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10篇

2018-10-13 03:5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10篇

  《北京的腔调Ⅱ》是一本由胡赳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一):一本沉静之书

  不应该被炒作宣传蒙骗了,其实是一本很有内涵、很有思想的书。静下来读读,深有所获。沉思录部分小说部分延续了腔调一的内省气质,过滤了热闹地方,从而变得可读性更强。

  《人间孤僻》和《瞬间孤僻》两个微型小说,的确读得让人毛骨悚然,很少读到这么好的中文小说了。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二):北京的腔调2

  灵动文字 寄生着一个个不安分的灵魂, 我想说的是 这不仅仅是一部书, 它告诉我们一个草根而且更加真实细致的北京,它更像是一面镜子, 一个时代人的彷偟 在它面前暴露无疑,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片段好像是毛孔一样,它组成了一个完整全面的会呼吸社会,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 ,我们怎么了? 然后他的回答是 这才是北京的腔调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三):老愤青味道

  起初看到《后海还是那个大家喜欢的后海吗?》这篇文章,以为是一个心思很细的女士写的,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一个大爷们的手段,后又瞻赳赳之尊荣,叹曰:男人才华与他的相貌是成反比滴。很对。胡赳赳的书我没看过,现在有了看看欲望人们都说他是70后作家中称得上牛逼人物,也是当年那批愤青中的过来人,他的书,他的文章,让我这个生在80后,很喜欢看80后作家作品的人来说,有了一个了解那些过来人想法机会。跟少年得志的韩寒来比,胡赳赳的文章写的更含蓄、更隐晦。许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特殊印记吧,他们有他们的习惯,我试着感觉了。毕竟当年那些扇着大嘴皮,带着3个新内裤和半打避孕套欲望就进京寻梦的人才是真正敢于追梦的人,我由衷的钦佩。《北京的强调2》,她是一个成熟的愤青在回忆当年“兄弟我”走过的风雨时,所有过的思考判断选择。每篇看似凌乱的文章始终穿着一个70后作家的味道--老愤青的味道。至于这种味道如何品味,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吧~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四):二得别具一格

  “腔调Ⅱ”的腰封比“腔调”水平高多了。封新城说:北京本来没有腔调,因为“二”,就有了腔调。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冯唐说:胡赳赳的文章仿佛一页沾着脑浆子的涂鸦,有肉体,有思想——其实这二位根本就是一个路子文人间的相互吹捧罢了。但我很喜欢。

  如果说“腔调”还是中规中矩都市伦理剧,那“腔调Ⅱ”简直就是故弄玄虚魔幻武侠小说了。二得彻底,二得云里雾里,二得别具一格,二得我彻底败了。“二”是个好字,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大块思想的留白。“腔调Ⅱ”里面的诗是天,语录是地,小说是在留白上驰骋的思想。

  胡赳赳写的不是故事,他写的是人。在烂俗世界里,活出不同精彩的人。在自序《面对北京,我无能为力》里,他说:“惟希君勿对号入座,无论是诗篇还是小文短句,都是虚构性质写作。这份虚构,仅仅源于我的虚弱,以及面对北京的无能为力。”

  谢谢他的虚弱,保护了更多坚强的人。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五):还不是为了要卖啊

  胡赳赳是个诗人,他在《诗人在他的时代》里写过他接触诗歌,在医学院校园诗人的岁月,“我们偏守鄂西北小城十堰,在练习行医的技术之时,也练习着写诗的技术。在我们身体内置的天线中,接收诗歌的信号则远比接收医学的信号要灵敏。”“当世界被少年诗人的目光所打量,那点石成金神奇力量便出现,如同哈利波特进入魔法学校,一个异想的视界被打开。”

  他做很多事,是个不明身份的杂家,但他却在《我在北京拉皮条》里写“原以为有文立世当得不朽,叹奈何此生为人该拉皮条。”

  这个京城著名皮条客又出新书了,1月份,他的《北京的腔调》出版,大大超出预期的八千册,加印五次,冲上畅销榜,就连这样一本随笔集改成的同名话剧都一时一票难求,火爆之后该当趁热打铁,于是《北京的腔调2》来了,被问及新书为什么还沿用《北京的腔调》,胡赳赳的实在能吓你一跳“还不是为了要卖啊。”他甚至直言,《北京的腔调1》写得很水,豆瓣上,他自己给了三颗星的评价。但这一次,他把压箱底的小说都翻出来了,他说这是他最对得起读者的一本书。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六):它和北京的关系真不大

