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四家》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十四家》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0 18:09: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四家》经典读后感10篇

  《十四家》是一本由陈庆港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四家》读后感(一):或许你并不知道

  在言情泛滥的当下,人们总是因为恋情的失败而伤心,挫败,觉得自己受到了多大的委屈。可你也许并不知道,现在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地方,有的人,还没有饭吃。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也拿不到一分工资,只得挫败回家。生病了,在当地的医院也治不了,那还算好的,有的甚至是没钱治。在这本书看完后,我真的觉得自己在幸福不过了,他让我看到了,类似于父母小时候的生活,感受到了那份不容易。

  《十四家》读后感(二):读过还是很震撼的

  作者基本以旁观者的视角,用客观的文字记录十年间这十四户家庭的变化。

  读的时候,我不禁感慨,怎么会穷到这种程度。从作者的文字及图片中,体会这种深入骨髓的贫困。虽然经过了十年,这些家庭有的生活变的好些,有的还是依旧贫困。

  我真的觉得,都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但是当穷到连饭都吃不起的时候,拿什么去上学?上不了学,依旧贫困。

  贫困意味这愚昧。本来想逃脱这种环境,所以要打工,要走出山里去。但由于见识的短浅,还是逃脱不过被骗的命运。

  令我感触的还有那些民办教师的生活,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很多很多……

  《十四家》读后感(三):十四家

  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这本书。

  没有序言,没有后记。除了一些必要的说明,只是正文。

  10年,十四家。十四个中国农民的家庭生活记录。

  直面中国农民的最真实的人生。

  就这样,没有赘言。但一切都深深地埋在一字一句里。

  在看似无忧的校园里,不知天高地厚,不知社会百态。近似愚蠢的存在于表面安静的安逸里。

  《十四家》读后感(四):厚重生活

  看完《十四家》,心有戚戚焉。生活的厚重如同洋芋般论斤卖按个数,还愁轻贱的天灾怕无收,丰收怕无价。种五谷吃五谷同样也生着五谷病,活着的农村人仅仅为了活着就要付出一生的辛劳,而这种肉体的劳苦通常以老、病、穷的宿命终结,没有怨言,没有挣扎,生而知天命成了与生俱来的本能。

  十年,细微的变化在改变着他们,十年,他们依然无法改变这个社会的残酷从而收获更大的利益。农业税的减免,学杂费的减免,一定的建房补助,医保的逐步健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福利了一部分人,可却无法从本质上改变长期落后和贫穷所造成的狭隘。如果发展的代价是牺牲了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终身在追赶城市人起点的那个群体,而且贫富差距愈演愈烈,那么社会的公平何在?试问有多少人怀着对农民的鄙夷却又享受着城市大发展的既得利益,该怀着愧疚和感恩难道不该是我们吗?人生有多少个十年。社会的悲哀造就了他们的悲哀,而他们的悲哀让我们能够坐享其成而又心安理得,确实是到了不仅仅该反思更该反省以自赎的时候了。

  《十四家》读后感(五):不知道的事

  《真相》,让我知道了慰安妇悲惨的人生经历;《丽嘉则拉》,让我知道了世界上最后一个母系族村落的现状;现在,一本《十四家》,陈庆港又告诉了哪些我所不知道的事?他告诉我甘肃、山西、贵州,以及云南四省十四个贫困家庭的生活现状,用图片和文字跟踪记录了他们的衣食住行。自然,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的时间我也看到了他们的进步。

  衣服一向是爱美之人最爱买的东西,自然也是出门的需要,一年下来不穿的衣服有很多。可是,也许你并不知道,在贫困的地方,他们的衣服依然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且这还算富有的。有的人甚至是结婚的时候买过衣服,以后的日子就不再买了。一家老小四季的衣服一根杆子就挂满了。即使到2010年添置衣物也是少有的,而且买的尽是便宜的衣服,不怎么要求式样的。爱美的天性似乎让贫穷所剥夺掉了。

  食物是我们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可在2000年,他们所种的粮食完全是不够他们全家人吃的,即使家里的老小出去乞讨,也是勉强度日。因为天灾他们是没有能力应对的。2004年,可以填饱肚子了,母亲却在外面讨饭病死。2007年,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即使是到2010年,餐桌上的肉也是少有的。也许,当我们在担心吃到不健康的猪肉时,他们正把死猪拖回来吃。看着他们的日子,我顿时觉得我的生活过得是从没有过的富足。

