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手艺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手艺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26 21: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手艺人经典读后感10篇

  《中国手艺人》是一本由白英著作,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一):手艺的温度

  在发展迅速的现代,好像什么都讲究效率,在高速的生活环境下,许多需要日夜伏案、精雕细琢事物都变得奢侈落后小时候的窗花都是手艺人亲手剪的,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可以剪出丰富形象人物小心翼翼的贴到窗户上,忍不住每天都去瞧一瞧。而现在剪的窗花已经少之又少,多的是一次机器冲压可以做出几百张的窗花,虽然效率提高了好几十倍,但是这种冷冰冰的工业产物总是少了点灵性。还有很多在小时候常见物件已经悄悄退出我们的生活,偶然遇见一件就变得亲切又难得。

  在传统工艺日渐衰落的今天,我们也开始怀念那个车马都慢的年代,怀念手工制品给人们带来的温度和情谊。也开始追求那种不和时间赛跑,只专注于眼前事物,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中国手艺人》采访了30多位的传统手艺人,真实记录了手艺人的生活经历成长过程、精湛技艺以及他们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融合等方方面面。书中分了四个部分指尖上的艺术、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味和指尖上的寄托。有手工纸匠、漆器传承人、玻璃工人、陶艺大师、糖画艺人……

  我们高兴发现,有些传统的手艺虽然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是还有一些人怀着特别感情一直在对传统手艺始终不改初心。在日复一日重复当中,打磨的是传统手艺人的坚持梦想

  对于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国的传承。传承和发展是现在传统手艺的难处。而坚守的手艺人们在不断提高自己技艺的同时,也在努力为传统手工寻找接班人。做了一辈子漆器的薛生金建立了自己工作室,对爱好漆器的求学者倾心相受;传统手工制针技艺传承人裴向南自筹资金10万元在自己院子办起了“手工制针展览馆”。还有很多的手艺人在用他们自己方式来支援他们所热爱的这门手艺,是手艺人亦是守艺人。

  《中国手艺人》采访了30多位的传统手艺人,花费了4年时间才将这本书呈现给大家,可以说这本书也是实实在在的匠心之作,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传统手工、对手艺人的尊敬,和对自己内心诚恳。不难想象,采访和拍摄确实是一件很辛苦事情。虽然将30多位手艺人融为一本书来讲略显泛泛,但是多种多样的手艺带给了大家更多的精彩和更多回忆

  在这个喧嚣世界,我们也该怀有一颗匠人之心,少一点浮躁,多一份沉淀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二):手艺 & 守艺---评《中国手艺人》

  在这个科技与时俱进的今时今日,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产品生产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机械流水线操作。多了智能,少了人工;多了机械加工,少了手艺制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是从某些角度看我们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发出无声的叹息。那些老祖宗遗留下的,传承而有的手艺技术我们是否还真的能守得住吗?

  书店闲逛时,我乍然看到《中国手艺人》时停步驻足了。朴实无华的牛皮硬板纸封面,黑白主色调双手加工手工艺品照片有如一杯冲沏已久的香茶邀情着我的举杯细品。是啊!《中国手艺人》无疑是一本生动呈现众多中国目前流传下的,经过提炼综合汇总的手工艺品分享介绍和关于制作这些精品的手工艺人们。有别于我们如今块节奏都市手工,这群手工艺匠人们耐得住寂寞地依然守候在历史积淀下的工艺品们。除了加工制作,这里更有着分享赏析,这里同样还有着文化的传承和寂寞的守候。

  冲着那份对宁静的渴求,更奔着对中国手工艺品的了解,还囊括着放慢心境下走入艺术品故事背后的解读,我开始了《中国手艺人》的翻阅中。确切而言,这是一本通过分享介绍手工艺品进而展现中国手艺人们对手艺的守护故事。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汇聚着众多亮眼的中国手工艺品。它们用着无声的言语,却是生动的诞生故事开启着对制作它们的手工艺人们的勾勒。300余幅图,手艺和手艺人,以及关于那些回不去的岁月乡愁------于本书的字里行间图文并茂中展现无遗。尽管我们身为门外汉,但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读者却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着对中国文化遗产瑰宝的情感

