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偶遇》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偶遇》读后感10篇

2022-05-26 02:0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偶遇》读后感10篇

  《偶遇》是一本由[法] 勒克莱齐奥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偶遇》读后感(一):别拉我,我是娜西玛 墨格

  娜 西玛在医院的病床上大喊,别拉我,我是娜西玛 墨格。这一瞬间,我承认我被震撼了。这个倔强的小女孩,与被世人贴上坏蛋标签的电影人墨格在“阿扎尔”上相遇,他们在蔚蓝的大海上一起生活,他们慢慢了解,慢慢磨合,直至情愫暗生。他们一起寻求各个的自由,寻求灵魂的激荡。虽不被世人理解,可是这份追求让他们获得了新生。虽然墨格最后悲惨的死去,娜西玛也渐渐平淡生活!但是,那段经历将永远存留,娜西玛永远也不会忘了阿扎尔,忘了那片蔚蓝的大海!

  《偶遇》读后感(二):纯净的小汹涌

  一个月前,在喧闹的三里屯pageone,在一排不显眼的书里,我翻到唯一的一本,封皮不大新,于是我有些犹豫。读了两页,觉得作者太会写船了,脚下似有液体流动,像浪一样把我堆起。我于是把它带回。

  这书多纯净啊,描写比故事本身更纯净,质感像无尘的丝绒。有点乌托邦,因此在稍一浮躁的日子里,我就读不过三十页。我喜欢它的人设,一个生活里缺失父亲、寻机上船出走、又扮成男孩的姑娘;一个不能见到女儿、同时有跟年轻姑娘有关的伤痛回忆的过气电影制片人。主题呢?这故事除了闪回插叙,几乎是单线叙事,但主题却。

  “他大笑起来,‘这丫头把我们给耍了。’……他用脚推了一下堤岸……要忘记陆地上的种种烦恼,没有什么比简单的一脚就让陆地消失更好的了。”

  “他想在年轻女孩的眼底,独处自己许久以前在这类世界登场的感觉。”

  “他也淡忘了她就像一只动物、一个熟悉好玩的小生命,这回使他隐约想起萨里塔(他的女儿)。他痛恨罪恶感,因而变得更恶劣。他毫不客气地抓起她的手臂强迫她起床。”

  “他们坐在提防的另一边,海明如明镜闪烁。尽管春风寒冷,阳光依然灼人。在她身边,他忘了自己的年龄。他忘却自己的孤独,经济问题、前妻的怨恨,以及对自己女儿的忽略。他发觉自己从未有过女朋友。那些她认识、供养,拉到船上的追星大床上或带到旅馆房间里的女人,都如幽灵一般消失了踪影。现在他寻回她了,一切都将焕然一新。”

  “他想要重新活在当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他要一望一切。现实是一道明朗、谣言的光线,线因紧绷而使人痛苦。”

  作者完全可以把这种人设摆弄得更显眼,但他没。他一点都不在乎故事的纯净,在该细腻时不担心会让读者失神,堆出大段的心理描写、氛围描写、气象描写。我读出了作者的淡然,以及平静。生命里当然不止那一段浮光掠影,偏是那一段,让他浮华、无根、浪荡的一生,到达了生命的高峰。

  《偶遇》读后感(三):永远年轻的阿扎尔号!

  第一次看勒克菜齐奥的书 本是冲着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虚荣心去的 。但见到他的文章 一见如故 很亲切的感觉 本以为这些获得大奖的学者说话笔锋描述都是难以难懂隐晦的 ,作者却用明确简明 唯美的表达剧情 ,字字透露着这世间人性美 。

  本书的女主角 娜希玛 自幼失去了父亲 在她童年的记忆中 ,她渴望的获得父亲的温暖和爱 ,但对于她来说是天方夜谭 父亲同船而去 并且是一去不复返 长年中一直是母亲在照顾着她,家与海接近 每天都可以探望远洋出海的大船 小船 从而加重了娜希玛追求父亲的强烈愿望 ,想从母亲的束缚中逃离这个残缺的家庭中 去寻找自己久违失去了的父爱 。