  住房似乎是什么的人都在考虑的问题,富翁烦恼买什么样子的房子住着舒服,那是别墅;中产阶级烦恼买什么房子便宜又便利,那房子是在城市小区里;没钱的人烦恼房子坏了,哪来钱盖新房子,要去东借西凑,那只是一两间平房。这可以让我们知道,人与人的差距可以很小,同样是中国人,也可以很大,生存环境差别太大。

  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累了可以坐公交车或打个的士,甚者是拥有私家车的。可是,也许你并不知道,在有的地方长长一两个小时的路,他们都是徒步走过的,有多少人为赶路而摸黑走夜路,摔下了山坳,家里人再也等不到他回来的身影。即使有车,在那样崎岖而不平的道路上,发生事故也总是有的。

  衣食住行这样的物质需求亦是如此,精神需求的满足或许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不过,陈庆港跟着他们走过的这十年,写下的和拍下的,似乎让我看到了希望。在不知不觉间,他们四处漏风的教室变成了两层的楼房;原来家里的钱全部用来满足温饱,现在很多钱用在了给孩子的教育和自己创业上面;原来是包办的婚姻,夫妻之间可以是陌生人,可现在也是恋爱结婚,看到了爱情的火苗;原来闭塞的大山村落,也有了通往市区的大道。也许这条大道可以领着他们走向大山的春天,摆脱贫困的阴霾。

  《十四家》读后感(六):作者把自己藏得很深

  从拿起书,到放下书,感悟本书的六大特点:

  1.这是一本写农民的书,也是献给农民的书,农民是本书的唯一主题,为此作者把自己藏得很深。相比其他书,本书没有作者简介。装帧质朴,没用任何彩色,纸张摸到手里感觉是粗糙的,体现作者之用心。

  2.这又是一本带着作者强烈个人色彩的书。记载云南、贵州、山西与甘肃四省的七个村里的十四家农户十年的生活,这么具有冲击力的主题,需要有极强的信念才能坚持下来,而作者正是这种人,由于没有作者简介,我到读完书上网搜索才知道,作者有多厉害。

  3.写书花了十年的时间,对有一些人而言很慢,对有些人而言又如弹指一瞬间,但我知道对于作者而言,意义重大。我刚走过工作十个年头,回想还有好多事还挂在嘴边,写在纸上,没有落实。人与人的差距正是在此。看着本书的时间轴,对于我而言也是个警醒。本书记载的2000年,史银钢看着5个娃还不知该如何是好,2010年史银刚已经过世。

  4.书中几乎集合了当下三农问题的所有热点。干旱缺水、洪水冲垮房屋、得病不敢治、农民工进城、拖欠工资或被骗薪、退伍军人、乡村教师、新农合、农地冲突、文化冲突……

  5.文图相映。翻开书的图片,触目惊心,但小孩目光又是如此淳朴。第一页文字,“娃被打了就会想妈”。正文第一行话,“太阳还要在地平线下挣扎一段时间才能出来”。结尾,“就在这几天,翟益伟远走缅甸”。文字力量之强大在于此,合上书后,仍有回响。

  6.十年的时间,用了四个季节来展示。最后是“春”,但我确实没读到春意。网上有评论说“他们在苦熬着”。我真的希望作者出可以出“II”,让我感受春天的气息。

  掩卷之后,反思总结农民贫困的三大原因:

  1.灾害和疾病。哪儿都避免不了,但在农村这些事影响更大。因此,脱贫首要解决的是“因灾”、“因病”返贫。

  2.公平问题。农业补过工业,农村补过城市,工业也必须反哺农业,农村也要得到二次分配。在我看来,未来的现代农业更是工业的火车头。

  3.教育问题。教育是脱贫的根,国家必须把这块费用要承担起来。

  除了贫困,还担心两点问题:

  1.文化冲突。多少年来农村有自己的治理结构和文化习惯,但城镇化、网络时代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距离拉小了,城市的文化粗暴地冲击着农村,农村原有文化根基在动摇,农村该去向何方。

  《十四家》读后感(七):我读《十四家》

  《十四家》是陈庆港十年磨一剑推出的长篇纪实力作。为完成这部长篇纪实,作者曾先后四次去西部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五个省份采访,历时十年,行程数万公里,凭着一位新闻工作者和一个作