  中国手艺人制作精美的手艺制作。这里既是手艺又同样是守艺。尤其是时至今日,更多的人们不断地告别着单调辛苦的手工艺创作,而不断地渴求着融入快节奏的大都市生活。那么这群还可以沉静下心去创作艺术品的人们无疑是可歌可敬的。指尖上的艺术黑白雅韵,传世银缘的彝族银饰,满天红霞来剪纸,晋韵悠悠做砖雕,掌底流韵有漆器,指尖流云彩面塑,千锤百炼来打铁-----为了这些有故事的艺术品,中国的手艺人们除了将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进行着坚守,更通过钻研和学习在不断地创新。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内心,爱得上艺术,守得住技艺,这便是书中选取的一批中国手艺人的写照

  一读《中国手艺人》,我不仅仅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现有的艺术品的出处和制作工艺,我更结实了这样一批值得敬佩的手工艺人。这真是一本很有分量的关于中国文化遗产和手工艺故事的读本。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三):传统手工艺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中国传统手工业正在没落,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农业时代到手工业时代的兴盛再至城市工业时代的衰败,手工业经历了难以言喻的痛,曾经引以为傲的手艺人,也从农村动力收入远比手工艺人少的局面,到现在生活难以为继尴尬处境,他们该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生存?这是人们越来越关注问题。但另一面,手工业是应时代转变需求而生,市场需要永远决定一个产业能走多远的根本因素。导致手工业走出市场的原因之一,费时费工费力费钱,和时下追捧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匠人精神一样,很是奢侈。一旦奢侈,就离大众远了。

  拿砖雕艺术来说,曾作为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等一大批晋商大院的装饰,照壁、屋檐、门楼,甚至是每一片瓦都刻着不同图案,而完成两幅比较大的砖雕门神作品,就需近两个月的时间,刻刀都得磨秃十几把。放到今天,肯花费如此高的价格,或者肯付出如此多的时间的手艺人又有多少?何况那一剪子,一刀子下去,落手无悔,拿捏有一点偏差,便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奢侈的另种含义,其实是买家难买,卖家难做又难卖,想要以此为生就不容易了。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意味着它已经失去市场竞争力,它不再被普通生活需要。就连曾经支撑日常生活的手工制作,如今也是毫无施展之处,逐渐被淘汰和遗忘

  晋商时期,山西大阳的针供应每一个家庭,并且热销中亚,现在不仅手工制针没有市场,就是用针线缝补衣服也少了;当年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簸箕和箩,现在少有人用,张箩绞簸箕的人便没有活计可干;还有曾经被认为物美价廉坚固耐用、工艺精制,生活起居离不开的木桶,一度是作为陪嫁习俗,随轻便、美观、实惠塑料和不锈钢日用品的兴起,很快被更换替代......这些情境改变,大概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城市工业的大量廉价产品涌入中国和世界各地,传统手工行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城镇工资一月平均不到百元,柳编人一年收入就高达5000,一般人不敢想,可当农业的机械化以及各种塑料制品的出现,柳编业失去了市场,以至于以柳编发家致富的大东村全村从事的柳编人仅剩3人,且都在70岁以上。因其功能性的丧失,手工业没有了市场需求,各种技艺也就无人可学,传承难,这是整个产业去势的现状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四):抱朴守拙才是一种艺术