  就在此时一条名为“阿扎尔号的大船 停在了娜希玛经常关顾的停泊边 ,看到它时 娜希玛拒绝不了这种诱惑 并且深深的被船主人的一眸中看到了一些启示 ,离开的期限已到。

  刚开始化成小男孩的样子 来到阿扎尔号 受到了严重有着坏脾气的默格先生的排挤 一心想把娜希玛 推离阿扎尔号 但慢慢的从男儿身变成了女儿身的阿希玛 慢慢的融化了默格的性情 让默格想起了他从前的女儿直至以后他想起了他最至爱的女友 就这样他们在阿扎尔号慢慢经营起了 并不是太过麻木的感情 娜希玛也从默格先生的身上得到了一种类似父亲似的温暖与感觉 时常在默格的怀抱之下睡着,一复一日的海上生活 虽船上只是那几样反复的动作 但却让这短暂的时间了解彼此 看着海上蒸蒸日上的太阳 海水里几番戏水的海豚 娜希玛越来越深爱船上的人和船的本身 阿扎尔号 ,他们相识几个流浪汉一样 没有航标 没有航向只有一味的寻找某样东西 ,默格的梦想 娜希玛的追逐 。

  无论做什么都会有累的一天 在一次灾难之后 娜希玛在也原谅不了 默格那无性表露之下的冷漠 娜希玛 通过在阿扎尔号的磨练和境遇 自己已经脱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小女孩 默格知道早有一天这个像自己女儿的女孩 迟早也会离开自己的 ,最后默格把娜希玛赶下了阿扎尔号 并在几个月后 阿扎尔号 也停止了它最后的旅途 ,搁浅在一个礁石的岸边 ,废弃在哪里许久许久 默格试图炸毁掉它 ,并在那个时候娜希玛经历了属于自己太多太多的人生成长 又在此遇到了这位阿扎尔号 船长 ,世界伟大电影制作人 ,但因为船遭到毁灭性打击 和商业以及所谓生意上的朋友的刁难 默格在那个时期宣告破产了 。

  默格再次认识娜希玛时 、娜希玛不在是那个裸露着还未成熟的身体 在甲板上洗澡的女孩了 她变成了 让人赞叹的女孩 。她让默格想起了久违的心动和冰封在心底的哪位和娜希玛一样有着感染力的女孩 但可惜女孩却在和自己单独一起时死亡,这成为了默格多年一来一种谴责和罪恶 ,但默格现在似乎都想开了,娜希玛强烈呼唤着他内心深处的灵魂 他再次热血沸腾 好事不长久 默格沉醉在娜希玛身上 ,但却忘记了 ,娜希玛是在寻找父亲的背影 ,在那天早上 娜希玛再次离开了默格 在问起默格为什么当初把她赶下船去 默格没有太多的回答 也许是自己的遭遇太多 。

  阿扎尔号 即将被炸毁 默格即将死亡 娜希玛为了纪念这位曾经给过她温暖的人,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娜希玛 默格。娜希玛停止了追逐父亲的愿望 ,她已经长大了 不在需要对于她来说那些奢侈的东西 她只要有时间在这焕发青春的海边看看那散发夕阳味道的海洋就可以了、

  《偶遇》读后感(四):诗意的海洋与灰暗的陆地

  曾与见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一位青年翻译家有过交流,问她对这位法国作家的印象怎么样?她用了两个字来回答:“纯洁。”然后解释道,勒克莱齐奥整个给人的印象,他对世界、对生活、对文学、对艺术的看法,都是正直纯粹的。看完上海译文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勒克莱齐奥的小说集《偶遇》,我又想起了这位青年翻译家的话,觉得文如其人,用纯洁或者纯粹两个字来概括勒克莱齐奥的作品,是恰如其分的。这本小说集中包含的两个中篇——《偶遇》和《安格利•玛拉》,文字纯净,结构明晰,几乎没有什么杂质。就象《偶遇》中的大海,湛蓝的海水,透明的海风,洁白的云朵,让人心旷神怡,又让人深邃多思。