  家的责任感与良知,通过对西部五省最具代表性的十四户农民为期十年的跟踪调查,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十年中的生活轨迹,真实反映了十四户农民,他们在十年中的辛劳、挣扎、奋斗,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既反映了他们十年间在贫困线上的挣扎、奋斗与努力,同时也真实反映了十年中,现代文明对他们的冲击,以及在现代文明的

  冲击下,他们的生活如何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如何一步步融入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时代影响着他们,他们同时也影响着这个时代。

  陈庆港是著名摄影记者、作家,此前创作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的纪实作品,主要有《真相——慰安妇调查纪实》《丽嘉则拉》《20 世纪末中国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状况调查》《细菌战调查》《外省人——农民

  工生存调查》等多部纪实力作。摄影作品《中国慰安妇》,2005 年获首届国际新闻摄影大赛金奖;《秘密森林里的母系氏族》,2006

  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大奖。作为摄影记者,他有着超出一般记者的敏锐,他不喜欢那些肤浅的报导,总是追寻那些厚重的令人震撼的题材,他喜欢把一个题材

  做到极致。他说:“我拍需要长时间去做的那种深度专题,调查类的东西。这是我跟很多媒体摄影记者不太一样的地方。”

  作者创作《十四家》便是源于上个世纪末的一次采访。上世纪末,在做“20 世纪末中国中西部贫困家庭状况调查”时,陈庆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觉。“我这个人样子很粗糙,但我经常被一些东西打动。”西部农民的命运和生存环境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坚持年复一年地采访跟踪那些贫困的农民,一做就是十年。有一年,他在黄土高原上一个紧挨着黄河的小村里过年,住在一个老乡家的窑洞里,可以望见黄河,野渡无人,只有雪。窗格上贴满的剪纸引起了他的乡愁。年夜饭是每人一碗“ 搓搓面”,炕桌上没有菜,只有一瓶酒。主人讲不出宽慰人的话,对他说,“我唱首信天游给你下酒吧。”然后那个老人便伸长了脖颈,涨红着脸吼了起来:“这么长的辫子哟,探不上天;这

  么好看的妹妹哟,见不上面;这么大的烫锅啊,没有两粒米;这么旺的火焰哟,烧不热你……”歌声让点着油灯的窑洞瞬间有了光芒。那个除夕,老人唱了一夜,他跟着吼了一夜。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久久

  不能忘怀。出于对西部农民生存状态和生存命运的关注,以及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十年中,他四进西部,跟踪寻访,行程遍及陕西、

  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就是这些地理上属于中国第二台阶、极度贫困人群最集中的地域,就在那样的环境里,无数的人生存

  着。无论他们那种生活状况,还是那种不屈的和命运抗争的精神,在我看来都很打动人。”就是这些采访过程中的诸多感动,支持陈庆港这么多年走了下来。他已经不是在做采访,他是在尽一种社会责任。他觉得有必要把西部这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最贫困农民的最真实的生存现状告诉世人,唤起全社会的关注。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在中国大地上,还有这么一群人,而且是相当大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二十一世纪还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不抱怨、不放弃,坚持通过自己的劳动艰难地默默地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十四家》是作者历时十年潜心完成的一部纪实力作,作者完全用最平实、最质朴的语言,反映西部亿万农民十年间最平凡、最真实的生活原貌:终年缺水、缺医少药、地里的土豆永远不够吃、适龄儿童常常上不了学、当了一年民办老师的工资只拿到一根方木,甚至母亲在外讨饭病死街头,因为无钱遗体也只能当货物捆扎起来悄悄带回老家…… 他们生活的环境虽然恶劣,他们的地位虽然卑微,他们的命运虽然不幸,但他们从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他们从没停止对命运的抗争,他们和整个中国一样在一点一点地进步…… 他们身上

  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的遭遇和

  命运,他们的奋斗与抗争,是亿万中国农民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十四家》是当代中国亿万农民生活的缩影,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这正是这本纪实作品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地方。

  (文/汪修荣)

  《十四家》读后感(八):每家都曾是十四家

  在21世纪的中国西部,还有人这样的生存着。

  他们是历史书所称的流民,他们要将乞讨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年三十都要出门讨饭。他们是当世的杨白劳和喜儿,他们除了结婚,很少买衣裳。她用一根一块钱的头绳,做女儿送嫁的嫁妆。直到2000年,他们还要用微薄的收入交地税,土地承包费,派出所照相钱···他们是当世的包身工,打工的他们被骗去到纺织厂,黑砖厂,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吃的是清汤白面,工钱却被老板卷跑。

