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生活简史》读后感10篇
《趣味生活简史》是一本由比尔·布莱森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趣味生活简史》读后感(一):来,看看我的家
“来,看看我的家”主人热情的招呼着,于是,好奇的客人跟着主人,在他的刚落成的大房子里探险。敲敲刻花的新门,摸摸华丽的墙纸,坐坐装有软垫的新家具,翻翻主人的藏书,在厨房摸一块新烤出来的饼干,偷偷窥视一下女主人的化妆间……作者用这种有趣的描述方式将一大堆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细节串联在一起,让人一旦捧起他的书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趣味生活简史》读后感(二):对生活,保持好奇
这是一本什么简史呢?应该说是关于房子,又不仅仅是房子。作者介绍了英国人的居住习惯及其起源,从一座房子展开,讲了为什么会有卧室、为什么会有客厅等等。现代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主要来自于17-18世纪,在那之前简直是一片肮脏和混沌,后来逐渐出现了有名的建筑师,哥伦布大交换带来了更丰富的食物,贵族和仆人的生活比唐顿庄园还要层次分明,技术的发展让食物能够保鲜,让黑夜有了光亮。在黑暗和野蛮中发展起来的英国,走上世界中心。读完觉得很有意思。
《趣味生活简史》读后感(三):书好难抵翻译烂
冲着作者的名字买的,希望延续《万物简史》那种惊艳的感觉。这本书内容实际上很有意思,通过一套几个世纪前的旧式房子的各个房间引出不同的话题,涉及建筑史、建材史、奴役史、能源史、疾病史、性交史、育婴史等,让人大开眼界。但无法饶恕的还是那个问题,我都怀疑以后敢不敢看外文书的中译本了。这翻译,妈的!要糟蹋几本书才肯放过全人类。而且原著的书名叫《A brief story of life》好好的,凭什么要把它翻成《趣味生活简史》,那个恶俗的“趣味”两个字你从哪里看到的!!这个书名有多少人看了想翻开来。
《趣味生活简史》读后感(四):书评
这本书是在罗辑思维的活动中抢购的,一共6本书,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花了靠一周的时间。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它全面叙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用品及房子 梳妆台 厨房 幼儿房 花园 书房等的兴起,再慢慢地改进,就出现了我们现代社会中看到的样子,若是没有前人的发明及改善,我们就不会有这么舒适的环境,当然这是需要消耗很多地球上的能源,发展是有代价的,不管处在什么时期。
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幼儿房的这一章,描述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童工的生活状况,就是英国这么强大的国家,19世纪60年代及以后的几十年,儿童的待遇是如此之差,生活如此贫困及艰辛,让人不由地想到如今的我们是多么幸福,生活在现代化的中国是如此美好,未提前来到世上,是件很幸运的事,处于变化中的文明社会,值得所有人带着美好的信念生活。
《趣味生活简史》读后感(五):西方人生活简史
作者讲述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或者说历史,没错,但我不知道这些故事对我有什么用,好吧,我太功利了。
知道了埃菲尔铁塔是埃菲尔建的,并且没用实际的功能。知道了洛克菲勒靠石油疯狂赚取利润的时代是没有所得税的,所以他积累财富的速度惊人。我甚至知道了鸟粪富含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肥料,秘鲁甚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依靠出口鸟粪为生。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作者完全是站在一个西方人的角度,来讲述生活中的事物及事物背后的故事、历史的,这些部分往往与中国人的生活相距甚远,因而我也丧失了读这本书重要的「兴趣点」。我对伊丽莎白时期人们在吃什么的兴趣,必然远远比不上满汉全席的菜品的兴趣。
这些内容并不能帮我完善我的知识体系,也许哪天我会再来读,可能是我对生活更加热爱的时候。
《趣味生活简史》读后感(六):于丹中译本序
合上这部神奇的书稿时的感受,像是刚刚走出一座博物馆,又像是刚刚坐完一趟过山车,既想尖叫着表达自己的狂喜,又想浅笑合眸,安静回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比尔•布莱森这本“穿着拖鞋”写出的历史书,所有发现的起点都在他的家里,在寻常得近乎乏味的琐碎日子里。几乎从窗口向草坪一瞥,就从我们这种非反刍类动物不能食草开始,引出了关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种种农作物进化的描摹;而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盐和胡椒两种调料,就蕴藏了从医学到民俗学革命式的演进……
这本书像一部百科辞典那么严谨,数字精确,但这本书又像一部最激动人心的故事片,用一格一帧的特写,放大了人类生活进步背后所有的动因:那些必然或偶然的命运,那些隐秘的欢喜或忧伤……追求舒适的愿望驱动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史,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当事人,我们每个正在居住的家都是一座可以探索的博物馆——前提是我们都愿意像布莱森那样充满孩子般的好奇心,还有对琐碎日子深情的爱。
《趣味生活简史》读后感(七):人类折腾自己的历史
人在折腾自己最近事情上估计大自然中的其它物种没有可以相比的。这也是我最近看的一本书《趣味生活简史》给我最大的感想。这本书是一本很有意思书,之前看过作者写的另外一本《万物简史》,趣味生活节日的整体风格与万物简史是差不多的。作者本身是一个知道很多的人他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无论是万物简史还是趣味生活简史整体的风格都是类似的,作者与幽默的笔触以及各种各样的冷知识穿插其中选择妙趣横生。但是这样的书其实最终也只是看个热闹而已,就像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你知道但是去对人生没有什么帮助的事情一样。