  逃离是贯穿在《偶遇》与《安格利•玛拉》中共同的主题,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安格利•玛拉》篇幅稍短。印第安青年布拉维托自幼失去了双亲,黑人牧师吉姆森收养了他。18岁的一天,布拉维托跑到赌场喝酒,遭到养父训斥,一气之下,他跑回到了出生地——印第安森林。在故乡的土地上,他过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妮娜,寻找到了生命的源头。但是,情人被杀,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杀死了仇人,因而遭到警察和走私贩子的追捕,于是,布拉维托逃进了森林里。从此,河流上下、森林内外流传开了一个见人就杀、让人心惊胆战的“野人”的传说……

  与其说《安格利•玛拉》是一篇小说,不如说这是一个具有浓郁的民间传说色彩的传奇故事。作品中的主人公以生命为代价,追求融于天地之间的自由的生活与爱情,作家赋予了其刚烈的气质与粗犷强烈的情感浓度。

  相比之下,《偶遇》就要细腻抒情得多,文学性更强。混血女孩娜希玛与母亲被父亲抛弃了,寻找失去的父爱的渴望,促使娜希玛盯上了一条名叫“阿扎尔”的大帆船。于是,她乔装打扮成男孩,偷偷登上了过气电影制片人默格拥有的这条气宇不凡的帆船。虽然默格发现后十分不快,视其为累赘,但同是天涯沦落人,让这一老一少的心灵逐渐靠近。蔚蓝的大海、炙热的空气、强劲的海风,陪伴他们展开了一段追寻自由与自我的航程。

  普希金把大海称为“自由的元素”。娜希玛不顾一切地奔向大海,是为了逃离文明世界的虚伪,感受自由的大海给予她的心灵的抚慰和洗礼,寻找现实生活中失去的父爱;默格离开陆地,是因为从名利的巅峰跌倒了谷底,他厌倦了现实世界的尔虞我诈,渴望在自由的大海上摆脱一切烦恼,重新获得生活和艺术的灵感。因此,大海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自由的天堂,诗意的国度,心灵的彼岸。相比之下,小说的后半部分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娜希玛和默格分别回到了陆地上,娜希玛不得不面对感化院的压抑、护士学校的学业带来的压力,默格则走不出麦德林女孩猝死的阴影和竞争对手的算计,事业一落千丈,他心爱的“阿扎尔”也难逃被拍卖的命运,自己一病不起。陆地对他们显然是阴暗的世界、龌龊的现实的象征。勒克莱齐奥在描写两人在大海的冒险时,笔触明朗清新、温馨抒情,陆地则阴郁灰暗、丑陋不堪。大海其实寄寓了作家的人生理想。当娜希玛赶到处于弥留之际的默格身边,拥抱着他,对他深情地诉说着重返大海的计划时,我们的心也情不自禁地为之颤动,仿佛听到了这首关于自由、关于美好世界的乐章动人的余音……

  《偶遇》读后感(五):大海、孤独与流浪 ----------诗意的偶遇

  大海、孤独与流浪

  ----------------诗意的偶遇

  初夏早晨,紫色泡桐的花香从窗外飘进来,混着咖啡的浓香,令人微微陶醉。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封面湛蓝如海的《偶遇》,细细品读。诗意的语言、陌生的文化、疏离的人世态度,如暗夜里的花火,激起按步就班读书循规蹈矩工作的平凡世界里,那曾经年少时流浪的梦,那永远渴望的蓝色海洋,那永远遥不可及的孤独与流浪。

  一口气读完,回过头查看,才发现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勒克莱齐奥,二十三岁时的处女作《诉讼笔录》令其一举成名,广为人知,还拿过20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在小说、散文及儿童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瑞典皇家学院将勒克莱齐奥誉为“开启新旅程、充满诗意探险和感官狂喜的作家,超越主流文明的人性探险家”。

  勒克莱齐奥算不上是典型的法国作家,他的作品与典型的西方文学不太一样,有时有点乌托邦的味道,他本人亦是个游牧性的人物。他1940年出生在法国尼斯,8岁时随父母到尼日利亚,在南部非洲和墨西哥呆过,又曾在泰国曼谷、墨西哥城、波士顿和奥斯丁等地讲学,履历丰富。