  《十四家》一本由一个新闻摄影师历经十年时间,走访西部各种边远、贫困地区写就的一本书。书中穿插着他的摄影作品,黑白的、模糊成一团的影像(也可能是我下载的扫描版分辨率不高)、肮脏的衣服和脸庞,好像来自历史的深处,但是现实告诉我,他们就在祖国山河的某个角落,就是在21世纪。

  可能所有人,看完这本书最直观的感觉是贫困。这本书原著名叫中国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状况调查。作者向我们这些城市生活的人,东部地区的人,展示了什么是贫穷,而且是绝对的贫穷,这种贫穷是给人以震撼的,就在党提出我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要建设全面小康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有人这样活着。

  然而我们要理解,贫与穷、困不是一个意义。任何一个觉得自己缺钱花的人,都可以说是贫。而穷却负担了太多绝望和黑暗。

  穷可能是山穷,水尽。他们祖祖辈辈以土地为生,而地里面打来的粮食,却不够全家人果腹,更别提遇上灾害或者荒年了。粮不够吃,更别想着卖了,不卖粮就没有钱。没钱,穿衣、盖房、上学、娶亲就都很难实现了。西部某些地方,吃水都成问题,要到很远的地方背,王想来腿病背水困难,父亲为他卖了祖传的古木买马驮水。后来他又把马卖了治腿,然而钱花了,腿却没治好。

  土地不能解决温饱,那么就只有出门做工,闭塞的小山村,能做的工作实在是少而又少,拉大车这样的活一天只能挣两块钱,而且僧多粥少。走得再远一点,到小饭馆帮佣或者做其他活计一天同样挣不了多少钱。在这里,体力或者勤劳并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穷还意味着生活在贫瘠的土壤中,生活在在路通不到的地方。那里几乎没有资源,除了种地没有产业,所以没有购买力,谁都无法摆脱贫穷。在这样的地方,更无法奢谈人权,奢谈教育,奢谈文化生活。他们的父母没有钱供儿女上学,他们更难以在外面世界立足。因为闭塞、贫穷,他们只能换亲或者娶叔伯家的女儿,增加了基因缺陷的可能性。然而在这里,疾病没有办法医治,更加加重了贫穷···他们生活在痛苦,劳累、空荡中。

  陈庆港描绘的贫穷更是动态性的,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十四家人的生活的确都或多或少的改善了。女儿出嫁有了嫁妆和彩礼,有的人家还盖了新房买了彩电。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除去政府的减免和补贴。这十四家人生活的改善,基本都是源于做工或者做小生意。有病或者困守在乡村者,仅能勉强维持个温饱。

  他们做工带来钱盖房,娶亲,还债,然后又返回城里。只有年老或者家小无人照顾才留在乡下,因为种地不好赚钱、搞养殖可能遇上疫病,加工洋芋粉干的人多了也不好赚钱。还是在城里、在厂区、在矿井生活比较好。他们家乡村庄的经济,还是一滩死水,乡下人只有仰赖城市,才有富裕的可能。这十四家人,他们大多逐渐远离了贫穷,但是贫穷却依然在山村。

  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十年,它让我们看到了十几年前西部靠土地为生的农户的生存状态。与其说是中国农民生存报告,不如说是传统乡村社会农民生活报告。在2000年,这十四家人代表的可能是中国最闭塞地区百分之一二人口的生活状态。如果我们把眼光放的更远一点在改革开放前,中国80%的农业人口,和这十四家生存状态都差不多。在百年之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未被打破之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都是这样生活的。当然,有些地区更为发达状况较好一些。

  这些传统的农民,和这十四家人生活的一样。每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繁重的劳动。如果粮食不够吃那么就只能挨饿或者去讨饭,幸运一点的可以借贷。如果遇到灾病基本只有死路一条。然而他们面对的是更沉重负担,更严重的剥削,而且他们没有走出去的可能。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对历史,对过去社会生活的透视。我们的传统文明,是农业文明或者说土地文明,就是以这些农民为根基的。这样悲惨的生活这样的痛苦,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几千年,至今还有人未能从这种困局中脱离,不是很令人伤心的吗。而这些状态和痛苦,被历史所掩埋,被统治阶级所忽视了,没有一本史书写过,没有一个史家记录过。陈港庆用胶卷和文字,记录了当世西部贫困农民的现状,可能记录的也是许久以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状态。所以我们每一家,都曾是这十四家,他们代表的不只是我们社会的底层,而是我们社会的过去。