  胡赳赳先生的《北京的腔调ii》,像捧书者和书本之外的第三个状态,仿佛是一位坐在城市乡村边缘的“知道分子”在吐露,序言里引用的卡夫卡名言有味道:一副旁观者姿态,但没有被高高挂起,反而是把自己退进谷里……

  @李蒙记者,在微博中说:“《北京的腔调2》这书,跟北京的关系似乎不大,改为《胡赳赳语录》更合适。”读罢,我也认为和北京的关系真不大。在我眼里,说起北京,不得不提烤鸭,长城,奥运馆,四合院,喜欢纠正外地人普通话的北京人,还有地道的儿化音。可是,可是这些特点在书里找不到。我固执地认为我是了解北京的,可是那些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理论定律的特点更像一个旅游者走马看花后下的结论,没有真正地生活过,和北京的距离感明显表现出来,当然不能真正融入进去,所以我的了解是片面的。

  生活里的北京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翻看此书,北京的另一种渐渐浮现眼帘:仿佛旧皮箱里被塞得满满的、沉沉的、不起眼的却能说出历史的小物件。透过饭局蟑螂和后海,是一股“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情怀。这是《北京的腔调ii》里的情节,是作者的沉思,也是我们需要卸下躁动、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慢慢体会,慢慢生活,才能感受到的。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七):【雨枫试读】微博体的小短文,很多都是一语中的

  先知道话剧,然后才知道是由书改编。据说话剧极其火爆,评价甚高。这是第二本,一眼看到,就喜悦地拿下。因为没有看过第一本,所以想像中以为是王朔类型痞子文学。但是没成想这本书,我一口气读起来却觉得很费力。因为,这本书实在不是快速消费品。经常有一两个短句,让人发呆失神。看了几页,就觉得思考过度,很累。但是这本书,却又适合放在桌边,随时翻起,因为不会因为放久了就会忘记前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命运。反正各段文字和小文章也毫无瓜葛。大多数都是微博体的小短文,没有灌水,很多都是一语中的。

  作者的文字直接和清醒。很多此类型的书,感觉写作的人一定是在嗑药后在极其兴奋情况下,一挥而就。但是这本书,阅读时候,却感觉作者像是江湖传说中绝不吸食的卖粉大佬,冷冷静静地看着别人为毒品疯狂,而自己则静坐一边冷眼旁观,时不时冷笑两声,收钱走人。有些话让人哑然失笑,有些句让人不寒而栗,所带来的思考和反思总会让人醍醐灌顶。是一本看似轻松的小书,但是读起来却又不那么容易。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看,如果周末的温暖阳光下,对于我这样肤浅的读者还是看些雪月风花的轻松文字比较适合。略略翻过这本书,以后还是会想多次翻起,常读常新。同时也下决心找到腔调1看看,当然话剧是不能错过的。

  祝秋安!

  江兰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八):因为“二”,北京才有了腔调

  “最香艳的爱,最炽烈的怒放,最后都会变成灰。所以,请先准备骨灰盒。”继《北京的腔调》被林兆华工作室改编为话剧之后,又一本“赳赳体”专著《北京的腔调Ⅱ》近日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这是胡赳赳的畅销书《北京的腔调》的续集,作家冯唐评价其为“仿佛一页页沾着脑浆子的涂鸦”。歌手左小祖咒曾经用一句“再见,可爱小伙子”向自己的青春时代告别,而这本《北京的腔调Ⅱ》也似乎见证着那个“有酒须醉”的胡赳赳,在向过去那个生猛而彪悍的自己告别。

  《北京的腔调Ⅱ》由沉思录、诗歌、小说三部分穿插而成,风格上与《北京的腔调》一脉相承诗意絮语智慧的沉思,古灵精怪的诗歌,充满魔幻感、令人脊背发凉的故事,构成了这部充满灵性随笔集。在前一本里,大家见识到的是一个“赳赳体”的北京腔,这里的饭局,这里的各色大佬,这里的圈里圈外,而在《北京的腔调Ⅱ》里,这些外围事物统统消失了,在序言里,胡赳赳引用了卡夫卡的名言,“你没有走出屋子必要,你就坐在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呆着就行。”在五年前或者更早一些时候,他曾经是一位裘马轻狂浪子,江湖流传着“有酒须醉胡赳赳”的美名,可如今,他说,“面对北京,我无能为力”。他试图处在生命纯粹之中,保持生命本然的样子。“人其实只需要最低的生活标准”。