  本书包括两篇小说《偶遇》和《安格利•马拉》。后者篇幅稍短,讲述的是巴拿马达连森林里的传奇故事。印第安青年布拉维托从小在城市长大,十八岁时决定重回出生地寻找生命源头。他来到出生时的印第安部落,重新过上原始的生活,爱上了美丽的妮娜,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他,却又不幸身陷走私贩和警察之间的争斗。失去心爱的女人后,他发狂跑到深山里过上野人般的生活,任何想入山搜捕他的人都被他无情地杀害,最后他惨遭警察诱捕,惨烈地死在爱他陪他的深山里,只有逝去的传奇陪伴着山林之间永无止境的孤独。

  作为在世的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偶遇》是勒克莱齐奥更难得的优秀作品。混血女孩娜希玛和母亲被白人父亲莫名抛弃,逃离伤心故地,旅居在陌生海边。一次与电影制片默格的偶然相遇,却改变了娜希玛的生活。双方初次见面时眼底闪过的饶有兴味的光彩,鼓励着处于极度孤独与绝望中的十五岁的娜希玛,乔装打扮成男孩,偷偷登上默格的大帆船“阿扎尔”号。在经历了默格的一番冷漠之后,她逐渐获得了默格的理解和关照,还有舵手安德里亚姆纳的照顾。漫漫旅途中两人情意渐渐滋长,共同携手展开了一段追寻自由与自我的航程。

  勒克莱齐奥的小说,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精神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偶遇》里没有理由、没有目的、毫不确定的航行中,蔚蓝的大海、炙热的空气、偶尔的港口停靠、强劲的海风、摧毁一切的暴风雨、难以排遣的孤独、默然渐生的情愫,使得全书弥漫着一种忧伤和空虚的氛围,多多少少勾起被拘禁在尘世中的凡人,想做一个随心所欲自由人的流浪梦想,能够随意地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像毫不迟疑的海盗,像奋不顾身的海鹰,像自由自在的鱼儿,像远离陆地帆船,可以在蔚蓝的海上恣意地漂流。

  本书的写作延续了勒克莱齐奥擅长的“逃离”主题。娜希玛的逃离是为了躲避家庭生活的不幸、文明世界的虚伪,去寻找现实世界时间中得不到的爱;默格的逃离,则是因为厌倦了熙熙攘攘俗世中的名利、金钱,去现实世界之外追寻生命和艺术的灵感。逃离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两人不约而同都选择躲在“阿扎尔”号帆船上,在看不见陆地的大海上一路飘摇。在这一过程中,两人因为一起抗衡暴风骤雨,与自然的无情与生活的残酷搏斗,而从最初的排斥,到相互靠近,又排斥,最后终于相互理解、心心相应,勒克莱齐奥用他那细腻、诗意的文字从容叙来,有静水深流的底蕴,有穿透人心的魅力,作品中的主人公,传奇、浪漫的冒险经历给人以感官的愉悦,情感的升华。他无愧为一个在现存盛行文明以外的人性的探寻者。

  勒克莱齐奥这两篇小说写作虽然相隔十五年,却仍一样表现出寻根的渴望、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爱情的企盼。作者在为我们描绘高度文明的世界种种幻象的同时,也展现了一个自由灵魂的国度,在追寻绝对、追寻自由的过程中,在痛苦、失落与渴望之间,涌动着隐秘的温柔和无法言述的美。

  《偶遇》读后感(六):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

  父亲抛弃了她们母女,母亲在自戕中,让她感觉自己连母亲也失去了,虽然有好朋友的家人怜惜她,孤独又不甘沉沦的她还是女扮男装上了那条驶向大海的船。勒克莱齐奥的《偶遇》就这么开始了。

  自从喜欢上勒克莱齐奥的短篇小说集《燃烧之心》后,发现他对女性的关怀,对女性的理解,他在对各种环境里的女子都带着极大极深的怜悯心,每一个故事的处理中,都干净而不带任何猥亵的言辞,有广阔的视野,动人的情怀,脉脉的思绪,绵绵的沉思,以及慈悲的心怀。无论放在他的哪一篇小说里、甚至任何文章里,都会感觉到那个法国式的绅士风度。

