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的腔调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北京的腔调Ⅱ》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9 21:2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的腔调Ⅱ》经典读后感10篇

  《北京的腔调Ⅱ》是一本由胡赳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一):【雨枫试读】腔调调

  还记得第一次读I的时候,先入眼帘的是陈丹青的序,还是没有看序的习惯的,因为书的主体承载的是后面的绵密。如果说上一本是6年来的杂合体,半年后这本书的出版则细致太多,分为沉思录、诗体、小说

  上一本也有诗歌,在一个诗歌早已死亡的年代,作为没有读过顾城,也没有看过北岛的人,也没有太多心情,但还是看了胡赳赳的诗。我不知道怎么描述那种感觉,胡同学自称自己要是诗人为先的,作家的帽子后面点带,所以内心的那种情怀,诗文比其他要更能藏不住。

  所以带着诗文的情怀再去看他I的杂文,这次再看沉思录与小说,他一点都不赳赳,如果说I还有着点“装”(绝对褒义词这里)犀利的感觉的话,这次II的沉思犀利中却绝对带着一抹艳红,那是一种更深邃的感情流露,犀利不是嘴巴伶牙俐齿文字针针见血才算,扎一处痛一处泪一处笑一处的感觉,才叫做“雄赳赳气昂昂”。这点沉思录半微博风格的启示录,这是稳当的部分

  我个人看II最惊喜的还是微型小说或者说短篇小说部分,这是更让人欣喜和有着无限想象空间的部分。多了点人性化的情感剔透,偶尔拖你下水像要沉入无底深渊,偶尔清风拂面但最后还是痛痛甩你一耳刮子,心里和文字的振动频率很多次,想象与扩展的空间让人觉得胆战心惊却又欲罢不能

  总体来说,从I到II还是只能感叹赳赳的文字功底深厚,不是那种大白话的一套套旁征博引要整的你惊叹,而是他就是这么一挥手丢下的东西,是潇洒的,是率性的,也是阴沉带着对这个世道的想象与反讽的。这么说吧,你得“聪明点”,不然这本书就会觉得味同嚼蜡。合上书后长舒一口气,犀利的影子远去,带着点不想解释的落寞,写文字的人嘛,总是有着对这个社会最深的情怀的。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二):南腔北调胡赳赳

  还记得第一次买《新周刊》的那期专题,是“中国小趋势”,然后就在职务一栏中看到了主笔胡赳赳,觉得这个人的名字还蛮有意思的。后来在网上搜一下他的信息,发现此人极其仗义,期间有几年每月一半的薪水都是用在招呼朋友吃喝上了,还真不愧是有酒须醉胡赳赳啊!

  赳赳其人我没有见过,只是在网上看到过照片,很不幸的是,我估计我看到的是他照的最难看的一张照片。扎起来的长头发,戴着一个窄窄的黑框眼镜,右手中指上有一枚戒指,嘴唇很厚,唇上的死皮像被蒸发了水分的糯米纸四处翘起。衣服穿得也很随意,甚至连衣领都没有翻好。但就是这个右手托着下巴,侧着头望着远处的目光深邃的人,给人一种的侵之感,温情而又不失力量

  赳赳最近出了两本书,一本是《北京的腔调》,另一本也是《北京的腔调》,不过要在后面加上个“二”字。看了一些“二”的腔调。其中有一篇是《北京的蟑螂为何如此厉害》,居然能把蟑螂这个东西写得如此美好,让人看不出一丝的恐怖以及恶心,不得不佩服赳赳的看事物美好视角以及对世事的无情鞭策。而在某些篇章之中,他又像个哲人一样一眼洞穿世事,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出男女爱恨之间的悠悠控诉绵绵情长。你以为你爱上了某个人,其实是你爱上了爱情。人会走马灯,爱情不移。爱与爱之间隔着委屈。潜在的情人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迷宫。其实,赳赳本来就是一位诗人。

  赳赳的新书叫《北京的强调2》,但北京有腔调吗?我看没有。因为北京是一个中心,自有它的向心力,所以它有东北的腔调,也有大漠的腔调,有西南的腔调,也有水乡的腔调。和在一起,这个腔调叫“南腔北调”。但是因为有了赳赳的出现,这个腔调显得不那么二。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三):回到本命的本然

