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反对选举》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反对选举》读后感10篇

2018-10-14 03:0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反对选举》读后感10篇

  《反对选举》是一本由[比利时] 达维德•范雷布鲁克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反对选举》读后感(一):民主≠投票

  “人们希望通过抽签来获得更具代表性的、规模较大的样本,但同时不得不承认,人数较少的公民代表小组更便于开展工作;人们想要代表们快速地轮流任职以提高民众参与度,但同时又深知长任期可以带来更漂亮的工作业绩;人们想要有参与公众生意愿的人都能参与,但也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公民代表大多是受教育程度高、口才好但不具有代表性的公民;人们希望民众共同商议探讨,但知道这会产生群体思维风险,也就是很快会达成共识;人们想要给予抽签产生的机构可能大的权力,但又清楚一些个体会团队流程施加过多影响,这会带来一些专制后果。”

  没有十全十美制度,但还是有人一直在尝试,不是吗?

  《反对选举》读后感(二):新时代的民主课

  (先坑)

  比利时| 达维德·范雷布鲁克,甘欢/译,社科文献·甲骨文,2018

  很久没读过这样齐整有力的书了。

  民主未必是天然正确的词,选举更加不是。

  书中的“(选举制)病发机理”分析极准极好。

  此前的两章,“症状”与“诊断”,谈现象,溯根本,把一些大词糟透深挖,——而这些词在别的著述中往往是作为先验的基本组建而存在的。

  就此而言,此书于我有再度启蒙之功。最坏的秩序也比没有秩序强。就在本国而言,但凡存在一整套成型体制,都有不断纠偏完善余地,借力做些值得推动实事。以民主政治历史而言,无非是联合大多数,造福公共利益,找到中国土壤上真正的普世价值底层逻辑,从这里发力,做一分是一分,得存而进尺,尽其志而已。

  念及此,《人生十论》《中国人精神》还需重读。

  选举之“举”,即“指而高之”。同在民主语境下,因其必分高下,故是利于贵族之制。而抽签式民主(古代雅典范式),则为平等大众之民主。相较而言,抽签民主在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玩得转,在现代大国难以为继。英、法、美等国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皆有关于此的探讨与阵痛,辛苦成果,尤以美国为深(几无地方政治文化基础)。在此过程中,两种范式的民主交战不已,余波至今,唯共和制、联邦制得以确定。可见“民主”是比“统一”等更为复杂的政治观念。详见联邦党人文集。

  最后一章“良药”,在书中专指抽签协商。

  《反对选举》读后感(三):《反对选举》(达维德•范雷布鲁克)

  精英与大众关系是近年世界范围内最受关注议题之一,更有不少论者指出,两者正在或已经走向分裂。而对于民主制国家,代议制选举也因此被质疑,简言之,如果它是民主的,是完整民意反映,那么当选的政治精英何以会与大众存在巨大鸿沟。这背后,投票率过低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达维德·范雷布鲁克的《反对选择》将之归因于“代议制选举”的困局,选出的、作为代表的,必然就是精英型的。按他的理解,人们错误地将代议制选举等同于选举,将选举等同于民主,所以出现了“民主疲劳综合征”。

  达维德·范雷布鲁克不同意目前的一些拯救观点。比如:有的认为问题根源是精英个人品格,但解决之道可能滑向民粹主义;有的认为间接民主是病源,但可能会变成追崇疯狂的直接民主。他提出的是通过抽签而不是选举参与政治,并回到古雅典时代探索实践,即每个被认可市民都可以被抽中而参与立法、决策执行由非选举产生的执法机构完成)。他承认可能抽中庸碌者,因此还需选举作为补充。他并不是政治学家,而是作家,但他对选举民主的多元观察,以及对政治学研究借鉴判断,使他的写作反思欧美民主制度困境提供了一种倡导,尽管他可能高估了抽签的地位及其可操作性。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年7月28日-书情

  《反对选举》读后感(四):笔记

  “人们青睐民主这一思想,但不喜欢已被付诸实践的民主”↔️政客对公民的不信任

  第一部分 危机

  民主制力求在二者之间达成平衡

  效率活力)↔️合法性(公民赞同度)

  合法性危机:

  1⃣️选民弃票

  2⃣️选举的不稳定性(选民无坚定的党派立场政府仅能得到一时支持

  3⃣️选民中政党成员减少

  效率危机:

  1⃣️组建政府时长增加(尤其多党制国家)

  2⃣️当权政党普遍丧失支持率

  3⃣️以基建为代表方面国家主权的相对削弱(考虑国债、跨国企业与机构、国际条例……)

  ➡️(接⬅️)媒体市场化,关注冲突而偏离解决问题,以致政客迫切提升公共形象

  第二部分 不满对象

  1⃣️政客:

  1. 政客(包括民粹主义者本质是精英,不了解广大民众需求

  2. 议员招募方面:政客职业化和事实世袭

  ⬆️

  2⃣️民主制:

  决策过程复杂,为效率采取技术专家治国,不受选举压力挟制

  可以想见地面临合法性问题

  3⃣️代议民主制:

  “人民的代表没有代表人民”,而是代表自己的政党和富裕精英(资金支持)

  4⃣️选举代议民主制:

  误区:民主=选举

  ⬆️两世纪作用显著,但历史背景与今天已然不同:

  公共领域形成,公民(与臣民相对)诞生

  ⬇️

  政党出现,党派之争

  ⬇️

  推行普选

  ⬇️

  大众政党(有组织的市民社会掌控公共领域

  ⬇️

  自由市场经济商业媒体)取而代之

  ↕️竞争

  社会媒体⬅️(接➡️)