  《十四家》读后感(九):声援穷人的写作

  声援穷人的写作

  ——读陈庆港的《十四家》

  何平

  陈庆港的“十四家”——甘肃省岷县寺沟乡纸坊村六社车应堂、车换生、车虎生家,甘肃省宕昌县毛羽山乡邓家村郭霞翠、王实明家,云南省安尔镇雄县安尔乡坪子社小米多村水井弯社李子学、高发银、王天元家,云南省会泽县大海乡二荒箐村公所马四凹子村蒋传本家,山西省大宁县太古乡坦达村史银刚家、李拴忠家,甘肃省武山县马力县双场村李德元、王想来家,甘肃省毕节市朱昌镇朱昌镇七组翟益伟家,涉及四省七县七镇。

  在许多大众传媒将“贫穷滋生暴民、刁民”当作当然的逻辑向“穷人”大泼污水的当下,陈庆港的《十四家》写了一群真正意义的“穷人”,一群赤贫却尊严地、忍耐地活着的“穷人”。他们都是我们时代真正干净、纯正的“良民”。“良民”即“穷人”,这使得《十四家》有了一种苍凉、不平之气。这是陈庆港之立场之关怀所在。我们把这种写作谨慎地命名为“声援穷人的写作”。因为,“穷人”在中国现代史已经缠绕了许多复杂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内容。因此,对“穷人”的声援并没有先天赋予,也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具有合法性。但陈庆港的《十四家》之“穷人”首先却是应该得到比现在陈庆港还要广泛的声援的。那么,何为“声援写作”?我考虑的是智识者的身份和责任。“谁”声援“谁”?当然是智识者对沉默“穷人”的声援。为什么要在“穷人”前加“沉默”的前缀。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在今天智识者也可能是经济、精神意义上的“穷人”,但却能够“丰富”、“丰沛”的言说。他们是是声音、言论的“富裕者”。而沉默的“穷人”,连言说的资格也可能被剥夺了。因此,“声援写作”强调的是能言说者对沉默者的道义、良知上的声援。

  “穷人”联系着的往往是社会的最“底层”——“小作坊式的工厂”、“有毒的流水线”、“煤窑和砖窑”、“农村”……2005年,作家刘继明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命题,“我们怎样叙述底层”?在此前后中国文学大量涌现所谓的“三农文学”、“打工文学”、“底层文学”等等。但读这些写作的所谓底层的生活,我们能够说已经解决了“文学叙述底层”的问题了吗?假定我们承认客观存在着一个曾经被遮蔽的“底层”经验有待作家去想象和叙述,但一旦作家进入了叙述多大程度上能够保证“底层叙述”的实现。“底层”究竟是怎样的经验和想象?这种智识阶层心眼里的“底层”和“穷人”,比如“道德优先”的“题材决定论”,比如对苦难的把玩,比如对“底层”的诗意想象等等,在新世纪中国写作中是真实还是幻觉?因此,如果没有清醒的反思,我们很有可能占据“道德的高地”却无法抵达“文学的高地”。

  陈庆港的《十四家》近乎“实录”,不但既没有对乡村田园农家的牧歌想象,也没有嗜痛炫痛般妖魔化中国乡村,而且尽可能地褪去了“文人腔”和“文学腔”,不预设观念,不滥情煽情去“实录”中国乡村之“十四家”一角。“文人腔”、“文学腔”里说去,总感到和生活之间有种说不出来的隔膜。书斋里编故事,从江湖上看去,终是一派书生意气。不粗、不野,没有一股狠劲和杀气,很“贵族”很“山林”。当然,这差不多是整个中国文学的“病”。要知道,“人道主义”是好东西,知识分子的悲悯也是好东西,但那都是要有坚硬的骨、浓烈的血,才能撑得起,才能蓬勃和活顺。回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记得周作人在《人的文学》说过:“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慈善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混淆是当下中国文学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新世纪的写“底层”写“穷人”弥漫着廉价浅薄的同情。这种庸俗化的“慈善主义”的文学表达在中国现代文学是有着自己传统的。从五四“问题小说”的“爱”与“美”到“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分享艰难”,再到今天的“向往温暖”,现实主义一直没有能够被贯彻到底,甚至沦为作伪的“现实主义”。“慈善主义”不是“人道主义”。因此,对于我们当下心系“底层”和“穷人”的知识人、写作者们,我们能不能先收起浅薄的“慈善主义”,而是精准、到位地将底层的真相说道一二?在这一方面,陈庆港的《十四家》是可以作为一个正面案例的,也可以算作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现实”的一面镜子。