  我之喜欢《北京的腔调Ⅱ》,并非因为“冯唐、余世存、陈凯歌、封新城、蒋方舟的跨界推荐”,而因为这本书本身确有腔调。

  上海人所说的“腔调”,当作褒义时,大致意思和北京话“范儿”相近,泛指有点来头(师承),出众,很棒,且引领某种潮流的意思。

  “最香艳的爱,最炽烈的怒放,最后都会变成灰。所以,请先备好骨灰盒。”随着林兆华工作室推出的话剧《北京的腔调》在京城的风靡,胡赳赳的同名畅销书再次引起阅读关注,近日,胡赳赳又出力作《北京的腔调Ⅱ》,并称这是自己“最对得起读者”的一本书。

  《北京的腔调Ⅱ》是胡赳赳的畅销书《北京的腔调》续集,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全书由沉思录、诗歌、小说三部分穿插而成,风格上与《北京的腔调》一脉相承。诗意的絮语,智慧的沉思,古灵精怪的诗歌,充满魔幻感、令人脊背发凉的故事,构成这部充满灵性的随笔集。

  对他的赞美很多。但我觉得若做比较,他倒是更像俄罗斯的好讽刺的异见作家扎米亚金,善于将绚丽多彩的文体,讽刺性的观察与一套奇特的形象杂糅一起,在每篇作品中,着重刻画一种异象、一个异人物“主要隐喻”以达到“越域”效果:关于人性、关于存在、关于现世的深刻寓言和反思。

  关于他的“腔调”,首先应该注意到他的“来历”。十年前当北京地面刚出现北漂青年胡赳赳时,圈子里只知道野性十足的他常常扬言“多吃肉,吃肉才能猛兽一样拷掠功名和钱财”。

  事实上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个散养并完成野化训练的“文化破落户”。2000年秋天,德宝饭店的酒酣耳热之余,看去颇显潦倒的他曾自曝家世:孝感地区的非恶霸地主,曾祖父(字立民)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先后师从熊十力、马一浮,任民国复性书院教务长。祖父字声融,一生执教,育人无数。“家里多的就是书,旧书。”他说,大人们从小把我摁在旧纸堆里“文化”,而我最大的反抗且快乐着的恰恰是“野化”,整天和小镇里的野物混在一起,及长,又糊里糊涂地做了医生,最终稀里糊涂地“野”到了北京……也许是伤感于自己的蹭蹬,醉后的他连连感叹旧式家庭的羁绊。

  他大概没想到,今天的成功要好好感谢祖父的“摁育”,正是旧学和新学的异动,才会产生视自由与个性为生命并觉得“太阳厚颜无耻得可怕”的赳赳。

  从其来历入手,我们可以察觉赳赳的“返祖”,且可以确认书中大部分文字似乎跟当下北京没啥干系,在《北京的腔调》里,展现的是一种刚在“皇城”站住脚的北京腔,饭局、大佬、圈里圈外。而在《北京的腔调Ⅱ》里,这些外围事物统统消失了,他深沉地说,“面对北京,我无能为力”。于是在《北京的腔调Ⅱ》一书中,他似乎在和过去那个生猛而彪悍的自己告别,2000年刚刚踏上京城地界的时候,他是个肉食类的“酒痨”,可如今再见赳赳的时候,他试图钻进生命的纯粹中,人其实只需要最低的生活标准,生命应该本然才是。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四):因为“二”,北京才有了腔调

  “最香艳的爱,最炽烈的怒放,最后都会变成灰。所以,请先准备好骨灰盒。”继《北京的腔调》被林兆华工作室改编为话剧之后,又一本“赳赳体”专著《北京的腔调Ⅱ》近日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这是胡赳赳的畅销书《北京的腔调》的续集,作家冯唐评价其为“仿佛一页页沾着脑浆子的涂鸦”。歌手左小祖咒曾经用一句“再见,可爱的小伙子”向自己的青春时代告别,而这本《北京的腔调Ⅱ》也似乎见证着那个“有酒须醉”的胡赳赳,在向过去那个生猛而彪悍的自己告别。

  《北京的腔调Ⅱ》由沉思录、诗歌、小说三部分穿插而成,风格上与《北京的腔调》一脉相承。诗意的絮语,智慧的沉思,古灵精怪的诗歌,充满魔幻感、令人脊背发凉的故事,构成了这部充满灵性的随笔集。在前一本里,大家见识到的是一个“赳赳体”的北京腔,这里的饭局,这里的各色大佬,这里的圈里圈外,而在《北京的腔调Ⅱ》里,这些外围事物统统消失了,在序言里,胡赳赳引用了卡夫卡的名言,“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呆着就行。”在五年前或者更早一些时候,他曾经是一位裘马轻狂的浪子,江湖流传着“有酒须醉胡赳赳”的美名,可如今,他说,“面对北京,我无能为力”。他试图处在生命的纯粹之中,保持生命本然的样子。“人其实只需要最低的生活标准”。