  第三部分 执着选举的原因

  原因一 革命的贵族化

  雅典民主:非选举的代议民主,抽签与选举并行

  1⃣️实践困难人口规模、疆域、18C.人口登记统计制度的不发达

  2⃣️✨有悖美法革命者对民主制的构想,即避免民主骚乱

  (孟德斯鸠对共和制✅的区分

  最高权力归全体人民➡️民主政治❌

  最高权力归部分人民➡️贵族政治✅)

  ⬆️

  1⃣️民主制中的真实情况极端主义、18C.民众大多目不识丁

  2⃣️革命者的构成(旧制度中的精英)

  法国1791年宪法:“立法权拥有者从人民变成人民代表,参与制变成代议制”

  原因二 选举的民主化

  1⃣️用词:维克托尔《论美国的民主》,深入人心

  2⃣️1830年比利时独立:“其选举代议制宪法建立了一套先进的制衡体系(国家领导人&议会&政府)”

  “1850年起,民主斗争的目的不再是反对选举,而是扩大投票权”

  相对地,抽签因曾为征兵(实际上也并不公平)的手段,而饱受平民诟病

  《反对选举》读后感(五):阅读笔记

  一 民主制出现的问题 1 狂热怀疑:人们对于民主制度心存向往,且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拥护民主制度,但人们对于民主制的狂热却呈现降温态势开始怀疑政府机构以及很多的公共部门,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2 合法性危机 支持率下滑:一切政治制度要在效率和合法性中达成平衡(通常呈反比),民主制度出现了合法性危机,表现方面为:人们不愿意参与投票,而是选择弃票;选民立场不坚定,致使政治地震日益频发;政党成员减少,政党本质和意义发生本性改变 3 效率危机:组建政府所需协商时间越来越长(协约条款多);政党承受攻击越来越严重,使得无所作为成为一种理性,也更难以吸引年轻人从事政治;政府办事情效率愈发低下,许多工程都无法展开或进展缓慢官员只想着提升公共形象。 二 问题出现的原因 1 政客(民粹主义):民粹主义政党及其政客声称其与人民骨肉相连,与民众拥有相同价值观并且可以实时感受其需求,但实际上这更类似于一种营销技巧;但由于议员中高等学历者居多且议员招募存在问题(政治家族的存在),民粹主义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民主制存在的问题,但民粹主义是进一步加强代表的合法性,进而消除民主危机的最好尝试。 2 民主制(技术专家治国):技术专家在某方面具专业特长,而且其对于权力并没有那么大的渴望,众多国家,机构都使用技术专家治国,但其过分注重效率而面临合法性不足的问题,因此迟早也需要和人民进行商议。 3 代议制民主(直接民主):由于政党过分关注权力斗争,致使民众感觉政治权利被剥夺,因此对代议制民主产生极大的不满,而渴望真正的民主; 4 选举代议制民主(一种新的诊断):民粹危及少数人,专家治国损害多数人,反代议制妨碍自由;民主疲劳综合症的病因在于代议制民主的变体——选举代议制民主(人们成为选举原教旨主义者,认为没有选举便没有民主,讨论民主时,选举是必要且基本的条件,因此将认为选举全世界通用):由于普选权的放开,选举意义发生了变化,由最早的令多数人促成共识转变为现在的争夺选民支持的斗争。新平台新技术的出现,令选举看来成为一种原始工具,人民应摒弃许多东西重构民主制度。 三 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1 民主制程序(抽签,古代及文艺复兴时期):古雅典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官职军事经济领袖则是通过选举),具有实用主义,抽签官员任期很短,雅典的民主为一种非选举的代议制民主;威尼斯通过抽签搭配选举在贵族中选定新总督,避免各大家族之间起冲突;佛罗伦萨则由上层资产阶级和行会抽签选出政府主要公职机构的公职人员;六个教训:抽签一直具有价值;使用者多为城邦国家且参与人数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这些国家在财富文化权力等方面较为强势;抽签减少公民间矛盾并且增加公民政治参与度;抽签选举并行;这些国家保持长时间稳定。 2 贵族制程序(选举 18世纪):抽签实践难度的扩大(人口疆域扩大,普查方式不完善,)以及对雅典民主制了解不足,再加上对抽签制度毫无改良意愿,使得抽签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选举式贵族制登上历史舞台,新兴上层资产阶级掌权。 3 选举的民主化(19 20 世纪):选举制度带来种种弊端(社会狂热,政体瘫痪等);投票权的扩大使得选举此贵族程序愈发民主化,尽管寡头制度下众人存在不同,因此保留统治者与臣民,选举民主制也成为了保留自由选举色彩封建制度。 四 解决方法 1 协商民主的出现(公民不仅投票,而且相互讨论或与专家探讨):集体讨论占据核心地位; 2 民主实践的革新:五次意义重大的革新活动失败但却留下几个注意点:参与公投公民表达观点与参与者经过深思熟虑观点不同;公民讨论会话语权不足;政党不信任或敌视;商业媒体敌视;利于说“不”的阵营经费不足。 3 未来的民主创新(抽签模式为基础的立法机构):选举制存在弊端,应由抽签进行补充。 4 以抽签为基础的民主蓝图:布里西乌的多体抽签制(在效率和合法性之间寻求平衡的追求成为了一个以抽签为基础的体系) 5 双代表制:抽签与选举相结合的代表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