  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在该书的推荐简单扼要指明其存在价值意义:“北京本来没有腔调,因为‘二’,就有了腔调。”它关注人性、存在、以及现世深刻寓言和反思,是作者告别青春时代,为一代人所作的青春挽歌。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九):南腔北调胡赳赳

  还记得第一次买《新周刊》的那期专题,是“中国趋势”,然后就在职务一栏中看到了主笔胡赳赳,觉得这个人的名字还蛮有意思的。后来在网上搜一下他的信息发现此人极其仗义,期间有几年每月一半的薪水都是用在招呼朋友吃喝上了,还真不愧是有酒须醉胡赳赳啊!

  赳赳其人我没有见过,只是在网上看到过照片,很不幸的是,我估计我看到的是他照的最难看的一张照片。扎起来的长头发,戴着一个窄窄的黑框眼镜右手中指上有一枚戒指嘴唇很厚,唇上的死皮像被蒸发了水分糯米纸四处翘起。衣服穿得也很随意,甚至连衣领都没有翻好。但就是这个右手托着下巴,侧着头望着远处的目光深邃的人,给人一种的侵之感,温情而又不失力量。

  赳赳最近出了两本书,一本是《北京的腔调》,另一本也是《北京的腔调》,不过要在后面加上个“二”字。看了一些“二”的腔调。其中有一篇是《北京的蟑螂为何如此厉害》,居然能把蟑螂这个东西写得如此美好,让人看不出一丝的恐怖以及恶心,不得不佩服赳赳的看事物的美好视角以及对世事的无情鞭策。而在某些篇章之中,他又像个哲人一样一眼洞穿世事,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男女爱恨之间的悠悠控诉绵绵情长。你以为你爱上了某个人,其实是你爱上了爱情。人会走马灯,爱情不移。爱与爱之间隔着委屈。潜在的情人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迷宫。其实,赳赳本来就是一位诗人。

  赳赳的新书叫《北京的强调2》,但北京有腔调吗?我看没有。因为北京是一个中心,自有它的向心力,所以它有东北的腔调,也有大漠的腔调,有西南的腔调,也有水乡的腔调。和在一起,这个腔调叫“南腔北调”。但是因为有了赳赳的出现,这个腔调显得不那么二。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十):【雨枫试读】腔调调

  还记得第一次读I的时候,先入眼帘的是陈丹青的序,还是没有看序的习惯的,因为书的主体承载的是后面的绵密。如果说上一本是6年来的杂合体,半年后这本书的出版则细致太多,分为沉思录、诗体、小说。

  上一本也有诗歌,在一个诗歌早已死亡的年代作为没有读过顾城,也没有看过北岛的人,也没有太多心情,但还是看了胡赳赳的诗。我不知道怎么描述那种感觉,胡同学自称自己要是诗人为先的,作家的帽子后面点带,所以内心的那种情怀,诗文比其他要更能藏不住。

  所以带着诗文的情怀再去看他I的杂文,这次再看沉思录与小说,他一点都不赳赳,如果说I还有着点“装”(绝对褒义词这里)犀利的感觉的话,这次II的沉思犀利中却绝对带着一抹艳红,那是一种更深邃的感情流露,犀利不是嘴巴伶牙俐齿,文字针针见血才算,扎一处痛一处泪一处笑一处的感觉,才叫做“雄赳赳气昂昂”。这点沉思录半微博风格的启示录,这是稳当的部分。

  我个人看II最惊喜的还是微型小说或者说短篇小说部分,这是更让人欣喜和有着无限想象空间的部分。多了点人性化的情感剔透,偶尔拖你下水像要沉入无底深渊,偶尔清风拂面但最后还是痛痛甩你一耳刮子,心里和文字的振动频率很多次,想象与扩展的空间让人觉得胆战心惊却又欲罢不能

  总体来说,从I到II还是只能感叹赳赳的文字功底深厚,不是那种大白话的一套套旁征博引要整的你惊叹,而是他就是这么一挥手丢下的东西,是潇洒的,是率性的,也是阴沉带着对这个世道的想象与反讽的。这么说吧,你得“聪明点”,不然这本书就会觉得味同嚼蜡。合上书后长舒一口气,犀利的影子远去,带着点不想解释落寞,写文字的人嘛,总是有着对这个社会最深的情怀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