  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在该书的推荐里简单扼要指明其存在之价值意义:“北京本来没有腔调,因为‘二’,就有了腔调。”它关注人性、存在、以及现世的深刻寓言和反思,是作者告别青春时代,为一代人所作的青春挽歌。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五):还不是为了要卖啊

  胡赳赳是个诗人,他在《诗人在他的时代》里写过他接触诗歌,在医学院校园诗人的岁月,“我们偏守鄂西北小城十堰,在练习行医的技术之时,也练习着写诗的技术。在我们身体内置的天线中,接收诗歌的信号则远比接收医学的信号要灵敏。”“当世界少年诗人的目光所打量,那点石成金神奇力量便出现,如同哈利波特进入魔法学校,一个异想的视界被打开。”

  他做很多事,是个不明身份的杂家,但他却在《我在北京拉皮条》里写“原以为有文立世当得不朽,叹奈何此生为人该拉皮条。”

  这个京城著名皮条客又出新书了,1月份,他的《北京的腔调》出版,大大超出预期的八千册,加印五次,冲上畅销榜,就连这样一本随笔集改成的同名话剧都一时一票难求,火爆之后该当趁热打铁,于是《北京的腔调2》来了,被问及新书为什么还沿用《北京的腔调》,胡赳赳的实在能吓你一跳“还不是为了要卖啊。”他甚至直言,《北京的腔调1》写得很水,豆瓣上,他自己给了三颗星的评价。但这一次,他把压箱底的小说都翻出来了,他说这是他最对得起读者的一本书。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六):它和北京的关系真不大

  胡赳赳先生的《北京的腔调ii》,像捧书者和书本之外的第三个状态,仿佛是一位坐在城市和乡村边缘的“知道分子”在吐露,序言里引用的卡夫卡名言颇有味道:一副旁观者的姿态,但没有被高高挂起,反而是把自己退进谷里……

  @李蒙记者,在微博中说:“《北京的腔调2》这书,跟北京的关系似乎不大,改为《胡赳赳语录》更合适。”读罢,我也认为和北京的关系真不大。在我眼里,说起北京,不得不提烤鸭,长城,奥运馆,四合院,喜欢纠正外地人普通话的北京人,还有地道的儿化音。可是,可是这些特点在书里找不到。我固执地认为我是了解北京的,可是那些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理论定律的特点更像一个旅游者走马看花后下的结论,没有真正地生活过,和北京的距离明显表现出来,当然不能真正融入进去,所以我的了解是片面的。

  生活里的北京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翻看此书,北京的另一种渐渐浮现眼帘:仿佛旧皮箱里被塞得满满的、沉沉的、不起眼的却能说出历史的小物件。透过饭局蟑螂和后海,是一股“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情怀。这是《北京的腔调ii》里的情节,是作者的沉思,也是我们需要卸下躁动、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慢慢体会,慢慢生活,才能感受到的。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七):七零后的腔调美学

  今年,一波“70后”出生的未来作家(媒体人)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引领了一股阅读潮流。这份作品名单包括:李海鹏的长篇小说《晚来寂静》(百花洲文艺出版社,8月)、黄惊涛的短篇小说集《花与舌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月)、夏榆的散文集《黑暗声音》(新星出版社,6月)、胡赳赳的杂文集《北京的腔调》(新星出版社,1月)、庄秋水的历史随笔集《三百年来伤国乱》(湖南文艺出版社,8月)、李静的文学评论集《捕风记:九评中国作家》(浙江大学出版社,6月)、许知远的纪实文学作品集《一个游荡者的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月)、刘春的话剧作品《三姐妹迷途难返》(林兆华戏剧工作室,7月排演)。

  这样一份文学书单(剧本)之所以被归纳和关注,一方面因为它们都集中在一个时期被予以出版,也集中地被媒体和读者予以关注和阅读;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批“70后”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思想和美学风格,异于传统的文学写作。

  此外,写作者的职业身份却也保持了一致。这些写作者都曾经或者现在从事于新闻传媒工作,并受到过较好的教育或者有过长久品质的阅读史,作为上世纪70年代生人的他们,尚没有丢失的锐气与良知,也让他们对于公共事务也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在一个相对开放的世界之中,因为职业的缘故,他们获知了更多被遮蔽的现实与真相,但相反,这些真相即使对于日益发达的媒体来说,往往也是无能为力或者缺乏力量的,甚至是速朽和易于被淹没的,而且还是很难抵达人的内心的。因此,选择文学的表达,出于一种表达内心的需要,也是一种美学接受的需要。