  刚收到书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封面朴素淳厚的画风直接感染了我。文案写到“他们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因为坚守,他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显得格外宁静”。看完这句话,本来或兴奋或躁动的心突然安静下来,只觉得要整理心情,用最为宁静的心去阅读他们的故事,才能表达对“手艺人”和“守艺人”们的尊敬。 翻开书页,一股浓厚书香扑面而来可能跟书的纸质和图画文字的油墨有关。这种味道更是很容易让人沉下心来,去探寻手艺人背后的故事。作者在序中也写到,是在旅游的途中把见闻记录下来,才行成了本书。我想,探寻手艺人的过程可能也是一次游历,是知识的游历,也会是心灵的游历。毕竟因为他们,喧嚣的世界也变得十分安静。 说到中国手工艺,其实它们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其实就是一件件篆刻在器物上的华美纹饰,是一个个凝固在寻常生活里的家用物件,是一缕缕融化在舌尖上的独特美味,是一丝丝烙印心房里的美好寄托”,至善至美,大美无言。 想到最近在看的综艺节目《中餐厅》,节目本身是励志于弘扬中华美食,而节目嘉宾也将中国传统的小扇子、小脸谱、中国结等等作为礼品送给外国游客。其实这些所有令我们现代中国人骄傲的传统文化的载体,都是通过一代代的中国手艺人在传承、在延续的。书中把手艺人另写作“守艺人”真的是太过精彩和巧妙。 “无谓崎岖,专注向前,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为接近极致,不惧枯燥漫长,倾注所有……”作者通过四年的拍摄,将这些于平凡时光中坚守的手艺人化为文字和图片呈现在书中。让我们去感受一代代手艺人探索背后的文化传承,和一段段手艺人默默坚守的民间小事。 书中呈现了“指尖上的艺术”、“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味”和“指尖上的寄托”四大板块。总结起来便是书中提到的“民间中国”四字。 与文中一段段精彩故事相对应的,作者为每一个手艺所起的名字其实也是十分精彩的。像“黑白雅韵”、“蓝白之魅”、“木香久留”、“扎制环境”等等这些词语,让人看了便忍不住想要翻开书页,去探寻其中的故事。 总之,阅读本书,是一段知识的旅途,更是一段净心的过程。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五):手艺人,用匠心传承美好

  《中国手艺人》是山西作家白英的作品,她是视觉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喜欢随性拍摄,注重内心的体验与拍摄内容的有机结合,擅长拍摄风光民生人文、古村、民俗等题材摄影作品和文章多次在各类媒体发表。这本《中国手艺人》是作者白英通过4年的时间,以女性细腻、独特而丰富的摄影角度,通过平实的语言叙述,不仅展示了一群手艺人的独特技艺,表现了传统手艺的精湛和美好;也给我们讲述了中国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手艺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现状和困境

  本书通过四个章节分别讲述了35个不同手艺人的故事。35个故事,35种技艺,35种人生。让我们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外,深深的感受着他们的热爱和坚守,情怀和美好,也让我们看到这份坚守背后的不易

  手艺人,有一双灵巧的手和一颗坚韧的心,从他们指尖上展现出的是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对美好日子向往。传世银缘中的彝族银饰、满天红霞中的剪纸能手、千年余味中的晒盐女以及甜蜜绝活中的糖画艺人等等,无不是通过对一种特有技艺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一种不可磨灭的热爱以及对于美好生活发自内心的追求。在时间的洗磨中,在岁月的雕刻下,他们通过自己指尖的技艺,用心的灵巧去融合展现民族的生活和历史,给生活多增添一份颜色和姿彩。

  手艺人,艰辛执着,从他们指尖流传出的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和中国特有文化的传承。砖雕、秸秆工艺、箍桶、铁匠、柳编等这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见了,千篇一律的现代化的物件基本已经完全替代了这些手工作品。

  曾经在街上遇到一个买竹编的老人,拿起那些编织的竹盘、竹筛想看个究竟,从哪里开始,又是从哪里结尾,但是似乎是浑然一体,只能大大感叹编制的精美和技艺精湛。忍不住和卖竹编的大爷聊起来,因为不能作为谋生的手段儿孙辈早已无人对竹编感兴趣,现在自己做竹编也不过是以此来解闷,他自己也很无奈,总担心自己的手艺失传,毕竟这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而且在自己本家已经传了三代人。手艺传承是手艺人们普遍面临的一种困境,想传下去但是无人肯学也成了让他们分外惆怅的事。