从这本书来说,他的目录都是从一栋房子的每一个房间开始讲起,他所讲的是近百年来人类生活的变化。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确实没有思考过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到底是多少年前开始的。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其实真正的历史来说只是短短几十年而已。
房屋以及我们的生活习惯,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只不过是一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处于舒适的需要。
读一读这几百年来所发生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以前我们所认定的真理,今天人数是无法理解的。就像我们那么多年以前对于我们的生活习惯我们的卫生我们的时尚,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幼稚的现实是不可理喻的。但是我们又怎么能肯定现在我们说拥有的生活以及时尚观念这几十年以后就变成一个笑话呢。
《趣味生活简史》读后感(八):札记
《万物简史》作者的新作,打出的宣传语是:房屋不是躲避历史的避难所,而是历史的归宿。不过就我这一路读完的感想,之一是颇不如《万物简史》的精彩,之二是宣传语过喻了些。 这本书的构想是希望通过对一间房屋各部分的研究,去了解某方面历史的变迁。总体上来说,是很好的实现了写书的初衷,从1851年的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展览馆”开始,人类就踏上了不断追求舒现代生活的进程。从曾经是最重要的门厅开始,房屋的空间不断的被拓展:厨房、起居室、餐厅、地下室、过道、书房、花园、楼梯、卧室、卫生间、梳妆室、幼儿房和阁楼等,每一个房间的出现都是历史进程的某种必然。涉及了人类历史上的战争、饥荒、传染病、卫生史、奴仆史、建筑史、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等。 从一方面来讲,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详实的确实不愧趣味百科的名称,作者旁征博证,种种历史人文逸事随手拈来,落笔生动,故事风趣;但就另一方面而言,却让我读的有种撑到的感觉,宛如一位太过于好客的主人,不知眼前的客人已经在房屋里转的晕头转向了,还在那急切的介绍着自己的房屋故事。太多量的历史感掩盖了现实感,读到后面,除了收获一堆有趣的历史故事外,还有种对这些房间为何出现的不知所以感。另外必然说的一点是,这本书所写的这些都是西方的建筑和历史,尤其多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对于自身这样一位从小在中式房间环境中长大的读者而言,确实有着相当的隔阂感,也难免会觉得评价差些。 P.S.读完这本果然了解所有的历史穿越剧都是个坑才对,天啊,想到中世纪那些没有电的黑暗时代,多少人死于火灾,可怕的传染病和卫生习惯,真是3天都生存不下去啊。
《趣味生活简史》读后感(九):我只摘录一小段
“如今,盐哪里都有,价格便宜,因此我们忘了过去人们是怎样强烈渴望获得盐的。在历史上的许多时间里,盐把人逼到了世界的边缘。
……
人们为了盐打过仗,为了盐还卖身当奴隶,因此盐在某个时期也带来了一些苦难。但是,与跟一系列小食品有关的苦难、流血和杀人不眨眼的贪婪相比,那算不了什么,而且那些小食品是我们根本不需要的,没有也完全可以过日子的。我指的是调味品世界里盐的那些补充物品:香料。没有香料死不了人,但为了香料死了好多人。”
除了盐和香料,书里还提到现在很便宜的铝在拿破仑那个年代比黄金还贵重。我之所以有感触,是因为刚好当时八卦新闻都在说周杰伦的婚礼上他那上辈子拯救过银河系的新娘戴的钻石值多少千万。
人们向往钻石肯定不只是因为它美丽,很有可能是因为它很贵(毕竟很多美丽的东西其实没有钻石那么昂贵)。“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只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们想出来的绝妙文案。也许用不了一百年,它们也会落得跟铝、盐、各种香料一样的下场。
如果真要说钻石代表爱情,这难道不是天底下最可笑的笑话?既然钻石可以,那么一栋别墅也可以,一台兰博基尼也可以。
人应该清楚什么值得追求,而什么不值得——至少不是它表面看起来的那样。
《趣味生活简史》读后感(十):近两百年人类的进化史
现在我们住的房子已经很齐全了,做饭在厨房,睡觉在卧室,娱乐在客厅,看书在书房。看着熟悉的一切,我们不会想到最早的地方时什么样子的,趣味生活简史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事如何步入我们生活的。最开始人类盖得房子是连在一起的,没有这么多房间,当时即使是仆人也和主人睡在一起的,人与人没有任何的隐私。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这个大房间分裂开来,先后出现了卧室、厨房、客厅等等。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有很多人起了关键作用,比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带我们来到了电气化时代,他也凭借这个发明赚了巨额的财富。还有贝尔,发明了电话,极大的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他成立了贝尔公司,之后钱源源不断的流入到他的腰包。这些人是幸运儿,还有一部分人,也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没有他们的好运气,如发明水泥的哥们,最后在贫困中死去。还有第一个开采石油商业化的哥们,由于之后石油的过度开采,致使石油供过于求,最后只能破产,反倒是后来的洛克菲勒凭借石油资源成为大亨。
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就是吃的东西。我们不能忘了那些勇敢的航海家,他们把美洲的玉米、番茄、茄子、马铃薯、向日葵带到餐桌上,想想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们现在餐桌上少了多少美味。很多航海家因此死于非命。
当然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黑暗的方面,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童工的使用。当时西方人也很愚昧,为了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也是不断的生孩子。孩子生下来以后,也没有多余的食物,于是,很多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就被逼着开始劳动,在这其间很多孩子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