  如果说李海鹏、夏榆、许知远等人更多地带有一种知识分子式的情怀,那么黄惊涛、胡赳赳、庄秋水等人则是明显有着文艺小资的影响痕迹。他们对于经典有一种迷恋,话题也难以超出经典阐释或解读的范畴,或者不自觉地成为一种理论与表达的信奉者,诸如胡赳赳的杂文集《北京的腔调》,便直接以讲述常识作为写作目标,通过短小精悍的杂文与专栏文字,来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所存在的荒愚之处,同样告诉我们一个理性的社会本应遵循的基本常识所在。

  实际上,讲述常识是我们这个时代更为关键的事情,在纷乱喧哗的世界中,能够坚守一份冷静与独立,来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哪怕细小,也是令人起敬的。胡赳赳的笔触令人想到王小波,戏谑而生动,但内在却有着一种凛冽的气质,它们是一种人类应该基本遵循的定律和底线,但却常常被我们肆意地予以践踏,因此胡赳赳的这种迅速、短小与风趣的出击,其力量却是足以长久与沉重的。

  或许可以判断,这样一个写作群体的表达,乃是社会发展变化中逐渐分裂出来的一个另类的声音。他们的发展或者进步,或许还有待继续观察。但在表达他们独特与异类的时候,需要明晰的是他们自身的不足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心中的知识分子言说情结的冲动与欲望,这些作品在思考的维度上是趋于相同的,因此如果集中阅读,难免会有诸多篇目面目相同之感,易于引起阅读的疲劳之感,诸如黄惊涛的小说、胡赳赳的杂文、夏榆的散文、许知远的旅行纪事以及庄秋水的历史随笔,尽管每篇文章的表达方式都颇费心思,但在表达个人思想的核心价值上却是非常相似的,无非是不同形式的精神重复而已。

  此外,乃是很多写作在表达的深入与思考的深度上容易陷入机巧与光鲜。阅读李海鹏、庄秋水、胡赳赳、黄惊涛等人的文字,不难发现他们在文章趣味与传播上的用心和考虑。但在知识谱系与话题上的关注点,使得他们的思考与表达容易陷入封闭,如果没有相似的阅读经验,有时是很难进入的,这必然会导致他们接受群体的狭小化。

  不得不承认的是,以上诸多著述,在阅读上相比一些传统的出版物,显得很是热闹,但实际上也只是建立在小众群体中的繁华,躲避这种表象诱惑的自得与优越,才是他们值得注意和时刻保持清醒的关键所在。诸如李海鹏、庄秋水、许知远和胡赳赳等人的文字,都有一大批的读者群,但不难发现他们的读者多集中在文艺青年、小资、大学生、白领等人群,这些人可以说是大众,更是小众,他们是在进行文学阅读,也是一种的精神的认同,甚至还是一种文化的消费。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八):老愤青的味道

  起初看到《后海还是那个大家喜欢的后海吗?》这篇文章,以为是一个心思很细的女士写的,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一个大爷们的手段,后又瞻赳赳之尊荣,叹曰:男人的才华与他的相貌是成反比滴。很对。胡赳赳的书我没看过,现在有了看看的欲望。人们都说他是70后作家中称得上牛逼的人物,也是当年那批愤青中的过来人,他的书,他的文章,让我这个生在80后,很喜欢看80后作家作品的人来说,有了一个了解那些过来人想法的机会。跟少年得志的韩寒来比,胡赳赳的文章写的更含蓄、更隐晦。许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特殊印记吧,他们有他们的习惯,我试着感觉了。毕竟当年那些扇着大嘴皮,带着3个新内裤和半打避孕套欲望就进京寻梦的人才是真正敢于追梦的人,我由衷的钦佩。《北京的强调2》,她是一个成熟的愤青在回忆当年“兄弟我”走过的风雨时,所有过的思考、判断与选择。每篇看似凌乱的文章始终贯穿着一个70后作家的味道--老愤青的味道。至于这种味道如何品味,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吧~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九):二得别具一格

  “腔调Ⅱ”的腰封比“腔调”水平高多了。封新城说:北京本来没有腔调,因为“二”,就有了腔调。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冯唐说:胡赳赳的文章仿佛一页沾着脑浆子的涂鸦,有肉体,有思想——其实这二位根本就是一个路子。文人间的相互吹捧罢了。但我很喜欢。