  如何让这种传统技艺和特有文化传承下去,除了个人的努力,近些年我们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也在加大,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开始申请“非物质遗产”,也促使更多的技艺保留了下来。而对于手艺人来说,对于这些精致而美好的东西的坚守,不仅让传统技艺和文化保留下来,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生活中少有的精致之美。

  手艺人,不仅仅是心灵手巧,更彰显的是一种信仰、智慧和创造力。任何的手艺,不管是手工豆腐、榨油、做醋这些舌尖上的美味,还是砖雕、漆器、彩面塑、铁花,他们的出现和流传无不彰显了这群手艺人对于自身拥有手艺的信仰,这是他们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智慧的凝结,不仅延续了是世代相传的手艺和生存经验,还有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智慧、诚信和坚守。

  在中国,这35个手艺可能是很多手艺中的一部分,如作者所说“手艺人,也是守艺人”,还有很多手艺人如同他们一样坚持着,倾注自己的心血来表达对一种手艺的热爱。他们的手艺如同他们的人生,精神自信,从不轻言放弃,虽然艰辛,却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坚守的过程也有很多无奈,但是对于这种坚守的执着和情怀,却分外的珍贵。

  对于所有的手艺人来说,匠心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创造力的本源。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手工作品早已成为手艺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手艺人以匠心的坚守和传承,这些美好早已消失;而对于手艺人来说,缺少了他们日夜相伴的手艺,自己也就是个没有灵魂的空壳,人与物件早已成为一体

  繁华世界中,这些手艺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不仅仅是耐心和毅力,更是以心静如水的心态,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创造了各种精致而美好的物件,留下了传统而不可复制的手艺,以匠心坚守,用匠心传承着美好。

  也正是这份匠心和坚守,让我们感受不同时代对于美的追求,也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传统手艺的至真至纯。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六):灵心酿精物,妙手成万端

  “我们要保留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 ——《中国手艺人》

  你能想象吗?一张纸,一团面,一胚土,一勺糖,一块木料……这些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甚至不为人挂齿的小物品,经过一些人的“妙手回春”,竟拥有了可赏、可玩、可食的独特魅力。

  在电子信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今天,年轻人似乎离“传统”越来越远,很高兴能够看到《中国手艺人》,它的存在何尝不是通过一种媒介,让民间手工技艺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

  蓝印花布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七):匠心的传承

  匠心的传承

  民间手艺是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自古代以来,人基本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常见的日常活动就是手工。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会有或多或少的闲情雅致来动手或捏或把玩一些玩物,像当年流行一时的刺绣,一针一线,一勾一挑,在刺布上勾勒出彩色盎然的图案,极其细心的活,打发闲余的时间,同时,在绣线过程中,可以让自己内心静下来,让自己想些事情,让自己过于运转的大脑松懈一些,生活中的确需要有这样让自己分一些心来的事物。

  在中国大江南北无数村落之中,民间流传的手艺更是数不胜数,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能提现出我国文化之美的方式,手艺也是艺术的传承,其作品自然也是工艺品,在作品的细节中也体现出各个手艺人的匠人精神,让中国的传统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的英文单词是China,而小写的china就是中国工艺品之一的陶瓷,至善至美,是工艺品之最,做陶瓷的匠人不仅精通对陶艺材料的配合,对材料的拿捏准合度,材料是陶艺制成的关键程序,关系到陶艺后期烧制的坚硬程度。而对陶瓷的外观的刻花,更是提现匠人独运匠心的技艺,精琢细做,凹凸有致,文不灭质,亮不炫目。陶瓷是中国至美的天降之物。

  在每个城市的小巷里,总有那么一条街巷是属于手工艺品的,或是神奇的吹糖人,或是米粒上签字,再或是编织的动物,再或是手工雕刻的历史人物,抑或是用木头镌刻的图腾,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吸引着大批收集爱好者和前来观望的游客,不仅如此,手工艺品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是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手工的作品,还有一种就当属是手艺,最常见的,就是民间的小吃,家传的配方,祖传的手艺,独特的味道,飘香四溢,使之食者感受到食物的味道的另一种可能性,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许多的少数民族,民风淳朴,自制的美食也多式多样,将民间的手艺不断收集起来,统计成册,使得永远流传。