  比“慈善主义”更退步的是,“穷人”、“底层”、“弱势群体”在今天频繁地被知识界所劫持和征用,有时还不是智识者真的对“穷人”、“底层”、“弱势群体”抱有悲悯和同情。我不惮以小人之心去揣度,如果不沉浸到“穷人”、“底层”、“弱势群体”中间,不是“声援”的精神立场,在今天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去谈论“穷人”、“底层”、“弱势群体”,远比讨论“富人”、“上流”、“强势群体”安全得多,也容易博得掌声得多,当然也更可以树立起“知识分子”之“公共”名头得多。因此,那些“农村”的走马观花式的田野调查式的过客是很难抵达今日中国“农村”真相,也不可能指望他们予穷人以有力量的声援。

  捎带说一句,我用的输入法是“QQ拼音输入法”,有意思的是我用部分“声母”和“韵母”打出来最靠前的词却不“声援”和“穷人”,而是“生源”和“情人”。可见,我们社会的热点并不在“声援穷人”。

  《十四家》读后感(十):吃土豆的人

  吃土豆的人

  ——读陈庆港的非虚构作品《十四家》

  张海龙

  “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一点也不期望任何人一下子就会喜欢它或称赞它。”——文森特•凡高

  看陈庆港的《十四家》,我总想起凡高那幅名画——《吃土豆的人》。

  那幅画有一种沾着尘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画上有肮脏的亚麻桌布和熏黑的墙,一盏吊灯挂在粗陋的檩梁上,向周围发出一圈昏黄的光。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一张狭小的餐桌边吃土豆。他们有着骨节粗大的手,有着宜于在沉重劳动中喘息的鼻。他们面对土豆做成的简单食物,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

  凡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一点也不期望任何人一下子就会喜欢它或称赞它。”

  就这点而言,庆港的书也一样不会让人一下子就喜欢或是称赞。但是,他的出发点并不是讨好谁或是博取称赞,他只是要把那种震惊原封不动地传递给你,哪怕你会觉得浑身不适,哪怕你会感到疼彻心肺。

  《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这本大书,写的就是这群“吃土豆的人”。

  因为食物稀缺,所以“吃”这种日常行为在贫困地区仍然神圣,所谓“民以食为天”。

  在书里,庆港多次提到了“洋芋”这种食物。“洋芋”就是土豆,在整个西部都是这个叫法。我们来看看“洋芋”对那些“穷人”有多重要——

  2004年,车换生家收了200斤小麦,600斤洋芋。年底乡里给两袋面粉;

  2004年,蒋传本家地里收了5000斤洋芋,500斤燕麦;

  车应堂拉砖翻车,得救以后,车应堂坐了一会后,一口气把干粮袋里的半边馍和四个烧熟的洋芋吃完。两条腿又有了知觉,来了劲,就先用两手撑地,慢慢站起来;

  结婚那天,罗天全一早出发,中午到了小妹家。罗文秀做了苞谷饭,还有烤洋芋和酸汤,招待新女婿;

  郭霞翠打寿材那几天,天上没有云彩,山上也没有风,太阳照着,暖和和的。木匠赤着臂膀,在家门口干活。郭霞翠为木匠每天做三顿面食,不和洋芋;

  ……

  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巧合,“穷苦农民”成了凡高和陈庆港“命中注定的主人公”。

  凡高这样形容那些“穷人”——“他们看上去就像野兽,男人和女人,都是农民,都有张黑色、土褐色、被太阳晒焦的脸,他们倔强地在土地上劳动。他们低声说话,抬头时候露出人类的脸。他们是真正的人。晚上他们回到窝棚里啃黑面包,喝水。他们的劳动使得别人可以省去播种的辛劳,为了生活,他们努力地收割,却只是维持生计。”