  《偶遇》的女主角是一个十三四岁的混血女孩娜希玛,她偷偷上的那条美丽的大帆船,属于男主角是“过气电影制片”默格,默格因为一件被人陷害的绯闻里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他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女儿,失去了渴望爱的女孩,只有“那种失去目标与孤单的感觉”,和唯一真正拥有的大帆船“阿扎尔”。“阿扎尔”是“机遇和奇遇”(勒克莱齐奥语),它带着他一直航行在大海里,没有必要,他几乎不上岸,就这样,两个失去爱的人在蔚蓝的大海上,在炙热的空气里,在吵杂混乱的城市中,在荒凉蛮寂的小岛,伴随着灵巧喜悦的海豚,追逐强劲的海风,沐浴疯狂的暴风雨,相濡以沫便成为顺理成章的感情交流,她像他失去的女儿,他像她失去的父亲,虽然他们都不说,虽然他们都依然笼罩在自己的过去里,日久生情,最终还是“一同展开了一段追寻自由与自我的航程。”,只是作为“机遇和奇遇”的“阿扎尔”直至最后也不能给两人带回爱,最终,娜希玛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娜希玛•默格纪念再一次失去的爱,而“企图跟世界较量”(勒克莱齐奥语)的默格设计炸毁“阿尔扎”,到死也不肯让自己的私人空间成为他人的玩具。

  勒克莱齐奥笔下的《偶遇》里的女子性格都非常宣明,即使是并不属于拥有出色容貌或者卓越才华的女子,都却依然彰显浓厚的个性色彩。在青春叛逆期之中即被父亲抛弃的娜希玛,十三四岁便选择独自出海,而同样被抛弃的母亲娜迪亚选择的了自戕之路,烧毁、破坏,直到搬家,之后,她又坚强地去做护士。娜希玛的出海,一方面是远离伤害之地,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一种自戕,她扮成男孩子,甚至在船上裸体。勒克莱齐奥以精致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女性在受伤之后往往选择的自我伤害、自我减压、自我释放道路了如指掌,同时,他对那些并不纯粹的,具有命运有抵触和反抗行为的女子,以及不能有自觉力,柔弱无助的女子,总抱有同情,他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她们在世间的悲苦,在《偶遇》中,给人特别印象的不仅是主角,还有其他的小人物,比如后来得了癌症,曾经细心照顾娜希玛的西蒙娜修女,她对宗教的虔诚,对女孩子们的疼爱,在勒克莱齐奥的笔下,描写得简洁生动,只需聊聊数页,仿佛她一生都尽知。

  如果说《偶遇》是用大海壮美的景象述说一个远离伤害寻找爱护的故事,那么在他十多年前写成的同样放在此集之后的《安格利•马拉》则写的是森林的广阔包容着一个同样回归自我世界逃离伤害的故事,从两篇的比较上看得出,爱勒克莱齐奥的文笔,一直保持清爽洁净,同时具有一种宛如涓涓细流的流畅感,他能展开广阔的场面,又能将细腻写到动人心扉。两个故事里都有奇特的冒险经历,都有同样壮丽的画面,同样述说着躲开痛苦和伤害并寻找爱故事。不仅仅是爱情,更像寻找亲情。无论是混血女孩娜希玛与默格那亦父亦女的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还是印第安男子布拉维托对同样混血女子妮娜的爱情,勒克莱齐奥对那些属于“世界”这个范畴的人们报以极其深厚的感情。的确不愧为“在世的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这一称号。

  当然,因为两篇中短篇小说时隔十多年之久,比较而言,《偶遇》从文笔的优美细腻到结构安排的合理都更胜过《安格利•马拉》,掩上书的时候,看见封面上的大海,想起来台湾早逝的流行歌曲作曲家兼歌手张雨生的那首《大海》——“ 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就让我用一生等待/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就让它随风飘远/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就像带走每条河流/所有受过的伤/所有流过的泪/我的爱/请全部带走”

  【原文地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偶遇》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