  中国的手艺是最多最美的,完美无瑕的手工艺品体验了我们的大国匠心,栩栩如生的雕刻物,活灵活现的镌刻作品,独特配方的民间乡食,是中国的古韵。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八):中国的匠人

  这本书是讲中国手艺人的,就像书中所说,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中国守艺人。因为坚守,他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显得格外珍贵。

  看这本书的过程,我总是想起前段时间热播的一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同样的,他们都是匠人,都是手艺人,都是需要远离喧嚣的世界,沉下心来用一生的时间做好一件事情的人。看着这些艺人,总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他们都是让人感动的人,这些散发着指尖温度的手作背后的手工艺人,他们毕其一生,刻苦磨练一项技艺;殚其所精,用心完成每一件手工艺术品;极其所虑,只为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呈现;终其一身,只为把每门手艺中所承载的精神熔铸成永恒的信仰。

  这本书,作者用了四年的时间,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真实的记录了手工艺人的生活经历、成长过程、精湛技艺以及他们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融合等方方面面,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凸显凝结在手工艺人骨子里的匠人精神。这些艺人,有的已经是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比如平遥推光漆器传承人薛生金、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平定刻花瓷传承人张文亮等,有的还有因为工业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没落甚至消失的工艺比如手工制针、张萝人、箍桶匠等等,还有以一己之力支撑着一门手艺的彩面塑、铜器、龙狮道具等等等等。不管是什么手艺,都是传承了几百年的民间艺术,如果就此埋没,也是多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极大的损失,希望随着这本书的出版,宣传的扩大,可以让这些手艺重获新生,发扬广大。

  看这本书,有点不太过瘾,短短的229页,21万字,记录了35中手艺,这也就是说分配给每一种手艺的篇幅并不是太长,作者只是很简单的描述了当下这门手艺的现状,大致的流程,和手艺人的经历,而没有过多的深入的去讲解一些细节,让我看着很不过瘾,如果可以增加一些篇幅,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每一个手艺,详细的讲解一番,让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许会取得更加完美地效果。当然,也许作者本身的意图就是给我们进行一个科普,一个广泛的,大而化之的概念,具体的,自然会有有兴趣的人去挖掘。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些感动,还有那么一些使命感,中国的民间艺术还有很多等待人们去挖掘,去保护,去传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喧嚣的时代,正是这么一群可以守得住寂寞的手工匠人,用自己的信念将这些传统手艺一代代的传承下去,这是一群令人尊重的群体,值得让人铭记。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九):用双手传承文化

  现代人的生活与古人大相径庭,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从现代生活中观察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时候,如果我们想要研究古人的生活,只能从书本及相应的历史博物馆中获取,并以此来推断相应时期的文化水平,当然,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片段仍然有部分得到了保存,具体表现在保留完好的建筑及偏远地区的一些生活方式上。在某种程度上,民间手工艺也是古人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这些精巧复杂的手工艺,无一不是祖先的智慧的结晶。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民间手工艺的种类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庞大数目。这本书只选取了其中的数十种以及相应的知名手艺人进行详细介绍。大部分手工艺的完成品十分轻盈小巧,然而操作方法又十分复杂,在很多精细化操作及流程复杂度方面,甚至大大超过了现代的工艺。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很多物品在生产流水线上只粗略保留了实用部分,忽略了很多与实用无关的细节,以至于成品千篇一律,失去了应有的灵性及独一无二的特殊性。举例来说,银饰品,砖雕,漆器,木雕,印染,彩面塑,砂器这些工艺品,由于制作时的,手法,操作,力度,心情略有不同,都会导致成品的结果差异,因此,每一件作品中蕴含的背景故事与独有的灵性,是我们从机械生产的成品中无法获得的。