  仔细去看,凡高笔下的农民与陈庆港镜头中的农民如此相似,他们的眼神,他们的气质,他们的犹疑,他们的软弱,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惊恐,他们面对土豆时的神情与态度全都如出一辙。在这苍茫的人世间,这些“穷人”们从来都是老老实实在土地上耕种,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对生活别无奢望,日日劳作,却连维持自己生存的基本需要都很难满足。

  除了无可抵挡的贫穷,坏运气也几乎伴随着每一户家庭——

  2001年农历正月,李文福到河南打工,被人拉到离郑州不远的中牟黑砖窑里,干了四个多月,没有拿到一分钱;

  2003年,上初三的郭春燕患神经衰弱,不能再上学,在宕昌县看病,前前后后花了1900多元钱;

  2003年冬天,郭成松肺部感染,得上肺炎,治病花了500多元钱;

  2004年正月,蒋厚忠癫痫病发作;

  2004年3月,王想来再去内蒙古打工,10月回,到医院治腿,因费用高,放弃治疗;

  2004年6月,翟益伟老婆李萍会在浙江黄羊矿洞里拣矿石时被埋;

  2004年6月,高波得了结核性脑膜炎,治病花了2000多元钱;

  ……

  这是为什么?哪里出了问题?难道劳而无获就是他们的命运?

  果真如此,你所说的曙光究竟又是什么意思呢?

  为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状况调查”这一宏大的采访命题,陈庆港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数次前往西部贫困地区,行程数万公里,从山西、陕西,甘肃一直到贵州、云南……他用大量图片和文字记下那种粗粝的生存图景。

  但是,仅仅记录“活着”这么一种状态显然非他所愿,因为“活着”本身并不能够作为最高价值而存在。他其实是想追问这时代的对错,想探究所谓贫困命运的真相,并努力寻找一切变化的可能。他内心一直有种冲动,就是让这种“重物”激发灵魂的丰盈,让我们生起一点恻隐之心,去和那些“吃土豆的人”对视片刻,他们需要关注。

  他和镜头姿态谦卑,只是沉默记录,绝不冒昧打扰。他只用最平实的手法来呈现,像端一盘土豆一样,双手把影像端在你面前,告诉你,这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另一侧面。在他的图片和故事里,有他的喘息和心跳,有他的全部诚意——没别的,就请看看这些穷人吧!真的,就请你看看这些穷人的生活吧!

  他像村里的会计那样给我们一笔笔算账:2004年,二荒菁村人均年收入,人民币370元,粮食285斤。就这么简单的两个数字,已足够让我们噤声不语。你知道的,这笔钱和这点儿粮食,在城里什么都不是,还不抵一顿饭,却是那些人们忙碌整整一年的酬劳。

  读他的书,你只需诚实,只需热泪盈眶,只需芒刺在背,只需骨鲠在喉你知道,世界从来都因对比而存在:死生、悲欢、贫富、轻重……

  因为对比,才能发生轰击般的相遇和关口前的质询。

  2011春晚,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吼出一首《春天里》。

  或许是为了平衡无所不在的悲伤,“十四家”的故事也结束在2010年的“春天里”。

  陈庆港有意按照“夏秋冬春”这样的四季为纵轴,拎出“2000、2004、2007、2010”四个年份为横轴,让生活的指示线一路向上,总算让故事在结尾的春天里略微明亮起来——2009年农历七月,车应堂家拆旧屋建新屋,十月搬进新屋;2009年,车换生打工挣了9000多元钱,这一年车换生干了200多天工,是他打工以来干工最多的一年。2010年正月,新屋开工。新屋有四间,砖墙瓦顶,坐北朝南。年底完工;2009年,车虎生家重新开始养猪,家里养有9头猪。2010年农历三月二十二,车虎生家买了一台价值6680元的农用三轮车。

  这十四户家庭任何一点好的变化,都足以让陈庆港欣慰。他能借此看到这十年里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更多的变化,看到中国数以千万计贫困人口正在摆脱贫困的全部努力。有时,他也会问自己,这十年的跟踪纪录最大的意义在哪里?关注贫穷能给这个经济规模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国家构筑怎样的价值?

  现在,他郑重作答:正是贫穷才奉献了富裕,今日之繁荣与他们密不可分。

  忘记他们,整个世界才会真正老无所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