  如果说“腔调”还是中规中矩的都市伦理剧,那“腔调Ⅱ”简直就是故弄玄虚的魔幻武侠小说了。二得彻底,二得云里雾里,二得别具一格,二得我彻底败了。“二”是个好字,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大块思想的留白。“腔调Ⅱ”里面的诗是天,语录是地,小说是在留白上驰骋的思想。

  胡赳赳写的不是故事,他写的是人。在烂俗世界里,活出不同精彩的人。在自序《面对北京,我无能为力》里,他说:“惟希君勿对号入座,无论是诗篇还是小文短句,都是虚构性质的写作。这份虚构,仅仅源于我的虚弱,以及面对北京的无能为力。”

  谢谢他的虚弱,保护了更多坚强的人。

  《北京的腔调Ⅱ》读后感(十):北京的腔调不是一种腔调(中)

  赳赳在《十六岁的乳房》中写到:尽管这样我许多次迷失掉自己。我仅仅成为一个工具,泄社会公愤的工具,如果能把泄私欲和泄公愤结合起来,也许会好过一些。

  二零一一年的中秋,仨发小中的第二个终于要带着Baby去结婚了,即将到来的国庆,曾经和我最好的三个兄弟也要娶媳妇了,我亲爱的表弟也领过了结婚证,只有我还在一个人漂着晃着,不紧不慢,不卑不亢。忘了在哪里看过一句话,说:一个城市是因为爱和友情才不孤单,现在的我,既没有了友情,也失去了爱情。北京最好的兄弟和另外一个男人私奔了,他们的圈子容不得我,我跟圈子中另外的边缘人物上演着一次次暧昧的交易。身边人一个个离我而去,我却独自舔舐着伤口,任由他们远去,享受自己的孤独,孤独着,却不甘承认寂寞。《没有污点的情人》同样也告诉我,“完美情人出现的时候,她完美得连雨都打不湿她,但她仍然不可能做到让一个男人不离开”。

  《贪恋》——你看过演唱会吗?都快忘记了是哪任追求者带我去看了人生中第一场演唱会,在太原偌大的体育场,明星很强,效果很差。我仿佛还能听到学友沧桑、浑厚、温柔的嗓音,和唱给他宝贝女儿的歌。曾几何时,我期盼着来北京,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博物馆,繁华的商业街,琳琅满目的酒吧夜店,大小纷呈的音乐盛典,这里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是一个小城市所无法企及的;来北京后,我才发现,原来那个世界并不属于我,北京那么多的高端产业,不是我想进就能进去的,也不是我的高度所能达到的。所以,如果你崇尚文化,请来北京;如果你贪恋政治,也请来北京。我,属于后者。九月二十九日工体陈奕迅DUO演唱会,我买了两张票,男主角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不知道这张票最后是会被废掉还是会被我随意拉个可以称之为男人的男人去看,总之,据今还有整二十天的时间,我只能努力去寻找。引用赳赳的一句话,“桃花源是不可以相遇的,正如相爱者不能相遇”。

  《北京的腔调Ⅱ》全书分八节,每一节都由诗歌开篇,沉思录贯穿,短篇小说压轴。我最爱的仍是小说。即便如此,我还是按照顺序一节节读完了,没有跳页,但不好看的依旧一目十行。初读,浑浑噩噩,不知主题主旨,看完两节,方才明白赳赳在说什么。《少年英雄史》杜撰了陈圆圆的故事,《嗑瓜子的男人》引自李白《赠汪伦》,故事编的不错,一篇纯属意淫,一篇取自昆曲,既满足了赳赳的英雄救美情结,又迎合了当下小三的爱情世界,只是我究竟不明白,赳赳为什么让书生李初一闲的磕起瓜子,我猜想大概是当时的他正在吃着洽洽。沉思录之五是我认为最好看的沉思录,因为文中提及,“小说的创造性在于:它如何使主角具有生命,活在读者的心目中。优秀的小说家使主角具有更长的寿命,这寿命甚至越过了创作者本身,继续向未来走去。短篇小数之所以更难写,原因也在于此,在读者形成完整认知之前,主角已经消散了。”我的一个朋友从不看小说,他说小说世界都是虚假的。我觉得他没有生活,没有幻想。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富二代,颇受美国个人主义精神的影响,从小肩负着拯救世界的职责和重任,他的家族在我的家乡赫赫有名,拥有着庞大的家族产业,他的父亲最自豪的便是他顶天立地的儿子,却殊不知,他儿子已是疾魔缠身,病入膏肓。“文学作品的好处就是:你用一天的阅读经历了作家的一年、主人公的一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