  古人的业余生活是怎么样的呢?难道他们天一黑就只有在家里睡觉的选择吗?泼金撒银和舞焰弄火以及灯盏盏古会这三篇文章给出了我们答案,古人的物质生活虽没有现代文明这样丰富,但他们用独特的想法与高超的技巧完美充实了他们的夜生活。古代人的饮食是否清淡无味?指尖上的美味这一章节展示出的调料及小食甚至能令现代人馋涎欲滴,相信古人流传下来的美食还有很多种,可惜很多食物如今只有在极少数地方可以看到,甚至只能作为传说中的特色菜存在。

  手工艺虽然好,制作它的手艺人却已渐渐不多见,有的手工艺已逐渐消弭,也有的手工艺随着时代创新发展,为保留传承而渐渐失去了它的原始面貌,虽然这是时代发展变化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但难免会令人为文化传承过程中即将出现的断层感到惋惜。所以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类书籍出现,尽可能留存住当前尚可追溯与展现的文化面貌,以供后人研究体味。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十):不忘初心最美手艺人

  不忘初心最美手艺人——读《中国手工艺人》有感(1234字)

  作者:苇眉儿

  十九大报告主题68个字,打头便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四个字,最早出自《华严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的理解,不忘初心意思就是不要忘记最初时候人的本心,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纯正、宽容、博爱、真诚和进取之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是我阅读完《中国手艺人》一书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只有不忘记自己最初的想法,认认真真去干,踏踏实实去做,有始有终,一步步去完成、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的坚守,这样的执着,这样的匠心,才弥足珍贵。

  手艺人,也就是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的人,其范畴很广,诸如陶艺、银饰、剪纸、砖雕、漆器、木雕、碑拓、秸秆工艺等。这些手工艺人的作品,生活表现力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装饰、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执着专注,这种工匠精神,正是《中国手艺人》一书传递给读者最重要的信息和品质。作者白英真实地记录一位位手工艺人的生活经历,成长过程以及他们在社会夹缝中的起起伏伏但永远追求技艺精湛的一颗丹心。读者受到深深感染的,不仅仅是即将失传抑或正在走向泯灭的传统手工艺那独特的魅力,还包括那深深烙进手工艺人心中、骨子里的匠人精神。这样的图文影像记录,何等珍贵,领读者肃然起敬。传承,让文化和精神得以延续,后世的人还能一饱眼福、口福、耳福和心福。

  一件件篆刻在器物上的华美纹饰,一缕缕融化在舌尖心头的佳肴美味,一丝丝蕴藏在绫罗绸缎中的美好心愿……这些手工艺品,散发着手工艺人指尖的温度,氤氲着手工艺人专心致志的情思。他们追求细节的完美,他们构建技艺的轮廓,他们打造每件作品的至臻至纯……一件件器物中,凝结的是热爱的信条,执着的信念,永恒的信仰。

  走入《中国手艺人》,跟随他们的脚步,起早贪黑,走街串巷;翻山越岭,日夜操劳;无畏崎岖,专注向前。朴素的民间智慧,本真的人生哲理,手艺人在守艺,他们雕琢、镌刻和打磨的,超越了眼前的物体、器物本身,凝结成了每门手艺中所承载的精神、信念和魂灵。

  镜头前,文字里,一位位手艺人用手、用力、用技,打造着鲜活立体、栩栩如生。时间的洗涤中,岁月的雕刻下,传统手工艺人将心灵手巧融入到民族历史中,用智、用情、用心,写就一部部传奇,历史将永远铭记。

  糖画艺人,手头把玩的活灵活现,小时候的味道绵久流长,唤醒无数人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箍桶匠人在碎木屑的木香中推刨、开眼、钻钉、箍桶和上油,真真切切道出了慢工出细活的哲理,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梦都能闻到满屋子的木香;木雕俊杰擅长将一块块没有生命的木料,华丽变身成为别致新颖、鬼斧神工的艺术品,用自己的双手,重塑记忆,定格魅力;剪纸能手,在浓浓乡村气息的熏陶和氤氲中,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融入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中,剪纸就是她们的血液、灵魂和孩子……

  真实的人物,鲜活的作品,立体的乡愁,生活的美好,一本《中国手艺人》留住了影像,也留住了手艺传承的记忆,更留住了匠心独运的精神和信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