有短暂的归家带来的心态的变化…这些感受不仅仅按照常规的时间线排列,也按照中国大地的地理区域作了划分。不同的地域和人文是否真有其自身的"场",牵引着身在其中的观者的感受?写书的人不提问也不回答,只是静静地把自己每一处的心情境遇抄给你看。
第三部分是游历完之后的思考,应该说游历前一定也带着某些想法的根默默埋头生活着,直到有一天上路让它发出芽长出枝条,所有的感受更深刻,思维也更清晰,所以来说一说。最后一部分是路上的照片,大幅彩页的,把所有的场、人、物当作色块平整的图像来拍,结尾的图是沉郁深蓝的大海。
作为一篇假装是"书评"的什么什么,本该赞一下本书逻辑清晰的结构。但翻阅时脑中浮现最多的反倒是他坐在我对面摊着手,昏黄的灯光映着表情自如。他说,"装桢设计,不会啊,买两本书自己学着做","照片多大,放哪里,选什么字体,怎么个等级,以前谁知道这个啊","纸得自己挑,本来挑中一种,那印刷厂翻我三倍的价钱,最后只好自己去市场挑,挑好送去印刷厂","图片得自己校色啊,就算是黑白的图片那也得校色啊","段落标题放哪儿,页码放哪儿,当然随便做做也行啦,就看自己是不是有要求了","看到它印出来,切一切,裁一裁,堆起来,再打包送去出版社","那编辑也问我说为什么非得做,非得变成纸媒的,我觉得还是得要做"...…所以还是不赞什么了吧,劳其力,得其所,愿意为之努力坚持的,自然会有坚持的结果。看书的人发现还是不发现那一点点的巧思,都没有关系,做书的时候每一刻灵感出现都有写书人自己的兴奋。
再说不了太多,已经习惯在自嘲的插科打诨和投他人所好的体贴圆滑中藏起自己那一点点的倔强,未开口已哑。所以我格外尊重他的所为,也珍视他的努力。最最欣赏他直面这世界也直面自己并不断贴向真实的勇气。这是我未敢也未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